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
- 格式:pdf
- 大小:87.18 KB
- 文档页数:14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①,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寄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XXX,XXX,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正人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XXX外形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XXX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正人是矣第1页,共5页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予)D.后更无盗(强盗)..3.XXX为何不惩罚梁上正人?(用原词句子回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XXX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智慧哲思[一](9分)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①。
孔君平②诣③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①惠:同“慧”,聪明。
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人正直,有名望。
③诣:拜见。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甚.聪惠甚:(2)乃.呼儿出乃: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分析“杨氏之子”的回答的精妙之处。
(3分)4.读完文章后,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分)[二](10分)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
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
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谋。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有删改) [注]①王右军:王羲之。
②减:不足,不满。
③大将军:王敦。
④钱凤:人名,字世仪,为王敦的参军。
⑤屏(bǐng):退避,这里是使动用法。
⑥孰:同“熟”。
⑦从:同“纵”。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恒.置帐中眠恒:(2)大将军尝.先出尝:(3)既.闻所论既: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
(3分)4.选文刻画了王右军怎样的儿童形象?(2分)[三](13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①。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②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③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含答案解析)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课外)七年级下册语文专题训练部编版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察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扰蜃②叭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腿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是以苏秦③刺股,量生④垂帷二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
”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饰⑤情,以成其性B《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注释】①岑文本: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
②蜃:大蛤咧,古人认为其性含水。
月光出现时品宝剔透。
③苏秦:战国纵横家。
①董生: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
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
⑤伤:整理。
⑥泌:美好。
1.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语。
苏秦刺股________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________2.下面加下划线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夫人虽禀性定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隧动而焰发有地隐然而高D.待学成而为美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伤情,以成其性。
4.唐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母戒子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
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曰:“此织断,能复续乎?”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辍,停止,废止。
乃复进:然后再背诵下去。
喧:通“谖”,遗忘,忘记。
裂:割断。
戒:告诫。
5.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其/母引刀裂其织B.其母引刀/裂其织C.其母引刀裂/其织D.其母/引刀裂其织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方( ) (2)引(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解析(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________________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众服为确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B.当求之于上流/生于忧患C.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D.如是在啮/如其言(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沿河求之。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B.石必倒掷坎穴中。
(用石头把坑洞填满)C.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D.竟不可得。
(最终没找到)(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寺僧们、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代表了哪三种生活态度?【答案】(1)pǐ;zhào(2)C(3)B(4)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一)愚人食盐从前有一个愚人,到朋友家吃饭。
他觉得菜太淡了,没有味道。
主人听到后,就加了更多的盐。
吃起来很美味,愚人就想:“这么好吃,一定是因为加了盐。
” 晚上回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了。
他问:“有盐吗?”母亲拿出盐来,但奇怪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母亲说:“这样可不行啊。
” 愚人回答说:“我知道世界上所有美味都在盐里。
” 然而,他吃了太多盐,反而让味道变得不好,变成了他的困扰。
这说明,过度的东西不仅没有好处,反而有害。
1.(1)但XXX惟食盐不食菜:只看到儿子只吃盐不吃菜。
2)愚人食盐不已:愚人一直吃盐,没有停下来。
