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17
浅谈马传染性贫血的防治
刘军
【期刊名称】《中国农业信息》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马传染性贫血病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通过虻、蚊、蠓等其他传播媒介的一种传染病.其中,马易感性最强,骡、驴次之.症状以发热、贫血、黄疸、出血、浮肿、心脏衰热、红细胞减少、血沉加快、血红蛋白降低,并出现吞铁细胞.病变主要为全身败血症、贫血、网状内皮系统增生及铁代谢障碍.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及病理学变化,可初步诊断.该病尚无有效疗法.
【总页数】2页(P121,123)
【作者】刘军
【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大同 037004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昌宁县马传染性贫血防治现状 [J], 杜梅
2.马传染性贫血的流行、诊断和防治措施 [J], 卢锐生
3.武宣县马传染性贫血防治工作及经验探讨 [J], 王海强
4.浅谈马传染性贫血病症状与防治 [J], 布兰·哈布迭力马利克
5.马传染性贫血的认识与防治 [J], 史文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监测计划
(一)监测目的
证明本市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的无疫状态。
(二)监测对象
马、驴、骡等马属动物。
包括养马场、马术队、马术俱乐部、公园等场所马匹,以及驴、骡等马属动物。
(三)监测时间
每年5月、11月,开展两次集中采样检测。
(四)监测分工和数量
市、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各自负责对辖区内所有马匹进行监测。
(五)监测方法
1. 马传染性贫血,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方法进行检测。
2. 马鼻疽,用变态反应试验(鼻疽菌素点眼法)进行检测。
(六)判定标准
按照《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和《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确定。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年第06期马传染性贫血虽然对人类健康没有威胁,但其对马类动物的威胁性很大,尤其是急性马传染性贫血,致死率很高。
马传染性贫血的传染途径很多,昆虫叮咬所导致的皮肤感染、病马的排泄物等、使用带有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的针头或其他设备都会导致马传染性贫血的传播。
其中,昆虫叮咬所导致的皮肤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马传染性贫血最易暴发在夏秋季节,所以,在这两个季节里要格外重视疾病的预防。
1临床症状马传染性贫血对马类动物的威胁性较大,马、骡、驴患上马传染性贫血的可能性较大,该病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以及隐性,急性马传染性贫血可以转变为后三者,而慢性马传染性贫血也可以转变成亚急性甚至是急性。
这四种形式的马传染性贫血的潜伏周期以及发病症状都不相同。
其中,急性马传染性贫血的潜伏期最短,基本在30d 内就会发病,症状多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在发病期间,马还是会进食,但消瘦很快;易出汗且体质很虚,眼结膜充血、黄染,随着病情的加重,眼结膜的颜色会变成黄白或苍白胸、腹下浮肿;血液中的白细胞会减少,血液稀薄,血沉快,致死率较高。
亚急性和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的潜伏周期会渐渐变长,发病症状也会有所减轻,但亚急性和慢性马传染性贫血都常见于马传染性贫血暴发比较久的区域。
而隐性马传染性贫血可以潜伏很长时间,而且也没有任何临床症状,隐形马传染性贫血常见于驴的身上。
2诊断要点马传染性贫血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其中,急性马传染性贫血暴发于初期,而初期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初期过后就会逐渐转变成亚急性或慢性马传染性贫血,隐性马传染性贫血多见于驴的身上,马和骡患有隐性马传染性贫血的不多。
已经对急性马传染性贫血的临床症状进行了分析。
本文将对亚急性以及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的症状进行分析。
亚急性和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的症状表现与急性马传染性贫血的症状有些相似,都是马消瘦、贫血,脾和肝肿大,同时粘膜处还会出现少量的出血点,心脏的颜色出现变化并呈现煮熟状。
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1三、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EIA,简称马传贫),是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传染病。
中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传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传贫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饲养、经营,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流行特点本病只感染马属动物,其中,马最易感,骡、驴次之,且无品种、性别、年龄的差异。
