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与肠外营养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2
肠外肠内营养学名词
肠外和肠内营养学是指关于营养素进入人体的两种方式:肠内营养是指通过口服等方式进入人体的营养素,而肠外营养是指通过静脉注射等方式进入人体的营养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肠外肠内营养学名词:
1. 蛋白质: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之一,可以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
摄入。
蛋白质的主要作用是构成和维护人体的组织结构,如肌肉、骨骼和皮肤等。
2. 脂肪:也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之一,可以通过肠内或肠外途
径摄入。
脂肪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帮助身体吸收维生素和保护内脏器官。
3. 碳水化合物:这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之一,也可以通过肠内
或肠外途径摄入。
碳水化合物是身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同时也可以帮助维持肠道健康。
4. 水溶性维生素:这些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和C,只能通过肠
内途径摄入。
水溶性维生素在身体内不能存储,因此每天都需要从摄入食物中得到足够的摄入量。
5. 脂溶性维生素:这些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和K,可以
通过肠内或肠外途径摄入。
脂溶性维生素在身体内可以存储,因此每天不需要从食物中摄入足够量的维生素。
在肠外和肠内营养学中,营养素的摄入需要根据个人的营养需求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整。
如果身体无法通过口服方式摄入足够的营养素,
则需要通过肠外途径摄入。
但是,肠外营养也可能存在一些风险,例如感染、血栓等。
因此,在接受肠外营养之前,需要与医生进行详细咨询和评估。
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指南--肠内营养指南饮食保健加入时间:2006-5-25 15:09:16 胥明群点击:623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
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
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 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 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
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
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
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
肠内营养指南一、适应证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者等;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5、消化管瘘: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瘘或瘘的后期,如食管瘘、胃瘘、肠瘘、胆瘘、胰瘘等。
对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效果最好;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 s 病等;8、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代偿阶段;9、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肠功能恢复后、慢性胰腺功能不全者。
注意喂养管应插入近端空肠10cm 以上,营养制剂只能选用小分子低脂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的要素膳,如维沃、爱伦多、大元素等;10、慢性营养不足:如恶性肿瘤、放疗、化疗患者及免疫缺陷疾病者等;11、器官功能不全:如肝、肾、肺功能不全或多脏器功能衰竭者;12、某些特殊疾病:急性放射病,各种脏器移植者,包括肾移植、肝移植、小肠移植、心脏移植、骨髓移植等;13、肠外营养治疗不能满足要求时的补充或过渡。
肠外肠内营养学名词
肠外肠内营养学是研究人体营养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涉及到肠道内营养的吸收、代谢、利用,以及肠外营养的补充和管理等方面。
