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考试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流行病学》复习纲要第一章绪论掌握:流行病学的定义、研究特征、研究方法分类熟悉:流行病学的(原理)应用、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了解)1.流行病学(epidemiology):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三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三个阶段: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三个范畴:描述、分析、试验三种方法:观察法、试验法、数理法三个要素:原理、方法、应用3.流行病学研究方法4.流行病学的特征:群体的特征、对比的特征、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社会心理的特征、预防为主的特征、发展的特征。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理论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监测生态学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临床试验现场试验产生假设检验假设验证假设个体试验社区试验第二章 疾病的分布掌握:疾病频率的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感染率),疾病的流行强度,疾病的三间分布。
熟悉:移民流行病学分析原则疾病分布是指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存在状态及其发生、发展规律,主要描述疾病发病、患病和死亡的群体现象。
第一节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频率测量指标(一)发病率:表示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一年)某人群中某病新病出现的频率。
K ⨯=同期该人群暴露人口数病新病例数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某发病率意义:是衡量某时期某地区人群发生某种疾病危险性大小,对疾病发生过程进行描述的一种指标。
它的变化意味着病因因素的变化。
应用:衡量某病发生危险性大小,描述疾病、探讨发病病因、评价防治效果。
(二)罹患率: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
K ⨯=同期暴露人口数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罹患率应用:在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或传染病的暴发及流行中,经常使用该指标。
(三)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比。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 ]考试科目名称:流行病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题型结构
a: 名词解释题,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b: 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c: 计算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1、绪论
考试内容
流行病学发展史、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特征
考试要求
(1)了解流行病学发展史
(2)掌握流行病学定义及对定义的诠释
(3)了解流行病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
(4)熟悉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5)掌握流行病学的六个特征
2、疾病的分布
考试内容
发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死亡与生存频率测量指标、疾病负担指标、疾病流行强度的定义、疾病的三间分布。
353卫生综合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流行病学一、考试目的:全面考察考生对流行病学基本原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内容:(一)基础知识:流行病学的定义;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应用;流行病学的原理;流行病学特征;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流行病学发展简史;流行病学发展前景展望。
b5E2RGbCAP(二)疾病的分布:疾病分布的概念;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疾病流行强度;横断面分析及出生队列分析;疾病的时间分布;地方性疾病。
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疾病三间分布的综合描述及移民流行病学。
p1EanqFDPw (三)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的概念。
现况研究的概念、目的及种类;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控制;现况研究的优缺点。
生态学研究的定义、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的应用及局限性。
DXDiTa9E3d (四)队列研究:队列研究的概念及基本原理;队列研究的目的、类型及设计与实施;队列研究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队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
RTCrpUDGiT(五)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及基本原理;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控制;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
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考虑的问题。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例。
5PCzVD7HxA(六)实验流行病学:实验流行病学的定义、特点及设计与实施;实验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实验流行病学的概述。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及社区试验的特点。
