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美丽”的语文收获“美丽”的教育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的美无处不在,语文的美也渗透在每一个字词中。
只有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美育,才能让语文的美丽之花盛开在我们的课堂,盛开在学生的心灵。
首先,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美育,我们的教学任务。
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各学科的教学来进行,因此,语文学科也是美育的一个途径,担负着美育的任务。
而语文学科中的美育任务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来实现。
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盖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
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我们的教材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
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
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
[摘要]美育在当前中职生教育中处于薄弱环节,但美育对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而语文教学就是要用“美”来吸引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试图从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方面,结合教学实践,对中职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进行探究,力求让语文教学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发挥作用。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美育;渗透[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5-0134-02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朱礼勇(合肥市工程技术学校,安徽合肥238000)别林斯基说:“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就是要用“美”来吸引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把美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那么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一、走进教材,感受美叶圣陶先生提出:“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领会什么是美,花木山川的美、城市的美、道德品质的美、广大群众为伟大目标而斗争的美,都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深切的体会”。
现行中职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可以说集各种美之大成,多是情文并茂的经典之作,作者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美的形象和意境。
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美;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音乐美;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缠绵之美;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奔放之美,这些美无不震慑人心。
可以说,中职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块得天独厚的美育好材料。
让美育之花绽放于初中语文课堂'让美育之花绽放于初中语文课堂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重要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的重视语文美育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在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综合素质。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育的承载体,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审美对象。
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首先要从身边最常见的、经常接触的事物着手,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东西,教材中其实包含着许多具有美感的事物,各种作品都在以各自的形式展示着独特的魅力,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美感,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在学习的同时获得美的体验,以这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景的文章,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自然之美,比如,《荷塘月色》中描写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是婷婷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繁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样细致的荷花景象的描写,能够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幅画面,教师可以让学生听着音乐去感受文字的美感,闭上眼睛去想象这样的一幅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表达的意境。
语文教材中除了自然风光的美,还有描写生活的美,通过对生活中的事情的描述,将人性温暖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
比如,在学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学生能够从作者的描述当中看到一个老人蹒跚的背景,感受到那份浓浓的父爱,体会到社会亲情的美,体会鉴赏人性至纯至美的一面。
二、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受到文学的影响,陶醉在文学的海洋之中,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逐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只有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激情,才能够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浅谈语文教学中美育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前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认为美育可以使语文教学更具有魅力和感染力。
