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李大钊的故事_名人读书故事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
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
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
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
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
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
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
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
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
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
耆年,是长寿的意思。
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
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你看这念个啥?""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
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
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
《李大钊的故事》李大钊的故事(一):专心学习李大钊在少年求学期间,就养成了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
他家里有一只花猫,天真活泼,很惹人喜爱,他在空闲时常常逗它玩。
但是当李大钊做作业时,任凭小花猫在他身边喵、喵、喵直叫,甚至有时还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仍旧做他的作业。
之后时间一长,小猫也习惯了,只要看到李大钊俯下身子看书或做作业,就躲得远远的,从不打扰他。
还有一次,李大钊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时,突然从窗外飞来两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着,在窗台上打起架来,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还不时在窗台上打起滚。
此时,如果李大钊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轻而易举地把它们逮住。
但是他动也不动,就像根本没看见似的,始终埋头写自己的作业。
由于刻苦学习,李大钊15岁时就中了秀才。
18岁时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16年回国后,用心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的故事(二):四岁认字李大钊出生前7个月,父亲李任荣就病逝。
出生后16个月,母亲周氏因感伤过度也相继去世,襁褓中的李大钊只能由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抚养。
李大钊4岁时,李茹珍就教他背诗、认字。
他用硬纸做成二寸见方的认字卡,让李大钊在玩耍中,学得语言和文字知识。
开始,每一天有计划地让李大钊认一两个字,再到五六个字,之后发展到一二十个字。
由于严格的家教和早期的智力开发,李大钊到了五六岁时,就能熟读和背诵私塾里的启蒙书籍《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了。
6岁就能在门口的老母庙前读布告,被村里人喻为神童。
(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是否也应有计划?)李大钊的故事(三):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在李大钊故居,悬挂着他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这副对联最早出自明代杨继盛之手。
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而惨遭杀害。
临刑前,他慷慨地写下这副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
李大钊的故事
李大钊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革命者和思想家,他的一
生经历了风雨飘摇的命运,留下了许多令人感动和敬佩的故事。
李大钊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很快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在他年轻的
时候,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之中,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的腐败统
治让他深感痛心。
他决心要为中国的未来奋斗,为民族的解放贡献
自己的力量。
李大钊在留学日本期间,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开始了他的
革命道路。
他坚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拯救中国,他积极参与了当时
的革命活动,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革命理
想和坚定信念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影响深远。
然而,正义的道路上总是充满荆棘。
李大钊多次遭受国民党政
府的迫害和打压,但他从未屈服,始终坚定地站在革命的一边。
他
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理想的执着和对民族的热爱,成为了革命的
楷模和榜样。
