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的细菌污染
- 格式:pdf
- 大小:163.90 KB
- 文档页数:3
各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一、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及其预防1.微生物污染及其预防(1)微生物污染的种类食品的微生物污染主要包括细菌性污染、霉菌与霉菌毒素污染及病毒污染,以前两种污染更为常见。
1)食品的细菌性污染。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一般来说,单个细菌只有在显微镜下放大1000倍才能清晰观测。
食品中的细菌种类繁多,按照致病与否,可以分为致病菌、相对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存在于食品中的细菌绝大部分为非致病菌,一般不引起疾病,但其中多数为腐败菌,因此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是间接评估食品变质可能性及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
相对致病菌在通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一定的特殊条件下才具有致病能力。
致病菌则可引起机体疾病。
2)食品的霉菌及霉菌毒素污染。
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主要以寄生或腐生的方式生存。
它们往往在潮湿的环境下大量生长,长出丝状的菌丝,即我们肉眼所见的霉毛。
大:的菌丝交织在一起,可形成霉斑和霉点。
霉菌的孢子可在空气中飘浮,并落在食品表而繁殖从而污染食品。
食品中常见的霉菌有毛霉菌厲、根霉菌属、曲霉菌属、靑霉菌属、镰刀菌属等。
这些霉菌可以在食品中大量生长繁殖,引起食品色、香、味、形等感官性状的变化,降低食品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使食品腐败变质,甚至产生有毒的代谢产物,即霉菌毒素。
人类短时间内大量摄入霉菌毒素可导致急性中毒,而长期低剂量摄入霉菌毒素则可引起慢性中毒。
目前已知的产毒霉菌有曲霉菌属,如黄曲霉;青霉菌属,如岛青霉,黄绿青霉;镰刀菌属,如梨孢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
一般来说,霉菌在天然食物中比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上更容易繁殖。
但不同种类的霉菌易侵染的食品种类也有所不同。
如同为谷物类食品,玉米中黄曲霉及其毒素检出率较高,而小麦则以镰刀菌及其毒素污染为主,大米中主要的污染物为青霉及其毒素。
(2)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影响食品中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有食品本身的性质、酸碱度、渗透压等。
食品本身含有的水分、营养成分都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主要因素。
食品中常见的细菌污染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细菌污染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细菌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可能通过不当的食品处理和储存导致食品污染。
本文将就食品中常见的细菌污染进行探讨,以增强大家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保障健康的饮食习惯。
一、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是导致食物中细菌污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它主要寄生在人类和动物的肠道中,通过粪口传播途径进入食品中。
食用含有沙门氏菌的食品可以引发沙门氏菌感染,导致腹泻、发热等症状。
常见的沙门氏菌感染源包括禽肉、生鸡蛋、生奶制品等。
因此,为了避免沙门氏菌污染,我们在购买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确保食品来源可靠;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要注意洁净卫生,彻底煮熟食物,避免生食。
二、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是一类常见的肠道细菌,它在肠道中正常存在,大部分是无害的。
然而,某些菌株如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可以引发食物中的细菌污染并导致严重的食物中毒,其症状包括腹泻、呕吐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大肠杆菌主要通过食品中的动物粪便、污染的水或食品加工设备传播。
生食、未洗净的蔬菜水果、未经煮熟的肉类等都是食品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常见来源。
因此,我们要养成彻底清洗蔬果和煮熟食物的习惯,尤其是在野外采摘食材时更应注意卫生。
三、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类常见的细菌,它广泛存在于土壤、尘埃、水源中。
在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造成细菌污染的主要菌种之一。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产生热稳定性毒素,如果食物被感染后未经高温处理,毒素就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常见食品包括乳制品、肉制品、熟食和蛋制品等。
因此,购买乳制品时要注意检查保质期和包装完好性,储存后要保持冷藏温度,避免存放时间过长。
四、霉菌霉菌是一类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霉菌不仅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容易繁殖,还能合成毒素并污染食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食用霉菌污染的食品可能导致食物中毒、过敏等。
食品中的生食与微生物污染食品安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饮食的健康问题。
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微生物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种生物体,大部分微生物对人体是有害的,只有少数微生物是有益的。
在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是一种常见的污染形式,而生食也是微生物污染的一个主要途径。
一、生食与微生物污染生食指的是生菜、生肉、生鱼等在食用前未进行烹饪或煮沸处理的食品。
由于生食没有经过高温烹饪,其中可能存在着许多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引发食物中毒等问题。