实验流行病学的优缺点。
实验流行病学应注意的问题。
jLBHrnAILg (七)筛检:筛检的定义与应用;筛检的分类和目的;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及指标。
筛检效果的评价;筛检的常见偏倚及控制。
xHAQX74J0X(八)偏倚及其控制:研究的真实性及结果的变异;偏倚的定义、分类、测量及控制。
(九)病因与因果推断:流行病学病因的定义;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第一章绪论掌握:目前适合我国的流行病学定义;流行病学定义的诠释;流行病学的应用。
熟悉:流行病学的原理。
了解:流行病学发展史;流行病学的特点;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流行病学的展望。
重点:流行病学定义及其基本含义、流行病学的应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的特征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难点:流行病学发展史、原理及流行病学定义的含义。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掌握:疾病分布的概念;疾病频率测量指标;疾病流行强度;横断面分析及出生队列分析;疾病的时间分布;地方性疾病。
熟悉: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移民流行病学。
重点: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PYLL和DALY;疾病流行强度;人群、时间、地区分布特征。
难点:PYLL和DALY。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掌握: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现况研究概念;现况研究的目的;现况研究的种类;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及其防止;筛检的定义与应用;筛检试验的评价指标。
熟悉:生态学研究的定义、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了解:筛检的分类和方法;生态学研究的应用及局限性。
重点: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方法与主要区别;现况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难点:现况研究中常见的偏倚与质量控制。
第四章队列研究掌握:基本原理;队列研究的步骤;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防止;队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熟悉: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
了解:实例。
重点:队列研究的基本原理、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中的确定研究人群、效应的估计。
难点:人时的计算、率的计算、效应的估计。
第五章病例对照研究掌握:基本原理;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防止;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
熟悉:实施病例对照研究应考虑问题。
了解:病例对照研究的实例。
重点: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的来源与选择、病例对照研究的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等。
难点:匹配、病例对照的来源与选择、数据分析。
第六章实验流行病学掌握:流行病学实验的设计和实施;流行病学实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流行病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疾病自然史:队列:偏倚:匹配:移民:传播途径:危险因素:病因:流行过程:爆发:交互作用:传播机制:筛查:临床前可检出期:疫源地:暴露:ROC曲线:定位:散发:暴露:特异定位:病因链:疾病监测: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安慰剂:三级预防:潜伏期:筛查:冷链:外潜伏期:携带者:传染源:终末消毒:临时消毒:单盲:双盲: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药物流行病学:流行病学:似然比:病因网:流行:大流行:生态学研究:生态学谬误:个案调查:类实验:内对照:阳性(标准)对照:传染过程:感染谱:人群易感性:留验:金标准:疾病的描述指标(率)等等结局:宿主:疾病危及人群:循证医学:人群易感性:人群免疫性:水平传播:垂直传播:Z型传播:临床依从性:癌基因:Meta分析:院内感染:药物不良反映:生物标志:二、填空题:筛检试验一般从、、三方面去评价。
疾病的地方性大致有、、三种情况。
高危人群包括、两种。
常用的关联强度指标是、两个。
病例对照研究的主要用途有、。
定群研究的主要用途有、、。
疾病监测的指标(筛查的指标)一般应符合、、、要求。
串联筛查增加度,并联筛查增加度。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
配对的作用是、。
安慰剂的应用应注意、。
队列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
三、简答题:如何描述疾病的分布?描述疾病分布有什么作用?判断某因素与疾病呈“病因联系”的条件是什么?如何提出病因假设?什么是双盲?试述传染病传播的三个环节。
什么是潜伏期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简述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简述扩大计划免疫计划的内容。
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哪些?各举例说明。
某一疾病的三级预防是根据什么提出的?疾病病因分几大类?各举例说明。
病因模型中的三个因素是什么?结合非典,简述判断传染病病因的Koch原则。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为几类?流行病学的用途有几个?流行病学常用的观察法有几种?危险因素的作用特点有哪些?判断某一疾病是地方病的条件是什么?控制偏倚的办法有哪些?简述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的流行病学意义?为什么当前还需研究传染病?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原则是什么?药物不良反应分几类?举例说明。
《流行病学》考试大纲(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2015级起)一、绪论1. 流行病学的定义2.流行病学的应用3. 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4. 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群体的观点;比较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社会医学的观点;多病因论的观点。
