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指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有四
- 格式:docx
- 大小:35.59 KB
- 文档页数:10
⼀、秘书机构的概念 根据现代⾏政组织理论,所谓社会组织,即按照⼀定⽬标、任务和形式建⽴起来的,经过不同部门的分⼯协作,以及不同层次的权利操作和责任划分,合理协调内部⼈群活动的社会集团。
机构则指组织内部所设的部门,从属于社会组织。
从社会学、系统论⾓度,秘书机构与社会组织是不同的概念,其逻辑关系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由此可知,秘书机构从属于社会组织,它既具有社会组织的性质和特点,也具有秘书机构⾃⾝的性质和特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秘书机构?秘书机构有哪些性质和特点?秘书机构与社会组织有何关系?这些都是秘书机构的研究,⾸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
对于秘书机构的概念,秘书学界意见不⼀,分歧较⼤,主要有:⼀是将秘书机构等同组织内部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是认为秘书机构就是组织内部的办公室(厅)。
我们认为,秘书机构是各级各类领导机关、单位组织的综合办事机构,它⾪属于领导机关不在领导机关内为领导⼯作和单位⽇常运转提供公务服务。
办公厅、办公室、秘书处、秘书科等均属于秘书机构,有些调研室、研究室、政务处、政⼯科、综合处也是秘书机构。
除了组织的常设性秘书机构外,还有⼀些根据需要⽽设的临时性秘书机构,如⼤型庆典活动、党代会、⼈民代表⼤会、政协会议等有⼤量的筹备、组织、办公事务需要秘书机构操办。
⼆、秘书机构的性质 社会⾏政组织可分为领导机构、职能机构、辅助机构、咨询机构和派出机构。
其中的辅助机构(或幕僚机构),⼜分为全⾯辅助机构和局部辅助机构。
秘书机构为全⾯辅助机构。
其主要任务,就是直接辅助和全⾯处理社会组织(机关单位)的各项⽇常⼯作,使集中时间与精⼒,思考、处理重⼤问题。
我国的秘书机构,是各类、各级社会组织(机关单位)的特殊办事部门。
其不同于⼀般的职能部门(业务部门)和综合职能部门,有着特殊的地位、性质和作⽤。
秘书机构的特殊地位,决定着它的辅助性质: (1) 辅佐⽽⽆权⼒。
权⼒机构,即具有决策权与指挥权的领导部门;秘书机构,仅承担着辅助性的⼯作,法律上⽆任何权⼒。
科学管理的四个基本组成要素
科学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方法,旨在通过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
其主要有以下四个基本组成要素:
1. 工作研究:通过对工作流程、动作和时间的分析,确定最佳的工作方法和流程,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工作研究包括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两个方面。
2. 员工选拔与培训:根据工作的要求,选拔具备合适能力和素质的员工,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和绩效。
3. 激励与奖励: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如绩效评估、奖励制度等,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使他们努力工作,达到组织的目标。
4. 管理控制: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控制系统,对组织的各项活动进行监控和调整,确保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
管理控制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监督检查和调整改进等环节。
这四个基本组成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科学管理的基本框架。
通过有效地应用这些要素,组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同时,科学管理还注重人性化管理,关注员工的需求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组织行为学考试题(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1、下列选项不属于激励三要素的是( )A、激励对象B、激励方式C、激励行为D、激励效应正确答案:C2、团队的终极目标是( )A、对事不对人,促成合作B、相互协作共为一体C、促成合作,追求团队的整体绩效D、尽心尽力,全方位投入正确答案:C3、组织行为学依照不同情景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这就是组织行为学的( )A、科学性B、系统性C、实用性D、权变性正确答案:D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 )A、克拉克·赫尔B、埃德加·沙因C、约翰·华生D、爱德华·托尔曼正确答案:C5、沟通流程的_______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办事效率。
( )A、扁平化B、透明化C、个性化D、互动化正确答案:A6、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化结构为企业建立的沟通模型是( )A、无缝对接B、无缝衔接C、有缝衔接D、有缝对接正确答案:A7、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 )A、一切人类的行为规律B、一切人类的心理规律C、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D、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正确答案:C8、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特征的是( )A、心理活动B、个性心理特征C、个性倾向性D、个性心理正确答案:C9、科特和赫斯科特提出的企业文化产生的一般模式是( )A、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行为—企业经营成果—企业文化B、企业经营行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成果—企业文化C、企业经营行为—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企业文化D、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企业经营人员—企业文化正确答案:A10、因地制宜理论又称 ( )A、领导情景理论B、目标—路径理论C、领导特性理论D、领导行为理论正确答案:A11、美国行为科学家托马斯提出的冲突管理的二维模式是( )A、竞争和妥协B、竞争和回避C、合作与迁就D、合作性和坚持已见性正确答案:D12、演讲、艺术表演及竞技运动等活动都具有明显的( )A、协同效应B、首因效应C、近因效应D、社会促进效应正确答案:D13、组织内层的深度是指( )A、垂直分化B、空间分化C、水平分化D、时间分化正确答案:A14、创造组织文化的是( )A、员工B、高层管理者C、企业家D、职业经理人正确答案:C15、下列不属于系统理论的是( )A、社会技术系统学派B、效力系统学派C、社会系统学派D、权变系统理论正确答案:B16、名词意义上的组织,其主要内容不包括( )A、组织必须有目标B、组织必须有分权和授权C、组织必须有分工和协作D、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利和责任正确答案:B17、机械式结构_______组织形式为代表,具有高度复杂化,正式化与集权化的特点。
「最新」国开电大本科《现代管理原理》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最新]国开电大本科《现代管理原理》网上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l1.下列各选项中,()属于管理的对象。
l[答案]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l2.组织是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l[答案]目标、部门和关系l3.为了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就需要有控制职能,控制的实质就是使()。