最终,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李大钊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革命者不仅要有高尚的理想和信念,还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斗志。
他的一生是对革命精神的最好诠释,也是对革命道路的最好启示。
让我们铭记李大钊,传承他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一文库()〔中国李大钊的六则经典故事〕导语:李大钊,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
中国李大钊的六则经典故事▲四岁认字李大钊出生前7个月,父亲李任荣就病逝。
出生后16个月,母亲周氏因感伤过度也相继去世,襁褓中的李大钊只能由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抚养。
李大钊4岁时,李茹珍就教他背诗、认字。
他用硬纸做成二寸见方的认字卡,让李大钊在玩耍中,学得语言和文字知识。
开始,每天有计划地让李大钊认一两个字,再到五六个字,后来发展到一二十个字。
由于严格的家教和早期的智力开发,李大钊到了五六岁时,就能熟读和背诵私塾里的启蒙书籍《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了。
6岁就能在门口的老母庙前读布告,被村里人喻为神童。
(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是否也应有计划?)▲专心学习李大钊在少年求学期间,就养成了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
他家里有一只花猫,天真活泼,很惹人喜爱,他在空闲时常常逗它玩。
可是当李大钊做作业时,任凭小花猫在他身边“喵、喵、喵”直叫,甚至有时还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仍旧做他的作业。
后来时间一长,小猫也习惯了,只要看到李大钊俯下身子看书或做作业,就躲得远远的,从不打扰他。
还有一次,李大钊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时,突然从窗外飞来两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着,在窗台上打起架来,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还不时在窗台上打起滚。
此时,如果李大钊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轻而易举地把它们逮住。
可是他动也不动,就像根本没看见似的,始终埋头写自己的作业。
由于刻苦学习,李大钊15岁时就中了秀才。
18岁时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让孩子们劳动一年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院子里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
五分钟党史小故事(通用6篇)【篇1】五分钟党史小故事1889年,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坤村。
从小父母就去世了,由爷爷教育成人。
1913年,他东渡日本上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
日本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李大钊积极参与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保卫美丽的河山。
1916年回国后,李大钊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工作。
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谴责旧礼教、旧道德,对封建顽强势力展开激烈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帅。
他发表的《青春》一文,呼吁青年冲决历史的束缚,消除历史的污秽,创造新民族的生命,恢复民族的青春。
俄罗斯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李大钊,他连续发表了《法俄革命的比较观》、《平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和演说,热情地赞美十月革命,他自信地预言试试未来的世界,一定是红旗的世界。
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李大钊从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
1919年五四运动后,他更加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在《新青年》上发布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李大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创造了思想条件。
李大钊是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1920年初,李大钊等革命家开始协商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初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积极推进建立全国组织。
中共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工作,在北方广大地区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组织。
从1922年到1924年,他受到党的委托,奔赴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批国共合作的统筹战线做出重大贡献。
李大钊还带领北方党组织协助五三十运动,协助北伐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胜利推进做出卓越贡献。
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在北京被捕入狱。
三一文库()〔中国名人李大钊刻苦勤奋的故事〕导语:李大钊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相关的名人故事,欢迎查阅。
