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公共事业管理的若干基本问题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3版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39
《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主要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是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
在开设此课程前,应该学习《管理学》等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公共事业管理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是为培养学生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课程设置的具体目的和要求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其认识和使用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规律来正确分析和解决公共事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较好地适应行政工作的需要和国家公务员队伍素质提高的需要。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各方面的有效管理,其中公共事业管理是否科学、有效,直接影响着国家、社会的发展。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规律性和方法。
其内容具有政治性和社会性统一、综合性和独立性统一、理论性和应用性统一、规范性和适应统一等特点。
因此,在课程教学上,都要注意这一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特点。
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采用讲授、讨论、案例(或习题)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内容进行科技产品牛.产和提供的制度安排;制订科技政策引导社会资源发展科技事业;管理科技市场。
思考题:L按照科技事业活动的性质,科学技术研究应如何分类?2.按照研究活动的目的和功能,科学技术研究应如何分类?3.如何理解不同类别的科学技术研究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和的非竞争性?4.如何理解科技创新活动的外部性问题?应制订哪些公共政策?5.怎样理解政府在科技事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问题?6.科技产品交易有哪些基本特征?科技市场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第七章教育事业管理教学目的:在本章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教育的经济价值,使学生明白教育事业管理的限度,并能够熟悉教育事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教育事业管理的限度、教育事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教学难点:教育的经济价值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教育的经济价值一、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三、教育经济价值的视线第二节教育事业管理的限度分析一、教育事业产品的准公共性二、政府参与教育事业活动的必要性三、政府参与教育事业活动的有限性第三节现代社会教育事业管理的基本内涵一、确立教育发展规划二、制订教育政策三、颁行教育法规四、管理教育市场五、保障教育经费六、实施教育督导评价七、引导舆论导向第四节教育事业管理的发展趋势一、教育管理价值取向人本化二、教育体制调整,扩大办学自主权三、教育规划体现平等四、教育投入多元化五、课程改革追求卓越六、引导终身教育,扩大职业教育,推进家庭教育七、教育督导凸显民主、专业、高效、服务的理念本章小结:教育既是一种生产乂是一种消费,对经济增长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欧文、E、休斯著张成福等译第一章变革的时代1、传统公共行政基石的基本原理①官僚制②最佳的工作方式③通过官僚制组织提供服务④政治与行政二分法⑤公共利益⑥职业官僚队伍⑦行政性2、传统行政模式的基础就是官僚制,新公共管理的基础就是市场新公共管理的基础就是市场,表现在:①据成本-收益分析来确定结果②运用目标管理方法实现任务③运用市场与市场机制④竞争与选择⑤通过权力、义务、责任的协调一致向工作人员下放权力。
3、变革的紧迫问题①对公共部门的抨击(表现在规模、范围与方法三个方面)②经济理论的变革:公共选择理论(以完全理性为基础);委托(股东or全体选民)-代理(管理者)理论;交易成本理论③技术变革④私营部门的变革第二章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1、早期的行政系统:“人格化的”,以效忠于国家or大臣or非营利组织or国王为基础2、传统的行政模式深受美国的伍德罗、威尔逊与欧洲的马克斯、韦伯的影响。
认为行政就是工具性、技术性的,应远离政治领域。
例如19世纪美国的文官制度。
3、韦伯的官僚制理论⑴理论的基础:三种类型的权威:魅力型权威;传统型权威;理论-法律型权威(效率最高)⑵与早期模式最大的差别:①运用以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人格化的行政。
②组织及其规则比组织中的任何个体都为重要。
4、威尔逊与政治控制政治(制定政策)、行政(执行政策)二分法体现在三个方面⑴责任与义务的明确关系⑵策问题与行政问题完全分离⑶行政就是匿名的、中立的、无党派的5、泰勒与管理⑴科学管理的三个方面①决定工作标准的时间与动作研究②刺激性工资制度③改变职能组织④人际关系公共管理的黄金时代6、传统模式存在的问题⑴政治控制的问题⑵“最佳工作方式”的问题⑶官僚制的问题:与民主冲突(正式的官僚制不再被认为就是一种特别有效的组织形式)⑷公共选择的批评第三章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更关注结果的实现与管理者个人的责任1、一般管理的职能⑴战略职能(首要职能)①确定组织的目标与重点②设计操作计划以实现既定目标③人员组织与调配⑵管理内部构成要素①人事指挥与人事管理制度(构成了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能力与对具体管理方向进行反应的能力)②控制绩效(通过各种信息管理系统)⑶管理的外部要素①处理与组织的“外部单位”(服从相同的权利机关)②处理与其她独立组织的关系③处理与新闻媒体与公众的关系2、管理方法的产生起点:富尔顿报告3、新公共管理改革不只就是对公共部门的改革,代表了公共部门以及公共部门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某种转变4、管理主义方案⑴一种战略方法政府已经把长期计划与战略管理确定为其长期施政的目标。
