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通史:魏晋隋唐两宋思想文化
- 格式:pptx
- 大小:5.05 MB
- 文档页数:28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一、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机构的演变1.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但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
2.隋唐:三省六部制(1)职责①中书省:起草诏令。
②尚书省:负责执行。
③门下省:封驳审议。
(2)特点: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
(二)监察制度与选官制度1.监察制度(1)概况: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
(2)评价①积极性: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选官制度(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①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②盛行:魏晋南北朝。
③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2)隋唐时期:科举制①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②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③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④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总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持续了约四百年之久,由魏、晋、南朝宋、齐、梁、陈等多个王朝组成。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经济萧条,但思想文化方面却出现了一定的繁荣。
本文将对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并试图在1000字以内进行概括。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总结如下:一、政治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独行一统的大一统局面瓦解,政治思想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独行一统时期积累的君主权力观念延续下来,但对于政治体制的讨论也日益增多。
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导主张君主集权制度,他认为君主应该尽忠职守,用法治来确保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
然而,实际上,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开始衰落,地方的势力逐渐增强,士族地主势力逐渐崛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力量。
二、文化思想:1. 文学: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文人活跃的时期。
这段时期的文学作品以《世说新语》、《文选》等为代表,这些作品主要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物风貌,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魏晋南北朝也是古文运动的鼎盛时期,古文风格开始流行,对后来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2. 儒学:在这个时期,儒学逐渐走向衰落,但仍然在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陆机是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儒学进行了巨大的改革,强调人的自主性和自我完善。
与陆机相对立的是道教,道教主张追求超自然的神仙生活,排斥现实世界的繁琐。
3. 佛教: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流行。
佛教主张世俗的忧虑,强调放下欲望和个人执着,追求解脱和涅槃。
佛教对于社会冲突、政治动乱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成为社会平稳发展的一种动力。
三、价值观念:1. 社会道德: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道德观念开始多元化。
传统的儒家道德依然流行,但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追求超脱世俗的价值观也开始广泛流传。
社会出现了一种“随实解释”的思潮,人们渐渐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道德规范。
⾼考历史⼤⼀轮复习专题⼆第4课时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化教学讲义第4课时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化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907年唐代灭亡)是中国古代⽂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帝改⾰ 2.农业的主要耕作⽅式和⼟地制度;⼿⼯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学成就魏晋⾄隋唐时期政治的演变[学⽣⽤书P21]★1.北魏孝⽂帝改⾰(1)背景①公元439年,北魏统⼀黄河流域,结束了北⽅长期分裂状态。
②孝⽂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盾、民族⽭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盾⾮常尖锐。
③冯太后的改⾰为孝⽂帝改⾰做了准备。
(2)措施①推⾏均⽥制:485年实⾏,规定15岁以上男⼦和妇⼥可以领种⼟地,受⽥农民要承担⼀定的徭役杂税。
②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俸禄制。
③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武百官及六宫宗室尽迁洛阳,⼤批鲜卑⼠兵和百姓也进⼊中原。
④⾰除旧俗——实⾏“汉化”政策:让鲜卑⼈改穿汉服,改⽤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①促进北⽅农业⽣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②促进北⽅民族⼤融合,为隋唐⼤⼀统和经济⽂化的⾼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代政治制度(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六部。
(2)地⽅:实⾏道、州、县三级制;唐中期以后在边境重镇设节度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平叛后出现藩镇割据的局⾯。
(3)选官:实⾏科举制,是⼀种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①实施: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股取⼠。
②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族垄断官场的局⾯;保证了专制政府⾏政⼈员的来源及⽂化素养,提⾼了⾏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的形成;在⼀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及中华文明曲折发展时期。
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但经济重心仍在北方;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繁荣,该时期是中华文明鼎盛时期;宋元时期(960-1368年)是封建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农耕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在此基础上,宋元时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加强,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不断开发;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上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文化上:思想方面,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方面,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一、政治1.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1)中央体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2.隋唐时期(581—907年)(1)中央体制: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
(2)地方行政: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度,唐末设置节度使,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3)选官制度:科举制形成,取代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二、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实行耕耙耱技术,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北魏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一、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特别提醒]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儒学的统治地位一定程度上动摇。
(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实现重生。
(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二、科学技术1.造纸术外传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雕版印刷术发明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教材补遗]李约瑟李约瑟,英文名字约瑟夫·尼德汉,1900年出生于英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早年在生物化学研究方面享有很高声望。
1941年,早已对中国科技历史感兴趣的李约瑟被英国文化委员会派往中国,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
虽然当时中国抗日战争已经打响,李约瑟仍然不畏危险,几年时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并收集相关科技典籍。
据古兰教授介绍,沉醉于中国科技与文化的李约瑟在回到剑桥后,把大半生的学术生涯都献给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与著述,最终庞大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鸿篇巨制得以问世。
三、文学艺术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1)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2)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特别提醒]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