中国名人李大钊刻苦勤奋的故事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
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
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
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
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
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
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
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
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
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
耆年,是长寿的意思。
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
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你看这念个啥?”“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李大钊的故事》李大钊的故事(一):专心学习李大钊在少年求学期间,就养成了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
他家里有一只花猫,天真活泼,很惹人喜爱,他在空闲时常常逗它玩。
但是当李大钊做作业时,任凭小花猫在他身边喵、喵、喵直叫,甚至有时还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仍旧做他的作业。
之后时间一长,小猫也习惯了,只要看到李大钊俯下身子看书或做作业,就躲得远远的,从不打扰他。
还有一次,李大钊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时,突然从窗外飞来两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着,在窗台上打起架来,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还不时在窗台上打起滚。
此时,如果李大钊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轻而易举地把它们逮住。
但是他动也不动,就像根本没看见似的,始终埋头写自己的作业。
由于刻苦学习,李大钊15岁时就中了秀才。
18岁时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16年回国后,用心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李大钊的故事(二):四岁认字李大钊出生前7个月,父亲李任荣就病逝。
出生后16个月,母亲周氏因感伤过度也相继去世,襁褓中的李大钊只能由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抚养。
李大钊4岁时,李茹珍就教他背诗、认字。
他用硬纸做成二寸见方的认字卡,让李大钊在玩耍中,学得语言和文字知识。
开始,每一天有计划地让李大钊认一两个字,再到五六个字,之后发展到一二十个字。
由于严格的家教和早期的智力开发,李大钊到了五六岁时,就能熟读和背诵私塾里的启蒙书籍《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了。
6岁就能在门口的老母庙前读布告,被村里人喻为神童。
(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是否也应有计划?)李大钊的故事(三):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在李大钊故居,悬挂着他亲手书写的一副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
这副对联最早出自明代杨继盛之手。
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而惨遭杀害。
临刑前,他慷慨地写下这副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
关于李大钊的爱国故事【财产仅一块大洋】李大钊很小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他由爷爷一手抚养长大。
爷爷非常重视李大钊的教育。
“从五六岁入私塾,到从日本留学回国,他前后上了18年学。
”李亚中说,李大钊从小便树立了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远大志向。
李亚中说,李大钊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时工资是140块大洋,后来任教授涨到200块大洋,再加上他在别的大学兼课,每月收入至少有250块至300块大洋。
“他去世后家里的财产仅有1块大洋。
因为没钱安葬,只好举行公葬,也就是向公众募捐的形式安葬。
”1921年,*北京支部成立后,李大钊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80块大洋作为活动经费。
此外,他还会向穷学生仗义疏财。
每到发工资时,李大钊就会领回来一把欠条。
后来,为了不让李家断炊,北大校长蔡元培只好嘱咐会计科每月从李大钊的工资中拿出50块大洋,交给李夫人。
李大钊的高尚品质感染了很多人。
在为李大钊举行公葬的募捐中,就连政见相左的汪精卫也捐了1000块大洋。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钊等80余人。
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
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仅38岁。
李亚中说,“祖父被杀害后,一家人颠沛流离。
父亲李葆华为躲避抓捕,在友人的协助下东渡日本,考取了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化学系,还在日本加入了中国*。
”“九一八”事变后,李葆华中断学业,愤然回国,并未获得学位。
