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37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的阶段特征从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是通过简单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和手工业从属商业资本而逐步实现的。
这一转变过程的最初阶段是简单协作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定期向小生产者收购产品,运到较远的市场去出售,他们成为包买主。
多数小生产者则由于贫困,不得不求助于包买主出售其产品。
这样,商人的收购和贩卖活动,打破了小生产者和消费市场的直接联系;很多小生产者变成受商业资本剥削的雇佣劳动者。
简单协作与后来手工工场的主要区别是没有劳动分工,产品在一个家庭或一个生产单位内就可以完成。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就是在简单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的。
手工工场有分散和集中两种形式,在工场手工业时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场为主要形式。
生产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劳动,但是他们在企业家的组织下形成一个生产集体,有一定的劳动分工。
商人为保障其货源,将统一购买来的原料交给雇佣工人去加工,付给一些报酬,然后销售成品。
所谓报酬实质上就是工资。
这已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但又不彻底,因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劳动过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里分散进行,每一种产品是依次经过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劳动制造出来的。
分散的手工工场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工人一无所有,集中在资本家的厂房内,使用资本家提供的劳动工具,在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
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与雇主的关系是彻底的雇佣关系。
在集中的手工工场,分工越来越细,一件产品的制成要经过许多道工序。
简单协作、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早期发展的三种形式,它们虽然在时间上是承袭的,但又往往是并存的。
下面让我们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典型的英国为例进行考察。
在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于毛纺织业。
毛纺织业兴起之初,其生产组织在城市是行会作坊,在农村是家庭手工业。
农村中没有行会的控制,手工业者的分化比较迅速。
商人以各种方式控制分散的生产者,简单协作很快过渡到手工工场。
一、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1)资本主义手工工场:16~18世纪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
手工工场有两大类: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
分散的手工工场是较为低级的形式,在经济学上也称之为简单协作。
集中的手工工场是以手工业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是从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过渡的准备阶段。
(2)蒸汽时代的经济模式①工厂制。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人类社会从此进入蒸汽时代。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管理、提高效率,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一种新兴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
工厂成为工业化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自由放任经济模式。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思想兴起。
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工业家主张靠个人奋斗发财。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有权通过合法手段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而政府应该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充当一个谦虚的警察,维持秩序和保护财产,决不能以任何方式干涉经济活动;保护性关税也应该一律予以废除。
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此种经济模式被放弃。
(3)垄断组织形式的经济模式①垄断形成的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推动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少数采用新技术的企业挤垮大量技术落后的企业。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便产生了垄断。
在竞争中壮大起来的少数规模较大的企业之间,就产量、产品价格和市场范围达成协议,形成垄断组织。
②垄断组织的形成:垄断最初产生在流通领域,如卡特尔、辛迪加等垄断组织,后来又深入到生产领域,产生托拉斯等垄断组织。
③垄断的影响: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它产生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使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的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