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或工程地质期中总结背记
- 格式:docx
- 大小:999.84 KB
- 文档页数:14
工程地质复习总结工程地质复习总结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工程地质复习总结,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章地壳及其物质组成一、地壳是固体地球的外部层圈1、地球包括外部层圈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固体地球两部分2、固体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大陆地壳(平均35KM,最高70~80KM)变质岩沉积岩,海洋地壳(平均7~8KM)玄武岩3、地质作用: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4、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内热,太阳辐射热以及地球旋转力和重力5、只要引起地质作用的动力存在,地质作用就不会停止6、地质作用分为:物理地质作用(内力与外力地质作用)和工程地质作用(人为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岩浆作用(喷出和侵入),变质作用,地震外力地质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二、矿物1、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均匀固体。
它是各种地质作用的产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部分。
2、矿物形态:单晶的晶体习性:绿柱石(柱状),石榴子(粒状),板钛矿聚形晶体(板状);集合体的特征形态:红柱石(放射状),方解石(钟乳状),玛瑙(晶腺);3、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最直观的性质,自色和他色;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在无釉瓷板上刻画,对金属矿物鉴定有重要意义光泽:矿物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金属光泽(方铅矿、黄铁矿)半金属光泽(磁铁矿)金刚光泽(金刚石)玻璃光泽(玻璃表面)油脂光泽(石英端口处)树脂光泽(部分闪锌矿)丝绢光泽(石棉)珍珠光泽(云母)土状光泽(高岭土);硬度:矿物抵抗外力机械作用的强度。
1滑石2石膏3方解石4萤石5磷灰石6正长石7石英8黄玉9刚玉10金刚石解理: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沿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
大一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成、结构和演变过程的科学,作为一门广泛的学科,大一学生通常会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地质知识。
本文将对大一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岩石与矿物、地质作用等内容。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化1.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是地球宇宙形成的起点,它导致了宇宙的膨胀和冷却。
2.行星形成理论:地球是由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经过一系列过程逐渐凝聚形成的。
3.地球的分化: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分别由不同成分和物质组成。
4.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原始大气的形成、水的起源、生命的出现以及地质事件的发展。
二、岩石与矿物1.岩石的分类: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每种岩石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火成岩:由地下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包括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
3.沉积岩:由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质岩等组成,形成过程包括物理和化学的沉积作用。
4.变质岩: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包括片麻岩、页岩和大理岩等。
5.矿物的特征:矿物是由确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组成的固体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三、地质作用1.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外部的构造和变形,包括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
2.地质力学:研究岩石的应力、应变和变形等力学行为,包括岩石的断裂和褶皱形成。
3.地貌地质学:研究地表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包括风蚀、水蚀和冰蚀等地质作用。
4.环境地质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包括地质灾害的分析和评估。
综上所述,地质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的学科,大一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岩石与矿物以及地质作用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对地球的奥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地质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普通地质学总结(夏邦栋第二版)2、北半球上一切运动的物体其运动方向均向右偏;南半球的均向左偏。
此为科里奥利效应。
它对大气的运动方向(流水的运动方向也相同)发生重要影响。
P373、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氮、氧以及少量的二氧化碳等。
在平流层上部有臭氧层。
正是因为地球具有这种性质的大气,生命的存在才称为可能。
4、太阳热能、地球的重力能以及日月的引力是发动各种外力地质作用的能源。
或者说是推动大气、水、生物三种营力做功的动力。
7、使松散的沉积物变为坚硬的沉积岩的作用称为固结成岩作用,包括压固作用、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以及新矿物生长作用等。
它们对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具有不同的意义。
8、组成沉积岩的常见矿物都是在常温、常压下形成的,或者所适应的温度范围较大,在地表条件下能够保持稳定的矿物。
P419、碎屑结构是沉积岩的特征性结构,也是识别沉积岩的基本标志。
10、碎屑结构按其组成碎屑颗粒粒径分为砾状、砂状、粉砂状、泥状等类型,其相应的沉积岩分别是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页岩、黏土)。
P4111、砾岩与砂岩一般都具有的碎屑、基质与胶结质三部分,或碎屑、胶结质两部分,用肉眼能够加以识别。
P4112、层理是沉积岩的特征性沉积构造,也是识别沉积岩的基本标志。
包括平行层理与交错层理两种类型。
P4313、递变层理、波痕、泥裂、印模等沉积构造都出现于具有碎屑结构的岩层中,它们对于判别岩层的顶底方向常有指示性意义。
P43-4514、缝合线是石灰岩及白云岩中常见的沉积构造。
它可以帮助确定岩层的层面。
P4415、砾岩(含角砾岩)的进一步定名主要依据其中碎屑的成分。