l[答案]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l4.当管理者接待来访者、参加剪彩仪式等社会活动时,他行使的是()的角色。
l[答案]精神领袖l5.对于高层管理者来说,掌握良好的()是最为重要的。
l[答案]概念技能l6.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中心问题是()。
l[答案]提高劳动生产率l7.亨利·法约尔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在法国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他被誉为()。
l[答案]经营管理之父l8.在组织中存在着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正式组织是以()为重要标准。
l[答案]军队l10.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从()上保证企业能以最小的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
l[答案]生产流程l11.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指()。
l[答案]制定计划l12.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都是计划的编制者,战略性计划是由()负责制定的。
l[答案]高层管理者l13.制定作业计划的依据是()。
l[答案]战略计划l14.选择方案就是根据评价结果,从各种可行方案中选出()的方案。
l[答案]最满意l15.当外部环境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时,计划应是指导性的,同时计划期限也应该()。
l[答案]社会化大生产l[答案]生产力l17.明茨伯格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在组织中扮演十种角色,这些角色被分为()。
l[答案]信息传递角色l[答案]决策制定角色l[答案]人际关系角色l18.管理者在行使各种管理职能、扮演三类管理角色时,必须具备以下技能:如()。
《管理思想史》练习测试题一一、填空(每空1分,共13分)1.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A·雷恩博士所著的一书于1979年出版。
2.萨伊第一个明确承认生产力继土地、资本、劳动力之外还存在第四种要素—3.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
4.甘特特别出名的原因是他发明了。
5.古典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是从到,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
6.罗特利斯伯格在1960年为再版的梅奥于1933年写的一书写的前言中,用“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来指梅奥开创的这门学科。
7.“老三论”是指、和。
8.西蒙用来代替最优准则的“经济人”。
9.赫茨伯格发现,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包括和两类。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1.第一个研究劳动强度和疲劳关系问题的人是()A.巴比奇 B.安德鲁·尤尔 C.杰文斯 D.李嘉图2.泰勒的主要著作有()A.《劳动、工资和利润》B.《科学管理原理》 C.《动作研究》 D.《科学管理入门》3.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对工厂管理人员进行训练,使他们能更好地倾听和了解工人的个人情绪和实际问题。
这是()试验得出的结论。
A.电话继电器装配试验 B.访谈计划试验C.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 D.车间照明试验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最高级的需要是()。
A.安全上的需要 B.自我实现的需要C.地位或受人尊敬的需要 D.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5.“组织的目标、工作的性质、职工的素质等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这一观点是()理论中提及的。
A.X理论 B.Y理论 C.Z理论 D.超Y理论6.法约尔认为,企业无论大小,简单还是复杂,其全部活动都可以概括为()。
A.5种 B.6种 C.7种 D.8种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行为科学2.X理论3.魅力型权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1.简述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2.马斯洛的动机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3.管理思想史研究的对象。
第一章绪论1、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构成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大类。
物质要素包括:(1)人员(2)经费(3)物资设备。
精神要素包括:(1)目标(2)权责结构(3)人际关系2、行政组织的性质:行政组织的一般性质:(1)静态的组织结构(2)动态的组织过程(3)生态的组织环境(4)心态的组织意识。
行政组织的特殊性质:(1)阶级性(2)社会性(3)权威性(4)法制性(5)系统性(6)主动性3、行政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1)管理对象不同(2)为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不同(3)活动的依据不同(4)活动的目的不同4、行政组织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1)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2)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5、行政组织功能的内容:(1)政治功能(2)经济功能(3)文化功能;一是进行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二是进行科学文化教育(4)社会功能;包括提供社会保障、促进公正的收入分配、控制人口增长、环境保护。
6、行政组织功能的特点:(1)广泛性与有限性(2)稳定性与变异性7、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内容:(1)行政组织的综合性总体研究:①研究行政组织的性质、要素与作用,及其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区别等一般性原理的阐述②研究行政组织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发展(2)行政组织的静态研究:①研究行政组织的结构②研究行政组织的体制,即行政组织内部权力分配关系③研究行政组织的类型(3)行政组织的生态和心态研究:①研究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②研究行政组织的内部条件(4)行政组织的动态研究①研究行政组织的建立与管理②研究行政组织的变革8、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1)阶级分析的方法(2)系统分析的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4)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方法(5)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法9、行政组织理论的研究意义:(1)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2)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实现行政组织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和现代化的需