以下是几个与肠外肠内营养学相关的学名词。
1. 肠内微生物群落:人体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肠内微生物群落的平衡与否关系到机体免疫力、营养吸收、心理健康等方面。
2. 肠内营养:指通过肠道内的营养物质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包括口服剂、肠内营养液、肠内营养餐等形式。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包括肠道功能不全、贫血等情况。
3. 肠外营养:指通过静脉输液等形式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肠外营养的适应症包括胃肠道手术后、重症患者、消化系统疾病等情况。
4. 营养支持:指通过肠内、肠外营养等手段维持机体的营养状态。
营养支持的目的是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预防或治疗营养不良,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5. 营养评估:通过多种指标评估人体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身高、BMI、血清蛋白、电解质、胆固醇等。
营养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计划,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肠外肠内营养学的发展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还能够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寿命。
- 1 -。
肠内肠外营养点评标准
肠内和肠外营养点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疾病(包括将要进行的手术)评分:评估患者疾病状况和手术风险,为制定营养支持计划提供依据。
2. 营养状况受损评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确定是否存在营养风险。
当评分大于等于3分时,结合临床需要为患者制定营养支持计划。
3. 年龄评分: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因素对营养需求和代谢的影响。
对于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基本的方法是给予低热量供给(每天20千卡/Kg 或更低)和正常量的蛋白(氨基酸)摄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要使用肠内或肠外营养,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计划。
肠内与肠外营养肠内营养【肠内营养适应证及其优点】1(口服摄入不足,但胃肠道有消化吸收功能的病人,可以应用肠内营养支持。
2(要努力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即使暂时不成功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去反复尝试肠内营养,因为临床病人一旦耐受了肠内营养,将受益无穷。
3(营养物质经门静脉系统吸收输送至肝脏,有利于内脏(尤其是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及代谢调节。
4(长期持续应用全肠外营养会使小肠粘膜细胞和营养酶系的活性退化,而肠内营养可以改善和维持肠道粘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有防止肠道细菌易位的作用。
5(肠外营养导致内脏血流与心搏出量增加,使代谢营养物质消耗的能量增加。
6(在同样热卡与氮量的条件下,应用肠内营养的病人的体重增长、氮潴留均优于全肠外营养,而且人体组成的改善也较明显。
7(肠内营养较价廉,对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低,使用简单,易于临床管理。
【肠内营养配方的选择】1(可供临床选用的肠内营养配方很多,成分与营养价值差别很大,选择配方时主要考虑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来源及比例,各配方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可能不同。
肠内营养制剂发展迅速,配方常有改变,因此要注意所用产品的具体配方。
2(根据病人的营养状态及代谢状况确定营养需要量,高代谢病人应选择高热卡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摄入的病人应选择浓度较高的配方(如能量密度为1.5kcal,m1),免疫功能异常的病人应选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配方。
3(肠内营养支持提供的非蛋白热量一般取决于病人的静息能量消耗及其活动情况,一般对于无严重感染或烧伤的病人,提供30,35Kcal,(kg.d)的非蛋白热量较为理想,其中15,~40,的非蛋白热量可由脂肪乳剂提供,热氮比一般为100—150:1。