病马和带毒马是主要的传染源。
主要经过虻、蚊、刺蝇及蠓等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染,也可经过病毒污染的器械等传播。
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以7~9月份发生较多。
在流行初期多呈急性型经过,致死率较高,以后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2.2 临床特征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20~40天,最长可达90天。
117根据临床特征,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四种类型。
急性型高热稽留。
发热初期,可视黏膜潮红,轻度黄染;随病程发展逐渐变为黄白至苍白;在舌底、口腔、鼻腔、阴道黏膜及眼结膜等处,常见鲜红色至暗红色出血点(斑)等。
亚急性型呈间歇热。
一般发热39℃以上,持续3~5天退热至常温,经3~15天间歇期又复发。
有的患病马属动物出现温差倒转现象。
慢性型不规则发热,但发热时间短。
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
隐性型无可见临床症状,体内长期带毒。
2.3 病理变化2.3.1 剖检变化急性型主要表现败血性变化,可视黏膜、浆膜出现出血点(斑),特别以舌下、齿龈、鼻腔、阴道黏膜、眼结膜、回肠、盲肠和大结肠的浆膜、黏膜以及心内外膜尤为明显。
肝、脾肿大,肝切面呈现特征性槟榔状花纹。
肾显著增大,实质浊肿,呈灰黄色,皮质有出血点。
心肌脆弱,呈灰白色煮肉样,并有出血点。
三、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EIA,简称马传贫),是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传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传贫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饲养、经营,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流行特点本病只感染马属动物,其中,马最易感,骡、驴次之,且无品种、性别、年龄的差异。
病马和带毒马是主要的传染源。
主要通过虻、蚊、刺蝇及蠓等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染,也可通过病毒污染的器械等传播。
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以7~9月份发生较多。
在流行初期多呈急性型经过,致死率较高,以后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2.2 临床特征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20~40天,最长可达90天。
根据临床特征,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四种类型。
急性型高热稽留。
发热初期,可视黏膜潮红,轻度黄染;随病程发展逐渐变为黄白至苍白;在舌底、口腔、鼻腔、阴道黏膜及眼结膜等处,常见鲜红色至暗红色出血点(斑)等。
亚急性型呈间歇热。
一般发热39℃以上,持续3~5天退热至常温,经3~15天间歇期又复发。
有的患病马属动物出现温差倒转现象。
慢性型不规则发热,但发热时间短。
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
隐性型无可见临床症状,体内长期带毒。
2.3 病理变化2.3.1 剖检变化急性型主要表现败血性变化,可视黏膜、浆膜出现出血点(斑),尤其以舌下、齿龈、鼻腔、阴道黏膜、眼结膜、回肠、盲肠和大结肠的浆膜、黏膜以及心内外膜尤为明显。
肝、脾肿大,肝切面呈现特征性槟榔状花纹。
肾显著增大,实质浊肿,呈灰黄色,皮质有出血点。
心肌脆弱,呈灰白色煮肉样,并有出血点。
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并常有出血。
国畜禽业中种2020.7作者简介:孟庆刚(1978.9-),男,辽宁省阜蒙县人,大学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
马传染性贫血的防治孟庆刚(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123100)摘要:马传染性贫血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马在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贫血和黄疸等症状。
发病严重的马会出现死亡,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发病风险和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对马传染性贫血病的分析,归纳防治方法,为本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传染性贫血;防治能感染的器具、物品进行消毒。
有条件的可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猪只免疫力。
药物防治可用红霉素、林可霉素、泰妙菌素、泰乐菌素等。