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3)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我国当前行政组织改革的需要,它可以为行政组织改革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指导(4)研究行政组织理论是优化行政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需要第二章行政组织的演变1、雅典行政组织的特点:(1)雅典的行政组织具有原始的民主行政特征(2)强调依法行政(3)行政官员非专业化、非职业化,无报酬(4)行政职能简单2、奴隶制时期外国行政组织的特点:(1)行政组织职能简单且未明确分化(2)古希腊、古罗马的行政组织与国家机关其他组织开始有了初步的原始的分工(3)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相对简单(4)在共和制时期,行政组织的官员都无报酬,任期短,行政工作未职业化3、中世纪法国君主制度的演变经历的三个阶段:(1)地方分封的封建君主制(2)等级君主制(3)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制4、封建制时期英法行政组织的特点:(1)立法权与行政权相对分离,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2)中世纪末期,随着专制王权的确立,宫廷的内务组织演变成全国的中央行政组织(3)地方行政组织较之奴隶制时期有很大的发展(4)王权与教权的关系十分密切,他们之间既有斗争又有合作5、英国的中央行政组织主要有枢密院、内阁和政府各部。
《人类与社会》第四章阶级、阶层与国家一、本章的重点与难点通过本章的学习,应知道阶级与阶层的概念,了解国家、法律、军队和战争的起源和发展的基本历程。
其中的重点是关于阶级、阶层、国家、法律的基本观点和它们的作用。
难点是阶层的分化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战争的性质。
二、本章内容提要家庭、私有制与阶级、国家起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上一章的基础上,本章的主题是“阶级、阶层与国家”。
我们选择了22个问题,来介绍相关的内容。
1、阶级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马克思指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阶级是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又不十分发达时产生的。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也就没有阶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有了剩余产品,就为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财富提供了条件,也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私有制的出现,就引起财产占有关系的不平等,引起贫富的分化,使阶级的产生有可能变为现实。
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加速了财产的积累和集中,从而推动了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在原始社会解体的过程中,一部分氏族首领、酋长、祭司、公断人在担任公职中,凭借其权力和地位侵占公产,并利用交换和战争的机会发财致富。
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氏族内出现了富裕氏族成员,他们凭借占有较多的生产资料,剥削他人。
同时,战争俘虏和氏族内部一些负债的穷人则沦为奴隶。
2.阶级消亡的条件是什么?阶级的消亡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列宁指出:“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即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而且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
这是很长时期才能实现的事业,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必须克服无数小生产残余的反抗……必须克服与这些残余相联系的巨大的习惯势力和保守势力。
”换言之,阶级消亡需要以下的条件:第一,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第二,废除任何私有制;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第四,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彻底改造小生产,克服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免费下载⾃⼰在收集的,好像在⽹上还没看见全的咧,与⼤家分享了吧,呵呵,都要为了梦想努⼒坚持哦!第⼀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相互作⽤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
②特点:⼀种信息共享活动;在⼀定的社会关系中进⾏,⼜是⼀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种双向的社会互动⾏为;传播双⽅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种⾏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内传播、⼈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我创造、⾃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之间、个⼈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化背景⽅⾯的隔阂。
有⽆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为(媒介的⼈与⼈的社会关系)⼀定的精神⽣产与精神交往与⼀定的物质⽣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产⼒的发展⽔平制约精神。
《行政组织学》形考答案(超全)第一篇:《行政组织学》形考答案(超全)职业技术实训平台《行政组织学》形考答案(超全)1、下列属于狭义上的行政组织的是(政府)。
2、在古埃及掌握着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的是(法老)。
3、在我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中,主管全国人事的是(吏部)。
4、在我国历史上提出政权和治权相区别,主张实行“五权分立”的是(孙中山)。
5、职位是(人、目标与权责的结合)。
6、下列不属于辅助机关的是(镇政府)。
7、影响行政组织的外部环境的诸方面中,最基本的方面是(经济环境)。
8、行政组织冲突产生的客观原因是(分配资源的有限)。
9、行政组织目标管理的核心环节是(制定目标)。
、不属于行政组织变革的内部原因的是(执政党执政程度和方式的变化)。
11、社会组织中规模最大的是(行政组织)。
12、行政组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具有(政治性)13、保护环境属于体现为行政组织的(文化功能)14、古雅典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15、古罗马帝国时期,掌握最高行政权力的是(皇帝)16、英国确立议会制的君主立宪政体是在(1688年)17、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最为典型的国家是(美国)18、法国确立“半总统制半议会制”是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确立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是(秦朝)20、我国古代主管监察的御史台设立于(元朝)21、1949年我国最高行政机关是(政务院)22、马基雅维利的代表著作是(《君主论》)23、主张扩大行政部门权力的学者是(汉密尔顿)24、《科学管理原理》的作者是(泰罗)25、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泰罗)26、组织平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27、提出“融合型—棱柱型—衍射型”三种行政组织模式的学者是(里格斯)2、认为政府的中心工作是掌好舵而不是划桨的组织理论是(企业家政府组织理论)29、荀子的行政思想是(仁)30、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强调组织中专业化分工的古代思想家是(墨子)31、主张政令统一,提出“尚同”组织原则的古代思想流派是(墨家)32、1954年宪法规定,我国实行的行政组织体制是(混合制)。