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一、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 提高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仅是指让学生学习美术、音乐等专业课程,更是通过文字、语言本身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欣赏文字的艺术之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情节展开等对语文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到语言可以如何表达情感、塑造形象以及传递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 培养情感体验美育教学在语文课堂中不仅仅是要阐释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作品的感染力,深刻体验到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语文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生活感悟,通过美育的引导和解读,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社会的感悟,增强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通过美育教学,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真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3. 培养创新思维美育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地想象和创造,并且将新的观点和想法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 从课文选择入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首先要从对课文的选择入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精心策划课文内容,选择一些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的课文,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通过合理的课文选择,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语文教学的热爱。
在语文教学中播撒美育之花摘要: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美育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探索播撒美育之花的方法与途径,结合青少年在美育过程中审美认知的心理过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影响和发展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可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重要作用常用方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感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理素质。
初中语文教学得天独厚地享有孕育美育之花的条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美育教育,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熏陶作用,对初中阶段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一、美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对美的感知尤为敏感强烈,但他们当中很多自学能力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
如果教师一味地强迫他们学习,就很容易造成他们对枯燥乏味的说教的逆反心理,导致厌学现象的发生,结果事倍功半。
如果我们诱导、启发学生发现蕴含在语文教学中的美,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感悟、领略其中的美妙意境,那么学生就会学得主动、轻松、愉快,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利用名句美文诵读、经典古诗文诵读等,配以恰当的音乐背景或画面提示,在教师明白讲解的基础上,学生可以通过耳听、眼看、心想,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美,逐渐采用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在点滴积累中播撒下美育的种子。
(二)改善学生的作文方法“没有鉴赏就没有创作,创作又可促进鉴赏”,两者相辅相成。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要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挖掘其创作中可借鉴的艺术手法,提高鉴赏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把从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文中去。
让美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上盛开语文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门基础学科,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知识学习、道德教育以及美育教育的综合性,而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许多审美因素,它赋予读者极为丰富的想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教育家苏灵杨认为:“语文教学进行美育的广泛性和深远意义,胜过中小学的其他课程,甚至超过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
因为它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展现自然美、人性美……笔者在语文生态教学中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一、诵读范文,让学生感知自然美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用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相当多的文章都向学生展示了自然美。
而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中的自然美,这就要通过朗读,因为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和美的声韵传达出来。
朱自清先生说:“朗读可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
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文章各种形式的美,进入作品美的意境。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是这样尝试的:教师备课时根据不同的文体找好音乐,在课前先配乐范读,然后给学生配乐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样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其情,学生在读的时候就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
例如:在教学“多彩四季”这一单元的时候,笔者以教学《春》作为示范,指导学生学习其他三篇文章。
学习朱自清的《春》,笔者先范读,然后给他们配上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指导学生朗读,这样就把无声的文字符号所描写的情和景转化为具有声韵效果的艺术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妙不可言的美的享受。
而在学生自读的时候,为师者还可以欣赏到学生全情投入文本的专注神情之美。
朗读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已经相当到位:《春草图》展示了绿草的生机勃发美,《春花图》则绽放着百花的艳丽多姿美;《迎春图》洋溢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学习了本文后,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大大激发出来了,在预习本单元的《三峡》《济南的冬天》和《夏》的时候,他们每一小组都积极查找音乐以及文章的相关资料,然后试读,当教学时,每组推出代表朗读文章、展示学习内容,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让美育点亮语文课堂《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可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作品,大多情意浓厚,文辞优美,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在广阔的空间中再现了人类丰富多样的情感世界,凸现了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
这就更要求语文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解读和鉴赏这些文学作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归属的要求。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一、营造氛围,引领学生感知美每篇文章都包涵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文精神以及深刻的人生感悟,这是让课堂教学展现出无穷魅力的宝贵资源。
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把这种资源挖掘出来,在学生与古今中外的作家之间搭建一座“桥”,使他们真正地实现跨越时空谈话。