参考文献:[1]王江豪,王正学,叶妍琳,等.一例长颈鹿出血性肠炎的诊治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8):189-191.[2]徐国栋.中西医结合防治种猪出血性肠炎综合征[J].中兽医学杂志,2011(6):14-15.[3]廖延雄.胞内劳森菌及其所致的增殖性肠病[J].畜牧与兽医,2002(2):1-4.[4]田城.猪胞内劳森菌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培养方法的初探[D].南京农业大学,2012.[5]郭振华,郭延锋,黄体伦,等.猪増生性肠炎-猪场不可忽视的细菌性疫病[J].猪业科学,2017,34(9):111-112.[6]林婷婷.猪增生性肠炎三种检测方法(FIRSTtest 、PCR 和ELISA )的比较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7.[7]方明辉.猪增生性肠炎病的防治措施[J].山东畜牧兽医,2017(2):69.[8]李金才,刘志敏,刘志安.猪增生性肠病的流行与防控[J].养猪,2017(6):107-108.马传染性贫血又可以称为马传贫。
马属动物具有易感性,给这类动物的养殖造成严重的风险。
1流行病学本病的病原为传染性贫血病毒,直径在80~135nm,外观呈卵圆形。
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每年夏季和秋季发病率较高,大约是在7~9月份。
☆2019年第11期Expert's Advice行家指点世界马传染性贫血的流行与我国的防控文i魏巍(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 anemia)简称马传贫(EIA),是由 反录病毒科慢病毒属马传染性贫血病 毒引起的马、骡、驴传染病。
其特征 主要为间歇性发烧、消瘦、进行性衰 弱、贫血、出血和浮肿,在无烧期间 则症状逐渐减轻或暂时消失现几乎 遍及全世界,对养马业造成巨大经济 损失。
―、马传贫由来已久,由蚊虫叮咬马匹传播病毒本病于1843年首先在法国发现,直至1904年才由法国兽医师瓦勒和卡雷证实是由病毒引起,该病毒于1961年最先由日本科学家小林和夫在马白细胞和骨髓细胞培养物中培养成功。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
病毒粒子呈圆形,直径大小为90 ~ 120纳米,外面由囊膜包裹,囊膜外有纤突,分子量为26000道尔顿。
病毒粒子在高温条件下不稳定,煮沸即可死亡;对低温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20°C左右的条件下可保持毒力6个月~ 2年。
马传贫的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虻、刺蝇、蚊、蠓等)的叮咬,也可由被病毒污染的注射针头和诊疗器械等散播,微量病毒就能在易感动物中引起感染。
吸血昆虫活动时流行,夏季高于其他季节,雨季高于旱季。
马的易感性最高,骡、驴次之。
二、马传贫呈全世界流行,传播扩散风险始终存在病马和带毒马是本病的传染源,发热期的病马排毒量最大。
隐性携带马传播病毒具有隐秘性,在检疫中可能无马传贫抗体检出而造成假阴性,危害巨大。
本病在全世界广泛分布,历史上欧洲、美洲、大洋洲均有报到,根据0IE官方信息,2018年发生马传贫的国家有北马其顿共和国、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斯洛文尼亚、西班牙。
自然条件下,马传贫多流行于低洼、潮湿地、沼泽地,因此以地方性流行为主。
三、 马传贫可表现出多种症状马传贫潜伏期一般为1 ~ 3周,31行家指点Expert's Advice☆中国畜牧业有时能达到3个月。
畜禽防治X 502018年1月·下华宁县马传染性贫血综合防治张新玲 马 烯 朱美兴(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652899)摘 要 传染性贫血即马传贫,是一种马、骡和驴的传染病,主要是由反转录病毒科慢性病毒亚科中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造成的,已经为国际兽疫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一旦出现会给马、骡和驴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此做好该病的综合防治至关重要。
关键词 华宁县;马传染性贫血;综合防治华宁县自1978年开始马传贫的普查和检测工作以来,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初步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
1978年到2016年期间未发生临床病理,经血清学检测未检测出阳性 ,根据《云南省消灭马传染性贫血实施方案通知》和《华宁县消灭马传染性贫血工作实施方案通知》的文件要求,为完成马传贫的考核与验收工作,我县专门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并将工作实施方案、技术方案、监测方案和培训技术等一一制定下来,细致且完整的安排部署,组织专门力量,认真做好各项防控工作,现整理总结如下:1 行政措施1.1 成立领导机构通过领导机构的组织成立,强化领导,一次可以将消灭马传贫的达标验收工作的政府行为充分体现出来。
我县消灭马传贫的达标验收工作已经引起各领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将其放在突出位置,要求同步展开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各乡镇、街道办均严格落实达标验收工作的责任制度,保证该项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
同时,根据县政府的部署,专门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重大问题的解决、项目资金的使用与监督,在此基础上定期检查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的具体情况,做好组织验收工作。
