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国别报告 (1)
- 格式:pdf
- 大小:28.95 MB
- 文档页数:79
埃塞俄比亚水资源现状研究埃塞俄比亚是非洲东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地处非洲大裂谷地带,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由于气候变化、土地退化以及人口增长等因素,埃塞俄比亚的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本文旨在对埃塞俄比亚水资源现状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埃塞俄比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来自内流湖泊的水、河流水以及地下水资源。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显示,埃塞俄比亚拥有约1100亿立方米的可再生水资源,使其成为非洲第二大水资源富集国家。
尽管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埃塞俄比亚的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
气候变化对埃塞俄比亚的水资源造成了严重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埃塞俄比亚遭受的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导致湖泊水位下降、河流断流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情况。
根据埃塞俄比亚政府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埃塞俄比亚内陆湖泊的水面积已经减少了约23%,河流水位明显下降。
这些情况直接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用水,使得国家面临严重的水资源危机。
土地退化也加剧了埃塞俄比亚的水资源问题。
随着人口增长和过度放牧,许多地区的土地逐渐退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不仅影响了灌溉和农业用水的供应,也加剧了河流和湖泊的污染问题。
由于缺乏合理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技术手段,许多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也被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威胁到长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针对埃塞俄比亚水资源现状所存在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政府应加大对水资源的监测与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需要加强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政府应加大对水资源的科研与开发投入,推动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推广,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满足人民的用水需求。
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环境污染的治理。
政府应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推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禁止乱排污水,净化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健康发展。
埃塞俄比亚的地理位置与农业发展埃塞俄比亚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国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对其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埃塞俄比亚的地理位置以及该国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农业发展。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大陆的东部,与肯尼亚、苏丹、南苏丹、厄立特里亚、吉布提以及索马里等国家接壤。
该国北部地区地势较高,有许多山脉和高原,其中最著名的是埃塞俄比亚高原。
南部地区则是一片广袤的草原和沼泽,气候温暖湿润。
埃塞俄比亚地理位置独特,不仅拥有广阔的农业土地,还具备丰富的水资源,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埃塞俄比亚的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农业种植和畜牧业。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埃塞俄比亚的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
在高原地区,主要种植谷物、豆类、蔬菜和油料作物。
主要谷物包括小麦、玉米和大麦,豆类主要有黄豆、拳头豆和红豆等。
这些作物不仅满足了本国人民的粮食需求,还被出口到其他国家。
另外,埃塞俄比亚的咖啡也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世界。
南部地区气候温暖,适宜种植水果、蔬菜和香料作物等。
其中香蕉、芒果、番茄、辣椒等作物种植面积大,产量丰富,也成为农产品出口的主力。
除了农业种植外,埃塞俄比亚也以畜牧业而闻名。
由于该国草原广阔,气候适宜,埃塞俄比亚拥有庞大的牧畜资源。
该国的畜牧业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主要养殖牛、羊和鸡等。
牛肉和羊肉是埃塞俄比亚人民的主要肉食,而鸡肉则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出口。
埃塞俄比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仅影响着农业的发展,也对农村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埃塞俄比亚的气候冷却宜人,适宜酿造啤酒。