第一节公共事业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第三节公共事业管理学第二章公共事业组织第一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第二节公共事业组织的概念和特性第三节公共事业组织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之一第四节政府与公共事业管理第三章公共事业管理职能与过程第一节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过程第四章公共事业项目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过程第三节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范畴第五章公共事业财务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财务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目标与原则第三节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法规体系第四节公共事业组织财务管理的内容第六章公共事业资产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第二节我国公共事业组织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第三节公共事业组织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第七章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第二节公共事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三节公共事业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第四节公共事业人力资源培养与培训第五节志愿者招募与管理第八章公共事业组织战略管理第一节公共事业组织战略管理概述第二节公共事业组织战略管理的过程第三节我国公共事业组织战略管理第九章公共事业绩效与评价第一节公共事业绩效与绩效管理第二节公共事业管理的绩效评估第十章公共事业部门管理第一节科技事业管理第二节教育事业管理第三节文化事业管理第四节卫生事业管理第五节体育事业管理关的以科、教、文、卫、体等为基础内容的行为或部门,及组织凭借公共权力,为促进社会整体利益和协调发展,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公共事业,即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进行调节控制的过“公共事务”这一概念18世纪就在西现的是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虽然社会公众的具体范围不一定相同,但既为公共事务,也就意味着一个社会中的全体公众都可以享受这种利益。
公共性是公共事务最突出和基本的特征。
第二,劳务性。
即以政府为核心的社会公共组织通过所承担的公共事务而向公民提供的主要是服务,即劳务,或者称为劳务产品。
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各章主要内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公共事业的内涵的特征、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公共事务及特征公共性、公共需要、公共问题与公共事务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公共性是一定的社会或地区的公有、公用、共供和共享的。
公共需要是社会共同体具有的共同性、共享性的需要。
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性、劳务性、非营利性和阶级(阶层)性四个特征二、我国传统的“事业”及其发展我国传统“事业”的基本含义事业,是我国特有的与全体人民整体利益有关的以科、教、文、卫、体等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或部门,及其相应的管理体系。
事业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社会公共事务的范畴,治、非经济的事务,即而且是非政狭义的社会事务,反映的是一定条件下我国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水平。
公共事业,是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管理活动。
三、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经济学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事务理论所描述的对象是一致的,但其研究和阐述问题的角度不同,现代公共产品理论主要是通过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等概念和范畴对社会中不同属性的产品进行把握,从而明确公共事务范畴的。
(一)公共产品理论的几个基本内容l.公共产品的基本概念公共产品也称为公共商品、公共物品或公共品就是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消费需要的物品或劳务。
什么是公共消费需要呢?人的活动具有两重性,即个体性和社会性。
前者是指作为个体的人,需要一定的产品来满足其私人需要,如衣、食、住、行等,而后者则是指作为社会的人,他的生存依赖于社会环境,如国防、治安、城市道路、卫生等,这是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
这种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但每个人又不能享受其消费独占权的,且是作为一定社会所共有的保证居民基本生活的需要就是公共需要。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根据满足需要的不同,把整个产品世界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产品,即满足私人需要或私人消费需要的产品,另一类是公共产品,即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产品。
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产品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政治、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