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的茶俗茶礼
- 格式:doc
- 大小:1.60 KB
- 文档页数:1
拉祜族的起源和风俗习惯介绍拉祜族的起源和风俗习惯介绍拉祜族,是中国古老民族之一,人口41.1476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拉祜”一词是这个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汇,“拉”为虎,“祜”为将肉烤香的意思。
因此,在历史上拉祜族被称做“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的起源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早期过着游牧。
后来逐渐南迁,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
该民族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
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
建国近半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拉祜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使拉祜族农村、城镇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拉祜族的社会历史已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3年4月7日成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1954年6月16日成立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拉祜族的婚姻拉祜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拉祜族的男女青年一般从十五六岁开始就可以参加社交活动了。
其中,上山劳动、节日喜庆、婚礼寿辰等,都是青年男女们相识交友的好机会。
不同氏族的男女,只要年龄相近、双方情投意合都可通婚,不受辈份的限制。
男女婚前社交极为自由,每到夜晚,或在田野或在村寨中的空屋内,围着火塘,吹着“巴乌”或口弦,彼此表达恋情。
若是不同氏族的人聚会,双方都彬彬有礼。
男女定情后,男方请媒人携2~4对松鼠干巴和1公斤酒到女方家求婚。
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再送聘礼并彼此商订婚期和成婚方式(从夫居或从妻居)。
从夫居者,婚日由男方家宴请亲友并派人(新郎亦在内)去迎新娘,女方则请人陪送至男方家。
从妻居者,由女方家备酒请客,新郎在媒人陪同下到女方家行婚礼后即在女方家居住,时间1年至三、五年不等,也有长期居住的,在女方家劳动生产,享受儿子待遇而不受歧视。
按约定时间从妻居期满者,请亲友一餐酒筵,夫妇向老人表示一番谢意后,男方便可带领妻子回家或就在妻子家村寨内另立门户。
无论哪种成婚方式,婚后第一个春节,杀猪时要砍下一条腿送给舅子,舅于则要连续3年将年猪或猎物的脖项和4块糯米粑粑送给妹子,妹子收礼后再回赠6公斤酒。
食:“剁橄榄”是拉祜族的一道名菜,是居住在西双版纳的拉祜族群众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一道必不可少的风味菜肴。
拉祜人擅长种茶,也喜欢饮茶。
茶,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衣:拉祜族的传统服饰以黑为美。
男女服饰的主色调都是黑色,男子一般穿对襟短衫、黑布长裤,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头巾裹头。
妇女穿开襟、开衩的黑布长衫,袖口、襟边镶着银泡、缝缀着各种花边,下着黑布长裤,头缠黑色的长头布,头布两端装饰着彩色长穗,裹绑腿。
住:拉祜族以拉祜族寨的形式聚居。
寨内大多建有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等。
有的还在位于拉祜族寨中心位置建有葫芦广场,葫芦广场形似一只硕大的平面葫芦,中心有一组石雕葫芦。
行:拉祜族经济以锄耕农业为主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
澜沧县地处横断山脉怒山山系南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处横断山区南段,山区半山区占99%。
属亚热带雨林气候,年均温18.9℃,年均降水量1643.4毫米。
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澜沧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主要属南亚热带夏湿冬干山地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雨季分明。
由于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
农产有稻、玉米、小麦、茶叶、菠萝等。
矿产有金、银、铅、铁、煤等。
特产笋丝、木耳、凤尾扫把、多衣果脯。
有公路通往双江、西盟、勐海等地。
拉祜族的风俗习惯在拉祜族社会里,由于长期的游猎生活,使他们不畏艰险,不畏强暴,同时又形成了团结互助、尊敬老人的道德风尚。
他们对待真诚相处的人是那样热情,对那些奸诈、不守信义的人非常痛恨。
这些风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共同遵守的独特的礼仪。