在这里,麦芽酒是农民们最喜欢的饮品之一,也成为埃塞俄比亚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埃塞俄比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该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通过充分利用广阔的农业土地和水资源,埃塞俄比亚发展了丰富多样的农业产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影响,埃塞俄比亚仍面临一些挑战,需要继续努力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未来的变化和需求。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一、自然人文概况(一)自然地理1. 地理位置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简称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北部,在红海西南的东非高原上,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西与苏丹交界,南邻肯尼亚,北接厄立特里亚,领土面积110.36万平方公里。
埃塞俄比亚境内多高原,占全国面积的2/3,低地沙漠占全国面积1/4左右。
全国平均海拔近2500~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
境内多湖泊、河流,水利资源丰富,有"东非水塔"之称。
2.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包括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和商业城市德雷达瓦在内的2个自治行政区,以及9个民族州。
埃塞俄比亚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农业国,经济活动高度集中于少数城市。
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是最主要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央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地。
德雷达瓦(Dire Dawa)是第二大商业中心。
国内工业生产主要集中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南部以及德雷达瓦两地。
随着矿产和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逐渐取得进展,在其他地区也开始出现新兴产业,如东北部阿法尔州(Afar)的达罗尔(Dallol)正在发展碳酸钾矿开采;奥罗米亚州(Oromia)的雅亚(Yaya)计划兴建煤矿和化肥厂;欧加登(Ogaden)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准备工作也在缓慢进行中。
近年来,埃塞制糖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可满足85%的国内需求,芬查(Fincha)是全国最大的制糖工业中心。
3. 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 埃塞俄比亚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但勘探和开采落后,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铂、铌钽、镍、铁、铜、铅锌、煤、纯碱、钾盐、大理石等,大部分未开发。
金矿生产在埃塞俄比亚矿业部门中占有重要地位。
最大的金矿位于南部的莱戈·代姆比(Lege Dembi)地区,黄金储量已探明有83吨,是埃塞国内现有的唯一一个现代化原生金矿。
这个中大规模的金矿由埃塞最大的外资私人投资集团(MIDROC)旗下的MIDROC埃塞公司经营,每年生产大约5000公斤黄金。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以下简称“埃塞”)人口约7500万,系非洲第二人口大国。
矿产资源储备较为丰富,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铁、煤、纯碱、钾盐、钽、大理石和天然气。
埃塞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33亿美元。
中埃建交以来,两国之间合作不断,政府之间签署了一系列的双边协议,其内容涉及经济、技术、教育和投资等相关领域。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的召开以及中埃两国总理的会晤对两国的合作规划进行了框架性的指导,未来合作前景看好。
埃塞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埃塞政府目前正集中于本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地加大对各个领域的投入力度。
根据埃塞2005-2010年发展规划,政府计划对公路、电力、电信、住宅等领域的总投资额接近160亿美元。
我国承包工程企业在埃塞的公路、水利、水电和房建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
随着埃塞投资环境的改善及我国和埃塞经贸合作关系的加强,我承包企业在埃塞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第一节宏观环境一、政治环境埃塞实行联邦制和议会制,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
总统为国家元首,现总统为吉尔马•沃尔德•乔治斯,总理是政府首脑,拥有最高执行权力。
现任总理梅莱斯•泽纳维(Meles Zenawi)于1995年8月当选,并于2000年和2005年两次连任至今,每届任期五年。
埃塞采用多党民主制,现执政党是该国第一大党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以下简称“埃革阵”)。
首都是亚的斯亚贝巴,非洲联盟总部设在此地。
自梅莱斯总理上任以来,埃塞国内政局总体相对稳定。
梅莱斯领导的执政党埃革阵比较重视政权和法制建设,致力于巩固“一党主宰,多党参政”的体制,大力反腐倡廉,清洗腐败分子,打击民族分离势力,加强控制边远地区。
通过多年的努力,埃革阵已经确立了在全国政坛的主导地位,牢牢掌控着国家局势。
但是,未来几年埃塞也存在一定的政治风险,主要表现在有争议的新民族政策、与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及苏丹的紧张关系以及恐怖主义等方面。
