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妈妈的葡萄》有感
- 格式:doc
- 大小:15.26 KB
- 文档页数:3
《妈妈的葡萄》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阅读《妈妈的葡萄》这篇文章,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使学生掌握生字词,并能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人、关爱他人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珍惜和感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生字词,并能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课文《妈妈的葡萄》全文。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生字词卡片。
2. 教学工具:(1)投影仪或白板。
(2)教学PPT。
(3)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背景。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导入新课。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细节。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
(3)学生互相交流,巩固生字词学习。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小组讨论,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是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是否能掌握生字词,并应用于实际情景中。
(3)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幼儿园大班绘本《妈妈摘的葡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材为幼儿园大班绘本《妈妈摘的葡萄》,绘本内容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兔子和他的妈妈一起去摘葡萄的故事。
故事中小兔子很想吃葡萄,但是他的手太小,摘不到高处的葡萄。
小兔子在妈妈的帮助下,用聪明才智成功摘到了葡萄。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绘本故事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听说能力和想象力。
2. 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道理,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
3. 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到小兔子和妈妈之间的亲情以及团结互助的精神。
难点:让幼儿用语言表达故事情节,学会分享和合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绘本《妈妈摘的葡萄》、投影仪、多媒体课件、葡萄图片、画纸、彩笔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幅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PPT课件,展示葡萄园的美丽画面,引导孩子们谈论他们对葡萄的认识。
然后,讲述小兔子摘葡萄的故事,让孩子们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2. 绘本阅读(10分钟)教师带领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妈妈摘的葡萄》,边读边提问,让孩子们回答问题,以加深他们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同时,引导孩子们关注画面中的细节,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3. 讨论与分享(5分钟)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小兔子在故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是如何解决的。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动手操作(10分钟)让孩子们根据故事情节,用彩笔在画纸上绘制自己喜欢的葡萄。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孩子们完成作品。
完成后,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妈妈摘的葡萄小兔子——手小困难——摘不到葡萄妈妈——帮助聪明才智——成功七、作业设计1. 请孩子们回家后,把故事《妈妈摘的葡萄》讲给爸爸妈妈听。
答案:这是一个关于小兔子和妈妈一起去摘葡萄的故事。
小兔子很想吃葡萄,但是他的手太小,摘不到高处的葡萄。
幼儿园大班绘本《妈妈摘的葡萄》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绘本《妈妈摘的葡萄》,主要围绕绘本的第三章节“妈妈摘葡萄”展开详细教学内容。
内容包括:通过绘本阅读,让幼儿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学习描述葡萄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特征;引导幼儿学会感恩,珍惜家人的付出。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认识大自然的美妙。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事物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感恩家人,珍惜亲情,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让幼儿学会描述葡萄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特征。
重点: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认知能力,学会感恩家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绘本《妈妈摘的葡萄》、葡萄挂图、葡萄实物。
2. 学具:彩笔、画纸、葡萄味零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水果,引导幼儿关注大自然的美妙。
2. 新课呈现:阅读绘本《妈妈摘的葡萄》,让幼儿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
3. 实践操作:展示葡萄挂图和实物,让幼儿观察、描述葡萄的颜色、形状、味道等特征。
4. 例题讲解:教师示范描述葡萄,如“这个葡萄是紫色的,形状圆圆的,味道甜甜的。
”5.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观察葡萄,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描述。
6. 感恩教育:引导幼儿讨论妈妈为什么要摘葡萄,让幼儿学会珍惜家人的付出。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妈妈摘的葡萄2. 板书内容:葡萄的生长过程葡萄的颜色、形状、味道学会感恩家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人描述今天所学的葡萄特征,并表达对家人的感激之情。
2. 答案:幼儿描述葡萄的颜色、形状、味道,如“这个葡萄是紫色的,形状圆圆的,味道甜甜的。
”并说:“妈妈,谢谢你给我摘的葡萄,我很喜欢,你辛苦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每个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他们观察、描述事物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指导。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庭中观察其他水果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
本教案旨在通过阅读《妈妈摘的葡萄》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和感恩心。
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人物,理解故事情节。
2.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3.通过本文来培养孩子的感恩心和珍惜家庭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故事背景介绍在葡萄成熟的季节里,妈妈带着孩子去采摘葡萄。
孩子兴奋地拿起篮子,准备摘葡萄。
但他发现,妈妈总是站在篮子旁,不停地往里面放葡萄。
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不帮我摘?”妈妈却说:“你只有两只小手,妈妈可以送你更多的葡萄,让你吃到更多。
”2.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简短的介绍故事情节,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2)阅读故事老师可以逐段让孩子阅读故事,同时配合图画,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3)分析故事让孩子独立思考以下问题:①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②为什么孩子没有完成采摘葡萄的任务?③妈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④你在家里里有没有类似的情况?(4)展开讨论老师可以在班级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看法。
(5)情感体验让孩子们回忆自己和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光,或者和家人一起做过的事情,通过分享来感受家庭的温暖。