猎肉分食与尊敬老人狩猎,是拉祜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既是副业生产,也是打猎护庄稼。
狩猎,有一人一户的活动,也有一村一寨的集体活动。
集体狩猎是在旧历的正月、二月间,出猎时几乎整个寨子的男子都出动,十几个人或几十个人一路,一去就是几天或十几天才回来。
所得猎物不管大小,参加围猎的人不论大人小孩,每人都分得一份猎肉。
假如猎物太小,就是煮成稀饭也要一人一碗分食。
假如猎得马鹿等大野兽,头由猎得者或放头一枪打中者拿去,有两条里脊肉,猎得者可以分得一条,作为奖励,另一条送给寨子里年纪最大的老人,那也是不得享受的。
除里脊肉外,其余猎肉平均分配。
在分配肉时,凡是过路人,只要遇上,同样可以分得一份猎肉。
拉祜族对老人的尊敬,有这样一句话:“把享受让给比自己老的人,因为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先看见的,最老的人是寨子里懂道理最多的人。
”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拉祜族尊敬老人的美德。
平时家里有老人来了,青年就自觉地让座,请老人坐在火塘靠太阳出的方向,然后敬烟,接着烤茶,第一碗茶自己吃,第二碗敬给老人,意思是请老人放心。
向老人敬烟、敬茶时,都要双手举过头,接的人也要双手去接,单手接就很不礼貌了。
敬烟敬酒时,第一个敬给的烟酒,不转给在场比自己年纪更大的人,以后这个人是不会受到大家尊敬的。
老人坐着时,青年人不得从老人前面走过,要从背后走过。
盛饭时要先盛给老人。
老人吩咐事情时,要等老人吩咐完了才能回话。
拉祜族的服饰拉祜族人民穿的衣服,解放前还处于各家各户自己种棉,自己用简单的纺车纺纱,用极简陋的织布机织布,布织成后染成蓝色、青色,做成衣服。
拉祜族最喜欢黑色,认为黑色最好看。
解放后,国家每年由内地调入各色的棉布和化纤织品供给。
拉祜族茶俗:烧茶、烤茶和糟茶拉祜族的烧茶、烤茶和糟茶:拉祜族习惯饮用烧茶。
将一芽五六叶的新梢采下后直接在明火上烘烤至焦黄,再放入茶罐中煮饮。
烤茶,拉祜语叫"腊扎夺".是一种古老而普遍的饮茶方法。
先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上烤热后,放入茶叶进行抖烤,待茶色焦黄时,即冲入开水煮。
如茶汁过浓,可加入开水在锅中煮半熟后,将茶叶取出置于竹筒内存放,饮用时,取出少许放在开水中煮片刻即饮用。
这种茶水略有苦涩酸味,有解渴开胃的功能。
拉祜族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
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很多为人处事、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人与人之间互尊、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 拉祜人崇尚为人坦诚正直、光明磊落,不说假话、虚话,不随意恶语伤人。
"有酒桌上喝,有话当面说",这是他们一贯奉行的信条。
邻里、朋友之间偶有摩擦或误解,事后互递一支草烟、喝一杯水酒,也就和好如初。
朋友之间因某事发生曲直之争,孰是孰非,难以定夺的话,来个摔跤定"输赢",被摔倒者算无理,绝无二话可言。
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小人是不受欢迎的。
拉祜人常说:"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最先看到的;粮食谷米是最老的人最先栽种的;山花、野果是最老的人第一个找到的;世上的事情最老的人懂得最多。
"因此,尊老、敬老、爱老是拉祜人普遍的道德准则。
无论哪家,老人的床铺肯定设置在房屋里最暖和的火塘旁,饭桌上的席位安排,老人也是居中的;晚辈不能在老人坐卧的地方来回走动;老人讲话时,不能随便插话,更不能打断;每年新谷开镰前,第一个尝新的也一定是老人;新年初一背回的"新水",也要先端给老人洗脸、洗脚。
家庭内部如此,社会上也是一样。
即便年轻的村寨头领,对老人也要礼让三分,否则,他就很难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拥护。
"一家有事,全寨相帮"也是拉祜族的传统习俗和精神风尚。
令人垂涎不止的拉祜族饮食文化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对食物的要求可不是一般的低,外国通常只有汉堡,而中国的食物花样百出,深深令人折服。
当然,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独特美食。
那么,你想知道拉祜族的饮食文化吗?那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拉祜族文化吧!现在拉祜族的主要粮食是大米,其它的谷、荞、麦、豆类都属于杂粮。
他们做的米饭既松软,又香甜。
煮饭的炊具多数是用土锅(一种比较粗糙的陶锅),虽然家家户户都有铝锅,但煮饭做菜仍多用土锅。
拉祜族的食具,过去有用竹子做成的,有的用木头刻制成碗、勺(称为木拉),刻得很精致、美观。
木戛区是拉祜族聚居的地方,“木戛”是傣语,意思是“出勺的地方”。
现在拉祜族多数都已使用瓷碗,不再自己刻木碗了。
拉祜族自己种的菜很少,多数是采摘山中的野菜,因为山里的野菜一年四季都有可供采食的,他们吃饭离不了辣子,每餐必不可少。
俗语说:“拉祜人的辣子,汉人的油。
”拉祜族喜欢饮茶。
饮茶的方法是,用陶制小罐把茶叶烤香,然后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发出一阵阵唏唏声响,这叫吃烤茶。
如果有客人来了,必须烤茶招待,煮出来的第一罐茶是自己饮,第二罐才是客人饮用。
煮出来的第一道茶水主人自喝了,表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
煮出的第二道,茶味正浓,味道最好,所以用第二道茶招待客人。
