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播音与主持专业《传播学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12
传播学概论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
它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探索传播现象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如信息传播的特点、要素、模式、效果和方法等。
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新闻学、政治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
在现今信息时代,传播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它对我们认知现实、掌握信息、提高素质和与世界互动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对传播学概念、理论等方面的一些探讨。
一、传播学的概念和历史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信息传播现象,同时也可以指导实践,在效果和成效方面加以优化。
传播学的理论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信息传播的模式、要素、机制、效果、过程等许多方面。
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行为,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视觉传播、互联网传播等。
关于传播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中的普罗米修斯火种传播、莫西法·孔戴尔的烟火传播等。
但是它在现代社会中真正被学术界所关注,始于20世纪初,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兴起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传媒学作为传播学的重要分支,在过去几十年里也迅速发展,从最初简单的对媒介行业的描述,到现在精细的分析媒介影响的因素和机制,以及媒介对公众认知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理论内容传播学的理论内容可以分为五大方面:传播信息的特性和内涵、传播过程的要素和模式、传播动力的机制和原理、传播效果的评估和影响因素、传播技术的应用技巧和方法。
1. 传播信息的特性和内涵传播信息的特性包括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及时性等。
这些特性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传播信息的内涵则包括信息的质量、量、种类、形式、语言、目的和意义等。
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传播信息的内涵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2. 传播过程的要素和模式传播过程的要素包括传播者、信息内容、媒介和接收者四个方面。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决定了信息的传播效果。
传播学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过程和现象的学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讨了不同传播媒介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的入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日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文:一、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1. 传播学的定义和特点2. 传播学的学科领域和交叉学科3. 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主要学派4.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与关键理论5. 传播学的国际化与跨文化交流二、传播过程和模型1. 传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要素2. 传播模型的类型和作用3. 传播中的关键角色和互动关系4. 传播效果评估及其方法5.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过程和模型三、传播媒介与技术1. 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2. 传统传媒与新媒体的异同3. 媒介效果研究与应用4. 社交媒体在传播中的作用与影响5. 传媒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四、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2. 媒体职业道德与责任3. 知识产权与传播的关系4. 媒体法律制度与规范5. 传播伦理与法律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五、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2. 调查方法与内容分析3. 实验研究与观察法4. 传播管理与实务5. 传播教育与传媒职业训练总结:传播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强的学科,通过对传播学的起源、发展、媒介、伦理、法律和研究方法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传播学形成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深入学习和研究传播学打下基础。
同时,传播学的学习也涉及到实践和应用,通过实践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传播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将来进入传媒行业或相关领域做好准备。
《传播学概论》课程标准课程代码:0110033课程名称:传播学概论英文名称:Communication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68学时;授课学时:56学时;实践(实验)学时:12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对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学科,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主干理论课程,它从宏观上对人类社会的各种传播现象和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是学生从事各种信息传播活动的必备基础,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类传播活动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和发展,能够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能够正确认识信息时代传媒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化的传媒竞争的发展趋势,有效地使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促进社会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传播学》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讲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加深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人类传播的发展历程以及推动传播历史发展的动力;掌握传播的微观过程以及传播要素对传播实践的重要影响;形成传播的系统观念,能够把具体的传播问题放到复杂的传播环境中去理解。
对传播学中重要的传播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用简约的模式表达。
学会在学习的同时大胆质疑,不迷信既有的理论。
充分结合我国的传播实践,最终达到用传播原理指导所学专业业务的程度。
(三)课程讲授的设计思路1、在保证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内容的前提下,对讲授次序、课时分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可以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作适当的调整。
2、高职教育应强调理论基本够用,实践实训为主,本课程作为新闻专业必修课,在课程教学中注重新闻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加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综合运用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练习实训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上,明确上课的重点和难点,突出课程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能力目标。
《传播学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传播:传播是指个体、群体或组织通过符号(包括语言、文字、图像等)交换信息、观念、态度和情感的过程,旨在影响他人的行为、认知和情绪。
2. 媒介环境论:媒介环境论是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强调媒介技术在社会变迁和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媒介即信息”,每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重塑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社会结构。
3.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或通过媒介工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过程,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和感情色彩浓厚等特点。
4. 把关人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后经怀特发展成大众传播理论。
该理论指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人物或机构,他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控制,决定哪些信息能够进入大众视野,这些人物或机构被称为“把关人”。
5. 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在其《公众舆论》一书中提出,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建构出的一个并非客观反映现实,而是公众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映像的环境。
二、填空题1. 传播学五W模式是由拉斯韦尔提出的,这五个要素分别是:谁(Who)、说了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产生了什么效果(What effect)。
2. 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包括:环境监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和娱乐功能。
3. ___________是传播的核心,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形式和方向。
答案:信息4. 麦克卢汉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其中印刷媒介被认为是视觉和__________的延伸。
答案:触觉5. 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观点时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倾向于支持大多数人的观点,形成一种意见的__________现象。