多项选择题与单项选择题二、多项选择题(注:括号里面的内容即为选项内容)1、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透视组织,给予不同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组织界定的取向,主要有以下几种:(静态的组织观,动态的组织观,生态的组织观,精神的组织观)。
2、管理学家W。
理查德。
斯格特在其《组织理论》一书中,认为组织的基本构成要素为(社会结构、参与者、目标、技术、环境)3、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的分工关系,人们把组织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4、美国学者艾桑尼以组织中人员对上级的服从程度、上级对下级权力的运用关系,将组织划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
5、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交换学派的代表布劳及史考特,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把组织分为(互利组织、服务组织、企业组织、公益组织)。
6、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大体都发挥三种功能:(“聚合”功能、“转换”功能、“释放”功能)。
7、组织是一个纵横交错的权责体系,构成组织权责体系的三大要素为(职务、职权、职责)。
8、世界银行在其1997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以下几项基础性的任务处于每个政府使命的核心地位,这些使命是(建立法律基础、保持非扭曲的政策环境、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环境保护)。
9、古典组织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法约尔、韦伯)。
10、韦伯对行政组织的建构是从权力分析开始的,认为存在着三种纯粹形态的合法权力,它们是(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
11、美国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在其《工作的推力》和《工作与人性》等著作中,提出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激励因素、保健因素)。
12、西蒙把决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找到一个需要工作决策的时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当时的情况及对未来的预测在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
13、西蒙指出,决策有(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两种极端类型。
14、里格斯指出,棱柱型社会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异质性、形式主义、重叠性)。
第一章导论关于行政的三种观点:1.基于“分权”学说的行政观:司法并立“三权”中的行政权或行政权的行使。
2.基于“政治----行政二分”的行政观:政治与行政是分离的,政治是国家意志和利益的表达过程,行政是国家意志和利益的执行过程,3.基于管理功能的行政观:行政是所有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也包括非政府组织的行政事务的管理活动。
行政: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以及管理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威尔逊:开行政学研究先河的先驱者《行政研究》1887年古德诺:创立“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行政学之父《政治与行政》1900年怀特:出版了美国第一本大学行政学教科书,视为行政学正式问世的标志,行政体系的完整建立。
《行政学导论》1926行政管理: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内部事务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管理活动。
行政管理的构成要素:1.行政权力 2.行政职能 3.行政组织 4.行政体制 5.行政管理方法行政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威尔逊《行政学研究》的贡献:1.指出了建立行政学的必要性2.理清了行政学与政治学的关系3.提出了行政学的目标和任务4.指出了行政学的研究方法5.对行政学的部分内容做了阐述行政管理学的研究方法: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2.比较.. 3.综合.. 4.案例..第二章行政环境行政环境: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条件)。
行政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是行政系统外部环境中最基本的方面,是行政系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层环境。
生产力/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发展状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1.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行政系统的存亡和性质2.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行政系统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3.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提供了行政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4.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系统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国体直接决定着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其中国家制度又包括国体和政体两方面。
行政组织学第一章1行政组织的含义:是为履行国家行政职能而依法建立起来的一切行政机关的综合体。
