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1章第1节 元素周期表
- 格式:pdf
- 大小:244.88 KB
- 文档页数:12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2.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周期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根据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点,以及从原子半径、电离能及电负性等方面加深对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及元素“位一构一性”三者关系的理解。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学科素养1.熟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进一步熟悉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能够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认识元素周期表中区的划分。
a.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发展史的了解,认识科学家对元素周期表经历的探索过程,b.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通过对构造原理与元素周期表分区关系的分析,了解元素周期表是微观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宏观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分区的关系【教材过程】【导入新课】化学元素周期表年随着元素数目在十九世纪的增多,每一种元素都具有不同的特性,化学家们开始感到他们像是迷失在一座茂密的丛林中:自然界究竟有多少种元素?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怎样?有没有规律?怎样分类?终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从杂乱无章的元素迷宫中理出了一个头绪。
门捷列夫为了研究元素的分类和规律,把当时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的小卡片上,反复进行排列,比较它们的性质,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
1869年,他正式提出元素周期律,它在周期表中排列了当时已经知道的63种元素。
元素的发现:1650-2017年发现元素的种类数【新课讲授】一、元素周期表的发展三张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周期表第一张周期表——门捷列夫周期表。
第2课时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原子半径[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族划分的关系,并能解释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
2.了解原子半径的意义及其测定方法,知道原子半径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并能解释原子半径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规律。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1)填写下表:①根据能级能量的差异,可将能量相近的能级分为七个能级组,同一能级组内,各能级能量相差______,各能级组之间能量相差______。
②每一个能级组对应一个周期,且该能级组中最大的电子层数等于____________。
③一个能级组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等于______________。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划分(1)将下列各主族元素的价电子数、价电子排布式填入表中:(2)(3)族的划分依据与原子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密切相关。
①同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排布______,价电子全部排布在最外层的________________轨道上。
族序数与价电子数______。
②稀有气体的价电子排布为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渡元素(副族和Ⅷ族)同一纵行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基本相同。
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ⅢB~ⅦB族的族序数与价电子数______,第ⅠB、ⅡB族的族序数=______轨道上的电子数,第Ⅷ族的价电子数分别为8、9、10。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区的划分1.(1)周期序数=电子层数;(2)周期元素数目=相应能级组最多容纳的电子数。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族的关系族序数由该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数决定。
(1)主族(ⅠA~ⅦA)的族序数=价电子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2)0族: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8或2。
(3)ⅠB、ⅡB族: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4)ⅢB~ⅦB族:族序数=价电子数=原子最外层n s电子数+次外层(n-1)d电子数=最高正价。
教学设计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周期、族的概念;通过对比学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元素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知道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能力目标:学会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会从理论上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使学生能够会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
3、情感目标:学会合作学习三、教学重难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推算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推测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运用化学实验来证明其推测的正确性,进而知道碱金属和卤素元素强弱的判断依据四、教学方法讨论、讲解、练习相结合五、教学过程〔提问〕1、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样的关系?2、周期表中前18号元素有哪些?3、表格是按什么原则编排的?注:编排三原则(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由上而下排列成纵行。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大家看本节的目标、重点、难点。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吧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点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如何?每个横行、纵行分别是指什么?1、画出硫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理解原子序数与原子结构的关系;2、元素周期表有多少个横行?多少个纵行?3、周期序数与什么有关?4、在每一个纵行的上面,分别有罗马数字Ⅰ、Ⅱ、……及A、B、0等字样,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5、第Ⅷ族有几个纵行?6、主族序数与什么有关?教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周期表中有18个纵行16个族元素,周期表的中部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包括了第Ⅷ族和全部副族元素,共六十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
因为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分钟练习1学生通过书写Li、Be、B的原子轨道表示式,巩固泡利原理和
轨道表示式书写
1分钟发现问题2学生思考基态C原子轨道表示式的可能书写方法。