埃塞俄比亚发展农业的水资源条件和定
(最新版)
目录
1.埃塞俄比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2.农业在埃塞俄比亚经济中的地位
3.埃塞俄比亚发展农业的水资源条件
4.埃塞俄比亚农业发展的定
正文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东部,地处红海和印度洋之间,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其地理特征多样,包括高原、山地、平原和河流。
这种地理多样性为该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农业是埃塞俄比亚经济的支柱产业,占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大部分。
主要的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豆类和大米等。
此外,该国还以生产咖啡、茶叶和棉花等经济作物而闻名。
因此,农业的发展对于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困扰埃塞俄比亚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尽管该国拥有丰富的河流和水源,但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水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
大部分的水资源集中在该国的西部和南部地区,而东部和北部地区则严重缺水。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和调配水资源,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成为了该国政府和相关部门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埃塞俄比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包括建设水利工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埃塞俄比亚的农业发展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但通过政
府的积极努力和有效措施,该国的农业发展前景仍然乐观。
埃塞俄比亚水资源现状研究埃塞俄比亚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内陆国家,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上水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
水资源是埃塞俄比亚国内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埃塞俄比亚水资源现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国的水资源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埃塞俄比亚总人口超过1亿人,其中70%生活在农村地区。
农业是该国经济的支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以上。
水资源的可持续供应对于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
1.水资源分布埃塞俄比亚的水资源主要来自湖泊、河流和地下水。
蓝尼垡、基维湖和图尔卡纳湖是埃塞俄比亚境内的三大湖泊,分别位于东部、中部和南部地区。
奥莱湖是非洲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埃塞俄比亚重要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埃塞俄比亚拥有广袤的河流网络,在非洲拥有最多的河流之一。
尼罗河的支流,包括奥莱河、阿瓦什河和蓝尼垡河等,为该国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埃塞俄比亚的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尤其在干旱地区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2.水资源利用尽管埃塞俄比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和政府投入的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仍然很低。
农业是最大的水资源利用部门,占总用水量的85%以上。
工业和城市居民的用水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当前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埃塞俄比亚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亟待改善。
传统的灌溉方式耗水量大且效率低下,加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
改善农业用水的效率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是当前乃至未来的重要任务。
3.水资源管理埃塞俄比亚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2002年,埃塞俄比亚制定了《水资源发展政策》,旨在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此后,政府还成立了水资源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和监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作。
埃塞俄比亚还与邻国进行了水资源合作。
尼罗河上游国家通过尼罗河框架合作机制,共同开展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合作。
通过共同努力,加强跨国水资源管理和合作,可以更好地保障埃塞俄比亚的水资源供应。
4.挑战和机遇埃塞俄比亚的水资源现状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埃塞俄比亚地理位置分析埃塞俄比亚,全称为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的东北部,是一个内陆国家。