1.2 制定明确解决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县畜牧兽医局积极的落实贯彻市农业局的会议精神,严格按照验收标准与我县实际及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上报农业局制成文件后及时发往各个乡镇、街道办,部署开展会议,要求做到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各乡镇、街道办工作的开展要严格按照工作总则与要求,促进责任意识的增强,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和追究制度,明确验收制度,在各项制度的保障下,确保有序的开展消灭马传贫达标验收工作。
关于马传染性贫血病的防治办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1972.08.17•【字号】京革发[72]39号•【施行日期】1972.08.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关于马传染性贫血病的防制办法(京革发〔72〕39号)根据农林部一九七一年八月转发的《关于参加全军马传贫防制与科研座谈会纪要》和《关于马传贫检疫工作的几项规定》的精神,结合我市情况,制定马传染性贫血病的防制办法如下: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1.各县(区)和市有关局要加强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防制工作的领导,负责进行统一安排,制定措施,组织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所属单位的群防、群制。
如遇重要问题需要有关单位协商时,市农业部门可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
2.加强兽医防疫机构,健全和充实县(区)畜牧兽医站,加强对公社畜牧兽医站的领导,做到层层有人负责,形成防疫网。
要及时做好诊断定性工作,各县(区)站要成立、充实化验室。
对当前兽医防疫机构和防疫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应认真地加以解决。
3.深入宣传防治马传贫的重要意义和防治办法,充分发动群众,力争早日控制和扑灭马传贫。
二、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1.要开展积极预防、经常预防、重点预防、军民联防的“四防”群众运动,实行精心饲养,认真检疫,隔离病马,封锁疫点,严格消毒处理病马等项综合措施。
2.认真贯彻“自繁自养”的方针。
加强对牲畜市场的管理,社、队、场等养马单位不得自行到外地买马,必要的马匹调剂,须经市、县农业主管部门批准,由商业部门统一组织到非疫区采购。
3.配种站和兽医院建在一块的,必须尽快地分开,距离在一华里以上。
今后新建配种站不得和兽医院建在一起。
4.军民之间、地区之间,社、队、场之间,都要进一步搞好联防工作,互通情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病马与健马接触。
三、认真做好检疫工作1.要认真执行农林部《关于马传贫检疫工作的几项规定》,实行领导、群众、兽医人员三结合,兽医院(站)门诊应特别注意发现病马,对一切有高热不退和传贫症状的病马,要跟踪抓紧,尽快地发现、隔离、判定、处理。
内蒙古兴安盟马传染性贫血的综合防控措施马彦博/内蒙古兴安盟农牧业科学研究所 137400 王巧玲 王强/内蒙古科右前旗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137400摘 要:兴安盟从1960年开始发生马传染性贫血,尤其是1971年至1982年为疫情快速流行阶段,给兴安盟马属动物养殖造成了巨大损失;1983年至1991年为疫情稳定控制阶段,1991年最后一起疫情,之后经长期临床观察和开展血清学检查,20多年没有检测阳性畜。
历年来,兴安盟马传染性贫血防控工作在国家和自治区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兴安盟几代兽医人员的艰辛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6年8月26日,兴安盟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接受农业部马传染性贫血考核组的检查验收,经考核认定兴安盟已达到马传染性贫血消灭标准,为内蒙古自治区争光。
2016年9月20日农业部发文,经考核认定内蒙古自治区已达到马传染性贫血消灭标准。
关键词:马传贫;综合防控1 背景介绍兴安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向松嫩平原过渡带,东北、东南分别与黑龙江、吉林两省毗邻;南部、西部、北部分别与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相连;西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6公里。
总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64万,少数民族人口占49%,其中蒙古族人口占44%,是全国蒙古族人口比例较高地区。
1980年兴安盟恢复盟建制,现辖两市(乌兰浩特市、阿尔山市)三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扎赉特旗)一县(突泉县),其中,阿尔山市和科右前旗为边境旗市,乌兰浩特市为盟委行署所在地。
兴安盟畜牧业发展条件较好,马属动物养殖数量较多。
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初,马属动物仍是农村牧区主要役用和交通工具之一。
此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现代交通工具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马属动物的役用和交通工具的价值逐渐降低,主要转变为肉用、役用及旅游观赏价值,马属动物养殖数量也随之减少,如1960年兴安盟马属动物养殖数量为6.1万匹,到1990年达最高峰,养殖数量为34万匹。