砂岩的进一步命名除依据碎屑成分外,还要注意碎屑的粗细程度、岩石的颜色、胶结物成分等。
P45-4616、粘土岩或泥岩的碎屑极细,难以辨认,进一步定名可以根据岩石的颜色及混入物成分。
17、硅质岩是由SiO2组成的岩石。
含有机质的硅质岩为黑色。
富含氧化铁的硅质岩为红色或灰绿色,称为碧玉。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工程地质实习总结精选2篇(一)通过这次实习,我对工程地质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并且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能和知识。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总结:一、实习过程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参与了多个项目的地质勘探工作。
首先,我学习并掌握了地质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地层观测、取样、测量等。
在实地勘探中,我积极参与地质钻孔、地质剖面观测和地质勘探工程的现场工作,理解并熟悉了勘探设备的使用和操作。
其次,我还参与了地质灾害的监测和评估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习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原因和发展规律,并学习了如何进行灾害监测和评估。
我参与了滑坡、崩塌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并学会了使用地质测量仪器和软件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最后,我还学习了工程地质报告的编写和总结。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几个项目的报告撰写工作,学习了如何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并将结果清晰地表达在报告中。
我还学习了如何根据地质调查数据进行工程地质评价和预测,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二、收获和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实用的地质勘探和灾害评估技术,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的能力。
在实习中,我与同事们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项目的各项任务。
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这次实习也让我重视实践和实际工作的重要性。
在实习中,我发现理论知识只是基础,真正的能力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磨练和提高。
我认识到实践是提高自己能力的最好途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三、不足和改进尽管这次实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对工程地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在地质灾害评估方面。
因此,我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此外,在实地勘探和现场工作中,我还存在一些技巧上的不足。
比如,在地质调查中,我需要更加仔细和细致地观测和取样;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我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应的软件和技术。
关于工程地质的实习总结
在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多个工程地质项目,对工程地质领域的工作和流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习期间,我主要负责以下内容:
1. 地质调查:在项目现场进行地质勘察和采样,了解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为后续工程设计及建设提供依据。
2. 地质风险评估: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确定工程设施建设的安全性,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
3. 工程地质勘查报告编制:根据采集到的地质数据和现场情况,编制工程地质勘查报告,详细描述地质条件和提出建设建议。
4. 地质监测:通过实验室测试和监测手段,对地质条件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提出调整建议。
5. 地质工程设计:参与地质条件的分析和评估,辅助工程设计师进行工程设计,确保设计与地质条件相符合。
总的来说,在实习期间,我通过实际项目的参与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工程地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也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能将这些经验和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为工程地质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质现象的学科。
下面是一些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总结。
1.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地幔是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岩石层,地核是地球的内部最深处,由铁和镍组成。
2.地球的动力学:地球的内部热量通过地幔的对流而导致地壳板块的运动。
地壳板块移动的结果是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3.地层与年代:地层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层序。
通过对不同地层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历史上的演化过程。
地质学家使用不同的方法来确定地层的年代,包括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和化石记录。
4.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研究岩石的形变和断裂的科学。
它主要研究岩石如何相互作用,产生断层、褶皱和地质构造。
5.矿产资源:地质学也研究地球上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
通过地质调查和勘探,可以发现和开发这些矿产资源。
6.地球的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可以理解地球的历史演化。
地球的历史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包括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7.地球表面的地貌: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状和特征,包括山脉、高原、河流、湖泊、沙漠等。
地质学家研究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
8.水文地质学:9.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震现象的学科。
它研究地震的发生原因、震源机制、震波传播和地震带的分布。
10.灾害地质学:灾害地质学是研究自然灾害与地质条件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地滑等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