在饮料中,拉祜族人民最喜欢的是酒。
他们遇酒必痛饮,饮酒又必唱歌。
尊敬的客人来到家里,即使没有什么菜,也要招待客人饮酒。
拉祜族男女老少过去都会吸烟,吸的烟是自己种的草烟和“兰烟”,兰烟是一种味道十分浓烈的烟草。
拉祜族过去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主食当地生产的大米和包谷。
喜用鸡肉或其他配料加大米或包谷做成稀饭,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种稀饭,其中鸡肉稀饭为上品。
云南的茶文化介绍推荐文章中日茶文化差异的论文热度:中国悠久茶文化的历史热度:中国茶文化课后心得范文热度:中国茶文化传播历程热度: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心得文章热度:云南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那么你们知道云南的茶文化的基本资料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云南的茶文化介绍,一起来看看。
云南的茶文化介绍第一道茶谓之头道苦茶,此喻人生应当吃苦耐劳方能有所作为。
先将优质绿茶放入砂罐用火焙烤,待茶叶烤黄发出香味后,冲入少量沸水,等泡沫消失后,用火煨片刻,当茶水呈琥珀色时,倒入茶壶。
二道茶,象征生活应当先苦后甜才有意义,在砂罐中注入沸水,加上白糖、核桃仁、芝麻面等,煮后饮用。
第三道茶要在茶水中放入烘香的乳扇和红糖、蜂蜜、桂花、米花、花椒等物,饮时感觉口颊香甜而又略带辛辣,使人精神爽然,即寓意事业开拓成功令人回味无穷的第三道茶回味茶。
寻访组在茶楼特制的长木凳上坐定后,一位美丽的白族姑娘气定神闲的坐在表演台的中央,其余六位白族青年分成两组开始“三道茶”仪式。
白族的“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招待嘉宾的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原为古代南诏王招待贵宾的一种饮茶礼,后来流传到民间,经保留和发展延续至今。
一苦、二甜、三回味,是三道茶的特点。
差不多半个小时后,结束了“三道茶”的泡制和饮用的整个过程。
实际上,“三道茶”本身并非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茶”,更无法与龙井茶相提并论,但是它的泡制和饮用过程几乎始终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白族人充满了喜迎嘉宾的兴致和亲热的感情。
白族青年用双手向客人奉上的每一道茶,那份主宾相敬的情景,会令品茶人有一份莫名的感动。
云南的茶文化起源自古名寺出名茶。
大理的感通寺(始建于南诏)的“感通茶”就是最初产于寺院中,并与寺院禅道相得益彰的名茶。
感通茶因产于感通寺而出名,是云南享誉较早的地方名茶。
明代冯时可在《滇行纪略》中记载:“感通寺茶不下天池(江苏)伏龙(绍兴) 。
特此中人不善焙制尔。
”《明一统志》称:“感通茶,感通寺出,味胜他处产者。
云南民族的茶文化云南民族的茶文化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人口4000多万,在全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云南是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依、独龙、满等26个民族,其中:白、傣、哈尼、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怒、德昂、基诺、独龙等14个民族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居住在云南,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7强,边境的少数民族约占边境总人口的2/3,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开发祖国西南边疆,共同促进云南的社会进步和繁荣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经济文化方面,都有可贵的贡献。
他们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民族,至今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都保留有各自独具特色饮茶方式。
置身于这么一个环境中的云南茶文化中心,吸收了蕴藏丰富民族茶文化之精髓,并不断积极与外界交流,形成了展现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独自风韵。
白族三道茶:聚居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白族,对饮茶十分讲究,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饮茶方式,自饮茶多为雷响茶,婚礼中为两道茶,招待宾客一般用三道茶。
一般是第一道苦茶,第二道为糖茶,第三道为回味茶。
苗族的菜包茶:居住在滇东北乌蒙山上的苗族,有种独特的饮茶方式,当地人称"菜包茶"。
这种茶水,十分独特,饮后既能解除渴,还能解除疲劳。
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南德宏州的德昂族,至今仍保留着以茶当菜的原始方式。
腌茶一般在季,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压满为止,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