2.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所以美味的原因是因为加了盐。
”4.过度追求某些东西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要适度而为。
二)释盗遗布XXX,XXX,是XXX的长官。
有人被发现在XXX上行窃,XXX看到了,就叫他的儿子教育他说:“并不是不喜欢工作的人就一定是坏人,也许是因为生活贫困。
” 然后那个人自己承认了罪行。
XXX说:“从他的外表看,他不像是坏人,应该是因为贫困而做了这件事。
” 于是,他送给那个人两个布匹,让他改过自新。
从此以后,那个人再也没有行窃了。
1.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2.C.乃遗布二端(赠送)3.因为他认为那个人并不是坏人,只是因为生活贫困所迫。
4.XXX是一个宽容和善良的人,他不会轻易地对别人下判断,而是愿意给别人改过的机会。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从前有个庸医,他只会开一味药,叫做“驼背”。
他认为,只要人喝了这个药,就能治好所有病痛。
有一天,一个人来看病,庸医照例开了“驼背”药。
这个人却问:“我是腿疼,怎么能用驼背药治呢?”庸医回答:“你不懂,这个药能治好所有病,包括腿疼。
”那人只好喝下了药。
结果,他的腿疼更加严重了。
他气愤地找到庸医,质问他为什么会这样。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务:致力,从事。
⑤伎:同“技”。
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及守荆南回________(2)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3处)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射”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称为“六艺”)之一,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术精湛无比、举世无双,但他的母亲却依然“杖之,碎其金鱼”。
你觉得陈尧咨母亲的这种做法寄寓了对儿子一种怎样的期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等到(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4)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部编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一)忠——尽己报国的责任第1篇犬救幼女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
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
俄大雪,母夜其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③,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
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注释】①暮:傍晚。
②竟:终。
③绝:死。
④雍正:清爱新觉罗·胤禛的年号。
[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 母未时上山采薪..( ) (2)幼女随之不及.( )(3)母薄.暮负薪归( ) (4)或.堕井( )2. 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两处节奏。
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不见女。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2)犬倚偎在旁,乃不死。
4.从文章内容来看,文中的犬有什么特征?【参考答案】1. (1)砍柴(2)赶上(3)迫近、接近(4)或许2.母惊恐万状/奔走号呼/竟不见女。
3. (1)邻居们帮助她寻找,也没有办法找到她女儿。
(2)狗依偎在旁边,(女儿)竟然没有死。
4.文中的犬忠诚、讲义气、重感情。
第2篇杨万里忧国杨万里①为人刚而偏②。
孝宗③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韩侂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
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
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
②偏:固执。
③孝宗:指宋孝宗赵昚(shèn)。
④韩侂(tuō)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左右丞相之上。
⑤掖垣:泛指高官。
⑥僭(jiàn):超越本分。
⑦邸(d ǐ):此指官府。
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
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 必大无善.语( ) (2)尝.筑南园( )(3)属.万里为之记( ) (4)亟.呼纸书曰( )2.请用“/”给下列句子划分一处节奏。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划线的字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②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③卿今者才略________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________(2)翻译句子。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权劝学时,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法推辞。
B. 孙权要求吕蒙不仅要涉猎广泛,而且要钻研经书。
C.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答案】(1)推托;到,等到;才干和谋略;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2)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3)B【解析】【分析】⑴注意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辞:动词,推托;② 及:动词,到,等到;③ 才略:名词,才干和谋略;④ 博士:名词,古今异义词,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⑵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句意是: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⑶B项有误,孙权要求吕蒙多读书,要涉猎广泛,文章没有涉及“而且要钻研经书”。
故答案为:⑴① 推托;② 到,等到;③ 才干和谋略;④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②阅十余岁________③转转不已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答案】(1)倒塌;经过;停止(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3)D【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①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注释:①书:写信。
②让:责备。
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加点词语。
(1)及.鲁肃过浔阳()(2)即更刮.目相待()(3)肃遂.拜蒙母()(4)唯傅修期耳.()2.翻译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卿言多务,孰若孤?3.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③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翦①将伐楚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②。
将行,请田宅甚众。
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
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