以上是地质学的一些普通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等领域,对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5篇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篇1本次实习为期一周,实习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和提高学生土木工程和交通工程专业的热情和兴趣。
实习包括课堂讲解和实地考察两部分。
在课堂中,导师简单讲解实习内容及各种地质相关内容,在现场根据具体情况_老师深入分析,精心讲解,不仅使我们掌握了野外实习的基本要领,还使我们对课程理论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并加以巩固和深化。
本次实习我们利用罗盘在多处测量了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在这些过程中,我对罗盘功能的认识和操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我还熟练了产状三要素的各种表达方法——方向法、象限法和图示法。
地质实习本质就是研究各种地质情况,其中一大块内容便是岩石和及其构成边坡的工程地质问题,因此,此次实习最大的内容就是观察各种岩石和分析其构成的边坡情况。
实习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跟岩石和边坡打交道,_老师也花了大半部分的精力讲解这部分的知识。
为期一周的地质实习很快的就结束了,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和兴趣,而且还在实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从之前的感性认识升华为如今的理性认识,这种质的飞跃,应该归功于实践的作用。
此外,在此次实习中我在导师身上学了不少的东西。
体会最深的就是做事要认真、不能懈怠,更不能放弃,爬鼓山时,在导师的激励下,我坚持下来了,所以要铭记:做事要认真,即使不喜欢的,也要努力去做,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让自己造福于人类!工程地质实习报告个人总结篇2《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许多地质理论和知识都必须经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识。
因此,地质学的野外实习是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
通过这次在昆明、武定、元谋地区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有了一次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我对《地质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地层、构造、岩石、矿物等地质学基本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变动以及地球演化历史等内容的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地质学的各个分支,如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等。
以下是几个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
1.矿物学矿物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地球上各种矿物物质的性质、成因和分类等。
矿物是地壳中的天然物质,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
矿物学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岩石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2.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形成、组成和变质作用等的学科。
岩石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的固体物质,常见的岩石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岩石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物质循环和地壳的演化历史,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3.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上的分布、循环和相互作用等的科学。
地球化学元素是构成地球物质的基本成分,常见的元素有氧、硅、铁等。
地球化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物质的起源和演化过程,对于理解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和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4.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地壳运动和构造变形等的学科。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构成了陆地和海洋的基础。
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可以揭示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对于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5.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球上各个地层的分布和演化等的学科。
地层是地壳中连续分布的一层层岩石,通过研究地层的特征和化石的分布可以推断地层的时代和地质历史。
地层学的研究对于地质历史的重建和矿产资源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等的科学。
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等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它们相互关联,共同组成了地质学的知识体系。
通过研究地质学,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奥秘,为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知识归纳整理QQQQ普通地质学笔记绪论1、概念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3、分支学科物质组成。
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
地壳历史演化。
其它。
4、研究想法历史恢复、规纳为主:工作程序:调研、判断解释、实践检验原则:将今论古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
)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如今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1、大气圈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具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
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
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