铺垫、创设情境,营造与审美教育适切的教学氛围,就是“架桥”的良好手段,先引领学生走“近”文章和美,进而走“进”文章和美。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的导语、过渡语、总结语上精心设计,从而取得动人的课堂艺术效果。
如在讲《最后一课》时,以国歌历史背景及内容入题;在讲《乡愁》和《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声情并茂情真意切地配乐朗诵;讲《鼎湖山听泉》时,播放山中幽泉的音乐;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展示五彩缤纷的花的图片;讲《渔家傲》时,让学生想象守边将士的壮志愁情,或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守边将士,想象自己当时的心理,并托鸿雁将自己的话捎给远方的亲人;讲《为你打开一扇门》时,以优美的抒情给予结束课堂,所有这些环节的设置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能让学生在感性上不由自主地受到感染,沉浸于或哀婉幽怨或沉郁悲怆,或清新淡雅或亮丽斑斓的美的感受之中。
二、把握形象,指导学生理解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
”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让语文载着美育,绽开学生心灵之花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
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更是一种载体,一种精神的文化,一种交流的媒介。
在现代教育中,语文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语法和词汇的传授上,更要关注其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和美育的培养。
让语文成为一座芬芳的文化花园,绽开学生心灵之花。
语文是美的体现。
语文内容丰富,不仅有诗词歌赋,还有各种文学名著,既有古代经典,也有现代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历史文化,更是美的体现。
比如文言文的语言修辞,优美的句子,多情的诗句等等。
而现代文学作品,通俗易懂,富有情感,更是启发了很多学生的创作灵感。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学生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增强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让心灵得到滋养和愉悦。
语文是思维的启迪。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文字的书写和阅读,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到人类的一切活动、一切情感,一切生活。
比如阅读诗歌可以启发学生对美的感知,阅读古文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阅读新闻可以关注社会动态,阅读小说可以体味人生百态。
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思考,都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锻炼。
通过语言的表达和思辨,学生能够激发自己的创造力和灵感,培养自己的心灵世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开拓自己的个性。
语文是情感的抒发。
语文学习中,学生不仅仅是在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能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
在写作中,学生可以尽情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喜怒哀乐,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比如作文,可以让学生尽情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散发自己的情感和个性。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拥有了更宽广的心胸,也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宽广和丰富。
通过用语文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更主动的去感知和接纳这个世界,让学生改变对事物的随意和肤浅,更多的学会体验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为其以后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语文是交流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中,通用语文是人们相互沟通的工具。
让美育在语文课堂中得到绽放发表时间:2011-08-03T15:10:10.733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年第38期供稿作者:李建云李维波[导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品读,不仅对书中的要义能快速领会,更是一种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山东莱阳市吕格庄中心初中李建云李维波语文教学必须贯穿着美育。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实现人格的完美和心灵的和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让语文静态的文字展示美质,就会使学生真正的喜爱语文,逐步形成钟情于美的心理品质。
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有位名人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美,如何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得到审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很多语文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反复品读,不仅对书中的要义能快速领会,更是一种欣赏美感受美的过程。
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中,学生读课文的方式很多,朗读、默读、速读;个人品读、齐读、范读等等,无论用什么方式来读,读熟了,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书中语言的美,韵律的美,结构的美等等自然能有所感悟。
但是,要进行审美体验,课堂上最忌讳的应该是速读和齐读。
因为速读只是让学生浏览一下文章,了解一下文章的大概,这是很难体味到美文美句所带来的美感的;齐读,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能体会到韵律的美,但是美文美句所包涵的思想、情感、品质、精神的美却难以体会。
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体裁的文章都含有情感,要让学生自己自由去读,反复品味,用心读出美文美句中的喜悦、气势、悲伤、气愤;品出平凡、伟大、坚强、固执;心灵受到洗涤、净化。
学生只要能够读出情感,品出味道,心灵受到震撼,那就是真正的受到了美育。
以《背影》为例,课文写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了三句简短,意思很平常的话。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摘要:语文教材力求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感悟语言美,音乐美,图画美,构思美和立意美,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之中,去欣赏、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美。
本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引导体会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而且蕴涵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语文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特质。
课堂教学是实现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 引导学生学会推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优美的语言能迅速吸引住学生。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品味。