马传染性贫血的流行、诊断和防治措施作者:赵建华,丁明霞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5期摘要: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表现有间歇热、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消瘦等临床症状,马、骡、驴易感。
该病初诊依据:吸血昆虫传播,夏秋流行,流行初期多急性,突发高温(40~41℃),仍有食欲,消瘦快,步样不稳,易出汗,眼结膜充血、黄染,黏膜有出血点,红细胞减少,血沉快,白细胞减少。
现简单介绍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
关键词:马;传染性贫血;流行;诊断;预防;治疗中图分类号:S858. 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5-0100-011 流行病学只有马属动物具有易感性,马易感性最强,骡、驴次之。
昆虫(虻、刺蝇、蚊、蠓)叮咬时可经皮肤感染。
慢性和隐性病畜能长期带毒,病马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是传染源。
被马传贫病毒污染的针头和医疗器械也能传播病毒,交配也能传染。
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在昆虫出现较多的夏秋季节(7~9月)发生较多,流行初期呈急性过程,死亡率也高,以后转为亚急性和慢性,转为慢性后能存活几年或十几年。
2 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人工感染的平均10~30天。
①急性:病程短的仅3~5天,最长不超过1月,多在流行初期出现。
病马体温突然升高至40~41℃甚至以上,呈稽留热。
心跳60~80次/min,呼吸也增数;虽出现高热也仍有食欲,消瘦很快,体力很差,用肩推病马可使其退让几步,精神不振,运步时步样不稳,易出汗。
眼结膜充血、黄染,随病程发展变为黄白或苍白;有时在眼结膜、阴道黏膜、舌下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
血液稀薄,血沉快,15 mln即达60刻度以上,60 min可达80刻度。
血检红细胞每立方毫米常在500万以下,白细胞减少(每立方毫米4000~5000),胸、腹下浮肿。
②亚急性:常发现于流行中期,病程较长,约1~2个月,体温39~40℃,常维持几天高温以后下降,经一阶段后体温又上升,而且出现温差倒转(即上午的体温比下午高)。
三、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EIA,简称马传贫),是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传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传贫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饲养、经营,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流行特点本病只感染马属动物,其中,马最易感,骡、驴次之,且无品种、性别、年龄的差异。
病马和带毒马是主要的传染源。
主要通过虻、蚊、刺蝇及蠓等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染,也可通过病毒污染的器械等传播。
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以7~9月份发生较多。
在流行初期多呈急性型经过,致死率较高,以后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2.2 临床特征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20~40天,最长可达90天。
根据临床特征,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四种类型。
急性型高热稽留。
发热初期,可视黏膜潮红,轻度黄染;随病程发展逐渐变为黄白至苍白;在舌底、口腔、鼻腔、阴道黏膜及眼结膜等处,常见鲜红色至暗红色出血点(斑)等。
亚急性型呈间歇热。
一般发热39℃以上,持续3~5天退热至常温,经3~15天间歇期又复发。
有的患病马属动物出现温差倒转现象。
慢性型不规则发热,但发热时间短。
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
隐性型无可见临床症状,体内长期带毒。
2.3 病理变化2.3.1 剖检变化急性型主要表现败血性变化,可视黏膜、浆膜出现出血点(斑),尤其以舌下、齿龈、鼻腔、阴道黏膜、眼结膜、回肠、盲肠和大结肠的浆膜、黏膜以及心内外膜尤为明显。
肝、脾肿大,肝切面呈现特征性槟榔状花纹。
肾显著增大,实质浊肿,呈灰黄色,皮质有出血点。
心肌脆弱,呈灰白色煮肉样,并有出血点。
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并常有出血。
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试验-马传贫防治技术规范(2008)1.琼脂板的制备称取琼脂糖1.0g,加到100m1磷酸缓冲液(PBS)中,加入1%硫柳汞溶液1m1,使用电磁炉/沸水浴/电炉煮沸等方式使其充分融化。
冷至45℃~55℃时,将洁净干热灭菌直径为90mm的平皿置于平台上,每个平皿加入15~18ml,加盖待凝固后,把平皿倒置以防水分蒸发,放普通冰箱(4℃)中保存备用(保存时间不超过2周)。
2.操作(1)打孔在制好的琼脂板上按7孔一组的梅花形打孔(中间1孔,周围6孔),孔径5mm,孔距3 mm (2~5mm)(如实图),将孔内的琼脂用注射针头斜面向上从右侧边缘插入,轻轻向左侧方向将琼脂挑出,勿伤边缘或使琼脂层脱离皿底。
