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寿阳曲》和《闻鹊喜·吴山观涛》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57 KB
- 文档页数:2
高三语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步①陆游市人莫笑雪蒙头,北陌南阡信脚游。
风递钟声云外寺,水摇灯影酒家楼。
鹤归辽海②逾千岁,枫落吴江又一秋。
却掩船扉耿无寐,半窗落月照清愁。
【注释】①本诗为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作者于故乡山阴闲居时所作。
②鹤归辽海:《搜神后记》载汉有道士丁令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发如雪的诗人在夜晚随意散步,“信”字传神表现出作者的悠闲自在。
B.“风递”描绘出山寺钟声的悠远,“水摇”表现出灯火倒影水中的景象。
C.尾联寓情于景,表现作者在透窗而入的月光下清愁萦心、夜不能寐的情景。
D.本诗主要写诗人夜晚散步的见闻及感受,写景细腻传神,富有艺术美感。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无寐”的原因。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醉落魄①范成大栖鸟飞绝,绛河②绿雾星明灭。
烧香曳簟眠清樾③。
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④三弄临风咽。
鬓丝撩乱纶巾折。
凉满北窗,休共软红⑤说。
【注释】①此词写于作者归隐石湖后。
②绛河:天河。
③樾:交相掩映的树木。
④昭华:古管乐器名,此处指笙。
⑤软红:红尘,指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
高三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
尽长无侣。
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
移舟去。
未成新句。
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4分)【答案】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解析】此类题一般要从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阐述“志”的内涵或“景”与“情”的关联;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
注意在解答技巧的效果时,一定要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具体分析,切记空洞。
本题应抓住关键词“放”“春愁”,然后判断词句的修辞是比拟,再谈效果即可。
要注意分析“春愁”的无形变有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4分)【答案】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悯怅之感。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
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时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
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恒生你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题干中给出了两个理解角度,可以从“愁”“喜”二者中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分析作答。
组织答案时,可分两步,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如结合“春愁”具体的诗句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
注意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山花子 ·春恨陈子龙①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②。
张籍《秋思》张仲素《秋夜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以上两首七言绝句均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试比较两诗不同之处。
答:从描写的对象来看,前者写的是游子,表达了他在外思家怀乡之情,后者写的是思妇,表达了她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牵挂之情。
从写法上看,前者以叙说为主,寄情于事,通过一个寄发家书的场景,表现了游子复杂心态,后者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摹声绘色,写出思妇的情浓意重。
【对比赏析】:《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秋夜诗》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闺怨诗,此诗前三句描写了漏壶滴水,天边轻云,秋虫夜鸣的秋夜景象,此诗最后一句却直接表露出闺阁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的真挚情感,借景抒情,细腻温婉。
这首七绝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开头两句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
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
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
人教语文2019高考一轮选练编题(15)李仕才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殿前欢·观音山①眠松徐再思老苍龙,避乖②高卧此山中。
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婉蜓俯仰相从。
秦皇旧日封③,靖节何年种?丁固④当时梦。
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①观音山:指南京观音门外的观音山。
②避乖:远离尘世。
乖,抵触。
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
④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语人云:“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后封大司徒。
1.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眠松”指睡卧状的松树,而“老苍龙”指古老的苍松。
有文曰“松树皮极之粗厚,望之如龙鳞”。
B.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常以喻在困顿中保持高尚的节操。
而“岁寒心”,指作者对现实不满,年年感到心寒,不肯为国效力。
C.本曲运用秦始皇封树为五大夫和丁固后来被封大司徒的典故,表明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加官晋爵,多为朝廷做事。
D.“靖节何年种”中的“靖节”指陶渊明,世称靖节先生。
其《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抚孤松而盘桓”等语句。