二、疾病的分布1. 疾病频率测量:(1)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患病频率测量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残疾率。
(3)死亡频率测量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2. 疾病流行的强度:散发;暴发;流行。
3. 疾病分布的形式: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地区分布;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
三、描述性研究1. 现况调查概述:基本概念;研究目的与应用范围;研究特点与研究类型(普查、抽样调查)。
2. 现况调查的设计与实施;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常见偏倚及其控制;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
3. 生态学研究:概念;研究类型;优点与局限性。
四、队列研究1. 概述: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特点;研究目的;研究类型。
2. 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暴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选择);确定样本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质量控制。
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资料的基本整理模式;率的计算;关联强度的估计(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人群归因危险度、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剂量反应关系。
4.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选择偏倚(包括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5. 优点与局限性五、病例对照研究1. 概述:概念;基本原理;主要特点;研究目的;研究类型。
2. 研究设计与实施:研究步骤;病例与对照的选择;样本含量的估计;资料的收集。
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均衡性检验;非匹配或成组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1:1个体配对资料的分析;分级分析与分层分析。
4. 常见偏倚及其控制5. 优点与局限性六、实验流行病学研究1. 概述:定义;特点;主要类型。
2. 设计和实施:选择实验现场;选择研究对象;随机化分组;设立对照;盲法的应用。
XX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流行病学一、绪论 1.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1)流行病学定义 (2)学科特点2.流行病学的原理及应用 (1)基本原理 (2)主要用途二、疾病的分布 1.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 (1)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引入率、死亡率、病死率、ypll、daly (2)发病率、患病率与病程之间的关系;死亡率、病死率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2.疾病的流行强度 (1)散发 (2)流行 (3)爆发3.疾病的分布特征 (1)人群分布 (2)地区分布 (3)时间分布 (4)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的综合描述三、病因 1.病因的概念 (1)疾病模式 (2)疾病发生的多因性2.流行病学病因推断 (1)关联与因果 (2)因果推断的基本原则四、描述性研究 1.概述 (1)定义 (2)基本特征 (3)主要类型 (4)主要用途2.现况研究 (1)普查:概念、用途与优缺点 (2)抽样调查:概念、用途与优缺点 (3)常用抽样方法的特点3.筛检 (1)筛检的定义、用途 (2)筛检方法的真实性评价:灵敏度、特异度、正确指数、一致性、影响灵敏度与特异度的因素(3)筛检方法的可靠性评价 (4)评价筛检收益的主要指标 (5)人群筛检计划的评价五、病例对照研究 1.概念 (1)定义 (2)用途与优缺点2.设计 (1)病例的选择 (2)对照的选择 (3)研究因素的确定 (4)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 (5)配比设计3.资料分析 (1)成组资料、配比资料、分层分析 (2)or值及95%可信限 (3)par%六、队列研究 1.概念 (1)定义 (2)用途与优缺点2.设计 (1)暴露人群的选择 (2)对照人群的选择 (3)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 (4)资料的收集3.资料分析 (1)累积发病率与发病密度 (2)人时的概念,以人时为分母计算频率的优缺点 (3)smr与spmr的概念、计算与应用(4)rr、ar、ar%、par、par%的概念、计算与应用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流行病学一、绪论1.流行病学基本概念(1)流行病学定义(2)学科特点2流行病学的原理与应用(1)基本原理(2)主要用途二、疾病的分布1.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1)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感染率、续发率、引入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累积死亡率、PYLL、DALY(2)率与比(3)发病率、患病率与病程之间的关系;死亡率、病死率与发病率之间的关系2.疾病的流行强度(1)散发(2)流行(3)暴发3.疾病的分布特征(1)人群分布(2)地区分布(3)时间分布(4)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的综合描述三、描述性研究1.概念(1)定义(2)主要类型与基本特征(3)主要用途2.现况研究(1)普查:概念、用途与优缺点(2)抽样调查:概念、用途与优缺点(3)现况研究中的主要偏倚(4)常用抽样方法的特点3.生态学研究(1)生态学研究的概念和用途(2)生态学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四、队列研究1.概念(1)定义(2)用途与优缺点2.设计(1)暴露人群的选择(2)对照人群的选择(3)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4)资料的收集3.资料分析(1)累积发病率与发病密度(2)人时的概念,以人时为分母计算频率的优缺点(3)SMR与SPMR的概念、计算与应用(4)RR、AR、AR%、PAR、PAR%的概念、计算与应用4.