1. 细菌污染细菌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可能存在于食品中。
食品中的细菌污染可能来自不洁的环境、不合格的原料、不当的储存等原因。
常见的细菌污染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它们可能引发食物中毒,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
尤其是生食,由于没有经过高温处理,其中的细菌可能会更容易导致食物中毒。
2. 病毒污染病毒是一类微小的微生物,它们依赖于宿主细胞生存和繁殖。
食品中的病毒污染可能源自食品原料、制作过程等环节。
而生食中的病毒污染尤为常见,因为病毒往往无法通过高温杀灭。
例如,生食中的生肉可能携带着甲型肝炎病毒,食用后可能导致肝炎的传播。
此外,生食中的生鱼片也可能存在寄生虫危害,如日本料理中的生鱼片寄生虫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预防生食微生物污染的方法为了避免生食引发的微生物污染,人们需要采取一些预防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食品加工和储存的良好卫生条件在食品加工和储存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条件。
加工食品时,要求食品加工工作人员做好个人卫生,保持清洁,并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储存食品时,要选择干燥、凉爽、通风良好的环境,防止食品受到细菌等微生物的污染。
2. 食品加热处理烹饪和煮沸是消灭微生物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含有较多微生物的生食,必须经过充分的加热处理,确保食物中绝大部分的微生物被杀灭。
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微生物污染指的是食品中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的存在,它们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问题,从污染的原因、常见的微生物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微生物污染的原因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 传染源: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动物或人的污染物等途径进入食品,这些常见的传染源包括动物粪便、泥土、污水等。
2. 不当加工和储存:食品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遵循卫生操作规程,包括温度控制、处理时间、消毒等措施,会导致微生物大量繁殖,从而引发食品污染。
3. 交叉污染:当生食和熟食共同放置时,微生物从生食传播到熟食,或者通过切菜板、刀具等传播,引起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
二、常见的微生物污染物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物种类繁多,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 大肠杆菌:是一类常见的细菌,它是食品中最重要的指示性微生物污染物之一。
大肠杆菌的某些菌株可以产生毒素,对人体的消化系统和肾脏造成损害。
2. 沙门氏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细菌,尤其容易在禽畜产品、生肉和生蔬菜等食品中存在。
沙门氏菌感染会引起食物中毒,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肠胃炎、败血症等疾病。
3.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类常见的人体皮肤和咽喉黏膜中的常驻菌,但某些菌株会产生毒素,当这些菌株进入食品中,会引起食物中毒,主要症状为急性腹泻和呕吐。
4. 霉菌: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品中,容易生长在高湿度和温度不适宜的条件下。
霉菌能够产生多种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肝脏、免疫系统等造成损害。
三、微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微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食物中毒:某些微生物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能够产生毒素,当人们摄入被其污染的食物后,可能会出现急性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
1、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
一般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动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
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2、霉菌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俗称,意即"发霉的真菌",它们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丝体,但又不像蘑菇那样产生大型的子实体。
在潮湿温暖的地方,很多物品上长出一些肉眼可见的绒毛状、絮状或蛛网状的菌落,那就是霉菌。
霉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比较青睐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一有合适的环境就会大量的繁殖,必须采取措施来阻止霉菌的繁殖或切断其传播途径,就可以摆脱霉菌的污染。
霉菌对食物的污染,降低食品的食用品质外,还会产生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对人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肾损伤、繁殖障碍等。
3、酵母酵母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
是子囊菌、担子菌等几科单细胞真菌的通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有的对食品加工有益,如发酵粉、酿酒酵母,有的为致病菌。
空气中、人体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酵母菌,只要在合适的环境就会快速繁殖。
吃了致病性酵母菌污染的食品易造成食物中毒,有些免疫力低的人群亦可能发生酵母菌感染。
4、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隶属于葡萄球菌属,有“嗜肉菌"的别称,是革兰氏阳性菌的代表,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无处不在,空气、水、灰尘及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中都可找到。