1分钟知识讲授2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介绍洪特规则。
4分钟练习2学生通过书写7~24号元素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式书写。
教师根据学生对Cr元素轨道表示式的书写,简介洪特规则特例。
1分钟练习3学生通过书写Cu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
式书写。
2分钟知识讲授3教师通过以上核外电子的排布,给出能量最低原理的定义。
1分钟小结学生整理归纳电子在原子轨道排布的三原则。
4分钟思考与练习学生通过讨论问题,运用电子排布三原则分析综合问题。
1分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
同时提出新的问
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出下一节内容。
环节二环节三通过学生活动诊断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系结构的联系,落实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族、分区的划分
了解化合价与族的关系,过渡元素的特点
【元素周期表的未来】
通过学生活动展望元素周期表远景图,预测119号元素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来诊断学生对于构造原理和元素周期表关系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一电离能变化的一般规律,找到其与电子排布的联系
【电离能与化合价的联系】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逐级电离能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将此作为诊断学生的活动
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第一章第一节元素周期表(1)【学习目标】1.知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基础知识预习】一、元素周期表(一)原子序数1.定义: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2.原子序数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存在着如下关系:原子序数===(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规则①将相同..,每一横行称为..的元素,按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一个,故元素周期表共有个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我们把1、2、3周期称为,周期称为长周期。
周期序数与电子层数的关系:周期序数=②把相同..的元素,按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称为。
族的序号一般用罗马数字表示,主族用A表示;副族完全由元素构成,用B表示;第Ⅷ族是三个纵行;零族即稀有气体元素主族序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主族序数=族的别称:ⅠA(除)称为元素ⅦA称为元素零族称为元素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短周期(第周期)周期:个(共个横行)长周期(第周期)周期表主族个:ⅠA-ⅦA族:个(共个纵行)副族个:IB-ⅦB第Ⅷ族个(3个纵行)族1个(稀有气体元素)【课堂活动】活动1、已知碳、镁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说出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周期、族;第周期、族;第周期、族活动2、说出每一周期所具有的元素种类数目,并说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
活动3、元素周期表共有多少列(纵行)?有多少族?这些族如何分类和表示的?你有没有办法记住从左到右这些族的位置?第14列是什么族?活动4、①周期表中,从第几周期出现副族元素? 。
②第几纵行元素个数最多?第几纵行形成的化合物种类最多?。
③第ⅡA族元素后面可能是哪个族?第ⅢA族元素前面可能是哪个族?。
④在不查看元素周期表的情况下,你能不能推算出原子序数为13、35、56、114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你是用什么办法推算的【课堂检测】1、试画出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并确定对应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1)Cl 结构示意图,Cl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2)S2–结构示意图,S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和作用《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教材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章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为框架,先介绍元素周期表,再通过一些事实和实验归纳元素周期律。
本节从化学史引入,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在学生了解一些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以周期表的纵向结构为线索,以碱金属和卤族元素为代表,通过比较原子结构(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的异同,突出最外层电子数的相同并通过实验和事实来呈现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帮助学生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元素性质与原子核的关系,并由此引出核素和同位素的有关知识。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根据《新课标》,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确定以下三维目标: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2)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3)通过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认识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找元素周期表发现史,学会运用查阅资料获取信息。
(2)形成通过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发现规律的思维方法。
(3)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4)通过交流讨论,养成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通过化学史的学习,培养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科学品质。
(3)通过多种交流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学方法:启发、诱导、阅读、讨论、练习、探究等●教学用具:投影仪、多媒体、元素周期表挂图等●教学过程【引入】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这一百多种化学元素有什么内在联系呢?那么,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把我们已知的一百多种元素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很好地表现出来呢?答案是肯定的。
那就是元素周期表,也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板书】第一节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四页的文字,回答:(1)哪一位科学家首先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2)编排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时,是以什么为编排顺序?现在的周期表又以什么为编排顺序?(3)什么叫原子序数?它和核电核数、质子数有什么关系?【板书】原子序数=核电核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探究】你能否将1—18号元素编成一个小小的周期表?要求:1.将性质相似的元素归类。
2.体现元素性质的周期性递变规律。
编制原则:1.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归为一列。
2.将相同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在一行。
3.按原子序数的递增编排。
【投影】收集具代表性的由学生所编制的周期表。
