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酸和碱 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25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第2课时酸的化学性质【学习目标】1.掌握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能描述典型反应的实验现象并会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知道酸溶液具有某些共性的原因。
3.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前延伸】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指出是酸、碱、盐还是氧化物。
盐酸、氢氧化钠、碳酸钙、氧化铁、硫酸、硝酸银、氯化钡、氧化铜、硫酸锌、2.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色,遇碱变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色,遇碱变色。
4.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课堂探究】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1.与反应,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________色,无色酚酞溶液__________ (精讲点拨)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是指可溶性的酸能使指示剂变色,不溶性酸(如硅酸)等除外。
2.与活泼金属反应(自主学习)认真观察“课前延伸”3中写出的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1).从反应的基本类型看:它们都属于(2).能与酸反应的金属都是在金属活动顺序中的金属。
(3).从反应的速率看:_____>______>______>,这是由它们的决定的。
(4).若等质量这四种金属与足量酸反应,从生成氢气的质量来看____>____>____>,这是由它们的和决定的(5).铁与盐酸、稀硫酸反应时,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价。
溶液为______色。
(6).观察反应前后各物质的特征,可总结出:酸 + 金属→ +(精讲点拨)浓硫酸与硝酸具有氧化性,不能与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实验探究一)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中三个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试着写出化(点拨)(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而Fe2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价,与盐酸、稀硫酸反应时,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不变,所得溶液为_______色。
(2).氧化铜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得________色溶液。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认识酸和碱的腐蚀性及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4)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酸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酸和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教学方法复习、总结、联系实际、实验探究、巩固练习。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短玻璃导管、镊子、投影仪;药品:浓硫酸、鸡爪、NaOH溶液(20%)。
学生用具:仪器:滴管、研钵、烧杯、纱布、纸、小木棍、布、玻璃片、玻璃棒、点滴板、镊子、表面皿、蒸发皿、溶液导电性实验仪器;药品:食醋、稀盐酸、稀硝酸、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酒精、花(果实)、浓盐酸、浓硫酸、生锈的铁钉、NaOH固体、生石灰、蒸馏水。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酸和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第二课时:几种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第三课时:酸和碱各自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几种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二、几种常见的酸[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1)观察盐酸、硫酸的状态。
(2)分别打开盛有浓盐酸、硫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盐酸硫酸颜色、状态打开瓶盖后的现象气味[教师]强调闻气味的方法。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总结]无色液体无色液体瓶口出现白雾无明显现象刺激性气味无味[引导]探究了盐酸、硫酸的一些简单性质,你是否想了解它们的用途呢?[投影]用途盐酸(HCl)重要化工产品。
课题 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教学目标①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③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重点和难点: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设计环节一:慧眼识酸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学生:(对教师提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教师:(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学生:不能!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溶液都不变色。
教师:我今天还准备了其他一些新鲜蔬菜、鲜花等含指示剂的材料,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各种实验,进一步探究“认识酸的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2:设计近二十种实验,并在教材表中补充表格内容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同学们的创造力都很强,如果我们要检验某种物质是否是酸,手头又没有石蕊溶液的情况下,就可以用上述方法。
教师: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学生: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及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正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
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点评:教师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渐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状态,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