数月后将茶取出,与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
也有用陶缸腌茶的,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加上辣椒,盐巴拌和后,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存放几个月后,即成为"腌茶",取出当菜食用。
也有用作零食嚼用。
居住在德宏州的景颇族还保留着食用"竹筒腌茶"的习惯,这也是一种颇为古老的.食茶方式。
清朝的拉祜族文化拉祜族是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在清朝时期,拉祜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语言文字、服饰装扮、宗教信仰以及传统节日等方面,介绍清朝时期拉祜族的独特文化。
一、历史背景在清朝时期,拉祜族的分布地区属于大理、丽江等地。
清朝朝廷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统治,实行各族自治政策,保护和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这为拉祜族的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语言文字拉祜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
清朝时期,汉字的传播使得拉祜族有了更多使用汉字的机会,但他们仍保留并发展自己的文字系统。
拉祜族的文字以象形文字为主,形状生动,富有特色。
这使得拉祜族的文化传统能够通过文字的形式得以保留和传承。
三、服饰装扮拉祜族的服饰装扮在清朝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男性通常穿着短褂、袍子、头巾等,女性则以长袍、长裙为主。
服饰上注重使用红色和彩色的手工绣花,展现了拉祜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技巧。
四、宗教信仰拉祜族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原始宗教、佛教和道教等。
在清朝时期,拉祜族的宗教信仰和教派形式得到了更加明确的发展。
清廷对各宗教的宽容政策,使得拉祜族的宗教自由得到保障,宗教信仰成为拉祜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传统节日拉祜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拉祜族的年节。
在清朝时期,拉祜族受到清廷鼓励和支持,年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人们会举行传统的舞蹈、歌曲表演,举行传统赛马、射箭等活动,为清朝的拉祜族文化增添了不少色彩。
清朝时期,拉祜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承。
历史背景下,拉祜族的语言文字、服饰装扮、宗教信仰和传统节日等文化元素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
通过这些独特的文化传统,拉祜族为中国的多元文化贡献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1、蒙古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
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但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让坐时不得随便坐。
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是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
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捧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2、回族:在日常生活中,见面都要问安,穆斯林之间的问候,问者要说“色俩目尔来孔”,答者要说:“安色俩目”,也可简化为只说“色俩目”。
在宗教场合或晚辈见到长辈,在问“色俩目”的同时,还要右手平放胸前鞠躬。
客人来访,要先沏茶,还要端上瓜果点心或自制面点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员都要来与客人见面、问好。
若遇上老年客人,还要烧热炕请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宝茶”。
送客时,全家人都要一一与客人道别、祝福,对远客、贵客还要送出村庄或城镇才分手。
3、藏族:十分重视馈赠,凡遇喜庆,必互相送礼致贺。
哈达是必备的高贵礼物,多为丝织品,白色居多,也有淡黄色和浅蓝色的。
在相互交往中,必热情款待,送别亲友,常敬青稞酒,唱酒歌,把哈达挂在亲友的脖子上,然后相互亲切的碰额、亲脸,以示热情致意良好祝愿。
说话很讲礼节,用语分普通语、敬语和最敬语。
为尊重对方,一般都用敬语、最敬语,如有疏忽,则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4、维吾尔族:在路上遇到长者或朋友时,习惯把右手掌放在左胸上,身体前倾,并连说“牙克西姆斯孜”(您好);当行路人无处进餐或住宿时,只要说明来意,虽不相识,主人也会热情招待;走路让长者走在前面,谈话让长者先谈,如坐让长者坐上座,吃饭先端给长者;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喝酒、不吸烟;老人骑马出门,年轻人要为老人备鞍,扶老人上马,而且,卸鞍、饮马、喂马的事都由年轻人去做;家里来了客人,全家都出来欢迎,然后由女主人用盘子端来茶水、瓜果点心招待。