因此,食品受到污染的机会很多。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占第二位,仅次于大肠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化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可引起局部化脓感染,也可引起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等,甚至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感染。
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细菌污染在现代社会中,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食品中的细菌污染是导致许多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与食品中的细菌污染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食品中的细菌污染现状细菌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起到了很多重要的生态功能。
然而,一些细菌若进入食品中,可能会引发食品中毒等食品安全问题。
目前食品中的细菌污染情况相当严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每年全球约有200万人死于食品中毒。
而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细菌污染更是问题突出。
细菌污染可以来源于食品生产链的任何环节,包括养殖、加工、运输和销售等。
主要的细菌污染源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二、食品安全与细菌污染的关系食品安全与细菌污染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食品中的细菌污染可能导致食品中毒,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此外,由于食品中细菌的存在,食品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细菌污染也给食品安全管理带来了挑战。
因为细菌很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很难判断食品是否受到细菌污染。
这就要求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需要严格的质量监控和检测手段,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三、应对食品细菌污染的策略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食品中的细菌污染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策略:1. 加强食品安全法规和监管:政府应出台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法规,并加强监管力度。
对于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2. 提高食品从业人员的素质:食品从业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了解食品安全知识,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卫生规范。
3. 引入先进的食品生产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进食品生产工艺,提高食品的卫生质量,降低细菌污染的风险。
4. 加强食品检测和监控:建立完善的食品检测和监控体系,对食品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其质量安全。
5. 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微生物食品的微生物污染是指食品在加工、运输、贮藏、销售过程中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
它一方面降低了食品的卫生质量,另一方面对食用者本身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根据污染的途径分为两类:a.内源性污染(第一次污染):凡是作为食品原料的动植物体在生活过程中,由于本身带有的微生物而造成食品的污染;b.外源性污染(第二次污染):是指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食用过程中,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微生物污染。
根据对人体的致病能力可将污染食品的微生物分为三类:a.直接致病微生物,包括致病性细菌、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菌和病毒、产毒霉菌和霉菌毒素,可直接对人体致病并造成危害;b.相对致病微生物,即通常条件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下才有致病力微生物;c.非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非致病菌、不产毒霉菌及常见酵母,它们对人体本身无害,却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卫生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食品的细菌污染食品细菌是指食品中存活的细菌,包括致病菌、条件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a.致病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引起肠道传染病b.条件致病菌:沙门杆菌、副溶血弧菌等引起食物中毒c.非致病菌:假单脃菌属、黄杆菌属等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常见的食品细菌1.假单胞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需氧,嗜冷,兼或嗜盐,多具有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其中有些分解能力很强,增值速度快。
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8%-70%。
广泛分布于食品,特别是蔬菜、肉、家禽和海产品中,并可引起腐败变质,是导致新鲜的冷冻食物腐败的重要细菌。
2.微球菌属和葡萄球菌属:均为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球菌,嗜中温,前者需氧,后者厌氧。
它们因营养要求较低而成为食品中极为常见的菌属,可分解食品中糖类并产生色素。
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69%-76%。
