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美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环境雕塑设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初中环境雕塑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雕塑的概念和作用,培养学生对环境雕塑的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出具有美观、实用和环保特点的环境雕塑。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环境雕塑的概念和作用。
2. 环境雕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发挥创意,设计出具有独特个性的环境雕塑。
2. 学生如何将环保理念融入环境雕塑设计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环境雕塑的图片和案例,用于教学演示和参考。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环境雕塑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雕塑的形象和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环境雕塑?环境雕塑的作用是什么?二、基本概念(10分钟)1. 教师讲解环境雕塑的概念:环境雕塑是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雕塑艺术的形式与环境相结合的艺术品。
2. 教师介绍环境雕塑的作用:美化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国内外著名的环境雕塑案例,让学生欣赏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这些环境雕塑有哪些特点?它们是如何与环境相结合的?四、设计原则(10分钟)1. 教师讲解环境雕塑设计的原则:美观、实用、环保、创新等。
2.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设计中体现这些原则?五、创意实践(2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环境雕塑设计,要求充分发挥创意,融入环保理念。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帮助。
六、作品展示(10分钟)1. 学生将设计好的环境雕塑作品展示给大家,介绍设计思路和创作过程。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不足,给予建议。
七、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环境雕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2. 学生反思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制作成模型,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进行展示。
《环境雕塑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九年级下册第四课,本课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前、后课是递进关系,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环境雕塑。
掌握环境雕塑设计的要素,能创作一件与环境符合的雕塑作品。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雕塑有一定的认识,对环境保护认识深刻,只是对设计作品有困难。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以及雕塑和环境的关系。
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设计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讲授、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理解设计环境雕塑的要素有哪些,以及材质对雕塑的重要性,并能动手设计一件有创意的雕塑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环境雕塑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环境雕塑的设计要素,以及材质选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件符合环境的雕塑作品【教学方法】:1.教法:讲解与启发法和观察法相结合2.学法:感知、观察、理解、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知道下面的雕塑分别在哪座城市吗?不只是在中国,世界许多城市都有标志性雕塑。
这些雕塑不但是这些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风景,也是城市文明的象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环境雕塑设计》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什么是环境雕塑:环境雕塑是安置在公共空间美化和装饰环境的雕塑作品,是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雕塑与地区文化互为映衬,在美化环境、体现本地文化、彰显时代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龙(不锈钢,北京)1999 耿铁群把传统草书中平面的“龙”字做成立体雕塑摆放在大楼前的草坪上,强劲的笔意,加之金属光泽的多变,引发观者无限的艺术想象,这是用现代艺术手段表现民族文化的大胆尝试。
(二)、设计一件成功的环境雕塑应考虑的要素有哪些1、人文要素:中国风(不锈钢喷漆,北京)1999 严威《中国风》是北京长安大戏院前的标志性雕塑。
作者以京剧脸谱为素材,通过插接、嵌入等手法于写意中张扬戏曲艺术的精髓,是现代形式与传统内容的相谐,也是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契合。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环境雕塑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讲授、分析、比较等欣赏活动,让学生理解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人的关系,认识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从而多视角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
学会欣赏、评述环境雕塑作品。
隐性内容与目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雕塑与历史有关、与特定的时代有关,表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更表明特定环境的特殊意义,从而看到艺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即我们生活和工作所依靠的环境与环境艺术有关,体验到环境雕塑与城市、道路、绿化、建筑、广场和所在环境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环境雕塑方案的提出等活动,更加珍惜自然环境,珍视美术文化。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对环境雕塑的特点的认识。
难点: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
授课过程导入:先播放两张有关雕塑的幻灯片,提问,同学们,大家从这两个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对,是雕塑,关于雕塑,咱们在7年级的时候学过纸浮雕和纸雕塑,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下有关雕塑的东西。
讲授新课:提问:什么是雕塑?你见过的雕塑作品最多的是在哪里?雕塑是用雕、琢、刻、磨、塑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种形象。
好,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雕塑之后,我想请大家看两幅作品,播放幻灯片,架上雕塑和环境雕塑,让同学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以及特点。
这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架上雕塑的特点:从放置地点上说,一般是放置在室内的案台上,不需要考虑与环境协调的问题。