2行政组织包括四方面内涵:①静态的行政组织结构②动态的行政组织的结构③生态的行政组织环境④心态的行政组织意识3行政组织的特征:行政组织作为一种特殊而又典型的社会组织,既具有一般社会组织的普遍属性,又具有一般国家组织的共同特征①阶级性:是其本着特征,是行政组织的核心②社会性:是行政组织的基础,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能③权威性:作为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代表国家形式这种权力,拥有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权威④法制性:行政组织是依法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力的机构,所以具有法制性⑤系统性:是一个有机系统⑥发展性:行政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受很多因素影响,必须加以调整和变革适应形势发展4行政组织的构成要素:行政组织是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①组织目标:是组织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规定了它的运转方向,是其灵魂,在本质上体现了行政组织的基本功能②机构设置:机构是行政组织的实体,也是履行行政职能、达成组织目标的载体③组织人员:人是行政组织的主体和核心,离开了人的参与,一切组织都不存在④权责体系:是行政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各个成员之间的一系列从属并列关系,是行政组织结构的基础⑤财务设备:是构成行政组织的重要有形要素⑥法规制度:书面形成明确组织目标,是行政组织的依法行政的根本保障⑦技术信息⑧团体意识:行政组织成员对组织思想,态度,认识,情感等方面的共同意识5行政组织的主要功能(一)行政组织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①行政组织是政府职能的载体②行政组织是行政管理的主体③行政组织是行政人员的归属④行政组织是行政活动的支点(二)行政组织功能的主要内容行政管理是政府行政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进行全面管理,发挥独特功能。
①政治功能:集中地体现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其核心问题是巩固国家政权②经济功能:存在目的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保护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并以各种形式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文化功能:指行政组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对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事业进行管理的职能④社会功能:指行政组织对社会公共管理事物进行管理的职能(三)行政组织功能的特点①广泛性和有限性:行政组织的功能范围涉及各个领域,但它不是无所不能的,其自身资源和能力有限,因此具有有限性②稳定性和动态性: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个关的稳定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做出调整,满足社会需求③共同性与差异性:任何类型的国家行政组织都具有共同的功能,如政治功能。
传播学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BCD】A.“子弹论”研究B. “传播流”研究C.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D. “使用与满足”研究2.拉维斯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ACD】A.环境检测功能B. 文化娱乐功能C. 社会协调功能D.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3.美国学者赖特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ABCD】A.环境检测B. 解释与规定C.社会化功能D. 提供娱乐4.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是【AC】A. 经济学派B. 发展学派C. 批判学派D. 文化学派5. 以下研究项目中属于经济学派所做的传播效果研究的是【ABD】A.对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引起的社会恐慌研究B. 1940年的“伊里调查”C.“意识形态”霸权理论研究D.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议程设置”研究6. 美国学者F.S.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AB】A. “观点的公开市场”B. 自我修正过程C. 沉默的螺旋D. 民主参与7.“培养”理论为称为【ABD】A. 培养分析B. 教化分析C. 媒介素养理论D. 涵化分析8. 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ABD】A. 动态性B. 序列性C. 系统性D. 结构性9.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学说的主要观点有【ABC】A. 媒介即讯息B. 媒介:人的延伸C. 热媒介与冷媒介D.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10.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发展阶段【ABCD】A. 口语传播阶段B. 文字传播时C. 印刷传播时代D. 电子传播时代11.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ABC】A. 示现的媒介系统B. 再现的媒介系统C. 机器媒介系统D. 电子媒介系统12.根据D·麦奎尔1969年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调查,各类节目之间共通的“满足”类型有【ABCD】A. 心绪转换应用B. 人际关系效用C. 自我确认过程D. 环境监测效用13.D·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的主要理论有【ACD】A. 常识理论B. 培养分析理论C. 现场理论D. 社会科学理论14.以下研究项目中属于经济学派所作的传播效果研究额是【ABD】A. 20世纪20年代的培恩基金会关于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研究B. 1940年的“伊里调查”C.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研究D. 20世纪40年代关于昼夜广播剧听众的调查研究15.美国学者F.S.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是【AC】A. “观点的公开市场”B. 沉默的螺旋C. “自我修正过程”D. 民主参与16.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学说,以下媒介当中属于“热媒介”的是【AC】A. 书籍B. 漫画C. 广播D. 电视17.传播学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有【ABC】A. 文化研究B. 政治经济学派C.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D. 议程设置理论18.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这些需求包括【ABCD】A. 信息需求B. 娱乐需求C. 社会关系需求D. 精神和心里需求19.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BCD】A. “强效果”研究B. “传播流”研究C.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D. “使用与满足”研究20.下列著作当中是拉扎斯菲尔德代表作的有【CD】A.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B. 《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C. 《人民的选择》D. 《个人影响》21.麦克卢汉的媒介学说的主要观点有【ABC】A.媒介即讯息B.媒介——人的延伸C.热媒介与冷媒介D.电子乌托邦22.信源的可信性包含的要素有【AC】A.传播者信誉B.传播者身份C.专业权威性D.传播技巧23.卡兹等人在《个人影响》中提出的测定意见领袖的指标包括【ABD】A.生活阅历B.社交性C.表达能力D.社会经济地位24.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ABC】A.传播权B.知晓权C.传媒接近权D.获益权25.构成“传播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ABCD】A.《个人影响》B.《创新与普及》C.《人民的选择》D.《大众传播效果》26.英国学者P·戈尔丁将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结合对大众传播效果进行分类,分为【ABCD】A.短期非预期效果B.长期预期效果C.长期非预期效果D.短期预期效果27.