答案:集结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种理论主要探讨了人们如何处理和理解信息?(C)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认同理论C. 认知平衡理论D. 媒介依赖理论2. 下列哪位学者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D)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拉斯韦尔D. 罗杰斯3. 下列不属于反馈机制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是?(B)A. 调节信息内容B. 强化信息发送者的权威性C. 证实信息接收者是否正确理解信息D. 促进传播双方关系的发展4. 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以下哪个能力最为基础?(A)A. 分析和评价媒介信息的能力B. 使用数字媒体创作的能力C. 获取大量网络信息的能力D. 快速浏览电视节目的能力5. “地球村”这一概念出自哪位传播学者?(B)A. 施拉姆B. 麦克卢汉C. 戴维·桑德曼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属于传播学四大先驱的是(ABCD)。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41fx05课程性质:必修学分:2 总学时:54开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一、课程介绍《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了解传播研究的对象和主要理论,要求对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着重讲解,并着重通过传播案例的解读,来培养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理论知识的积累。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1﹑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相关研究,通过经典的传播案例解读来扩展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解能力,并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传播理论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传播现象解读能力,这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尽量注重对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论剖析,以便为今后的专业编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内容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1.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是信息从一个源头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信息传递,甚至是机器之间的信息传递。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化、技术等方式进行。
2.传播理论:传播理论是对传播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常见的传播理论有:(1)传播效果理论:研究传播对接受者的影响和效果。
(2)传播过程理论:研究信息从源头到接收者的传播过程。
(3)传播行为理论:研究个体和群体的传播行为。
3.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
传播媒介有多种形式,包括口头和书面语言、印刷媒体、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传播媒介对信息传播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4.传播研究方法:传播研究方法用于收集和分析传播数据,研究传播现象和效果。
传播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实验、观察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对象。
5.传播伦理:传播伦理强调在传播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和伦理原则。
传播伦理要求媒体和传播者遵守新闻道德准则,尊重受众权益,提供准确、公正、客观的信息。
6.传播效果评估:传播效果评估是对传播活动结果进行量化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对传播效果的评估,可以了解传播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为改进传播策略提供依据。
7.媒介与社会变迁:媒介和社会变迁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媒介的发展和变革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社会的变迁也促进了媒介的发展和演变。
总的来说,传播学概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涉及传播的基本概念、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传播媒介等内容。
通过学习传播学概论,可以深入了解传播现象及其效果,为进行传播活动和媒介创作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传播学概论必备知识点总结传播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
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之一。
下面将对传播学概论的必备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读者对传播学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传播概述传播是信息、思想、观念、情感等在人际关系中传递交流的过程。
传播的主体、客体、媒介和环境是传播的四要素,是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传播学主要关注传播现象和规律,研究传播现象的基本特征、传播的基本规律和传播的影响力等问题。
2.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3. 传播学的特点传播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对象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传播学的理论1. 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传播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传播效果阶段、传播过程阶段和传播系统阶段。
传播效果阶段主要关注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主要代表人物有拉斯维尔、拉萨韦尔和拉萨维尔等。
传播过程阶段主要关注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信息传递和交流等问题,代表人物有香港、香港等。
传播系统阶段主要关注传播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变等问题,代表人物有盖尔考恩、纽曼等。
2. 传播行为的理论传播行为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传播动机理论、认知加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影响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3. 传播效果的理论传播效果的理论主要包括了受众反应理论、信息加工理论、受众接受理论、受众认同理论、受众影响理论等。
4. 传播过程的理论传播过程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交流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媒介传播理论、传播行为理论等。
5. 传播系统的理论传播系统的理论主要包括了传播媒介理论、传播渠道理论、传播网络理论、传播结构理论等。
三、传播学的方法和技术1. 传播研究的方法传播研究的方法包括了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文献研究等。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传播学概论是一门涉及人类传播行为与沟通的学科,对于从事媒体、广告、公关等相关行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在大一学习传播学概论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大一学习传播学概论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研究的是人类传播行为,包括信息传递、意识形态传播、文化传播等。
传播学的定义是指通过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以及对这一过程的规律性、机制性、效果性的研究。
研究对象包括传播的源头、传播的媒介、受众以及传播效果等。
二、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有多个理论体系,其中包括:1. 传播模式理论:传播模式理论主要研究传播的整体模式、传播的过程和结构。
2. 传播效果理论:传播效果理论主要研究传播活动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3. 传媒与社会理论:传媒与社会理论主要研究传媒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4. 大众传播理论:大众传播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和效果。
三、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在传播过程中,有多种角色与责任,包括:1. 传播者:负责信息的发送和传递,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受众:负责接收和解读传播信息,要理性、明辨和判断。
3. 媒介:作为信息的承载器,要确保信息的忠实传递。
4. 社会:负责监督传播过程,维护传播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传播媒介与技术是指用于信息传播的各种媒介和技术手段,包括:1. 印刷媒体:如报纸、杂志等,是最早的传媒形式。
2. 电子媒体:如电视、广播等,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
3. 数字媒体: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是现代传媒发展的新趋势。
4. 移动媒体: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是传媒技术的新应用。
五、传播伦理与法律传播伦理与法律是指在传播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包括:1. 信息准确性:传播者应该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
2. 个人隐私:传播者应该尊重个人隐私,不侵犯他人权益。
3. 著作权保护:传播者应该尊重著作权,不侵犯他人的创作权益。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过程和影响的社会科学。
以下是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指人类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和分享的过程。
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交流,也可以是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非面对面交流。
2. 传播的基本模式:传播的基本模式包括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施拉姆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等。
这些模式描述了传播行为的基本过程和要素,对于理解传播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传播的类型:传播可以包括多种类型,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等。
每种类型的传播都有其特点和功能,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交流和信息流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4.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渠道,包括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等。
每种媒介都有其特点和优缺点,对于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
5. 受众:受众是指接受传播信息的人群,包括大众受众、分众受众等。
受众是传播行为的重要参与者,对于传播效果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
6.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对受众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包括认知效果、行为效果、态度效果等。
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于理解和改善传播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而跨文化传播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重要现象。