【人物简介】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但是*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历史名人故事:李大钊的故事六则四岁认字李大钊出生前7个月,父亲李任荣就病逝。
出生后16个月,母亲周氏因感伤过度也相继去世,襁褓中的李大钊只能由年近七旬的大祖父李茹珍悉心抚养。
李大钊4岁时,李茹珍就教他背诗、认字。
他用硬纸做成二寸见方的认字卡,让李大钊在玩耍中,学得语言和文字知识。
开始,每天有计划地让李大钊认一两个字,再到五六个字,后来发展到一二十个字。
因为严格的家教和早期的智力开发,李大钊到了五六岁时,就能熟读和背诵私塾里的启蒙书籍《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了。
6岁就能在门口的老母庙前读布告,被村里人喻为神童。
(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是否也应有计划?)专心学习李大钊在少年求学期间,就养成了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
他家里有一只花猫,天真活泼,很惹人喜爱,他在空闲时常常逗它玩。
不过当李大钊做作业时,任凭小花猫在他身边“喵、喵、喵”直叫,甚至有时还伸出小爪子抓他,他却连看也不看一眼,仍旧做他的作业。
后来时间一长,小猫也习惯了,只要看到李大钊俯下身子看书或做作业,就躲得远远的,从不打扰他。
还有一次,李大钊正在聚精会神地做作业时,突然从窗外飞来两只麻雀,“唧喳、唧喳”地叫着,在窗台上打起架来,你啄我一下,我啄你一下,还不时在窗台上打起滚。
此时,如果李大钊急忙伸手去抓,便可轻而易举地把它们逮住。
不过他动也不动,就像根本没看见似的,始终埋头写自己的作业。
因为刻苦学习,李大钊15岁时就中了秀才。
18岁时又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学习政治经济。
1913年冬,他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让孩子们劳动一年冬天,大雪纷纷扬扬下个不停,院子里像铺了一层厚厚的棉絮。
李大钊对儿子和女儿说:“雪下得多大啊,你们快拿着扫帚到院子里去扫雪吧。
要是高兴的话,堆个大雪人也好。
”孩子们的外祖母心疼小外孙:“天这么冷,你还叫孩子们去扫雪,要是冻病了可怎么办?”李大钊笑着说:“孩子理应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
李大钊视死如归爱国爱党的故事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
在李大钊就义27年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终于取得胜利,这无疑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下面就来分享李大钊视死如归爱国爱党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李大钊视死如归爱国爱党的故事1927年4月6日,李大钊同志不幸被奉系军阀逮捕。
在狱中,他受尽了敌人的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表现了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
为了掩护一同被捕的青年同志,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写道:“倘因此而应重获罪戾,则钊实应负其全责,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
”李大钊同志被捕后,教育界名流、学者和广大学生都设法营救,北方铁路工人还组织了劫狱队,准备劫狱。
在狱中的李大钊同志通过党组织知道了这一情况后,非常感动,但他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情况,知道是不能成功的,便设法向党组织转达了自己的劝阻意见,说:“我个人为革命为党而牺牲,是光荣而应当,但已经是党的损失,已经是我的罪过。
我不能再要同志们做冒险事业,而耗费革命力量,现在你们应当保存我们的力量......”这一意见为北方党组织接受了。
1927年4月28日上午,xx法庭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匆匆开庭宣判了李大钊等二十位革命者的死刑。
当日下午秘密执行前,李大钊同志在绞刑架下,一如平日,从容不迫地发表了最后--次演说,他面对刽子手们,严正地说:“不能因为你们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我们已经培养了很多同志,如同红花的种子,撒遍各地!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虽然李大钊同志刚刚三十八岁就被反动派夺去了生命,但他共产主义必胜的炽热信念,他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却彪炳史册,永照千秋!。
李大钊的故事有哪些
李大钊的故事
当时废除科举制,李大钊在1907年考入天津的一所大学,在学校中学习政治,后来由于一系列的改革,我们国家先从器物上学习西方,当时对外派遣留学生,后来渐渐的学习制度,文化,李大钊在这样的背景下到日本留学,成为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生,日本当时经过改革,政治经济水平较中国有很多的提高,可是中国区区大国却慢慢没落。
李大钊学成归来本来可以有更好的仕途,可是他毅然放弃,选择了救国的革命道路,回国后的他1916年在北京大学担任教授,由于当时环境混乱,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寻求救国方法,李大钊就是其中一员,他写了很多文章,他批评改良派的学说,希望人民得到民主自由,积极宣传新思想,推动了学生等运动的爆发,这些运动促进思想解放,1920年他与陈独秀走到一起,他积极筹办一些组织,最终在他们的奔走下建立了共产党。
李大钊在中共会议提出自己的想法,国共合作时由于国民党一些人背叛共产党,最后李大钊等同志被捕获关起来对他们拷打,在一些人的拷打下死守秘密,最终被绞杀死亡,38岁就结束了生命。
李大钊的故事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国家的未来发展是需要我们的努力的,历史是一本教科书。
李大钊的故事源远流长。