“既有政治倾向指数”从以下几方面显示了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态度【ABD】A.社会经济地位B.居住区域C.教育程度D宗教信仰28.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ABD】A.动态性B.序列性C.系统性D.结构性29.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理论模式,包括【ABCD】A.议程设置功能B.沉默的螺旋C.“知沟”研究D.培养分析30.在传播学研究中,有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分别是【ACD】A.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B.作为使用者的受众C.作为“市场”的受众D.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31.下列属于控制分析中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有【ABCE】A.广播电台B.报社C.电影制片厂D.电视摄像E.通讯社32. 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ABCE】A.选择性接触机制B.媒介本身的特性C.讯息内容D.受众的规模E.受众本身的性质33.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ABE】A.“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B.“使用与满足”研究C.子弹论D.宏观效果理论E.“传播流”研究34. 美国学者P·J·蒂诺奇认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因素以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ABCDE】A.传播技能上的差异B.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C.社交范围的差异D.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E.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35. 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是【ABDE】A.拉扎斯菲尔德B.拉斯韦尔C.米德D.卢因E.霍夫兰36. 传播学者库利“镜中我”的概念包含了【ABC】A.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B.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C.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D.自己对自己的想象与期待E.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37. 以下理论属于传播学宏观效果理论假说的是【BCD】A.两级传播说B.知沟假说C.培养分析D.议程设置说E.有限效果论38. 卡兹等人在《个人影响》中提出的测定意见领袖的指标包括【ABCD】A.生活阅历B.社交性C.表达能力D.社会经济地位E.工作表现二、填空题(每空1分)1.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行政组织理论命题破译试题(一)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P5 现代社会中规模最大的组织是()A.立法机关B.司法机关C.权力机关D.行政机关2、1P11 防御外来入侵属于行政组织的()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C.文化功能D.社会功能3、2P47 1954年颁布的宪法规定,我国地方行政组织有()A.省、县、乡三级B.省、市、县、乡四级C.大区、省、县、乡四级D.省、地区、县、乡四级4、3P75 英国学者帕金森在《官场病》中指出一个机关趋于腐败时的征兆是()A.增加部属B.组织膨胀C.组织低效D.豪华的办公大楼和考究的办公环境5、4P90 荀子认为,人类社会组织的行为规范及存在的基础是()A.仁B.义C.礼D.法6、4P96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理论依据是()A.三权分立学说B.人民主权学说C.权能分立学说D.依法治国学说7、6P147构成行政组织理论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细胞是()A.职责B.工作C.权力D.职位8、6P160按管理程序对行政组织进行分工易手于造成()A.部门林立,条条分割B.工作人员重技术、轻政策,重过程、轻目的C.割裂管理对象间的相互联系D.地区封锁,诸侯割据9、6P163 行政组织横向结构属于行政组织的()A.层级制B.统一制C.职能制D.合议制10、7P168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是行政组织的()A.法制化B.权力分配关系C.纵向结构D.横向结构11、7P184 间接地为实现整个行政组织目标服务的机关是()A.被统率机关B.业务机关C.执行机关D.辅助机关12、7P187上级政府根据工作需要,在其所辖区内设立的代表机关是()A.分支机关B.派出机关C.地方行政机关D.监察机关13、8P197 直接决定行政组织基本性质的是()A.政体B.政党制度C.民主制度D.国体14、8P218 行政组织在创建良好宗教环境的措施中,其核心是()A.宗教独立B.政教合一C.政教分离D.宗教自由15、9P226 使行政组织具有相对稳定统一性、廉洁性的重要条件是()A.制度B.物质C.环境D.政策16、9P228 行政组织内部人际关系中,决定行政组织有无内聚力的关键是()A.领导者与领导者之间人际关系的好坏B.一般工作人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好坏C.领导者与一般行政人员之间人际关系的好坏D.上述三点都包括17、10P256 行政组织自身管理中纪律约束方法的理论假设是()A.性善论B.性恶论C.性亦善亦恶论D.性无论18、12 P322 行政组织变革最大的阻力来自行政组织自身的()A.人际关系B.资历高者C.“经济人”特征D.领导者19、13 P343 推行市场化行政改革最早的国家是()A.德国B.日本C.美国D.英国20、13 P348 日本的自由化改革提出的时间是()A.1981年B.1986年C.1996年D.1998年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国开行管专科网络核心课程《行政组织学》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形考任务一一、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每小题2分,共40分)1.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截然不同的一些观点.\\对2。
阿吉里斯在《个性与组织》一书中提出了“不成熟.—成熟理论".\\对3。
斯蒂格利茨由于在决策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错4。
马斯洛在其代表性著作《人类动机的理论》和《激励与个人》中,提出了著名的公平理论。
\\错5.美国学者巴纳德在1938年出版的《经理人员的职能》这本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动态平衡组织理论\对6。
社会系统组织理论的创始者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森茨韦克。
\\错7。
邓肯将组织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对8.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将影响一切组织的一般环境特征划分为文化特征、技术特征、教育特征、政治特征、法制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人口特征、社会特征、经济特征等几个方面.\\对9。
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内部环境。
\\对10.组织界限之外与组织内个体决策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被称为组织的外部环境。
\\对11.“组织”一词,源自希腊文,1873年,哲学家斯宾塞用“组织”来指涉“已经组合的系统或社会”。
\\对12。