跨文化传播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对于理解和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传播学概论课程中的知识点涵盖了传播的定义、类型、媒介、受众、效果以及全球化与跨文化传播等方面。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传播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对现代社会的信息流动和交流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知识点,传播学概论还包括以下内容:1.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研究需要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以验证研究假设和理论。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传播学概论相关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概述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现象的学科。
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传播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结合了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解析了信息传播的规律和影响。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传播媒介、信息传播者、信息接收者以及信息内容等。
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很广,包括但不限于传播理论、传播技术、传播行为、传播效果等方面。
二、传播学的历史传播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传播主要依靠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以文字、书籍、信件等为主要媒介。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了革新,使信息传播的覆盖面更加广泛。
20世纪初,传播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关注。
20世纪40年代后,传播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如流行文化理论、媒介效果理论、社会信息处理理论等。
同时,新媒体的兴起也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对象。
三、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 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媒介和渠道中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2. 传播媒介:传播媒介是信息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包括书籍、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力,对信息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3. 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指信息传播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反应,包括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
传播效果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和社会影响。
4. 传播行为:传播行为是指信息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行为和决策,包括信息选择、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等。
传播行为是信息传播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信息传播的效果和质量。
四、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传播效果理论、传播认知理论、传播行为理论、传播情境理论等。
1. 传播效果理论:传播效果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传播对接收者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范畴1.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递和观念传播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1.2 传播学的范畴传播学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伦理、传播政策等内容。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2.1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传播、现代传播和后现代传播。
传统传播强调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现代传播强调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后现代传播强调传播的多样化和非线性特点。
2.2 传播学的流派和学派传播学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和学派,主要包括传统传播、行为主义传播、符号学传播、建构主义传播等。
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3.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传播、媒介、受众、效果等。
3.2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有多个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模式理论、双向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理论等。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4.1 传播媒介的种类传播媒介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多种类型。
4.2 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印刷技术、电信技术、网络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传播的受众与效果5.1 传播受众的特点和分类传播受众具有多样性和特定性,主要包括:个体受众、群体受众、大众受众、特殊受众等。
5.2 传播效果的研究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两部分。
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接收效果、态度改变效果等。
六、传播伦理与政策6.1 传播伦理的理论基础传播伦理主要受到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影响,主要包括:真实性、公平性、公共利益等原则。
6.2 传播政策的制定传播政策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维护传播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政策。
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政策、版权保护政策、传媒监管政策等。
七、传播学的应用领域7.1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编辑发布、新闻写作等。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1.传播的概念:传播是信息、观念、价值等在社会中传递的过程,涉
及到传播者、媒介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媒介技术发展、社会学研究影响、多学科合作等多个阶段。
3.信息传播模式:线性传播模式、交互传播模式和文化传播模式是信
息传播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强调了信息传播中的不同要素和互动方式。
4.传播理论:包括的传播理论有:传播效果理论、依附理论、社会认
知理论、框架理论、媒介依存理论等。
这些理论系统地解释了信息传播过
程中的不同方面。
5.传播研究方法:调查、实验、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是传播研究中
常用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从而深入了解特定
问题。
6.媒介与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工具,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介(如电视、
广播、互联网等)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的增加。
7.传播的影响:传播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个体受到传播的
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社会受到大众媒体的塑造和传播的文化的影响。
8.大众传播与新闻传播: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
和观点,而新闻传播则是大众传播中特定领域的传播,即新闻传媒的传播。
10.传播伦理: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如保护隐私、真实报道等。
这些是传播学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对信息传播的本质、过程和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掌握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传播学》考试大纲I 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与设置说明《传播学》传播学课程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必须开始的核心专业课程,目标是通过中西方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的发展,各种理论、流派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利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辨析以及进行各种传播实践的实际能力。
2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A、了解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B、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了解传播学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性,具备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
C、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熟练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形成较强的传播实践能力。
