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蒸发
- 格式:ppt
- 大小:8.94 MB
- 文档页数:94
第一章流体流动质点含有大量分子的流体微团,其尺寸远小于设备尺寸,但比起分子自由程却要大得多。
连续性假定假定流体是由大量质点组成的、彼此间没有间隙、完全充满所占空间的连续介质。
拉格朗日法选定一个流体质点,对其跟踪观察,描述其运动参数(如位移、速度等)与时间的关系。
欧拉法在固定空间位置上观察流体质点的运动情况,如空间各点的速度、压强、密度等,即直接描述各有关运动参数在空间各点的分布情况和随时间的变化。
定态流动流场中各点流体的速度u 、压强p不随时间而变化。
轨线与流线轨线是同一流体质点在不同时间的位置连线,是拉格朗日法考察的结果。
流线是同一瞬间不同质点在速度方向上的连线,是欧拉法考察的结果。
系统与控制体系统是采用拉格朗日法考察流体的。
控制体是采用欧拉法考察流体的。
理想流体与实际流体的区别理想流体粘度为零,而实际流体粘度不为零。
粘性的物理本质分子间的引力和分子的热运动。
通常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增加而减小,因为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小,以分子间的引力为主。
气体的粘度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因为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以分子的热运动为主。
总势能流体的压强能与位能之和。
可压缩流体与不可压缩流体的区别流体的密度是否与压强有关。
有关的称为可压缩流体,无关的称为不可压缩流体。
伯努利方程的物理意义流体流动中的位能、压强能、动能之和保持不变。
平均流速流体的平均流速是以体积流量相同为原那么的。
动能校正因子实际动能之平均值与平均速度之动能的比值。
均匀分布同一横截面上流体速度相同。
均匀流段各流线都是平行的直线并与截面垂直,在定态流动条件下该截面上的流体没有加速度, 故沿该截面势能分布应服从静力学原理。
层流与湍流的本质区别是否存在流体速度u、压强p的脉动性,即是否存在流体质点的脉动性。
稳定性与定态性稳定性是指系统对外界扰动的反响。
定态性是指有关运动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边界层流动流体受固体壁面阻滞而造成速度梯度的区域。
边界层别离现象在逆压强梯度下,因外层流体的动量来不及传给边界层,而形成边界层脱体的现象。
蒸发及原理
蒸发是指液体变为气体的过程。
蒸发一般发生在液体表面,并受到温度、湿度和空气流动等因素的影响。
蒸发的原理可以通过分子动理论来解释。
在液体内部,分子不断地以不同的速度进行运动。
一部分分子具有较高的能量,能够克服液体表面的吸引力逸出,并转化为气态。
这些逸出的分子会在液体的周围形成气体层,形成蒸气。
当液体与空气接触时,蒸气分子与周围空气分子之间会发生碰撞并互相交换能量,这样就形成了液体与空气之间的动态平衡。
蒸发的速度与液体的性质、表面积、温度和湿度等因素有关。
液体性质不同会导致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差异,从而影响蒸发的快慢。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速度越快。
温度升高会使液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从而增加逸出分子的数量,加快蒸发速度。
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分子越多,蒸发速度越慢,因为蒸气分子要与更多空气分子发生碰撞才能再次转化为液体。
蒸发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水中的蒸发会形成水蒸气,地表水中的蒸发还包括湖泊、河流等水域的蒸发。
利用蒸发原理,人们可以进行蒸馏、干燥和蒸发冷却等工艺。
第七章 流域产汇流计算一、概念题㈠填空题1. 降雨,径流,蒸发2. 地面径流量,地下径流量,场次洪水总量3. 水平线分割法,斜线分割法4. 气温,湿度,日照,风5. 降雨使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6. 土壤缺水量7. 径流量8. 地下9. 地面10. 前期降雨的补充量以及流域蒸散发消耗量 11.第t+1天开始时的前期影响雨量,第t 天开始时的前期影响雨量,m 1t ,a W P ≤+(流域蓄水容量)12.第t 天的降雨量,蓄水的日消退系数,m 1t ,a W P ≤+(流域蓄水容量)13. 降雨强度大于土壤下渗率 14. 地面 15. 小于等于 16. 初损,后损17. 产流开始之前,产流以后 18. 降雨,前期流域蓄水量,雨强 19. 降雨,蒸发20. 平均后渗率mm/h ,次降雨量mm ,次降雨地面径流深mm ,初损量mm ,后期不产流的雨量mm ,后期产流历时h. 21. 流域汇流时间22. 各水质点到达出口断面汇流时间相等的那些点的连线,相邻等流时线间的面积 23. 流域上的最远点的净雨流达出口的历时24. m s t T T += 25. 部分 26. 全面 27. 全面 28. 等流时线法 29. 谢尔曼单位线法 30. 相等 31. Δt32. 等流量线法,谢尔曼单位线法,瞬时单位线法 33. Tq+Ts-134. 暴雨中心位置,暴雨强度 35. 瞬时单位线u(0,t)的积分曲线 36. 降雨过程,流量过程 37. 减小 38. 增大㈡选择题 1.