3.芽孢杆菌属和梭状芽孢杆菌属:为革兰氏阳性菌,前者需氧或兼性厌氧,后者厌氧。
食品的细菌污染
食品中存活的细菌只是自然界细菌中的一部分,这部分在食品中常见的细菌,在食品卫生学上被称为食品细菌,包括致病菌、相对致病菌和非致病菌。
食品中的细菌,绝大多数是非致病菌,它们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往往与食品出现特异颜色、气味、荧光、磷光以及相对致病性有关,而且它们也是研究食品腐败变质原因、过程和控制方法的主要对象。
近几十年,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多按分子遗传学或分子遗传学与传统方法结合的方法对细菌分类,如采用DNA序列分析法或者根据DNA中鸟嘌呤加胞嘧啶(G+C)的摩尔分数来进行细菌分类,(G+C)的摩尔分数是微生物鉴定的一个重要指征。
(1)常见的食品细菌
1. 假单胞菌属是食品腐败性细菌的代表,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
菌,需氧,嗜冷,兼或嗜盐,多具有分解蛋白质和脂肪的能力,其中有些分解能力很强,增殖速度快。
其DNA中(G+C)的摩尔分数为58%~70%。
广泛分布于食品中,特别是蔬菜、肉、家禽和海产品中,并可引起腐败变质,是导致新鲜的冷冻食物腐败的重要细
菌。
2. 微球细菌和葡萄球菌属均为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球菌,
嗜中温,前者需氧,后者厌氧。
它们因营养要求低而成为食品中极为常见的菌属,可分解食品中的糖类并产生色素。
其DNA(G+C)的摩尔分数为69%~76%。
3. 芽胞杆菌属和梭状芽胞杆菌属为革兰氏阳性菌,前者需氧或兼性
厌氧,后者厌氧。
它们均属嗜中温菌,兼或有嗜热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是肉类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
其DNA(G+C)的摩尔分数为51%~63%。
4. 肠杆菌科肠杆菌科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需氧或兼性厌
氧,为嗜中温杆菌,多与水产品、肉及蛋的腐败有关。
肠杆菌科中除志贺菌属及沙门菌属外,均是常见的食品腐败菌。
大肠杆菌是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也是食品和引用水的粪便污染指示菌之一。
变形杆菌分解蛋白质能力非常强,是需氧腐败菌的代表;而沙雷菌可使食物发生表面变红、变粘等改变。
5. 弧菌属和黄杆菌属两者均为革兰氏阴性直型或弯曲型杆菌,兼性
厌氧,主要来自海水或淡水,可在低温和5%食盐中生长,故在鱼类及水产品中多见。
后者与冷冻肉制品及冷冻蔬菜的腐败有关,并以其可利用植物中糖类生成黄、红色素而著称。
它们的
DNA(G+C)的摩尔分数为38%~51%。
6. 嗜盐杆菌属和嗜盐球菌属两者均为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嗜盐,可
在高浓度食盐(至少为12%)中生长,多见于咸鱼,且可产生橙红色素。
盐杆菌和盐球菌可在咸肉和盐渍食品上生长,引起食物变
质。
7. 乳杆菌属经常与乳酸菌同时出现,革兰氏阳性、过氧化氢酶阴性
杆菌,厌氧或微需氧,主要见于乳品中,可使其腐败变质。
该属中的许多菌可用于生产乳酸或发酵食品,污染食品后也可引起食品变质。
(2)食品中的细菌菌相及食品卫生学意义
将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相对数量的构成称为食品的细菌菌相。
其中相对数量较多的细菌称为优势菌。
食品在细菌作用下发生变化的程度与特征主要取决于细菌菌相,特备是优势菌。
食品的细菌菌相可因污染细菌来源、食品本身理化特性、所处环境条件和细菌之间的共生与抗生关系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不同。
通过食品的理化性质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往往可预测污染食品的菌相。
如常温下放置的肉类,早期常以需氧的芽胞杆菌、微球菌和假单胞菌污染为主;随着腐败进程的发展,肠杆菌会逐渐增多;中后期变形杆菌又会占有较大的比例。
由于食品细菌菌相及其优势菌种不同,食品腐败变质引起的变化也会出现相应的特征,因此检验食品细菌菌相又可对食品腐败变质的程度及特征进行估计。
如分解蛋白质的细菌主要有需氧的芽胞杆菌、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厌氧的梭状芽胞杆菌,分解脂肪的细菌主要为产碱杆菌,分解淀粉、纤维素类的细菌有芽胞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等。
再如有些细菌可产生色素而使受污染的食品带有特异颜色,红色主要来自粘质沙雷菌、粉红微球菌,黄色与黄绿色来自微球菌、黄杆菌、假单胞菌等,黑色来自产黑梭菌、变形杆菌及假单胞菌等。
(3)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
反映食品卫生质量的细菌污染指标有两个:一个是菌落总数,二是大肠菌群。
1.食品中菌落总数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菌落总数是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质量(g)、容积(ml)或表面积(cm2)内,所含能在严格规定的条件下(培养基及其pH值、培育时间与温度、计数方法等)培养所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fu)表示。
菌落总数代表食品中细菌污染的数量。
其卫生学意义为:一是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用于监督食品的清洁
状态,我国许多食品卫生标准中规定了食品菌落总数指标,以其作为控制食品污染的容许限度;二是预测食品的耐保藏期限,即利用食品中细菌数量作为评定食品腐败变质程度(或新鲜度)的指标。
食品细菌数量对食品卫生质量的影响比菌相更为明显,食品中细菌数量多,则会加速其腐败变质。
有人曾做比较,当鱼的菌落总数为105cfu/cm2时,在00C 条件下可保存6d;而菌落总数为103cfu/cm2时,同样条件下可保存至12d。
2. 大肠菌群及其食品卫生学意义大肠菌群包括肠杆菌科的埃希菌
属、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和克雷伯菌属。
这些菌属中的细菌,均系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肠道,需氧与兼性厌氧,不形成芽胞,在35~37℃下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其卫生学意义:一是作为食品粪便污染的指示菌,表示食品曾受到人与温血动物粪便的污染,因为大肠菌群都直接来自人与温血动物粪便;二是作为肠道致病菌污染食品的指示菌,因为大肠菌群与肠道致病菌来源相同,且在一般条件下大肠菌群在外界生存时间与主要肠道致病菌是一致的。
保证食品中不存在大肠菌群实际上并不容易做到,重要的是其污染程度。
食品中大肠菌群的数量是采用相当于100g或100ml食品的最近似数来表示,简称为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
这是按一定方案进行检验所得结果的统计值。
所谓一定检验方案,在我国统一采用的是样品三个稀释度各三管的乳糖发酵三步法,并根据各种可能的检验结果,编制相应的MPN检索表供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