E.末句“一枕清风”的“枕”字用得很特别,突出了“眠松”的形象,照应题目,这株苍松,眠卧山间,看明月,听清风。
2.诗言声,该元曲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曲概括并分析。
答:【参考答案】1.BC [B项“年年感到心寒,不肯为国效力”错。
C项从后文“半溪明月,一枕清风”可看出“渴望建功立业,加官晋爵,多为朝廷做事”错。
]2.借物喻人(象征、托物言志)。
赞颂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和淡泊情怀。
二、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
汉乾佑..__..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
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
宋初赴调,引对便殿。
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
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及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兴陆游鬓边莫笑久星星,造物常钟我辈情。
每带余酿蹋花影,又和残梦听莺声。
轩窗风过书答乱,洲渚潮生钓艇横。
韩子未除豪气在,文章都待不平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自嘲衰老,说造物主常常钟情于我,很久以来我就已经两鬓斑臼了。
B.颔联写诗人的雅兴,常常带着几分醉意月下赏花,朦胧的睡梦中听莺鸣。
C.一个“横”字形象地写出了钓艇随意停放的状态,又写出诗人自适自足的情态。
D.全诗紧扣标题,蹋花影、听莺声、读书、垂钓,从白天到晚上,层次清晰。
(2)最后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辛弃疾独立苍茫醉不归。
日暮天寒,归去来兮。
探梅踏雪几何时。
今我来思,杨柳依依。
白石冈头曲岸西。
一片闲愁,芳草萋萋。
多情山鸟不须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1)词的上片前三句渲染了①________的氛围,交代这是一首②________的诗歌(填写诗歌题材)。
(2)辛弃疾写词尤擅于用典,往往对其稍加改造便别出新意。
请结合本词,通过用典来抒情的角度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唐)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
(1)颈联以“醉客”对“醒客”,与屈原《渔父》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2)后人认为:“此诗拟杜,既得其诗法,又得其精神。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下面小题。
鹊踏枝冯延巳几度凤楼同饮宴。
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
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敛恨春山远。
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写情侣的相逢和追忆,忽今忽昔,将眼前和往昔的时间之线交错在一起。
B. 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
C. 过片“蜡烛泪流羌笛怨”画面感极强,既承上片末句喜中含悲又启下片离别之痛。
D. 全词境华辞洁,语淡味浓,情至心苦,哀怨内敛,体现了冯延巳词作的基本特色。
(2)请赏析下片的表现手法。
【答案】(1)B(2)①运用拟人、夸张的手法,通过“蜡烛泪流”“羌笛怨”“肠千断”,抒写主人公离别的伤痛;②通过细节描写,“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形象表达出主人公慌乱、矛盾的心理;③借用典故,“阳关三叠”巧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暗抒离别之苦。
【解析】【分析】(1)B项,“上片抒写的情感依次是再次相逢的欣喜——追忆往昔的欢乐——又将离别的痛苦”错误,此词上片的意思为:从前几度在凤楼上,共同欢歌饮宴。
今夕相逢,却胜过初识乍见。
低声私语以前的欢娱,她频频转面,双眉紧锁凝聚着的离恨,好似春天朦胧的远山。
其中,“几度凤楼同饮宴”,是追忆往昔的欢乐;“此夕相逢”突然拉回到今晚;“却胜当时见”,又立即将今天比回到过去;“低语前欢”,又拉回现在的情景。
故选B。
(2)通读下片,“蜡烛泪流羌笛怨。
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
醉里不辞金盏满,阳关一曲肠千断!”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眼见蜡烛流泪,耳听羌笛发出哀怨。
她偷偷地整理罗衣,欲唱却又心灰意懒。
此时只图一醉了事,不辞痛饮杯杯酒满,听唱那送别的《阳关曲》调,令人千秋肠断!”然后逐句分析其表现手法,如“蜡烛泪流”“羌笛怨”使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主人公离别的伤痛之情;“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主人公心慌意乱,不忍离别的微妙矛盾的心境;“阳关”化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运用典故再次表达离别的伤痛;“肠千断”使用夸张的修辞,使主人公的离别之痛达到顶点。
专题04:诗歌鉴赏1.(2020·浙江省宁波中考真题)请你参与“抓诗题·读古诗”活动,完成小题。
(甲)_____望[清]周容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_____望[清]周容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
小题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望 (乙)_____望小题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
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答案】小题1.【甲】晚【乙】晓小题2.【示例一】甲诗第一句,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想到自己独自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有一种落寞的感受,流露出忧伤之情。
【示例二】甲诗第二句,诗人望见“归鸦”“翼难齐”,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故园之思。
【示例三】乙诗第一句,西去的“万点寒鸦”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示例四】乙诗第二句,诗人望见低垂的斜月,想到月有残缺,人无团圆,流露出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标题,要根据诗文内容确定。
从“日没西”“归鸦”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写太阳下山的晚上,乌鸦归巢的情景,可得甲文是晚上所见所感,可得第一空答案:晚望;“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说明这是清晨醒来,看到万点寒鸦向西飞去,月亮低落下去,“欲追残梦惊回处”,也说明是梦中醒来,想追忆梦中情景,可以看出是东方破晓时所见所感,可得第二空答案:晓望。
