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的现象。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准确评估。
溶血现象可能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小板计数不准确、电解质水平异常、肝功能指标异常等情况。
了解溶血现象对各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实际检验中,如何准确识别和排除溶血现象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对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针对溶血现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通过深入了解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
【2000字】1.2 溶血现象的定义溶血现象是指血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坏,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内成分的现象。
溶血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免疫性因素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血现象常见于血液采集、处理或保存过程中,也可能由疾病状态引起。
溶血现象的程度通常通过血清或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来评估,高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会干扰多种生化检验项目的准确性,包括血红蛋白检测、血小板计数、电解质检测、肝功能检测和肾功能检测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需要警惕溶血现象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修正,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深入了解溶血现象对各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对检测结果的解释和评估能力,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益信息。
2. 正文2.1 溶血现象对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溶血现象对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溶血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使得血液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增多,从而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准确测定;二是溶血可能会破坏红细胞膜,导致其他血细胞或细胞碎片的释放,干扰到血红蛋白的测定。
试论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与对策【中图分类号】r 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260-01【摘要】标本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
是由于各种原因如抽血时负压过大、水浴箱中温度偏高或离心分离血清时速率过高等造成红细胞破坏,胞内物质进入血清,使血清呈红色而出现的一种现象。
本文就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预防策进行论述。
【关键词】标本溶血;生化检验;预防对策标本溶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如抽血时负压过大、水浴箱中温度偏高或离心分离血清时速率过高等造成红细胞破坏,胞内物质进入血清,使血清呈红色而出现的一种现象。
由于红细胞内成分进入血清,势必会对某些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
1 溶血产生的原因引起溶血产生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种:(1)采血过程操作不当:操作者抽血时将止血带扎得过紧,瘀血时间过长,抽血时负压过大;采血过程中因抽血时未擦干消毒液,抽血不顺,反复拍打穿刺部位;从血肿处采血,血液注入真空管过快或产生气泡;直接从输液处放血;血加入抗凝管后剧烈振荡混匀等原因致标本溶血;(2)检验过程操作不当:水浴箱中温度偏高;标本离心时速率过快;离心管和套管底部有硬物使红细胞过度挤压产生溶血;(3)医疗器械质量不过关:标本试管质量不合格;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采血针质量差或密封不好等原因均可造成标本发生溶血现象。
2 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原因分析溶血使血细胞的一些组分释放进入血清或血浆,从而导致检验结果失去准确性,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溶血后检验结果增高幅度非常明显的有血清tbil(血清总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tp(总蛋白)、alb(清蛋白)、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ldh(乳酸脱氢酶)、ua(尿酸),分析原因为红细胞中含有大量的酶如ldh、ast 等,且含量较高,红细胞破坏后,含量较高的这些酶释放到血清中,势必引起血清中这些酶的浓度增高;红细胞大量破坏而释放大量血红蛋白中的球蛋白可造成tp、alb测定值增高;同时血红素为红色有色物质,这种红色对比色分析产生正干扰,虽可用标本空白或两点比色法等得以部分消除,但由于其增加了光的吸收,对一些波长相近的终点比色试验还是造成一定的正干扰;血红素中的正铁离子可被测定试剂中的一些氧化剂如亚硝酸钠氧化成高铁血红素成为黄褐色,对两点法造成一定的正干扰。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7年2月至2017 年12月我院收治的的进行血常规检验的60例住院患者血液标本作为本次研究结果生化检验依据。
60例患者均抽取10mL 空腹静脉血,放在两个试管中,人为溶血的作为观察组,未溶血试管作为对照组。
针对未溶血标本、溶血标本进行分析。
结果:溶血标本的静脉尿酸、总蛋白、肌酐等指标与对照组存在差异(P<0.05)。
结论:溶血将对生化检验中的各项指标结果造成严重干扰,容易使临床诊断出现误诊、漏诊,应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标本溶血;生化检验结果;干扰和影响;对策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临床生化检验中,因血液标本不易保存而极易出现血液中红细胞的溶血情况,进而影响生化指标检验结果准确度。
