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师资队伍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最好的10所土木工程系: 1.清华大学 2.同济大学 3.天津大学4.东南大学 5.浙江大学 6.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大学并入)7.华南理工大学8.湖南大学9.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并入)10.西安建筑工程大学英国建筑师协会承认上述十所大学的土木工程系本科毕业文凭,这些十所大学的土木工程系毕业生可在英国申请工程师职称。
1. 清华大学学校名气就不用说了。
今年清华土木系的招生可能又是令人失望。
2001年我知道土木系的结构工程和防震减灾工程的录取最低分只有310分。
2002年的情况呢?据现在的情况来看估计录取分大约335左右。
专业课没有同济的相关专业难。
有北京钢铁学院、北方交大、石家庄铁道学院等等学校报,可能是名气大的缘故,很多牛的同学不敢报。
建议有实力的同学不必观望,下定决心,上的机会极大,考上后留学机会多多,前途大好。
2. 同济大学专业名气好,学校名气不是很强。
处于上海,全国顶尖高手报名的热点,特别是结构工程,报名人数极多,危险系数大。
专业课出得为同类高校最难,总分却不低于他们,特别是同济的结构力学和钢结构、材料力学、混凝土难。
复试为差额,淘汰多。
建议没有绝对实力和足够复习时间和把握的同学慎报。
很牛的同学例外。
建议报者六级80以上,数学基础好,力学有天赋。
总分380以上有机会公费(还要看复试表现)。
机会多,前途大好。
3. 天津大学4. 东南大学这两所学校也是建筑业一流的学府。
名气很响。
也是报名比较多的学校。
专业课并不很难。
名气与同济大学旗鼓相当。
竟争较激烈。
建议报者有一定的把握和实力。
是报清华、同济大学没绝对把握的同学的最佳选择。
考上后,机会多,前途大好。
5. 浙江大学6. 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两所学校也是建筑业名气较好的学府。
浙江大学好环境。
他们是全国十大名校。
学校名气好。
竟争比较激烈。
建议报者有一定的把握和实力。
是土木同学的好选择。
考上后,机会多,前途大好。
7.华南理工大学位置好,处于广州。
【2008-2009年度中国桥梁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排名大学建制传承学术带头人1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系赵人达、蒲黔辉、唐继舜等2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李国豪、范立础、姚玲森、葛耀君等3中南大学桥梁工程系刘宝琛、曾庆元等东南大学桥梁工程系方福森、方左英、刘树勋、叶见曙、刘其伟等清华大学研究方向方秦汉、秦权、辛克贵、聂建国等湖南大学桥梁工程系刘光栋、陈政清、赵跃宇等4长安大学桥梁专业刘健新、胡兆同、胡庆安、刘万锋等哈尔滨工业大学桥梁工程系华中科技大学桥梁工程系方秦汉等5长沙理工大学桥梁工程系大连理工大学桥梁研究所张哲等6武汉理工大学桥梁工程系7重庆交院桥梁工程系8石家庄铁道学院桥梁工程系9 兰州交院桥梁工程系10福州大学桥梁工程系陈宝春、肖丹等上海交通大学桥梁研究方向刘西拉等件工程专业就业前景乐观时间:2010-12-08 13:44:31 来源:作者:编辑/璇玑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急速,中国加入WTO带动了国内软件市场的繁荣,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分支之一,国家非常重视软件行业的发展,对软件工程师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非常优惠的政策.在中国十大IT职场人气职位中,软件工程师位列第一位,软件工程人员的就业前景十分乐观.软件工程专业介绍职业定义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知识,熟悉软件开发和管理技术、能够在计算机软件领域中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和管理的高级人才.工作内容1、指导程序员的工作;2、参与软件工程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等过程;3 、协助工程管理人保证项目的质量;4 、负责工程中主要功能的代码实现;5 、解决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6 、协调各个程序员的工作,并能与其它软件工程师协作工作职位分析软件工程师是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人员的统称.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软件设计人员、软件架构人员、软件工程管理人员、程序员等一系列岗位.这些岗位的分工不同,职位和/或级别不同,但工作内容都是与软件开发生产相关的.软件工程师是IT行业需求量最大的职位,稳居IT行业职位需求TOP10的第一位,第二位是高级软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就业方向1 可视化编程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及可视化技术,精通一种可视化平台及其软件开发技术.获取Delphi 程序员系列、Java初级或VB开发能手认证.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可视化编程程序员.2 WEB应用程序设计具有美工基础和网页动画设计能力,掌握交互式网页程序的设计技术,能进行网站建设和维护.获取Macromedia多媒体互动设计师或Delphi初级程序员或Delphi快速网络开发工程师认证.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WEB应用程序员.3 软件测试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组织管理,精通软件测试工具.获取ATA软件测试工程师或Delphi初级程序员或Java初级程序员认证.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软件测试员.4 数据库管理能应用关系范式进行数据库设计,精通SQL语言,胜任数据库服务器管理与应用工作.获取Oracle数据库管理或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或Windows XP应用认证.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部门的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5 图形图像制作精通国际上流行的图形/图像制作工具(如CorelDraw、Photoshop、Pagemaker等).获取平面设计师相关的认证.就业方向:广告制作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包装装璜设计公司、居室装修公司、出版印刷公司.6 网络构建技术熟悉网络结构和组网方式,掌握建网方法,能利用工具分析和排除常见网络故障.获取Cisco路由配置或华为网络工程或AMP应用工程师认证.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网络构建工程师.7 网络系统管理掌握网络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进行网络系统的安全设置.获取Window2000 Server或TurboLinux TLCE或Cisco路由配置专家认证.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网络系统管理员.8 计算机办公应用精通办公自动化应用与管理,熟悉服务器的安装、管理和维护,基于应用服务器的相关服务和软件系统,具备对服务器的网络安全设置、邮件、网页发布、FTP、OA、BBS等系统的应用和维护能力.就业方向:企业、政府、社区、各类学校等系统管理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前景作为"朝阳行业",软件行业的发展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软件工程专业在未来多年内仍将是就业形势看好的专业.09年就业调查显示,软件工程就业率及就业工资水平均居高校各专业前列.这主要源自于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经济结构调整而对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据估计,我国目前存在着80万的软件人才缺口,而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也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未来几年,国内外高层次软件人才仍将供不应求.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各大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各大研究所、国防等重要部门从事软件设计、开发、应用与研究工作.有数据表明,我国软件出口规模达到215亿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72万人,时代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打造了网络的飞跃,网络的飞跃成就了软件工程的瞩目,如此多的光环下面,相信有更多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们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