与个别行政组织的决策转换过程相关联的更具体的力量被称为行政组织的工作环境。
\\对13。
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为非正式组织。
\\错14。
以镇压、暴力等控制手段作为控制和管理下属的主要方式,此种类型的组织为规范性组织。
\\错15.以组织的参与者或成员为主要的受惠对象,组织的目的在于维护及促进组织成员所追求的利益,此种类型的组织为互利性组织.\\对16。
规范地讲,行政组织是追求行政权力的组织。
\\错17.韦伯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先驱者,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冲突的根源是社会资源相对有限性。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3、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4、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5、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就业保障制度和价格补贴制度。
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特定的目标、组织成员、规章制度、领导体系、物质基础。
7、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三种贫穷的恶性循环、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二、选择题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2、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3、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科学家是(韦伯)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
此现象称之为(制度化逃避)5、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7、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8、下列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的是(环境问题)9、“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10、关于越轨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1、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12、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 理论”,这位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
13、以下选项中属于我国的基本国策的是(计划生育)14、“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是哪种上变迁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控制)1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17、“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属于下列哪一种(享乐主义)1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
此为(创新)19、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20、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21、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22、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形式是(家庭)23、经验社会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重视感性资料的具体搜集方法和经验研究的(方法论)2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25、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是(劳动资料)26、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27、下列哪一论点是由丁伯根最早提出的社会学概念(社会趋同论)28、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29、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30、“社会学”这一新名词是谁初次提出(孔德)33、“镜中自我”命题的提出者是(库利)35、《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38、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假设性前提是(经济人)39、冲突的基本特点是(破坏性)40、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42、管理学家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X理论”和“Y理论”,这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43、“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三、多项选题2、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是(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3、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有(家庭、邻里)。
谁指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有四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谁指出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有四,包括社会结构、人员、目标、科技,後经学者的修正再加入环境因素:●将个人分派到不同类别的工作、职务、学校;根据性向测验结果,可以据以分派入伍的军人到不同工作的岗位,是属於:分类决定●组织类型一.以组织的社会功能区分 by Parsons帕森士(1)生产组织 :从事经济与劳动性生产以供社会消费 Ex 企业.饭店(2)政治组织 :营造与分配权力以达社会价值期望 Ex 政府机关(3)整合组织 :协调冲突.促进合作以达团体期望 Ex 政党.法院(4)模式维持组织:藉由教育文化及表意活动来维持社会持续 Ex 学校.教会二.以组织的主要受益者区分 by Blau布劳 & Scott史考特(1)互利组织:谋求成员本身利益 Ex工会.政党(2)企业组织:谋求组织所有权者之利益 Ex工厂.商店(3)公益组织:谋求社会全民利益 Ex军事.警察.消防机关(4)服务组织:谋求组织直接服务对象之利益 Ex学校.医院.监狱三.以长官运用权力与部署顺从方式区分 by Etzioni艾奇厄尼张德锐2006(1)强制型:以强制权力(镇压威胁)来控制部署,部署则表现疏离行为Ex监狱.拘留所(2)功利型:藉功利权力(物质报酬)来控制部署,部署则表现计利行为Ex公司.工厂(3)规范型:藉规范权力(名誉地位)来控制部署,部署则表现承诺行为Ex学校.教会四.依选择权有无区分 by Carlson(1)类型一:组织与顾客均有选择权又称[野生型组织] Ex大学(2)类型二:组织无法选择顾客,但是顾客可选择组织 Ex国民中小学补校(3)类型三:组织有权选择顾客,但顾客无权选择组织 Ex军队.监狱(4)类型四:组织与顾客均无选择权又称[养护型组织] Ex义务教育★谢恩Schein提出组织三个层次(1)基本假定basic assumption = 文化精髓essence = 潜藏信念trait belief组织成员对其周遭人.事.物及组织本身所持有的一种潜藏信念最内隐的一个层次(2)价值观 espoused values对基本假定的反映,提供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准绳,常见的口号或信条均是。
