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余小兰——肌电生物反馈神经康复新技术(武汉)
- 格式:ppt
- 大小:4.84 MB
- 文档页数:34
肌电生物反馈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力恢复中的应用1肌电生物反馈的概述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偏瘫的原因主要是运动系统失去了高位中枢的调控, 从而原始的、被抑制的、受到调节的皮层以下中枢的运动反射释放, 导致患侧肢体肌群间协调紊乱, 肌张力异常, 产生运动障碍。
在治疗方法上主张以本体感受性神经肌体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单纯的康复手法治疗,尚不能达到功能恢复的理想要求,因此也就需要医学康复和辅助技术的综合应用。
而肌电生物反馈也已成功地应用于脑中风后偏瘫肢体的康复,多数研究表明是一种有效地辅助疗法。
近代医学有研究表明肌电生物反馈用于治疗神经肌肉疾患国外始于60年代,国内于80年代初见报道。
[2]肌电生物反馈疗法(electromyographic biofeedback therapy,EMGBFT)是一种应用肌电生物反馈仪将人们正常意识不到的肌肉组织生物电活动放大,转换为可以被人们感觉到的视、听等讯号,并把这些讯号通过眼、耳等器官回输给大脑(即反馈),以便人体能依据这些讯号自主地训练,控制肌肉组织生物电活动,达到训练的目的。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是临床上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
[3]2肌点生物反馈的分类:就治疗目的而言,肌电生物反馈可以分为两种方法:1)放松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时依病情选择相应的肌肉,将肌电生物反馈仪的皮肤电极安放在肌张力过高的肌肉肌腹部位,训练者要不断地启发病人努力通过主观意念去放松肌肉,以使病肌肌张力下降。
常用于紧张性头痛。
紧张性头痛是由于精神紧张、焦虑而引起的发作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类型的头痛。
发作时,头颈部肌肉发生痉挛。
通过肌电生物反馈松弛疗法,收到较好效果。
2)增强型(再训练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此疗法旨在通过训练使病人自主地提高病肌的肌张力增强肌肉功能,预防肌肉萎缩使松弛肌肉的收缩功能得到恢复。
常用于因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所致足下垂、伸腕、伸指困难等,均可通过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增强病肌功能,改善症状。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方式治疗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以期为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就诊的脑卒中患者30例,所有患者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患者治疗3周、6周和9周后肌电值、手腕关节活动度以及上肢腕功能评分均改善,与入选时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治疗,效果显著,促进了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肌电生物反馈;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脑卒中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并呈现上升趋势,尤其高发于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常可导致偏瘫等严重后遗症。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为一种常见的肌电反馈治疗,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此法逐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治疗。
本文旨在分析肌电生物反馈应用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就诊的脑卒中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4~75岁,病程15~180天,左侧偏瘫20例,右侧偏瘫10例,脑出血9例,脑梗死21例。
诊断标准:经头颅cT、MRI显示,属于脑出血或脑梗死。
所有患者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且MMSE评分>20分,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实验。
1.2治疗方法对急性期的所有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并于康复期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感觉刺激,肌力的训练及肩、肘和腕关节的训练,坐位平衡的训练以及上肢和肘部的牵伸训练。
此外对于出现异常运动的患者,给予抑制异常运动的训练。
并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所用仪器为生物刺激反馈仪一瑞翼s4(南京伟思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在进行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时,选择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
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进行研究,录入40名在我院中就诊的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均方法进行两组均分,开展对照试验。
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内各设置20名患者进行对照。
对照组内患者选择单纯痉挛肌治疗,实验组患者则选择生物刺激反馈系统进行优化治疗,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记录,评估患者的个体状况。
结果:在治疗完成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优数据经对比分析差异显著(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而将其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临床研究;小儿脑瘫主要是由于发育之后或者非进行性脑损伤所导致的中枢神经障碍。
小儿脑瘫对于正常的儿童成长来说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儿童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认知能力和语言行为能力障碍而静完形,脑瘫儿童在发病时主要表现为站立和行走功能异常[1],对于患者的机体功能以及正常成长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需要给予儿童有效的治疗,才能保障儿童的康复[2]。
本次研究探讨在进行痉挛型脑瘫康复治疗时,选择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进行研究,录入40名在我院中就诊的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均方法进行两组均分,开展对照试验。
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内各设置20名患者进行对照。
对照组内包含男性儿童12名和女性儿童8名,儿童的年龄区间值为2-8岁,儿童的平均年龄值为5.1±1.2岁;实验组装包含男性儿童11名和女性儿童9名,儿童的年龄区间值为2~8岁儿童的平均年龄值为5.1±1.0岁。
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治疗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效果【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并探究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在脑卒中偏瘫病人中的应用,研究此技术的应用是否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和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在2019年3月—2020年7月期间收入治疗的脑卒中偏瘫的60例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这六十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有三十例患者,一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模式进行治疗,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之肌电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治疗,为实验组。