环境雕塑的特点:环境雕塑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特有的审美感受,营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和情调。
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境。
因此环境雕塑与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及周围的生态因素互动,构成了相互协调的环境景观。
它反映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表现出时代精神。
这就是环境雕塑的主要特点共同点:可以从多个角度观赏。
九年级美术下册《环境雕塑》教案及教学反思人美版
环境雕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讲授分析、比较等欣赏活动,让学生理解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人的关系,认识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从而多视角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评述环境雕塑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环境雕塑方案的提出等活动,更加珍惜自然环境,珍惜美术文化。
教学重点:对环境雕塑的特点的认识。
教学难点: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
教学方法:启发法、演示法、观察法、情景创设法。
《环境雕塑设计》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使学生能够:1. 掌握环境雕塑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2. 理解雕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3. 初步尝试环境雕塑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4. 培养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提高美术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为“环境雕塑设计”,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 主题构思:学生需选择一个与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相关的主题,如“城市公园的和谐共生”、“历史街区的文化印记”等。
2. 场地分析:学生需对所选场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场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及文化背景等。
3. 设计构思:根据场地分析结果,学生需构思雕塑的形态、材质、色彩等元素,并考虑雕塑与环境的融合度。
4. 草图绘制:学生需绘制至少三张不同角度的草图,以展示雕塑的立体效果和整体布局。
5. 材料选择:学生需根据设计构思,选择合适的雕塑材料,如石材、木材、金属等,并简要说明选择理由。
6. 作业呈现:学生需将草图和设计说明以PPT形式展示,并准备简单的口头介绍。
三、作业要求1. 设计应符合环境主题,体现创意与实用性。
2. 草图应清晰表达雕塑的形态、比例和空间关系。
3. 材料选择应考虑环保因素及与环境的协调性。
4. 设计说明应包括构思过程、设计理念及材料选择的依据。
5. PPT制作应简洁明了,口头介绍应条理清晰。
6. 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设计构思、草图绘制、材料选择及PPT制作等方面进行评价。
2. 评价标准包括创意性、实用性、与环境协调性、技术难度及表现力等方面。
3. 教师将给予优秀作业以表扬,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4.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与不足。
2. 学生需根据教师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3. 教师将提供相关资源和学习建议,帮助学生提高环境雕塑设计的能力。
4. 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互相评价等方式,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环境雕塑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雕塑的定义、特点和作用,提高对环境雕塑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环境雕塑的欣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环境雕塑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重点:1. 环境雕塑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环境雕塑的欣赏方法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1. 环境雕塑的创作方法和实践操作。
2. 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审美素养的提高。
教学准备:1. 收集环境雕塑的图片和案例,制作PPT。
2. 准备雕塑材料,如泥、石、木等。
3. 准备展示用的支架和展示空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环境雕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雕塑。
2. 提问:“你们对环境雕塑有什么印象?”,让学生自由发言。
二、讲解环境雕塑(15分钟)1. 讲解环境雕塑的定义:环境雕塑是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环境为背景,通过艺术手法创作的雕塑作品。
2. 讲解环境雕塑的特点:与环境融为一体、具有功能性、具有观赏性。
3. 讲解环境雕塑的作用:美化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增强环保意识。
三、欣赏环境雕塑(10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的环境雕塑案例,如公园、广场、街道等。
2. 引导学生从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欣赏环境雕塑,感受环境雕塑的美。
四、创作环境雕塑(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雕塑的主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具有功能性和观赏性。
3. 学生动手创作环境雕塑,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感受。
2. 引导学生从形态、色彩、材质等方面评价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环境雕塑的特点和作用。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环境雕塑,加深对环境雕塑的认识。
2. 开展环境雕塑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人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环境雕塑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环境雕塑设计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帮助其充分理解环境艺术的概念和表现形式,从而促进学生成为具有环保意识的公民,并能创造出符合环保理念的实用环境艺术作品。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环境艺术的概念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需要对环境艺术的概念进行解读,让学生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定义、表现形式以及意义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
2. 设计原理和基本技巧学生需要学习一些设计原理和基本技巧,例如材料的选择、构图原理、色彩运用、形态处理等方面的知识。
3. 环境雕塑设计与实践活动在学生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将开展环境雕塑设计的实践活动。