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地表有70.9%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
它们构成一具基本延续的水圈。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对人类生存、日子环境。
水的循环3、生物圈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
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
生物成矿。
对大气环境影响。
参与地质作用。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52、表面特征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山:成因分断块山、褶皱山高程分:低山500-1000M(海拔);中山1000-3500m;高山:》3500丘陵:《500M 相对高差200M内原:平原(海拔高程600M以内,普通低于200m;高原。
普通地质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地质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地球内部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厚度约为5-70公里。
地壳的质地比较坚硬,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壳的厚度随着地球表面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层,主要由硅氧化物和镁铁矿物组成,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的温度和压强都比较高,能够形成地幔柱流,驱动地球板块的运动。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内核则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与一些小量的碳、硫等非金属元素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厚度约为2200公里。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能够维持地球的内部温度,形成地球的磁场。
二、地球的板块构造地球的板块构造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地球的外表面被划分成了若干块板块,而这些板块则以不同的速度在地球的表面上移动。
地球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壳的变形和地震的发生。
目前,地球表面上有七大陆板块和十多个小板块。
地球板块的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地幔柱流所驱动的。
地幔柱流是地幔内部的热对流造成的,能够带动地球板块进行运动。
地球板块的运动也导致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地球历史与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地质学的一个基本知识点。
地球的形成日期约为46亿年前,而地球自然演化的过程则分为了四个主要的地质时期,分别为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每一个地质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地层和化石。
通过对地球不同地质时期的地层和化石的研究,地质学家能够对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进行推断和研究。
地质时间尺度的建立也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四、地质资源地质资源是地球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能源和矿产等。
地质资源的种类繁多,其中包括了矿产资源、水资源、燃料资源和地质遗迹等。
矿产资源是地球内部的各种矿物资源,包括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和非金属矿物资源等。
水资源是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和海水等。
燃料资源主要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1、基本概念地层层序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岩层位于上面。
这一原理称地层层序律,也称叠覆原理。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中的相对平均含量。
又称元素丰度。
温度风化——由于昼夜温差和季节温差的影响造成岩石发生不均的热胀冷缩而导致岩石中矿物之间的结合力减弱,最终松弛崩解。
节理——断裂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形式,有时也称为裂隙。
地温梯——地球内部的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我们将单位深度内温度增加量称为地热梯度。
球状风化——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
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
洋流——大洋水发生大规模的远距离的运动称为洋流。
溯源侵——指在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其向上游源侵头蚀后退的现象。
又称向源侵蚀。
风化壳——岩石圈上部的各种残积物的总和。
洪积扇——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变质作用——岩石在深部受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气流等内动力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和改造的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黏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
下层是由河床移动沉积的粗砂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
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结构。
河流阶地——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垂直下切侵蚀的界限,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
岩溶作用——凡是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淀)为主。
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
岩石圈——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精选3篇)地质学知识点总结篇11、简述 Tissot 和 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 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
所用参数是原油中沸点>210℃馏分的分析数据。
Welte 三角图解分为六种类型:芳香—沥青型,芳香—中间型,芳烃—环烷型,石蜡--环烷型,石蜡型,环烷型。
2、天然气分类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
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3、石油地质学研究进展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无论在基本理论、勘探方法和分析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新的进展。
