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二同步学习讲义: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2-2 含答案 精品
- 格式:docx
- 大小:621.74 KB
- 文档页数:15
2。
1.3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1.4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学习目标 1.掌握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会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学会用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表示三种位置关系.3。
掌握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知识点一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思考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线段BC1所在的直线与长方体的六个面所在的平面有几种位置关系?答案三种位置关系:(1)直线在平面内;(2)直线与平面相交;(3)直线与平面平行.梳理直线l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1)直线l在平面α内(l⊂α).(2)直线l在平面α外l⊄α错误!知识点二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思考观察前面问题中的长方体,平面A1C1与长方体的其余各个面,两两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答案两种位置关系:两个平面相交或两个平面平行.梳理平面α与平面β的位置关系位置关系图示表示法公共点个数两平面平行α∥β0个两平面相交α∩β=l无数个点(共线)类型一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例1下列四个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①如果a,b是两条直线,a∥b,那么a平行于经过b的任何一个平面;②如果直线a和平面α满足a∥α,那么a与平面α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平行;③如果直线a,b和平面α满足a∥b,a∥α,b⊄α,那么b∥α;④如果a与平面α上的无数条直线平行,那么直线a必平行于平面α.A.0 B.1 C.2 D.3答案B解析如图,在正方体ABCD-A′B′C′D′中,AA′∥BB′,AA′在过BB′的平面ABB′A′内,故命题①不正确;AA′∥平面BCC′B′,BC⊂平面BCC′B′,但AA′不平行于BC,故命题②不正确;③中,假设b与α相交,因为a∥b,所以a与α相交,这与a∥α矛盾,故b∥α,即③正确;④显然不正确,故答案为B。
反思与感悟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直线在平面内,直线与平面相交,直线与平面平行.本题借助几何模型判断,通过特例排除错误命题.对于正确命题,根据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或反证法进行判断,要注意多种可能情形.跟踪训练1下列命题(其中a,b表示直线,α表示平面):①若a∥b,b⊂α,则a∥α;②若a∥α,b∥α,则a∥b;③若a∥b,b∥α,则a∥α;④若a∥α,b⊂α,则a∥b.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A.0 B.1 C.2 D.3答案A解析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B′C′D′中,AB∥CD,AB⊂平面ABCD,但CD⊂平面ABCD,故①错误;A′B′∥平面ABCD,B′C′∥平面ABCD,但A′B′与B′C′相交,故②错误;AB∥A′B′,A′B′∥平面ABCD,但AB⊂平面ABCD,故③错误;A′B′∥平面ABCD,BC⊂平面ABCD,但A′B′与BC异面,故④错误.类型二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错误!例2α、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面α内有两条直线a、b都与平面β平行,那么α∥βB.平面α内有无数条直线平行于平面β,那么α∥βC.若直线a与平面α和平面β都平行,那么α∥βD.平面α内所有的直线都与平面β平行,那么α∥β答案D解析A、B都不能保证α、β无公共点,如图1所示;C中当a∥α,a∥β时,α与β可能相交,如图2所示;只有D说明α、β一定无公共点.反思与感悟判断线线、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要牢牢地抓住其特征与定义、要有画图的意识,结合空间想象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考虑问题,作出判断.跟踪训练2已知两平面α、β平行,且a⊂α,下列四个命题:①a与β内的所有直线平行;②a与β内无数条直线平行;③直线a与β内任何一条直线都不垂直;④a与β无公共点.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A.1 B.2 C.3 D.4答案B解析①中a不能与β内的所有直线平行而是与无数条直线平行,有一些是异面;②正确;③中直线a与β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④根据定义a与β无公共点,正确.命题角度2两平面位置关系的作图例3(1)画出两平行平面;(2)画出两相交平面.解两个平行平面的画法:画两个平行平面时,要注意把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画成对应边平行,如图a所示.两个相交平面的画法:第一步,先画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相交两边,如图b所示;第二步,再画出表示两个平面交线的线段,如图c所示;第三步,过b中线段的端点分别引线段,使它们平行且等于图c中表示交线的线段,如图d所示;第四步,画出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第四边(被遮住部分线段可画成虚线,也可不画),如图e 所示.引申探究在图中画出一个平面与两个平行平面相交.解跟踪训练3试画出相交于一点的三个平面.解如图所示(不唯一).1.下列图形所表示的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分别用符号表示正确的一组是()A.a⊄α,a∩α=A,a∥αB.a∉α,a∩α=A,a∥αC.a⊂α,a∩α=A,a∥αD.a∈α,a∩α=A,a∥α答案C解析直线在平面内用“⊂”,故选C.2.如图所示,用符号语言可表示为()A.α∩β=l B.α∥β,l∈αC.l∥β,l⊄αD.α∥β,l⊂α答案D3.若直线l不平行于平面α,且l⊄α,则()A.α内的所有直线与l异面B.α内不存在与l平行的直线C.α内存在唯一的直线与l平行D.α内的直线与l都相交答案B解析由题意知,直线l与平面α相交,则直线l与平面α内的直线只有相交和异面两种位置关系,因而只有选项B是正确的.4.经过平面外两点可作该平面的平行平面的个数是________.答案0或1解析若平面外两点所在直线与平面相交时,经过这两点与已知平面平行的平面不存在.若平面外两点所在直线与已知平面平行时,此时,经过这两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5.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分别指出直线B1C,D1B 与正方体六个面所在平面的关系.解根据图形,直线B1C⊂平面B1C,直线B1C∥平面A1D,与其余四个面相交,直线D1B与正方体六个面均相交.1.弄清直线与平面各种位置关系的特征,利用其定义作出判断,要有画图意识,并借助于空间想象能力进行细致的分析.2.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图形,当点、线、面关系比较复杂时,可以寻找长方体作为载体,将它们置于其中,立体几何的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都可以在这个模型中得到反映.因而人们给它以“百宝箱"之称.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已知直线a在平面α外,则()A.a∥αB.直线a与平面α至少有一个公共点C.a∩α=AD.直线a与平面α至多有一个公共点答案D解析因已知直线a在平面α外,所以a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为平行或相交,因此断定a∥α或断定a与α相交都是错误的,但无论是平行还是相交,直线a与平面α至多有一个公共点是正确的,故选D。
2.3.4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文字语言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符号语言α⊥β,α∩β=l,a⊂α,a⊥l⇒a⊥β图形语言性质定理若去掉“一个平面内(a⊂α)”,定理是否成立?提示:不一定成立,如图a⊥α,这时也有a⊥l,但a与β不垂直.1.辨析记忆(对的打“√”,错的打“×”)(1)两个平面垂直,其中一个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一定垂直.( ×) 提示:不一定.只有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两平面交线的直线才能垂直于另一个平面.(2)若α⊥β,则α内的直线必垂直于β内的无数条直线. ( √)提示:若设α∩β=l,a⊂α,b⊂β,b⊥l,则a⊥b,故β内与b平行的无数条直线均垂直于α内的任意直线.(3)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平面γ.( √)提示:设α∩γ=m,β∩γ=n,在平面γ内取一点P不在m,n上,过P作直线a,b,使a ⊥m,b⊥n.因为γ⊥α,a⊥m,则a⊥α.所以a⊥l,同理有b⊥l.又a∩b=P,l⊄γ,所以l⊥γ.故正确.(4)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在另一个平面内.( ×) 提示:若α⊥β,l⊥α,在β内作a与α,β的交线垂直,则a⊥α,所以a∥l. 所以l∥β或l⊂β,即直线l与平面β平行或在平面β内.2.在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已知平面AA1C1C⊥平面ABCD,且AB=BC,AD=CD,则BD与CC1( )A.平行B.相交C.异面且垂直D.异面且不垂直【解析】选C.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因为AB=BC,AD=CD.所以BD⊥AC. 因为平面AA1C1C⊥平面ABCD,平面AA1C1C∩平面ABCD=AC,BD⊂平面ABCD,所以BD⊥平面AA1C1C.又CC1⊂平面AA1C1C,所以BD⊥CC1.3.如图所示,三棱锥PABC中,平面PAB⊥底面ABC,且PA=PB=PC,则△ABC是________三角形.【解析】设P在平面ABC上的射影为O,因为平面PAB⊥底面ABC,平面PAB∩平面ABC=AB,所以O∈AB.因为PA=PB=PC,所以OA=OB=OC,所以O是△ABC的外心,且是AB的中点,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答案:直角类型一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证明问题(逻辑推理、直观想象) 【典例】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平面ABC,平面PAB⊥平面PBC.求证:BC⊥AB.【思路导引】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证明】如图,在平面PAB内,作AD⊥PB于点D.因为平面PAB⊥平面PBC,且平面PAB∩平面PBC=PB,AD⊂平面PAB,所以AD⊥平面PBC.又BC⊂平面PBC,所以AD⊥BC.又因为PA⊥平面ABC,BC⊂平面ABC,所以PA⊥BC,又因为PA∩AD=A,所以BC⊥平面PAB.又AB⊂平面PAB,所以BC⊥AB.1.应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的一个意识和三个注意点(1)一个意识若所给题目中有面面垂直的条件,一般要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将其转化为线面垂直.