小题2.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结合诗文中写景的句子分析。
甲诗“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诗人自己孤孤单单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望着夕阳西沉,一种落寞伤感,一种孤独惆怅的心情油然而生。
此时,诗人又望见正归巢的“归鸦”“翼难齐”,风大风急乌鸦难归巢,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又何尝不是有家难回,写出了对故园的思念。
一、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14题。
(共12分)兰陵王·赋一丘一壑辛弃疾一丘壑。
老子风流占却。
茅檐上、松月桂云,脉脉石泉逗山脚。
寻思前事错。
恼杀晨猿夜鹤。
终须是、邓禹【1】辈人,锦绣麻霞坐黄阁【2】。
长歌自深酌。
看天阔鸢飞,渊静鱼跃。
西风黄菊芗【3】喷薄。
怅日暮云合,佳人何处,纫兰结佩带杜若。
入江海曾约。
遇合。
事难托。
莫击磬门前,荷蒉人过,仰天大笑冠簪落。
待说与穷达,不须疑著。
古来贤者,进亦乐,退亦乐。
注释:【1】邓禹:东汉中兴名将,佐刘秀称帝,二十四岁即官拜大司徒。
【2】黄阁:借指宰相官署。
【3】芗:同“香”。
1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丘壑”两句,写词人占尽一丘一壑之景,意态风流。
B.“鸢飞”“鱼跃”既可看作现实景象,也可视为内心幻象。
C.“西风”一句,营造出一种秋风肃杀、菊花败落的氛围。
D.“遇合”一词,意为能遇到知人善任的伯乐,获得重用。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脉脉”句用一“逗”字,写出了山泉灵动活泼的情态。
B.词人以兰、杜若等香草自喻,突显自己虚怀若谷的品性。
C.“莫击磬门前”一句,词人用典故表达自己不想求仕之心。
D.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词人形象不尽相同。
14.本词结尾句说“进亦乐,退亦乐”,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进亦忧,退亦忧”。
请结合本词和《岳阳楼记》结尾段内容,分别谈谈你对辛弃疾之“乐”与范仲淹之“忧”的理解。
(6分)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答案】12.(3分)C13.(3分)B14.(6分)答案要点:辛弃疾之“乐”:①享受幽居美景,生活潇洒自在;②建功立业,实现政治抱负;③不以穷达为怀,不看重仕进。
滨州市二。
二三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温馨提示: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一、积累运用(共30分)I.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震懐(song)修尊(qi)B.狡顒(xia) 揮攫(duo)C.驰弗(cheng)摇申(ye)D.瞥见(pie)星宿(xiu) 甩水(令)味同囲蜡(jiao)阔绰(chud)噸愀欲睡(y我n)恣曄(suT)挑拨离网(jian)褴褛(恒)忍俊不禁(ji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云霄绚耀骇人听闻哗众取宠B. 辫子竹蔑沥尽心血长途跋涉C. 俯瞰萦绕重峦叠障惨绝人寰D. 褶皱侥幸自圆其说雕梁画栋3.有关下面文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意义的宝贵资源。
森林调节着自然界的空气和水循环,具有固碳释盘.、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等多重功能.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健康、改善人居环境、提供资源和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
A.“地球之肺”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肺”字是左右结构,第五笔的笔画是横。
C.“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这4个短语结构类型相同。
D.“人类社会不仅受益于森林,而且高度依赖于森林。
”这是递进关系的复句。
4.下面文段中有语病的一项是(滨州依河傍海,古有“渤海雄邦”之称。
(A)这里有126公里海岸线,94公里黄河穿城而过,渤海与黄河不仅造就了滨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也传承着滨州人重情重义的血脉基因。
(B)滨州是一座底蕴丰厚的文化之城,是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发祥地。
梁邹范公传“忧乐“精神,惠民孙武著兵学圣典,博兴堇永立仁孝典范。
(C)滨州是一座风姿绰约的魅力之城,这里既有浪漫水乡的灵动和雅致,又有人间福地的秀美和神韵。
沿黄生态风光绮丽,湿地公园秀美怡人。
(D)黄河文化、孙子文化、孝文化,这些已经成为滨州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强大动力。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及其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8)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这首诗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29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县令时所作。
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欲。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落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自己全不在意。
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蜺:同“霓”,虹的一种。
玉蜺,指白虹。
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蜺”。
②天心:指君主的心意。
“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双调寿阳曲》和《闻鹊喜·吴山观涛》阅读答案【双调】寿阳曲
贯云石
鱼吹浪,雁落沙,倚吴山翠屏高挂。
看江潮鼓声千万家,卷朱帘玉人如画。
这首曲子描写钱塘江潮起的胜景和杭州百姓八月中旬观潮的热闹场面。
闻鹊喜·吴山观涛
周密
天水碧。
染就一江秋色。
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闻鹊喜·吴山观涛》是南宋词人周密的作品。
词上片写海潮欲来和正来之情状。
下片写潮过风息,江上又是一番景象。
(1)两首诗歌在描写潮水的过程时有哪些相同点?请简要说明。
(2)两首诗歌在结尾处都写了“人”的活动,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
(1)都先描写潮水来前的平静场面:前一首用“鱼”“雁”表现水面的平静;后一首用江水的碧色表现江水的平静。
前一首用“鼓声”表现潮水来临时的气势,后一首用“雪山”“龙”表现潮水的气势。
(意对即可)
(2)前一首通过写闺中女子掀起朱帘看潮水表现人们观看潮水的热闹场景;后一首通过描写隔岸笛声表现潮水过后江水平静的情况。
(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