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中国画 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5
第六课《诗情画意》教案茶陵县洣江中学张忠华教学目的:1.使学生对中国苏州园林艺术有基本的了解;2.通过对苏州园林形式上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其精神内涵,提高欣赏的能力;3.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设计思想,提高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了解园林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实质;2.初步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理解园林的自然美、空间美、人文美。
教学方法:欣赏、讲授、综合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一、创设情景提问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去看过苏州园林吗?(学生集体答)师:这节课就跟老师一起去苏州园林旅游吧。
(导入课题《诗情画意――苏州园林欣赏》)二、欣赏园林的美师:在旅游之前我们必须先掌握欣赏园林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知道苏州园林的三个美:自然美、空间美(建筑美)、人文美。
这三美早已融入园林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之中。
它蕴含着园主人的情思、理想和追求。
也体现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它和我们的书法、绘画、诗词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在欣赏苏州园林的时候,是要有所准备的。
这样你才能在欣赏园林的时候获得最高境界——意境之美(诗情画意)。
其次,我们要知道中国园林的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
(分析各类园林的特征,重点介绍私家园林。
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一组苏州私家园林图片。
)一)园林的自然美问题1:建造这样一个家园需要哪些要素?A. 叠山理水。
B.花草树木。
C.园路建筑①山是园林的骨架。
②水是园林的灵魂。
③植物是园林的生命。
有了花草的点缀山才有了生命,有了花草树木园林的一年四季也有了不同的色彩。
园林中的山水、花草树木虽是人工的,却是妙造自然的。
这是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二)园林的空间美(建筑美)1、各小组带着问题欣赏园林的建筑图片,了解园林的建筑形式、布局、陈设和色调。
问题2:园林中的建筑有哪些类型?(中国自然式园林中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堂、厅、楼、阁、馆、轩、斋、榭、舫、亭、廊、桥、墙等。
赣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诗情画意抒壮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的教材是赣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主题为《诗情画意抒壮志》。
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绘画技能,了解中国画的绘画特点,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艺术,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本堂课将讲解中国画的山水画,学生将学习表现山水画最基础的“青绿山水”画法。
二、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1)学习山水画基础知识。
2)学习绘制基本山水画的方法。
3)学习青绿山水画法。
2.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青绿山水”画法。
2)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画的绘画特点。
3)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艺术。
3.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比较、演示等方式来让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
2)情境教学法利用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4. 教学步骤4.1 课前导入1)利用幻灯片,介绍山水画的基础知识以及青绿山水画法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画要表现出“山、水、云、雾、树、石”等传统素材,以及为什么要用青绿山水画法进行表现。
4.2 上课主题1)让学生认真观察“青绿山水”山水画作品。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用青绿山水画法表现自己独特的山水画。
3)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学生提供的各种方法,并讨论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群体特点和表现形式,进行创作。
提供具体的绘画材料和丰富的颜色,以便学生更好地表现其个性。
4.3 课堂总结1)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作品,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提出建议和反思。
三、教学反思教学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直观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演示等方式来掌握知识点,达到深刻理解的效果。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用青绿山水画法表现自己独特的山水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我也适当地提供了具体的绘画材料和丰富的颜色,以便学生更好地表现其个性。
篇一:20课诗配画教案新课标苏教版美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教案第二十课时:诗配画第二十课时:诗配画教学内容: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创作。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2、用单幅水墨画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3、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诗配画这种艺术形式,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审美情感。
了解诗配画的特点,激发美感。
教学难点:如何用学过的技法去表现诗的意境教学准备:老师准备课件、绘画工具。
学生准备各种绘画的工具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2、老师今天给大家猜两个与众不同的谜语,谜面是两幅画,大家看,请说出符合画面意思的诗名。
(出示咏鹅和游园不值)3、同学们真聪明,中国的古诗精彩绝伦,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配画》。
(板书课题)二、新授1、中国的古诗短小精悍,简洁抒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胸怀志向及他们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它犹如一杯醇香的老酒,只有耐心品读、背诵,才能品出其中的甘醇。
老师这里有一首特别喜欢的诗。
