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十大类方(黄煌)22
- 格式:docx
- 大小:54.90 KB
- 文档页数:35
【跟师笔记】黄煌|方人大集合(下)21、防风通圣散体质形体壮胖,精力充沛,面有油光,结膜易充血,眉浓、发密、体毛重。
较少出汗,食量大喜肉食,大便秘结。
性格豪放而急躁,胆量大。
腹部充实饱满,唇红或暗红,舌红或暗红,脉搏有力。
全身皮肤干燥、粗糙,易生痤疮、毛囊炎,易出现瘙痒性红疹。
易患疾病谱:青少年易患变态反应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紫癜等。
中老年人易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习惯性便秘等疾病。
女性则可见月经后延、闭经,肥胖,易患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22、三黄泻心汤体质体格中等或以上,营养状态比较好,无明显虚弱表现,面部暗红,食欲较好,重点有出血倾向、心下痞闷和大便秘结。
咽部多充血,唇色或舌质红或暗红,腹部充实有力。
脉象滑数。
体检血压、血脂、血黏度常偏高。
好发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出血性疾病。
23、黄连解毒汤体质体格较强壮,营养状况非常好。
常有咽痛、鼻干、口气重,头面部的充血和精神的亢奋表现为传统的上火证。
易有足癣及女性黄带。
以青壮年和中老年多见。
体检可见血压偏高、心率偏快、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量偏高。
24、黄连阿胶汤体质烦躁失眠,皮肤粗糙伴有脱屑,有出血倾向。
舌质鲜红或伴舌体的糜烂、裂纹,舌面干而少津或呈花剥,脉多细数。
易患出血性病症、干性脱屑瘙痒型皮肤病、干燥综合征以及焦虑失眠、快速性心律失常等病症。
25、荆芥连翘汤体质神忧易怒,体瘦唇红,手足发冷;脉象与腹肌偏紧张。
该体质以四逆散体质基础的青年或中青年女性多见,头面五官特别是咽部、扁桃体及生殖道易反复出现炎性疾病。
26、清热利湿汤体质体格健、营养好,面有油光,五官黏膜多充血发红或暗红,易生足癣,常有渴感喜饮、身热沉重、尿少质浑、大便黏滞欠畅,舌红苔偏黄。
发病期间其排泄物常黄浊并有异味。
易出现湿重的下半身病症,如泌尿系感染、下肢浮肿、妇人带下色黄、肠炎腹泻。
也有热重在上半身的结膜炎、鼻窦炎、中耳炎、多汗症,以及渗出性皮肤瘙痒关节炎等。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麻黄黄煌教授是当代著名的中医药学专家,他以其深厚的医药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医学界有着很高的声望。
他主张草本药物的治疗,尤其是麻黄。
麻黄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中医药学中的宝贵草药,它有很多独特的药性和药效。
黄教授为了更好地宣传麻黄的疗效和应用范围,特别撰写了一篇介绍麻黄的文章。
麻黄(学名:Ephedra),又称海金沙、黄麻黄、中医名草等,是一种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
其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有五十种不同的味药,每一种都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领域。
麻黄性温和苦,味辛,归膀胱经;能发汗、奏寒、解表,适用于感冒、头痛、鼻塞、咳嗽等症状的缓解。
第一种味药是麻黄。
麻黄性味辛温,具有发汗解表的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常用于治疗感冒、流感等初起的风寒表证,以及肺寒咳嗽、喘息、气管炎等。
麻黄性温可发散风寒,辛能散寒,所以在使用麻黄时要注意合理搭配药物,以避免出现中毒的情况。
第二种味药是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温中、和血、解毒、止咳等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呕吐、腹泻等症状,并且在麻黄配方中起到了辅助作用。
第三种味药是桂枝。
桂枝性味辛甘,具有发汗解表、温阳散寒的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常用于治疗风寒袭表的症状,并且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桂枝在麻黄配方中能够起到协同作用,增强麻黄的疗效。
第四种味药是杏仁。
杏仁性味苦温,具有润燥、止咳平喘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咳嗽、气喘等症状。
杏仁在麻黄配方中能够起到镇咳止喘的作用。
第五种味药是细辛。
细辛性味辛温,具有发散风寒的功效。
在中医药学中,常用于治疗鼻塞、头痛等症状,并且具有镇痛的作用。
细辛在麻黄配方中能够起到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黄教授的五十味药证麻黄配方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和科学研究,被证实具有显著的疗效。
麻黄具有温中散寒、发汗解表的功能,而配伍其他味药则能够增加麻黄的疗效,提高治疗效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使用黄教授的五十味药证麻黄配方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遵循医师的嘱托,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药物,并避免不当使用。
黄煌教授总结的百种病对应的主要经方像查字典一样方便,黄煌教授总结的百种病对应的主要经方,学中医的有福了传染病流感:大青龙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退热汤;病毒性肝炎: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五苓散;小柴胡汤;茵陈蒿汤;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虎汤;大承气汤;流行性腮腺炎:小柴胡汤;流行性出血热: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桃核承气汤;痢疾:葛根芩连汤;黄连阿胶汤;黄芩汤;四逆散;败血症: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疟疾: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呼吸系统疾病感冒: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柴胡汤;支气管炎:半夏厚朴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麦门冬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小陷胸汤;支气管哮喘:半夏厚朴汤;大柴胡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茯苓丸;麻黄附子细辛汤;排脓散;小青龙汤;支气管扩张症:小柴胡汤;泻心汤;肺气肿:大柴胡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生脉散;肺炎;半夏厚朴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小陷胸汤;肺结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