常见偏倚失访偏倚、错分偏倚五、病例对照研究1.概念(1)定义(2)用途与优缺点2.设计(1)病例的选择(2)对照的选择(3)研究因素的确定(4)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5)配比设计3.资料分析(1)成组资料、配比资料、分层分析(2)0R值与95%可信限(3)PAR%4.常见偏倚回忆偏倚、混杂偏倚六、流行病学实验研究1.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概念(1)定义、特征、主要类型与其特点(2)用途与优缺点2.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设计(1)研究对象的选择(2)分组方法(3)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4)资料的收集(5)盲法3.流行病学实验研究的资料分析(1)治疗效果评价指标(2)预防效果评价指标4.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概念(1)定义、原理、基本特征(2)主要用途和应当注意的问题5.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1)定义、原理、基本特征(2)设计(3)优点和局限性七、筛检与其评价1.概念筛检的定义、目的、用途2.评价(1)筛检方法的真实性评价:灵敏度、特异度、影响灵敏度与特异度的因素(2)筛检方法的可靠性评价(3)评价筛检效果的主要指标八、系统评价1.概念系统综述的概念和特征2.Meta分析(1)基本概念(2)分析方法和步骤(3)常用的统计方法(4)偏倚九、偏倚与其控制1.概念(1)偏倚的概念(2)偏倚的类型(3)各类偏倚中常见的种类与特点2.控制方法(1)选择偏倚的控制(2)信息偏倚的控制(3)混杂偏倚的控制十、病因与因果关系推断1.病因的概念(1)基本概念和病因模型(2)疾病发生的多因性2.流行病学病因推断(1)关联与因果(2)因果推断的基本原则十一、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1.预防策略(1)概念与意义(2)预防策略与措施的关系2.三级预防(1)一级预防的概念(2)二级预防的概念(3)三级预防的概念3.疾病监测(1)定义和监测几个基本概念(2)用途(3)内容和方法十二、传染病流行病学1.传染源(1)定义(2)种类:患者、病原携带者、动物(3)潜伏期、传染期的概念与流行病学意义2.传播途径(1)传播因素与传播途径的概念(2)各种传播途径传播的特点(3)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的概念3.人群易感性(1)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2)人群易感性与流行的关系4.疫源地和流行过程(1)疫源地发生条件、范围与消灭条件(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5.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1)预防控制策略(2)防疫控制措施,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6.疫情管理(1)报告病种与时限(2)报告种类(3)疫情报告工作考核(4)防疫措施7.计划免疫与其评价(1)扩大免疫计划(2)免疫种类(3)疫苗与其免疫效果评价十三、传染病暴发调查1.基本概念(1)传染病暴发的概念(2)常见传染病暴发的种类2.传染病暴发调查内容(1)疫源地调查(2)易感人群调查与控制(3)传播途径调查(4)调查的流行病学资料处理十四、艾滋病1.概念与病原学(1)概念(2)病原学(3)窗口期与潜伏期2.流行动态与特征(1)流行动态(2)传播途径3.防治策略与措施(1)策略(2)措施十五、病毒性肝炎1.病原体(1)形态结构与分子生物学特性(2)抵抗力(3)动物模型和体外培养2.传染源(1)患者(2)病毒携带者3.传播途径(1)种类(2)特征4.人群易感性(1)影响人群易感性的因素(2)人群易感性与流行的关系5.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2)时间分布(3)人群分布6.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十六、肺结核1.病原体分类、形态、培养条件、毒力、致病机制2.流行动态与特征(1)流行状况(2)流行的影响因素3.防治策略与措施(1)新生儿卡介苗接种(2)病例发现(3)督导短程化疗(4)药物预防性治疗(5)切断传播途径十七、医院感染1.医院感染概述(1)定义(2)分类和特征2.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1)促使患者易感性升高的因素(2)医院环境因素3.医院感染的状况医院感染的监测4.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管理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十八、常见的慢性病1.心血管疾病(1)危险因素(2)流行病学特征(3)预防策略和措施2.糖尿病(1)危险因素(2)流行病学特征(3)预防策略和措施3.肿瘤(1)危险因素(2)流行病学特征(3)预防策略和措施十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1.概念(1)定义(2)特征(3)类型2.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暴发调查的步骤和主要内容3.应急反应机制应急反应的处理措施卫生统计学一、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1)资料的类型(2)总体和样本(3)参数和统计量(4)概率与频率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1.定量资料的频数分布频数分布的类型与用途2.集中位置的描述算术平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3.离散程度的描述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4.正态分布(1)正态分布的特征(2)正态分布曲线下面积分布规律(3)标准正态分布5.医学参考值范围(1)正态分布法(2)百分位数法三、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1.均数的抽样误差(1)均数抽样误差的概念(2)标准误的含义和计算2.t分布(1)t分布的特征(2)t界值表的使用3.总体均数的估计(1)总体均数估计的概念与意义(2)置信区间的含义与应用(3)均数置信区间与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区别4.假设检验(1)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2)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5.t检验(1)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比较的t检验(2)配对t检验(3)成组t检验6.Ⅰ型错误与Ⅱ型错误(1)Ⅰ型错误与Ⅱ型错误的概念(2)检验效能的概念7.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假设检验的注意事项四、方差分析1.