(2)三个注意点:①两个平面垂直,是前提条件;②直线必须在其中一个平面内;③直线必须垂直于它们的交线.2.证明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1)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2)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3)若a∥b,a⊥α,则b⊥α(a,b为直线,α为平面);(4)若a⊥α,α∥β,则a⊥β(a为直线,α,β为平面).如图,在三棱台ABCDEF中,平面BCFE⊥平面ABC,∠ACB=90°,BE=EF=FC=1,BC=2.求证:BF⊥平面ACFD.【证明】延长AD,BE,CF相交于一点K,如图所示.因为平面BCFE⊥平面ABC,平面BCFE∩平面ABC=BC,且AC⊥BC,AC⊂平面ABC,所以AC⊥平面BCK,因此BF⊥AC.又因为EF∥BC,BE=EF=FC=1,BC=2,所以△BCK为等边三角形,且F为CK的中点,则BF⊥CK.又CK∩AC=C,CK,AC⊂平面ACFD,所以BF⊥平面ACFD.【补偿训练】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E,F分别为AC,BC的中点.(1)求证:EF∥平面PAB.(2)若平面PAC⊥平面ABC,且PA=PC,∠ABC=90°.求证:平面PEF⊥平面PBC.【证明】(1)因为E,F分别为AC,BC的中点,所以EF∥AB.又EF⊄平面PAB,AB⊂平面PAB,所以EF∥平面PAB.(2)因为PA=PC,E为AC的中点,所以PE⊥AC.又因为平面PAC⊥平面ABC,所以PE⊥平面ABC,所以PE⊥BC.又因为F为BC的中点,所以EF∥AB.因为∠ABC=90°,所以BC⊥EF.因为EF∩PE=E,所以BC⊥平面PEF.又因为BC⊂平面PBC,所以平面PBC⊥平面PEF.类型二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解计算问题(逻辑推理,直观想象)角度1 求空间角【典例】如图,边长为2的正方形ACDE所在的平面与平面ABC垂直,AD与CE的交点为M,AC⊥BC,且AC=BC.(1)求证:AM⊥平面EBC;(2)求EC与平面ABE所成角的正切值.【思路导引】(1)由正方形ACDE所在的平面与平面ABC垂直可得BC⊥平面ACDE,可得AM⊥平面EBC;(2)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作出线面角,在三角形中求出其正切值.【解析】(1)因为平面ACDE⊥平面ABC,平面ACDE∩平面ABC=AC,BC⊥AC,所以BC⊥平面ACDE.又AM⊂平面ACDE,所以BC⊥AM.因为四边形ACDE是正方形,所以AM⊥CE.又BC∩CE=C,所以AM⊥平面EBC.(2)取AB的中点F,连接CF,EF.因为EA⊥AC,平面ACDE⊥平面ABC,平面ACDE∩平面ABC=AC,所以EA⊥平面ABC,因为CF⊂平面ABC,所以EA⊥CF.又AC=BC,所以CF⊥AB.因为EA∩AB=A,所以CF⊥平面AEB,所以∠CEF即为EC与平面ABE所成的角.在Rt△CFE中,CF= 2 ,FE= 6 ,tan ∠CEF=26=33.角度2 求体积【典例】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M中,AB=AC=3,∠ACM=90°,以AC为折痕将△ACM折起,使点M到达点D的位置,且AB⊥DA.(1)证明:平面ACD⊥平面ABC.(2)Q为线段AD上一点,P为线段BC上一点,且BP=DQ=23DA,求三棱锥QABP的体积.【思路导引】(1)转化为证明AB⊥平面ACD.(2)过Q作AC的垂线,得三棱锥QABP底面ABP上的高.【解析】(1)由已知可得,∠BAC=90°,则BA⊥AC.又BA⊥AD,AD∩AC=A,所以AB⊥平面ACD.又AB⊂平面ABC,所以平面ACD⊥平面ABC.(2)由已知可得,DC=CM=AB=3,DA=3 2 .又BP=DQ=23DA,所以BP=2 2 .作QE⊥AC,垂足为E,则QE=13DC=1.由已知及(1)可得DC⊥平面ABC,所以QE⊥平面ABC,因此,三棱锥Q ABP的体积为VQABP =13×QE×S△ABP=13×1×12×3×2 2 sin 45°=1. 计算问题的解决方法(1)求角、求距离等计算问题一般在三角形中求解.所给条件中的面面垂直首先转化为线面垂直,然后转化为线线垂直.往往把计算问题归结为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的计算问题.(2)求几何体的体积时要注意应用转换顶点法,求线段的长度或点到平面的距离时往往也应用几何体中的转换顶点(等体积)法.1.如图,α⊥β,AB⊂α,AC⊂β,∠BAD=∠CAD=45°,则∠BAC=( )A.90° B.60° C.45° D.30°【解析】选B.在AB上任意找一点F,过点F作AD的垂线EF,垂足为E,再过点E作EG⊥AD,EG交AC于点G.如图所示.因为∠BAD=∠CAD=45°,EF⊥AE,EG⊥AD,所以EF=AE=EG,所以根据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可知,AF2=AE2+FE2,FG2=FE2+EG2,AG2=AE2+EG2,所以AF=AG=FG,所以△AFG是等边三角形,则∠BAC=60°.2.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CA=CB,AB=AA1,∠BAA1=60°.O为AB的中点.(1)证明:AB⊥平面A1OC.(2)若AB=CB=2,平面ABC⊥平面A1ABB1,求三棱柱ABCA1B1C1的体积.【解析】 (1)连接A1B.,因为CA=CB,OA=OB,所以OC⊥AB,因为AB=AA1,∠BAA1=60°,所以三角形AA1B为等边三角形,所以AA1=A1B,又OA=OB,所以OA1⊥AB,又OC∩OA1=O,所以AB⊥平面A1OC.(2)由题可知,△ABC与△AA1B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得OA1= 3 ,因为平面ABC⊥平面A 1ABB1,平面ABC∩平面A1ABB1=AB,由(1)OA1⊥AB,OA1⊂平面A1ABB1,所以OA1⊥面ABC,所以OA1是三棱柱ABCA1B1C1的高,所以VABCA1B1C1=S△ABC×OA1=3.类型三折叠问题(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典例】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与BD交于点O,点E,F分别在AD,CD上,AE=CF,EF交BD 于点H,将△DEF沿EF折到△D′EF的位置.(1)证明:AC⊥HD′;(2)若AB=5,AC=6,AE=54,OD′=2 2 ,求五棱锥D′ABCFE的体积.【思路导引】(1)HD、HD′与EF的位置关系是不变的;(2)证明OD′是五棱锥D′ABCFE的高是关键.【解析】(1)由已知得AC⊥BD,AD=CD,又由AE=CF得AEAD=CFCD,故AC∥EF,由此得EF⊥HD,故EF⊥HD′,所以AC⊥HD′.(2)由EF∥AC得OHDO=AEAD=14.由AB=5,AC=6得DO=BO=AB2-AO2=4,所以OH=1,D′H=DH=3,于是OD′2+OH2=(2 2 )2+12=9=D′H2,故OD′⊥OH. 由(1)知AC⊥HD′,又AC⊥BD,BD∩HD′=H,所以AC⊥平面BHD′,于是AC⊥OD′,又由OD′⊥OH,AC∩OH=O,所以OD′⊥平面ABC.又由EFAC=DHDO得EF=92.五边形ABCFE的面积S=12×6×8-12×92×3=694.所以五棱锥D′ABCFE的体积V=13×69 4×2 2 =2322.解决折叠问题的策略(1)抓住折叠前后的变量与不变量,一般情况下,在折线同侧的量,折叠前后不变,“跨过”折线的量,折叠前后可能会发生变化,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2)在解题时仔细审视从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几何特征的变化情况,注意相应的点、直线、平面间的位置关系,线段的长度,角度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在Rt△ABC中,∠C=90°,D,E分别为AC,AB的中点,点F为线段CD上的一点,将△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图2所示.(1)求证:A1F⊥BE;(2)线段A1B上是否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说明理由.【解析】(1)由已知,得AC⊥BC,且DE∥BC.所以DE⊥AC,则DE⊥DC,DE⊥DA1,又因为DC∩DA1=D,所以DE⊥平面A1DC.由于A1F⊂平面A1DC,所以DE⊥A1F.又因为A1F⊥CD,CD∩DE=D,所以A1F⊥平面BCDE,又BE⊂平面BCDE,所以A1F⊥BE.(2)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如图所示,分别取A1C,A1B的中点P,Q,连接PQ,QE,PD,则PQ∥BC.又因为DE∥BC,所以DE∥PQ.所以平面DEQ即为平面DEQP. 由(1)知,DE⊥平面A1DC,所以DE⊥A1C.又因为P是等腰△DA1C底边A1C的中点,所以A1C⊥DP,又DE∩DP=D,所以A1C⊥平面DEQP.从而A1C⊥平面DEQ.故线段A1B上存在点Q,使得A1C⊥平面DEQ.【补偿训练】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 3 ,BC=3,沿对角线BD把△BCD折起,使C移到C′,且C′在平面ABD内的射影O恰好落在AB上.(1)求证:AC′⊥BC′.(2)求AB与平面BC′D所成的角的正弦值.(3)求二面角C′BDA的正切值.【解析】(1)由题意,知C′O⊥平面ABD,因为C′O⊂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ABD.又因为AD⊥AB,平面ABC′∩平面ABD=AB,所以AD⊥平面ABC′. 所以AD⊥BC′.因为BC′⊥C′D,AD∩C′D=D,所以BC′⊥平面AC′D.所以BC′⊥AC′.(2)因为BC′⊥平面AC′D,BC′⊂平面BC′D,所以平面AC′D⊥平面BC′D.作AH⊥C′D于H,则AH⊥平面BC′D,连接BH,则BH为AB在平面BC′D上的射影,所以∠ABH为AB与平面BC′D所成的角.又在Rt△AC′D中,C′D=3 3 ,AD=3,所以AC′=3 2 .所以AH= 6 .所以sin ∠ABH=AHAB=23,即AB与平面B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23 .(3)过O作OG⊥BD于G,连接C′G,则C′G⊥BD,则∠C′GO为二面角C′BDA的平面角.在Rt△AC′B中,C′O=AC′·BC′AB= 6 ,在Rt△BC′D中,C′G=BC′·C′DBD=332.所以OG=C′G2-C′O2=32 .所以tan∠C′GO=C′OOG=2 2 ,即二面角C′BDA的正切值为2 2 .。
1.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集合的语言:点A 在直线l 上,记作: A ∈l ;点A 在平面α内,记作: A ∈α;直线在平面α内(即直线上每一个点都在平面α内),记作l ⊂α ; 注意:点A 是元素,直线是集合,平面也是集合。
2.平面的三个公理:(1)公理一: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同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而内.符号语言表述:A ∈l ,B ∈l , A ∈α, B ∈α⇒l ⊂α ; (2)公理二: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即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符号语言表述: A,B,C 三点不共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使A ∈a, B ∈a, C ∈(3)公理三:如果不重合的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 有且只有一条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符号语言表述: A ∈α∩β⇒α∩β= a, A ∈a.3. 平面基本性质的推论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例1.【解析】(1)D;直线上有两点在一个平面内,则这条直线一定在平面内,公理1保证了A 正确;公理2保证了C 正确;如果两个平面有两个公共点,则它们的交线是过这两点的直线,公理3保证了B 正确;直线不在平面内,可以与平面有一个交点,故D 错误.(2)①错误,如果这三条直线交于一点,比如过正方体同一顶点的三条棱就无法确定一个平面;②正确,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平面;③错误,必须是不共线的三点,如果是共线三点,则有无数个平面;④正确,两条相交的对角线确定一个平面,四个顶点都在这个平面内,故是平面图形;⑤错误,两个平面若相交,公共点必是一条直线;⑥错误;若四点共线,则可以有无穷多个平面过这四点,若是对不共线的四点,该命题正确.【备选】 已知点A ,直线l ,平面α,① αα∉⇒⊄∈A l l A , ② αα∈⇒∈∈A l l ,A ③ αα∉⇒⊂∉A l l A , ④ αα⊄⇒∉∈l A l A , 以上说法表达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解析】④直线不在平面内,可以与平面有一个交点,故①错误; 直线是点集,故只能用l ⊂α,②错误;直线是平面的真子集,故不在直线上的点可以在平面内,③错误; 一条直线在一个平面内,则直线上任一点都在平面内,故④正确。