荆芥连翘汤;麦门冬汤;薯蓣丸;胸膜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小陷胸汤;八味活血汤;肺癌:麦门冬汤;薯蓣丸;五苓散;小柴胡汤;炙甘草汤;循环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半夏泻心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葛根芩连汤;温胆汤;炙甘草汤;八味除烦汤;心动过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汤;温胆汤;高血压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黄连解毒汤;温胆汤;泻心汤;真武汤;低血压: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枝汤;四逆散;小建中汤;真武汤;冠心病:桂枝茯苓丸;葛根芩连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理中汤;酸枣仁汤;温胆汤;小陷胸汤;心绞痛:大黄附子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理中汤;四逆汤;酸枣仁汤;温胆汤;小陷胸汤;心脏瓣膜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枝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炙甘草汤;心脏功能不全: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四逆汤;生脉散;真武汤;动脉硬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泻心汤;心脏神经症: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胆汤;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消化系统疾病食道炎:半夏厚朴汤;大柴胡汤;小陷胸汤;栀子厚朴汤;慢性胃炎: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附子泻心汤;四逆散;栀子厚朴汤;消化性溃疡:半夏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理中汤;小建中汤;肠易激综合征: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理中汤;四逆散;溃疡性结肠炎:甘草泻心汤;黄连阿胶汤;四逆散;四逆汤;小柴胡汤;习惯性便秘: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排脓散;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枳实芍药散;八味除烦汤;慢性胆囊炎: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黄连解毒汤;四逆散;小柴胡汤;茵陈蒿汤;栀子厚朴汤;胰腺炎:大柴胡汤;慢性肝炎、肝硬化:当归芍药散;芍药甘草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小建中汤;真武汤;脂肪肝: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葛根芩连汤;五苓散;八味通阳散;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贫血:薯蓣丸;五苓散;小建中汤;玉屏风散;炙甘草汤;猪苓汤;真武汤;生血汤;白细胞减少症:薯蓣丸;小柴胡汤;生血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虎汤;附子泻心汤;黄连解毒汤;黄连阿胶汤;理中汤;泻心汤;猪苓汤;过敏性紫癜:当归芍药散;防风通圣散;桂枝汤;荆芥连翘汤;理中汤;小柴胡汤;恶性淋巴瘤:桂枝汤;荆芥连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白血病:白虎汤;薯蓣丸;小柴胡汤;猪苓汤;生血汤;内分泌、代谢、营养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白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小柴胡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葛根汤;五积散;小柴胡汤;真武汤;糖尿病: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葛根芩连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甘草汤;肾气丸;四味健步汤;痛风: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桂枝茯苓丸;桂枝芍药知母汤;五苓散;栀子柏皮汤;八味通阳散;肥胖症: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防己黄芪汤;桂枝茯苓丸;温胆汤;五苓散;五积散;高脂血症: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五苓散;泻心汤;肾脏病急性肾炎:半夏厚朴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慢性肾炎:防己黄芪汤;桂枝汤;桂枝茯苓丸;黄芪桂枝五物汤;肾气丸;五苓散;小柴胡汤;玉屏风散;猪苓汤;真武汤;肾盂肾炎:四逆散;猪苓汤;栀子柏皮汤;肾结石: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当归芍药散;甘姜苓术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散;肾气丸;猪苓汤;五苓散;肾功能衰竭:真武汤;桂苓加大黄牛膝方;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当归四逆汤;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芍药甘草汤;泻心汤;坐骨神经痛:大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芍药甘草汤;急性脊髓炎: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中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附子泻心汤;桂枝茯苓丸;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黄连解毒汤;泻心汤;癫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止痉散;偏头痛: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帕金森病: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精神心理疾病神经症: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温胆汤;栀子厚朴汤;八味解郁汤;八味除烦汤;抑郁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栀子厚朴汤;精神分裂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连解毒汤;桃核承气汤;温胆汤;泻心汤;失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温胆汤;温经汤;