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独具特色,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层面对埃塞俄比亚的地理位置进行详细分析,以揭示其在地区乃至全球层面的重要性和特点。
一、经纬度与疆域埃塞俄比亚大致位于北纬6°至15°与东经33°至48°之间,国土面积约为1,104,300平方公里。
其疆域呈南北走向的矩形形状,北部与厄立特里亚接壤,东部与吉布提和索马里相邻,西部与苏丹和南苏丹交界,南部则与肯尼亚相连。
埃塞俄比亚的边界线总长度超过5300公里,使其成为非洲边界线最长的国家之一。
这种地理位置使得埃塞俄比亚在地区政治、经济和安全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地形地貌埃塞俄比亚的地形地貌极为丰富多样,主要由高原、山地、裂谷和盆地构成。
全境大部分位于东非高原上,平均海拔在2000至2500米之间,因此有“非洲屋脊”之称。
埃塞俄比亚高原是非洲最大的高原之一,占据了该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此外,东非大裂谷从北向南纵贯全境,将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
裂谷地带地势较低,形成了多个湖泊和河流,如著名的图尔卡纳湖和阿瓦什河等。
这些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为埃塞俄比亚的农业、水资源和生态旅游等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三、气候特征埃塞俄比亚的气候主要受到纬度、地形和海拔的影响,呈现出热带草原气候和亚热带高原气候的特点。
由于地势较高且纬度较低,埃塞俄比亚的气候相对温和宜人,四季如春。
年平均气温在16℃至26℃之间,年降水量较高且分布均匀。
这种气候特点使得埃塞俄比亚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此外,由于地处赤道附近,埃塞俄比亚还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地缘政治与邻国关系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东北部内陆地区,与多个国家接壤。
这种地缘政治格局使得埃塞俄比亚在地区政治和安全事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埃塞俄比亚概况国名: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 重要节日:国庆日,9月12日(1974年);阿杜瓦大捷纪念日,3月2日(1896年);埃塞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执政纪念日,5月28日;埃历新年,9月11日。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
自上而下由绿、黄、红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旗面中间有国徽图案。
从19世纪未期起,埃塞俄比亚就开始采用绿、黄、红横纹三色国旗。
在现代史上,埃塞俄比亚是第一个跻身于自由民族之林的非洲国家。
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众多非洲国家相继独立,并纷纷采用绿、黄、红作为国旗色彩,于是被称作“泛非洲色彩”。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古国之一,有着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赋予绿、黄、红三种色彩在这片大地上更深的渊源。
历史上,它们与科普提克教堂的礼拜仪式息息相关,被供奉成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象征,体现人类自由所崇尚的忠诚、希望、仁慈三种美德。
这三种色彩还分别代表埃塞俄比亚的三个地区:提克列(红)、阿姆哈拉(黄)、西奥亚(绿)。
现在绿色代表肥沃的土地、温和的气候和丰富的植物资源,还象征对未来的希望;黄色象征和平与博爱,也代表人民建设国家的决心;红色象征人民为保卫祖国随时准备流血牺牲。
原国旗上无国徽图案。
1995年8月22日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成立,新国旗中央增加国徽图案。
国徽:呈圆形。
蓝色圆面上一颗放射光芒的金黄色五角星。
蓝色象征和平;五角星代表多样与统一,光芒象征繁荣、昌盛。
国家政要:总统吉尔马,2001年10月首次当选,2007年10月再次当选;总理梅莱斯·泽纳维 (Meles Zenawi),1995年8月当选总理,2000年10月、2005年10月连任。
自然地理:位于红海西南的东非高原上,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西与苏丹交界,南邻肯尼亚,北接厄立特里亚。
领土面积1103600平方公里。
埃塞俄比亚简介:埃塞俄比亚全名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旧称“阿比西尼亚”Abyssinia)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北的国家。
和一般非洲国家不同,埃塞俄比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意大利入侵(1936-1941年)之前,一直维持其古老的君主和制度,并未有受到殖民主义浪潮的吞噬。
1974年,一次军事流血政变将1930年以来一直统治埃塞俄比亚的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推翻以后,埃塞俄比亚改为奉行社会主义。
埃塞俄比亚在1980年再次成为世界的焦点,由于新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家造成严重的损害,埃塞俄比亚出现前所未有的饥荒。
自然环境位于非洲东部,为内陆国家。
境内中部隆起,有“非洲屋脊”之称,最高峰达尚峰海拔4,620米。
东非大裂谷斜贯,两岸陡峭。
有30多条大河发源于中部高原,故有“东北非水塔”之称。
气候复杂,各地气温相差较大。
矿物种类较多,地热、水力、森林资源丰富。
自然资源已探明的矿藏有黄金、铂、镍、铜、铁、煤、钽、硅、钾盐、磷酸盐、大理石、石灰石、石油和天然气。
马来西亚、沙特阿拉伯、英国、苏丹、约旦等国公司在埃塞进行油气勘探开发。
水资源丰富,号称“东非水塔”。
境内河流湖泊较多,青尼罗河发源于此,但利用率不足5%。
计划到2015年将新增1,820万人获得洁净水供应,全国洁净水覆盖率将达到98.5%。
目前森林覆盖率为9%。
历史阿克苏姆是埃塞俄比亚的古国。