(出示《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教大家一个读好它的方法,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放电影,想想尼仿佛看到了什么?(老师和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诵)3、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景物?逐句分析:泉眼无声惜细流——泉水悄无声息,像是珍惜细细的水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阳光透过树荫在水面上留下斑驳的光芒,闪闪烁烁。
小荷才露尖尖角——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早有蜻蜓立上头——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这两句诗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这里面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小荷,蜻蜓)有静有动4、找得很好,说说你看到的荷花与蜻蜓是什么样子的?荷花——半开的欲说还羞,全开的雍容典雅,花骨朵含苞欲放,粉的似霞,白的如雪。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本课不仅要表现出古诗的大体内容,还要将读后的感受表达出来,在表现形式上不限,只要表现出古诗的意境即可。
二、教学目标学习用水墨画形式表现古诗大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作能力;通过诗情画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艺术情感。
三、教学重点如何用水墨画形式描绘古诗大意。
通过分析、讨论古诗大意及分析范作的方法解决。
四、教学难点古诗意境的表现。
通过分析范作和以一首诗为例,先讨论分析再示范的方法解决。
五、教学准备1:教具:水墨诗意挂图数幅,水墨画示范工具.录音机.古诗朗诵录音带。
2:学具:生宣纸.毛笔.调色盘.水瓶.垫纸.墨汁。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播放《望庐山瀑布》的古诗朗诵带,并展示为此诗配画的水墨诗意图。
请看老师为《望庐山瀑布》配的画,是用什么形式画的?(水墨画)我们今天就来用水墨画表现古诗大意。
板书课题:诗情画意(二)审美体验:用水墨画表现的《望庐山瀑布》给人什么样的感受?(讨论)在老师的帮助下分析书上范作:谁能说说《寻隐者不遇》的诗词大意?读了以后给人什么样的感受?那么范作上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意境的?(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水墨画法表现隐者生活环境的清幽的)《蓬头稚子》用了什么笔墨技法表现诗词内容的?《泊船烟渚》表现了什么意境?如果都用“勾”的方法好不好?这些诗意图很好地运用了水墨画中的勾、皴、点、染技法来表现诗的意境,使人看了以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要用水墨画古诗大意,要挑选意境深远,层次较多的诗,像《望庐山瀑布》之类写景的及一些抒情的诗。
(三)我们学过的哪些诗适合用水墨法画?(请两、三名学生各以一首诗为例分析)诗里写了什么?有什么情节?表现了什么意境?读了诗,你会产生什么感情?以刚学过的《鹿柴》为例,示范如何用水墨技法表现诗意。
放诗朗诵录音,并请学生说说诗的大意?(有哪些人物、景物)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如果要表现出这种意境,诗中哪些人物或景物可简化或省略?以上我们做的这一步叫“构思”。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引入谈话导入:大家平时喜欢出去旅游吗?假设老师是第一次来鹤溪,你们能否向老师推荐几处瑞安值得一游的去处?学生答。
好的,大家推荐的地方老师有机会一定会去看看!今天老师也向大家推荐我们的家乡南雁荡山风景区,希望大家有空能去看看。
导游法:引导学生随着课件中的图片,游览雁荡风光,师讲解。
师:南雁荡山位于平阳境内,距温州市区87公里,离平阳城关32公里,总面积97.68平方公里,北部明王峰,上有泥塘沼泽,秋冬大雁在此栖息,且与北雁荡山遥望相对,故名。
风景区以秀溪、幽洞、奇峰、景岩、银瀑、石堑为六大特色,有“浙南第一胜景”之称。
与北雁荡山、中雁荡合称雁荡山风景名胜区,属山岳型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
北雁荡山是全国十大名山之一,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寰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
史称“东南第一山”。
灵峰、灵岩、大龙湫精华荟萃,被称为“雁荡三绝”。
灵峰灵岩奇峰林立、古木参天,最有趣的是,一景多变,移步换形。
比如现在看到的这个合掌峰,就是灵峰最著名的景观,随着日出日暮这座合掌峰会逐渐变换成夫妻峰、雄鹰峰等,雁荡体现出了山水多变的特点。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瀑”的大龙湫,上下落差190米,随着季节雨水的变换,呈现不同的风貌。
杜牧诗中说道: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水云烟雾难分。
图中的为雨过之后大龙湫,如银河倒挂。
来到雁荡大家可以随着当年徐侠客的足迹,在雁荡观景品茶、赏画吟诗,体会诗情画意的山水之美。
提问:你们用什么方式来记录你们游山玩水的心情?生答,再问:古人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呢?引出课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山水画欣赏\二、讲解新知1.中国画的种类:花鸟、山水、人物。
设问: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大门类,但大家知道,为什么古人这么爱表现山水吗?释疑:中国人对山水有着宗教一样的崇拜与敬畏,一切神灵皆隐于山水之中,山高水远,山静水动,蕴涵着天体宇宙无限奥妙,很多文人都留下了对独到的山水观念。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也就是聪明人。
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
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智慧与仁德是人类品格中的两大美德,是君子的象征和标志。
古人游山玩水,体现了我们对自然的爱好,寄情山水,表现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味的追求,成为中国山水画常见的主题。
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
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此后大文学家欧阳修亦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所以说,山水画家们常常也是游览名山大川的旅行家,清代大画家石涛就提出了“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名句。
2.刚才在课前,同学们已经欣赏过老师带来的一些作品。
他们笔下描绘的都是我们温州乐清和瑞安的山水风光。
画中所绘的其实都是我们身边的风景,但为什么我们看完以后会有似曾相识,却又不知所画何处的感觉呢?让我们来揭开这个迷团:比较法。
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分别是对自然风景不同的表现形式,请大家在辨认一下。
1.风景照片:纪录自然2.莫奈油画:再现自然(画家眼中的风景)3.国画山水:表现意境(画家心中的风景)A.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他们的目的在于客观地再现自然,画家们用了什么手法来再现自然的风貌呢?(色彩、光影)B.中国画在描绘自然的同时,更注重展示画家的内心世界,所以他们笔下的自然就因人而异地发生了各种变化,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比如:三远(深远、高远、平远)计白当黑、笔墨意趣等。
(西方风景画所采用的视点,多为平视的一点透视与二点透视,主要为静态空间构图。
故其水彩画或油画,多根据人眼垂直视角30度,水平视角45度的固定视域,来决定画幅的长与宽的比例,通常是三与二之比。