团队名称:同济大学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创新团队主要成员:吕西林,葛耀君,朱合华,李杰,李永盛,李国强,顾祥林,陈以一,李建中,黄宏伟,黄茂松,范立础,项海帆,沈祖炎,孙钧支持单位:同济大学推荐单位:教育部团队简介:1907年同济大学成立,1914年创办了土木工程学科,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初显优势;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李国豪教授、俞调梅教授和王达时教授的带领下,创立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地位;改革开放后,在范立础教授、项海帆教授、沈祖炎教授和孙钧教授的带领下,土木学科围绕国家的重大建设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不仅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逐步走向国际著名行列,逐步形成了由4名两院院士指导、多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核心的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团队。
1、团队建设及发展情况1988年,同济大学获准建设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了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创新团队的组建工作,历时近10年,到1997年同济大学正式成立土木工程学院,开始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理论研究”,紧密开展团队协作研究,1998年,该创新团队正式成立。
团队学术带头人有范立础、项海帆和沈祖炎3名院士,主要成员由孙钧院士等12名教授组成,其中包括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
四位院士心心相印、分工协作,将团队全体成员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一起,引领团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开展研究工作。
在团队成立后的15年中,2004年主要成员李杰领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土木工程防灾创新群体(土木工程学科第一个),2011年朱合华教授领衔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团队。
2、研究方向创新团队依托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战略需求和土木工程防灾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形成了长大桥梁结构、重大建筑工程和复杂隧道及地下空间的建设与防灾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戴复东学历:本科最后毕业学校:南京大学建筑系职称:教授博导中国工程院院士职务:同济大学高新建筑技术设计研究所所长学科分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团队:AD-建筑与高新技术简介: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专家。
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安徽省无为县人)。
195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建筑系。
现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上海建筑学会名誉理事,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参加大型规划二项,均获一等奖;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获一等奖4项;设计工程70余项获省部级奖2项。
撰写专著7部,论文107篇,译书1部,并取得国家二项专利。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生课程房屋产业化构配件产业化建筑体系主要成果[出版著作]追求.探索--戴复东的建筑创作印迹[发表论文]武钢技术中心系统工程(建筑学报2007-8)[发表论文]中国残疾人体育艺术培训基地(诺宝中心)(时代建筑2007-2)1[发表论文]钢结构建筑语言解读(建筑学报2006-10)[发表论文]我国北方远古时代城市形成的足迹——《诗经》的记述和启示(建筑学报2006-7)[发表论文]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心岛组团建筑与环境创作(建筑学报2005-1)郑时龄学历:博士最后毕业学校:同济大学职称: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院士职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学科分类: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团队:AZ-建筑与城市空间简介:郑时龄,同济大学工学博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资深会员。
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所所长,曾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等职。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等。
E - mail:本科生课程建筑评论研究生课程建筑评论建筑与城市空间研究文献主要成果[出版著作]上海近代建筑风格[出版著作]建筑批评学[出版著作]桑丘-玛德丽德霍斯事务所设计作品:1991-20042[出版著作]建筑学的理论和历史[出版著作]世博与建筑[出版著作]世博园及世博场馆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出版著作]黑川纪章[发表论文]“历史街区不利用就没有生命力”(建筑师2008-6)[发表论文]建筑空间的场所体验(时代建筑2008-6)[发表论文]当代建筑批评的转型——关于建筑批评的读书笔记(时代建筑2006-5)[发表论文]建筑批评与艺术批评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建筑师2006-3)[发表论文]建筑批评的生产(建筑师2006-3)[发表论文]延续城市空间,汇入城市历史—中国当代建筑的传统趋向探索(建筑学报2005-8)[发表论文]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实验与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时代建筑2005-1)[发表论文]中国建筑的自主创新——中国建筑师应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的主导(城市规划学刊2006-2)[发表论文]城市中的世博会规划和建筑(城市规划学刊2005-4)[科学研究][上海市科委课题]基于高科技时代的世博会主题演绎研究蔡永洁学历:博士最后毕业学校:德国多特蒙德大学职称:教授 (博导)职务:建筑系副系主任学科分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团队:A12-城市更新与设计教学与研究的主要方向:简介:3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研究重点是建筑与城市公共空间,欧洲传统城市空间本科以来的教育简历:1986年于同济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于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建筑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于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建筑工程系获博士学位近年教学与科研成果:主持、参加的重要科研项目3项,获市级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1篇,出版专著1本,译著1本。
序号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单位1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刘妙龙男1944.06教授土木工程学院207050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石忆邵男1963.09教授土木工程学院3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马在田*男1930.10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4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王家林男1942.09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5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吴健生男1961.07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6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耿建华男1966.05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7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王华忠男1964.09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8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陈 