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6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启示一、引言一直以来,关于真理观的问题都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主观见解,属于一种主客观相互和谐共存与发展的哲学范畴。
人类不断提高认知水平的目的是为了摒弃错误的价值观,追求共同的真理,并且在其指引下重新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的工作是用一种不同于常人的方式来揭示世界万物运转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改变世界的最终目的。
他还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观念均来自于实践,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的真理观打破了传统认知论的束缚,将许多问题置于实践的立场中予以解决,并且还创造性地引入了“价值”这一全新的哲学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在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真理观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以实践为核心的真理观,其主要内容如下:1.真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主观与客观是相互统一的,这一点与唯物主?x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一问题是无法运用理论来解答的,而是要通过实践手段来寻找答案。
他还认为,实践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自觉行为,而认知则是后天所得,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真理源于实践的观点相符合。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为此,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还强调:真理是一个相对性与绝对性统一的结合体,在与错误思想作斗争的动态变化过程中逐渐趋于绝对的永恒状态。
2.真理的属性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中,客观性作为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不会随个体的意志变化而发生转移的,并且这种客观性某种程度上受实践的主观性制约。
简单来说,即我们在理解真理时,内容和形式是相互统一的,脱离任何一方都不可。
由于真理的客观性属性,决定了其不受任何个人、阶级、集团的意志影响。
3.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具体性由其实践性所决定,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客观事物为人们所认知;另一方向,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故检验真理的手段也必然是具体而形象的。
从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出发,谈谈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
对此应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包含于人们认识中的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客观的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第前进一步,主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这也可以从两方面为理解: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只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该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对事物反映的广度和深度也总是具有近似的性质。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或在这个意义上的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在任何情况下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两重特征。
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们的相互依存,相互表现:二是它们的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人们对于自然或社会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认识,所以,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但在这一定条件、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对客观的正确反映,在这个限度内它永远不能被推翻,并作为一个稳定的因素保留在客观真理的体系中,所以,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在人类认识的发展中,在一种范围和条件下正确的反映,在另一种范围或条件下,变成了不正确的;在某个特殊的范围和条件下变成了绝对的正确反映。
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或约对性的相互过江和相互转化。
浅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
他说:“把哲学称为真理的知识是正确的,因为理论知识的目的是真理。
”[1]黑格尔评价真理为:“真理是一个高尚的名词,而它的实质尤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灵是健康的,则对真理的追求必会引起人心境中高度的热忱。
”[2]一、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一)关于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的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而我们不能单纯地说真理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而从结果看,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
而在具体的学习认知中,我们要注意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区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传统哲学教科书所宣扬的真理观往往有教条化的痕迹。
因为历史的局限性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真理的含义、真理的本质及其属性等内容的叙述,形成了一套公式化、格式化的语言。
它们对真理的客观性尤其对真理的客观内容予以更多的倾注,把对真理的探讨局限于狭隘的知识认知论视域,并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以往和对生成性思维的漠视,它们的典型特征是实体思维和知性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达到统一的一种认识结果,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认识。
真理不但是一个认真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意义指称概念,是实践—认知整体性范畴。
真理是人类合理性地表达对象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主体对客体之存在和本质的客观性意义的承诺,表征着人的一种本质力量,决定着人的生存状况及生存的时空界限。
(二)真理的属性及其检验标准真理的属性包括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具体性和历史性。
在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反复强调并以十分明确的语言指出: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3]真理的检验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
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现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
认识的任务、目的,就是不断地获利真理,并在真理的指导下,去改造世界,创造价值。
那么,什么是真理呢?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或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成为真理,因为真理是一种认识,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比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是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做出了正确的反映,而其表述的内容则是客观规律。
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是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因而真理具有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都具有客观性,因而称之为“客观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主要是指在真理性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既然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就不一观事物本身,而是表现为一定的思想形式,因此,真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但真理就其内容来说又是客观的,它反映的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这就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毛泽东指出:“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我们在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同时,真理有没有阶级性呢?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没有阶级性,因为真理是客观的,不代表任何阶级的意志,另一种观点认为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而社会科学有阶级性。