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到屏幕上。
设计1:设计2: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H He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讨论】请大家讨论一下以上两种周期表的编排,哪一种更为合理呢?【小结】虽然He的最外层电子数与Be和Mg相同,但He原子的最外层已经排满了,达到了稳定结构,而Be和Mg都没达到稳定结构,因此He的性质与Be和Mg并不相似,反而与同是达到稳定结构的Ne和Ar相似,所以将He、Ne、Ar归为一列更合理。
【讲述】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的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元素周期表 - 人教版必修2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周期表的历史和构造;2.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和规律;3.理解元素周期表分类元素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构造;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和规律;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1.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和规律;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次课程采取讲授法、互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2.元素周期表和分子模型。
六、教学过程1.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构造1.1 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元素周期表最初由俄罗斯化学家孟德列夫于1869年创立。
19世纪60年代,孟德列夫随着对元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发现了一些明显的规律表现在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上,便将这些元素以周期性的方式排列,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元素周期表。
1.2 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元素周期表由周期和族两个方向排列组成。
周期是从原子核周围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形成的,是指横行排列。
族是按每个原子化学性质的相似性进行垂直排列。
元素周期表还包括了原子量、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等元素基本信息。
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和规律2.1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基本信息元素周期表中包括了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质量等基本信息。
2.2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存在很多的规律,比如垂直方向上每个周期中都有一个主族元素和一个气族元素,而水平方向上随着原子序数增大,原子半径逐渐缩小。
同时,元素周期表中相邻两个元素的原子质量差不超过4,这是元素周期表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3.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方法3.1 基于元素性质的分类方法元素周期表中,我们可以将元素根据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
比如,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元素三类。
而根据元素的电子结构,我们可以将元素分为主族元素和过渡金属元素等。
元素周期表1.简单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历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规则及结构。
3.能描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要点一错误!1.形成。
1869年,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初步绘制完成。
2.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横行。
2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3.周期。
周期表中有7个横行,叫做周期。
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的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
第一、二、三周期称为短周期;第四、五、六周期称为长周期;第七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
4.族。
周期表有18个纵行,称为族,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后标A,副族元素的族序数后标B。
第8、9、10三纵行称为第Ⅷ族,第18纵行称为0族。
5.相互关系。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应用思考】1.1最外层电子数是2的元素都是第ⅡA族吗?2同周期第ⅡA和第ⅢA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一定相差1吗?提示:1不一定,0族的He原子最外层也是两个电子。
(2)不一定,第四周期之后的不是,因为有副族元素的存在。
要点二错误!【应用思考】2.观察元素周期表,确认每一纵行各代表哪一族,如: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第3纵行是第____族,第15纵行是第____族,第9纵行是第____族,ⅤB族在第____纵行,ⅢA 族处于第____纵行等。
提示:ⅢBⅤAⅧ 5 133.若某离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则它位于元素周期表的什么位置?提示:若为阴离子,则它位于第三周期;若为阳离子,则它位于第四周期。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它们一定位于同一周期吗?提示:不一定,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有一些是阴离子,有一些是阳离子,是连续的两个周期,阴离子在同周期,阳离子在下周期。
要点三错误!1.过渡元素:元素周期表中部从第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共60多种元素,通称为过渡元素,这些元素都是金属,所以又把它们叫做过渡金属。
2.镧系:元素周期表第六周期中,57号元素镧到71号元素镥共15种元素,它们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性质十分相似,总称镧系元素。
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篇一: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案必修2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总之,本章内容既是必修的重要理论内容,也是为选修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2、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们归纳整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会总结,学会概括,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周期性变化。
难点: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四、学情分析: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六、课前准备: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1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课前板书答案展示的方式)(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老师:原子结构大家在初中就已经了解了,刚才通过同学们对导学案的展示已经对原子结构了解的不成问题了,那么核外电子具体怎样排布?有什么规律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能够体现出哪些结构规律,与元素性质规律有什么联系,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