学生将根据教师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雕塑设计,最终将作品呈现在校园、社区或公共场所中。
三、教学过程1. 环境艺术的概念(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一些环境艺术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环境艺术的概念。
(2)课堂讲解教师在课堂上对环境艺术的定义、表现形式、历史渊源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设计原理和基本技巧(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来引导学生思考环境艺术设计的构图基本要素和形态特征。
(2)课堂讲解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环境艺术设计的构图原理、材料选择、细节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并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相关的见解和建议。
(3)实践演练教师会安排一些课堂演练,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的技巧和方法。
3. 环境雕塑设计与实践活动(1)教师指导教师会在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技术支持,例如材料的运用、构图的处理、色彩的搭配等。
(2)作品呈现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会安排一些场所进行作品的展示,例如校园、社区或公共场所等。
通过作品的呈现,可以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保护和环境艺术。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次课程的教学,我认为学生获益匪浅。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如果你希望胜利,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环境雕塑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讲授、分析、比较等欣赏活动,让学生理解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人的关系,认识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从而多视角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
学会欣赏、评述环境雕塑作品。
隐性内容与目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雕塑与历史有关、与特定的时代有关,表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更表明特定环境的分外意义,从而看到艺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即我们生活和工作所依靠的环境与环境艺术有关,体验到环境雕塑与城市、道路、绿化、建筑、广场和所在环境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环境雕塑方案的提出等活动,更加爱护自然环境,珍视美术文化。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对环境雕塑的特点的认识。
难点: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
授课过程导入:先播放两张有关雕塑的幻灯片,提问,同学们,大家从这两个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对,是雕塑,关于雕塑,咱们在7年级的时候学过纸浮雕和纸雕塑,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下有关雕塑的东西。
讲授新课:提问:什么是雕塑?你见过的雕塑作品最多的是在哪里?雕塑是用雕、琢、刻、磨、塑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种形象。
好,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雕塑之后,我想请大家看两幅作品,播放幻灯片,架上雕塑和环境雕塑,让同学分析他们的例外之处以及特点。
这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架上雕塑的特点:从放置地点上说,大凡是放置在室内的案台上,不需要考虑与环境协调的问题。
环境雕塑的特点:环境雕塑是环境艺术中严重的组成部分。
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特有的审美感受,营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和情调。
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境。
因此环境雕塑与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及周围的生态因素互动,构成了相互协调的环境景观。
它反映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表现出时代精神。
这就是环境雕塑的主要特点共同点:可以从多个角度观赏。
《环境雕塑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环境与雕塑的联系;了解什么是雕塑;理解环境雕塑的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环境与雕塑的概念;能够从日常生活的中,发现雕塑与环境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环境与雕塑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体验环境与雕塑的艺术魅力学习目标描述学习目标描述1.知识和能力让学生环境与雕塑的关系,掌握环境与雕塑的设计运用。
能够理解环境与雕塑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件图片与讨论动,让学生掌握环境与雕塑的基本设计原则。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通过理解环境与雕塑的关系后,让学生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环境与雕塑的关系教学难点环境与雕塑的设计制作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1.知识和能力环境与雕塑,实际生活中分析环境与雕塑的联系2.过程和方法环境雕塑在生活中实际体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环境雕塑的设计制作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课件:环境雕塑的概念是什么?在图片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什么。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猜测过程中的兴趣和状态。
提问:如果老师再出示一遍图片,大家再来猜一遍,你们还有更新颖的设计思路吗?提问:如果给你一件雕塑作品,你把它置于什么二、导入新课1、对环境雕塑的关系选两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认识。
提问:如果给你一个特定的环境,你如何设计一件雕塑作品?教师提问:在实际生活中,环境雕塑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小结:在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中,始终不要忘记对环境情况的考虑,即“我是为哪个环境设计制作的”。
《环境雕塑设计》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环境雕塑设计”。
环境雕塑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的体现。
本课将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环境雕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及制作流程,并尝试进行初步的雕塑设计。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环境雕塑的概念、功能与价值,掌握环境雕塑设计的基本原则。
2. 技能与操作: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基本美术工具进行雕塑初步尝试,如泥塑、模型制作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雕塑的审美能力,增强其对城市文化与景观的关注与热爱。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学习态度及对环境雕塑设计的兴趣。