本文主要分析样本溶血对于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7 年12月60例健康体检者,肝肾功能正常,无心脑血管、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类疾病、血液类疾病等,其中女25例,男35例,年龄31~56岁,平均(40.5±2.3)岁。
1.2溶血制备空腹抽取60例体检者静脉血5mL,分别置于两支试管中,一支试管按照常规负压缓慢加入血液,另一支试管将试管帽去除后用力挤压注入试管,循环10次导致溶血。
两种溶液经3800r/min离心10min后,分别作为正常管和溶血管。
选用北京豪迈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生化试剂、日本JCA-BM6010/C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朗道RANDOX定标液定标后测定总蛋白质(TP)、K+、Na+、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三酰甘油(TG)、清蛋白(AL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高密度脂蛋白(HDL)等生化指标。
AST、HBDH、CK-MB、CK和LDH采用速率法测定;TP采用双缩脲法测定;ALB采用溴甲酚绿法测定;K+、Na+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TG采用终点法测定。
标本溶血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措施分析摘要】目的针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研究分析标本溶血对其结果的影响及措施。
方法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录的总计4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象,其中将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的21例作为溶血组,将血液标本未出现溶血的28例作为正常组,两组均实施生化检验,对检验结果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结果两组的TG、Cr以及BUN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溶血组的TC、TP、TBIL、ALB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溶血组的GLU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标本溶血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各项指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应该通过严格规范其相关操作,从而避免出现溶血情况。
【关键词】溶血;生化检验;临床影响;措施生化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需要采集血液进行检验,而操作不当或不规范会使其若出现溶血的情况,从而导致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得不到保障[1]。
本次研究通过我院收录的4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象,对溶血和未溶血的均实施生化检验,分析将两组的检验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录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总计49例健康体检者为对象,其中将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的21例作为溶血组,将血液标本未出现溶血的28例作为正常组。
其中溶血组的年龄为19~65岁,平均(34.67±9.46)岁,有男性11例,女性10例。
正常组的年龄为20~67岁,平均(34.74±9.52)岁,有男性15例,女性13例。
两组的临床资料无明显差距(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皆愿意积极参与本次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无其它严重的身体疾病。
排除标准:排除不积极配合研究的;排除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女性;排除患有精神顽疾的;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的。
1.3方法由医院检验水平优秀的检验人员对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操作,在进行检查前,嘱咐研究对象提前禁食禁饮,在检查当天保持空腹的状态并维持身体状态的良好,当天早晨8:00~10:00之间,抽取3ml的静脉血,使用离心机对其血液进行的离心处理,并将溶血和未溶血的样本进行分组,借助医院最先进的自动生化分析仪器对两组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最后用医院的数据分析系统记录并分析研究数据[2]。
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在生化检验中,样本溶血是一种常见的错误操作。
他会对检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样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1. 标本溶血对生化指标的影响标本溶血会影响生化检验结果。
中性粒细胞酯酶(CAE)、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PK)、葡萄糖酸去氢酶(G6PD)等许多生化指标都是被储存在红细胞内的。
当红细胞发生溶解时,这些指标会释放出来,从而影响生化检验结果。
另外,红细胞溶解会引起游离血红蛋白的释放,使样本呈现浅红色或淡粉色。
光学或分光光度学检测和图像分析技术均易受到血红蛋白的影响。
因此,一旦出现标本溶血,许多生化指标结果会发生明显的偏差。
2. 标本溶血的常见原因了解标本溶血的原因,有助于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以下是常见的标本溶血原因:•操作不规范:将实验管过度摇动,强烈震荡等会导致标本溶血。
•采集方式错误:比如使用有毒的抗凝剂,球状细胞等不适合的采集管或采血时刺穿静脉较大的血管等。
•标本保存不当:比如长时间存储在高温或震动环境下的标本。
3. 预防标本溶血的对策预防标本溶血的关键是规范操作。
以下是具体的预防措施:•在采集之前检查采集管的有效期以及颜色是否与袖章上的颜色一致;•洗手及佩戴手套,遵守采血技术操作规程;•过度摇动或强烈震荡避免使用。
采样后应轻轻颠簸或温和震荡。
•使用适当的抗凝剂和针头大小;•采样后尽快入库并储存于正确的温度条件下。
4. 处理标本溶血的方法避免标本溶血的最好方法是在采样过程中采取措施,但当检验员发现样本已经溶血,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具体的标本溶血处理方法如下:•对于样本显着溶血的情况,应重新采集;•如果检测结果受到轻微溶血的影响,可进行部分修正或结果报告时说明结果受到影响。