4(目前常用肠内营养制剂中糖含量一般均较高,容易导致病人体内脂肪堆积而蛋白质合成不足,体细胞群改善不明显。
可以考虑督促病人加强功能锻炼,同时添加蛋白质组件以弥补蛋白质的不足,减少糖的摄入。
或考虑使用以缓释淀粉为碳水化合物的肠内营养制剂以减少单位时间内的糖摄入。
5(根据病人的消化吸收能力,确定肠内营养配方中营养物质的化学组成形式。
消化功能受损(如胰腺炎、腹部大手术后早期、胆道梗阻)或吸收功能障碍(广泛肠切除、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者,需要简单、易吸收的配方(如水解蛋白、多肽或氨基酸、单糖、低脂等);如消化道功能完好,则可选择完整蛋白质、复杂碳水化合物和较高脂肪的天然食物制成的肠道营养制剂;如结肠功能障碍,可选择含有高浓度膳食纤维的配方。
6(根据输注途径选择肠内营养配方,直接输入小肠的营养液应尽可能选用等渗配方。
由于胃具有缓冲作用,因此通过鼻胃管输注的营养液对配方浓度的要求不高(与经小肠输注的营养液相比)。
7(若病人对某些营养成分有过敏或不能耐受,出现恶心、呕吐、肠痉挛、腹胀或腹痛等症状,轻者可调整速度及浓度,重者则可改用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的输入途径】1(肠内营养输入途径主要取决于病人胃肠道解剖的连续性、功能的完整性、肠内营养实施的预计时间、有无误吸可能等因素。
常用的途径有口服、鼻胃管、鼻肠管、胃造口、空肠造口等多种,临床上应用最多的是鼻胃管和空肠造口。
2(口服与管饲的区别在于管饲可以保证营养液的均匀输注,充分发挥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口服对胃肠道功能的要求较高,只适合于能口服摄食、但摄入量不足者。
3(最常用的管饲途径是鼻饲管,管端可置于胃、十二指肠或空肠等处。
主要用于短期病人(一般短于4周),优点是并发症少,价格低廉,容易放置。
此法也可作为长期病人的临时措施。
对于营养支持时间需超过30天或胃十二指肠远端有梗阻而无法置管者,则采用空肠造口术。
4(鼻胃管喂养的优点在于胃的容积大,对营养液的渗透压不敏感,适用于胃肠道连续性完整的病人。
缺点是有反流与误吸的危险。
而且经鼻放置导管可导致鼻咽部溃疡,鼻中隔坏死、鼻窦炎、耳炎、声嘶以及声带麻痹等并发症。
聚氨酯或硅胶树酯制成的细芯导管(型号从5F到12F)比较光滑、柔软、富有弹性,可以增加病人舒适度、减少组织压迫坏死的风险,能保证鼻饲管的长期应用,尤其适于家庭肠内营养病人(从鼻尖到耳垂再到剑突的距离即为喂养管到达胃部的长度,一般为55cm,再进30cm则表示可能已进入十二指肠(但需予证实)。
5(鼻十二指肠管或鼻空肠管是指导管尖端位于十二指肠或空肠,主要适用于胃或十二指肠连续性不完整(胃瘘、幽门不全性梗阻、十二指肠瘘、十二指肠不全性梗阻等)和胃或十二指肠动力障碍的病人。
此法可基本避免营养液的反流或误吸。
6(置管操作可以在病人床旁进行,也可在内镜或X线辅助下进行。
床旁放置肠内营养管可以先放鼻胃管,然后让其自行蠕动进入小肠。
置管前给予胃动力药有一定帮助。
导管位置可通过注射空气后听诊、抽取胃液或肠液、X线透视等方式加以确认。
内镜或X线辅助下放置鼻肠管的成功率可达85,,95,。
7(经胃造口管喂饲肠内营养避免了鼻腔刺激,而且可用于胃肠减压、pH监测、给药等。
胃造口可采取手术(剖腹探查术或腹腔镜手术)或非手术方式。
经皮胃镜下胃造口术-PEG无需全麻,创伤小,术后可立即灌食,可置管数月至数年,满足长期喂养的需求。
8(空肠造口可以在剖腹手术时实施,包括空肠穿刺插管造口或空肠切开插管造口,也可以直接在内镜下进行。
优点在于可避免反流与误吸,并可同时实行胃肠减压,因此尤其适用于十二指肠或胰腺疾病者,以及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病人。
为充分利用小肠功能并减少腹泻,插管部位以距屈氏韧带15~20cm为宜。
如病人经济条件允许,应尽量使用配套的穿刺设备。
胃肠道切开置管因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如穿孔、出血、局部感染、肠梗阻、肠壁坏死及肠瘘等,现已不推荐使用。
【肠内营养的投给方式】1(应从低浓度、低容量开始,滴注速率与总用量应逐日增加,不足的热量与氮量由静脉补充。
通常,肠内营养的起始浓度为8,,10,,容量为500ml,d,维持浓度为20,—25,,容量为2000-2500ml,d,最大浓度为25,,容量为3000ml,d,若能在3~5天内达到维持剂量,即说明胃肠道能完全耐受这种肠内营养。
2(目前多主张通过重力滴注或蠕动泵连续12~24小时输注肠内营养液,特别是危重病患者及空肠造口病人。
3(为保证营养物质的充分消化吸收,可将病人丢失的消化液加以收集回输,尤其是消化道外瘘的病人。
4(评价肠内营养支持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胃肠道有无潴留。
放置鼻胃管的危重病者胃底或胃体的允许潴留量应?200ml,而胃肠造口管的允许潴留量应?100ml。
5(所有肠内营养管均可能堵管,含膳食纤维的混悬液制剂较乳剂型制剂更易发生堵管。
因此在持续输注过程中,应每隔4小时即用20~30ml温水冲洗导管,在输注营养液的前后也应与予冲洗。
营养液中的酸性物质可以引发蛋白质沉淀而导致堵管,若温水冲洗无效,则可采用活化的胰酶制剂、碳酸氢钠冲洗,也可采用特制的导丝通管。