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学习目标 1.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能初步利用定理解决问题.知识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思考1如图,一块矩形木板ABCD的一边AB在平面α内,把这块木板绕AB转动,在转动过程中,AB的对边CD(不落在α内)和平面α有何位置关系?答案平行.思考2如图,平面α外的直线a平行于平面α内的直线b.这两条直线共面吗?直线a与平面α相交吗?答案由于直线a∥b,所以两条直线共面.直线a与平面α不相交.梳理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类型一 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判定例1 如果两直线a ∥b ,且a ∥α,则b 与α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交 B .b ∥α C .b ⊂α D .b ∥α或b ⊂α答案 D解析 由a ∥b ,且a ∥α,知b 与α平行或b ⊂α.反思与感悟 用判定定理判定直线a 和平面α平行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直线a 在平面α外,即a ⊄α; (2)直线b 在平面α内,即b ⊂α;(3)两直线a 、b 平行,即a ∥b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跟踪训练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直线l 平行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则l ∥αB .若直线a 在平面α外,则a ∥αC .若直线a ∩b =∅,直线b ⊂α,则a ∥αD .若直线a ∥b ,b ⊂α,那么直线a 就平行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 答案 D解析 A 错误,直线l 还可以在平面α内;B 错误,直线a 在平面α外,包括平行和相交;C 错误,a 还可以与平面α相交或在平面α内.故选D. 类型二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证明命题角度1 以锥体为背景证明线面平行例2 如图,S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M ,N 分别是SA ,BD 上的点,且AMSM =DN NB.求证:MN ∥平面SBC .证明 连接AN 并延长交BC 于P ,连接SP .因为AD ∥BC ,所以DN NB =ANNP,又因为AM SM =DN NB ,所以AM SM =ANNP ,所以MN ∥SP ,又MN ⊄平面SBC ,SP ⊂平面SBC , 所以MN ∥平面SBC . 引申探究本例中若M ,N 分别是SA ,BD 的中点,试证明,MN ∥平面SBC .证明 连接AC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知AC 必过BD 的中点N ,在△SAC 中,M ,N 分别为SA ,AC 的中点,所以MN ∥SC ,又因为SC ⊂平面SBC ,MN ⊄平面SBC ,所以MN ∥平面SBC .反思与感悟 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线面平行的步骤上面的第一步“找”是证题的关键,其常用方法有:利用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跟踪训练2 如图,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P 是平面ABCD 外一点,M ,N 分别是AB ,PC 的中点.求证:MN ∥平面P AD .证明 如图,取PD 的中点G ,连接GA ,GN .∵G ,N 分别是△PDC 的边PD ,PC 的中点, ∴GN ∥DC ,GN =12DC .∵M 为平行四边形ABCD 的边AB 的中点, ∴AM =12DC ,AM ∥DC ,∴AM 綊GN ,∴四边形AMNG为平行四边形,∴MN∥AG.又∵MN⊄平面P AD,AG⊂平面P AD,∴MN∥平面P AD.命题角度2以柱体为背景证明线面平行例3如图所示,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是AB的中点,证明:BC1∥平面A1CD.证明如图,连接AC1交A1C于点F,则F为AC1的中点.又∵D是AB的中点,连接DF,则BC1∥DF.∵DF⊂平面A1CD,BC1⊄平面A1CD,∴BC1∥平面A1CD.反思与感悟证明以柱体为背景包装的线面平行证明题,常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遇到题目中含有线段中点,常利用取中点去寻找平行线.跟踪训练3如图所示,已知长方体ABCD-A1B1C1D1.(1)求证:BC1∥平面AB1D1;(2)若E,F分别是D1C,BD的中点,求证:EF∥平面ADD1A1.证明(1)∵BC1⊄平面AB1D1,AD1⊂平面AB1D1,BC1∥AD1,∴BC1∥平面AB1D1.(2)∵点F为BD的中点,∴F为AC的中点,又∵点E为D1C的中点,∴EF∥AD1,∵EF⊄平面ADD1A1,AD1⊂平面ADD1A1,∴EF∥平面ADD1A1.1.如果直线a平行于平面α,则()A.平面α内有且只有一直线与a平行B.平面α内无数条直线与a平行C .平面α内不存在与a 平行的直线D .平面α内的任意直线与直线a 都平行 答案 B2.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B ′C ′D ′中,E ,F 分别为平面ABCD 和平面A ′B ′C ′D ′的中心,则正方体的六个面中与EF 平行的平面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答案 D解析 由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EF 与平面AB ′,平面BC ′,平面CD ′,平面AD ′均平行.故与EF 平行的平面有4个.3.如图,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是DD 1的中点,则A 1C 1与平面ACE 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答案 平行解析 ∵A 1C 1∥AC ,A 1C 1⊄平面ACE ,AC ⊂平面ACE ,∴A 1C 1∥平面ACE . 4.如图,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E 、F 分别是AB 、PD 的中点.求证:AF ∥平面PCE .证明 如图,取PC 的中点M ,连接ME 、MF , 则FM ∥CD 且FM =12CD .又∵AE ∥CD 且AE =12CD ,∴FM綊AE,即四边形AFME是平行四边形,∴AF∥ME.又∵AF⊄平面PCE,EM⊂平面PCE,∴AF∥平面PCE.1.判断或证明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1)定义法:证明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不易操作).(2)判定定理法:(a⊄α,b⊂α,a∥b⇒a∥α).(3)排除法:证明直线与平面不相交,直线也不在平面内.2.证明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1)利用三角形、梯形中位线的性质.(2)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3)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已知a,b是两条相交直线,a∥α,则b与α的位置关系是()A.b∥αB.b与α相交C.b⊂αD.b∥α或b与α相交答案 D解析由题意画出图形,当a,b所在平面与平面α平行时,b与平面α平行,当a,b所在平面与平面α相交时,b与平面α相交.2.若l是平面α外的一条直线,则下列条件中可推出l∥α的是()A.l与α内的一条直线不相交B.l与α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C.l与α内的无数条直线不相交D.l与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不相交答案 D解析根据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易判断选项D正确.3.一条直线l上有相异三个点A、B、C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那么直线l与平面α的位置关系是()A.l∥αB.l⊥αC.l与α相交但不垂直D.l∥α或l⊂α答案 D解析l∥α时,直线l上任意点到α的距离都相等.l⊂α时,直线l上所有的点到α的距离都是0;l⊥α时,直线l上有两个点到α的距离相等;l与α斜交时,也只能有两点到α的距离相等.4.点E,F,G,H分别是空间四面体ABCD的棱AB,BC,CD,DA的中点,则空间四面体的六条棱中与平面EFGH平行的条数是()A.0 B.1 C.2 D.3答案 C解析如图,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BD∥平面EFGH,AC∥平面EFGH.5.已知直线a∥平面α,P∈α,那么过点P且平行于直线a的直线()A.只有一条,不在平面α内B.有无数条,不一定在平面α内C.只有一条,且在平面α内D.有无数条,一定在平面α内答案 C解析由平行公理知过点P作与直线a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又由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得,该直线一定在平面内.6.直线a,b为异面直线,过直线a与直线b平行的平面()A.有且只有一个B.有无数多个C.有且只有一个或不存在D.不存在答案 A解析 在a 上任取一点A ,则过A 与b 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设为b ′,又∵a ∩b ′=A ,∴a 与b ′确定一个平面α,即为过a 与b 平行的平面,可知它是唯一的.7.如图所示,P 为矩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矩形对角线交点为O ,M 为PB 的中点,给出五个结论:①OM ∥PD ;②OM ∥平面PCD ;③OM ∥平面PDA ;④OM ∥平面PBA ;⑤OM ∥平面PBC .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 A .1 B .2 C .3 D .4 答案 C解析 由题意知,OM 是△BPD 的中位线,∴OM ∥PD ,故①正确;PD ⊂平面PCD ,OM ⊄平面PDC ,∴OM ∥平面PCD ,故②正确;同理可得:OM ∥平面PDA ,故③正确;OM 与平面PBA 和平面PBC 都相交,故④,⑤不正确.故共有3个结论正确.8.如图,已知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E 是BC 的中点,D 是AA 1上的动点,且AD DA 1=m ,若AE ∥平面DB 1C ,则m 的值为( )A.12 B .1 C.32 D .2 答案 B解析 如图,取CB 1的中点G ,连接GE ,DG ,当m =1时,AD =GE =12BB 1且AD ∥GE ,∴四边形ADGE 为平行四边形,则AE ∥DG ,可得AE ∥平面DB 1C .二、填空题9.过平面外一点,与该平面平行的直线有________条,如果直线m 平行于平面,那么在平面内有________条直线与直线m 平行.