(2)封底用酒精灯轻烤平皿底部至琼脂板底部刚刚要溶化(手背感觉微烫手)为止,封闭孔底部,以防侧漏。
(3)加样用微量移液器或带有6~7号针头的0.25ml注射器,吸取“标准抗原”滴入中间孔,“标准阳性血清”分别加入对称的两个孔中(例如1和4孔,或者2和5),被检马血清按编号顺序分别加入另外4个外孔。
每孔均以加满不溢出为度,每加一个样品应换一个滴头,避免污染。
(4)反应(扩散)加样完毕后,静置5~10min,然后将平皿轻轻倒置放入湿盒内,置于15-30℃条件下反应,逐日观察3天并记录结果。
3.结果判定(1)判定方法将琼脂板置日光灯或侧强光下观察,若标准阳性血清(图中1和4号孔)与抗原孔之间出现一条清晰的白色沉淀线,则试验成立。
阳性:当检验用标准阳性血清孔与抗原孔之间只有一条明显致密的沉淀线时,受检血清孔与抗原孔之间形成一条沉淀线;或者阳性血清的沉淀线末端向毗邻的受检血清的抗原侧偏弯者,此种受检血清判定为阳性。
阴性:受检血清与抗原孔之间不形成沉淀线,或者标准阳性血清孔与抗原孔之间的沉淀线向毗邻的受检血清孔直伸或向受检血清孔侧偏弯者,此种受检血清为阴性。
疑似:标准阳性血清孔与抗原孔之间的沉淀线末端,似乎向毗邻受检血清孔内侧偏弯,但不易判断时,可将抗原稀释2倍、4倍、6倍、8倍进行复试,最后判定结果。
大理州消灭马传染性贫血病技术方案根据《大理州畜牧兽医局关于印发大理州消灭马传染性贫血病实施方案的通知》和《云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下发云南省消灭马染性贫血技术方案的通知文件》(云疫控(函)[2014]22号文件精神,为确保大理州在2017年前顺利通过云南省消灭马传贫考核验收,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工作任务(一)制定消灭马传贫实施技术方案各县(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国家和省州消灭马传贫考核验收的相关要求,认真制定本县(市)消灭马传贫工作技术方案。
(二)流行病学调查各县(市)于2014年11月底前负责完成马属动物普查登记工作,建立到户养殖档案,档案记录内容要包含畜主、详细地址、联系电话、饲养的马属动物存栏数量、年龄、外观特征、用途、来源、去向等内容。
尽量详细便于联系和调查,以后每年采样前适时核实更新养殖档案,并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制作电子档案,每年将辖区内马属动物实际存栏及抽样数、抽样百分率等情况以乡镇为单位报送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
(三)监测各县市务必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州下达的年度马属动物血清样品采集抽样计划任务,每年各县市均按马属动物存栏量的2%抽样检测,抽样数不少于100匹,若存栏量不到100匹的则全部采集。
采样一定要有代表性,必须覆盖所有饲养马属动物的乡镇,抽样数量以实际存栏数按比例确定。
州中心对各县(市)送检的马传贫血清样品严格按照农业部《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上的标准方法—琼脂扩散试验(AGID)进行检测,如果检出阳性马属动物,阳性的县(市)除按规定扑杀处理阳性马属动物外,应对疫区内的所有马属动物进行临床检查并采集血清送州中心检测,每隔3个月检查一次,直至连续2次血清学检测全部阴性为止。
(四)检疫监管动物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马属动物的调运监管,异地调入的马属动物,必须来自非疫区。
所有从外地购入的马属动物,必须严格报批程序,并进行实验室检测,阴性的个体方可调入,调入到达目的地后还需进行至少30天的隔离饲养,并经实验室复检,阴性方可投入生产或混群饲养.调出马属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按规定报检,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疫(包括血清学检测),合格后方可调出.马属动物需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证明运输。
三、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马传染性贫血(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EIA,简称马传贫),是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消灭马传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马传贫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防治措施、控制和消灭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马属动物饲养、经营,马属动物产品加工、经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2.1 流行特点本病只感染马属动物,其中,马最易感,骡、驴次之,且无品种、性别、年龄的差异。
病马和带毒马是主要的传染源。
主要通过虻、蚊、刺蝇及蠓等吸血昆虫的叮咬而传染,也可通过病毒污染的器械等传播。
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以7~9月份发生较多。
在流行初期多呈急性型经过,致死率较高,以后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2.2 临床特征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20~40天,最长可达90天。
根据临床特征,常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隐性四种类型。
