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喻山水文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只倒下一筐,这时继续堆土,那是我自己要前进的。
”论语-子罕以“为山”为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事情的成败在于人的作为。
做事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努力进取,终将获得成功。
关键不在于力量大小,而在于意志是否坚定,是否持之以恒。
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事,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上面如果不是有辽阔的天,就不能覆盖整个世界;心胸如果没有大地那样宽广,就不能负载万物。
泰山对土石没有好恶之心所以能够形成它的高大;江海对细流不加选择,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
所以君主的气魄要像天地那样宏大使万物齐备,心胸要像山海那样宽广使国家富强。
君主没有因忿怒而对臣民的残害,臣民没有因积怨造成对君主的祸患,君主和臣下都返璞归真,以道为归宿。
所以长远的利益积聚了,巨大的功业建立了,名望树立于生前,恩德流传于后世,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
韩非子-大体以“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为喻,揭示道理;君王要有宏大的气魄,宽广的心胸,才能使民富国强,才能建立功业且德泽后世,才能达到国家大治。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耸;开明的君主不厌烦臣民,所以使他成为众人的君主;学者不厌烦学习,所以他能成为圣人。
管子—形势解以“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为喻,说明治国治学上也应有兼容并包的宏大气度,这样,明主才能聚集更多的百姓,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梳理《诸子喻山水》知识点梳理原文子曰:“譬如为山(1),未成一篑(2),止,吾止也(3);譬如平地(4),虽覆一篑(5),进(6),吾往(7)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8)。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9)。
故大人(10)寄形于天地(11)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12)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13),上下交朴,以道为舍(14)。
故长利积(15),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16),治之至(17)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18)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19)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20)。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21)者乐(22)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23),仁者寿(24)。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25)曰:“逝者(26)如斯(27)夫,不舍(28)昼夜。
”《论语·子罕》徐子(29)曰:“仲尼亟(30)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31),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32),放(33)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34),是之取尔(35)。
苟为无本,七、八月(36)之间雨集,沟浍(37)皆盈,其涸(38)也,可立而待(39)也。
故声闻(40)过情(41),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42)而小(43)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44),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45)。
观水有术(46),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47),容光(48)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49)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69)。
水善利(50)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51),故几(52)于道。
居善地(53),心善渊(54),与善仁(55),言善信(56),正善治(57),事善能(58),动善时(59)。
《诸子喻山水》文言文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尽。
2.知者乐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
4.是之取尔“尔”同“耳”,罢了。
5.正善治“正”同“政”,为政。
二.古今异义:1.未.成一篑古义:差,今义:未来。
2.虽.覆一篑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太山不立..好恶古义:没有,今义:不树立。
4.江海不择..小助古义:不加选择,今义:不选择.5.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古义:君主、气魄,今义:年长的人。
7.下.无伏怨之患古义:臣民,今义:下面。
8.上下交朴..古义:都返朴归真,今义:交往、朴素。
9.以道为舍.古义:归宿,今义:舍弃。
10.海不辞.水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11.明主不厌.人古义:嫌弃,今义:讨厌。
12.何取.于水也古义:得到,今义:录取。
13.盈科.而后进..古义:坎、再往前流,今义:科学、后来进步。
14.放.乎四海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15.苟.为无本古义:假如,今义:苟且。
16.故声闻.过情.古义:名声,实际;今义:见闻,感情。
17.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古义:游学,今义:游玩。
18.容光..必照焉古义:小缝隙,今义:容纳。
19.不盈科不行..古义:不向前流,今义:没有能力,不可以。
20.不成章..不达古义:达到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2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古义:利导,今义:锋利。
22.故几.于道古义:接近,今义:几乎。
23.与.善仁古义:交友,今义:和。
24.夫唯.不争古义:正,今义:唯独。
25.故无尤.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26.以其无以易.之古义:代替,今义:容易。