答案 无数 无数10.考查下列两个命题,在“________”处都缺少同一个条件,补上这个条件使其构成真命题(其中a 、b 为不同的直线,α、β为不重合的平面),则此条件为________.⎭⎪⎬⎪⎫ b ⊂α① a ∥b ⇒a ∥α;⎭⎪⎬⎪⎫ a ∥b② b ∥α ⇒a ∥α. 答案 a ⊄α a ⊄α解析 根据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知,①处横线上应填a ⊄α;②处横线上应填a ⊄α.11.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DD 1的中点,则BD 1与过点A ,E ,C 的平面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答案 平行解析 如图,连接BD ,与AC 交于点O ,连接OE . ∵OE 为△BDD 1的中位线,∴BD 1∥OE . 又BD 1⊄平面AEC ,OE ⊂平面AEC , ∴BD 1∥平面AEC.三、解答题12.如图所示,已知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平面外一点,M 为PB 的中点.求证:PD ∥平面MAC .证明 如图所示,连接BD 交AC 于点O ,连接MO ,则MO为△BDP的中位线,∴PD∥MO.∵PD⊄平面MAC,MO⊂平面MAC,∴PD∥平面MAC.13.如图,在三棱台DEF-ABC中,AB=2DE,G,H分别为AC,BC的中点.求证:BD∥平面FGH.证明如图,连接DG,CD,设CD∩GF=O,连接OH.在三棱台DEF-ABC中,AB=2DE,G为AC的中点,可得DF綊GC,所以四边形DFCG为平行四边形,则O为CD的中点,又H为BC的中点,所以OH∥BD.又OH⊂平面FGH,BD⊄平面FGH,所以BD∥平面FGH.四、探究与拓展14.下列四个正方体图形中,A,B为正方体的两个顶点,M,N,P分别为其所在棱的中点,能得出AB∥平面MNP的图形的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B解析 ①如图(ⅰ),连接BC ,则平面ABC ∥平面MNP ,所以AB ∥平面MNP ,所以①正确.②如图(ⅱ),连接底面正方形对角线,并取其中点O ,连接ON ,则ON ∥AB ,所以AB 与平面PMN 相交,不平行,所以②不满足题意.③AB 与平面PMN 相交,不平行,所以③不满足题意.④因为AB ∥NP ,所以AB ∥平面MNP .所以④正确.故答案为①④.15.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 =AE ,P 是线段CD 的中点,在直线AE 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PM ∥平面BCE .若存在,指出点M 的位置,并证明你的结论.解 如图,存在点M ,当点M 是线段AE 的中点时,PM ∥平面BCE.取BE 的中点N ,连接CN ,MN ,则MN 綊12AB 綊PC , 所以四边形MNCP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PM ∥CN .因为PM ⊄平面BCE ,CN ⊂平面BCE ,所以PM ∥平面BCE .。
D B A α 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 ] ]; a 来表 a a 线线平行 A ·α C ·B · A · α P· αLβ 共面直线p线面平行 面面平行 作用:可以由平面与平面平行得出直线与直线平行叫做垂足。
叫做垂足。
的垂线,则这两个ba第 3 页 共 3 页aa b a b //,a a a ÞþýüË^^1、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
符号表示:符号表示:b a b a //,Þ^^a a 2、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行垂直,那么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也与此平面垂直 符号表示:b a b a ^ÞÌ^a a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1、性质定理:、性质定理: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符号表示:b b a a b a ^Þïþïýü=^Ì^a l l a a ,2、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平面的直线和平面平行。
符号表示:符号表示:符号表示:一、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一、异面直线所成的角1.已知两条异面直线,a b ,经过空间任意一点O 作直线//,//a a b b ¢¢, 我们把a ¢与b ¢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异面直线,a b 所成的角。
所成的角。
2.角的取值范围:090q <£°;垂直时,异面直线当b a ,900=q二、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1. 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2.角的取值范围:°°££900q 。
三、两个半平面所成的角即二面角:三、两个半平面所成的角即二面角: 1、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 2 必修(A 版)第二章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2. 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案 A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2. 1. 1平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2.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形成对平面的感性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它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教学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教学关键:让学生理解平面的概念,熟记平面的性质及性质的应用,使学生对平面的概念及其性质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突破方法:对三个公理要结合图形进行理解,清楚其用途.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学方法:探究讨论,讲练结合法.学习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身边的实物思考、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等,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正(长)方形模型、三角板.学生准备:直尺、三角板.教学过程教学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过程意图创设什么是平面?师:生活中常见的如黑板、情境一些能看得见的平面实桌面等,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形成平导入例 .你们能举出更多例子吗?那么面的概新课平面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念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续上表1.平面含义随堂练习判定下列命题是否正确:主题① 书桌面是平面;探究② 8 个平面重叠起来要比合作 6 个平面重叠起来厚;交流③ 有一个平面的长是50m,宽是 20m;④平面是绝对的平,无厚度,可以无限延展的抽象的数学概念 .师:以上实物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印象,几何里所说加强对知的平面,就是从这样的一些识的理解物体中抽象出来的,但是,培养,自几何里的平面是无限延展觉钻研的的 .学习习惯 . 数形结合,加深理解 .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师:在平面几何中,怎(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样画直线?(一学生上黑板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画)边形,锐角画成 45°,且横边之后教师加以肯定,解说、画成邻边的 2 倍长(如图).类比,将知识迁移,得出平面的画法:D CαA B如果几个平面画在一起,主题当一个平面的一部分被另一个探究平面遮住时,应画成虚线或不合作画(打出投影片).交流(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 AC 、平面 ABCD等.(3)平面内有无数个点,平面可以看成点的集合 .点 A 在平面α内,记作:A ∈ α ; 点B 在平面α外,记作: Bα.β通过类比α探索,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β力,加强知识的系统性 .α·B·Aα2续上表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 2 必修(A 版)3.平面的基本性质公理 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A Bα· C··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教材P41 的思考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把一把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在桌边,可以看到,直尺的整个边缘就落在了桌面上,用事实引导学生归纳出公理主题探究合作交流符号表示为A ∈ LB∈ L? L ? α.A ∈ αB∈ α公理 1: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公理 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A· Bα·L符号表示为: A 、B、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使A ∈ α、 B∈ α、 C∈ α.公理 2 作用: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 .公理 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βPα·L符号表示为: P∈ α∩β? α∩β =L,且P∈ L .公理 3 作用:判定两个平面是否相交的依据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2 前几行相关内容,并加以解析.师:生活中,我们看到三脚架可以牢固地支撑照相机或测量用的平板仪等等.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归纳出公理探索,培2.养学生知教师用正(长)方形识迁移能模型,让学生理解两个平力,加强面的交线的含义.知识的系注意:( 1)公理中“有统性 .且只有一个”的含义是:“有”,是说图形存在,“只有一个”,是说图形唯一,“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的意思是说“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的平面是有的,而且只有一个”,也即不共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也可以说成“确定一个平面 . ”引导学生阅读P42 的思考题,从而归纳出公理3.3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续上表拓展 4. 教材 P43 例 1教师及时评价和纠正同创新通过例子,让学生掌握图形学的表达方法,规范画图和巩固应用中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及符号符号表示 .提高.提高的正确使用 .1.平面的概念,画法及表示方法 .培养学2.平面的性质及其作用.生归纳3.符号表示.整合知4.