冰男1957.02副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9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董良国男1966.12副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10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钟广法男1964.08副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11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于 鹏男1969.12副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12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秦建业男1946.03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13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李春峰男1970.07副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14070801固体地球物理学刘堂晏男1962.08副教授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15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项海帆*男1935.12教授土木工程学院16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范立础*男1933.06教授土木工程学院17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胡世德女1942.09教授土木工程学院18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袁万城男1962.10研究员土木工程学院19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王君杰男1962.12研究员土木工程学院20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陈艾荣男1963.07教授土木工程学院21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吴 迅男1958.11教授土木工程学院22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吴定俊男1956.12教授土木工程学院23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王 刚男1958.08教授土木工程学院24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陈德伟男1956.03研究员土木工程学院25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李国平男1958.10教授土木工程学院26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肖汝诚男1962.12教授土木工程学院27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石雪飞男1964.05教授土木工程学院28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孙利民男1963.11教授土木工程学院29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张启伟男1966.11教授土木工程学院30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徐 栋男1966.06教授土木工程学院31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葛耀君男1958.06教授土木工程学院32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马坤全男1964.09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33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顾 萍女1963.08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34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吴 冲男1962.07教授土木工程学院35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李建中男1963.07教授土木工程学院第1页/共4页36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陈惟珍男1962.11教授土木工程学院37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朱乐东男1965.06研究员土木工程学院38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孙建渊男1966.06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39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叶爱君女1970.04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40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程 纬男1963.06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41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魏红一女1961.03高级工程师土木工程学院42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刘玉擎男1962.12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43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贾丽君女1967.01高级工程师土木工程学院44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周志勇男1971.06副研究员土木工程学院45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凌知民男1961.05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46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李方元男1972.10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47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孙 智男1977.02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48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徐利平男1964.09正高级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49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李 映女1968.05高级工程师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50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程 进男1971.07副研究员土木工程学院51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杨林德男1939.12教授土木工程学院52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束 昱男1951.09正高工土木工程学院53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李永盛男1951.01教授土木工程学院54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唐忠德男1949.09正高工土木工程学院55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朱合华男1962.10教授土木工程学院56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黄宏伟男1966.09教授土木工程学院57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陶履彬男1949.04教授土木工程学院58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陆浩亮男1949.04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59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张子新男1967.01教授土木工程学院60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汤永净女1965.02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61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廖少明男1966.10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62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丁文其男1969.11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63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胡向东男1961.02副研究员土木工程学院64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蔡永昌男1972.12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65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贾 