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八味活血汤;五官科疾病结膜炎:大黄附子汤;防风通圣散;葛根汤;黄连解毒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泻心汤;玉屏风散;栀子柏皮汤;角膜炎: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小柴胡汤;玉屏风散;虹膜炎: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青光眼:大柴胡汤;五苓散;白内障: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肾气丸;糖尿病性眼底病变:桂枝茯苓丸;黄芪桂枝五物汤;四味健步汤;假性近视:温胆汤;五苓散;视网膜静脉阻塞:桂枝茯苓丸;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八味活血汤;鼻塞: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青龙汤;鼻出血:泻心汤;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鼻疖:黄连解毒汤;荆芥连翘汤;泻心汤;鼻炎、鼻窦炎:防风通圣散;桂枝加附子汤;葛根汤;荆芥连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玉屏风散;栀子柏皮汤;慢性咽喉炎:半夏厚朴汤;桔梗汤;麦门冬汤;急性扁桃体炎:大柴胡汤;大黄附子汤;桔梗汤;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八味除烦汤;中耳炎;葛根汤;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栀子柏皮汤;突发性耳聋:葛根汤;小柴胡汤;梅尼埃病:温胆汤;五苓散;真武汤;牙龈出血:黄连阿胶汤;泻心汤;口臭:半夏泻心汤;大柴胡汤;温胆汤;泻心汤;八味除烦汤;舌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胆汤;温经汤;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更年方;复发性口腔溃疡: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竹叶石膏汤;皮肤病单纯疱疹: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带状疱疹:大黄附子汤;黄连解毒汤;荆芥连翘汤;芍药甘草汤;四逆散;五苓散;小柴胡汤;手足口病:葛根汤;甘草泻心汤;小柴胡汤;毛囊炎: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荆芥连翘汤;湿疹:防风通圣散;黄连解毒汤;五苓散;小柴胡汤;栀子柏皮汤;八味通阳散;荨麻疹:防风通圣散;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神经性皮炎:半夏厚朴汤;四逆散;银屑病: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荆芥连翘汤;茵陈蒿汤;玫瑰糠疹:防风通圣散;荆芥连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冻疮:当归四逆汤;寻常痤疮:防风通圣散;桂枝汤;桂枝茯苓丸;葛根汤;荆芥连翘汤;多汗症:白虎汤;防己黄芪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黄连解毒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生脉散;五苓散;玉屏风散;栀子柏皮汤;栀子厚朴汤;竹叶石膏汤;八味除烦汤;脱发: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温经汤;五苓散;八味除烦汤;红斑狼疮:甘草泻心汤;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硬皮病: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荆芥连翘汤;小柴胡汤;白癜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青龙汤;桂枝茯苓丸;八味解郁汤;黄褐斑: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温经汤;八味活血汤;妇产科疾病不孕症: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葛根汤;荆芥连翘汤;温经汤;习惯性流产:当归芍药散;黄连阿胶汤;温经汤;胎位异常:当归芍药散;盆腔炎: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荆芥连翘汤;猪苓汤;栀子柏皮汤;子宫颈炎:甘草泻心汤;黄连解毒汤;小柴胡汤;栀子柏皮汤;子宫肌瘤: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子宫内膜异位症:桂枝茯苓丸;八味活血汤;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当归芍药散;黄连阿胶汤;温经汤;多囊卵巢综合征: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葛根汤;五积散;闭经: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防风通圣散;桂枝茯苓丸;葛根汤;黄连阿胶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汤;五积散;桂苓加大黄牛膝方;痛经:当归芍药散;当归四逆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温经汤;小建中汤;八味除烦汤;经前紧张综合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大柴胡汤;当归芍药散;八味解郁汤;八味除烦汤;更年期综合征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酸枣仁汤;温胆汤;温经汤;更年方;小儿科疾病婴幼儿营养不良:半夏厚朴汤;桂枝汤;理中汤;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小儿单纯性肥胖症:温胆汤;小儿发热:白虎汤;葛根汤;小柴胡汤;竹叶石膏汤;麻疹: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陷胸汤;栀子厚朴汤;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栀子厚朴汤;小儿哮喘:半夏厚朴汤;小柴胡汤;小青龙汤;栀子厚朴汤;小儿肺炎:半夏厚朴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柴胡汤;栀子厚朴汤;小儿腹泻:半夏厚朴汤;葛根芩连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小儿腹痛:半夏厚朴汤;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小儿癫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止痉散;遗尿: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葛根汤;甘姜苓术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苓散;暑热症:白虎汤;五苓散;外科疾病丹毒:黄连解毒汤;荆芥连翘汤;栀子柏皮汤;四味健步汤;疖和痈:葛根汤;黄连解毒汤;荆芥连翘汤;泻心汤;栀子柏皮汤;肠梗阻: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阑尾炎: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桂枝茯苓丸;肛裂:黄芩汤;芍药甘草汤;桂苓加大黄牛膝方;静脉血栓形成:桂枝茯苓丸;芍药甘草汤;四味健步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当归四逆汤;桂枝茯苓丸;骨科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桂枝芍药知母汤;黄连解毒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小柴胡汤;栀子柏皮汤;肩关节周围炎:大柴胡汤;当归四逆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汤;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黄附子汤;防己黄芪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茯苓丸葛根汤;甘姜苓术汤;泌尿系统疾病尿失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甘姜苓术汤;麻黄汤;四逆散;肾气丸;多囊肾:当归芍药散;猪苓汤;男性疾病前列腺增生:桂枝茯苓丸;甘姜苓术汤;四逆散;肾气丸;五苓散;前列腺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黄连解毒汤;四逆汤;肾气丸;栀子柏皮汤;性功能障碍:半夏厚朴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散;温胆汤。
转:黄煌讲解经方:中医十大类方方黄煌讲解经方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一桂枝类方(1)桂枝体质:形瘦肤白纹理细,肌肉较硬肌表湿,腹部扁平腹肌紧,唇淡红暗目有神,舌体柔色暗淡,舌面润苔薄白,各种汗证接踵来。
敏感寒冷及疼痛,易感伤风心悸动,易肌挛,易便秘,睡眠浅,或多梦,桂枝类方投多中。
(2)桂枝证:发热感,身热感,甚或自汗易出汗,恶风关节痛,敏感冷和寒,腹部上冲搏动悸,易惊烘热失眠。
(3)桂枝汤方证:发热自汗恶风,肌挛拘急悸上冲,脉浮虚缓大无力,苔薄白,舌质暗淡红。
(4)桂枝加附子汤方证:皮肤湿冷汗,脉弱浮大见,关节痛四肢挛。
体痛手足冷,寒疝腹中痛,舌淡脉沉迟。
(5)小建中汤方证:虚弱型,慢腹痛,烦热起,心悸动,腹肌紧张腹扁平,苔少,舌质嫩。
(6)桂枝加大黄汤方证:桂枝证,兼便秘,持续腹痛拒按,看其舌苔厚干。
(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胸腹动悸易惊,自汗盗汗失眠梦,脉浮大而无力,苔少舌质嫩红。
(8)当归四逆汤方证:手足厥寒麻木冷,青紫疼痛脉细形,头腹腰腿脚痛,舌淡苔白可用。
(9)温经汤方证:月经不调血暗块,手足心热又恶风,自汗午后发热感,或有恶心头痛,腹壁无力急胀痛,唇燥舌质暗淡型。
(10)炙甘草汤方证:三五不调脉无力,倦怠消瘦面憔悴,舌苔薄,或无苔,头昏失眠多梦随,虚烦便秘动悸。
(11)苓桂术甘汤方证:心下动悸或眩晕,气上冲胸振水音,腹部软弱胸胁满,小便不利或浮肿。
(12)内有瘀血特征:痛处固定不移,出血易凝紫黑,舌紫面晦暗属瘀。
(13)桂枝茯苓丸方证:下腹包块按压痛,头痛昏晕烦悸痛,舌暗或有紫点,面红或紫红。
(14)枳实薤白桂枝汤方证:胸背闷痛心下痞,便秘便干燥难解,舌面干腻舌苔厚,舌质暗而有瘀点。
(15)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剧烈关节肿痛,有汗发热恶风,面色暗黄或浮肿,脚浮肿。
中医十大类方方证歌诀之二-----麻黄类方(1)麻黄证:头痛寒热骨身痛,无汗咳喘鼻塞,浮肿,溲约。
(2)麻黄体质:肌肉发达或偏松,体形略胖肤黄黑,血压不高唇暗红,体壮无汗肤燥粗,舌淡苔白口不干,寒喘鼻塞流清涕,感觉迟钝头沉重,汗出不畅易汗闭。
中醫十大類方(黃煌) 22五、黃耆類方□黃耆證1. 自汗,盜汗,惡風,身體重,肢體麻木不仁。
2. 浮腫,小便不利。
3. 潰瘍久不收斂,膿水清稀。
1. 自汗、盜汗而浮腫是黃耆證的特徵。
2. 大部分患者伴見四肢發冷、畏風、易感冒、下肢浮腫、小便少,自覺身體沈重,動作不靈活。
3. 有時並不表現為明顯的自汗,但通過問診,可以瞭解到患者平素出汗比較多,稍加勞動,即易出汗,或曾有自汗、盜汗史。
4. 比較:桂枝證自汗的同時,常伴有發熱或身熱感、失眠、頭痛、動悸等。
桂枝體質多體瘦而肌肉堅緊,而黃耆體質多肌肉鬆軟而浮腫。
□黃耆體質外觀特徵: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缺乏光澤。
肌肉鬆軟,浮腫貌,目少精彩,面色無華。
腹壁軟弱無力。
舌質淡胖,苔潤。
好發症狀:平素易出汗,畏風,遇風冷易過敏,或咳嗽氣喘,或鼻塞,易感冒。
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乾後溏。
食慾不振,易腹脹滿。
易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
體質傾向:多風,多濕。
□玉屏風散1. 易於感冒,畏風,自汗,打噴嚏,身痛或頭痛。
2. 浮腫或易於浮腫,小便少,大便溏薄。
1. 本方是治黃耆體質的多汗、易感冒方劑。
2. 黃耆主浮腫而自汗,白朮主浮腫而小便不利,防風主畏風而身痛、頭痛等。
3. 比較:玉屏風散桂枝湯相同自汗,惡風相異1. 黃耆體質2. 有浮腫、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水氣內蘊證。
1. 桂枝體質2. 以腹痛、關節痛為特徵。
□防己黃耆湯1. 浮腫,以下肢為甚,惡風多汗,尿量減少。
2. 關節痛、特別是膝關節腫痛,肌肉痛。
比較:防己黃耆湯越婢加朮湯相同浮腫,關節痛,多汗,尿量減少相異1. 黃耆體質的體力比較低下2. 黃耆體質的皮膚比較細膩,肌肉鬆軟,平素易汗。
3. 病程長,往往反覆發作,多半畏風、疲勞感、浮腫多見於下肢。
1. 麻黃體質的體力比較充實2. 麻黃體質的皮膚比較粗厚,肌肉結實,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
3. 病程短,並有口渴、身熱等熱象,浮腫往往是全身性。
□黃耆五物湯1. 肢體無力,活動不靈,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縮。
糖尿病中医方剂:黄煌经验分享我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有效控制病情的方法。
近年来,我尝试了多种西医治疗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
于是,我开始转向中医,寻找一种能够帮助我控制血糖的方剂。
经过一番研究,我发现了黄煌经验方,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医方剂,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使用经验。
黄煌经验方是由著名中医学家黄煌教授所创,主要成分有黄芪、黄连、黄芩、黄精、甘草等,具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我在使用这个方剂时,是根据自己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了一些调整。
我每天都会煎制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除了药物治疗,我在生活中也进行了很多调整。
我坚持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每天都会进行适量的运动。
我还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自己的舌象、脉象来判断病情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我成功地控制了自己的糖尿病病情,过上了健康的生活。