27.水因.地而制流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28.故兵无常.势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三.一词多义:1.于仲尼亟称于水对何取于水也从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故几于道与天下莫柔弱于水比2.而盈科而后进表承接,就可立而待也表修饰,着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表转折,然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转折,却3.之君子耻之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流水之为物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之取尔宾语前置的标志4.为苟为无本是故观于海者难为水被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为5.善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6.动知者动活跃的思维动善时行动7.下以其善下之处……下游水之形避高而趋下低处8.厌明主不厌人嫌弃士不厌学厌倦四.词类活用:(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1.知者乐感到快乐2.仁者寿延年益寿3.动善时把握时机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王5.以其善下之处……下游(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1.不舍昼夜从早到晚2.七、八月之间雨集在七八月(三) 意动用法:1.君子耻之以……为耻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觉得……变小(四) 动词活用作名词:1.知者动活跃的思维2.故声闻过情名声3.动善时行动4.兵因敌而制胜取胜的策略(五)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盈科而后进注满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利导(六)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故能成其富富有和浩瀚的胸怀2.仁者静宁静的处世态度3.日月有明光辉的形象4.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5.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高处6.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弱点五.文言句式:(一) 判断句:1.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诸子喻山水》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
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
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朴,以道为舍。
故长利积,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韩非子·大体》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论语·雍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论语·子罕》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老子〉第66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78章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孙子·虚实篇〉本文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诸子喻山水》文言常识整理通假字①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通“毕”,尽。
)②知者乐水(“知”通“智”,智慧,思维敏捷。
)③源泉混混(“混混”通“滚滚”。
)④是之取尔(“尔”通“耳”,罢了。
)⑤明主不厌人(“厌”通“餍”,满足。
)⑥正善治(“正”通“政”,为政。
)古今异义①虽.覆一篑(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故大人寄形于天地(古义:君主;今义:年长的人。
)③下.无伏怨之患(古义:臣民;今义:下面。
)④以道为舍.(古义:房舍,引申为归宿;今义:舍弃。
)⑤以其无以易.之(古义:改变;今义:容易。
)⑥水因.地而制流(古义:根据;今义:因为。
)⑦故兵无常.势(古义:固定的;今义:经常。
)⑧海不辞.水(古义:拒绝;今义:辞别。
)⑧苟.为无本(古义:假如;今义:苟且。
)⑨放.乎四海(古义:到达;今义:开放。
)⑩盈科而后进(古义:往前流;今义:后来进步。
)⑪不成章不达(古义:达到一定阶段;今义:写成文章。
)⑫与.善仁(古义:交友;今义:和。
)⑬故无尤.(古义:过失;今义:尤其。
)一词多义而之盈科而后进(表承接,就)君子耻之(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可立而待也(表修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转折,却)君子之志于道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表转折,然而)是之取尔(宾语前置的标志)动舍知者动(活跃)以道为舍(房舍,引申为归宿)动善时(行动)不舍昼夜(停留止息)善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明主不严人(通“餍”,满足)上善若水(善良的人)士不厌学(厌倦)于乐故几于道(与)知者乐水(爱好)仲尼亟称于水(对)知者乐(快乐)何取于水也(从)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下天下莫柔弱于水(比)水之形避高而趋下(低处)为以其善下之(处……下游)苟为无本(是)故观于海者难为水(被)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为)句式1、仲尼亟称于水(介词结构后置)2、何取于水也(介词结构后置)3、故几于道(介词结构后置)4、天下莫柔弱于水(介词结构后置)5、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介词结构后置)6、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介词结构后置)7、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介词结构后置)8、名成于前,德垂于后(介词结构后置)9、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宾语前置)10、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宾语前置)11、何取于水也(宾语前置)12、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判断句)13、苟为无本(判断句)14、止,吾止也(判断句)15、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被动句)1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固定句式)词类活用1、故能成其富.(形容词作名词,浩瀚)2、故能成其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的境界)3、上善.若水(形容词作名词,善良的人)4、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形容词作名词,高处)5、日月有明.(形容词作名词,光辉)6、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形容词作名词,实力强大处;实力薄弱处)7、以其善下.之(名词作动词,处……下游)8、君子之志.于道也(名词用作动词,有志)9、知者乐.(名词作动词,快乐)10、仁者寿.(名词作动词,长寿)11、动善时.(名词作动词,把握时机)1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名词作意动,把……看做是小的)13、君子耻.之(形容词作意动,把……看做是可耻的)。