但是我们认为:“真理不能单纯的说有无阶级,从过程看真理有阶级性,从结果看真理无阶级性”。
在人类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以及在人们应用真理的时候,都是有选择性、有倾向的发现、应用真理。
所以真理都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为一定的阶级服务。
我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决定真理观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的还是什么其他主义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看是不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完全的、彻底的贯彻到了真理观的每一个角落。
很多人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用最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和认识真理,导致了对真理、实践和科学这三个概念认识上的混淆。
真理与实践真理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范畴,真理本质上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者说规律,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认不认真理,真理都影响着、主宰着这个世界,不管你认不认识真理,真理都影响着、主宰着你的一切(包括你的思维).不管你知不知道万有引力,万有引力都存在,并影响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包括每一个人),而丝毫不受人们活动或者认识水平的限制。
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话,是不是也可以说,“万有引力”这个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是为及其规律的正确的反应?也就是说在我们认识“万有引力”之前—-即没有正确认识“万有引力”之前,“万有引力”就不能称之为真理呢?显然,这是唯心的。
我们知道,实践活动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本身是辩证统一的,利用认识的结果来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来认识世界。
这里的“世界”本质上就是真理,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真理,改造世界就是利用真理。
“认识”和“改造”是手段,“世界”和“真理”是对象,二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而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把真理当成客观存在的事物和规律,不把认识真理的过程看成是一个主观的活动范畴,而将真理和认识真理的过程混为一谈,将主观意识、活动与客观真理混为一谈。
这实际上还是唯心主义和机械的唯物主义在作祟。
真理与科学本质上讲,科学是人们认识真理的过程中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经验积累。
但科学不是真理,这是因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主观的、历史的、发展的过程,科学的正确性是受时代所局限的.首先,科学是一个经验的范畴。
从真理符合论到真理实践论: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革命性变革吴娜(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真理问题是哲学领域被广泛讨论的核心问题,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曾提出过各种各样的真理观,符合论真理观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往今来的一些哲学家们在接受它的同时试图对它进行修正,康德、黑格尔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符合论真理观存在的困境却使它越来越难以为继,直到马克思第一次将“实践”的观点纳入真理观之中,才实现了真理问题的革命性变革,研究真理符合论到实践论的演化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实践符合论真理观革命性中图分类号:G112.45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4641.2020.06.03从哲学诞生之日起,人们对真理的追问就不曾停止,不同的哲学家对真理的界定具有很大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真理观。
真理问题的核心是评价理论或者命题的真假,真理符合论是对真理问题认识的经典理论,自古希腊先哲起到今天都在被广泛讨论,无论从什么方面看,真理符合论都是最古老和最有影响力的真理观之一,但是真理符合论的理论困境同样致命,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在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重视“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科学地回答了真理的本质问题,才将真理问题从符合论理论困境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实现了真理问题的革命性变革。
一、符合论真理观及其理论困境(一)符合论真理观及其演变符合论真理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了“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的命题。
柏拉图在此基础上,从知觉与思想的符合出发,提出人们获得的与事物的理念符合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他还打了一个比方“譬如印和印迹,各相符合才是真实的,参差枘凿便是虚假”。
[1](PP93)尽管柏拉图说的这个符合是知觉与思想的同一,但是从中已经可以窥见符合论真理观的雏形。
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收稿日期]:2020-10-10[作者简介]:吴娜(1993-),女,山东潍坊人,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真理观
马克思的真理观认为:
1.真理不是绝对的,而是历史条件下的相对的;
2.真理是与实践相联系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真理;
3.真理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真理观;
4.马克思主义是对资产阶级思维方式的批判和超越,是建立在实践和阶级斗争基础上的科学理论,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得到跃进的理论成果。
总之,马克思真理观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真理也随之不断发展和进步。
第三讲真理观和认识方法人类为了做到有效地、现实地改造世界,就必须通过认识活动观念地把握世界。
因此,真理作为人们在观念上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的认识,就成为人们执着地追求的对象。
所谓真理观,就是关于什么是真理及其检验标准?什么是认识真理的正确方法和途径?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等问题的学说。
真理观包括认识论、真理论等理论内容。
一、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认识论就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也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获得真理的学说。
真理观的核心内容就是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
1、实践的客观尺度与真理·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自觉的、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特点:社会性历史性、客观性、能动性。
·实践的本质特征是对象化。
人类为使外部生存环境更加适合自己生存的需要,人类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就要促使世界发生与人类的目的、要求、需要相一致的改变,这就是对象化。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的、基础的范畴。
因为: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不能理解自然和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不懂实践,就不懂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
不懂实践,就不懂认识是能动的、辨证的反映过程。
不懂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基础,就不能形成以实践为起点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就不能说明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的两个客观尺度: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人的实践同动物的活动的区别在于:动物仅仅是按照与肉体存在和需要直接联系着的本能的要求进行活动的,因而它本质上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活动。
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自觉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之所以是自觉的,其标志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是受两种客观尺度,即是受两种客观规律性或必然性制约的:一是,受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即真理尺度制约。
二是,受人的内在要求和规定性,即价值尺度制约。
两种尺度在内容上都客观的,它们对于实践活动有重要意义。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
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