我相信,只要我们积极面对,用心治疗,糖尿病并不可怕。
我希望我的经验能够对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带来希望和信心。
在使用黄煌经验方时,我要提醒大家,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调整剂量。
中医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有耐心和毅力。
只要我们坚持,相信我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战胜糖尿病。
我希望大家能够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让我们一起努力,战胜糖尿病,过上健康的生活!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我深知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够有效管理血糖水平的治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尝试了各种西医方法,但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
于是,我开始探索中医领域,希望找到一种适合我的治疗方案。
最终,我发现了黄煌经验方,这是一种极具价值的中医方剂,今天我愿意与大家分享我的使用经验和心得。
黄煌经验方是由著名中医学家黄煌教授根据中医理论精心配制而成,其主要成分包括黄芪、黄连、黄芩、黄精和甘草等。
这些药材相互配合,旨在达到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效果。
黄煌教授常用的9个调理方黄煌:我常用的九个调理方一、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组成:柴胡6-20克、黄岑6-20克、姜制半夏6-20克、枳壳10-30克、白芍10-40克或赤芍10-30克、制大黄3-12克、桂枝10-20克或肉桂6-12克、茯苓10-20克、丹皮10-20克、桃仁10-20克、干姜3-10克或生姜10-30克、红枣10-20克体质要求:体格壮实,面色多红或潮红,或暗红,或发青,或面部皮肤粗糙或鼻翼毛细血管扩张,眼圈发黑,唇色暗红、舌质暗紫暗淡,舌边紫色或舌底静脉怒张等。
腹部大体充实,上腹部饱满,胀痛,进食后更甚,按压轻则为抵抗感或不适感,重则上腹部有明显压痛,小腹部按之不适,有的患者脐两侧尤以左侧下腹更为充实,触之有抵抗,主诉大多伴有压痛。
皮肤干燥易起鳞屑,特别是下肢皮肤更为明显,或小腿易抽筋,静脉曲张,不能久行,或下肢浮肿或独脚肿,或下肢肌肉有绑紧感,或下肢皮肤色暗,发黑,膝盖以下发凉。
易生冻疮、足底龟裂、鸡眼。
容易头痛、失眠、容易烦躁、发怒、情绪易激动。
容易嗳气、恶心或呕吐、反流、便秘等。
主治疾病谱:高血压、脑梗、高脂血症、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淋巴管肌瘤病、冠心病、扩张性心肌病、肥胖、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痤疮、慢性湿疹、闭经、不孕症、子宫肌瘤等。
二、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组成:柴胡6-20克、黄岑6-20克、姜制半夏6-20克、党参10-20克,生甘草3-10克、当归10-20克、白芍10-60克、川芎10-20克、白术10-20克、茯苓10-20克、泽泻10-20克、干姜3-10克或生姜10-30克、红枣10-20克体质要求:形体中等,面色黄,或有浮肿貌,或有眼袋,缺乏光泽。
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四肢多冷,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腹肌较紧,胸胁按之不适。
女性多月经不调,经前多见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等。
易腹痛,或有腰腹部重坠感;大便不成形或便秘,下肢易浮肿,常感下肢无力、或有抽筋或麻木,易头痛头晕、心悸、肌肉痉挛跳动等。
中医经典: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之。
[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2.上冲感、动悸感、肌肉拘急疼痛。
3.舌淡苔白,脉浮缓无力。
几个黄煌教授常用的经方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
以下为现代名医黄煌教授常用的经方选方。
黄煌教授以经方医学流派的研究为主攻方向,其中尤以经方的方证与药证为研究重点。
1、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治卒呕吐,心下痞,眩悸治偏头痛,伴吐水者。
或头痛即恶心、吐水者举例:治一会计,偏头痛,呕清水甚痛苦,脸肿状。
方用姜半夏60克,茯苓40克,干姜12克,很快缓解,头痛止,睡眠改善,不吐水了。
2、芍药甘草汤治疗脚挛急,以及胆汁淤积性肝硬化。
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者常干瘦,有黄疸。
用法:可用赤白芍各30克,甘草10克。
很多肝病患者出现脚挛急,可用大剂芍药甘草汤,用后胆红素下降,肝功能好转,身不痒。
3、栀子厚朴汤组成:栀子厚朴枳实原文:“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治焦虑症专方。
表现有:腹满、多气、食欲不振,出汗。
4、甘草泻心汤狐惑病专方,治白塞病(口-眼-生殖器综合征)。
组成:生甘草、炙甘草各10克,其它药用常量。
可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它有修复粘膜的作用,可作为粘膜修复剂,治疗粘膜糜烂充血,可治肛裂、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阴道炎、宫颈炎。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抑郁症专方。
治疗“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张仲景时代:战争抑郁症。
症状:烦:睡不好觉,注意力不集中惊:做恶梦,心慌心悸胸满:胸闷,气透不过来用法:原方即可,不要乱加减,如合欢皮,夜交藤,钩藤等,有可能破坏原方的结构。
6、温胆汤组成:半夏茯苓甘草陈皮枳壳竹茹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专方,不是温药,是壮胆药,胆寒适用。
胆小,心惊胆战,吓破胆后,服此方。
症状:胸闷心悸,血压高,腹胀;此病多有。
7、五苓散治疗脂肪肝专方。
阳气不足,寒湿停留体内,五苓散可通阳,称通阳散。
症状:见肚大,面发灰,肉多,食即腹泻,腹胀,胃口好,血脂高;脂肪肝患者肝较脆弱。
用法:打成粉,装胶囊,用麦糊送服,或用脱脂酸奶调服,或泡茶喝亦可。
8、半夏泻心汤治胃炎专方,治上消化道炎症。
黄煌口传亲授:“我常用的几张经方”精选十大“方人”体质导读黄煌体质学说,特别是“药人”与“方人”对共性的观察总结帮助在临床中能具体针对性地收集证据,并直接指导临床中方药的选择与使用。
以下为黄煌教授的十大常用经方经验,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积极分享与讨论相关临床使用经验!一、大柴胡汤大柴胡汤是“心下按之满痛者”的必用方,我把这个意思抽出来,希望大家记住。
