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1—2考点2—4 (2)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589.00 KB
- 文档页数:18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全(含选官制度)01基本制度——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萌芽于战国内容: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
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
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
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秦汉:秦朝在中央设御史大夫,主管秘书兼管监察;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刺史制度,刺史“位卑权重”,可以监督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2.隋唐:吏部分管监察事务。
3.宋元:北宋在地方上设通判,用以牵制监督知州;元朝在中央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4.明清:明初在中央设都察院管监察;在地方设提刑按察司,分管监察和司法。
二、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1.世官制: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即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
2.军功爵制:秦朝按军功授爵,直接触动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参与政权。
3.察举制:两汉实行察举制,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4.九品中正制: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指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在九品中正制度下,世家大族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5.科举制(1)形成、发展: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制度;唐玄宗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实行糊名法;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
(2)影响: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考向一: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重点解读】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1.概况(1)开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一、选择题1.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
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
这一规定( )A.保护了贵族利益B.规范了官员行为C.维护了官僚政治D.扩大了地方权力2、王符《潜夫论?考绩》:“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
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
”材料反映出()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3、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该选官制度是()A. 世禄制B. 征召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4.钱穆在《中国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这说明( )A.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B.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C.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D.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5、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
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 )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B.主要受制于门阀C.未得到平民的认可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6、唐朝杜牧在《上宣州高大夫书》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
各朝代的中央地方选官制度检察考核的笔记科举制度,始于西汉,盛于隋唐,基本沿袭秦汉制度。
汉代察举制主要以举孝廉为主要选拔标准,以《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为始,此后的两千多年中,历朝历代均以察举制为主要选拔标准,虽然对后世的影响并不大,但在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察举制选贤授能,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制度的重要一环。
它主要通过考试、论辩和考核等形式来考察应试者政治品德和综合能力。
下面,我以西汉为例,简单梳理一下汉代察举制的基本内容。
一、察举制的基本内容汉代,除孝廉、举孝廉外,又分置明经、明算等科目,由皇帝亲封察官、赐给官职;汉文帝时,又设立九品中正制,由朝廷选派官员,监察百官、考核百官等官职升降。
察举制选贤任能,主要通过由皇帝直接任命、受封察侯、察举孝廉等方式进行。
选官主要依靠科举考试,但科举考试又是选拔官员最主要的方式。
为了扩大考试规模和提高考试效率,武帝始行自前元四年(前122)开始的科举考试被称为“举孝廉”或者“举明经”、“举明算”等,并且规定只有皇帝亲封察官才能“直取庶人”;汉朝以后则是“举明算”等形式,但最终还是统一实行“察官”一职。
察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虽短,但对后世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1、选官制度察举制自汉武帝始,历经六朝,历经唐宋。
选官制分为察举和赐爵两大类,即以“举孝廉”“举明算”等方式进行选拔;而以赐爵为主要形式,即以科举考试作为主要选拔官吏的主要方式。
在古代历朝历代,察举制中有着举荐与封授两种方式。
举荐是由中央直接选任,而封授则由地方进行。
虽然封授是从基层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但因为是自上而下进行,往往需要层层上报,而且需要通过一定审批程序才能得到;封授则是向中央直接选派官员,而由于受到地方势力制约和官吏阻挠,封授难以进行至基层,因此被推举到中央做官更为容易。
在察举制开始时,仅仅通过封授而不是直接任命官员方式产生了许多人才:例如汉文帝、唐高祖等等,在选官制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一古代史选官制度知识点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高一的古代史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本文将就这一知识点展开讨论。
首先,选官制度在古代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代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周王朝的建立为选官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周代,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但君主并不是仅凭血统继承,而是通过一种称为“封爵”制度的方式来选取。
在封爵制度中,君主将土地和爵位赐予功勋卓著的贵族阶层,这些贵族阶层即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其地位和权力由君主赋予。
这种通过封爵制度来选拔官员的方式,为后来的选官制度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隋唐制度。
隋唐时期,官员的选拔过程经历了科举制度和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方式。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选官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
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逐渐普及,唐代时达到了顶峰。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考试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
通过这种考试制度,唐代的官员选拔更加公平、透明,也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广泛。
唐代科举制度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公正性和能力导向性。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选官制度是明代的举人制度。
明代的选官制度以举人为中心,举人是通过举荐的方式选拔的,其选拔程序和标准都非常严格。
举人制度强调士人的德才双全,即需要具备一定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
通过这种制度,明代政府试图选拔出真正有才德的官员,提高政府的素质和效能。
然而,明代的举人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存在贿赂和门第之争的情况,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员的选拔公正性。
除了以上几个典型的选官制度,还有一些其他的制度也值得关注,比如唐代的连中三元制度和明清时期的八股文。
连中三元制度是为了选拔出品学兼优的官员而设立的制度,它要求官员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三项优异的成绩,例如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分、在刑法执法中没有严重失误、在地方辖区中无严重事故等。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第6讲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第6讲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课标要求】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世卿世禄制(世官制):三代,西周成熟(1)含义: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祖上权位。
(2)依据:血缘关系或宗法制。
(3)影响:有利于巩固血缘贵族政治,但官吏来源被贵族垄断,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2.军功爵制:战国至秦朝汉初(1)创立:萌芽于春秋,创立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创立)(2)依据:军功(3)影响①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②是地主阶级参政的阶梯。
③始终与严格、残酷的刑罚结合在一起。
3.察举制和征辟制(1)创立:西汉汉武帝时正式确立(2)察举制A.含义:亦称举荐,各郡国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和选拔,向中央推荐人才,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由授予官职。
B.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秀才、明经、明法等十余种。
C.对象:现任官员、平民和太学生等。
D.特点①以自下而上的地方举荐为主。
②推荐与考试、试用相结合,考试为辅助。
③选拔标准兼顾品德与能力。
④以孝廉为主要察举科目。
⑤政权相对开放,官员不问出身和军功。
E.影响科目多,有利于选拔各类人才。
②官吏任免权由中央掌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人易形成小集团。
(3)征辟制:汉代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的制度,皇帝征召称为“征”,官府征召称为“辟”。
自上而下,不占主导地位。
4.九品中正制:亦称九品官人法(1)历程:曹魏创立,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初废除。
(2)含义:司徒在中央选一批当大官的士族,让其担任原籍州郡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州郡士人,根据家世门第、品德、才能三项评列九等,称为“九品”,并写出评语,称为“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