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和适用条件2.多个均数的比较(1)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2)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3)多个均数间两两比较五、分类资料的统计描述1.常用相对数率、构成比、比的意义与应用2.应用相对数应注意的问题(1)构成比和率在应用中的区别(2)合计率的计算(3)指标的可比性(4)观察例数问题3.动态数列与其分析指标动态数列常用的分析指标与其应用4.标准化法(1)标准化的基本思想与其意义(2)直接和间接标准化法的应用(3)标准化死亡比的含义六、率的抽样误差与Z检验1.率的标准误(1)率的抽样误差的概念(2)率的标准误的含义与计算2.总体率的置信区间总体率的置信区间3.率的Z检验(1)样本率与总体率的比较(2)两个样本率的比较七、χ2检验1.四格表资料(1)成组设计四格表资料χ2检验的计算与应用条件(2)配对设计四格表资料χ2检验与应用条件2.行×列表资料(1)行×列表资料的χ2检验(2)行×列表资料χ2检验应注意的问题八、秩和检验1.非参数检验非参数检验2.秩和检验(1)配对设计差值的符号秩和检验(2)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3)成组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九、直线回归与相关1.直线回归(1)直线回归方程的建立(2)直线回归系数的含义与其假设检验(3)直线回归的应用与应注意的问题2.直线相关(1)直线相关系数的含义与计算(2)直线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3)直线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3.等级相关(1)等级相关的适用范围(2)等级相关系数的假设检验十、统计表和统计图1.统计表制表的基本原则与其注意事项2.统计图(1)制图的基本要求与其注意事项(2)统计图的正确选择十一、统计设计1.两种研究类型的特点(1)调查研究的特点(2)实验研究的特点2.调查设计(1)调查设计的基本内容(2)四种基本的抽样方法3.实验设计(1)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2)实验设计的基本要素(3)常用的几种实验设计方法4.样本含量的估计(1)样本含量估计的意义(2)样本含量估计应具备的条件(3)常用样本含量估计的方法十二、医学常用人口统计指标1.人口统计常用人口统计指标2.出生统计常用出生统计指标3.死亡统计常用死亡统计指标十三、寿命表1.寿命表简略寿命表的概念2.寿命表编制的基本原理(1)简略寿命表编制的基本原理(2)寿命表中常用的四项指标的意义十四、生存分析1.生存分析的基本概念(1)生存资料的基本特点(2)终点事件、生存时间、截尾值、生存率2.生存率的估计(1)Kapian—Meier法(2)寿命表法3.生存率的假设检验对数秩检验卫生毒理学一、卫生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理学、毒性和毒作用(1)毒理学、卫生毒理学(2)概念:外源化学物、毒性、毒物、中毒(3)毒理学研究方法(4)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5)毒作用分类(6)选择毒性和靶器官(7)生物学标志2.剂量-效应关系和剂量-反应关系(1)概念:剂量、效应、反应、剂量-效应关系、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曲线的形式与其转换3.表示毒性常用参数(1)致死剂量,LD50和LD0(2)观察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损害作用的剂量(NOAEL)(3)观察到作用的最低剂量(LOEL)和未观察到作用的剂量(NOEl(4)阈值4.剂量-反应关系比较(1)安全范围(MOS)和暴露范围(MOE)(2)毒作用带(范围)二、化学毒物的生物转运1.生物转运生物转运的概念和膜转运机制: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膜动转运2.吸收、分布和排泄(1)吸收途径和影响因素(2)分布和影响因素(3)排泄途径和影响因素3.毒物动力学(1)概念:毒物动力学、消除、时-量曲线、一室开放模型、二室开放模型、非线性动力学(2)毒物动力学主要参数三、化学毒物的生物转化1.生物转化与其反应类型(1)生物转化的概念和意义(2)Ⅰ相反应与相关酶(3)Ⅱ相反应与相关酶2.代谢活化(1)概念:代谢活化、终毒物(2)代谢活化过程3.毒物代谢的影响因素(1)毒物代谢酶的多态性(2)酶的诱导和诱导剂(3)酶的抑制与其类型四、影响毒作用的因素1.毒物因素(1)化学结构(2)理化性质(3)杂质2.机体因素(1)物种、品系(2)个体:遗传差异、性别、年龄、生理状态、营养状态和病理状态3.暴露条件(1)暴露途径、期限和频率(2)溶剂和助溶剂(3)交叉暴露4.环境因素(1)气温、气湿、气压(2)季节和昼夜节律5.化学毒物联合作用(1)联合毒作用的概念和类型(2)联合毒作用的评价方法五、化学毒物一般毒作用1.毒性评价试(1)实验毒理学试验的基本原则(2)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2.急性毒作用与其评价(1)急性毒性的概念(2)急性毒性试验目的(3)经典急性毒性试验设计(4)急性毒性替代试验:固定剂量法、急性毒性分级法、上-下移动法、限量试验(5)急性毒性评价3.局部毒作用与其评价(1)皮肤刺激试验(2)皮肤致敏试验(3)眼刺激试验4.亚慢性、慢性毒作用与其评价(1)蓄积作用概念,亚慢性、慢性毒性概念(2)重复剂毒性试验(3)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目的(4)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设计(5)亚慢性、慢性毒性评价六、化学致癌作用1.化学致癌作用概念化学致癌和化学致癌物2.化学致癌机制(1)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直接和间接致癌物(2)体细胞突变,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3)化学致癌多阶段过程:引发、促长、进展3.化学致癌物分类(1)IARC分类(2)机制分类: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表观遗传)致癌物、未分类致癌物4.化学毒物致癌性的检测(1)遗传毒理学试验和细胞恶性转化试验(2)短期致癌试验(3)动物致癌试验(4)人群流行病学观察七、化学致突变作用1.化学致突变作用概念(1)突变、自发突变与诱发突变(2)致突变作用与致突变物2.DNA损伤和修复DNA损伤和修复、突变固定3.化学毒物致突变类型(1)基因突变(2)染色体畸变(3)基因组突变4.化学毒物致突变机制(1)直接以DNA为靶的突变(2)不以DNA为靶的突变5.突变的不良后果(1)体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2)生殖细胞突变的不良后果6.化学致突变物的检测与其评价(1)致突变试验的遗传学终点和试验组合的选择(2)遗传毒理学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哺乳动物细胞正向突变试验、微核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显性致死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程序外DNA合成试验、彗星试验、转基因动物致突变试验八、化学毒物生殖和发育毒作用1.