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③。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④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而疑我邪?”(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注】①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②霸上:即灞上,在今西安市东白鹿原。
③五辈:五次。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一)(一)陈季方答客问其父客有问陈季方:“足下①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②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④沾,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选自《世说新语》,岳麓书社1989年版)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①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何:②当斯之时斯: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4、在季方眼中,父亲陈太丘是个怎样的人?(二)难兄难弟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①父功德,争之不能决②,咨③于④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⑤兄,季方难为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1.解释划线词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2.难兄难弟古义:()今义:()(三)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俱乘船避难()②幸尚宽()③纳其自托()④遂携拯如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3、你从本文中得到什么启示?(四)割席①分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②金。
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③而掷去④之。
又尝⑤同席⑥读书,有乘轩冕⑦过其门,宁读如故⑧,歆废⑨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⑩非吾友也。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华歆.()掷.()轩冕.()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
(1)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
__________(2)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____________(3)又尝.同席读书。
____________(4)有乘轩冕过.门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B. 匹夫见辱见往事耳C. 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
选D。
(2)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本题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部编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一、阅读《秉烛夜读》,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①?”师旷曰:“盲臣安敢②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③?”平公曰:“善哉!”注:①安:哪里。
疑问代词。
戏:取笑。
②安敢:怎么敢。
疑问副词。
③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解释加点词。
①恐已暮.矣②臣闻.之③壮.而好学④盲臣安.敢戏其君乎?2.翻译句子。
(1)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结合《孙权劝学》回答问题: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4.本文和《孙权劝学》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5、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于厅事之东北角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D.游于是乎始二、阅读《邴原泣学》,回答问题。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 邴原少孤.. (2) 欲书.可耳(3) 过.书舍而泣 (4) 二则羡其.得学2.翻译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本文和《孙权劝学》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
《孙权劝学》侧重:《邴原泣学》侧重:三、阅读《治国不私故人》,回答问题。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污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
上怜之,欲听还旧任。
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
”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送)D.后更无盗.(强盗)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翻译)(一)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C、是.欺之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不学无术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闻.准入相/闻.之于宋君B、咏将去./去.后乃至C、准莫谕其意./意.与日去D、归取其传.读之/传.不习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三)列子学射【身】修养自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中.矣/一狼洞其中.B、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兄子.胡儿C、弗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退而习之./久之.,目似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3、关尹子让列子“守而勿失”的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A、妻常之.田/夫君子之.行B、家以.农亩为业/静以.修身C、时.天暴雨/年与时.驰D、乃省./吾日三省.吾身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目1. 《孟子.养心》- 孟子认为“心性之美,天乎哉!”是为了强调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与天地共通。
请问,你如何理解孟子这句话?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
2. 《庄子.胠箧》- 本文以胠箧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学会珍惜和知足常乐。
请问,你觉得胠箧这个比喻对应了哪些生活中的情境?请简要举例说明。
3. 《荀子.劝学》- 荀子在本文中,通过列举多种研究过程中的困难,来强调研究的重要性。
请你说说,你觉得在研究过程中最常见的困难是什么?并提出一些建议来克服这些困难。
4. 《韩非子.原道》- 韩非子提出了“原道之见,知无不知也”这一论点。
请问,你理解的“原道”是什么?并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原道之见”。
5. 《史记.伯夷列传》- 本文讲述了伯夷因不愿向暴君投降而选择了饿死的故事。
请问,你觉得伯夷的言行体现了哪些传统的美德?请简要举例说明。
6. 《论语.述而》- 孔子在本篇中强调了“无思疑”。
请问,你理解的“无思疑”是什么意思?并举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这一观点。