3、学习用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00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I 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传播学教程大纲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把握传播概念2、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传播学的任务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1、符号的定义2、信号与象征符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的定义2、符号意义的分类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类的象征行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3、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2、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定义2、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定义2、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3、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4、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1、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2、群体的概念3、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4、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5、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5、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6、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7、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第二节:组织传播1、组织与组织传播: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2、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3、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1、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2、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3、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1、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3、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2、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1、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2、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3、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二)媒介:人的延伸;(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四)“电子乌托邦”思想项基本原则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含2、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3、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二)“休眠效果”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五)“警钟效果”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一)舆论领袖(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三种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1、“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沟”假说P230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1、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2、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3、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3、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略)III 题型举例一、填空题按照信息的发生领域,可以把信息划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____________。
《传播学》考试大纲I 课程说明1、课程性质与设置说明《传播学》传播学课程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必须开始的核心专业课程,目标是通过中西方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的发展,各种理论、流派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利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辨析以及进行各种传播实践的实际能力。
2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A、了解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B、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了解传播学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性,具备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
C、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熟练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形成较强的传播实践能力。
3、学习用书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00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II 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传播学教程大纲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把握传播概念2、传播与信息信息定义、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传播学的任务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1、口语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1、符号的定义2、信号与象征符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1、意义的定义2、符号意义的分类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1、人类的象征行为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3、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二)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3、传播过程的特点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2、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定义2、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定义2、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3、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4、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1、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2、群体的概念3、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4、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5、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5、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6、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7、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集合行为的三种特殊的传播机制第二节:组织传播1、组织与组织传播: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2、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3、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赖特的四功能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功能观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1、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2、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3、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1、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3、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1、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2、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1、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2、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3、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信息(二)媒介:人的延伸;(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四)“电子乌托邦”思想项基本原则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三)把关过程的实质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1、传播效果的概念含2、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3、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二)“休眠效果”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五)“警钟效果”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一)舆论领袖(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三种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1、“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沟”假说P230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1、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2、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3、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3、传播学的批判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略)III 题型举例一、填空题按照信息的发生领域,可以把信息划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____________。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601004 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32 学时 2 学分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要求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传播发生与发展的历史与规律;系统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系统理解和掌握大众传播学基础理论内容,包括传播的一般原理以及关于大众传播者、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的受众、大众传播的效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大众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研究和分析大众传播活动的基本方法,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对大众传播活动进行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对学生的传播实践活动和工作起到理论引导作用。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力求做到:多媒体课件教学,全程使用多媒体课件;案例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维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和课时安排第一章认识传播学(4学时)1.教学内容(1)什么是传播学;(2)传播学的起源;(3)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