分别观察和比较两组脑卒中偏瘫病人在不同治疗模式下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自理能力恢复程度,以及患者及家属对此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
结果: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技术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状况要优于对照组,自理能力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评分要高于对照组,以上几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此次实验我们得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在应用传统康复模式的基础上加上肌电生物反馈技术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还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
因此,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技术脑卒中偏瘫神经功能恢复生存质量脑卒中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因此造成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或者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血,从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此病多见于老年人[1],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此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越来越高,在存活的脑卒中病人中,有一半以上的患者丧失不同程度的劳动能力。
脑卒中发生后最常见的症状是肢体偏瘫,由于人体肢体功能主要受大脑控制,因此当大脑组织出现坏死,极易产生肢体运动控制障碍出现偏瘫,因此康复治疗模式的选择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
余小兰教授简介余小兰教授,男,45岁,华南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神经肌肉电生理基础与临床应用方向,独创的“诱发电位快速提取算法”,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肌电诱发电位项目的发;近年从事神经康复工程及物理治疗临床应用方法研究和产学研合作.,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应用于临床神经康复的治疗方面贡献突出;2008年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毅教授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何成奇教授共同承担一项国家康复类“863项目”,在国内吞咽功能障碍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已全面验收并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6月25日课程安排:1、肌电诱发电位临床基础及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2、肌电生物反馈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3、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治疗4、临床示教购置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一拖一)项目可行性报告院领导:为了进一步提高诊疗水平,更好服务于病患,我科拟申购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一套(一拖一,即一台中央机治疗和而台便携子机),现将发展该项目的可行性及设备情况汇报如下:一、治疗范围及临床应用方案(一)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范围包括:运动障碍(软瘫及肌力不足)、肌张力异常(增高)、感觉异常治疗、失神经治疗、精细功能康复训练治疗。
(二)临床应用方案:脑卒中、颅脑损伤、脊髓损伤、小儿脑瘫、外周神经损伤、痉挛状态、迟缓性瘫痪、废用性肌萎缩、疼痛综合征、关节活动受限、假肢功能训练。
尤其适用于慢性、经多方治疗不能再进一步恢复功能者。
二、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一拖一)特点(一)、将EMG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FNS)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模式,使临床治疗范围十分广泛。
(二)、可以检测出由受治疗者的神经细胞所发出的微弱肌电信号,应用独特电刺激帮助中枢神经系统进行重新学习并再塑;当病人试图增加受累肌群活动时,这种认知再学习是十分有效的。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护理[摘要]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被认为是继医学传统的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之外的一种容生物反馈与功能性电刺激于一体的新的治疗方法。
通过对偏瘫的肢体进行低频电刺激产生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矫正已经丧失的肢体功能。
近年来生物反馈技术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偏瘫的治疗。
我科于2010年将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用于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关键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护理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0例脑卒中患者,男性18例,女性32例,年龄42-86岁,平均年龄66岁;经临床ct或mri确诊,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20例,其中20例于发病48小时左右病情稳定后即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始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1.2治疗方法使用广州三甲医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多功能神经诊疗仪,型号wond2000f。
根据患者病情选用肌电触发电刺激方案,部位为瘫痪肢体。
患者取平卧或半卧位,将反馈电极置于瘫痪肌肉或肌群表面。
上肢正级置于手背侧腕横纹上三横指处,负极置于前臂背外侧中上1/3交界;下肢正级置于胫前肌中下1/3交界处,负极置于膝关节下5cm处。
刺激强度20~100ma,脉冲频率:2~100hz;脉冲持续时间2秒,间歇10秒;治疗时间30分钟,疗程14天。
1.3结果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s)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20 8.45±5.1 6.8±4.91对照组20 8.5±5.25 7.0±5.14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2.1心理护理:脑卒中患者因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易产生“自己是一个废人”,是“家人的负担”等念头,从而消极地拒绝治疗。
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关心体贴患者,态度和蔼,操作轻柔,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给予患者细心的照顾,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