生殖和发育毒性概念(1)生殖毒性(2)发育毒性2.发育毒性与其评价(1)致畸作用的毒理学特点(2)传统致畸试验的设计和评价(3)致畸物和发育毒物的评价(4)发育毒性体外试验3.生殖毒性与其评价(1)生殖毒性的表现(2)三段生殖毒性试验(3)繁殖毒性试验:两代繁殖试验设计和评价九、管理毒理学1.管理毒理学概念(1)管理毒理学概念和范围(2)毒理学在化学物管理中的作用(3)管理对毒理学的影响2.毒理学安全性评价(1)概念:安全性、安全性评价(2)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3.健康危险度评定(1)概念:危险性、可接受的危险度、危险度评定(2)危险度评定的步骤:危害认定、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4.健康危险性管理和交流(1)危险性管理的概念和原则(2)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标签制度(3)危险性交流环境卫生学一、绪论环境卫生学基本概念(1)定义和研究对象(2)研究内容和任务二、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人类的环境(1)人类自然环境(2)生态环境2.人与环境的关系(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与其相互作用(2)环境暴露特征与剂量-反应关系(3)健康效应谱与易感人群3.环境污染与健康(1)急、慢性危害(2)致癌危害(3)致畸危害4.环境与健康关系研究方法(1)环境流行病学方法(2)环境毒理学方法5.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步骤三、大气卫生1.大气的特征与其卫生学意义(1)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卫生学意义(2)太阳辐射、气象因素、空气离子2.大气污染与大气污染物(1)大气污染来源(2)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与其存在的形式(3)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3.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直接危害(2)间接危害4.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二氧化硫(2)颗粒物(3)氮氧化物(4)一氧化碳(5)臭氧(6)多环芳烃5.大气质量标准(1)标准和基准的概念(2)制定大气质量标准的原则6.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1)调查和监测的内容和方法(2)大气污染事故的调查和应急措施四、水体卫生1.水资源的种类与其卫生学特征(1)降水(2)地表水(3)地下水2.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1)物理学性状指标(2)化学性状指标(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3.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1)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2)水体污染物4.水体污染和自净(1)各种水体污染的特点(2)水体污染的自净5.水体污染的危害(1)生物性污染的危害(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6.地表水水质标准(1)地表水水质质量标准制定原则(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五、饮用水卫生1.饮用水污染与疾病(1)介水传染病(2)碘缺乏病(3)地方性氟中毒(4)地方性砷中毒(5)二次供水污染与健康(6)氯化消毒副产物与健康2.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1)标准制定的原则(2)生活饮用水质标准的主要指标与其制订依据3.集中式给水(1)水源选择的原则(2)水源卫生防护(3)水质处理的主要方法(4)氯化消毒效果的影响因素4.分散式给水(1)水并卫生(2)地表水卫生5.涉水产品的卫生要求(1)主要类型(2)卫生安全评价基本原则6.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1)集中式给水的卫生调查、监测和监督(2)饮用水污染应急事件的调查和处理六、土壤卫生1.土壤的污染与自净(1)污染来源和特点(2)自净2.土壤污染对健康的影响(1)重金属污染对健康的危害(2)农药污染的危害(3)生物性污染的危害3.土壤质量标准和固体废物控制标准(1)制订的基本原则(2)土壤质量标准和固体废物控制标准4.土壤卫生防护(1)粪便的无害化处理(2)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七、住宅与办公场所卫生1.住宅设计的卫生学要求(1)住宅的平面配置(2)住宅的卫生规模2.住宅小气候对居民健康影响与其卫生要求(1)住宅小气候的概念(2)健康影响(3)卫生要求3.室内空气污染(1)来源和特点(2)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3)居室空气清洁度的常用评价指标4.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制定原则(2)标准5.办公场所卫生办公场所的概念与卫生要求八、公共场所卫生1.公共场所的卫生要求(1)公共场所概念(2)公共场所卫生要求2.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与监督(1)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2)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督九、城乡规划卫生1.城乡规划卫生的基本原则和城市人口规模(1)城市规划卫生的基本原则(2)城市人口规模2.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分区的原则与卫生学要求3.居住区规划卫生常用的评价指标4.新农村规划卫生基本原则5.城乡规划的卫生监督十、环境质量评价1环境质量评价的概要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目的和种类2.环境质量现状评价(1)污染源和污染物的评价(2)环境质量评价基本方法3.环境影响评价(1)内容和程序(2)基本方法十一、家用化学品卫生.1化妆品的种类一般用途和特殊用途化妆品2.化妆品不良反应以与化妆品的污染危害(1)对皮肤的危害(2)微生物污染的危害(3)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危害3.化妆品卫生质量标准(1)制定原则(2)标准4.家用化妆品的卫生监督与管理(1)化妆品(2)其他家用化妆品十二、环境卫生学基本技能1.空气样品采集与测定(1)大气样品的采集(2)室内空气样品的采集(3)空气采样体积的测定和流量校正2.水样采集和测定(1)不同水样的采集和准备工作(2)采集水样注意事项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一、绪论1.