2.重、难点提示(1)重点:传播学的起源;(2)难点:传播学与我们的关系。
第二章传播历程(2学时)1.教学内容(1)传播的概念;(2)传播的五个历程。
2.重、难点提示(1)重点:传播五个历程;(2)难点:传播发展历程的启示。
第三章传播类型(4学时)1.教学内容(1)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2)组织传播他与大众传播。
2.重、难点提示(1)重点:传播类型的概念;(2)难点: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研究理论。
第四章传播过程(2学时)1.教学内容(1)传播过程的认识;(2)传播过程模式。
2.重、难点提示(1)重点:每一种传播过程模式的涵义;(2)难点:用模式的方式表明过程的涵义。
第五章传播符号和信息(2学时)1.教学内容(1)传播符号;(2)传播信息。
2.重、难点提示(1)重点:符号和信息的概念;符号的分类;信息的现状;(2)难点:符号的概念;信息的概念。
27播音与主持专业《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考试大纲
I 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与设置说明
《传播学》传播学课程是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必须开始的核心专业课程,目标是通过中西方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学习,使学生对传播学的发展,各种理论、流派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利用传播学知识,针对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现象,进行思考、辨析以及进行各种传播实践的实际能力。
2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A、了解传播学的产生、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了解传播学的学科背景,世界传播研究的发展潮流和中国传播研究的现状
B、从传播者、受众、信息、符号、媒介、传播技巧、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方面比较系统地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了解传播学与各相关学科的知识的交叉性,具备初步的应用传播学理论进行各领域研究的能力。
C、能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传播现象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熟练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形成较强的传播实践能力。
3、学习用书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2004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I 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
传播学教程大纲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把握传播概念
2、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
3、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
个特点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
碍与传播隔阂;传播学的任务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
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
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
往的辩证关系;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
和能动性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
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1、符号的定义
2、信号与象征符
3、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意义的定义
2、符号意义的分类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
1、人类的象征行为
2、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3、象征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二)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
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3、传播过程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2、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1、人内传播的定义
2、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3、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米德的“主
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米德关于内省式思考的观点
第二节:人际传播
1、人际传播的定义
2、际传播的动机:人际传播的四个动机;库
利的“镜中我”理论
3、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人际传播的
四个特点(渠道多方法活、意义丰富复杂、双向性强、非制度化);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4、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1、群体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2、群体的概念
3、群体的社会功能与意义
4、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5、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三
个方面P92;群体意识的形成P92
5、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6、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7、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集合行为的概念;
集合行为产生的三个条件;集合行为的三种
特殊的传播机制
第二节:组织传播
1、组织与组织传播:
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组织传播极其功能组织传播的定义;组织传播的四个功能
2、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3、组织外传播极其形态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的特点;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学说、
赖特的四功能说、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三
功能观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2、电报、电影、广播与大众传播;
3、电视媒介与当代大众传播的发展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传播与现代人生活:
2、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3、传播、信息环境与人的行为
大众传播与现代化信息环境
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1、国家与政府四个方面的控制
2、受众对媒介控制的四种手段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麦奎尔的“规范理论”的六种类型
2、资本注意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3、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即信息(二)媒介:人的延伸;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一)“电视人”与“容器人”概念(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三)、新媒介的发展均势及其冲击(四)“电子乌托邦”思想项基本原则
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1、传播者与大众传媒: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模式及后来对它的补充(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三)把关过程的实质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的基本观点和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
1、传播效果的概念含
2、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
3、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
(一)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二)“休眠效果”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一)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二)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三)“明示结论”和“寓材料于效果之中”(四)“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五)“警钟效果”
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一)舆论领袖(二)群体归属与群体规范的影响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传播效果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
2、对“议程设置功能”的研究
三种考察议程设置功能的机制(知觉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意义与问题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
2、“沉默的螺旋”理论特点
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批判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1、“培养”理论的起源与背景
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
点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
化
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蒂奇诺的“知
沟”假说P230
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3、“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极其意义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情况
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1、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2、传播学的奠基者与学科开创者
3、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的贡献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1、传播学的经验学派:
3、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略)
III 题型举例
一、填空题
按照信息的发生领域,可以把信息划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拟态环境
二、简答题
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时期和效果观的变化
三、论述题
根据以下素材用传播学相关原理进行分析(素材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