5. 结论总的来说,标本溶血会影响生化指标测定结果。
因此,在生化检验中,不仅仅要关注检测结果,同时也要注重样本处理的操作规范。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120例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空腹状态下抽取他们5mL静脉血液作为生化检查样本,检测项目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酸、尿素氨、肌酐和血清葡萄糖,将标本血清溶液溶血后,再次进行生化检验,通过对比两次检测结果,讨论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改善对策。
结果:发生溶血的血液标本与未发生溶血的血液标本相比,其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酰转肽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尿酸等指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且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素氨、肌酐及血清葡萄糖等指标虽然也发生了变化,但并不显著,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标本溶血会对生化检验结果造成很大影响,不仅会降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还会给临床诊断带来极大的干扰。
为此,广大医护人员必须要做好规范采血流程、强化样本管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便降低标本溶血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生化检验的有效性。
关键词:标本溶血;生化检验结果;影响;对策生化检验作为一种有效的临床检查方式,主要是通过对人体血液各项指标水平进行检测来获取检测者的健康信息,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工作中。
然而,由于生化检验的检测样本是人体静脉血液,而血液样本的保存难度极大,因此很容易发生标本溶血的现象,最终导致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降低。
[1]一旦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很容易对临床诊断造成误导,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
因此,为了减少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广大医护人员必须要制定出针对性的改善对策,争取在提高工作质量的同时,也能减少标本溶血现象的发生,从而为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通过分析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从而获得相应的数据和结论,现报道如下。
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摘要】目的标本溶血对于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与探讨。
方法将溶血标本与正常标本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11项临床生化检验指标的含量进行检测对比。
结果溶血血清样本中谷丙转氨酸、谷草转氨酸以及乳酸脱氢酶、钾离子、总胆固醇的含量检测结果,明显要比正常血清样本中检测结果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随溶血发生降低变化。
结论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应注意采取措施避免检验标本溶血发生,以避免检验样本溶血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发生。
【关键词】生化检验;血清标本;溶血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02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826-02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由于检验血液样本采集不当,或者是样本容器污染、检验操作失误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样本溶血情况的发生,尤其是基层生化检验中,检验样本溶血情况发生更加常见,而样本溶血对于生化检验的结果又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导致生化检验结果的不准确,容易产生不利的作用影响。
1 基本资料与检验方法11 基本资料通过抽取某医院体检资料中50例体检者的5毫升血液标本,然后分别放置25毫升在两支试管中,将这两支试管中的一支,在室温下进行自然分离,将分离后的血清,取一部分作为正常血清样本,进行检验备用;然后再将另一支试管中采集的血清样本使用人工方法进行溶血,并分离收集检验备用。
12 检验方法使用专用的生化分析仪以及试剂,对于溶血标本与正常标本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以及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尿素氮、血尿酸、葡萄糖等10项临床生化检验指标含量进行检测,具体检测操作方法过程以相关仪器的说明为主;然后,在使用电解质分析仪以及配套的相关试剂对于钾离子进行检测,每一份检测样本需进行10次检测,以所有检测次数的平均值为最终结果,然后对于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根据上述检测方法,实际检验中,溶血血清样本中谷丙转氨酸、谷草转氨酸以及乳酸脱氢酶、钾离子、总胆固醇的含量检测结果,明显要比正常血清样本中检测结果高,并且生化检验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随溶血发生降低变化,见表1。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研究发布时间:2022-09-15T07:23:09.28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2年6期作者:张海瑞吴恩荣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研究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张海瑞吴恩荣通讯作者南京市栖霞区医院江苏南京 210000摘要:目的:研究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和影响及对策。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接受的健康体检的健康者8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生化检验标本的提供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在采集样本后不予溶血,并立即送检,观察组采集样本后进行人工溶血,观察两组生化检验结果。