注意事项.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给识能小结力,以予点拨、完善并板书 .及思维的灵活性与严谨性 .课堂作业1.下列说法中,(1)铺得很平的一张白纸是一个平面;( 2)一个平面的面积可以等于 6cm 2;( 3)平面是矩形或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其中说法正确的个数为().A . 0 B . 1 C. 2 D . 32.若点 A 在直线 b 上,在平面内,则 A, b,之间的关系可以记作().A . A b B. A b C. A b D . A b3.图中表示两个相交平面,其中画法正确的是().A B C D4.空间中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可以把空间分成()部分.答案: 1. A 2. B 3. D 4. 3 或 4第 2 课时教学内容2.1. 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4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 2 必修(A 版)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画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3.理解并掌握公理 4 和等角定理;4.理解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范围及应用.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讨论过程,掌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基本求法.2.体会平移不改变两条直线所成角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掌握空间两直线关系的必要性,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异面直线的概念 .2.公理 4 及等角定理 .教学难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教学关键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图形来判断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使学生掌握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步骤及求法 .教学突破方法结合图形,利用不同的分类标准给出空间直线的位置关系,由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求其大小,注意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范围.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法.学习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思考与教师交流、概括,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投影片、长方体模型、三角板.学生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详见下表 .教学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环节意图创设通过身边实物,相互设疑激情境异面直线的概念:不同在任何一个交流异面直线的概念.趣点出导入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师:空间两条直线有主题.新课多少种位置关系?1. 空间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给出长方体模多媒体5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相交直线: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型,引导学生得出空间的演示提一个公共点;两条直线有如下三种关高上课平行直线:同一平面内,没有公共系.效率 .探索点;异面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教师再次强调异面直新知没有公共点 .线不共面的特点.师生互异面直线作图时通常用一个或两个动,突平面衬托,如下图:破重点 .2. 平行公理师:在同一平面内,例 2 的思考:长方体ABCD-A'B'C'D' 中,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讲解让BB' ∥AA', DD' ∥AA',那么 BB' 与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学生掌DD' 平行吗?线互相平行 . 在空间中,是握了公否有类似的规律?理 4 的运用.生:是.强调:公理 4 实质上探索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新知公理 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直线互相平行 .用.符号表示为:设a、b、c 是三条直线如果 a//b, b//c,那么 a//c.例 2 空间四边形ABCD 中, E、 F、G、 H 分别是AB 、BC 、 CD 、 DA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 EFGH 是平行四边形 .续上表3. 思考:在平面上,我们容易证明让学生观察、思考:等角定“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理为异探索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面直线新知空间中,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呢?所成的等角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角的概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念作准6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 2 必修(A 版)互补 .∠ ADC与A'D'C' 、备.∠ ADC与∠ A'B'C'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这两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生:∠ ADC = A'D'C' ,∠ ADC +∠ A'B'C' = 180°4.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如图,已知异面直线 a、b,经过空探索间中任一点 O 作直线 a'∥ a、b'∥ b,我新知们把 a'与 b'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异面直线 a 与 b 所成的角(夹角).教师画出更具一般性的图形,师生共同归纳出如下等角定理.师:① a'与 b'所成的角的以教师大小只由 a、b 的相互位置讲授为来确定,与 O 的选择无关,主,师为了简便,点 O 一般取在生共同两直线中的一条上;交流,② 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导出异角θ∈( 0,π);面直线2所成的③ 当两条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探索的角是直角时,我们就说念 .新知这两条异面直线互相垂例 3 让直,记作 a⊥ b;学生掌④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有握了如共面垂直与异面垂直两种何求异情形;面直线⑤ 计算中,通常把两条异所成的例 3(投影)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角,从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而巩固了所学知识 .续上表充分调动学拓展生动手创新教材 P49 练习 1、 2.生完成练习,教师当的积极应用堂评价 .性,教提高师适时7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给予肯定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小结知2.计算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应注意什学生归纳,然后老师补识,形小结么?充、完善.成整体思维.课堂作业1. 异面直线是指().A.空间中两条不相交的直线B.分别位于两不同平面内的两条直线C.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外的一条直线D.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2.如右图所示,在三棱锥 P-ABC 的六条棱所在的直线中,异面直线共有().A. 2 对 B . 3 对 C. 4 对 D. 6 对3.正方体 ABCD-A 1B1C1D1中与棱AA1平行的棱共有().A. 1 条 B . 2 条 C. 3 条 D. 4 条4.空间两个角、,且与的两边对应平行,若=60 °,则的大小为()..答案: 1. D 2.B 3. C 4. 60 °或 120°第 3 课时教学内容8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 2 必修(A 版)2. 1. 3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 1. 4 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类比加深了对这些位置关系的理解、掌握;2.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空间中图形的基本位置关系,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难点用图形表达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使学生清楚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分类标准,并能依据这些标准对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及判定.教学突破方法恰当地利用图形,用符号语言表述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法与学法导航教学方法借助实物,让学生观察事物、思考关系,讲练结合,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方法探究讨论,自主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三角板,直尺.学生准备三角板,直尺.教学过程详见下表 .教学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过程意图创设问题1:空间中直线和直线有几生 1:平行、相交、异复习9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情境种位置关系?面;回顾,导入问题 2:一支笔所在的直线和一生 2:有三种位置关系:激发新课个作业本所在平面有几种位置关(1)直线在平面内;学习系?(2)直线与平面相交;兴趣 .(3)直线与平面平行.师肯定并板书,点出主题 .1.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师:有谁能讲出这三种( 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位置有什么特点吗?个公共点 .生:直线在平面内时二( 2)直线与平面相交——有且者有无数个公共点 .仅有一个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相交时,二( 3)直线在平面平行——没有者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 .公共点 .直线与平面平行时,三其中直线与平面相交或平行的者没有公共点(师板书).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记作师:我们把直线与平面加强a.