如《故都的秋》一文,作者取随笔的体式,信笔写来如同闲情漫话,全无雕饰痕迹,但每一个词语、句式,好像未经炉火而已达到了“纯青”。
如“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们搭配和谐,极能调动读者的情感。
这些物象声色,本是现实中无中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捡来搭配在一起,产生了特别的美感效果。
再如结尾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整散相间,雅俗溶于一炉,酣畅淋漓,隽永优美。
笔者引导学生朗读、推敲、品味这些优美的语言,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2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在诗歌教学中,音乐美十分突出。
平仄相间、讲究押韵,句式整齐匀称,句内节奏感强,这些都是诗歌语言音乐美的具体体现。
如何感受到音乐美呢?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节奏感。
五育融合,让语文课堂展现精彩众所周知,五育融合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融合。
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五育融合为基础的语文教学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
本文将从具体的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五育融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五育融合,营造课堂氛围(一)基于美育,激发学习欲望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容易以教材内容为主要参考,以自己为主体输出大量的专业知识。
虽然,教材中的阐述比较全面,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因此,文字化、抽象化的讲解方式难免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为了优化课程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可以将美育与智育相融合。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三衢道中》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以诵读的方式还原诗中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学生可以初步意识到:诗人在游览的过程中是非常惬意的。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教师将每一句诗文转化为一张水墨画。
借助直观的图片,学生全面且快速地理解诗文内涵,感受诗文中蕴含的情感。
“如何用现代的方式描述诗人的所观所感?”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以美术作品为基础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水墨画中的场景。
一般来说,每一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关注点均是不同的,所以,他们复述的内容亦存在差异,教师可以从文字美的角度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引导。
(二)基于体育,形成感性认知从教材内容来看,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描述实践活动的文本。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将体育与智育相结合。
针对文中描述的活动,教师尽可能地借助体育活动还原作者的亲身经历。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形成感性认知。
基于形形色色的感受,教师再搭建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
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逐步实现深度学习。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的教学为例,由于阅读文本中涉及诸多少数民族,所以,教师在课程导入阶段设计了一个模仿任务。
让美育之花绽放800作文
让美育之花绽放。
哎呀,这画真不错!看这色彩,看这线条,简直是活的一样。
这小伙子真有天赋,画笔在他手里就像魔法棒一样。
美育这东西,
真不是盖的,能让人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走进这家咖啡馆,我就被这些装饰给吸引住了。
不是吹哦,这
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艺术品。
坐着喝杯咖啡,看看周围的这些画,
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
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啊,让人心情愉悦,生活
都变得有滋有味。
记得小时候上美术课,老师总是讲那些大画家的故事,听得我
眼睛都亮了。
那时候不懂什么是美育,但觉得画画这事儿特别好玩。
现在想想,那时候就已经在接受美育的熏陶了。
公园里那个音乐会,真是爽!那些音乐家们,手里的乐器就像
他们的灵魂一样,演奏出来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
我就站在那儿听,感觉自己都要飞起来了。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啊,让人忘记烦恼,全
身心地投入其中。
美术馆里那些名作,每次去看都有新的发现。
站在这些作品面前,你会觉得自己好渺小,但同时也会觉得生活好美好。
这些作品
不仅仅是画,更是艺术家们的心血和灵魂。
看它们,就是在看人类
文明的瑰宝。
所以啊,美育这东西真的很重要。
它不仅仅是画画、音乐这些
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
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欣赏美、创造美,让美育之花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吧!。
让美育之花处处开放作文
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馆里的名画雕塑,它更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美育就是要教会我们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用审美的眼光净化心灵,升华人性。
记得小时候,妈妈总爱逗我们笑:"你们是妈妈心头最鲜艳的花朵哦!"尽管听过无数遍,我们还是会绽开天真的笑靥。
其实,妈妈用她独特的方式在美育我们,教会我们用积极友善的心态面对世界,发现生命中的美好。
长大后,我渐渐发现美无处不在。
路边那棵遮荫树冠上盘绕的藤蔓;偶遇的一个热情的微笑;还有生活中处处可见的人性的温暖。
我开始用一颗感恩的心,欣赏身边的美好。
美育不该只局限于美术课堂,它更应像阳光般温暖人心,像微风般吹拂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只有把美育这朵花散播开来,我们的社会才会处处生机盎然,才会充满人性的温度。
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用欣赏的眼光发现生活的美,用友善温暖的心对待他人,用审美的情操滋养心灵,携手将美育之花,綻放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让美育之花处处开放作文在咱们的生活中,美就像阳光一样,无处不在。
可有时候,咱们却像个“小迷糊”,对这些美视而不见。
所以呀,咱们得让美育这朵神奇的花,在每个角落都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啥是美育?简单说,就是让咱们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可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哦!比如说,春天里一朵绽放的小花,那嫩嫩的花瓣、淡淡的香气,就是美;夏天夜晚,抬头看到满天闪烁的星星,那种浩瀚神秘的感觉,也是美;秋天里,金黄的稻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风吹过来,稻穗轻轻摇晃,这同样是美;冬天里,那洁白的雪花纷纷扬扬飘落,给大地披上银装,更是美。
可别以为美育只是看看风景、欣赏欣赏画作这么简单。
它能让咱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柔软和丰富。
想象一下,当你学会欣赏一幅画时,你能感受到画家笔下的情感和故事,是不是觉得特别神奇?当你听到一首动听的歌曲,能被其中的旋律和歌词打动,甚至跟着一起哼唱,那种快乐简直无与伦比。
而且哦,美育对咱们的成长可有大帮助啦!它能让咱们变得更有创造力。
比如说,在画画的时候,你可以随心所欲地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写作的时候,用美妙的文字描绘出心中的世界。
这可都是美育带给咱们的超能力呢!