大柴胡汤在临床上运用非常多,像胰腺炎、胆石症、胆汁反流性胃炎、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胆道感染等等我都会用,但是我并不是盲目的用。
张仲景是怎么说的?“按之心下满痛者,为实也,当下之,大柴胡汤主之。
”现在很多中医没有触诊,也不摸脉,就靠问诊,从头问到尾。
张仲景当时看病要摸肚子,那个人痛得不得了,一摸肚子,发现上腹部“按之满痛”,这时就用大柴胡汤,非常有效。
所以我们在用大柴胡汤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躺下来,再按一按他的上腹部。
当我们医生手指存一种抵抗感,患者感到疼痛,甚至拒按的时候,我们就考虑用大柴胡汤;但反过来如果肚子软软的,像按在棉花枕头上一样,我们使用大柴胡汤就要注意了。
有时候中医是非常简单的,并不复杂。
古代有很多技术因为简单所以要保密,要故意把它玄化,不能让你轻易学到,如果方法过于复杂也不需要保密的。
所以张仲景用大柴胡汤就有这个诀窍。
我在临床上就按照这个诀窍用,例如说现在得个胰腺炎3万、5万医疗费是小事,多的甚至几十万,但是古代的治疗就是用大柴胡汤,很有效。
有一个青年人慢性胰腺炎反复发作,有时一年要住几次院,痛苦不堪。
后来经人介绍到我这里,我一摸肚子绷绷紧,人也非常壮实,舌苔厚腻。
我用的就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枳实、枳壳、赤芍、白芍、大黄、姜、枣,就这几味药,吃下去原来的腹胀就没有了,嗳气、腹痛、大便秘结、口臭,这些症状全部消失。
而且他一直吃下去,我就问他,我说你长期吃,还有什么难受啊?他说挺舒服,吃了以后身体变得轻快,脑子也灵活了。
黄煌教授的十大经验秘方八味解郁汤心身疾病常用方,适用于以四肢冷、咽喉异物感、脉弦为特征的患者。
【处方】柴胡15g,白芍15g,枳壳15g,生甘草5g,姜制半夏15g,厚朴15g,茯苓15g,苏梗15g。
【煎服法】以水12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患者形体大多中等或偏瘦,脸色偏黄而缺乏正常的光泽。
大多血压偏低,生性敏感,办事谨慎,平时非常关心自己的身体,怕风冷,忌口讲究,但症状甚多,易恶心呕吐,如刷牙或见秽物时,或精神压抑时容易出现恶心,易于晕车等。
易胸闷不舒,手足常冷,咽喉异物感,容易腹胀腹痛,矢气后方觉舒适。
小腿容易抽筋,大便或干或稀不定,或头痛,或身痛而无定处。
女性有乳腺小叶增生或经前乳胀、痛经等。
舌质淡润,舌体胖大而有齿痕,舌苔白而不厚。
易失眠、焦虑、多疑、恐惧、易惊、忧虑、抑郁、疼痛等,症状多随情绪的影响。
【适用疾病】胃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尿频、神经性皮炎、肠易激综合征、心因性勃起功能障碍、神经衰弱、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癔症、癫痫、抑郁症、震颤麻痹、血管神经性头痛、妇人痛经、慢性尿路感染、咽喉炎、扁桃体炎、食管炎、喉源性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慢性胃肠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泌尿系结石、白癜风等。
【加减法】心烦意乱、胸中窒闷适者,加山栀子;舌暗淡润、气上冲者,加肉桂。
【注意事项】使用本方多需配合心理疏导。
八味除烦汤心身疾病常用方,适用于以胸闷、烦躁、腹胀为特征的患者。
【处方】山栀子15g,黄芩10g,连翘15g,枳壳15g,制半夏15g,茯苓15g,厚朴15g,苏梗15g。
【煎服法】以水11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体质要求】患者多面容滋润,唇舌多红。
主诉以失眠、胸闷、腹胀为多。
易急躁、焦虑、多疑多虑、易惊恐等。
黄煌老师的30种经方体质黄煌老师的经方体质学说因为其简明、确切、可复制性强、临床疗效又好的特点,影响了一大批中医学者。
另:小编想说,学习中医的法门千千万,学者不必拘于门户之见,凡可借鉴的都可学来为我所用,以达到造福患者的目的。
所谓方人,即对本方有效而且适合长期服用此方的体质类型。
比起药人来说,方人更具体,范围更明确,往往与某些疾病或某类疾病相关,可以说,方人是体质与疾病的结合体。
根据体质性定方选药在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下面从“经方-体质-疾病”模式简介门诊常见的几种方人。
1、桂枝汤体质多体瘦柔弱,肤白无光,皮肤湿润而细腻,神情憔悴,常神疲乏力,易出冷汗、汗后怕冷恶风,对寒冷敏感,对疼痛敏感,常易关节痛、头痛、腹痛或少腹拘急,易于惊恐、头昏、鼻塞、咳喘等。
腹部扁平,腹肌较硬而缺乏抵力。
舌质淡红或暗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苔多薄白。
脉偏浮,脉缓而无力。
常为低血压。
易患疾病谱:心脏及瓣膜病变、心律失常,感冒,鼻炎、哮喘、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慢性消化系统及消耗性疾病,慢性肌肉、关节疼痛类,产后发热、自汗等。
2、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体质桂枝汤体质为基础,腹主动脉搏动亢进,易心悸头晕、汗出、失眠多梦。
脉芤或革。
其人不耐体力劳动,常因受风寒而感冒,这就是《金匮要略》所说的“失精家”。
易患疾病谱:儿童期多发病为缺钙儿童的小儿肺炎、佝偻病、遗尿、多汗症、夜啼等。
成年期的神经衰弱、性功能障碍及机体精华物质外泄、外漏脱失症,诸如阳痿、早泄、遗精、阴冷、女子梦交、多汗症、遗精、遗尿、带下、崩漏、脱发等。
3、小建中汤体质体形偏瘦,肤色白或黄,缺乏光泽。
易伤风,易疲劳,易腹中痛,易烦热出汗而怕冷。
腹直肌紧硬,腹壁扁薄绷紧,按之软而无抵抗感,称灯笼腹,常可触及腹主动脉搏动。
舌质淡暗、柔软而娇嫩,舌苔通常不厚。
易患病症:虚弱儿童易见腹痛、便秘、遗尿、过敏性紫癜、肠系膜淋巴炎等。
成年期小建中汤体质的常见疾病谱有各种慢性胃肠疾病,痛经,神经衰弱,贫血等,常需加味当归、党参、黄芪。
黄煌八大体质用方(一)寒体方1当归四逆汤(整体羸瘦—大枣、甘草;局部冷痛----桂枝、细辛;)(抓细辛证)2葛根汤(葛根背+自下利+无里热)(抓麻黄证+葛根证)3理中汤(小肠温度低、吸收机能低下)(抓干姜证)4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证+附子证+细辛证的组合)(抓麻黄证+附子证+细辛证)5麻黄汤(抓住“经典方证”的麻黄八证运用)(抓麻黄证)6四逆汤(脉微细、但欲寐)(抓附子证+干姜证)7吴茱萸汤(消化道寒饮,消化道大量水样分泌物)(抓吴茱萸证。
消化道寒饮)(二)热体方1白虎汤(代谢旺盛+高热脱水)(抓石膏证)2黄连解毒汤(抗焦虑;抗感染,中药抗菌素;)(抓黄连证)3黄连阿胶汤(抗焦虑、助睡眠、稳情绪、止热性出血)(抓黄连证的烦热+阿胶证的出血+白芍证的腹痛)4黄芩汤(白芍证+黄芩证的组合)(抓白芍证+黄芩证)5小陷胸汤(下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大量黄稠痰;湿热胃炎)(抓黄连证+瓜蒌证)6三黄泻心汤(头面、上身充血、出血、亢奋)(抓三黄药证)7茵陈蒿汤(茵陈蒿,退黄专药。