①生油理论上初步揭示了陆相生油和海相生油的本质对陆相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丰度演化阶段、转化效率,源对比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展。
②油气田形成方面,建立了陆相盆地中油源区控制油气分布的理论。
③板块构造理论研究含油气盆地类型及演化,指导了油气勘探。
④地震地层学(区域地震地层学(含层序地震地层学)与储层地震地层学(含开发地震学))的应用。
⑤储层评价技术的系统研究。
⑥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
⑦数学地质和计算机的应用正在促使石油地质学发生深刻的革命。
⑧石油地质学原理从静态向动态、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
⑨在勘探方法上,采用了综合勘探方法:重磁、电、地震、参数井等综合勘探。
发展了以前的单纯的构造条件找油。
⑩室内分析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生油理论、油气藏形成理论。
特别是有机质的成熟度分析发展很快。
4、在盆地、区带、圈闭三级评价研究中,盆地分析是础,区带评价是手段,圈闭描述是目的(1)盆地分析①内容沉积史:查明各时代层序沉积体系、沉积相,编制沉积环境图,指出有利的生、储、盖相带分布重塑沉积发育史。
构造史:编制各层序等厚图,阐明坳陷隆起发育演化,查明二级构造带类型、特征及分布,为优选区带奠定基础。
1、出露地表的三大岩类抵抗风化的能力不同。
①沉积岩(抗风化能力强)> 岩浆岩和变质岩(抗风化能力弱)②沉积岩:(碎屑岩> 化学岩和生物岩)③岩浆岩:(酸性岩> 基性岩)④变质岩:(浅变质> 深变质)2、岩石矿物成分(1)含Ca、Mg、K、Na等元素愈多矿物愈不易风化含Fe、Al、Si等元素愈多矿物愈易风化据研究得矿物在风化中的稳定系列<=> 鲍文反应系列结晶:早晚风化:快慢风化顺序: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滑石>蛇纹石>绿帘石>基性斜长石>酸性石>正长石>白云母>石英2、岩石的结构、构造。
①结构影响抗风化能力由强—弱♦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非晶质结构>结晶质结构♦细粒结构>粗粒质结构♦基底式胶结> 孔隙式胶结♦胶结物成分:Si > Ca > 泥质②层理、片理等定向排列构造的岩石较均一粒状、致密性的易风化岩浆岩:流纹构造如沉积岩:层理构造变质岩:片理、片麻构造(三)地质构造节理、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背斜核部易风化。
二、主要岩石在风化中的表现(一)岩浆岩深成岩:全晶质为主,性脆,节理裂隙发育,抗风化能力弱。
侵入岩:浅成岩:多为半晶质,易出现差异性风化。
喷出岩:抗风化能力较侵入岩强,深色矿物多的岩石易风化,斑状结构的易风化。
(二)沉积岩层理发育易风化化学岩易风化接触变质岩:接触带上裂隙发育,易风化。
(三)变质岩动力变质岩:与碎屑岩相似。
区域变质岩:片理发育易风化。
2 湖泊的成因和类型①构造湖: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断陷、凹陷、沉陷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经积水而成为湖泊,通常称为构造湖。
【如:青海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滇池、日月潭、坦葛尼喀湖、贝加尔湖】②火山口湖:火山停止喷发后,火山口内积水而形成的湖泊,面积小而深度大。
【如:长白山天池、天山天池】③堰塞湖:河流被外来物质堵塞而形成的湖泊。
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二)引言:普通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历史和地球内部及表面变化的科学分支。
本文将对普通地质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概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岩石和矿物1. 岩石的分类:依据形成方式和岩石的成分,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矿物的特征:矿物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可根据其硬度、比重和光泽等特征进行鉴定。
3. 岩石循环:岩石循环是岩石在地球上经历了不同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包括岩浆的形成、岩石的风化和沉积。
二、地层和地质事件1. 地层的定义:地层是地球表面上由不同岩石层序组成的地层,经历了不同的年代和地质事件的沉积。
2. 地层的划分:根据地质特征和化石记录,地质学家将地层划分为不同的岩层和时间单位。
3. 地质事件:地质事件是地质学中的重要标志,包括火山喷发、地震和构造活动等。
三、地球内部结构1. 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每个层次的物质组成和性质不同。
2. 表层构造:地球表面的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地震带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3. 地震的原理: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表现,可以通过记录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四、地质演化与板块构造1. 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指的是地球表面大陆板块的相对运动,是地球演化史中的重要过程。
2.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解释了地球表面板块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地质历史:地质历史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不同地质时期的地质事件、岩石类型与古生物的演化等。
五、地质资源与环境问题1. 地质资源的分类:地质资源包括能源、矿产资源和水资源等,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环境地质问题:地质学在环境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质过程对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有重要意义。
3. 可持续发展:在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地质学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和措施,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工程地质实习个人总结
在工程地质实习期间,我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
以下是我的个人总结:
1. 学习理论知识:实习期间,我深入学习了地质勘察、地质灾害评价等相关理论知识,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水平。
2. 实地勘察:通过实地勘察项目,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进行地质调查和资料采集,提
高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 与团队合作:在项目中,我与其他实习生和工程师紧密合作,学会了团队合作精神
和沟通能力,提升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解决问题: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和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合作,
成功解决了问题,增强了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
