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的堆积密度及空隙率试验检测记录表
- 格式:xls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1
细集料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及空隙率一、表观密度1.仪器设备: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c)容量瓶:500ml;d)干燥器、搪瓷盘、滴管、毛刷、温度计等。
2.实验步骤:1)按规定取样方法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660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称取试样300g,精确至0.1g。
将试样装入容量瓶,注入冷开水至接近500ml的刻度线处,用手旋转摇动容量瓶,使砂样充分摇动,排除气泡,塞紧瓶盖,静置24h。
然后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500ml刻度处,塞紧瓶盖,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3)倒出瓶内水和试样,洗净容量瓶,再向容量瓶内注水(应与步骤“2)”水温相差不超过2℃,并在15℃~25℃范围内)至500ml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注: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
3.结果计算与评定:1)砂的表观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2)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3;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kg/m3,应重新试验。
3)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二、堆积密度与空隙率1.仪器设备: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c)容量筒:圆柱形金属筒,内经108mm,净高109mm,壁厚2mm,筒底厚约5mm,容积为1L;d)方孔筛:孔径为4.75mm的筛一只;e)垫棒:直径10mm,长500mm的圆钢;f)直尺、漏斗或料勺、搪瓷盘、毛刷等。
2.试验步骤:1)按照规定取样方法取样,用搪瓷盘装取试样约3L,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混凝土粗骨料试验报告单检测单位: 石子类别:工程名称: 材料产地:工程部位: 代表数量:委托单位: 委托日期:施工单位: 报告日期:执行标准:SDJ207-82、SD105-82、JGJ53-92、GB/T14685-2001 试验编号技术负责: 审核: 试验:海南保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实验项目规范(设计)指标 实验结果实验项目规范(设计) 指标实验结果堆积密度(kg/m ³) >1350 超径(%) / 表观密度(kg/m ³) >2550 逊径(%) / 吸水率(%) <2.5 软弱颗粒含量(%) / 表面含水率(%) / 压碎指标值(%) <16 含泥量(%) <1.0 有机质含量 浅于标准色 泥块含量(%) 不允许 坚固性 / 针片状颗粒含量(%)<15 抗磨损 / 空隙率(% )<47碱活性判定/颗 粒 级 配筛孔尺寸(mm ) 80 63 50 40 31.5 25 20 16 105 2.5 标准颗粒级配范围累计筛余量(%) 实际累计筛余(%)~实验结果评语 符合 SDJ207-82、SD105-82、JGJ53-92、 GB/T14685-2001标准备注 仅对来样负责砂 试 验 报 告 单检测单位: 材料产地:工程名称: 代表数量:工程部位: 委托日期:委托单位: 报告日期:施工单位: 试验编号执行标准:SD105-82、SDJ207-82、JGJ52-92、GB/T14684-2001技术负责: 审核: 试验: 海南保庆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试验项目要求指标试验结果试验项目 要求指标试验结果堆积密度(kg/m ³) >1350 坚固性(%) / 表观密度(kg/m ³) >2540 轻物质含量(%) / 含泥量(%) <3.0 空隙率(%) <47 云母含量(%) <2.0 硫酸盐、硫化物含量(%)/ 含水率(%) / 碱活性 / 吸水率(%) / SO3测定(%) / 泥块含量(%)不允许有机物含量 浅于标准色颗 粒 级 配筛孔尺寸 10.00 5.00 2.50 1.25 0.160 Ⅰ区 累计 筛余(%)Ⅱ区Ⅲ区 试验 结果 累计筛余(%)细度模数 级配区评 语符合 SD105-82、SDJ207-82、JGJ52-92、GB/T14684-2001标准。