阳热状态:加栀子、大黄,成茵陈蒿汤;水湿状态:合五苓散,成茵陈五苓散;阴寒状态:合四逆汤、理中汤,成茵陈四逆汤、茵陈理中汤)(抓黄疸+里热状态)8栀子柏皮汤(黄连解毒汤的缩减版)9八味除烦汤(气-火病)(栀子厚朴汤的扩充版,抓栀子证+厚朴、枳壳证)(三)虚体方1桂枝汤(桂枝人调体方、强壮方)(抓桂枝人)2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人+附子证)(抓桂枝人+附子证)3桂枝加龙牡汤(桂枝人+龙牡证)(抓桂枝人+龙牡证)4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人+血痹病【周围神经病、周围血管病】)(抓黄芪人+周围血管病、周围神经病)5麦门冬汤(虚羸人—麦冬50人参10粳米20大枣20甘草15;气逆证—半夏10)(抓麦冬证+半夏证)6薯蓣丸(羸弱人+外邪滞留太阳、少阳,久久不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抓太阳、少阳、少阴合病)7炙甘草汤(羸弱人+心动悸+大便干结)(抓羸弱人+心动悸+大便干结)8酸枣仁汤(憔悴老妇的失眠方)(抓甘草人+焦虑症)9金匮肾气丸(虚弱老男的补肾方)(抓地黄证,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机能低下)10生脉饮(羸弱人的能量补充剂)(抓人参证+麦冬证+五味子证)11温经汤(干枯女人的滋润方)(抓整体,抓羸瘦干枯女人,抓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机能低下)12小建中汤(抓大枣甘草饴糖证+桂枝证+芍药证)(1)面黄肌瘦:大枣甘草饴糖证;(2)气上冲的心悸、出汗:桂枝证;(3)腹中时有挛痛、大便干结如栗:白芍证。
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转黄煌教授经方100首(背诵版)中医王记涛中医王记涛2021-11-26 16:291、甘草汤【组成用法】生甘草6~10g。
水煎服,每日分二次服。
【方证】口腔、咽喉等处黏膜溃烂、红肿、疼痛者。
2、桔梗汤【组成用法】桔梗3~6 g、生甘草6~12 g,水煎服,分二次服用。
【方证】咽痛,咳吐脓痰粘痰者。
3、芍药甘草汤【组成用法】白芍20~60g、炙甘草10~30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四肢骨骼肌表现为“抽筋感”的拘急、痉挛。
2.内脏平滑肌紧张导致的阵发性、痉挛性疼痛。
4、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桂枝12~24g、炙甘草6~12g,水煎服,一次顿服。
【方证】汗多而心下悸。
5、甘草干姜汤【组成用法】炙甘草12~24g、干姜6~12g,水煎服,分二次温服。
【方证】虚寒状态而见吐逆、腹泻;或涎唾多而小便频数,或见血证者。
6、大黄甘草汤【组成用法】大黄12~24g、甘草3~6g。
水煎服,分二次服。
【方证】1.食已即吐,或口干、或口苦、或口渴、或口臭、或便于。
2.舌红苔黄,脉滑数。
7、甘草麻黄汤【组成用法】炙甘草6~12g、麻黄12~24g。
上二味,水煎服,加被促汗出;不出汗,再服。
【方证】剧烈喘息或一身及面目浮肿,腰以上为甚者。
8、半夏散及汤【组成用法】半夏、桂枝、炙甘草。
散法:上三味各等分,分别捣筛再合匀,白开水冲服,每次5g,日3,次。
汤剂:以水200ml,煮沸,再下制好之散剂10g,再煮沸,待小冷,少少含咽【方证】咽中疼痛,或声音嘶哑,舌质淡嫩,苔薄湿润。
9、甘麦大枣汤【组成用法】甘草10~20g、小麦30 g~60g、大枣10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证】精神神经过度兴奋紧张,伴强烈情感色彩者。
10、桂枝汤【组成用法】桂枝6~12g、芍药6~12g、炙甘草3~6g、生姜6~12g、大枣12枚。
水煎服,分三次服,不出汗再服。
【方证】1.自汗、恶风、发热或自觉热感。
【黄煌:十大类方1.桂枝类方:白面书生桂枝舌,体瘦腹拘汗自得;皮疾心痹悸上冲,多风多热痛肢节。
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腹中痛,改善体质。
余常用于小儿体弱、不明原因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下午夜晚加重、夜间尿床、易鼻腔出血。
是瘦弱儿童的调体方。
习惯用柴胡桂枝汤治疗感冒,是受到了江尔逊老先生的弟子余国俊《我的中医之路》里面有关此方,治疗虚人感冒的论述2.麻黄类方:矿工无汗吃麻黄,体壮干粗冷热强;喘咳黄肿头身痛,多寒多湿尿不长。
3.柴胡类方:胸胁苦满柴胡带,寒热往来经痛块;气滞血瘀多谋略,面黄肌瘦灰尘在。
1、大柴胡汤体质:性格偏内向。
情绪易紧张、焦虑,对外界的各种刺激感受性强而适应性差,其人痛阈低,睡眠、饮食、情绪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波动大。
肌肉易于紧张,肩颈部常有酸重、拘挛感。
体格壮实、颈部粗短、上腹角宽。
皮肤干燥、肌肉坚紧。
方脸阔嘴、唇厚暗红、肤色偏黑。
2、大柴胡汤腹证:不拘胖瘦,心下及胁下腹肌紧绷。
压之深部均有抵抗感且不适疼痛。
肥胖者腹部厚实腹肌不松软,瘦者腹肌紧张。
“柴胡体质”常用的方剂有小柴胡汤,四塑散,大柴胡汤,柴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干姜汤,逍遥散,补中益气汤等。
大柴胡汤体质体格壮实,多伴有嗳气、恶心或呕吐、便秘。
临证常与桂枝茯苓丸、桅子厚朴汤、半夏厚朴汤合用。
见脸红、小腿皮肤干燥、舌暗合用桂枝茯苓丸,见焦虑腹胀合用桅子厚朴汤,见咽喉异物感合半夏厚朴汤。
小柴胡汤体质其人多瘦,两腮无肉,肌肉坚紧,表情抑郁。
临证常与桂枝汤、半夏厚朴汤、当归芍药散、四物汤合用。
见自汗、鼻塞、腹痛、关节酸痛合用桂枝汤,见痰多、咽喉异物感、咳喇合用半夏厚朴汤,见脸黄无光泽、轻微浮肿貌合用当归芍药散,见贫血貌、脸色偏黑无光泽合用四物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体质中等偏瘦,介于小柴胡体质与四逆散体质之间,多表现为精神神经症状,尢其是脐腹动悸、易惊者。
常合用桅子厚朴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体质面色多黄或白,常自诉对温度反应敏感,多有冷感,易疲劳,多失眠,多口干渴,舌质多湿润苔白。
中醫十大類方(黃煌) 22五、黃耆類方□黃耆證1. 自汗,盜汗,惡風,身體重,肢體麻木不仁。
2. 浮腫,小便不利。
3. 潰瘍久不收斂,膿水清稀。
1. 自汗、盜汗而浮腫是黃耆證的特徵。
2. 大部分患者伴見四肢發冷、畏風、易感冒、下肢浮腫、小便少,自覺身體沈重,動作不靈活。
3. 有時並不表現為明顯的自汗,但通過問診,可以瞭解到患者平素出汗比較多,稍加勞動,即易出汗,或曾有自汗、盜汗史。
4. 比較:桂枝證自汗的同時,常伴有發熱或身熱感、失眠、頭痛、動悸等。
桂枝體質多體瘦而肌肉堅緊,而黃耆體質多肌肉鬆軟而浮腫。
□黃耆體質外觀特徵:面色黃白或黃紅隱隱、或黃暗,缺乏光澤。
肌肉鬆軟,浮腫貌,目少精彩,面色無華。
腹壁軟弱無力。
舌質淡胖,苔潤。
好發症狀:平素易出汗,畏風,遇風冷易過敏,或咳嗽氣喘,或鼻塞,易感冒。
大便稀溏、不成形、或先乾後溏。
食慾不振,易腹脹滿。
易浮腫、特別是足腫,手足易麻木。
體質傾向:多風,多濕。
□玉屏風散1. 易於感冒,畏風,自汗,打噴嚏,身痛或頭痛。
2. 浮腫或易於浮腫,小便少,大便溏薄。
1. 本方是治黃耆體質的多汗、易感冒方劑。
2. 黃耆主浮腫而自汗,白朮主浮腫而小便不利,防風主畏風而身痛、頭痛等。
3. 比較:玉屏風散桂枝湯相同自汗,惡風相異1. 黃耆體質2. 有浮腫、小便不利、大便溏薄等水氣內蘊證。
1. 桂枝體質2. 以腹痛、關節痛為特徵。
□防己黃耆湯1. 浮腫,以下肢為甚,惡風多汗,尿量減少。
2. 關節痛、特別是膝關節腫痛,肌肉痛。
比較:防己黃耆湯越婢加朮湯相同浮腫,關節痛,多汗,尿量減少相異1. 黃耆體質的體力比較低下黃耆體質的皮膚比較細膩,肌肉鬆軟,平素易汗。
2.3. 病程長,往往反覆發作,多半畏風、疲勞感、浮腫多見於下肢。
1. 麻黃體質的體力比較充實2. 麻黃體質的皮膚比較粗厚,肌肉結實,看上去偏暗,平素少汗。
3. 病程短,並有口渴、身熱等熱象,浮腫往往是全身性。
□黃耆五物湯1. 肢體無力,活動不靈,麻木不仁,酸痛,或肌肉萎縮。
2. 浮腫,自汗,惡風。
3. 舌質暗淡。
1. 血痹:四肢麻木、活動不靈。
2. 尊榮人:黃耆體質,平時缺乏運動,體型肥胖,肌肉鬆軟,身體困重,易出汗。
3. 黃耆、芍藥、桂枝同用多用於治療汗出、身重者。
本方亦必有汗出、身體重、小便不利、浮腫。
4. 本方汗出有白天雖然未運動、或氣溫亦不高而自汗出者,亦有入夜汗出濕衣者。
汗色常見色黃。
5. 本方證以身體不仁為主,患者訴說肢體酸痛、關節不靈活、遇風冷症狀加重,可有輕微疼痛但主要是酸麻;如一身盡痛、關節變形腫脹者,則非本方所能治,應當在麻黃類相異方或桂枝類方選擇適合方劑。