坚男1963.01高级工程师土木工程学院66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王 璇男1968.05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67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彭芳乐男1965.09研究员土木工程学院6808142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谢雄耀男1972.12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69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王解先男1963.10教授土木工程学院70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潘国荣男1960.11教授土木工程学院71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陈 义男1960.03教授土木工程学院第2页/共4页72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鲍 峰男1959.08教授土木工程学院73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伍吉仓男1963.10教授土木工程学院74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李全海男1964.02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75081601大地测量学及测量工程沈云中男1962.11教授土木工程学院76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须鼎兴男1948.06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7708160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胡丛玮男1963.01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78081602摄影测量与遥感程效军男1964.12教授土木工程学院79081602摄影测量与遥感陈映鹰男1941.05教授土木工程学院80081602摄影测量与遥感叶 勤女1970.01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81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王卫安男1960.12教授土木工程学院82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施一民男1942.06教授土木工程学院83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姚连璧男1964.04教授土木工程学院84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童小华男1971.02教授土木工程学院850816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刘 春男1973.02副教授土木工程学院86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许志鸿男1939.02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87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孙立军男1963.01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88082301道路与铁路工程谈至明男1960.02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89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郭忠印男1962.01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90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严作人男1950.05副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91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方守恩男1961.12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92082301道路与铁路工程凌建明男1966.11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93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顾保南男1962.07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94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叶霞飞男1961.06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95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许玉德男1965.09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96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杨新安男1964.11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97082301道路与铁路工程周顺华男1964.04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98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宫全美女1967.10副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99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李立寒女1957.01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100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王炳龙男1964.03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101082301道路与铁路工程练松良男1956.05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102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薜 明男1950.04高级工程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103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陈雨人男1966.03副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104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潘晓东男1960.11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105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许 恺男1955.11副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106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黄卫东男1970.01副研究员交通运输工程学院107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叶 奋男1970.12副研究员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第3页/共4页108082301道路与铁道工程丁春林男1967.01副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第4页/共4页。
陈艾荣:陈艾荣,男,贵州遵义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教授,桥梁工程系桥梁设计方法与过程研究室主任。
兼任国际桥梁维护与安全协会(IABMAS)中国团组主席、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IABSE)基金会理事、第五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公路学会桥梁与隧道专业委员会主任等。
近年来从事桥梁结构设计理论、桥梁维护与安全、拓扑优化与桥梁造型、极端荷载作用下桥梁结构性能评价、以及桥梁全寿命和耐久性方面的研究。
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等国家重大项目,承担了多项国内外大型桥梁结构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工作,如润扬大桥、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胶州湾大桥、泰州大桥等。