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
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
什么能被适当地称为真或假?什么检验能够确立真理?我们如何认识真理?真理,如果存在的话,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相对的还是绝对的?真理,作为一个概念,有严格的定义吗,抑或其定义的模糊无可避免?真理及其客观性( 1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2 )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
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②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 3 )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①由于真理是客观的,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
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没有阶级性。
③真理多元论主张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可以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因人而异。
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 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真理是客观的,世界上不存在着任何主观真理。
唯心主义则主张真理是主观的。
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做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识和“客观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取决于双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主观的。
( 5 )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
#马原笔记#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身是主观的客观:普遍有效的)经典真理观(看天):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一元性)非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 1. 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也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 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77-78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即具有确定不疑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具有可怀疑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 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 相互包含。
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来源、本质、检验标准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真理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对于“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本质是什么?”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某种精神实体本身固有的属性。
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否认客观真理,例如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就是真理”,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和主体感觉相符合,康德认为真理是思维同其先验形式相一致,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感觉的复合,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等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显现,例如黑格尔认为,真理就在于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真理的客观性就是绝对精神的客观性。
而唯物主义强调真理是人的认识同客观事物相符合,坚持客观真理论。
但是,旧唯物主义因为不理解实践对认识的根本意义,因而对真理的认识具有局限性。
例如绝对主义者夸大真理的绝对性,认为真理可以穷尽,堵塞了真理的发展道路;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最终陷入唯心主义诡辩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并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客观真理原则,强调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属性。
同时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科学阐明了真理观来源、本质和检验标准等问题。
其后,列宁、毛泽东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发展成果,对真理的客观性、全面性、具体性等问题,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做了深入阐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主要内容:首先,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强调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真理属于人的思想范畴,但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坚持真理原则,就是要按照对象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按照对象自身的尺度来规定人的活动。
最大限度地认识、掌握事物的真理性,遵循事物固有的属性和规律,是一切成功实践的内在要求。
其次,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任何真理都包括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与客体及其本质相符合或相接近的客观内容,在其适用范围内不能被推翻,否则它就不是真理。
真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发展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说明了西方人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
”马克思的真理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并变革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真理论。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论证了他的真理论。
黑格尔看来,真理是认识与绝对精神的符合。
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一种客观实在化了的能动的创造力量。
它异化为自然,自身分裂为主体和客体,又在人的思维中达到自我意识。
这样,思维与存在就在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得到统一,于是得到真理。
黑格尔说:“真理就在于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
”①他认为,真理完全取决于它的形式,也就是取决于它所确立的概念和概念相符合的实在。
黑格尔把真理看成实在与概念相符合,凡是与概念不相符合,便不是真理。
这种真理论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真理论。
但是,黑格尔把真理看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他认为真理包含在认识过程本身之中,而且真理是具体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实践和真理结合起来,这些却是黑格尔真理观的合理因素。
德国古典哲学的另一代表费尔巴哈认为感性经验是把我们和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
感性直观就是真理。
费尔巴哈说:“只有那通过感性直观确定自身,修正自身的思维,才是真实的。
反映客观的思维,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思维。
”②费尔巴哈还指出个人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类在无线的发展中可以完满地认识世界,他十分重视实践在认识真理中的作用。
费尔巴哈强调人的感性权威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但把真理的标准看成是感性直观,把实践理解为日常生活实践,这就体现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真理观的局限性。
马克思、恩格斯在参加革命实践的过程中,继承并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真理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论。
1843—1844年,马克思在巴黎参加;德法两国工人运动,得出了革命实践可以引出社会真理。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他认为实践是人们创造对象世界的能动活动。
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各管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初步论述了实践是认识真理的的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
”③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写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就是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④马克思认为真理既不能局限于纯思维领域,也不是简单的直观,而是实践。