李大钊的名人故事李大钊的名人故事1李大钊又非常注重用音乐来陶冶孩子的心灵,用歌曲寓理于情,寓教于乐,使孩子在愉悦中受到教育。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稍有空闲,就将儿子李葆华、女儿李星华喊进书房,先要他俩将当时在学校学的歌唱给他听,孩子们高兴地唱起了喜欢而又熟悉的《校歌》:“啊,我们亲爱的孔德,啊,我们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园,你永是美丽的王国”李大钊听完歌,没有一句夸奖,只是幽默地说:“北河沿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水沟,我天天到北大去,都从那里经过,里面常泡着死猪、烂狗,臭烘烘的,怎么能说是孩子们青春的花园、美丽的王国呢?这个歌子太不现实了,这不是培养孩子们睁着眼睛撒谎吗?”接着,他就教孩子们唱《国际歌》。
他一边弹琴,一边用低沉的声音唱着。
他说,声音不能太大,让街上警察、暗探听见,他们会把我们逮起来的。
他不仅教孩子会唱,还把歌词大意讲解给孩子听,并且用家乡一位穷苦大伯一年辛苦到头,全家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例子,帮助孩子领会歌词的意义,加深印象结果,没教唱几遍,孩子们都会唱了,而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首珍贵的歌!李大钊的名人故事2李大钊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个故事,发生在他的少年时代。
李大钊的家乡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坑村,有个二流子,外号叫“堆厮”。
这人早几年在关东做买卖,赚下几个钱,不到三十岁,就回乡享起清福来,成天叼着个烟袋,提着个鸟笼,东游西逛。
这天,他摇头晃脑地来到李大钊家,把鸟笼子往门洞上一挂,就对人吹起牛来。
李大钊早就打心眼里讨厌这“堆厮”,他头一扬,理也不理地就出了屋门,在门洞里欣赏起小鸟来了。
多么可爱的两只小鸟啊!闪亮的羽毛,火红的嘴唇,婉转的啼声一下子把大钊给迷住了。
大钊目不转睛地看着看着,忽然觉得这两只小鸟太可怜了。
它们一天到晚生活在这小小的笼子里,多憋闷啊!想到这里,他趁门洞里没人,悄悄搬来一条板凳,站到凳上,打开鸟笼,把小鸟放走了。
两只小鸟刚刚忽闪着翅膀飞上蓝天,“堆厮”就来到了门洞。
他一看鸟笼子空了,猜想准是大钊放走了小鸟,就怒气冲冲地找到大钊的爷爷,非让他狠狠教训大钊一顿不可。
李大钊的故事李大钊(189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子瞻,号韶谷,河南省新郑县人。
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之一。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李大钊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聪颖好学。
他早年曾赴日本留学,接受了近代西方思想的熏陶。
在留日期间,他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开始接触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回国后,他积极投身于中国的革命运动,成为了一位杰出的革命者和理论家。
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革命的进程,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大钊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革命者,他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杰出贡献和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
总之,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领导人之一,他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杰出贡献和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
李大钊的事迹和简介
1、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
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
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2、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临刑前,李大钊慷慨激昂:“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
他高呼“中共万岁!”英勇就义,时年38岁。
3、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中共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的名人故事李大钊的名人故事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
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
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
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
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
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
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
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
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
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
耆年,是长寿的意思。
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
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你看这念个啥?”“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
当时的大黑坨村,之风颇盛。