□黃耆建中湯1. 慢性腹痛,喜溫喜按。
2. 易自汗或盜汗,形寒惡風,面色萎黃,身體重或有輕度浮腫。
3. 舌質淡紅或暗,脈虛大。
1. 虛勞:慢性衰弱性疾病。
2. 用於慢性腹痛伴見黃耆證者。
□補中益氣湯1. 面色萎黃呈貧血貌,體型瘦長或昔肥今瘦,舌淡紅,舌質嫩,苔薄白。
2. 自覺發熱或惡風寒,全身倦怠感明顯,有輕微的胸脅苦滿,手足冷,自汗惡風。
3. 或內臟下垂,或子宮下垂,或脫肛,或腹瀉,或便秘,或腹痛,或頭痛,或頭暈,或浮腫,或小便不利。
比較:補中益氣湯柴胡桂枝湯1. 病程多呈慢性化。
2. 體力偏於低下,面色神情明顯虛弱枯悴。
黃耆證如浮腫、尿量減少、貧血、肌無力、全身倦怠感明顯。
1. 病程急慢性皆有。
2. 自汗、惡風、腹痛、關節痛較明顯。
補中益氣湯黃耆建中湯相異以浮腫、自汗、身體重、無力感、慢性腹瀉、食慾不振為特徵。
慢性腹痛為特徵。
□補陽還五湯1. 半身不遂,肢體麻痺不仁,或身體痛。
2. 浮腫,下肢為甚,自汗,惡風。
相異3. 舌質多淡胖,成紫黑色;或有瘀斑瘀點,脈沈緩、細氣虛血瘀證。
氣虛證:黃耆證的自汗而浮腫或麻木不仁而虛浮是必瘀血證:舌質多紫暗,或有瘀點瘀斑;血液黏稠度增 比較補陽還五湯桂枝茯苓丸血府逐瘀湯相同瘀血證黃耆證比較突出, 症狀多肢體運動或知覺異常, 同時 伴有自汗、浮腫。
2. 舌質多暗淡而胖。
1.2. 見的3.高。
4.1.1. 桂枝證加瘀血證,見下腹痛、拒按、頭痛、面紅、婦人月經不調。
2. 舌質紫暗且多堅老。
1. 柴胡體質加瘀血證,見胸脅苦滿、上腹部脹痛等。
2. 舌質多堅老。
補陽還五湯黃耆五物湯相同氣虛血瘀證相異相異1. 瘀血程度較嚴重。
2. 半身不遂。
3. 舌質紫。
1. 瘀血程度輕。
2. 四肢麻木。
3. 舌質暗。
六、石膏類方□石膏證1. 煩渴喜飲。
2. 惡熱多汗。
3. 舌面乾燥。
4. 脈洪大、浮滑。
1. 以口渴、舌乾、身熱多汗、脈象洪大有力為主要症狀。
2. 舌面可以有舌苔,但舌面必定乾燥。
3. 大黃證是以便秘、腹痛腹脹、拒按、舌紅苔焦黃厚膩為特徵,表示胃腸道內有有形的宿垢燥屎充滿其中,謂之實熱證;石膏證以強烈渴感、身熱、多汗、脈洪大為特徵,表示體內有無形燥熱之氣瀰漫燔灼,故謂之燥熱證。
4.比較石膏桂枝相同自汗出、身熱相異1. 惡熱而多汗2. 煩渴3. 脈大而洪滑4. 多見於急性病1. 惡風而自汗2. 不口渴3. 脈大而緩4. 多見於慢性病□白虎湯1. 石膏證伴高熱者。
2. 石膏證伴煩躁、神志不清者。
3. 石膏證伴強烈渴感者。
1. 鑑別白虎湯證要特別注意舌象,舌苔要見乾燥無津;脈象要滑數有力,脈形要洪大。
2. 白虎湯治眼病經驗:眼睛局部紅腫較甚,刺激症狀較明顯。
舌紅少津,或舌赤苔黃面燥。
脈滑數、洪數或洪大有力。
身體壯實,面色紅潤,鼻乾灼熱,口唇乾燥,煩渴,喜冷飲。
□白虎加人參湯1. 屢經發汗,精神萎靡,口渴感明顯的白虎湯證。
2. 無大熱,無大汗,但以渴飲為主訴的慢性病。
3. 有白虎湯證而脈無力,全身狀態差者。
張仲景使用人參的指徵是大汗出後、口燥渴。
此外患者當有心慌、胸悶、短氣、食慾不振、心下痞硬、消瘦等症。
□白虎加桂枝湯1. 發熱,身無寒但熱,口渴。
2. 骨節煩疼,惡風,汗出不徹。
3. 舌質暗紅。
□竹葉石膏湯1. 身熱,多汗,口渴,或咳嗽,或乾嘔。
2. 精神萎靡,消瘦憔悴。
3. 舌紅少苔,舌面乾燥,脈虛數。
本方是一張發熱性疾患恢復期的調理方。
與白虎加人參湯相比,本方津液不足的程度比較嚴重,故表現為形體羸瘦,舌紅少苔而口乾舌燥,乾咳等。
□消風散1. 皮膚搔癢,或發疹塊,搔之滲液,久發不癒。
2. 發熱感,煩躁,口渴。
3. 浮腫傾向,或小便不利。
七、黃連類方□黃連證1. 煩躁不安,或心悸,或失眠,或神志不清,身體自覺發熱。
2. 心下痞、胃痛、腹痛、下痢、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
3. 舌質紅或暗紅,質堅老,舌苔黃膩或厚或薄,舌面較乾。
(黃連舌)1. 煩躁不安是黃連證的重要指徵。
此外患者尚伴有心悸心慌、睡眠淺而易驚,甚或顛倒轉側,不得安眠。
嚴重得精神症狀可以表現為精神錯亂。
2. 凡心下痞者,必黃連與黃芩同用。
所謂心下痞是指胃脘部有一種脹悶的感覺,但按之並無肌衛現象,有的患者可以有輕度脹痛,按之更甚。
3. 腹診:用手作心窩部的觸診,患者往往會感覺不適或脹滿氣滯感,或疼痛感。
4. 黃連舌是黃連證的特異性指徵。
□黃連解毒湯1. 煩躁,不安感,焦慮,或抑鬱2. 面紅赤,上火,唇暗紅,出血傾向。
3. 黃連舌。
4. 心下痞,不適感,按之隱痛。
1. 火熱症候:不安感、焦躁感、失眠、精神異常、面紅充血、口乾舌燥、頭痛頭重等。
2. 黃連解毒證的患者大多是體格強健、面色紅或紫赤的男性,口唇暗紅,舌質暗紅堅老、乾燥,舌苔黃而乾膩。
3. 問診可知有煩躁、不安感、失眠、焦慮或抑鬱及頭痛眩暈、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狀。
4. 切診可以發現心下有痞悶不適感、抵抗感、壓痛感。
體檢可見血壓偏高、心率偏快,紅細胞計數及血紅淡白偏高。
5. 類方:溫清飲:合四物湯,是用黃連解毒湯兼見出血傾向、女性月經不調者。
荊芥連翹湯:溫清飲加荊芥、連翹、薄荷、柴胡、桔梗、白芷、甘草,用於頭面部炎症。
□陽熱體質外觀特徵:體格較強健,面色潮紅或紅黑,有油光,目睛充血多眵,口唇暗紅或紫紅,舌質紅或暗紅、質堅斂蒼老,舌苔薄黃或黃膩,腹部肌肉較緊張,按之有力或有不適感。
好發症狀:平時喜涼惡熱,喜涼飲,易煩躁、焦慮,好動,易失眠多夢,皮膚常有瘡癤,上腹部常痞悶不適,口乾口苦,常有口舌潰瘍,咽痛,小便黃短。
□黃連湯1. 惡風,發熱,汗出。
2. 煩躁,心動悸。
3. 心下痞或嘔吐,或腹痛,或泄瀉。
4. 舌質紅或暗紅,舌苔膩較厚,或前半部苔薄,後半部有白厚苔。
□小陷胸湯1. 上腹部、胸脅部痞痛、拒按。
2. 舌質紅,舌苔黃膩。
3. 或便秘,或噁心,或咳嗽氣急,痰黃黏膩。
黃連證伴見心下痞痛,按之更甚,便秘,或伴見胸脅苦滿、咳嗽喘息、痰黏而黃。
□三黃瀉心湯1. 煩躁不安,面部潮紅,或為大黃體質。
2. 心下痞,便秘。
3. 舌質暗紅堅老,舌苔黃膩或乾燥(黃連舌)。
4. 脈實有力、數、滑。
5. 吐血、衂血或出血傾向。
以紅、腫、熱、痛為表現的感染性化膿性癤腫,多見本方證□黃連阿膠湯1. 心中煩、不得眠。
2. 出血傾向或諸血證。
3. 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口燥咽乾、手足心熱、耳鳴頭昏、小便短黃、口舌糜爛4.心下痞、腹痛。
5.舌質紅或深紅、苔黃或花剝、起裂,脈細數。
1.本方適用於諸出血性疾患伴見心中煩、不得眠者。
2.本方治療失眠,見煩躁不安同時也有精神萎靡、脈細數舌紅少苔,且有入夜煩躁而白天稍安的特點。
、3.凡頭暈而眩,耳鳴心煩,口乾唇紅,脛酸懈怠,忽睡忽醒;或徹夜不眠,小便短赤,舌質紅,苔少,脈細數者。
4.黃連阿膠湯證的舌象有明顯的特徵:舌質紅或深紅;苔或薄黃,或舌苔花剝、舌面起裂紋;口腔黏膜常破碎。
□香連丸1. 腹痛、腹脹,裡急後重,痢下黏臭或膿血2.舌苔黃膩,舌質暗紅。
1.木香臨床用於腹痛腹脹。
2.香連丸方證中裡急後重,痢下黏臭或膿血,舌苔黃膩,舌質暗紅提示黃連證的存在3.臨床尚可以見到患者身熱有汗,煩躁等症。
4.若腹痛劇烈,裡急後重舌苔呈焦黃膩,可以加酒制大黃。
□左金丸1. 脘腹痛,脅脹痛,口苦,嘈雜,嘔吐酸苦水。
2.舌質紅舌苔黃。
1.吳茱萸用於止痛止嘔。
2.左金丸證的特徵是腹痛、嘔吐酸苦水。
3. 比較:臨床也見一些慢性胃痛,常見疼痛綿綿,且常吐酸水,但細問後知疼痛並不劇烈,常在空腹時發作,其酸水不苦、量多、清稀,患者自覺胃脘冷,口內淡而無味,舌質多淡紅,舌苔白滑,此類腹痛多為小建中湯。
左金丸香連丸相異治療上腹部疼痛,伴嘔吐酸苦水為主。
治療下腹部脹痛,伴瀉痢為主。
八、乾薑類方□乾薑證1. 嘔吐物、唾液、痰液、大便、尿液清稀,無惡臭。
2. 腹脹、腹痛,噁心,嘔吐,或咳喘。
3. 口不乾渴,惡寒喜熱,精神萎靡。
4. 舌質淡或淡紅,舌上有膩苔,苔多白膩,或灰黑膩,或白滑(乾薑舌)1. 屬於裡寒證。
裡只臨床表現以胃腸症狀為主,寒指機體新陳代謝低下,臨床表現為嘔吐物、瀉下物清稀無臭,痰液如水樣,患者惡寒喜熱,面色青黃,肢冷身寒,聲低氣微,舌淡白,苔白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