粗集料堆积密度及空隙率试验(T 0309-2005)2.6.1 目的与适用范围测定粗集料的堆积密度,包括堆积状态、振实状态、捣实状态下的堆积密度,以及堆积状态下的空隙率(或间隙率)。
2.6.2 仪具与材料2.6.2.1 天平或台秤,感量不大于称量的0.1%。
2.6.2.2 容量筒:适用于粗集料堆积密度测定的容量筒应符合表2.6.2.2的要求表2.6.2.2 容量筒的规格要求2.6.2.3 平头铁锹。
2.6.2.4 烘箱:能控温105±5℃。
2.6.2.5 振动台:频率为3000次/min±200次/min,负荷下的振幅为0.35mm,空载时的振幅为0.5mm。
2.6.2.6 捣棒:直径16mm,长600mm,一端为圆头的钢棒。
2.6.3 试验准备按《粗集料取样法》T0301的方法取样、缩分,质量应满足试验要求,在105±5℃的烘箱中烘干,也可以摊在清洁的地面上风干,拌匀后分成两分备用。
2.6.4 试验步骤2.6.4.1 自然堆积密度取试样1份,置于平整干净的水泥地(或铁板)上,用平头铁锹铲起试样,使石子自由落入容量筒内,此时,从铁锹的齐口至容量筒上口的距离应保持为50mm 左右,装满容量筒并除去凸出筒口表面的颗粒,并以合适的颗粒填入凹陷空隙,使表面稍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m 2)。
2.6.4.2 振实密度按堆积密度试验步骤,将装满试样的容量筒放在振动台上,振动3min ,或者将试样分三层装入容量筒,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25mm 的圆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装入第二层,用同样的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然后再装入第三层,如法颠实;待三层试样装填完毕后,加料填到试样超出容量筒口,用钢筋沿筒口边缘滚转,刮下高出筒口的颗粒,用合适的颗粒填平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称取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m 2)。
细集料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及空隙率一、表观密度1.仪器设备: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c)容量瓶:500ml;d)干燥器、搪瓷盘、滴管、毛刷、温度计等。
2.实验步骤:1)按规定取样方法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660g,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称取试样300g,精确至0.1g。
将试样装入容量瓶,注入冷开水至接近500ml的刻度线处,用手旋转摇动容量瓶,使砂样充分摇动,排除气泡,塞紧瓶盖,静置24h。
然后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500ml刻度处,塞紧瓶盖,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3)倒出瓶内水和试样,洗净容量瓶,再向容量瓶内注水(应与步骤“2)”水温相差不超过2℃,并在15℃~25℃范围内)至500ml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注: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在15℃~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2h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2℃。
3.结果计算与评定:1)砂的表观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2)表观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3;如两次试验结果之差大于20kg/m3,应重新试验。
3)采用修约值比较法进行评定。
二、堆积密度与空隙率1.仪器设备:本试验用仪器设备如下:a)鼓风干燥箱:能使温度控制在(105±5)℃;b)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c)容量筒:圆柱形金属筒,内经108mm,净高109mm,壁厚2mm,筒底厚约5mm,容积为1L;d)方孔筛:孔径为4.75mm的筛一只;e)垫棒:直径10mm,长500mm的圆钢;f)直尺、漏斗或料勺、搪瓷盘、毛刷等。
2.试验步骤:1)按照规定取样方法取样,用搪瓷盘装取试样约3L,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细集料堆积密度与空隙率试验流程