(6)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200-300字的文章来描述他们在家里的温馨时刻或者和家人一起做过的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培养孩子的爱心、责任心和感恩心。
2.难点:如何让孩子体验和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何引导孩子通过阅读来培养感恩心。
四、教学方法采用导入-阅读-分析-写作-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本次教学,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深入了解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并通过结合自身经历来体验其中的情感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上课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是否理解了故事中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语文水平。
《妈妈的葡萄》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故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和珍惜,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3. 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情动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表演,学生品德素养的培养。
2.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通过表演表达故事的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 采用角色扮演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故事课件,图片和道具。
2. 准备表演场地和音响设备。
3. 准备课后反思表,用于学生和教师的反思。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 阅读故事: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细节。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情节,分享自己的感受。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情节。
5.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1. 学生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2. 教师反思:教师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反思,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回答问题或小测验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的品德素养,观察学生在日常行为中的表现。
3. 评价学生的表达和表演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进行评估。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故事续写,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对故事进行延伸。
2. 开展亲子活动,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故事表演,增进亲子关系。
3. 邀请家长或社区人士来校进行故事分享,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通过观察绘本图片,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以及妈妈摘葡萄的情景。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教育幼儿学会感恩,懂得珍惜妈妈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想象,理解绘本内容,体会妈妈的爱。
难点:培养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绘本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准备《妈妈摘的葡萄》绘本、葡萄图片、画纸、彩笔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以歌曲《妈妈的爱的》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妈妈。
2. 基本内容:a. 教师简要介绍绘本《妈妈摘的葡萄》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观察绘本图片。
b. 分析绘本中的角色,让幼儿说出妈妈摘葡萄的辛苦。
c. 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葡萄的生长过程。
3. 拓展内容:a.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和妈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b. 让幼儿想象一下,自己帮妈妈做家务的场景。
4. 实践活动:a.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葡萄图片,鼓励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葡萄。
b. 让幼儿展示自己的画作,并分享画作背后的故事。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观察幼儿对绘本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幼儿在观察、想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情况。
关注幼儿在情感方面的表现,看是否学会了感恩和珍惜妈妈的劳动成果。
六、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绘本图片,让幼儿直观地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
2. 引导发现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
3. 情感体验法:通过讲述故事,让幼儿体验妈妈的爱,培养感恩之心。
七、教学内容:1. 学习绘本《妈妈摘的葡萄》的故事情节,理解葡萄的生长过程。
2. 学习描述妈妈摘葡萄的辛苦,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学习分享自己和妈妈的美好时光,增进亲子关系。
八、教学步骤:1. 展示绘本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葡萄的生长过程。
《妈妈葡萄》教学设计《妈妈葡萄》是一本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故事生动有趣,内容简单易懂。
通过这个故事的阅读教学,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开展绘本故事的解读和讨论,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针对这本绘本的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1.引入绘本:介绍绘本的背景,书名以及作者。
让幼儿感受书的外观,提问一些问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例如:你们知道葡萄是什么样子的吗?你们喜欢吃葡萄吗?你们喜欢看绘本吗?2.预测故事内容:先让幼儿观察绘本的封面,让他们合作判断故事的内容,并解释自己的判断理由。
例如:根据绘本的封面,我们可以猜测故事可能是关于葡萄的。
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呢?你们觉得这个故事会讲些什么?二、故事阅读2.解读关键词汇:引导幼儿寻找故事中出现的重要词汇,例如“葡萄”,“苗条”,“妈妈”等,让幼儿说出自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
3.角色扮演:选择一些幼儿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引导他们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使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
三、故事讨论1.问题导引:提出一些关于故事的问题,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
例如:你们觉得葡萄妈妈是什么样的人?你们喜欢主人公吗?为什么?2.小组互动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故事中的问题,然后由每个小组选一个幼儿来分享小组的观点和结论。
四、绘本创作活动1.绘本插画:让幼儿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场景或角色,然后用纸和颜色制作相应的绘本插画。
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图供幼儿参考和借鉴。
2.绘本故事写作:让幼儿根据自己所描绘的绘本插画,编写属于自己的故事,并通过绘本的形式来展示。
五、故事延伸活动1.葡萄拓印:准备一些葡萄,让幼儿将葡萄放在纸上,用颜料或墨水蘸上葡萄,然后在纸上进行拓印,制作出葡萄的印痕。
2.葡萄品尝:给幼儿准备一些新鲜的葡萄,让幼儿品尝葡萄的味道,感受葡萄的香甜与口感。
3.葡萄瓶艺术:准备一些一次性的透明杯子和纸,让幼儿在纸上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把纸卷成圆筒状放入杯子中,形成透明的葡萄瓶艺术品。
小狐狸长大后——续写《妈妈的葡萄》
自从狐狸妈妈和小狐狸走散后^^…………大家快来看!