《诸子喻山水》语言现象归纳:一.通假字: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尽。
2.知者乐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
4.是之取尔“尔”同“耳”,罢了。
5.正善治“正”同“政”,为政。
6.明主不厌人“厌”同“餍”,满足二.词类活用:(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1.君子之志于道也志—(n,志向)(v,有志)2.仁者寿延年益寿3.动善时把握时机4.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王5.以其善下之处……下游6.居善地安于卑下(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1.不舍昼夜从早到晚2.七、八月之间雨集在七八月(三) 量词活用作名词:上不天则下不遍覆整个世界(四) 意动用法:1.君子耻之以……为耻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觉得……变小(五) 动词活用作名词:1.知者动活跃的思维2.故声闻过情名声3.动善时行动4.兵因敌而制胜取胜的策略(六)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盈科而后进注满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利导(七)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故能成其富富有和浩瀚的胸怀2.仁者静宁静的处世态度3.日月有明光辉的形象4.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5.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高处6.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弱点7. 故能成其圣圣—(adj,神圣,圣明)(n,圣人的境界)五.文言句式:(一) 判断句:1.名成于前,德垂于后,治之至也。
名望树立在生前,恩德流传在后世,(这)是(国家)大治的最高境界。
(二) 被动句:1.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3.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三) 省略句:1.不舍昼夜。
(省略主语)(它)从早到晚(永)不停留止息。
2.知者动,仁者静。
(省略谓语)智慧的人(爱)活跃的思维,,仁厚的人(爱)宁静的处世。
3.水因地而制流。
(省略介宾)水根据地形(的高低)制约(其)流向。
4.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诸子喻山水》文言现象整理一.通假字:
1.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必”同“毕”,尽。
2.知者乐水“知”同“智”,智慧。
3.源泉混混“混混”同“滚滚”。
4.是之取尔“尔”同“耳”,罢了。
5.正善治“正”同“政”,为政。
6.明主不厌人“厌”同“餍”,满足。
二.古今异义:
1.故大人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古义:君主;今义:年长的人。
2.盈科而后进古义:坎;今义:科学。
3.容光必照焉古义:小缝隙,今义:光彩。
三.一词多义:
1.于
仲尼亟称于水对
何取于水也从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在
故几于道与
天下莫柔弱于水比
2.而
盈科而后进表承接,就
可立而待也表修饰,着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表转折,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表转折,然而3.之
君子耻之指代“名不副实的情况”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
流水之为物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是之取尔宾语前置的标志
4.为
苟为无本是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被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成为
5.善
上善若水好的行为典范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于
四.词类活用:
(一) 名词活用作动词:
1.仁者寿.活得长久
2.动善时.把握时机
(二)意动用法:
1.君子耻.之以……为耻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觉得……变小
(三)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盈.科而后进注满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帮助
(四)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日月有明.光辉
2.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高处
3.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弱的地方4.固能成其圣.圣人的境界
五.文言句式:
(一) 判断句:
苟为.无本。
假如是没有源头。
(二) 被动句:
1.沟浍皆盈。
大大小小的沟都被注满。
2.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所以,观看过大海的人,(便)难以被(其它)水所(吸引了)。
3.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太阳月亮有光辉的形象,(就连)小缝隙(也)一定被它们照射到。
(三) 介词结构后置:
1.仲尼亟称于水。
(于水称)
孔子屡次对水(加以)称赞。
2.何取于水也?(于水取)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3.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于圣人之门游)
在圣人的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
4.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于道几)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并坚守理想),所以,(就)与道义(更)
接近。
5.天下莫柔弱于水。
(于水柔弱)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四) 宾语前置:
1.何取于水也?(取何)
(那么我们到底)从水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2.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
(取是,“之”作标志)
有本源的(便)像这样,得到这一点(就)罢了。
3.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莫能胜之)然而(当水)冲击坚强的东西(时),(却)没有能够胜过它的。
(五) 定语后置:
源泉混混。
(混混源泉)
滚滚的源头活水。
(七) 固定句式:
1.江海所以
..能为百谷王者。
2.以其无以
..易之。
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