一、目的
测定细集料(粉砂类物料)在不同填充量下的堆积密度和空隙率,为后续工艺或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二、原理
1. 堆积密度是指物料在容器内按一定体积进行堆积后形成的密度。
2. 空隙率是指物料堆积体内空隙对总体积的占比。
三、设备与试料
1. 测量试验粉砂的设备:电子天平、测量笔。
2. 试验用容器:圆柱形塑料桶。
3. 试验粉砂:三菱#100锰石粉。
四、操作步骤
1. 准备干净果空的塑料桶作为试验容器。
2. 在电子天平上恰好配垒一定数量的锰石粉,记录其质量为1。
3. 将锰石粉倒入塑料桶内,轻轻掩盖并轻轻拍敲使其复原。
4. 使用测量笔测量锰石粉在桶内形成的体积1。
5. 根据公式计算密度ρ1=1/1。
6. 分别在不同填充率下重复进行第2-5步,计算不同密度。
7. 根据ρ理论值与实测值,计算各率下的空隙率。
五、格式与报告
以表格形式整理不同填充率下的堆积密度与空隙率结果,并做概括性分析。
砂的相对密度试验记录实验目的:通过试验测定砂的相对密度,了解砂的物理性质。
实验仪器与材料:砂、水桶、铁质圆柱体、天平、测量尺、搅拌棒实验原理:砂的相对密度是指砂的实际密度与水的密度之比,用来衡量砂体的紧密程度。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1)清洗砂:先将所使用的砂放入水桶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搅拌棒将砂搅拌均匀,让其中的杂质浮在水面,倾倒掉浑浊水,重复该步骤直至水基本清洁。
(2)准备铁质圆柱体:将铁质圆柱体清洗干净,并在外表面涂上一层适量的润滑油,避免与砂生锈粘连。
(3)准备水:准备一桶足够的水,用于测量铁质圆柱体的体积。
(4)准备测量尺:准备一把尺子,用于测量砂体积和直径。
2.实验操作(1)测量铁圆柱体的质量:使用天平将铁圆柱体的质量测量并记录下来,记为m1(2)计算铁圆柱体的体积:先称取一桶水,并记录水的质量,记为m2、将铁圆柱体完全浸入水中,用测量尺测量圆柱体的直径,记为d;然后用测量尺测量圆柱体的长度,记为h。
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V1,即V1=π*(d/2)^2*h。
(3)浸泡砂:将清洗后的砂倒入水桶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搅拌棒将砂搅拌均匀,待其均匀沉淀后,将水面以上的浑浊水倾倒掉。
(4)浸泡砂和铁圆柱体:将已去除浑浊水的砂体倒入另一个水桶中,将铁圆柱体完全浸泡在砂中,轻轻搅拌使砂均匀填充铁圆柱体的孔隙,直至不再有气泡冒出。
(5)称量砂和铁圆柱体的总质量:将装有砂和铁圆柱体的另一个水桶放在天平上进行称量,并记录下质量,记为m3(6)计算砂体的质量:砂体的质量为m3减去m1(7)测量铁圆柱体和砂体的体积:将装有砂和铁圆柱体的水桶取出,倒掉其中的砂,使用测量尺测量砂体积的高度,记为H。
计算出砂体的体积V2,即V2=V1*(m3-m2)/(m3-m1)。
(8)计算砂的相对密度:砂的相对密度为V2除以V13.实验数据与计算根据实验步骤记录的数据,在以下表格中进行统计及计算:试验数据,记--------,---m1(铁圆柱体质量)m2(水的质量)d(铁圆柱体直径)h(铁圆柱体长度)m3(砂和铁圆柱体总质量)H(砂体高度)在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相对密度时,可以参照以下公式:相对密度=V2/V14.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砂的相对密度,并在实验报告中进行结果的展示和讨论。
细集料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试验
1目的与适用范围
测定砂自然状态下堆积密度、紧装密度及空隙率。
2仪具与材料
(1)台秤:称量5㎏,感量5g。
(2)容
量筒:金属制,圆筒形,内径108
㎜,净高109㎜,筒壁厚2㎜,筒底
厚5㎜,容积约为1L。
(3)标准漏斗
(见图T 0331-1)。
(4)烘箱:能控温
在105℃±5℃。
(5)其它:小勺、直
尺、浅盘等。
3试验步骤
(1)堆积密度:将试样装入漏
斗中,打开底部的活动门,将砂流入容量筒中,也可直接用小勺向容量筒中装试样,但漏斗出料口或料勺距容量筒筒口均应为50㎜左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柑反方向刮平,称
取质量(m1)。
(2)紧装密度:取试样1份,分两层装入容量筒。
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0㎜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
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
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