中国人认为:"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
所以采取了视点运动的“三远”表现法。
这种表现法就让我们在看一幅的时候随着画家的视角边走边看,形成一种动态的意像。
所以中国画的画幅,若不是纵画长的条幅立轴就是横长的横卷。
总之是追求一个“远”字,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西方有句话:“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而在我们中国,大文豪苏轼评价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让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小结:山水画不是风景画,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3.中国画中追求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是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说起这意境之美,让我想起了这么一个故事:在宋代,画家在进入画院之前,需要经过考试,只有考试合格的画家才能成为翰林图画院的成员。
而考试的方法也很特别,就是由宫廷主考人在古诗中寻找一句现成诗句,作为考试的题目,应考的画家们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文字的诗句变成可视的图画。
有一年,皇帝宋徽宗赵佶取了这么一个题目:乱山藏古寺。
大家现在可以静静地思考:如果是你在考试,你会如何表现呢?有人画乱山之中露出一个塔尖;也有人画古寺的一角。
而真正高明的是画了在荒芜的山野之间画一副飘扬的幡,又或是只画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担水足矣。
如此一来,就巧妙的表现了“藏”这一字的意境。
今天我也想效仿古人,出几个题来考考大家!互动题:A.吟诗作画先看这首大家比较熟悉的诗:1.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在下面的几副作品中,选取适合这首诗的画。
(马远《寒江独钓图》)师补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的场景,表达了诗人遭受迫害被贬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2.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可染《万山重叠》李可染)B.依画题诗请在以下的诗句中,选择适合这幅画的诗。
1.蜀道难行图.萧谦中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2.《云容水影图》查士标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C.赏画题名《脊梁》胡铁铮,号雁石,1946年出生于浙江乐清。
胡铁铮好读书,喜游历,从小生活在三雁之间(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对家乡的山山水水有极为强烈的感情,雁荡是他取之不竭的源泉,笔下多为雁荡丘壑,正是他对雁荡的切身体验和那质朴的情感,才使他的画作有一种亲切与清新,成为雁荡画派的领军人物。
《雨后天晴》周方德(1949-)浙江乐清人。
1957年师从倪亚云先生学习绘画。
1962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
作品《犁手》参加第四届全国美展,《化镣为剑》参加全国工艺美展,1986年师从林曦明先生学习国画。
1998年为上海龙华革命纪念馆创作《小刀会》雕塑稿,现居上海。
《山乡净土》尚文光,浙江乐清市白家人,1986年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现为浙江省美协会员,浙江中国花鸟画家协会会员,温州美协理事,乐清市政协雁荡诗书画院副院长,乐清市美协副主席,政协乐清市第十届委员。
陈俊雅男,1976年生,浙江瑞安人。
现系:中国画家协会会员温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瑞安书协篆刻艺委会委员塘下镇书画协会秘书长。
本土书画欣赏乐清书画家尚文光瑞安书画家陈俊雅三、收尾总结中国山水画把具象与抽象完美的集合在一起,用有限的画幅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空间境象。
“言有境而意无穷”,总之山水画的意境在人们的无尽想象之中。
有句古话说: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经过了这节课的学习,以后去旅行的各位,你们看到的山是山?水还水吗?知识点介绍: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会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主要是在山水画得到迅速发展的五代和宋、元,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相近的“境界”概念。
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意境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使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创作在审美意识上具备了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意境美。
为此,传统美术所强调的意境,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是画家透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境象为基础的,是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得以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这一点不但是创作的依据,同时也是欣赏的依据。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着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展示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作者介绍:(1)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后居钱塘(今浙江杭州),生卒年不详,系南宋四大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之一。
其主要成就在山水画上,特点是:简约的布局、遒硬的线条、苍劲的水墨和深远的意境。
他善用斧劈皴,构图多取局部,高度剪裁,常以山之一角、水之一涯来展现全景气氛,人称“马一角”。
画面留出更多空白,造成空旷虚渺的环境氛围,形成南宋特有的山水画风格。
存世代表作有《踏歌》、《水》、《华灯侍宴》等。
马远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独自在船上垂钓,但突出地表现了江面上一种空旷渺远、寒意萧条的气氛,从而更加衬托出渔翁凝神贯注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广阔而富有诗意的意境。
这种运用大片的空白来衬托气氛、突出主题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山水画的一大创造,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2)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余县人。
青年时酷爱绘画、书法、篆刻。
1933年得徐悲鸿资助留学日本,攻读东方美术史学,毕业于东京帝国美术学校。
回国后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
建国后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擅画山水、人物。
用笔洗练,着重气韵,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别出心裁,线条纵逸挺秀,设色沉浑质丽,善于把水、墨、色融为一体,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