研究对象与任务(1)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概念(2)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任务(3)劳动条件2.职业性有害因素与职业性损害(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概念与分类(2)职业病、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特征3.职业性有害因素致病模式和特点(1)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的条件(2)个体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3)职业病的特点4.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工作(1)三级预防原则(2)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工作内容二、劳动过程中的生理与心理变化1.基本概念(1)劳动生理学(2)劳动生理学在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中的应用2.体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1)体力劳动时的能量代谢(2)体力劳动时机体的调节与适应3.脑力劳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1)脑力劳动的生理特点(2)脑力劳动的卫生要求4.劳动负荷评价(1)劳动和作业的类型(2)劳动负荷评价5.职业心理适应(1)作业时的心理变化(2)劳动场所中的紧张因素(3)紧张反应的表现6.作业能力(1)作业能力的动态变动(2)作业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三、人类工效学原理与应用1.基本概念(1)人类工效学(2)人类工效学在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中的应用2.作业过程的生物力学(1)肌肉骨骼的力学特性(2)合理用力3.人体测量与应用(1)人体测量类型(2)人体尺寸的应用(3)影响人体尺寸的因素4.机器和作业环境(1)显示器的类型与特点(2)控制器的类型与特点(3)工具设计的基本要求(4)作业环境与工作效率5.劳动过程有关疾病与其预防(1)不良工作姿势所致痰患(2)个别器官紧张所致痰患(3)压迫与摩擦所致疾患(4)预防措施四、毒物与职业中毒1.概述(1)毒物与职业中毒的概念(2)毒物存在的形态(3)接触生产性毒物的机会(4)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5)毒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6)影响毒物对机体作用的因素(7)职业中毒的临床类型与诊断(8)急救与治疗原则(9)预防措施2.金属(1)铅:对血红素合成的影响;慢性铅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处理原则(2)汞:汞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处理原则3.刺激性气体(1)概念与种类(2)中毒机制与毒作用表现(3)化学性肺水肿与其临床分期与防治(4)氯气:急性毒作用、慢性影响(5)氮氧化物:毒作用4.窒息性气体(1)概念与分类(2)毒作用特点(3)一氧化碳: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4)氰化氢: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5)硫化氢:中毒机制、临床表现、防治原则5.有机溶剂(1)理化特性、毒作用特点、对健康的影响(2)苯: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3)甲苯和二甲苯: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4)正己烷:毒作用表现、诊断、防治原则6.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1)毒作用特点(2)三硝基甲苯的毒作用表现(3)苯胺:毒作用表现、解毒剂的应用7.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1)概述(2)氯乙烯、二异氰酸甲苯酯、合氟塑料的毒作用表现、防护原则8.农药(1)有机磷农药:中毒机制、迟发性神经毒作用、临床表现、治疗与处理原则、预防措施(2)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临床表现与处理原则五、粉尘与尘肺1.概述(1)生产性粉尘的概念与分类(2)理化特性与其卫生学意义(3)对健康的影响(4)尘肺的概念与分类(5)尘肺预防措施2。
流病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流行病学简介)1、流行病学概念: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定义要点:人群观点;研究对象包括所有疾病、健康促进;以研究疾病分布为起点;研究病因及流行因素;预防疾病;消灭疾病;既是一门实用医学又是一门方法学。
2、流行病学发展:学科形成前期(希波克拉底、威尼斯港检疫法、英葛朗特)学科形成期(英James Lind、英Jenner、法国革命、John Snow)学科发展期(现代流行病学)3、我国流行病学成就:伍连德博士—鼠疫、苏德隆—血吸虫4、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5、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观点:群体;对比;概率论;社会医学观;多病因论观点。
6、流行病学用途: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及其分布特点;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疾病诊断、治疗与防制的效果评价;揭示疾病完整自然史;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卫生决策和评价。
第二章疾病的分布(结合实习讲义)1、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1)研究疾病的流行规律和探索疾病病因的基础。
因为疾病的分布特征受病因所左右,所以它可提供病因、问题或假设的线索。
(2)通过对疾病分布的描述,可帮助我们认识疾病流行的基本特征,是临床诊断很有价值的一个重要信息。
(3)对疾病分布规律和决定因素的分析有助于为合理地制订疾病的防治、保健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疾病分布常用的测量指标2.1 发病指标比较(复习实习讲义,加深理解)2.2 死亡指标比较(复习实习讲义,加深理解)3、疾病流行的强度4、疾病的三间分布第三章病因与因果推断一、病因及病因模型1、病因概念的发展:迷信阶段(鬼神、上帝、天意)——朴素唯物主义阶段(金木水火土气)——生物学病因萌芽阶段(活的传染物、人;病原物、环境、宿主;机体、生物、物质、社会)2、病因概念(risk factor):指使疾病发生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