5. 总结经验:实习结束后,我对自己的实习经历进行了总结,并得出了一些宝贵的经
验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借鉴。
通过这次工程地质实习,我不仅加深了对地质专业的理解,还提升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工程地质实习总结参考_工程地质年终个人工作总结本人在今年暑假期间参加了某地质公司的工程地质实习,在实习期间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也进一步了解了工程地质的工作流程和职责。
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许多项目,其中最有印象的是某区域土地规划项目。
在这份总结中,我想总结我在实习期间所学到的东西,并给自己规定接下来的学习计划。
一、实习期间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1. 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在实习期间,我通过参与项目,学习了工程地质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包括基坑开挖、爆破、地质勘察和地质灾害评估等方面。
2. 现场工作与现场管理:在项目中,我参与了现场工作和管理,包括现场取样、监测和测量等,体验到了现场工作的兴奋和压力。
我也学习了如何协调现场的不同人员和如何处理现场交通和安全问题。
3. 报告和文件的撰写:在实习期间,我也学习了如何撰写报告和文件,包括现场勘察报告和风险评估报告等。
通过撰写报告,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工程地质的细节和流程,也提高了我的写作能力。
二、接下来的学习计划1. 继续深入学习工程地质知识:在实习期间,我了解到了工程地质的基本知识,但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深入学习,如水文地质、地下水开采、地质灾害防治等,这些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非常重要。
2. 学习更多的操作技能: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基本的现场操作技能,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熟练掌握各种现场操作工具和设备的使用。
3. 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在工程地质领域,英语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
因此,我计划继续深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包括词汇、语法和口语。
总之,工程地质实习是我人生中非常难得的经验和机会。
通过实习,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因此,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为将来的工程地质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工程地质》学习笔记(Ⅰ)遇到稀盐酸剧烈起泡的是方解石。
矿物受力后常沿一定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特性称为解理。
摩氏硬度计由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10种矿物组成。
矿物的光泽分为非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属光泽。
岩石按成因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花岗岩、酸性岩属于火成岩,粘土岩、碎屑岩、化学及生物化学岩类属于沉积岩。
页岩的颗粒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并具有泥状结构、页理状构造。
石灰岩属于沉积岩中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岩类。
火成岩按所含矿物的结晶程度可分为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非晶质结构。
火成岩按所含矿物的结晶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
火成岩按化学成分分为:酸性岩、中性盐、基性岩、超基性岩。
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划分为显晶质结构,隐晶质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类型:碎屑结构、泥状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结构。
沉积岩的物质按成因分为: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化学沉积矿物、有机质及生物残骸。
岩浆岩构造类型:流纹状、块状、气孔状、杏仁状。
变质岩的结构:残余结构、变晶结构、碎裂结构。
变质岩的构造:板状、片状、千枚状、条带状。
变质岩所特有的矿物:石墨、滑石、绿泥石、绢云母、蛇纹石。
花岗斑岩属于浅成岩。
白云岩具有层理结构。
石灰岩具有层理结构,千枚岩具有片理结构。
石英岩只要由石英砂岩和硅质岩变质而成。
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后形成的是玄武岩。
褶皱构造的基本形态:背斜、向斜。
平卧褶曲是按轴面所处状态分类,倾伏褶曲属于按枢纽倾斜状态分类。
褶曲按轴面的产状分类:直立、倾斜、倒转、平卧。
褶曲按枢纽的产状分类:水平、倾伏。
背斜:两侧岩层向外相背倾斜,中心岩层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
向斜:两侧岩层向内相向倾斜,中心岩层较新,两侧岩层依次变老。
断裂构造主要分为节理和断层。
未发生明显位移的断裂时节理,发生明显位移的是断层。
节理按成因分为:构造节理、原生节理、风化节理。
节理按力学性质分为:剪节理、张节理。
普通地质学总结第一篇:普通地质学总结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改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力: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个层圈相互作用外力: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业、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用质量分数表示,地壳中:氧45.2%硅27.2%铝8%铁5.8%钙5.06%镁2.77%钠2.32%钾1.68%,共98.03% 解理:晶体抽到外力打击时能哦股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解理面)的能力端口:矿物受打击后所形成的、不沿固定结晶方向的破裂面,总是不平坦的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岩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
超基性岩浆,小于45%,基性岩浆,45%~52%,中性岩浆,52%~65%,酸性岩浆,大于65% 中心式喷发:喷发沿地壳中的管状通道发生,常形成火山锥者裂隙式喷发:岩浆喷发沿地壳中的巨大断裂发生,不形成明显的火山锥者泛流是指平铺式的流动铺开,泛流玄武岩就是泛流式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一般就是形成平平的玄武岩层。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脊火山带、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侵入作用:深层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侵入岩:侵入作用形成的,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岩浆固结体围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岩浆结晶的冷凝速度、温度、深度火成岩的构造:火成岩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关关系。