7. 《孟子.名言》- 孟子列举了诸多名言警句,展示了他对人类行为和道德的关注。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名言,并简要阐述你对这个名言的理解和观点。
8. 《尚书.禹贡》- 本篇讲述了禹治水的故事。
请问,你认为禹治水所体现的智慧和勤奋品质对于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请简要阐述你的观点。
9. 《庄子.德充符》- 庄子通过德充符这个形象的比喻,向人们阐述了德性的重要性。
请问,你觉得德性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何影响?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10. 《论语.先进》- 本文中孔子提到了“力不同则不同”。
请问,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并通过一种生活场景来说明“力不同则不同”的道理。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像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先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邻居)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此抄写。
抄写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致日夜忘寝食,唯念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以下加点字解说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 B 、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 D 、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来源因是: ( )A、欧阳修聪慧过人 B 、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大方借书 D 、欧阳修勤苦攻读3、将以下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先人篇章。
2)唯念书是务。
二刻舟求剑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行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6分).4、解说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5、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何宋人不会再获取兔子?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阅读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说。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9、翻译以下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1、研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同样吗?随意选择三句,谈谈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四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一)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
俄而④匮⑤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⑥于己也。
先诳⑦之曰:“与若⑧芧⑨,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狙:称猴。
③口:口粮。
④俄而:【注释】①狙(jū)一会儿,不久。
⑤匮:缺乏。
⑥驯( xù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⑦诳(kuáng ):欺骗,瞒哄。
⑧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你们”,文:像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中指猴子们。
⑨芧( xù)【阅读指津】这个故事原来的意义是揭露狙公愚弄猴子的骗术,告诫人们要注重实际,防止被花言巧语所蒙骗。
但是后来,这个故事的意义有了些变化,“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反复无常,用来谴责那种说话办事经常变卦、不负责任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狙亦得.公之心( ) (2)损.其家口( )(3)充.狙之欲( ) (4)与.若芧(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爱狙,养之成群B. 能解狙之意C.先逛之D.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2)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4.你从狙“朝三暮四”而怒,“朝四暮三”而喜中得到什么启示?(二)老马识途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③,夏居山之阴④,蚁壤一寸而仞⑤有水。
”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⑥师⑦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管仲、隰( xí)朋:两人都是辅佐齐桓公的大臣,帮助桓公成就了霜业。
②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
③阳:山之南、水之北。
④阴:山之北、水之南。
⑤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⑥不难:不以……为耻辱。
难,耻辱,羞耻。
⑦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
师,学习.请教,以……为师,意动用法。
【阅读指津】文中故事正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引导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
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春往冬反.( ) (2)夏居.山之阴( )(3)遂.得道( ) (4)乃掘.地( )2. 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乃放老马而随之B. 蚁冬居山之阳C.以管仲之圣D.故时有物外之趣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
”(2)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4. 这个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三)欧阳修论作文顷岁①孙莘老②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
帷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⑤;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⑥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⑦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
②孙莘老:人名,字复明,号莘老。
③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溢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④乘间:乘机,乘着间隙。
⑤工:精妙,巧妙。
⑥疵:瑕疵,引申为缺点。
⑦见:通“现”,发现。
【阅读指津】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
写作的诀窍就是要勤奋读书,还要多练。
刻苦训练,学会寻找题材的能力,作文才能写得更好。