主持编写交通运输部行业标准和规范2部。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一等奖,以及其他省、市级科技奖励多项;指导博士生1人获全国百优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0余本,发表论文220余篇,培养研究生90余名。
主要学习经历:1979.09—1983.07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获桥梁工程学士学位1986.09—1989.07西安公路学院(现为:长安大学)公路系,获桥梁工程硕士学位1990.09—1993.07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获桥梁工程博士学位主要任职经历:1983-1990西安公路学院(现为:长安大学)助教、讲师1994-1996同济大学博士后1996-1997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第二结构设计所访问学者1997-1998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副教授1998-1999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副教授,副系主任1999-2000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副系主任2000-2006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系主任2006—2010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2010—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教授学术专著:刘玉擎,陈艾荣. 组合折腹桥梁设计模式指南.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5陈艾荣,冯良平,阮欣, 桥梁维护、安全与运营管理——迎接大数据时代,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5Airong Chen, Dan M. Frangpol,Xin Ruan, Bridge Maintenance, safety, Management and Life Extension, CRC Press,2014陈艾荣. 桥梁维护安全与运营管理--技术与挑战.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3张雄, 陈艾荣, 张永娟. 桥梁结构用耐久性混凝土设计与施工手册.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3陈艾荣. 公路桥梁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南.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2陈艾荣, 艾辉林. 计算桥梁空气动力学——大涡模拟.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张喜刚, 陈艾荣. 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指南.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张喜刚, 陈艾荣. 千米级斜拉桥——结构体系、性能与设计.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张喜刚, 陈艾荣. 苏通大桥设计与结构性能.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0陈艾荣. 基于给定结构寿命的桥梁设计过程.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阮欣, 陈艾荣, 石雪飞. 桥梁工程风险评估.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8.陈艾荣, 盛勇, 钱锋. 桥梁造型.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项海帆, 陈艾荣. 中国大桥.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鲍卫刚, 陈艾荣等. 公路桥梁抗风设计规范(JTG/TD60-01-2004).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学科创建于1952年,是我国高校中最早设置的两个桥梁工程学科之一。
1987年成立我国高校中第一个桥梁工程系,1988年获准建立我国在土木工程领域中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8年成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被遴选为上海市十个“重中之重”学科之一,在2002年和2007年两次“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均名列全国第一。
桥梁工程系目前设有4个学科群及11个研究(试验)室和1个教学研究室,是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桥梁结构抗风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同济OVM预应力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桥梁工程设计院等专业机构的挂靠单位,也是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协会(IABSE)中国团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CCES)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和风工程委员会等学会组织的常设机构所在地。
现有教职工8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正高级职务者33人、副高级职务者21人、中级职务者27人。
每年招收桥梁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约75人、硕士研究生约90人、博士研究生约25人。
教学与科研基地拥有桥梁馆、风工程馆、TJ-1风洞馆和嘉定校区李国豪实验馆等四栋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教学和科研设备以五座边界层风洞群、世界上综合试验能力最强的多功能振动台阵、国内吨位最大的双向动/静液压伺服加载系统以及成套桥梁检测监测设备等为代表,固定资产总值约3亿元。
桥梁工程系积极对接我国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以桥梁工程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以及桥梁工程设计、施工和管养的关键技术研究为总目标,逐步形成理论研究、物理实验、现场实测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努力建设成为与国际大型桥梁及动力研究前沿接轨的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进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国家级重要基地和国际性中心。
同济大学土木学院导师信息表同济大学土木学院硕士导师信息表(资料来源:同济研究生院网站)1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刘妙龙男1944.06教授土木学院2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周炳中男1959.10副教授土木学院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石忆邵男1963.09教授土木学院4岩土工程孙钧*男1926.09教授土木学院5岩土工程周健男1957.10教授土木学院6岩土工程杨敏男1960.05教授土木学院7岩土工程袁聚云男1960.09教授土木学院8岩土工程高广运男1961.10正高工土木学院9岩土工程李镜培男1963.12教授土木学院10岩土工程姚笑青女1964.02副教授土木学院11岩土工程赵春风男1964.04教授土木学院12岩土工程楼晓明男1965.02副教授土木学院13岩土工程蒋明镜男1965.03研究员土木学院14岩土工程黄茂松男1965.05研究员土木学院15岩土工程艾智勇男1966.10副教授土木学院16岩土工程熊巨华男1966.10副教授土木学院17岩土工程钟才根男1966.11副教授土木学院18岩土工程马险峰男1972.02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9岩土工程钱建固男1972.10副教授土木学院20岩土工程陈宝男1973.10副教授土木学院21岩土工程梁发云男1976.03副教授土木学院22结构工程沈祖炎*男1935.06教授土木学院23结构工程钱若军男1945.10研究员土木学院24结构工程朱慈勉男1947.07教授土木学院25结构工程苏旭霖男1948.03正高工土木学院26结构工程马人乐男1951.06教授土木学院27结构工程许强男1951.11教授土木学院28结构工程金国芳女1952.07研究员土木学院29结构工程吕西林男1955.01教授土木学院30结构工程刘祖华男1955.09教授土木学院31结构工程陈以一男1955.12教授土木学院32结构工程巢斯男1956.11正高工土木学院33结构工程苏小卒男1956.11教授土木学院34结构工程陈世鸣男1957.04教授土木学院35结构工程郑毅敏男1957.06正高工土木学院36结构工程程才渊男1957.08副研究员土木学院37结构工程丁洁民男1957.09研究员土木学院38结构工程罗永峰男1957.10教授土木学院39结构工程李杰男1957.10教授土木学院40结构工程陆洲导男1957.11教授土木学院41结构工程屈文俊男1958.11教授土木学院42结构工程钱