工程地质个人工作总结在工程地质领域工作一段时间以来,我深感工程地质工作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在这个领域中,我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
以下是我个人工程地质工作的总结:首先,我对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对地质调查和勘探的实际工作,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地质地貌、地层构造和岩土物性等影响因素,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其次,我具备了较强的地质勘察与地质灾害评价的能力。
在实际的项目中,我通过详细的地质勘察,全面评价了工程地质条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同时,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估也是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再次,我熟练掌握了各种岩土工程勘察和测试方法。
在实际的项目中,我通过岩土工程勘察和测试,对地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准确的测试,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最后,我还具备了一定的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监理能力。
在项目中,我参与了工程设计和施工的监理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了地质问题,保障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总的来说,工程地质工作对我来说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会。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为更多的工程项目提供优质的地质技术支持,为社会和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工程地质是一门融合地质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它关乎着土地利用、建筑工程、交通工程、水利工程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在这个领域里,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通过对过去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吸取教训,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素养。
一方面,通过与工程设计师、施工人员、环境保护专家等各种专业人员的讨论交流,我不断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到工程地质工作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性作用。
我学会了如何针对性地开展地质勘察工作,考虑到工程所在地区的地质情况,以确保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稳定。
另一方面,我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了各种挑战和问题。
在某些地质条件复杂的工程项目中,需要我不断改进和完善工程地质方案,以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普通地质学》期中总结第一稿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研究对象1.地球由固体地球和覆盖其上的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构成。
2.固体地球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层圈。
3.地壳加软流圈之上的固体地幔合成岩石圈。
地质学的任务1.指导人们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2.有效地指导抵御自然灾害3.研究地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组成地球的物质2.物质的组成方式、形成、演化与分布3.地球的历史4.应用问题5.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6.综合性研究地质作用及其方法1.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包括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
2.地质作用的特点(1)地质作用的地域特色(2)地质现象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过程的漫长性3.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1)野外调查(2)仪器测量(3)理论分析第二章矿物厚16km的地壳内50种元素的平均含量与总质量的比值,成为地壳元素丰度,命名为克拉克值。
矿物的概念1.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在正常情况下呈结晶质的元素或无机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元。
晶体、非晶质体、与准晶体1.晶体是其内部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态物质。
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称为结晶质。
2.非晶质体是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不呈周期性平移重复排列的固体。
相应对应非晶质。
3.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条件(温度、压力等)下可以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从而成为不同的矿物,称为同质多象。
4.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以部分地被性质相似的他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称为类质同像。
5.包围晶体的平面称为晶面。
6.由两个或多个同种晶体按一定的相对方位关系连生在一起,称为双晶。
、7.矿物单体若为一向伸长,其集合体常为纤维状或针状、柱状;若为两向延展,其集合体常为板状、鳞片状;若为三向等长,其集合体常为粒状、块状。
8.特殊形态集合体:放射状、晶簇(石英或方解石晶簇)、鲕状和豆状、钟乳状、葡萄状与肾状、结核状矿物的物理性质1.透明度2.光泽——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非金属光泽3.颜色——自色、他色、假色4.条痕5.硬度6.解理:云母一个方向、方解石三个方向7.断口常见矿物矿物分类1.自然元素矿物2.硫化物及其类似化合物矿物3.卤化物矿物4.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5.含氧盐矿物部分常见矿物:石墨、石英、方解石第三章火成岩喷出作用与喷出岩1.岩石按照其地质成因划分为火成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火成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
3.岩浆(magma):形成于地下深处的、具有较大粘性的高温熔融流体物质。