拉祜族历史发展与传统习俗拉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区。
他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代表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是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豪展示。
本文将重点介绍拉祜族的历史发展和传统习俗。
拉祜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是古代东巴、滇南和滇西部分的华夏族群的代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拉祜族经历过多次迁徙和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拉祜族文化。
拉祜族的祖先曾经居住在云南的丽江地区,后来由于战乱和地理环境的变迁,他们逐渐迁徙至云南西部、贵州、四川和广西等地。
拉祜族的传统习俗深受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例如,在他们的传统信仰中,自然界的各种生物都被视为神灵,他们崇拜山川、河流和树木。
每当拉祜族人民迁徙至新的居住地,他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他们能够稳定安居,并且带来丰收和幸福。
此外,拉祜族也有许多其他令人瞩目的传统习俗。
比如,婚姻仪式在拉祜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传统婚礼上,新郎需要送一些重要的礼物给新娘,以示婚姻的诚意和尊重。
此外,拉祜族的婚礼通常会举行多天,期间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和活动,包括舞蹈、歌唱、比赛等,热闹非凡。
拉祜族还有一项独特而重要的传统习俗,即“摘叶节”。
这一传统仪式通常在秋天举办,人们互相赠送鲜花和摘下的树叶,寓意着友谊和团结。
摘叶节是拉祜族人民团结互助的象征,也是他们向外界展示拉祜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之外,拉祜族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提的文化特点。
他们以织布和木雕等手工艺闻名,作品精美绝伦。
拉祜族的音乐和舞蹈也非常独特,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总之,拉祜族的历史发展和传统习俗是拉祜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拉祜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社会团结的追求。
拉祜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个民族,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多元发展。
拉祜文化传统
拉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
拉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他们的传统文化深受自然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拉祜族的传统服饰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长裤和头巾,而女性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裙和上衣,头戴银饰,非常华丽。
他们的服饰反映了拉祜族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也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拉祜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是他们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
他们的音乐节奏明快,富有激情,常常伴随着鼓声和舞蹈,让人仿佛置身于原始部落的狂欢之中。
他们的舞蹈动作优美多变,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展现了拉祜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除此之外,拉祜族还有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品,如银饰、刺绣、竹编等,这些手工艺品代表了拉祜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他们用手工艺品装饰自己的生活,也通过手工艺品传递着拉祜族的文化和价值观。
拉祜族的传统文化传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拉祜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展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拉祜族的传统文化传统,让它继续在世代传承下去,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贡献。