江男1960.01教授土木学院43结构工程祁德庆男1960.09副教授土木学院44结构工程邓洪洲男1960.11教授土木学院45结构工程周德源男1960.11教授土木学院46结构工程周建民男1961.02副教授土木学院47结构工程李杰男1961.02副教授土木学院48结构工程程尧舜男1961.04副教授土木学院49结构工程童乐为男1961.05教授土木学院50结构工程张建荣男1962.05教授土木学院51结构工程周克荣男1962.07教授土木学院52结构工程熊学玉男1962.08教授土木学院53结构工程邓长根男1962.08教授土木学院54结构工程余绍锋男1962.10副教授土木学院55结构工程施卫星男1962.10教授土木学院56结构工程李国强男1963.02教授土木学院57结构工程顾祥林男1963.04教授土木学院58结构工程邹祖军男1963.05副教授土木学院59结构工程赵鸣男1963.05副教授土木学院60结构工程何敏娟女1963.07教授土木学院61结构工程吴晓涵男1964.01副研究员土木学院62结构工程赵晓林男1964.01教授土木学院63结构工程王人鹏男1964.02副研究员土木学院64结构工程熊海贝女1964.06副教授土木学院65结构工程胡克旭男1964.11教授土木学院66结构工程罗烈男1965.04副教授土木学院67结构工程吴明儿男1965.04副教授土木学院68结构工程朱玉华女1965.09副教授土木学院69结构工程匡志平男1965.11教授土木学院70结构工程吴善能男1966.02副教授土木学院71结构工程吕凤梧男1966.10副教授土木学院72结构工程卢文胜男1967.03教授土木学院73结构工程赵斌男1967.10副教授土木学院74结构工程肖建庄男1968.02教授土木学院75结构工程余琼女1968.02高级工程师土木学院76结构工程张晓光男1968.06高级工程师建筑设计院77结构工程吴宇清男1969.05副教授土木学院78结构工程鲁亮男1969.11副教授土木学院79结构工程沈之容男1970.03副教授土木学院80结构工程薛伟辰男1970.10教授土木学院81结构工程李元齐男1971.05教授土木学院82结构工程蒋首超男1971.08副研究员土木学院83结构工程孙飞飞男1971.09副教授土木学院84结构工程谢强男1971.11副研究员土木学院85结构工程陈隽男1972.04副教授土木学院86结构工程赵宪忠男1972.05副教授土木学院87结构工程蒋欢军男1973.09副研究员土木学院88结构工程张伟平男1973.10副教授土木学院89结构工程陈素文女1974.02副教授土木学院90结构工程李培振男1975.02副研究员土木学院91结构工程陈建兵男1975.08副教授土木学院92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楼梦麟男1947.08教授土木学院9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罗奇峰男1948.01教授土木学院94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翁大根男1952.10研究员土木学院95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傅公康男1954.10教授土木学院96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李遇春男1962.02副研究员土木学院97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陈清军男1963.04教授土木学院98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韩新男1967.10副研究员土木学院99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翟永梅女1968.07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00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任晓崧男1968.10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01桥梁与隧道工程范立础*男1933.06教授土木学院102桥梁与隧道工程项海帆*男1935.12教授土木学院103桥梁与隧道工程陈德伟男1956.03研究员土木学院104桥梁与隧道工程吴定俊男1956.12教授土木学院105桥梁与隧道工程葛耀君男1958.06教授土木学院106桥梁与隧道工程王刚男1958.08教授土木学院107桥梁与隧道工程李国平男1958.10教授土木学院108桥梁与隧道工程吴迅男1958.11教授土木学院109桥梁与隧道工程魏红一女1961.03教授土木学院110桥梁与隧道工程凌知民男1961.05副教授土木学院111桥梁与隧道工程吴冲男1962.07教授土木学院112桥梁与隧道工程袁万城男1962.10研究员土木学院113桥梁与隧道工程陈惟珍男1962.11教授土木学院114桥梁与隧道工程王君杰男1962.12研究员土木学院115桥梁与隧道工程肖汝诚男1962.12教授土木学院116桥梁与隧道工程刘玉擎男1962.12副教授土木学院117桥梁与隧道工程程纬男1963.06副教授土木学院118桥梁与隧道工程陈艾荣男1963.07教授土木学院119桥梁与隧道工程李建中男1963.07教授土木学院120桥梁与隧道工程顾萍女1963.08副教授土木学院121桥梁与隧道工程孙利民男1963.11教授土木学院122桥梁与隧道工程石雪飞男1964.05教授土木学院123桥梁与隧道工程马坤全男1964.09副教授土木学院124桥梁与隧道工程徐利平男1964.09正高工建筑设计院125桥梁与隧道工程朱乐东男1965.06研究员土木学院126桥梁与隧道工程徐栋男1966.06教授土木学院127桥梁与隧道工程孙建渊男1966.06副教授土木学院128桥梁与隧道工程张启伟男1966.11教授土木学院129桥梁与隧道工程贾丽君女1967.01高级工程师土木学院130桥梁与隧道工程李映女1968.05高级工程师建筑设计院131桥梁与隧道工程罗喜恒男1969.12高级工程师建筑设计院132桥梁与隧道工程叶爱君女1970.04教授土木学院133桥梁与隧道工程周志勇男1971.06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34桥梁与隧道工程王志强男1971.06副教授土木学院135桥梁与隧道工程程进男1971.07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36桥梁与隧道工程李方元男1972.10副教授土木学院137桥梁与隧道工程丁泉顺男1973.12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38桥梁与隧道工程杨詠昕男1974.09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39桥梁与隧道工程孙智男1977.02副教授土木学院140土木工程施工应惠清男1946.11教授土木学院141土木工程施工徐伟男1954.09教授土木学院142土木工程施工徐蓉女1964.12副教授土木学院143土木工程施工韩兵康男1965.03副教授土木学院144土木工程施工吴水根男1965.09高级工程师土木学院145土木工程施工席永慧女1965.12副教授土木学院146土木工程施工马锦明女1970.07副教授土木学院147风工程陈镕男1944.11研究员土木学院148风工程顾明男1957.08研究员土木学院149风工程陈伟男1960.04研究员土木学院150风工程薛松涛男1963.12教授土木学院151风工程全涌男1971.07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52风工程黄鹏男1974.04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53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杨林德男1939.12教授土木学院154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张庆贺男1944.10教授土木学院155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陶履彬男1949.04教授土木学院156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陆浩亮男1949.04教授土木学院157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唐忠德男1949.09正高工土木学院158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李永盛男1951.01教授土木学院159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束昱男1951.09正高工土木学院160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胡向东男1961.02副教授土木学院161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朱合华男1962.10教授土木学院16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贾坚男1963.01正高工土木学院163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袁勇男1963.02教授土木学院164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夏才初男1963.08教授土木学院165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汤永净女1965.02副教授土木学院166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彭芳乐男1965.09研究员土木学院167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刘国彬男1966.05教授土木学院168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黄宏伟男1966.09教授土木学院169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廖少明男1966.10副教授土木学院170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张子新男1967