结果:观察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以及尿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谷氨酰转肽酶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尿素氮、肌酐以及血清葡萄糖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不具备显著性(P>0.05)。
结论:血液标本溶血会对生化检验结果带来很大影响,降低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需要在临床检验操作中,严格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尽最大程度减少干扰,确保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标本溶血;生化检验;检验结果生化检验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方法之一,通过相应指标的高低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方便医生更好的对患者进行诊疗。
有研究表明,在生化检验中,如果血液标本出现溶血情况,则会让检验结果产生一定误差,让医生不能针对患者的病情有效判断[1-2]。
因此,为了确保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分析出溶血标本的影响,并寻找出相应的对策,尽最大可能降低误差。
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患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应该重视。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以我院86例血液标本为例,分析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者86例作为研究样本提供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措施。
方法将我院接受体检的正常人50例纳入研究,对溶血的影响进行分析。
正常不溶血标本为对照组,溶血标本为研究组,采用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对两组标本的相关生化指标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标本中总胆红素、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尿酸、葡萄糖、直接胆红素、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钾离子等11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甘油三酯、血尿素氮、尿肌酐、钙离子四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溶血会对生化检验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且影响涉及到的项目较多。
因此,在血液标本的生化检验中,要从采血到检验整个过程进行全程控制,避免标本溶血事件的发生,以提高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可靠数据。
标签:标本溶血;生化检验;影响;对策在临床上,标本溶血是发生在被检测者的血液标本采集、运输、分离、保存或者检验等过程中的不良事件。
在临床血液检验中,溶血现象并不罕见。
血压样本搜集时间、患者本身血液粘稠度等方面均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
溶血现象目前已经成为了血液生化检测环节亟待改进、解决的问题,否则问题长期存在会影响到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利于临床医师针对检测结果做出判断[2]。
基于此,本研究将我院接受体检的正常人50例纳入研究,对溶血的影响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資料将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接受体检的被检测者50例纳入研究,其中男29例,女21例,被检测者的年龄19~84岁,平均年龄为(41.8±3.7)岁。
本次研究将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以及不能保障全程参与配合的患者剔除,且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为自愿参与研究。
1.2方法采用贝克曼AU58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和仪器。
两管血液标本中一管为未溶血;另一管采用人工促进溶血方式,使用消毒后的干净竹签将标本捣烂,之后利用离心机将标本制成溶血标本,均采用生化分析仪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
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对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目的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
方法应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00份正常人不溶血和溶血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葡萄糖(GLU)、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及血钾(K+)等14项生化指标。
结果溶血血清中的ALT、AST、TBIL、TP、LDH、K+的测定值明显高于正常血清测定值(P<0.05);UA、GLU测定值低于正常血清测定值(P<0.05);DBIL、ALB、BUN、Cr、CHO、TG测定值未见明显改变(P>0.05)。
结论溶血对较多的生化检验项目有明显的干扰影响,如发生了标本溶血现象,可设置样品空白以减少影响。
标签:生化检验;标本溶血;影响;对策
临床生化检验有诸多影响因素,溶血是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除了常见的红细胞破坏外,血小板、白细胞等血细胞破坏所释放的某些细胞内成分也可干扰或影响临床生化指标的测定[1]。
本文对我院60例体检者进行了溶血和正常血清当中的相关生物化学指标的检查结果,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体检的100例体检者,全部患者的肝功能正常。
全部体检者进行早晨空腹采血,取血量为每位5ml,然后将每位受检者的血液标本平均等量的分为2份分别注入到2支干燥试管内。