急性型高热稽留。
发热初期,可视黏膜潮红,轻度黄染;随病程发展逐渐变为黄白至苍白;在舌底、口腔、鼻腔、阴道黏膜及眼结膜等处,常见鲜红色至暗红色出血点(斑)等。
亚急性型呈间歇热。
一般发热39℃以上,持续3~5天退热至常温,经3~15天间歇期又复发。
有的患病马属动物出现温差倒转现象。
慢性型不规则发热,但发热时间短。
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
隐性型无可见临床症状,体内长期带毒。
2.3 病理变化2.3.1 剖检变化急性型主要表现败血性变化,可视黏膜、浆膜出现出血点(斑),尤其以舌下、齿龈、鼻腔、阴道黏膜、眼结膜、回肠、盲肠和大结肠的浆膜、黏膜以及心内外膜尤为明显。
肝、脾肿大,肝切面呈现特征性槟榔状花纹。
肾显著增大,实质浊肿,呈灰黄色,皮质有出血点。
心肌脆弱,呈灰白色煮肉样,并有出血点。
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并常有出血。
亚急性和慢性型主要表现贫血、黄染和细胞增生性反应。
脾中(轻)度肿大,坚实,表面粗糙不平,呈淡红色;有的脾萎缩,切面小梁及滤泡明显;淋巴小结增生,切面有灰白色粟粒状突起。
不同程度的肝肿大,呈土黄或棕红色,质地较硬,切面呈豆蔻状花纹(豆蔻肝);管状骨有明显的红髓增生灶。
2.3.2 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脾、淋巴结和骨髓等组织器官内的网状内皮细胞明显肿胀和增生。
急性病例主要为组织细胞增生,亚急性及慢性病例则为淋巴细胞增生,在增生的组织细胞内,常有吞噬的铁血黄素。
2.4 实验室诊断2.4.1 马传贫琼脂扩散试验(AGID)(见附件)。
2.4.2 马传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见附件)。
2.4.3 马传贫病原分离鉴定(见附件)。
2.4.4 结果判定具备马传贫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 2.4.1或2.4.2或2.4.3结果阳性,即可确诊。
3 疫情报告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疑似疫情,应当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并确认后,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4 疫情处理4.1 发现疑似马传贫病马属动物后,畜主应立即隔离疑似患病马属动物,限制其移动,并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及时派员到现场诊断,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检查、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并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4.2 在马属动物饲养地,确诊为马传贫病畜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销毁、消毒、限制易感动物和动物产品及有关物品出入等控制、扑灭措施。
若呈暴发流行时,由当地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及时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逐级上报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隔离、扑杀等强制性控制和扑灭措施,并迅速通报毗邻地区。
4.2.1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疫点指患病马属动物所在的地点,一般是指患病马属动物所在的养殖场(户);散养时,是指患病马属动物所在的自然村(屯);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
疫区疫点外延3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包括病畜发病前3个月经常活动,可能污染的地区。
疫区划分时注意考虑疫区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是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4.2.2 封锁疫区封锁期间,禁止染疫和疑似染疫的马属动物及其产品出售、转让和调群;繁殖马属动物要用人工授精方法进行配种;种用马属动物不得对疫区外马属动物配种;对可疑马属动物要严格隔离检疫;关闭马属动物交易市场。
禁止非疫区的马属动物进入疫区,并根据扑灭疫情的需要对出入封锁区的人员、运输工具及有关物品采取消毒和其它限制性措施。
4.2.3 隔离当发生马传贫时,要及时应用临床检查、血清学试验等方法对可疑感染马属动物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马属动物群分为患病群、疑似感染群和假定健康群三类。
立即扑杀患病群,隔离疑似感染群、假定健康群,经过3个月观察,不再发病后,方可解除隔离。
4.2.4 监测疫区内应对同群马属动物隔离饲养,所有马属动物每隔1个月进行一次血清学监测;受威胁地区每3个月进行一次血清学监测。
4.2.5 扑杀患病马属动物、阳性马属动物在不放血条件下进行扑杀。
4.2.6 无害化处理病畜和阳性畜及其胎儿、胎衣、排泄物等按照GB16548《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
4.2.7 消毒对患病和疑似患病的马属动物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严格进行消毒;受污染的粪便、垫料等必须采用堆积密封发酵1个月等方法处理。