.01教授土木学院171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王璇男1968.05副教授土木学院172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丁文其男1969.11教授土木学院173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刘学增男1971.09高级工程师建筑设计院174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蔡永昌男1972.12副教授土木学院175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谢雄耀男1972.12副教授土木学院176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张冬梅女1975.01副教授土木学院177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谢步瀛男1950.05教授土木学院178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董冰男1956.06副教授土木学院179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张其林男1962.07教授土木学院180水文学及水资源周念清男1964.07教授土木学院181水工结构工程李南生男1960.11教授土木学院182水工结构工程徐连民男1963.02副教授土木学院183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刘曙光男1962.09教授土木学院184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郑永来男1964.09副研究员土木学院185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匡翠萍女1966.03研究员土木学院186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须鼎兴男1948.06副教授土木学院187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鲍峰男1959.08教授土木学院188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陈义男1960.03教授土木学院189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潘国荣男1960.11教授土木学院190大地测量学及测量工程沈云中男1962.11教授土木学院191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胡丛玮男1963.01副教授土木学院192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伍吉仓男1963.10教授土木学院193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王解先男1963.10教授土木学院194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李全海男1964.02教授土木学院195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楼立志男1971.11副教授土木学院196摄影测量与遥感李荣兴男1959.04教授土木学院197摄影测量与遥感程效军男1964.12教授土木学院198摄影测量与遥感邵永社男1966.05副教授土木学院199摄影测量与遥感叶勤女1970.01副教授土木学院200摄影测量与遥感林怡女1970.04副研究员土木学院201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王卫安男1960.12教授土木学院202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姚连璧男1964.04教授土木学院20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童小华男1971.02教授土木学院204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刘春男1973.02副教授土木学院205地质工程卢耀如*男1931.05教授土木学院206地质工程董炳炎男1948.08副教授土木学院207地质工程沈明荣男1951.01教授土木学院208地质工程唐益群男1952.08教授土木学院209地质工程唐世栋男1952.12副教授土木学院210地质工程胡展飞男1956.03教授土木学院211地质工程叶为民男1963.04教授土木学院212地质工程叶观宝男1964.10教授土木学院213地质工程徐超男1965.09教授土木学院214地质工程张雷男1967.12副教授土木学院215地质工程石振明男1968.03副教授土木学院216地质工程王建秀男1971.04副教授土木学院217地质工程陈建峰男1972.09副教授土木学院218地质工程黄雨男1973.04副教授土木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简介谢涛(市政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省第六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专家,交通部注册隧道检测工程师((公路)检师0920323S),《施工技术》杂志第五届通讯员。
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铁路工程专业,现从事道路与桥梁方面的教学、研究及社会服务工作。
迄今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四川建筑科学研究》、《公路交通科技》、《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ASCE》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EI核心检索15篇。
主持贵州省工业攻关项目1项,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1项,省长基金1项。
获得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
主要研究方向:道路工程、桥梁桩基础理论、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治。
刘远明(桥梁和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男,博士,教授。
毕业于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地下结构方向)。
现从事岩土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等研究。
近几年发表论文10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桥梁和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建设项目管理。
安竹石(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男,1961年生,学士,副教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现为贵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桥梁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承担多项横向科研项目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桥梁结构施工控制,桥梁检测与加固技术。
杜斌(桥梁与隧道工程):男,贵州普安人,1982年3月出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访问学者。
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师从黄质宏教授和赵人达教授。
担任《桥梁工程》和《高等桥梁结构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持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交通厅科技项目、贵州大学引进人才项目和教改项目,发表论文十余篇。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前言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是国内同类专业中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目前院内设有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与工程系、桥梁工程系、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和水利工程系5个系所。
另外还设有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土建结构预制装配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院现有教职工40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在校研究生指导教师219人、正高级职称126人、副高级职称109人。
现有9个博士点学科研究方向、12个硕士点学科、2个工程领域。
设有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地质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创新知识、引领发展,培养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的拔尖创新人才始终是土木工程学院各项工作的主旨。
百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取得的科研成果和业绩享誉海内外,培养造就的土木工程方面专业人才遍布国民经济建设的各条战线。