好比 : 顾客至上以客为尊品质第一(3)器物及创造物artifacts and creations这是指语言.典礼.制度.行为.仪式等有形文化最可见与最外显的一个层次★戴文坡(Daverport, 2000)曾提出有关知识管理的十项原则:1. 知识管理是昂贵的,但无知所需付出的代价更为昂贵。
2. 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人员和科技之混合对策。
3. 知识管理是高度政治性的。
4. 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人员。
5. 知识管理自图像获得的利益甚过於模式;自市场甚过阶层制度。
6. 分享并使用知识通常是不自然之行动。
7. 知识管理意味着改进知识的工作程序。
8. 知识的进入机会只是起始而已。
9. 知识管理永无止境。
10. 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契约,亦即需尊重其智慧财产权。
★Imber 音伯尔(1995) 归纳出三类教育行政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理论性的知识(theoretical knowledge)技术性知识(technical knowledge)生涯性知识(career knowledge★Thomas(1976)指出了五种不同的冲突处理方式:竞争、统合、顺应、退避、妥协用「果决程度」和「合作程度」来探讨应付冲突的方式。
果决程度是指个人坚持己见的程度。
合作程度是指愿意和他人合作而使之满意的程度。
★班级经营的研究取向:1.功能研究取向:功能論(美國James,Dewey)(1)重視個體適應環境功能 (2)重視管理標準的建立(3)設法找出教師有效行為2.行为改变研究取向:行为主义(1)利用增強和懲罰原理 (2)注重實驗室的研究3.人际―互动研究取向:人本主義(心理治療)(1)重視個人主觀感受 (2)強調教師行為的正面價值★ Emmer,1987指出班级经营理论的三取向★计算预算的编制的过程可分为:目标设计、计画拟定、预算筹编★自1980年代以来,英美等国的教育,历经自由市场经济的新右派教育改革,提出松绑与竞争的口号,进行学校重整运动★Flanders 社会互动分析法(FIAS)将教室内的教学,视为特殊的社会体系,认为教学即是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进行社会互动。
Flanders所设计的师生互动系统,则是一种分析教师与学生在教室中的口语互动情形的方法。
1.教师讲a.间接影响:接纳感受、夸奖、接纳学生观念、问问题b.直接影响:讲解、指示、批评或纠正2.学生讲a.学生被动反应b.学生主动反应3.静止:安静FIAS是一种着名的教室观察系统。
它所要分析的是,教室情境中师生双方所说的语言。
此一观察系统的目的在於运用一套代码系统(coding system),记录在教室中的师生口语互动情形,以分析教学行为,进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
视导人员就观察教室目前发生的口语互动行为,选择适当的代码记录下来,纪录的时间间隔大约是每三秒钟划记一次,速度须尽量保持稳定1239(indirect style of teaching)類型;而第5、6、7、8類通常被認為是「直接教學風格」(direct style of teaching)類型;第4、10類則屬中立行為(Acheson & Gall, 1997)。
★Richard E. Gross & Thomas L. Dynneson (1985)等人提出公民发展六阶段论,該理論說明公民發展的內化基模(an internalized schema),以及公民學習者在日常生活中各種事項的產生順序,並持續發展經過六個公民發展階段。
1.生物性公民(biological citizenship):此階段從出生至三歲,此時期的嬰兒是必須被撫養的嬰兒。
2.家庭公民(family citizenship):此階段從四歲至五歲。
3.成形的社會公民(formative social citizenship):此階段自五歲至九歲。
4.階層社會公民(stratified social citizenship):此階段從十歲至十二歲,正是小學高年級。
5.水平的社會關係(horizontal social relationships):此階段自十三歲至十五歲。
此階段可以稱之為群體內擴展公民的時期。
6. 垂直的社會關係(16~21)★ Lunburg & Ornstein(1991) 教育行政學者学校具有松散组织结构的特性,面对学校组织变革的压力调适,他们指出变革压力有:政府对教育的干预、社会价值观的改变、科技的进步与更新、知识的爆炸、管理过程和人的改变。
★边沁曾经订了四个惩罚的反面规准...认为在下列的情况下,不应该加以惩罚1.无据︰没有根据和要防止的危害,则行为大概无害。
2.无效︰必然无效,不能用以防止危害。
3.无益︰无益或代价太高,其产生之危害大於防止之危害。
4.无需︰无需惩罚亦可防止或中止危害,即所付的代价较低。
★惩罚类型(一)报应性惩罚1.「以直报直,以怨报怨」。
2.强调因果报应,惩罚动机在於「报复」。
(二)惩戒性惩罚1.杀鸡儆猴,以敬效尤。
2.将学生视为客体,呈现「I-it」的教学关系。
(三)感化性惩罚1.强调学生犯错後的补教措施。
2.当犯错学生改过迁善後,方恢复犯错学生的自由权利。
(四)恕道性惩罚1.惩罚原理为公平对待原则,亦即「平等对待平等,差别对待差别」。
2.惩罚动机完全合乎教育理想,呈现「I-Thou」的教学关系。
★教育部95学年度开始试办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监:以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为核心,采取「层面—指标—参考检核重点」为架构,建构完整的指标系统。
层面乃指涉教师教学专业能力的主要领域或面向,共包括:课程设计与教学、班级经营与辅导、研究发展与进修、敬业精神与态度等四个层面,涵盖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教师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评监指标系依循各个层面之能力,发展出精熟任教学科领域知识、展示课程设计能力、研拟适切的教学计画等18个指标。
根据层面及指标的逻辑与内涵,发展出73 项参考检核重点。
含5种评监工具:教师自评表、教学观察表、档案评量表、综合报告表及专业成长计画表。
★ 2004起教育部「品德本位校园文化」方案实施原则:(一)民主过程(二)多元参与(三)统整融合(四)创新品质(五)分享激励★指示型领导:领导者倾向告诉成员其所期望的为何『倡导』成就导向型:领导者预先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继而期待成员高度的实际表现『倡导』支援型领导:领导者以平等的方式对待成员『关怀』参与型领导:领导者常询问成员的意见以利於决定『关怀』★教学视导Wiles & Bondi(1986)对教育视导归纳出六个主要的概念:1.强调行政的视导。
2. 强调课程的视导。
3.强调教学的视导。
4.强调人际关系的视导。
5.强调管理的视导。
6.强调领导的视导。
原则:统整国内学者对教育视导所提出的视导原则,概括有专业化原则、组织化原则、民主化原则、科学化原则、视导与辅导并重原则、教育化原则与社会化原则等七项(谢文全,民74)。
九年一贯课程实施之後,分科视导已转型为分领域视导。
此类分科(领域)视导人员,包括督学、师范院校辅导教授及学科专长教师等三种。
教学视导方式教学视导关注的焦点在於教师教学活动,其目的在协助教师改进教学,增益教学效果。
举凡有关教学现场的教学方法、教材、评量、班级经营及教学情境等皆为教学视导的内涵,其视导方式有以下四种:(一)临床视导(clinical supervision)此视导方式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ogan、Goldhammer & Anderson於一九五0年代末期所倡导发展出来的。
临床视导强调视导人员与被视导者首先应建立良好关系,在对等同事关系原则下,彼此面对面接触,运用循序步骤,藉由观察、分析的历程,以协助改进教师之教学行为。
(二)同侪视导(peer supervision)同侪视导的基本假定是教师为教学方面的专家,而教师与视导人员若为同侪关系,则视导工作最易为教师所接受,而且更易於促进其专业的成长,强化专业知能的提昇。
同侪视导的焦点释放在观察、分析及回馈的历程上,而教师同侪就是他们最好的一面镜子。
(三)发展性视导(developmental supervision)发展性视导是Glickman所创的,Glickman(1990)认为教师有不同的成长和发展的阶段,教学视导要依教师发展阶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视导方式。
教育的目标在於人的发展,而视导人员应有教师成长阶段的知识和协助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