3、病因分类4、病因模型5、病因研究三部曲:(1)建立病因假设(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生态学)(2)检验病因假设(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队列研究)(3)验证病因假设(实验法:临床试验、社区干预、现场试验)二、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1、假设演绎法:演绎推理、归纳推理2、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3、因果性实验中的对照法则三、因果关系的推断标准1、疾病与暴露因素关联的形式2、因果关系推断进程提出假设排除偶然排除虚假前因后果E与D 有统计关联否有偏倚否有时间先后否3、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1)关联的时间顺序:如果怀疑病因X引起疾病Y,则X必须发生于Y之前(2)关联的强度: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该关联为因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流行病学)考试大纲
〔适用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2018级起〕
【一】绪论
1.流行病学的定义
2、流行病学的应用
3.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4.流行病学的重要观点:群体的观点;比较的观点;概率论的观点;社会医学的
观点;多病因论的观点。
【二】疾病的分布
1.疾病频率测量:〔1〕发病频率测量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患病
频率测量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残疾率。
〔3〕死亡频率测量指标:死亡率;
病死率;生存率。
2.疾病流行的强度:散发;暴发;流行。
3.疾病分布的形式: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地区分布;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
分布的综合描述。
【三】描述性研究
1.现况调查概述:差不多概念;研究目的与应用范围;研究特点与研究类型〔普
查、抽样调查〕。
2.现况调查的设计与实施;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常见偏倚及其操纵;研究的
优点与局限性。
3.生态学研究:概念;研究类型;优点与局限性。
【四】队列研究
1.概述:概念;差不多原理;要紧特点;研究目的;研究类型。
2.研究设计与实施:确定研究因素;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暴
露人群与非暴露人群选择〕;确定样本量;资料的收集与随访;质量操纵。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资料的差不多整理模式;率的计算;关联强度的可能〔相
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人群归因危险度、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剂量反应关系。
4.常见偏倚及其操纵:选择偏倚〔包括失访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
5.优点与局限性
【五】病例对比研究
1.概述:概念;差不多原理;要紧特点;研究目的;研究类型。
2.研究设计与实施:研究步骤;病例与对比的选择;样本含量的可能;资料的收
集。
3.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均衡性检验;非匹配或成组匹配设计资料的分析;1:1个
体配对资料的分析;分级分析与分层分析。
4.常见偏倚及其操纵
5.优点与局限性
六、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1.概述:定义;特点;要紧类型。
2.设计和实施:选择实验现场;选择研究对象;随机化分组;设立对比;盲法的
应用。
3.临床试验:临床试验设计的差不多原那么;临床试验设计与实施;评价指标;
偏倚及其操纵。
4.现场试验和社区干预试验:定义;目的;设计类型;设计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
题;评价指标。
5.优点与局限性
七、筛检与诊断试验的评价
1.概述:筛检试验与诊断试验的概念与区别;筛检试验的分类和实施原那么;筛
检与诊断的目的与意义。
2.筛检与诊断试验评价的设计与实施:确定金标准;选择研究对象;盲法判定与
结果比较;界值的确定。
3.筛检与诊断试验的评价:真实性的评价;可靠性的评价;收益。
4.提高筛检与诊断试验效率的方法
5.常见偏倚
八、病因与因果推断
1.病因的概念和病因模型
2.病因的分类及研究方法
3.因果推断的逻辑方法;Mill准那么〔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推法;排
除法〕
4.疾病与暴露因素关联的形式;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九、传染病流行病学
1.我国传染病流行现状;新发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2.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3.传染病流行过程及疫源地:传染源;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传播途径
及流行特征;人群易感性以及妨碍人群易感性的要紧因素;疫源地;疫源地的形成与消灭需具备的条件。
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妨碍因素
5.传染病的预防和操纵:防制策略;防制措施;传染病报告;预防性消毒;疫源
地消毒〔随时消毒、终末消毒〕;杀虫;免疫预防。
6.计划免疫及其评价:预防接种;计划免疫方案;评价指标。
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的概念;疾病负担。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特征与要紧危险因素
3.防制策略及措施:全人群策略与高危人群策略;三级预防措施。
4.社区综合防治与工作评价
十【一】疾病监测
1.概述:疾病监测的概念及进展简史;疾病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2.监测的程序和方法
3.传染病监测系统
4.非传染性疾病监测系统
5.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6.现代技术在疾病监测中的应用
十【二】循证医学及系统评价
1.循证医学:循证医学的概念;循证医学的产生与进展;循证医学的实践步骤;
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关系。
2.系统评价:系统评价的定义与分类;系统评价与传统综述的要紧区别;系统评
价的步骤;系统评价的要紧偏倚及其识别;系统评价的质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