[a] 2. [b] 3. [c] 4. [c] 5. [b] 6. [c] 7. [b] 8. [d] 9. [b] 10.[c] 11.[a] 12.[c] 13.[d] 14.[b] 15.[d] 16.[b] 17.[c] 18.[c] 19.[b] 20.[b] 21.[c] 22.[a]23.[c]24.[b]25.[a] 26.[a]27.[b]㈢判断题 1. [T ] 2. [T ] 3.[T ] 4. [F ] 5. [T ] 6. [F ] 7. [F ] 8. [T ] 9.[T ] 10.[T ] 11.[T ] 12.[F ] 13.[F ] 14.[T ] 15.[F ] 16.[F ] 17.[F ] 18.[T ] 19.[F ] 20.[F ] 21.[T ] 22.[T ] 23.[F ] 24.[F ] 25.[F ] 26.[T ] 27.[T ] 28.[F ] 29.[F ]30.[F ]31.[F ] 32.[T ]33.[T ]34.[F ]㈣问答题1.答:由于地面、地下汇流特性很不相同,为提高汇流计算精度,更好地反映它们的汇流规律,所以常常要求划分地面、地下净雨。
《蒸发》作业设计方案
一、设计背景:
《蒸发》是初中地理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进修蒸发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提高他们的地理进修兴趣和能力。
二、设计目标:
1. 理解蒸发的观点和过程;
2. 掌握蒸发的影响因素;
3. 能够运用蒸发知识诠释自然现象。
三、设计内容:
1. 蒸发的观点:通过教师讲解和多媒体展示,让学生了解蒸发是水分子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过程,以及蒸发与蒸腾的区别。
2. 蒸发的影响因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温度、湿度、风力等因素对蒸发的影响,并总结实验结果。
3. 蒸发的应用:引导学生讨论蒸发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如蒸发造成的降雨、平时生活中的晾晒衣物等。
四、设计步骤:
1. 教师讲解蒸发的观点和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提问;
2. 学生分组进行蒸发影响因素实验,记录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
3.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4.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蒸发的应用,并展开相关讨论。
五、设计评判:
1. 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 学生在讨论和总结时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学生对蒸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设计效果: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蒸发的观点和影响因素,培养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地理进修的兴趣和能力,使地理知识更加生动和实用。
化工原理-第七章-蒸发一.选择题1.蒸发操作中,从溶液中汽化出来的蒸汽,常称为()。
BA. 生蒸汽;B. 二次蒸汽;C. 额外蒸汽2. 蒸发室内溶液的沸点()二次蒸汽的温度。
BA. 等于;B. 高于;C. 低于3. 在蒸发操作中,若使溶液在()下沸腾蒸发,可降低溶液沸点而增大蒸发器的有效温度差。
AA. 减压;B. 常压;C. 加压4. 在单效蒸发中,从溶液中蒸发1kg水,通常都需要()1kg的加热蒸汽。
CA. 等于;B. 小于;C. 不少于5. 蒸发器的有效温度差是指()。
AA. 加热蒸汽温度与溶液的沸点之差;B. 加热蒸汽与二次蒸汽温度之差;C. 温度差损失6. 提高蒸发器生产强度的主要途径是增大()。
CA. 传热温度差;B. 加热蒸汽压力;C. 传热系数;D. 传热面积;7. 中央循环管式蒸发器属于()蒸发器。
AA. 自然循环;B. 强制循环;C. 膜式8. 蒸发热敏性而不易于结晶的溶液时,宜采用()蒸发器。
BA. 列文式;B. 膜式;C. 外加热式;D. 标准式9. 多效蒸发可以提高加热蒸汽的经济程度,所以多效蒸发的操作费用是随效数的增加而()。
AA. 减少;B. 增加;C. 不变10. 蒸发装置中,效数越多,温度差损失()。
BA. 越少;B. 越大;C. 不变11. 采用多效蒸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
BA. 完成液的浓度;B. 加热蒸汽经济程度;C. 生产能力12. 多效蒸发中,蒸汽消耗量的减少是用增加()换取的。
AA. 传热面积;B. 加热蒸汽压力;C. 传热系数13. 多效蒸发中,由于温度差损失的影响,效数越多,温度差损失越大,分配到每效的有效温度差就()。
AA. 越小;B. 越大;C. 不变14. ()加料的多效蒸发流程的缺点是料液粘度沿流动方向逐效增大,致使后效的传热系数降低。
AA. 并流;B. 逆流;C. 平流15. 对热敏性及易生泡沫的稀溶液的蒸发,宜采用()蒸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