取其中1支试管采取室温下自然分离,30min后以3000转/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时间为5min,分离非溶血血清,血清无肉眼可见的黄疸和脂浊等。
然后置于对照组组别内。
取另外一支试管将其人为溶血,以3000转/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处理,离心时间为5min。
将溶血血清分离,然后置于观察组组别内。
1.2仪器与试剂采用7180生化分析仪(日立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迈克生物生化试剂。
1.3方法对所有血清标本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以下11项生化项目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清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肌酐(Cr)、三酰甘油(TG)、葡萄糖(GLU)、尿素(UREA)和尿酸(UA)。
每份血清标本均测定2次,取其平均值,并记录相关数据,操作完成以后对这100例血液标本分别给予CK、TP、TBIL、ALB、TG、BUN、Cr当中的含量进行检查,分别计算100例标本各项指标的均值及标准差进行统计分析,对测定结果进行对比观察。
1.4统计学处理应用的是SPSS13.0统计软件,技术资料采用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结果通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数据的分析,得出在溶血标本中,生化检验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清蛋白(ALB)的测定结果要高于其正常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溶血标本中的总胆红素(TBIL)、肌酐(Cr)、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葡萄糖(GLU)的测定结果要明显低于溶血前标本测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尿素(UREA)和尿酸(UA)的测试值在标本正常检测和溶血检测中变化较小。
2.2溶血血清ALT、AST、LDH、K+、CHOL测定结果明显高于正常血清(P <0.05),ALP的活性随溶血而降低(P<0.05),溶血对BUN、Cr、TG、GLU、UA测定结果影响较小,正常血清与溶血血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3.1标本溶血,是指血液标本在采集、运送、保管和分离过程中,由于红细胞膜的破裂,使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成分被释放到血浆或是血清中的现象。
一般来说对于标本溶血的判断,通过以检出血红蛋白的浓度为标准,一般定义为在血浆或血清中检出血红蛋白的浓度超过300mg/L,但通常血浆中检出血红蛋白超过20mg/L或者血清中超过50mg/L就可以判断为标本溶血。
3.2溶血原因溶血分为体外溶血和体内溶血,体外溶血可有物理因素(如机械性破坏、冰冻)、化学因素(如血样接触活性剂)和代谢性因素(如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血细胞脆性增加)引起,体内溶血则可有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如疟疾)和药物毒性反应、配血不合引起的输血反应等因素[2]引起。
结合我们日常工作分析造成溶血的可能原因主要包括:①由于抽血困难,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针尖在血管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等而发生溶血;②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在抽取的血标本中混有泡沫,这种混有泡沫的血标本,放置一定时间后泡沫破裂或迅速干燥,造成血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③血标本在运输过程中过度震荡或贮存不当;④不合格的塑料制品可造成溶血;⑤试管质量粗糙。
3.3标本溶血预防对策通过对标本溶血产生的原因分析,应从以下几方面预防,尽量避免溶血对检验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3.3.1强化医务人员业务培训部分溶血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检验工作人员和护理人员对业务知识不精通或在工作中不用心所致,因此,强化上述人员的业务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要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特别是经常执行操作的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要通过业务培训,规范操作规程,明确责任,提高岗位责任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溶血发生。
3.3.2严把器械产品质量关口当前医疗器械市场比较混乱,质量不过关的器械产品时有发生。
器械使用单位要积极协调军、地质量管理部门,加大对器械产
品引进质量关口,确保不发生质量问题,对质量差、出现问题的器械产品要坚决销毁,不能继续使用,同时要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协调制止质量不过关产品的再流通。
3.3.3掌握采集血样本的正确方法临床采血多选用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婴幼儿多选用颈外静脉或股静脉,避免选择过细的静脉,更不要从输液管处抽血。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
妥善保存样本。
样本送入检验科后,应放在室温下保存,以防发生溶血[3]。
在血样本的运输过程中,防止过度振荡而发生溶血。
严把注射器及试管的质量关。
严格掌握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试管的进货渠道,杜绝有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和医疗单位,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了解溶血会引起一些生化项目结果假性升高或降低对检验医师减少失误和误差,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桂云.标本溶血对15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6,3(4):164-165.
[2]罗海涛.临床生化检验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9):2500-2501.
[3]詹燕华,周世锋.标本溶血对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1(18):63-64.编辑/周芸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