相交或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对知直线 a 在面内的符号语言是情况统称为直线在平面外 .识的a. 图形语言是:师:直线与平面的三种理解位置关系的图形语言、符号培养,主题语言各是怎样的?谁来画自觉探究图表示一个和书写一下 .钻研合作学生上台画图表示 .的学交流直线 a 与面相交的 a∩ = A.师;好 . 应该注意:画习习图形语言是符号语言是:直线在平面内时,要把直线惯,数画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结形内;画直线在平面外时,合,加应把直线或它的一部分画深理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解 .外 .直线 a 与面平行的符号语言是a∥. 图形语言是:10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 2 必修(A 版)续上表2.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师: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以( 1)问题 1:拿出两本书,看下两个问题(投影).作两个平面,上下、左右移动和翻生:平行、相交 .转,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师:它们有什么特点?( 2)问题 2:如图所示,围成生:两个平面平行时二者长方体 ABCD –没有公共点,两个平面相交A′B′C′D′的六个时,二者有且仅有一条公共直通过面,两两之间的线(师板书).类比位置关系有几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图形探索,种?和符号把平面和平面的位置培养主题关系表示出来⋯⋯学生( 3)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探究——没有公师: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知识平面与平面平行合作子(投影例 1).迁移共点 .交流能力 .平面与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条公共直线 .加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符号语言知识是∥ . 图形语言是:的系统性 .11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续上表拓展创新应用提高例 1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 B ).①若直线 l 上有无数个点不在平面内,则 l∥ .②若直线l 与平面平行,则l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 .③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另一条也与这个平面平行 .④若直线 l 与平面平行,则 l 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A . 0B . 1 C. 2 D. 3例 2 已知平面∥,直线a,求证 a∥ .证明:假设 a 不平行,则 a在内或 a 与相交 .∴ a 与有公共点 .又 a.∴ a与有公共点,与面∥面矛盾 .∴∥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讨例 1 通论、共同研究,得出答案. 教师过示范利用投影仪给出示范 .传授学师:如图,我们借助长方体生一个模型,棱 AA 1所在直线有无数点通过模在平型来研面究问题ABCD的方外,但法,加棱 AA 1深对概所在直线与平面ABCD 相交,所念的理以命题①不正确; A1B1所在直线解. 例 2平行于平面 ABCD ,A1B1显然不目标训平行于 BD,所以命题②不正确;练学生A1 B1∥AB,A1B1所在直线平行于思维的平面 ABCD ,但直线 AB平灵活,面 ABCD ,所以命题③不正确;并加深l 与平面平行,则 l 与无公对面面共点, l与平面内所有直线都平行、没有公共点,所以命题④正确,线面平应选 B .行的理师:投影例2,并读题,先解.让学生尝试证明,发现正面证明并不容易,然后教师给予引导,共同完成,并归纳反证法步骤和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理解 .1.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培养学面的位置关系 .生整合2.“正难到反”数学思想知识能与反证法解题步骤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给予点力,以小结拨、完善并板书 .及思维3. “分类讨论”数学思想.的灵活性与严谨性 . 12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 2 必修(A 版)课堂作业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充要条件是这条直线与平面内的().A .一条直线不相交B.两条直线不相交C.任意一条直线都不相交 D .无数条直线都不相交【解析】直线与平面平行,则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直线都不相交,反之亦然;故应选C.2. “平面内有无穷条直线都和直线l 平行”是“l //”的().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必要条件 D .即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解析】如果直线在平面内,直线可能与平面内的无穷条直线都平行,但直线不与平面平行,应选 B.3.如图,试根据下列要求,把被遮挡的部分改为虚线:( 1)AB 没有被平面遮挡;( 2)AB 被平面遮挡.答案:略4.已知,,直线a,b,且∥,a,b,则直线 a 与直线 b 具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解析】平行或异面.5.如果三个平面两两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有多少条?画出图形表示你的结论.【解析】三个平面两两相交,它们的交线有一条或三条.6.求证:如果过一个平面内一点的直线平行于与该平面平行的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在这个平面内 .已知: l ∥,点P∈,P∈ m,m∥ l,求证: m.证明:设 l 与 P 确定的平面为,且= m′,则 l ∥ m′.又知 l ∥ m, m m P ,由平行公理可知,m 与 m′重合 .所以 m.13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教案 B第 1 课时教学内容: 2. 1. 1 平面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的概念,掌握平面的画法、表示法及两个平面相交的画法;2.理解公理一、二、三,并能运用它们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通过实践活动,感知数学图形及符号的作用,从而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注意区别空间几何与平面几何的不同,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公理一、二、三,实践活动感知空间图形.教学难点:公理三,由抽象图形认识空间模型.学法指导:动手实践操作,由模型到图形,由图形到模型不断感知.教学过程一、引入在平面几何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平面图形都是由点和线构成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一个无形的平面中进行,请同学谈谈到底平面是什么样子的?可以举实例说明.在平面几何中,我们也知道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我们是怎样表示这种无限延伸的?那么你认为平面是否有边界?你又认为如何去表示平面呢?二、新课以上问题经过学生分小组充分讨论,由各小组代表陈述你这样表示的理由?教师暂不作评判,继续往下进行 .实践活动:1.仔细观察教室,举出空间的点、线、面的实例.2.只准切三刀,请你把一块长方体形状的豆腐切成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八块.3.请你准备六根游戏棒,以每根游戏棒为一边,设法搭出四个正三角形.以上这些问题已经走出了平面的限制,是空间问题. 今后我们将研究空间中的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图 1问题:指出上述活动中几何体的面,并想想如何在一张纸上画出这个几何体?至此我们应感受到画几何体与我们的视角有一定的关系.练习一:试画出下列各种位置的平面.1.水平放置的平面2.竖直放置的平面14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 2 必修(A 版)图 2( 1)图2(2)3.倾斜放置的平面图 34.请将以下四图中,看得见的部分用实线描出.图 4(1)图4(2)图4(3)图4(4)小结:平面的画法和表示法.我们常常把水平的平面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平行四边形表示一个平面,如图 5.平行四边形的锐角通常画成45o,且横边长等于其邻边长的 2 倍.如果一个平面被另一个平面遮挡住,为了增强它的立体感,我们常把被遮挡部分用虚线画出来,如图 6.βFA DA DααB E CB C图 5图 6图 7平面常用希腊字母, ,等表示(写在代表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上),如平面、平面;也可以用代表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英文字母作为平面的名称,图 5 的平面,也可表示为平面ABCD ,平面 AC 或平面BD .前面我们感受了空间中面与面的关系及画法,现在让我们研究一下点、线与一个平面会有怎样的关系?15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显然,一个点与一个平面有两种位置关系:点在平面内和点在平面外.我们知道平面内有无数个点,可以认为平面是由它内部的所有的点组成的点集,因此点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可以引用集合与元素之间关系.从集合的角度,点 A 在平面内,记为A;点B在平面外,记为B (如图 7).再来研究一下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动手实践操作后讨论:把一把直尺边缘上的任意两点放在桌面上,直尺的整个边缘就落在桌面上吗?请同学们再试着想一下,如何用图形表示直线与平面的这些空间关系?由“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一公理,我们不难理解如下结论:公理 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A l ,B l , 且 A, B,l.A l Bα图8例1 分别用符号语言、文字语言描述下列图形.AA aa图 9( 1)图 9( 2)图 9( 3)例 2 识图填空(在空格内分别填上, , ,).A____ a;A____ α,B____ a; B____ α,Aa____ α;a____ α = B,B bb____ α;B____ b.a图 10图 11问题情景:制作一张桌子,至少需要多少条腿?为什么?公理 2 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A面 .CB实践活动:取出两张纸演示两个平面会有怎样的位置关α图 12系,并试着用图画出来 .图 12试问:如图13 是两个平面的另一种关系吗?(相对于同学们得出的关系)由平面的无限延展性,不难理解如下结论:公理 3如果两个不重合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这个公共点16人教版新课标普通高中◎数学 2 必修(A 版)的直线 .βP l 且P l.αP l图 13例 3如图14用符号表示下列图形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l【分析】根据图形,先判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用符号表示出来.