●成分:硅酸盐+1-8%以水为主的挥发物质;●源区:地表之下50-200公里;●条件:温度800-1200°C;压力10千巴大气压(40公里)4.岩浆作用Magmatism:岩浆发育、运动、固结成火成岩的作用. 岩浆喷出地表的过程,称火山作用Volcanism。
早期爆炸喷出,晚期地表溢流.未到达地壳而在地下某深处冷凝结晶固结的过程,称为侵入作用Intrusion。
5.喷出强度与岩浆的粘性有关(viscosity) (岩浆由二部分构成:硅氧四面体或硅铝氧化物和金属阳离子。
[SiO4]-4、[AlSi3O8]- + K,Na,Ca,Mg,Fe,前者含量高,则岩浆粘性大,呈酸性,难流动,;反之,粘性小,呈基性,易流动。
)6. 火山喷发物质的构成Compositions of volcanic maeriala.气体Gas:水汽、二氧化碳、硫化物等。
b.固体Solid: 围岩及早先冷凝的岩浆岩,被岩浆喷出,脱离地表在空中炸碎后冷凝成固结体,称火山碎屑岩火山灰<2mm → 单独成岩→ 凝灰岩火山砾2-50mm → 火山灰胶结→ 火山角砾岩火山块>50mm → 火山灰胶结→ 火山集块岩火山渣数十厘米→ 快速冷凝的岩浆块→ 浮岩火山弹>50mm → 喷出炸碎后冷凝固结的岩浆块c.熔融体Melting body:熔岩7. 喷发方式Erupting patterns裂隙式喷发Fissure:岩浆沿断裂溢出,固体喷发物较少。
中心式喷发Central:形成盾形火山锥,坡度2-4度,小于150。
8. 熔岩类型及其特征Type & character of lava按SiO2含量%的分类(国际通用)超基性Ultrabasic magma:<45%; (▲超镁铁质Ultramafic) 科马提岩基性Basic magma:45-52%; (▲镁铁质Mafic) 玄武岩中性Intermadiate magma(Andesite magma):52-65%;安山岩酸性Acidic magma:>65%,流纹岩侵入作用与侵入岩1.侵入作用(intrusion)侵入岩(intrusive rock):岩浆在向上运动的侵入过程中逐渐冷凝结晶形成的岩石。
深成侵入岩(深成岩):>10公里深处形成。
中深成侵入岩:3~10公里浅成侵入岩(浅成岩):<3公里深处形成。
2.侵入岩的产状Attitude:侵入岩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
(1)岩体:分岩株与岩基二种。
● 岩株(stock)● 岩基(batholith)(2)岩脉(dyke):分岩墙与岩床二种。
● 岩墙(dyke)● 岩床(sill)(3)岩盆与岩盖火成岩的结构与构造1.结构(1) 按结晶程度:全晶质phanero-crystalline(花岗岩)、隐晶质-玻璃质Crypto-crystalline to glass(黑曜岩)、半晶质(浅成岩)(2) 按晶粒大小粗粒结构: 晶体粒径5mm中粒结构: 晶体粒径5-1mm细粒结构: 晶体粒径1-0.1mm(肉眼可辨0.1-0.2mm)微粒结构: 晶体粒径0.1mm(3)按晶体的完整程度自形:缓慢结晶,晶形规则;它形:速冷,晶形不规则;半自形(4)按晶体的相对大小● 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似斑状结构Porphyroid(侵入岩):基质为显晶质,成分与斑晶相同.反应稳定、缓慢结晶的环境。
● 斑晶(phenocryst):粗大的晶体;基质(matrix): 斑晶周围细小的颗粒.以石英大小为标准,分粗、中细和显晶质、隐晶质和玻璃质等● 斑状结构Porphyritic:基质为隐晶或非晶质. (火山岩的典型结构)2.构造●气孔构造、杏仁状构造●流动构造Flow: 柱状、片状矿物或俘虏体定向排列。
●流纹构造Rhyotaxitic:流纹岩中不同的矿物成分、不同的颜色、拉长的气孔相互线状或弯曲状平行排列。
●晶洞构造Miarolitic:岩浆冷凝收缩形成的浑圆状空洞,内常生长有晶族。
不同于气孔.为不均质的碱性花岗岩(A型)典型构造。
●球状构造Orbicular: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同心圆壳围绕中心分布而成。
特征:各圈中的矿物呈放射状分布。
成因:岩浆中的某些组分脉动式过饱和结晶而形成。
●层状构造(bedded):熔岩-沉积夹层-熔岩平行排列。
●块状构造(massive structure):宏观上各向同性;矿物排列无规律;岩石呈均匀块体.火成岩所特有。
SiO2越多,颜色越浅第四章沉积岩1.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大气、水、生物(科里奥利效应)2.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3.沉积作用沉积物:(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生物化学沉积物)4.搬运作用(1)滚动方式沿水流底部搬运: >2mm,砾岩; (2)跳跃搬运:2-0.05mm,砂岩; (3) 悬浮状态搬运:0.05-0.005 mm,粉砂岩;(4)凝聚态搬运:<0.005mm,粘土岩5.固结成岩作用沉积岩的特征1.沉积物来源:母岩风化物、生物、火山物质、宇宙物质。
2.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中八种主要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方解石、高岭土、绿泥土3.沉积岩与岩浆岩主要矿物成分比较岩浆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石英、斜长石、白云母)沉积岩:方解石、白云石、石膏、石盐(石英、斜长石、白云母)4.沉积岩的结构(1)碎屑结构砾状结构>2mm砂状结构2-0.1mm粉砂状结构0.1-0.01mm泥状结构<0.01mm(2)胶结类型基底胶结(胶结强度最强)孔隙胶结接触胶结(3)非碎屑结构●非碎屑结构Non-clastic:-为生物岩、生物化学岩所特有。
-岩石中的颗粒由化学沉积或生物化学沉积作用形成。
-无碎屑和填隙物及胶结物之分。
●晶质结构:全由近等大的沉积晶体组成;如灰岩的方解石。
●生物结构:由丰富的生物化石碎屑组成。
5.沉积构造1.层理(layer,bedding):沉积岩的成层性。
a.平行层理(parallel bedding):不同沉积层顶底面平行。
沉积岩在安静的介质环境中形成。
b.交错层理(cross bedding):不同沉积层顶底面不平行。
沉积岩形成于动荡的介质环境中。
c. 层的厚度:巨厚>1m、厚层1-0.5m、中厚0.5-0.1、薄层0.1-0.01m、微层<0.01m。
2.递变层理(graded bedding):同一层内,碎屑粒级由下而上逐渐变小。
3.波痕(ripple mark):波浪弯曲的层面.反映沉积环境动荡.4.泥裂(mud crack):层面上多边形,剖面上楔形。
6.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粉砂岩、石灰岩、白云岩等第五章变质岩1. 占地壳总体积的27.4%;主体在中、下地壳,地表较少2. 变质作用的定义: 由于温度(T)、压力(P)的改变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固态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地质作用叫变质作用。
3.引起变质作用的因素(1)温度:变质温度:150°C-180°C,800°C-900°C低于150°C为常温,高于900°C则地壳岩石熔化.(2)压力(3)化学活动性流体变质作用中原岩的变化1.岩石通过释放或获得某些挥发分而达到平衡,形成新的矿物.2.交代作用:固态下,岩石中物质成分进出的交换作用。
3.重结晶作用Recystalization定义:小晶体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长成更大晶体的作用。
●石灰岩CaCO3→大理岩CaCO3(质纯、洁白的称汉白玉)●石英砂岩(加温)→石英岩4.变质岩的结构指矿物、变斑晶自身特征、形态、大小,与邻近颗粒的关系(1)变晶结构:原岩发生重结晶或交代作用而形成新矿物的结构(前者有大理岩;后者有石榴石片岩(有新生矿物石榴石)(2)变余结构:尚残留部分原岩结构者称之,为浅变质结构(如板岩特有的变余泥质结构、砂质结构)(3)碎裂结构(4)交代结构4.变质岩的构造指矿物之间的关系、空间展布方式(1)变成构造:原岩构造(如层理)消失,形成变质岩特有的构造.如片理、片麻理等随变质程度加深:斑点状(spotted)→板状构造(slate) →千枚状构造(phyllite)→片状构造(schist)→片麻状构造(gneiss)→块状构造(quartzite,矿物无明显定向)(2)变余构造:变质岩中残留有原岩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