那怎么才能让美育之花处处开放呢?学校里,老师们别只盯着分数,多给咱们讲讲艺术、讲讲美。
家里呢,爸爸妈妈也别老是催着咱们学习,一起去听听音乐会、看看展览,多有意思呀!社会上,也得多给美育一些空间,多举办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
让美育走进咱们的生活,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这样,咱们就能在美的世界里快乐成长,让美育之花在每一个地方都灿烂开放!到时候,咱们的世界该有多美好啊!。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绽放语文的世界,是“美”的世界。
人类社会的美无处不在,宽阔壮丽的山川河流,巧夺天工的建筑工艺,高尚纯洁的人文情感等,无不闪现着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语文教师应该让“美”在语文课上生动起来。
新课标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学生的美育!美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便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美育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有助于学生趋善避恶,抵制一切卑劣的思想和行为。
可见美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让“美”在语文课上尽情流淌,激情飞扬,引导学生走进美的世界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让学生在美的海洋中畅游1.自然美,令人陶醉俗话说:“天下美景,尽收眼底。
”显然,美对视觉器官的冲击不容忽视,而语文教材中壮美的自然景观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渗透于语文课堂。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景象,似一条奔腾欲飞的巨龙蜿蜒于广漠之上、盘旋于丛林之间的万里长城,以及威武雄壮的秦兵马俑,美妙绝伦的敦煌莫高窟等,都以其震撼人心的美使世界瞩目,令人神往。
因此,语文教学在涉及自然景观、人文建筑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图片、实物、视频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产生一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的敬仰之情。
这样,学生可以在愉悦中获取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2.社会美,震撼人心语文教材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用心揣摩就可以发现。
实际上,语文课本中描绘的许多历史事件、历史画面,通过作者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仿佛就在我们眼前,如临其境,往往能给学生一种真实的社会美感。
如《史记》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剧场景;《三国演义》中周瑜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壮观场面;《水浒传》中林教头谦和礼让,比武时善待洪教头的动人画面……这些历史故事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教师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善于点拨,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所包含的社会美。
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
摘要:语文教材力求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感悟语言美,音乐美,图画美,构思美和立意美,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之中,去欣赏、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美。
本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美教育引导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226-01
审美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许多交叉和包容的地方,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载体,不仅承载着语文知识,而且蕴涵着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语文教学可以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的培养,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形成审美特质。
课堂教学是实现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引导学生学会推敲,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优美的语言能迅速吸引住学生。
在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这样的文章值得我们反复推敲、品味。
如《故都的秋》一文,作者取随笔的体式,信笔写来如同闲情漫话,全无雕饰痕迹,但每一个词语、句式,好像未经炉火而已达到了“纯青”。
如“芦花”、“柳影”、“虫
唱”、“夜月”、“钟声”等宏观的秋色、秋声,以及“飞声”、“日光”、“蓝朵”等微观的秋色、秋声,它们搭配和谐,极能调动读者的情感。
这些物象声色,本是现实中无中不有的,但被作者随意捡来搭配在一起,产生了特别的美感效果。
再如结尾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整散相间,雅俗溶于一炉,酣畅淋漓,隽永优美。
笔者引导学生朗读、推敲、品味这些优美的语言,可以说是一种美的享受。
2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
在诗歌教学中,音乐美十分突出。
平仄相间、讲究押韵,句式整齐匀称,句内节奏感强,这些都是诗歌语言音乐美的具体体现。
如何感受到音乐美呢?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节奏感。
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四弦一声如裂帛”这些诗句,让学生体味音乐描写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魅力。
“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这些描写用十多钟声音来比喻四根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表现了旋律的发展变化,“大珠小珠落玉盘”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不仅调动了我们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一曲虽终,余音绕梁。
经常朗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有利于净化和美化学生的语言,增强他们的语
言感染力。
3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文章的图画美
好的文章如同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让人爱不释手。
在学习这些文章时,笔者引导学生依据优美的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勾勒出一幅幅画面。
如《我的空中楼阁》,笔者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图画,并以小组的形式,展开竞赛。
同学们积极动手,或简笔勾勒,或搭配色彩,一幅幅《我的空中楼阁》展现在师生们的面前,笔者还建议学生把优秀作品送到学校举办的艺术节上参展,结果还获了奖。
通过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图画美,又提高了他们的艺术修养。
4 引导学生捕捉线索,体会文章的构思美
精巧的构思给文章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每遇到优美的文章,笔者就引导学生来抓住线索,细细品读,领悟文章的构思之美。
如《永远的蝴蝶》,在学习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线索——寄信,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构思之美。
小说围绕寄信而写,正因为寄信,才有了樱子丧身于车轮之下的惨剧。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小说最后补叙了那封夺去了樱子生命的书信的内容:“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这句交代不仅照应了上文,并于此高潮处戛然而止,言已尽而情未了。
这种构思的文章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令人过目不忘,并久久不能忘怀。
5 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感悟,体会文章的立意美
好的文章不仅语言美,构思美,更重要的是立意美。
在课堂教学
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感悟,抓住文章的主题,体会文章的立意美。
如《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作者在穿越三峡时,由万重山的奇险,想到了“第一个穿越三峡的是谁”,想象他遇到的种种困难,并由此延展开,想到了许许多多“第一个”,赞扬他们勇做“第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这不仅让学生们体会到了文章的立意之美,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们知难而进的首创热情。
总之,语文教材力求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感悟语言美,音乐美,图画美,构思美和立意美,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作品之中,去欣赏、品味其中所蕴含的美,让美育之花盛开在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