两层装完并颠实后,添加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m2)。
第二章常用原材料试验第一节砂子(细集料)砂是指粒径为0.15~4.75mm的岩石颗粒。
通常分有天然砂和人工砂两类。
一、物理性质砂的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及空隙率:砂表观密度的大小,能反映砂粒的密实程度。
混凝土的用砂的表观,一般要求不小于2.5每克立方厘米,通常在2.5至2.6每克立方厘米之间。
砂的堆积密度与空隙率有关。
在自然状态下,干砂的堆积密度约为1400至1600千克每立方米。
振实后的堆积密度可达1600至1700千克每立方米。
砂空隙率的大小,除与表观密度.堆积密度有关外,还与颗粒形状及级配有关。
带有棱角的砂,空隙率较大,一般天然河砂的空隙率为40%至45%。
级配良好的砂,空隙率可小于40%.二.含砂量及泥块含量含泥量是指砂中粒径小于0.08毫米颗粒的粘土.淤泥与岩屑的总含量;泥块是指经水洗.手捏后变成粒径小于0.6毫米的块状粘土。
粘土、淤泥等粘附在砂粒表面,阻碍砂与水泥的粘结,除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及耐久性外,还使干缩增大。
当粘土以团块存在时,危害性存在则更大。
在《普通混凝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中,对泥和泥块含量都有限定,如下表所示。
砂中含泥量及泥块含量限值表颗粒级配与粗细程度1.颗粒级配砂子大小颗粒搭配的情况叫级配,也即砂中各种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的比例。
当采用单一砂时,空隙率最大;采用两种不同粒径砂搭配时,空隙率则减少了:若采用多种(三种或以上)粒径砂混合时,空隙率会更小。
因此,要减少砂粒间的空隙,就必须有大小不同的颗粒搭配,也即要求颗粒级配良好。
采用级配良好的砂子,可制得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拌和物,能得到均匀密实的强度符合要求的混凝土,并因空隙率小而节约水泥。
2.粗细程度砂的粗细程度是指不同粒径的砂子混合在一起后的平均粗细程度。
砂子按粗细程度可分为粗砂、中砂、细砂和特细砂等。
砂粒的粗细反映砂粒比表面积的大小。
在配制混凝土时,在用砂量相同的条件下,采用较多细颗粒砂时,比表面积较大,因此包裹砂粒表面的水泥浆就多,不够经济;当采用较多粗颗粒砂时,比表面积虽较小,但由于缺少中小颗粒的搭配,会使空隙率增加,混凝土拌和物易于离析、泌水,因此所用砂子不宜过细,也不宜过粗。
细骨料堆积密度、空隙率试验一、目的与适用范围测定砂自然状态下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空隙率。
二、仪具与材料(1)台秤:称量5kg ,感量5g 。
(2)容量筒:金属制,圆筒形,内径108mm ,净高109mm ,筒壁厚2mm ,筒底厚5mm ,容积约最早为1L 。
容量筒应先校正容积,以20±2℃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使其紧贴水面并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量。
用下式计算容量筒容积(V):12G G V -=G1——筒和玻璃板总质量,kg ; G2——筒、玻璃板和水的总质量,kg 。
(3)烘箱、小勺、直尺、浅盘等。
三、试验准备取缩分式样约3L ,在温度为105℃±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并冷却至室温,过5mm 的筛分后,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注:试样烘干后如有结块,应在试验前先予捏碎。
四、试验步骤(1)堆积密度:将试样装入漏斗中,打开底部的活动门,将砂流人容量筒中,也可直接用小勺向容量筒中装试样,但漏斗出料口或料勺距容量筒筒口均应为5cm 左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取质量(m2)。
(2) 紧装密度:取试样1份,分两层装入容量筒。
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0mm 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
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
两层装完并颠实后,添加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质量(m 2)。
五、计算(1)堆积密度及紧装密度fs ρ按式计算(精确至10㎏/m 3)。
)/(1000312fs m kg Vm m ⨯-=ρ式中:m 1——容量筒的质量(kg); m 2——容量筒连试样的总质量(kg);V ——容量筒容积(L)。