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
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
大钊同志知道了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
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李大钊艰苦奋斗的故事寄语:李大钊坚持真理,待人宽厚,团结同志,正如后人所赞誉的,“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
当革命处于危难时刻,他节衣缩食,毁家纾难,把个人收入的大部分用来充作党的活动经费,接济同志,接济贫苦青年,而自己却“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在敌人的监狱中,面对酷刑的折磨,他始终严守党的秘密,维护党和革命的荣誉,直至舍生赴死,从容就义,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他的伟大的人格,永远是一切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李大钊艰苦奋斗的故事分享给读者,欢迎阅读。
1.艰苦奋斗、先人后己五四运动期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长兼教授。
他在东城红楼(北大一院)上班,却在西城租房子住,因为当时西城的房租便宜些。
1920年至1922年,李大钊全家5口人住在西城区南边石驸马后宅35号(今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号),一座普通三合小院的平房。
1923年春,又搬家到西城铜幌子胡同,离开北大稍近一些。
每天清晨上班,从西城到东城,李大钊教授都要步行一大段路,不乘人力车。
中午他经常不回家吃饭,在北大红楼图书馆办公室里,有时一张大饼,有时两个馒头或窝头,就白开水下肚。
人们对他的生活归纳成十六字:“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
他们的家常便饭就是大饼夹根洋葱。
有人去李大钊府上拜访,见他的幼女炎华,身穿红粗布小棉袄,外套蓝粗布小褂,前襟和袖口油光光的,土里土气的,像个乡下孩子,完全不像北大教授的女儿。
亲戚对此很不理解,有次问起李大钊,他只是淡淡一笑说:“点种。
庄稼人种地要点种,你当教授点什么种?”意思儿女要从小立好独立的根苗。
“孩子们应当从小养成吃苦的习惯,免得长大了什么也不会做。
”这种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北大教授中罕见。
北京朝阳大学学生张尔岩回忆,他曾劝李先生要注意营养,李大钊听后说:“美味佳肴人皆追求,我何尝不企享用?但时下国难当头,众多同胞食不果腹,衣不遮体,面对这种情况,我怎忍只图个人享受,不思劳苦大众疾苦呢?”陈独秀说:他(李大钊)对同志的真诚,非一般人可比。
李大钊与昌黎五峰山
位于河北省昌黎县境内的五峰山,是李大钊同志生前最喜爱的名山胜境,也是他从事重要革命活动,并借以躲避反动军阀缉捕的地方。
将李大钊当年在五峰山留下的旅迹游踪一一查寻清楚,对研究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生平及革命实践活动,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李大钊的家乡——乐亭县大黑坨村,是个沿海村庄,其地一马平川,但村北偏东70华里开外的昌黎县城北,却有着古今有名的观海胜地碣石山。
碣石山为燕山主峰伸向东南海边的突起余脉,由近百座峰峦组成,方圆达数十里,跨越与乐亭县比邻的昌黎和抚宁、卢龙三县境界;其主峰仙台顶(又名“汉武台”,俗称“娘娘顶”)海拔695米,山势险峻奇特,为渤海近岸最高的山峰,相传为历史上的秦皇、汉武、魏武等帝王巡行观海、刻石纪功之地。
晴天朗日,立足大黑坨村头北望,能把碣石山那如屏似障横列排开的群峰看个清清晰晰,而且显得既悠远又神奇。
因此,从小生活在海边平原上的李大钊,对朝夕可见的碣石山非常神往,并不为怪。
那么,他第一次游览碣石山,为何不去登主峰仙台顶,却与友人“相率竟至西五峰韩昌黎祠一憩”呢?这是因为,西五峰韩昌黎祠当时为游览碣石山的第一去处。
五峰山,为碣石山群峰的一支,它位于仙台顶迤东,由两组颠连交错的10座山峰组成,按方位分称为东、西两个五峰,由于山势都很奇丽险要,均被列为古碣石十大名胜,一名“东峰耸翠”,一名“西嶂排青”。
由于五峰山临海较近,景色异常宜人,再加上西五峰半山腰平台上筑有为纪念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而建的韩昌黎祠(亦名“韩文公
祠”),在京东一带久负盛名。
古人曾留由下“北平山水古称奇,五峰兀然当昌黎”(清·龚应霖《游五峰山》)、“北平山水称五峰,五峰屹立摩苍穹”(清·彭延禨《登五峰山望海》)等诗句,赞美其地的山光水色。
五峰山,数百年来一直被列为古北平郡的名山胜境,为临碣石必游之地。
李大钊等人首次到昌黎,欲进山游览,当地人引导他们先去五峰山韩文公祠“一憩”,并不偶然。
还有一个原因,即他们上山这天正赶上“是日零雨不止,山中浓雾荡胸”⑴这样的天气是登不得碣石绝顶的,即使登上去也只见云雾,无任何胜景可览。
正因此种种因素,使自幼“神往”碣石的李大钊得以同五峰山结下不解之缘。
李大钊第一次登临五峰山的时间,他自己在后来写的游记中并没有具体记述,仅说“曩者”(从前)。
据分析,极可能是在1907年夏天,他“与二三同学,乘暑假之便,赴天津投考学校”⑵归来,在昌黎下火车之时。
他们是由卢龙永平府中学出发,经滦州上火车去天津的。
李大钊考取的是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该校招生考试于8月13、15日进行。
也就是说,李大钊一行人由天津归来,当在是年8月16日或17日。
倘若此说属实,那与李大钊同游五峰的“二三友辈”,即与他同赴天津投考学校的“二三同学”。
另一种可能是1908年夏天,即李大钊到天津上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到来之际。
从李大钊追述的口气看,以前一种可能性较大;再者,云“时适溽夏”,也似在8月中旬。
李大钊在文中提及,和他同与碣石山结下初度之缘的一共三人,分称“子蘅”、“守恒”、“际青”;到李大钊几年后再上五峰时,旧游已天涯零散,“子蘅则从戎南下,守恒则执法塞北,际青则侨寓云津”
⑶。
经笔者近些年多方查访,仅从乐亭县档案馆查得“守恒”。
据未刊印的《乐亭县志》重修本记载,“守恒”系张永德之字。
张永德是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读书时的同籍学友,毕业后历任热河高等法院院长、京师地方审判厅检查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