【解析】在(1)中,l , a A , a B .l , a, b, a l P , B l P .在( 2)中,三、巩固练习教材 P43 练习 1— 4.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2)三个公理的内容及作用是什么?(3)判断共面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P51 习题 A 组 1, 2.第 2 课时教学内容: 2. 1. 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理解并掌握公理 4.二、能力目标1.让学生在观察中培养自主思考的能力;17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2.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掌握空间两直线关系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异面直线的概念; 2.公理 4.教学难点:异面直线的概念.学法与教学用具1.学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与教师交流、概括,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2.教学用具:多媒体、长方体模型、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直线、平行直线).相交直线(有一个公共点);平行直线(无公共点).2.实例 . 十字路口——立交桥.立交桥中,两条路线 AB , CD 既不平行,又不相交(非平面问题).六角螺母DCA B二、新课讲解1.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练习:在教室里找出几对异面直线的例子.注1:两直线异面的判别一 : 两条直线既不相交、又不平行.两直线异面的判别二 : 两条直线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合作探究一: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是否一定异面?答:不一定,它们可能异面,可能相交,也可能平行.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按平面基本性质分(1)同在一个平面内:相交直线、平行直线;( 2)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异面直线.按公共点个数分( 1)有一个公共点 : 相交直线;( 2)无公共点:平行直线、异面直线.2.异面直线的画法说明:画异面直线时,为了体现它们不共面的特点,常借助一个或两个平面来衬托. 18。
⾼中数学必修2《空间点、直线与平⾯之间的位置关系》教案 ⾼中数学必修2《空间点、直线与平⾯之间的位置关系》教案 课题名称 《2.1空间点、直线与平⾯之间的位置关系》 科 ⽬ ⾼中数学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习者分析 通过第⼀章《空间⼏何体》的学习,学⽣对于⽴体⼏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识别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球,并理解它们的⼏何特征。
但是这种理解还只是建⽴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的,对于原理学⽣是不明确的,所以学⽣此时有很强的求知欲,急于想搞清楚为什么;同时学⽣经过⾼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定的逻辑推理能⼒,只是缺乏训练,不够严密,不够清晰;有⼀定的⾃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但有待提⾼,并愿意动⼿并参与分组讨论。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空间点、直线、平⾯的概念,知道空间点、直线、平⾯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 记忆三公理三推论,能够⽤简单的语⾔概括三公理三推论,会⽤图形表⽰三公理三推论,并将其转化成数学符号语⾔; 3. 明确三公理三推论的功能,掌握使⽤三公理三推论解决⽴体⼏何问题的⽅法。
⼆、过程与⽅法 1. 通过⾃⼰动⼿制作模型,直观地感知空间点、直线与平⾯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三公理三推论; 2. 通过思考、讨论,发现三公理三推论的条件和结论; 3. 通过例题的训练,进⼀步理解三公理三推论,明确三公理三推论的功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操作、观察、讨论培养对⽴体⼏何的兴趣,建⽴合作的意识; 2. 感受⽴体⼏何逻辑体系的严密性,培养学⽣细⼼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三公理三推论的概念及其内涵; 2. 使⽤三公理三推论解决⽴体⼏何问题。
教学资源 (1)每位同学准备两张硬纸板,其中⼀张中间⽤⼩⼑划条缝,铅笔三根; (2)教师⾃制的多媒体课件。
《2.1空间点、直线与平⾯之间的位置关系》教学过程的描述 教学活动1 ⼀、导⼊新课 1. 回忆构成平⾯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直线。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学习目标 1.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2.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能初步利用定理解决问题.知识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思考1三角板的一条边所在平面与平面α平行,这个三角板所在平面与平面α平行吗?答案不一定.思考2三角板的两条边所在直线分别与平面α平行,这个三角板所在平面与平面α平行吗?答案平行.思考3如图,平面BCC1B1内有多少条直线与平面ABCD平行?这两个平面平行吗?答案无数条.不平行.梳理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类型一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例1下列四个命题:(1)若平面α内的两条直线分别与平面β平行,则平面α与平面β平行;(2)若平面α内有无数条直线分别与平面β平行,则平面α与平面β平行;(3)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两个平面分别经过两条平行直线,这两个平面平行.其中正确的个数是______________.答案0反思与感悟在判定两平面是否平行时,一定要强调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这个条件,线不在多,相交就行.跟踪训练1设直线l, m, 平面α,β,下列条件能得出α∥β的有()①l⊂α,m⊂α,且l∥β,m∥β;②l⊂α,m⊂α,且l∥m,l∥β,m∥β;③l∥α,m∥β,且l∥m;④l∩m=P, l⊂α,m⊂α,且l∥β,m∥β.A.1个B.2个C.3个D.0个答案 A解析①错误,因为l, m不一定相交;②错误,一个平面内有两条平行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这两个平面可能相交;③错误,两个平面可能相交;④正确.类型二平面与平面平行的证明例2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C1中,M,N,P分别是棱C1C,B1C1,C1D1的中点,求证:平面MNP∥平面A1BD.证明如图,连接B1C.由已知得A1D∥B1C,且MN∥B1C,∴MN∥A1D.又∵MN⊄平面A1BD,A1D⊂平面A1BD,∴MN∥平面A1BD.连接B1D1,同理可证PN∥平面A1BD.又∵MN⊂平面MNP,PN⊂平面MNP,且MN∩PN=N,∴平面MNP∥平面A1BD.引申探究若本例条件不变,求证:平面CB1D1∥平面A1BD.证明因为ABCD-A1B1C1D1为正方体,所以DD1綊BB1,所以BDD1B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BD∥B1D1.又BD⊄平面CB1D1,B1D1⊂平面CB1D1,所以BD∥平面CB1D1,同理A1D∥平面CB1D1.又BD∩A1D=D,所以平面CB1D1∥平面A1BD.反思与感悟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四种常用方法(1)定义法:证明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通常采用反证法.(2)利用判定定理: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证明时应遵循先找后作的原则,即先在一个平面内找到两条与另一个平面平行的相交直线,若找不到再作辅助线.(3)转化为线线平行:平面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平面β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则α∥β.(4)利用平行平面的传递性:若α∥β,β∥γ,则α∥γ.跟踪训练2如图所示,在三棱柱ABC-A1B1C1中,E,F,G,H分別是AB,AC,A1B1,A1C1的中点,求证:(1)B,C,H,G四点共面;(2)平面EF A1∥平面BCHG.证明(1)因为G,H分别是A1B1,A1C1的中点,所以GH是△A1B1C1的中位线,所以GH∥B1C1.又因为B1C1∥BC,所以GH∥BC,所以B,C,H,G四点共面.(2)因为E,F分别是AB,AC的中点,所以EF∥BC.因为EF⊄平面BCHG,BC⊂平面BCHG,所以EF∥平面BCHG.因为A1G∥EB,A1G=EB,所以四边形A1EBG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1E∥GB.因为A1E⊄平面BCHG,GB⊂平面BCHG,所以A1E∥平面BCHG.因为A1E∩EF=E,所以平面EF A1∥平面BCHG.类型三线线平行与面面平行的综合应用命题角度1线线、线面、面面平行的相互转化的证明问题例3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S是B1D1的中点,E,F,G分别是BC,DC和SC的中点,求证:(1)直线EG∥平面BDD1B1;(2)平面EFG∥平面BDD1B1.证明(1)如图,连接SB.∵E,G分别是BC,SC的中点,∴EG∥SB.又∵SB⊂平面BDD1B1,EG⊄平面BDD1B1,∴EG∥平面BDD1B1.(2)连接SD.∵F,G分别是DC,SC的中点,∴FG∥SD.又∵SD⊂平面BDD1B1,FG⊄平面BDD1B1,∴FG∥平面BDD1B1.又EG∥平面BDD1B1,且EG⊂平面EFG,FG⊂平面EFG,EG∩FG=G,∴平面EFG∥平面BDD1B1.反思感悟解决线线平行与面面平行的综合问题的策略(1)立体几何中常见的平行关系是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和面面平行,这三种平行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2)线线平行――→判定线面平行――→判定面面平行所以平行关系的综合问题的解决必须灵活运用三种平行关系的判定定理.跟踪训练3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G ,H 分别为BC ,CC 1,C 1D 1,A 1A 的中点.求证:(1)BF ∥HD 1; (2)EG ∥平面BB 1D 1D ; (3)平面BDF ∥平面HB 1D 1.证明 (1)如图,取BB 1的中点M ,连接C 1M ,HM ,易知HMC 1D 1是平行四边形,∴HD 1∥MC 1, 又由已知可得MC 1∥BF ,∴BF ∥HD 1.(2)取BD 的中点O ,连接OE ,D 1O ,则OE 綊12DC .又D 1G 綊12DC ,∴OE 綊D 1G ,∴四边形OEGD 1是平行四边形,∴GE ∥D 1O . 又D 1O ⊂平面BB 1D 1D ,EG ⊄平面BB 1D 1D , ∴EG ∥平面BB 1D 1D .(3)由(1)知HD 1∥BF ,又BD ∥B 1D 1,B 1D 1,HD 1⊂平面HB 1D 1,BF ,BD ⊂平面BDF , 且B 1D 1∩HD 1=D 1,BD ∩BF =B , ∴平面BDF ∥平面HB 1D 1.命题角度2 线线与面面平行的探索性问题例4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O 为底面ABCD 的中心,P 是DD 1的中点,设Q 是CC 1上的点,问:当点Q 在什么位置时,平面D 1BQ ∥平面P AO ?