关于真理性问题,是一个实践问题,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既不是概念,也不是感性直观,,只有沟通主观和和客观的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只有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目的。
才能证明原先的认识是真理。
真理的主要特征是现实性、力量性、此案性。
现实性,不仅指真理的内容是现实的,而且包含有真理转化为客观现实。
一次真理包含着潜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力量。
此岸性即世界的可知性。
是对康德彼岸世界的否定。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形成,实现了真理观问题上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真理观众的辩证法的合理思想。
又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
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使之既区别于唯心主义的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又深刻地批判了不可知主义。
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在批判杜林形而上学绝对主义真理观的过程中。
在《反杜林论》中论述了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针对杜林独断论的观点,恩格斯指出,人类思维在于认识世界。
只要人类的实践继续下去,人类为就能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世界。
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无限的。
认得认识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而个人的思维和认识,总是在主观上受经验、水平、精力以至阶级立场的限制。
在客观上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
因此,人的认识和思维又是非至上性的,有限的。
“思维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维着的人们中实现的;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的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
两者都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才能完全实现。
”⑤人类认识的这种至上非至上,有限无限的矛盾。
只有通过人类生活的无限延续来解决。
在批判杜林的终极真理、永恒真理时,恩格斯论述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反映无限客观世界的知识也是无限的。
人类对无限发展的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
恩格斯认为,要搞清楚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必须反对将真理和谬误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恩格斯指出,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级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
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真理,反映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由于这种反映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因而真理总是相对的。
不存在讲话的终极真理。
但真理确切地反映了某一特定阶段事物的本质,对于特定的阶段而言,它又是绝对的,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它又是相对的。
恩格斯在批判绝对主义的斗争中论证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9世纪80年代,新康德主义企图复活康德的观点,宣扬不可知论。
恩格斯在批判不可知论时,进一步发挥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性观点。
恩格斯指出,对不可知论及其他一切哲学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
如果实践的结果证明我们对这一过程的理解是正确的,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这种理解就是真理,否则,就不是真理。
这是马克思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明确阐释。
到了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列宁阶段,列宁在反对波格丹诺夫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的斗争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
波格丹诺夫认为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声称马克思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客观性,攻击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时既承认相对真理,又承认绝对真理是“折中主义”。
列宁指出,波格丹诺夫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混淆了真理论中关于客观真理和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两个不同的问题。
列宁在捍卫并发展了恩格斯关于真理的观点,明确指出,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列宁认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在同马赫主义的斗争中,列宁批判他们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列宁指出,唯物主义把实践看做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标准,马赫主义主观唯心地理解实践,把实践看做是满足个人需要的手段,认为对个人有利的便是真理,他还指出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原理,“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是这样的不确定,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又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
⑥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为它增添了新内容。
列宁提出了“真理是过程”⑦的科学论断,真理是一个由片面到全面,由不甚深刻到比较深刻,由相对真理逐步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真理不是僵死的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批判把真理绝对化的教条主义,并将真理放到全部认识过程中进行考察,他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⑧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一发展定阶段上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的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他提出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些完整的论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论。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在再次声明,“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
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⑨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里,毛泽东提出了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某种错误被抛弃,某种真理被普遍地接受时,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
毛泽东的论述是继列宁之后对真理发展规律的新概括。
1978年我国开展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批判了两个凡是。
从而证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会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
真理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
世界上没有永恒真理,也没有终极真理。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用主义的思想在人们的生活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他们认为,有用的就是真理,钱多就是真理,搞钱权交易,贪污行贿,只认钱不认人,在伦理道德中是屡见不鲜。
如金钱使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妻离子散。
这些都是对真理的错误认识和曲解。
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我们要捍卫真理,反对谬论。
用真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参考文献】①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9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第125—126页。
⑥《列宁选集》第2卷,第142页。
⑦《列宁全集》第38卷,第215、212、210页。
⑧《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61页。
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