自从狐狸妈妈和小狐狸走散后,两年了,小狐狸在深山
里四处寻找妈妈,他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一天,他来到以
前和妈妈居住过的山洞,看见一棵树下长着一棵葡萄苗,还
结了一串串葡萄。
他不解地自言自语:“树下怎么会长出葡
萄呢?”这时,小狐狸的肚子唱起了“空城计”,他便吃了
一串有一串,忽然记起了妈妈的话:“等着,妈妈这就去给
你找好吃的。
”于是,小狐狸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又有一天,小狐狸走过一个猎人家,发现门口挂着一张
红红的狐狸皮!他认出了这就是失踪两年的狐狸妈妈!
他痛不欲生,因为妈妈是他唯一的亲人。
一连几天,山
里都回荡着小狐狸那丝心裂肺的嚎叫,“呜——呜……”小
狐狸的心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最后,还是“自立”打败了“去死”的念头。
他仔细分析了原因,开始照料这棵葡萄苗,浇水、施肥、除草、杀虫……一切按计划行事。
这年春天,
葡萄苗结出了一大串,一大串的葡萄。
但他的脚步并没有就
此停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小狐狸又长大了,他从照料
葡萄苗发展到葡萄园。
小狐狸给这个葡萄园起了一个响亮的
名字——“亲情葡萄园”。
读《妈妈的葡萄》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妈妈的葡萄》,读后受益匪浅。
里面写的是一只狐狸妈妈给自己的孩子寻找食物的故事。
山洞里,小狐狸肚子饿了,狐狸妈妈就翻过三座山来到村庄摘了一串葡萄急忙往回跑。
快到山洞时狐狸妈妈实在跑不动了,就坐下休息。
忽然,听见了狗叫声,就知道猎犬来了。
狐狸妈妈大声叫:“孩子快跑!”小狐狸听到了就向深山里逃跑。
后来小狐狸到处寻找妈妈,一年、两年……小狐狸长大了就回到山洞去看一看,看见一棵树下长着一棵葡萄树,小狐狸就尝了一颗,“呀!好甜呀!”小狐狸于是想起了妈妈,就大声喊道:“谢谢您,妈妈。
”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她是一个既善良又普通的妈妈。
她每天为我的`学习生活操心,每次去上学,妈妈都把我的书包塞得满满的,有好吃的零食,有干净的衣服……生怕我饿着、冻着。
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和许多同学一样,我是在妈妈的关爱和呵护下长大的,以前我并没有体会到母爱的珍贵,直到有一年妈妈出去打工了,我才知道妈妈是这么的关爱我。
渴时妈妈给我倒水喝;饿时妈妈给我做饭吃;遇到困难时,妈妈给我勇气,鼓励我如何战胜困难。
妈妈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孩子身上,妈妈真伟大!
我真想对妈妈大声说:“妈妈我爱你!”
提起狐狸,大家马上为它贴上坏标签:比如狡猾,比如凶残,比如无情无意.....
《妈妈的葡萄》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山洞里,狐狸妈妈和狐狸宝宝相依为命。
一天宝宝想吃葡萄,妈妈翻过几座山趟过几条河为他摘来了葡萄,不料被园子的主人打伤。
妈妈逃出后,刚坐在门前的大树下歇脚,突然看见了猎人。
她大喊:“儿子,快跑!”儿子刚跑出洞口,猎人的枪口对准了儿子,妈妈奋不顾身挡在了儿子前面。
儿子脱险了,而妈妈却.....
故事中的狐狸妈妈为了让孩子吃上酸甜可口的葡萄,不顾山高路远,不顾疼痛,为儿子摘来了葡萄,在儿子遇到危险时,不惜自己的生命.狐狸妈妈为孩子送上的血色母爱让人为之流泪,为之震撼。
这份深深地爱子情、护犊意是多少“可爱”的动物所不及,甚至我们“伟大”的人类也未必做得到,难道能说狐狸是无情无义的吗?
故事《狐假虎威》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人们甚至把它变成了成语使用。
狐狸蒙骗老虎大王的“罪行”成了他永远洗刷不掉的罪恶。
这对狐狸太不公平了!面对老虎,狐狸急中生智,对老虎说;
“我是上天派来的,专管你们百兽的。
”愚笨的老虎马上跪在狐狸脚下。
狐狸在敌人面前沉着应战,想出巧妙地办法保护自己,何况他面对的是专门欺负弱小动物的老虎,为大家出了一口气,这有什么错?难道小白兔战胜大灰狼被称为聪明而狐狸就只能被看做狡猾吗?依我看,狐狸其实是一个智勇双全、打抱不平的的好狐狸。
所以,我要为狐狸平反,希望人们不要带着有色眼睛来看待狐狸,“聪明”、“有情有意”用在他们身上也挺合适的,你认为呢?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