埃塞俄比亚人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已经开始农耕,创造了很高的文化。
约在公元前2世纪,提格雷高地陆续兴起一些城邦,后来阿克苏姆王国异军突起,统一各部,成为一个繁荣强盛的国家。
它向东渡红海,征服也门;向西南沿尼罗河推进,与库施迎面相撞,刀兵相见。
公元350 年埃扎纳国王派军侵占麦罗埃,把这座繁华的古城变成了废墟。
公元四世纪,阿克苏姆的奴隶制达到了繁荣的顶点。
农业和畜牧业是生产的主要部门,都使用奴隶劳动。
它向邻近国家掠取大量奴隶,用于建筑和各种生产部门。
埃塞俄比亚生活现状
埃塞俄比亚是一个位于非洲东部的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然而,尽管这个国家拥有着许多美丽的景观和宝贵的资源,但埃塞俄比亚的生活现状却并不乐观。
首先,埃塞俄比亚是一个贫困的国家。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埃塞俄比亚有超
过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生活条件艰苦。
许多人缺乏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如食物、水和医疗保健。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贫困现象更加突出,许多人甚至无法获得基本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其次,埃塞俄比亚的卫生条件也相当糟糕。
许多人缺乏清洁的饮用水和卫生设施,导致许多传染病的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埃塞俄比亚的儿童死亡率居高不下,许多儿童死于可预防的疾病。
此外,埃塞俄比亚也面临着艾滋病、疟疾和结核病等传染病的流行,这些疾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最后,埃塞俄比亚的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
尽管政府一直在努力改善教育条件,但由于贫困和资源匮乏,许多孩子仍然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尤其是女孩,她们往往面临着辍学和早婚的困境,这使得她们的未来前景更加黯淡。
总的来说,埃塞俄比亚的生活现状并不容乐观。
然而,随着国际社会对埃塞俄
比亚的关注和援助的增加,相信这个国家的生活状况将会有所改善。
希望埃塞俄比亚的人民能够早日摆脱贫困和疾病的困扰,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埃塞俄比亚(Ethiopia)气象数据分析报告一.埃塞俄比亚(Ethiopia)简介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南岸,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北、西与苏丹为邻,南毗肯尼亚,为内陆国家,面积1 103 600平方千米。
海岸线长1013千米。
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部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为高原的主体,占全境2/3,平均海拔2500~3000米,有非洲屋脊之称。
高原四周地势逐渐下降。
北部的达罗尔洼地降到海平面以下113米,为全国最低点。
红海沿岸为狭长的带状平原。
北部、南部、东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5%。
西门山脉的达善峰海拔4623米,为全国最高峰。
境内多河流湖泊。
全国30多条较大河流均发源于中部高原,故有“东北非水塔”之称。
阿巴伊河(即青尼罗河)、特克泽河、巴罗河等均属尼罗河水系,谢贝利河和朱巴河属印度洋水系。
较大湖泊有塔纳湖、齐瓦伊湖、阿比亚塔湖。
埃地处热带,但因地势高,大部地区气候温和,且呈明显垂直变化,类型多样。
年平均气温10~27℃。
一般3~5月气温最高,11~1月气温较低。
大部分地区10~2月为旱季。
年均降水量高原区为1000~1500毫米,低地和谷地为250~500毫米。
全国划分为12个区和亚的斯亚贝巴、哈勒尔两个市。
图(a)Ethiopia地图二.最大风速样本选取最大风速样本的取法直接影响着平均风速的数值,如果以日最大风速为样本,则一年365个样本,平时小风速的日子的风速值占有很大的权,而最大风速那一天的风速只占1/365的权,因而最大风速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统计出的平均风速必将大大偏低。
如果采用月最大风速,则每年最大风速在整个数列中也只占1/12的权,也降低了最大风速所起的重要性,因此应取年最大风速为样本。
最大风速有它的自然周期,每年季节性地重复一次,对于工程结构应能承受一年中任何日子的极大风速,因而应采用年最大风速作为一个样本,较为合适。
世界各国基本上都是年最大风速作为统计样本的。
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林琳。
馆址:Jimma Road,Higher 24,Kebbele 13,Addis Ababa。
电话:(0025111)3711960。
传真:3712457。
经参处:3728739。
入境须知一、基本情况气候: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东部,境内多高原。
虽地处热带,但由于纬度跨度和海拔高度差距较大,各地温度冷热不均。
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平均海拔2450米)等高原地区气候凉爽,年平均温度为15℃。
每年2-5月为小雨季,6-9月为大雨季,10-1月为旱季。
•••••••衣着:首都地区全年可着春秋服装,早晚及雨季时天气较凉,需备薄毛衣。
时差:比北京时间晚5个小时。
语言:阿姆哈拉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
饮水:建议不要直接饮用管道自来水,可饮用煮沸后的自来水或瓶装水。
商业:有24小时营业的小型超市,但日用消费品种类不够丰富,基本靠进口。
电压:220伏特。
货币:货币单位为比尔(Birr),汇率较为稳定,100美元约兑换870比尔。
当地不能使用信用卡。
二、入出境须知1.签证。
中国公民无论持何种护照赴埃塞均需办理签证。
埃塞驻华使馆签证处负责办理赴该国签证业务,亚的斯亚贝巴博乐国际机场可为来埃旅游的中国公民办理落地签证。
2.护照和入出境手续。
入境或过境埃塞须持有效期至少为6个月的护照。
在埃塞机场移民局办理入出境手续时须用英文填写入出境卡。
另外,从埃塞出境须交纳机场建设费20美元/人。
3.海关。
埃塞海关规定:每位入境旅客允许携带200支香烟、50支雪茄、2瓶酒、2瓶香水。
每位出境旅客可携带总价值不超过500埃塞比尔的旅游纪念品。