4.2.8 封锁的解除封锁的疫区内最后一匹阳性马属动物扑杀处理后,并经彻底消毒等处理后,对疫区监测90天,未见新病例;且经血清学检查3次(每次间隔30天),未检出阳性马属动物的,对所污染场所、设施设备和受污染的其它物品彻底消毒,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查合格后,方可由原发布封锁令机关解除封锁。
5 预防与控制5.1 检疫异地调入的马属动物,必须来自非疫区。
调出马属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按规定报检,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进行检疫(应包括血清学检查),合格后方可调出。
马属动物需凭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检疫证明运输。
运输途中发现疑似马传贫病畜时,货主及运输部门应及时向就近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确诊后,由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就地监督畜主实施扑杀等处理措施。
调入后必须隔离观察30天以上,并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两次临床综合诊断和血清学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
5.2 监测和净化5.2.1 马传贫控制区、稳定控制区采取“监测、扑杀、消毒、净化”的综合防治措施。
每年对全县6~12月龄的幼驹,用血清学方法监测一次。
如果检出阳性马属动物,除按规定扑杀处理外,应对疫区内的所有马属动物进行临床检查和血清学检查,每隔3个月检查一次,直至连续2次血清学检查全部阴性为止。
5.2.2 马传贫消灭区采取“以疫情监测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每县每年抽查存栏马属动物的1%(存栏不足10000匹的,抽检数不少于100匹,存栏不足100匹的全检),做血清学检查,进行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6 控制和消灭标准6.1 稳定控制标准6.1.1 县级稳定控制标准A、全县(市、区或旗)范围内连续5年没有马传贫临床病例;B、全县(市、区或旗)停止注苗一年后,连续两年每年抽检300匹份马属动物血清(不满300匹全检),经血清学检查,全部阴性。
6.1.2 市级稳定控制标准全市(地、盟、州)所有县(市、区、旗)均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6.1.3 省级稳定控制标准全省所有市(地、盟、州)均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6.1.4 全国稳定控制标准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达到稳定控制标准。
6.2 马传贫消灭标准6.2.1 县级达到消灭标准,在达到稳定控制标准的基础上,还应符合以下条件:全县(市、区或旗)范围内在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后,连续两年每年抽检200匹份马属动物血清(不满200匹者全检),血清学检查全部为阴性。
6.2.2 市级马传贫消灭标准全市(地、盟、州)所有县(市、区、旗)均达到消灭标准。
6.2.3 省级马传贫消灭标准全省所有市(地、盟、州)均达到消灭标准。
6.2.4 全国马传贫消灭标准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均达到消灭标准。
附件1马传染性贫血琼脂扩散反应试行操作方法1 检验用琼脂板的制备1.1 取高级琼脂糖1克或普通琼脂1.2克直接放入加有500mL蒸馏水的三角瓶中,配成2%的琼脂溶液,在沸水浴中煮沸,全融化后再冷凝,切成1~1.5cm3小块,装入干净砂布袋中,用10倍量自来水冲漂两天,每天换水两次,然后改用无离子水冲漂1~2天,每天换水两次。
将冲漂完毕的琼脂小块装入1000mL三角烧瓶中,同时加入500mL无离子水再加入相当于配制1000mL磷酸缓冲液(PBS液)或硼酸缓冲液(BBS液)的各种盐类用量,再加入1%硫柳汞溶液10mL,在沸水浴中使之全融化并混匀。
若是取优质琼脂1克时,可直接放入含有万分之一硫柳汞的100mL的PBS 或BBS液中,用热水浴融化混匀。
1.2 融化后以两层纱布夹薄层脱脂棉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1.3 将直径90mm的平皿放在水平台上,每平皿倒入热融化琼脂液15~18mL,厚度约2.5mm左右,注意不要产生气泡,冷凝后加盖,把平皿倒置,防止水分蒸发,放在普通冰箱中可保存两周左右。
根据受检血清样品多少亦可采用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格的玻璃板。
10×16cm的玻璃板加注热琼脂液40mL;6×7cm的加注11mL;32×7.6cm的加注6mL。
琼脂经处理后配成的琼脂液,可装瓶中用胶塞盖好,以防水分蒸发,待使用琼脂板时,现融化现倒。
1.4 打孔反应孔现用现打。
打孔器为外径5mm直径的薄壁型金属打孔器。
在坐标纸上画好七孔型图案。
把坐标纸放在带有琼脂板的平皿或玻璃板下面,照图案在固定位置上用金属管打孔,将切下的琼脂板取出,勿使琼脂膜与玻璃面离动。
外周孔径为5mm,中央孔径为5mm,孔间距3mm,如图1所示。
图1 7孔型(1) (2)(3) G (4)(5) (6)当受检血清数量多时,可用如图2所示的检测40份血清的图案。
图2 40孔型01 02 03 04 05 06+ G + G + G +07 08 09 10 11 1213 14 15 16 17 18 19 20+ G + G + G + G +21 22 23 24 25 26 27 2829 30 31 32 33 34+ G + G + G +35 36 37 38 39 40注解:图1、图2中的“G”字周围应有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