解 当Q 为CC 1的中点时,平面D 1BQ ∥平面P AO .∵Q 为CC 1的中点,P 为DD 1的中点,连接PQ ,如图,易证四边形PQBA 是平行四边形,∴QB ∥P A .又∵AP ⊂平面APO ,QB ⊄平面APO ,∴QB ∥平面APO .∵P ,O 分别为DD 1,DB 的中点,∴D 1B ∥PO . 同理可得D 1B ∥平面P AO , 又D 1B ∩QB =B , ∴平面D 1BQ ∥平面P AO .反思感悟 对于探索性问题,一是可直接运用题中的条件,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探求;二是可先猜想,然后证明猜想的正确性.跟踪训练4 在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锥P -ABCD 中,点E 在PD 上,且PE ∶ED =2∶1,M 为PE 的中点,在棱PC 上是否存在一点F ,使平面BFM ∥平面AEC ?并证明你的结论.解 当F 是棱PC 的中点时,平面BFM ∥平面AEC . ∵M 是PE 的中点,∴FM ∥CE . ∵FM ⊄平面AEC ,CE ⊂平面AEC , ∴FM ∥平面AEC . 由EM =12PE =ED ,得E 为MD 的中点,连接BM ,BD ,如图所示,设BD∩AC=O,则O为BD的中点.连接OE,则BM∥OE.∵BM⊄平面AEC,OE⊂平面AEC,∴BM∥平面AEC.又∵FM⊂平面BFM,BM⊂平面BFM,FM∩BM=M,∴平面BFM∥平面AEC.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A.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B.如果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C.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一定相互平行D.如果一个平面内的无数多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答案 B解析如果一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即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两平面平行,所以B正确.2.在正方体中,相互平行的面不会是()A.前后相对侧面B.上下相对底面C.左右相对侧面D.相邻的侧面答案 D解析由正方体的模型知前后面、上下面、左右面都相互平行,所以选D.3.在正方体EFGH-E1F1G1H1中,下列四对截面彼此平行的一对是()A.平面E1FG1与平面EGH1B.平面FHG1与平面F1H1GC.平面F1H1H与平面FHE1D.平面E1HG1与平面EH1G答案 A解析如图,∵EG∥E1G1,EG⊄平面E1FG1,E1G1⊂平面E1FG1,∴EG∥平面E1FG1.又G1F∥H1E,同理可证H1E∥平面E1FG1,又H1E∩EG=E,∴平面E1FG1∥EGH1.4.如图,已知在三棱锥P-ABC中,D,E,F分别是棱P A,PB,PC的中点,则平面DEF 与平面ABC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答案平行解析在△P AB中,因为D,E分别是P A,PB的中点,所以DE∥AB.又DE⊄平面ABC,因此DE∥平面ABC.同理可证EF∥平面ABC.又DE∩EF=E,所以平面DEF∥平面ABC.5.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P为DD1中点.能否同时过D1,B两点作平面α,使平面α∥平面P AC?证明你的结论.解能作出满足条件的平面α,其作法如下:如图,连接BD1,取AA1的中点M,连接D1M,则BD1与D1M所确定的平面即为满足条件的平面α.证明如下:连接BD交AC于O,连接PO,则PO∥D1B,故D1B∥平面P AC.又因为M为AA1的中点,所以D1M∥P A,从而D1M∥平面P AC.又因为D1M∩D1B=D1,D1M⊂α,D1B⊂α,所以α∥平面P AC.证明面面平行的方法:(1)面面平行的定义;(2)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3)两个平面同时平行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直线l∥平面α,直线m∥平面α,直线l与m相交于点P,且l与m确定的平面为β,则α与β的位置关系是()A.相交B.平行C.异面D.不确定答案 B解析因为l∩m=P,所以过l与m确定一个平面β.又因l∥α,m∥α,l∩m=P,所以β∥α.2.α、β是两个不重合的平面,a、b是两条不同的直线,则在下列条件下,可判定α∥β的是()A.α、β都平行于直线a、bB.α内有三个不共线的点到β的距离相等C.a,b是α内两条直线,且a∥β,b∥βD.a,b是两条异面直线且a∥α,b∥α,α∥β,b∥β答案 D解析A错,若a∥b,则不能断定α∥β;B错,若三点不在β的同一侧,α与β相交;C错,若a∥b,则不能断定α∥β.故选D.3.已知m,n是两条直线,α,β是两个平面,有以下命题:①m,n相交且都在平面α,β外,m∥α,m∥β,n∥α,n∥β,则α∥β;②若m∥α,m∥β,则α∥β;③若m∥α,n∥β,m∥n,则α∥β.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A.0 B.1 C.2 D.3答案 B解析设m∩n=P,记m与n确定的平面为γ.由题意知:γ∥α,γ∥β,则α∥β.故①正确.②、③均错误.4.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为棱A1D1的动点,O为底面ABCD的中心,E、F分别是A1B1、C1D1的中点,下列平面中与OM扫过的平面平行的是()A.面ABB1A1B.面BCC1B1C.面BCFE D.面DCC1D1答案 C解析取AB、DC的中点分别为E1和F1,OM扫过的平面即为面A1E1F1D1(如图),故面A1E1F1D1∥面BCFE.5.六棱柱ABCDEF-A1B1C1D1E1F1的底面是正六边形,则此六棱柱的面中互相平行的有()A.1对B.2对C.3对D.4对答案 D解析由图知平面ABB1A1∥平面EDD1E1,平面BCC1B1∥平面FEE1F1,平面AFF1A1∥平面CDD1C1,平面ABCDEF∥平面A1B1C1D1E1F1,∴此六棱柱的面中互相平行的有4对.6.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分别是A1B1,B1C1,BB1的中点,给出下列四个推断:①FG∥平面AA1D1D;②EF∥平面BC1D1;③FG∥平面BC1D1;④平面EFG∥平面BC1D1.其中推断正确的序号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 A解析∵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G分别是A1B1,B1C1,BB1的中点,∴FG∥BC1. ∵BC1∥AD1,∴FG∥AD1,∵FG⊄平面AA1D1D,AD1⊂平面AA1D1D,∴FG∥平面AA1D1D,故①正确;∵EF∥A1C1,A1C1与平面BC1D1相交,∴EF与平面BC1D1相交,故②错误;∵FG∥BC1,FG⊄平面BC1D1,BC1⊂平面BC1D1,FG∥平面BC1D1,故③正确;∵EF与平面BC1D1相交,∴平面EFG与平面BC1D1相交,故④错误.故选A.7.如图是四棱锥的平面展开图,其中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E,F,G,H分别为P A,PD,PC,PB的中点,在此几何体中,给出下面四个结论:①平面EFGH∥平面ABCD;②平面P AD∥BC;③平面PCD∥AB;④平面P AD∥平面P AB. 其中正确的有()A.①③B.①④C.①②③D.②③答案 C解析把平面展开图还原为四棱锥如图所示,则EH∥AB,所以EH∥平面ABCD.同理可证EF∥平面ABCD,所以平面EFGH∥平面ABCD;平面P AD,平面PBC,平面P AB,平面PDC 均是四棱锥的四个侧面,则它们两两相交.∵AB∥CD,∴平面PCD∥AB.同理平面P AD∥BC.二、填空题8.已知平面α、β和直线a、b、c,且a∥b∥c,a⊂α,b、c⊂β,则α与β的关系是_____.答案相交或平行解析b、c⊂β,a⊂α,a∥b∥c,若α∥β,满足要求;若α与β相交,交线为l,b∥c∥l,a∥l,满足要求,故答案为相交或平行.9.已知平面α和β,在平面α内任取一条直线a,在β内总存在直线b∥a,则α与β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答案平行解析假若α∩β=l,则在平面α内,与l相交的直线a,设a∩l=A,对于β内的任意直线b,若b过点A,则a与b相交,若b不过点A,则a与b异面,即β内不存在直线b∥a.故α∥β. 10.已知a和b是异面直线,且a⊂平面α,b⊂平面β,a∥β,b∥α,则平面α与β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答案平行解析在b上任取一点O,则直线a与点O确定一个平面γ,设γ∩β=l,则l⊂β,∵a∥β,∴a与l无公共点,∴a∥l,∴l∥α.又b∥α,根据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α∥β.三、解答题11.如图,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N,P分别是C1C,B1C1,C1D1的中点,求证:平面PMN∥平面A1BD.证明连接B1D1,B1C.∵P,N分别是D1C1,B1C1的中点,∴PN∥B1D1.又B1D1∥BD,∴PN∥BD.又PN⊄平面A1BD,BD⊂平面A1BD,∴PN∥平面A1BD.同理,MN∥平面A1BD.又PN∩MN=N,∴平面PMN∥平面A1BD.12.已知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点M,N,Q分别在P A,BD,PD 上,且PM∶MA=BN∶ND=PQ∶QD.求证:平面MNQ∥平面PBC.证明∵PM∶MA=BN∶ND=PQ∶QD,∴MQ∥AD,NQ∥BP,而BP⊂平面PBC,NQ⊄平面PBC,∴NQ∥平面PBC.又∵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BC∥AD,∴MQ∥BC,而BC⊂平面PBC,MQ⊄平面PBC,∴MQ∥平面PBC.易知MQ∩NQ=Q,根据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平面MNQ∥平面PBC.13.如图,在四棱锥C-ABED中,四边形ABED是正方形,G,F分别是线段EC,BD的中点.(1)求证:GF∥平面ABC;(2)若点P为线段CD的中点,平面GFP与平面A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证明.(1)证明如图,连接AE,由F是线段BD的中点得F为AE的中点,∴GF为△AEC的中位线,∴GF∥AC.又∵AC⊂平面ABC,GF⊄平面ABC,∴GF∥平面ABC.(2)解平面GFP∥平面ABC,证明如下:在CD上取中点P,连接FP,GP.∵F,P分别为BD,CD的中点,∴FP为△BCD的中位线,∴FP∥BC.又∵BC⊂平面ABC,FP⊄平面ABC,∴FP∥平面ABC,又GF∥平面ABC,FP∩GF=F,FP⊂平面GFP,GF⊂平面GFP,∴平面GFP∥平面ABC.四、探究与拓展14.已知l,m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有下面四个命题:①若l⊂α,m⊂α,l∥β,m∥β,则α∥β;②若l⊂α,l∥β,α∩β=m,则l∥m;③若α∥β,l∥α,则l∥β;④若l∥α,m∥l,则m∥α.其中所有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答案②解析当l∥m时,平面α与平面β不一定平行,故①错误;②正确;若α∥β,l∥α,则l⊂β或l∥β,故③错误;④中直线m有可能在平面α内,故④错误.15.如图,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ABCD为等腰梯形,AB∥CD,且AB=2CD,在棱AB上是否存在一点F,使平面C1CF∥ADD1A1?若存在,求点F的位置,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当F为AB的中点时,平面C1CF∥ADD1A1.理由如下:∵在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底面ABCD为等腰梯形,AB∥CD,且AB=2CD,F为AB的中点,∴CD綊AF綊C1D1,∴AFCD是平行四边形,且AFC1D1是平行四边形,∴CF∥AD,C1F∥AD1.又CF∩C1F=F,CF,C1F都在平面C1CF内,∴平面C1CF∥平面ADD1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