肠外营养肠外营养(PN)是经静脉途径供应病人所需要的营养要素,包括热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剂)、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电解质及微量元素。
肠外营养分为完全肠外营养和部分补充肠外营养。
目的是使病人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幼儿可以继续生长、发育。
静脉输注途径和输注技术是肠外营养的必要保证。
【肠外营养的适应证】肠外营养的基本适应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或衰竭者,也包括需家庭肠外营养支持者。
(一)肠外营养疗效显著的强适应证1(胃肠道梗阻2(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短肠综合征:广泛小肠切除>70,~80,;?小肠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肠缺血、多发肠瘘;?放射性肠炎,?严重腹泻、顽固性呕吐>7天。
3(重症胰腺炎:先输液抢救休克或MODS,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若肠麻痹未消除、无法完全耐受肠内营养,则属肠外营养适应证。
4(高分解代谢状态:大面积烧伤、严重复合伤、感染等。
5(严重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缺乏型营养不良常伴胃肠功能障碍,无法耐受肠内营养。
外科病人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见表4-2-1。
(二)肠外营养支持有效的适应证1(大手术、创伤的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无显著作用,相反可能使感染并发症增加,但对于严重营养不良病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
严重营养不良者需在术前进行营养支持7-10天;预计大手术后5-7天胃肠功能不能恢复者,应于术后48h内开始肠外营养支持,直至病人能有充足的肠内营养或进食量。
2(肠外瘘:在控制感染、充分和恰当的引流情况下,营养支持已能使过半数的肠外瘘自愈,确定性手术成为最后一种治疗手段。
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胃肠液分泌及瘘的流量,有利于控制感染,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3(炎性肠道疾病:Crohn氏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病人处于病变活动期,或并发腹腔脓肿、肠瘘、肠道梗阻及出血等,肠外营养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可缓解症状、改善营养,使肠道休息,利于肠粘膜修复。
4(严重营养不良的肿瘤病人:对于体重丢失?10,(平时体重)的病人,应于术前7~10天进行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直至术后改用肠内营养或恢复进食为止。
5(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肝硬化病人因进食量不足致营养负平衡,肝硬化或肝肿瘤围手术期、肝性脑病、肝移植后1~2周,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者应给予肠外营养支持(表4-2-1)。
?肾功能不全:急性分解代谢性疾病(感染、创伤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合并急性肾衰竭(表4-2-2)、慢性肾衰透析病人合并营养不良,因不能进食或接受肠内营养而需肠外营养支持(表4-2-3)。
慢性肾衰透析期间可由静脉回输血时输注肠外营养混合液。
?心、肺功能不全:常合并蛋白质-能量混合型营养不良。
肠内营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临床状况和胃肠功能,可能有利于心衰病人(尚缺乏证据)。
COPD病人理想的葡萄糖与脂肪比例尚未定论,但应提高脂肪比例、控制葡萄糖总量及输注速率、提供蛋白质或氨基酸(至少lg,kg?d),对于危重肺病病人应用足量谷氨酰胺,有利于保护肺泡内皮及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减少肺部并发症。
?炎性粘连性肠梗阻:围手术期肠外营养支持4~6周,有利于肠道功能恢复、缓解梗阻。
【肠外营养的禁忌证】1(胃肠功能正常、适应肠内营养或5天内可恢复胃肠功能者。
2(不可治愈、无存活希望、临终或不可逆昏迷病人。
3(需急诊手术、术前不可能实施营养支持者。
4(心血管功能或严重代谢紊乱需要控制者。
【肠外营养输注途径】选择合适的肠外营养输注途径取决于病人的血管穿刺史、静脉解剖条件、凝血状态、预期使用肠外营养的时间、护理的环境(住院与否)以及原发疾病的性质等因素。
住院病人最常选择短暂的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穿刺插管;非住院环境的长期治疗病人,以经外周静脉或中心静脉置管,或植入皮下的输液盒最为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