对于旅客携带外币入出境无限制,但应向海关申报。
埃塞已于1989年加入《濒临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亚的斯亚贝巴国际机场对此类物品检查非常严格,因此请勿购买和携带象牙、犀牛角及其制品入出埃塞,违者会受到严厉处罚。
三、医疗条件埃塞医疗卫生状况较差,原始死亡率为1.5%,主要疾病包括与出生和生产相关的疾病、急性呼吸感染、疟疾、营养不良、痢疾和艾滋病。
埃塞俄比亚水资源现状研究埃塞俄比亚是一个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内陆国家,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由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生态系统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埃塞俄比亚的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气候变化对埃塞俄比亚的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该国不断出现长期干旱和短期洪水的现象。
长期干旱导致河流水位降低、湖泊干枯以及地下水资源极度减少,严重威胁到农业灌溉和人民的生活用水。
而短期洪水则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和农作物的损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埃塞俄比亚的人口增长也给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据统计,该国的人口从20世纪70年代的2000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8000万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4亿人。
人口的迅猛增长导致对农业和城市化的需求增加,进而加剧了对水资源的需求。
目前该国的供水设施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使许多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和清洁的生活环境。
埃塞俄比亚的生态系统破坏也对水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习惯性的砍伐树木和滥伐森林导致水源保护区的消失,造成了泥石流、土壤侵蚀和洪灾等自然灾害的频发。
过度放牧和过渡耕种也导致了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埃塞俄比亚水资源面临的挑战,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他们加大了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设立了更多的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工作。
政府还加大了对供水设施的投资,提高了人们的饮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供应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对农业灌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政府还鼓励人们采取水资源节约措施,提倡农民使用更加节水的灌溉方式,同时也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在国际合作方面,埃塞俄比亚积极参与地区性和全球性的水资源管理合作,借鉴他国经验,共同应对水资源挑战。
埃塞俄比亚的水资源现状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生态系统破坏等。
通过政府和相关机构的努力,埃塞俄比亚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状况,包括加大对水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供水设施的投资以及鼓励人们采取节约措施等。
埃塞俄比亚国家概况【亚的斯亚贝巴天气情况】【国名】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The 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Ethiopia)。
台湾地区则称衣索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
【面积】面积1,103,600平方公里。
【人口】 7740万(2005年埃官方数字)。
人口增长率为2.9%。
全国约有80多个民族,主要有奥罗莫族(40%)、阿姆哈拉族(20%)、提格雷族(8%)、索马里族(6%)、锡达莫族(4%)等。
居民中45%信奉埃塞正教,40-45%信奉伊斯兰教,少数人信奉新教、天主教和原始宗教。
阿姆哈拉语为联邦工作语言,通用英语,主要民族语言有奥罗莫语、提格雷语等。
【首都】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人口逾300万(2004年埃官方数字)。
年平均气温16℃,年均降雨量1237毫米。
【国家元首】总统吉尔马〃沃尔德〃乔治斯(Girma Wolde Giorgis),2001年10月8日当选。
2001年10月埃人民代表院通过的“总统法案”规定:总统由无党派人士担任,不得有任何政治组织背景,卸任后亦不得参与政党活动;总统因死亡或疾病不能履行职责时,由议会任命代总统。
【自然地理】位于红海西南的东非高原上,东与吉布提、索马里接壤,西与苏丹交界,南邻肯尼亚,北接厄立特里亚。
领土面积1103600平方公里。
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大部属埃塞俄比亚高原,中西部是高原的主体,占全境的2/3,东非大裂谷纵贯全境,平均海拔近3000米,素有“非洲屋脊”之称。
北部、南部、东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5%。
西门山脉的达善峰海拔4623米,为全国最高峰。
境内多河流湖泊。
埃地处热带,但因地势高,大部地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0~27℃,首都年均气温16℃。
一般3~5月气温最高,11~1月气温较低。
大部分地区10~2月为旱季。
年均降水量高原区为1000~1500毫米,低地和谷地为250~50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