近几年,土木工程学院各学历毕业生总人数保持在1200人左右,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直接负责,学院和各系所都指派专人进行就业相关指导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工作有序进行。
自2014年起,应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之要求,我院开始撰写《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旨在通过详实的数据和图表来分析就业形势、毕业生去向、毕业生就业质量等特点,同时也对每一年的学院职业生涯规划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根据数据反馈意见或建议给学院教学工作,希望能够为学院今后的发展提供支持。
土木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二零一六年十二月第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一、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一)毕业生的总体规模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6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总数为1128人,其中博士毕业生113人,硕士毕业生498人,本科毕业生517人,如图1所示。
中国高校桥梁与隧道工程简介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系创建于院系调整后的1952年,是全国最早设置的两个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之一。
1982年首批获准设立结构工程(含桥梁与隧道工程)的硕士点和博士点,1986年又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结构工程成为首批重点学科。
1987年桥梁工程系成立,1988年获准设立单独的桥梁与隧道工程硕士点。
1990年又获准设立博士点以及属于一级学科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博士后流动站。
桥梁工程系现有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技术院院士2人,正高级职称17人、副高级职称19人,6位博士导师和14位硕士导师。
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70多人、博士研究生30人。
1988年在同济大学建立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桥梁抗震和抗风是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近年来承担了我国绝大部分大跨度桥梁的抗震和抗风研究以及风洞试验。
自1986年以来,共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百余项,大多数为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十项。
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国内重要刊物及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共发表论文近500篇,被《SEI》、《EI》收录30余篇。
出版专著、教材三十余部。
研究成果在国内居领先地位,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桥梁工程系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桥梁抗风与抗震、桥梁CAD研究领域的建树,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桥梁工程研究中心之一。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的国际知名度及其学术地位愈来愈高。
在上海市政工程建设大变样和南浦、杨浦大桥、江阴长江大桥等世界级大桥的科学研究与设计中,桥梁工程系的教师及毕业生作出了杰出贡献。
名人多多不必列举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结构工程现有一个博士点(桥梁与隧道工程)和两个硕士点(桥梁与隧道工程、结构工程),其中桥梁与隧道工程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和首批博士点之一,并设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整个学科队伍现有在册教师47名、返聘教师6名、兼职教师4人。
教师(包括返聘、兼职教师)中有教授2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3名;副教授21名;讲师7名;助教8名。
同济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特聘教授孙利民博士简况孙利民,男,1963年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
1980年内蒙古包头市第九中学考入清华大学,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1986年10月作为日本文部省资助留学生赴日本东京大学深造,师从日本著名桥梁专家伊藤学教授(现国际桥协主席)和藤野阳三教授。
1988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工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桥梁研究室)工学博士学位。
1992年就职于日本最大的建设公司之一的株式会社大林组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
1999年受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任职同济大学桥梁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7年取得美国职业土木工程师执照。
现任日本土木学会结构工程委员会桥梁抗风设计国际化小委员会委员、日本土木学会地震工程委员会减震隔震小委员会委员和日本土木学会地震工程委员会防灾技术普及小委员会讲师。
【主要研究领域】研究领域①:结构振动控制与结构健康监测研究领域②:结构抗震及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研究领域①的主要学术成就】·最先建立结构振动控制用调谐液态阻尼器(TLD)的精确数学模型在硕士、博士课程及任职东京大学外国人研究员期间主要进行了调谐液态阻尼器TLD(Tuned Liquid Damper)数学模型的建模、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在这一领域首先运用浅水波波动理论建立了TLD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合理估算液体摇动阻尼的理论公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实验结果证明,与以前的力学模型相比所提出模型大幅度地提高了精度。
这一数学模型不仅精度高而且运算速度快,实用性强。
TLD这一名称为孙利民教授和其导师藤野阳三(东京大学)最先提出,后来在国内外被广泛使用。
之后,孙利民教授还将这一数学模型进行扩展,用来模拟有碎波出现的TLD的特性。
并且提出了Multiple-TLD的设计概念,改善了TLD的鲁棒性。
有关TLD数学模型的建模及实验研究的论文于1991年获得了日本土木界最高奖--日本土木学会论文奖(综合题目:调谐液态阻尼器(TLD)的特性及建模),孙利民教授为6个完成人中的第三完成人。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简介
何敏娟
【期刊名称】《教育改革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1
【总页数】1页(P62)
【作者】何敏娟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
【相关文献】
1.同济大学医学院简介 [J],
2.肩负土木工程防灾的重任——记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葛耀君 [J], 王军
3.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同济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 [J],
4.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院简介 [J],
5.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简介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工程系师资队伍
桥梁抗风研究室
项海帆顾明葛耀君宋锦忠朱乐东陈伟周志勇丁泉顺全涌曹丰产黄鹏徐建英杨詠昕周志勇周暄毅赵林郭震山胡晓红
桥梁抗震研究室
范立础胡世德李建中王君杰袁万城魏红一叶爱君王志强彭天波管仲国徐艳
轨道交通桥梁研究室
吴定俊马坤全顾萍余华李奇
桥梁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研究室
孙利民程纬孙智淡丹辉黄洪葳
桥梁施工与信息技术研究室
石雪飞陈德伟吴迅凌知民李柯周宗泽阮欣
混凝土桥梁研究室
李国平徐栋黄士柏孙建渊李方元张国泉柳惠芬郑步全刘超沈殷
钢与组合结构桥梁研究室
吴冲陈惟珍曾明根刘玉擎董冰曹劲松苏庆田
大跨度桥梁研究室
肖汝诚贾丽君程进薛二乐许俊孙斌
桥梁设计方法与过程研究室
陈艾荣吴培峰马如进王达磊
桥梁结构试验室
张启伟章关永刘剑锋兰海
桥梁工程系研究生指导导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