名词解译1.民俗: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文化模式。
它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民俗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二、民俗是靠口头和行为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的;三、民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制约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模式.2.民俗学: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
民俗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的学问。
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其研究领域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心理民俗.3.传承性:即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
主要表现为在传承过程中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它是民俗得以延续的一种手段,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中,起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一定地域的、民族的、社会的民俗传承,总是受地域、民族、社会的人们共同心理因素支配的。
4。
变异性:民俗的变异性是指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受社会的、政治的、生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5.历史性:6.地方性:7。
田野作业法:民俗学中,把深入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俗资料的方法叫做“田野作业法”,也称“直接观察法”。
它提倡和鼓励民俗学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民间社会.是民俗学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既可获得忠实可靠的资料,又可修正补充前人调查资料的不足。
8.AT分类法:阿尔奈发展的研究民间故事的精细工具。
即将大同小异的民间故事按地区分布进行排列,并给各个资料标上分类编号。
先按语言分,给个符号;再按国家分,给个符号;然后加上故事顺序编号。
后经美国民俗学家斯蒂斯·汤姆逊(Stith Thompson)补充修订,成为“阿尔奈—汤姆逊体系”,即AT分类法。
9。
比较研究法:民俗学的比较研究法是指,在民俗学研究中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民俗事象拿来作比较,从而找出各类民俗事象之间的纵的和横的联系,探讨某一民族民俗产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方法。
拉祜族是临翔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在悠久的历史中,拉祜族人民和其它各族一道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茶俗茶礼。
临翔区南美拉祜族乡的拉祜族喜欢有喝火炭茶的习惯。
火炭茶的做法是用是先用陶土小茶罐烤制茶叶,烤制的方法和彝族火塘茶基本一样。
不同处是,烤好茶注入沸水后,还要往茶罐投3个烧红的火炭,再煮15分钟左右,使茶水变浓才喝。
每次喝茶量不多,只喝一两左右。
拉祜族认为,火炭茶有清火、止渴、提神、清凉的作用,喝起来过瘾,也容易上瘾。
拉祜族敬茶有头道茶自己喝,二道茶敬远客的说法,意思是把苦的留给自己,好的敬给客人。
敬茶时,茶水不能斟得太满,双手奉茶,不转身,只能倒退回原位,表现出拉祜人讲究的奉茶礼节。
拉祜族人每天三次喝茶,茶谚说早上起来不喝茶,有酒有肉难吃下;中午出工不喝茶,干活不有气渣渣;晚上回家不喝茶,一天劳累难解下。
茶在拉祜族的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拉祜族生活中离不开茶。
拉祜族把茶视为砍刀,无论做任何事情要以茶开路,无论是喜事、丧事、祭祀、还是动土伐木,山中过夜都用到茶叶。
拉祜族是一种多神崇拜民族,觉得万物都有神灵。
在祭祖、祭神等事情,都首先用茶水祭献,祈求神灵保佑。
如到山上过夜,是先泡一碗茶水泼在火塘上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求四方神灵保佑平安。
拉祜族把茶视为做事稳可信的向征,按拉祜族习俗,男女双方建立恋爱关系后,愿意结为终身伴侣,为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择定几日说亲,男方带上茶叶到女方家烤香后,沏泡给女方的父母喝,女方父母把是否喝茶作为作为接受这门亲事与否的象征。
男方请的媒人盛上一碗烤泡的茶给女方的父母,不喝则表示不同意。
一般情况下,女方父母不喝男方媒人第一、二次沏的茶水,这是因为他们认为还不够了解男方,还不可信;直到第三次泡的茶,若接受喝了,表示同意这门亲事。
同时,女方父母会泡一碗放有生姜、红糖的茶回敬男方媒人。
他们把这种订婚仪式称为吃火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