2. 作品质量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环境雕塑设计作品的质量、创意及技术水平。
3. 课堂作业评价:对学生提交的课堂作业进行评价,包括作业的完成度、准确性及创新性。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城市的环境雕塑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雕塑的概念与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学习:讲解环境雕塑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及制作流程,让学生对环境雕塑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操作:提供基本美术工具,如泥塑、模型制作等,让学生进行雕塑初步尝试,体验雕塑制作的乐趣。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环境雕塑设计,互相交流学习,共同完成作品。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点评并给出建议。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环境雕塑设计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幅环境雕塑设计作品,并提交至教师邮箱或课堂互动平台。
3. 作业要求:作品需有创意、有技术含量,能体现学生对环境雕塑设计的理解与运用。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与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所学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动力。
《环境雕塑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讲授、分析、比较等欣赏活动,让学生理解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人的关系,认识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从而多视角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
学会欣赏、评述环境雕塑作品。
隐性内容与目标
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雕塑与历史有关、与特定的时代有关,表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更表明特定环境的特殊意义,从而看到艺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即我们生活和工作所依靠的环境与环境艺术有关,体验到环境雕塑与城市、道路、绿化、建筑、广场和所在环境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环境雕塑方案的提出等活动,更加珍惜自然环境,珍视美术文化。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环境雕塑的特点的认识。
难点: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
授课过程
导入:先播放两张有关雕塑的幻灯片,提问,同学们,大家从这两个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对,是雕塑,关于雕塑,咱们在7年级的时候学过纸浮雕和纸雕塑,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下有关雕塑的东西。
讲授新课:
提问:什么是雕塑?你见过的雕塑作品最多的是在哪里?雕塑是用雕、琢、刻、磨、塑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种形象。
好,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雕塑之后,我想请大家看两幅作品,播放幻灯片,架上雕塑和环境雕塑,让同学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以及特点。
这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架上雕塑的特点:从放置地点上说,一般是放置在室内的案台上,不需要考虑与环境协调的问题。
环境雕塑的特点:环境雕塑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特有的审美感受,营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和情调。
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境。
因此环境雕塑与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及周围的生态因素互动,构成了相互协调的环境景观。
它反映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表现出时代精神。
这就是环境雕塑的主要特点
共同点:可以从多个角度观赏。
浮雕适宜正面观赏。
都具有实实在在的体积,具有三维空间感。
都是用可雕、可刻、可塑的材料制作出来的。
思考与讨论:
1.架上雕塑能够和环境雕塑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2.环境雕塑能够和环境雕塑交换位置吗?为什么?
3.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是什么?
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架上雕塑只能放置在架上,而环境雕塑必须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因此,一般来说架上雕塑是不能与环境雕塑交换位置的。
4.即使都是环境雕塑作品,它们之间也不能任意地换位置。
因为那样就失去了为特定环境创作雕塑作品的意义了;再说环境雕塑中的环境是雕塑创作的重要依据,如果换置了,雕塑作品与环境就彻底脱节了。
5.它们的关系是:没有环境就没有环境雕塑,脱离了环境的环境雕塑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雕塑与环境互动,它们相互依托,相互和谐,构成了相互协调的景观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环境雕塑的功能:依托于环境,为美化环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连同环境、环境中的人及景物一起给人们的视觉和心灵特有的审美感受,具有独特的社会教育功能。
大量的环境雕塑作品能永久保存、与环境同在,它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文明的象征。
知道了环境雕塑的功能之后,我们来讨论一下环境雕塑应该如何分类,从放置地点分类;从作品风格上分类;从作品材料上分类。
播放幻灯片,看从不同的特点分类的雕塑作品。
接下来,讨论的问题是环境雕塑与我,看图片,然后欣赏讨论后得出总结,是特定环境中的一部分,为环境而创造、又与环境融为一体,它不仅美化了生活,而且提示了我们环境的存在,它是环境内容的视觉提炼,用形态、空间尺度、色彩、材质以及气势感染着整个的环境连同环境中的一切。
同学们,对于雕塑,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之后,知道要怎样设计环境雕塑吗?设计环境雕塑应该要注意什么呢?
1.依据环境而设计
a.自然环境地理位置。
季节、气候。
例如:高山旁还是河水边、还是绿地…
b.人文环境该地的历史、政治、文化;建筑、广场、绿地……以及特定的人群因素等等。
2.雕塑本身的主题和形式感
作品是主题性雕塑还是装饰小品;其空间尺度、色彩、材质;风格是写实的、还是写意的等
等。
思考并回答:1.我与环境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3.人类应该怎样对待环境?
同学们,今天我们对环境雕塑有了系统的了解,我们讲了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不同,以及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这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作业讨论:
1、在你身边,如校园、公园、村镇、小区等,有没有环境雕塑作品?你是如何欣赏环境雕塑的?请你谈谈对它的评价。
2、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熟悉的环境提出一个环境雕塑的初步构想。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