想做好一件事,没有捷径,唯有靠自己脚踏实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无它术.( )(3)世人患.作文字少( ) (4)即求过.人(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2)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3)多作自能见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2)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四)疑人窃履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窃友人之履①以归,楚人不知也。
适使②其仆市履于肆③,仆私④其直而以窃履进⑤,楚人不知也。
他日,友人来过⑥,见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骇曰:“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遂与之绝⑦。
逾④年而事暴,友人踵⑨楚人之门,而悔谢曰:“吾不能知子,而缪⑩以疑子,吾之罪也。
请为以如初。
”(选自《历代寓言大观》) 【注释】①履:鞋子。
②使:命令,派遣。
③肆:店铺。
④私:私吞。
⑤进:交给。
⑥过:拜访,探访。
⑦绝:断绝。
⑧逾(yú):过了。
⑨踵(zhǒng):到,走到。
⑩缪(miù):通“谬”,错误,荒谬。
【阅读指津】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也会有误解别人的事情发生,但如果我们能在了解真相后勇于承认错误,这是难能可贵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适.使其仆市履于肆( ) (2)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 )(3)吾固.疑之( ) (4)而悔谢.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仆私其直而以窃履进。
(2)吾固疑之,果然窃吾履。
3.“友人”与楚人绝交的原因是什么?4.结合内容分析文中的“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五)一行尊法初,一行①幼时家贫,邻有王姥②者,家甚殷富,奇③一行,不惜④金帛,常前后济⑤之,约数十万,一行常思报之。
至开元⑥中,一行承玄宗敬遇⑦,言无不可。
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⑧,姥诣⑨一行求救。
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⑩执法,难以情求?,如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
(选自《酉阳杂俎》) 【注释】①一行:唐代天文学家、佛学家,原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人。
祖父张公谨是唐代开国功臣,被封为郯国公。
父亲张擅为武功县令。
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
一行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经史,为逃避武三思的拉拢,21岁出家为僧。
取法名一行。
②姥(mǔ):年老的妇人。
③奇:认为……奇特。
④惜:不舍得。
⑤济:接济。
⑥开元:唐玄宗年号。
⑦敬遇:礼遇。
⑧具:备、办。
⑨诣:到,往。
⑩君上:皇上。
?情求:以私清相求。
情,私情。
?戟(jǐ):戟原为一种兵器。
文中形容手指像戟一样笔直地指着。
?从:跟从,跟随。
【阅读指津】文中的一行,受老妇的恩惠,却没有报答恩人,似乎有违于中华民族“有恩必报”的传统美德。
这是为什么?当国法与私情摆在面前让他选择的时候,他选择了国法,宁愿做一个“负心人”,使他的恩人“戟手大骂”。
国法与私情,孰轻孰重,他摆正了位子;公与私,孰取孰舍,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这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行常思报.之( ) (2)会.王姥儿犯杀人( )(3)狱.未具( ) (4)一行从而谢.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
(2)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执法,难以情求,如何?3.本文用什么方法写一行的“尊法”?4.作者描写人物,寥寥几笔,神貌情态毕现。
请各找出描写一行、王姥的句子。
(六)寇准雅量初①,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②,谓其僚属③曰:“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及④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⑤,准严⑥供帐,大为具待⑦。
咏将去。
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⑧不可不得也。
”准莫谕⑨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亡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选自《宋史·寇准传》) 【注释】①初:当初。
②入相:当了宰相。
③僚属:下属的官。
④及:到了……的时候。
⑤罢还:免去官职归来。
罢,被免官,停职。
⑥严:这里作尊敬解。
⑦大为具待:盛情款待。
具,备办。
待,接待。
⑧《霍光传》:载于班固《汉书》。
《霍光传》中有“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之语。
霍光,西汉大臣,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异母之弟。
⑨莫谕:不明白。
谕,了解,明白。
【阅读指津】寇准,字平仲,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
寇准与张咏友情深厚,寇准出任宋真宗的宰相时,张咏任益州刺史。
寇准是“奇才”,但“学术不足”,他当了宰相仍虚心请教,值得称颂。
张咏示意他读一读《霍光传》,起初寇准不解其意,回到家里一翻书,读到“不学亡术”时,方恍然大悟:张咏这是在说我啊!于是欣然接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谓.其僚属曰( ) (2)咏适.自成都罢还( )(3)准送之.郊( ) (4)咏徐.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寇公奇才,惜学术不足尔。
(2)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3.张咏示意寇准读一读《霍光传》的弦外之音是什么?4.本文表现了寇准的什么品质?(七)汉世老人汉世有人,年老无子。
家富,性俭吝啬。
恶衣蔬食①。
侵②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或人③从之求丐④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
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
寻⑤复嘱云:“我倾家赡君,慎⑥勿他说,复相效⑦而来。
”老人俄⑧死,田宅没官⑨,货财充于内帑⑩矣。
(选自《笑林》) 【注释】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
②侵:接近。
③或人:有人。
④丐:施予,给予。
⑤寻:不久,过了一会儿。
⑥慎:千万,切切。
⑦效:仿效。
⑧俄:不久,一会儿(表示时间短暂)。
⑨没官:被动语态,此意为被官府没收。
⑩内帑(tǎng):旧时指国库。
【阅读指津】本文以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
尤其是后半部分面对丐者的乞讨,老人“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随步辄减”,字字千钧,把每一步中老人的心理活动都囊括在内。
其点睛之笔是“闭目以授乞者”一句,“闭目”二字把老人痛苦难舍的真实心理写得活灵活现。
而且这一笔又与前面“随步辄减”遥相呼应,一气呵成,把人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最精彩的妙笔是“倾家赡君”四字,把一个富有而吝啬的伪君子写到了极处。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聚敛无厌( ) (2)或人从之求丐者( )(3)比至于外( ) (4)我倾家赡君(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
(2)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
3.文中说老人“性俭啬”,请从文中找出一例。
4.根据文意,我们得知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八)于中丞捕盗于中丞成龙①按部②至高邮。
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③甚富,夜被穿窬④席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