(2) 砂的空隙率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100100⨯⎪⎪⎭⎫ ⎝⎛-=ρρfsV 式中:0V ——砂的空隙率(%);fs ρ______砂的堆积或紧装密度(kg /m 3);0ρ_____砂的表观密度(kg /m 3)。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砂的堆积密度、紧密密度及空隙率)
一、仪器设备
1、秤——称量5kg,感量5g
2、容量筒——金属制,圆柱形,内径108mm,净高109mm,筒壁厚2mm,容积1L,
筒底厚度5mm
3、漏斗或铝制料勺
4、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5、直尺、浅盘等
二、试验步骤
1、先用公称直径5.00mm的筛子过筛,然后取经缩分后的样品不少于3L,装入浅盘,
在温度为(105±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冷却至室温,烘干后若有结块,应
在试验前先予捏碎,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铝制勺,将它除除装入容量筒(漏斗出料口或料
勺距容量筒筒口不应超过50mm)直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
然后用直尺将
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相反方向刮平,称重(m2)
3、紧密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两层装入容量筒。
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
10mm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第二层
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应与第一层放置方向垂直);二层
装完并颠实后,加料直至试样超出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将多
余的试样沿筒口中
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重(m2)
三、计算(堆积密度ρL及紧密密度ρC,精确至10kg/m3 ;空隙率精确至1%)
1、ρL (ρ C )=(m2 —m1 )/V*1000
m1 ——容量筒质量m2 ——容量筒和砂总质量V——容量筒体积
注: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2、νL。
混凝土粗骨料试验报告单检测单位: 石子类别:工程名称: 材料产地:工程部位: 代表数量:委托单位: 委托日期:施工单位: 报告日期:执行标准:SDJ207-82、SD105-82、JGJ53-92、GB/T14685-2001 试验编号技术负责: 审核: 试验:海南保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实验项目规范(设计)指标 实验结果实验项目规范(设计) 指标实验结果堆积密度(kg/m ³) >1350 超径(%) / 表观密度(kg/m ³) >2550 逊径(%) / 吸水率(%) <2.5 软弱颗粒含量(%) / 表面含水率(%) / 压碎指标值(%) <16 含泥量(%) <1.0 有机质含量 浅于标准色 泥块含量(%) 不允许 坚固性 / 针片状颗粒含量(%)<15 抗磨损 / 空隙率(% )<47碱活性判定/颗 粒 级 配筛孔尺寸(mm ) 80 63 50 40 31.5 25 20 16 105 2.5 标准颗粒级配范围累计筛余量(%) 实际累计筛余(%)~实验结果评语 符合 SDJ207-82、SD105-82、JGJ53-92、 GB/T14685-2001标准备注 仅对来样负责砂 试 验 报 告 单检测单位: 材料产地:工程名称: 代表数量:工程部位: 委托日期:委托单位: 报告日期:施工单位: 试验编号执行标准:SD105-82、SDJ207-82、JGJ52-92、GB/T14684-2001技术负责: 审核: 试验: 海南保庆建筑工程检测有限公司试验项目要求指标试验结果试验项目 要求指标试验结果堆积密度(kg/m ³) >1350 坚固性(%) / 表观密度(kg/m ³) >2540 轻物质含量(%) / 含泥量(%) <3.0 空隙率(%) <47 云母含量(%) <2.0 硫酸盐、硫化物含量(%)/ 含水率(%) / 碱活性 / 吸水率(%) / SO3测定(%) / 泥块含量(%)不允许有机物含量 浅于标准色颗 粒 级 配筛孔尺寸 10.00 5.00 2.50 1.25 0.160 Ⅰ区 累计 筛余(%)Ⅱ区Ⅲ区 试验 结果 累计筛余(%)细度模数 级配区评 语符合 SD105-82、SDJ207-82、JGJ52-92、GB/T14684-2001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