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捷尔纳克事件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36.71 KB
- 文档页数:1
俄国文学中的名词解释一、普希金主义在俄国文学史上,普希金主义是一个重要的流派,代表了19世纪初俄国文学的高峰。
它以著名的俄国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为代表,强调艺术对人类生活的直接反映,并且提倡诗人应该成为社会的良心和道德导向。
普希金主义追求自由与个性,并反对虚伪、压抑和专制。
普希金主义的作品通常充满激情、浪漫,富于自由的艺术表达。
二、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主义是以著名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为代表的俄国文学流派。
托尔斯泰主义强调个体的时间、空间和存在感,倡导道德的理想化,强调在艰难困苦中实现自我拯救,并追求真理和精神上的豁达。
这种思想流派的作品通常反映尘世的苦难、人性的矛盾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托尔斯泰主义在俄国文学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义是以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为代表的文学流派。
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义主张透过对人类内心最真实和最深层次的探索来揭示人性的本质。
这种流派的作品通常探讨人性的黑暗面、道德的极限和罪恶的存在。
陀思妥耶夫斯基主义作品的特点是充满了痛苦和纠结,但也透露出对人道主义思想的探索和对爱与信仰的渴望。
四、巴别主义巴别主义是以俄国作家伊萨克·巴别尔的作品为代表的流派,特点是文笔生动、叙事技巧独特。
巴别主义作品常常展示个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下的命运,强调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关注社会现象和对社会正义的呼喊。
这种流派的作品以其细致入微的描写和戏剧性的情节而闻名,并且经常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来提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
五、帕斯捷尔纳克主义帕斯捷尔纳克主义代表了著名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作品,其影响力超越了文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这种流派的作品通常深入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人性的复杂性和存在的困境。
帕斯捷尔纳克主义作品的特点是富有哲思和追求心灵上的自由。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内容梗概十岁的尤拉爬上妈妈的坟头,在寂廖的秋日长空下哭了起来。
舅舅尼古拉让他住在戈罗梅科教授家中。
医科大学毕业后,他同教授的女儿托尼娅结了婚。
在动荡的年代,少女拉莉莎一家来到了莫斯科。
她的美丽和聪颖竟使她遭到了母亲的情人科马罗夫斯基的蹂躏,但她终于凭着自己的坚韧和尊严修完了大学,嫁给了热恋她的安季波夫。
战争来了,日瓦戈医生(尤拉)被迫离开托妮娅和刚出生的孩子,到前线当军医。
拉莉莎的婚姻也一直笼罩在科马罗夫斯基的阴影下,丈夫帕莎离家从军。
到前线寻找丈夫的拉莉莎与日瓦戈不期而遇了,在工作中彼此萌生了爱慕之情,但终于各奔东西。
日瓦戈回到家中发现一切都面目全非,革命胜利时的激动和赞赏之情也随着之后的饥寒交迫烟消云散了。
为了度过困难,日瓦戈举家迁往乡下。
在瓦雷金诺,日瓦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一次在图书馆,他意外地碰到了拉莉莎。
交往中,他知道了拉莉莎的丈夫和关于科马罗夫斯基的故事,但两人愈来愈亲密。
日瓦戈挣扎在对托妮娅和拉莉莎的爱中,终于决定回到妻子身边。
在回家的路上,他被游击队掳去当了军医。
日瓦戈一心思念和担忧着托妮娅和拉莉莎,几经周折,终于逃出了游击队。
但回到了尤里亚京的日瓦戈发现托妮娅已经带着孩子们回到了莫斯科,并被迫迁居巴黎。
疲惫和憔悴之下,日瓦戈患了重病,拉莉莎细心而深情的照顾他。
在艰难时世中,他们思考着人生,彼此深深相爱,却无法摆脱对亲人的愧疚和牵挂。
时局动荡,拉莉莎和日瓦戈回到了瓦雷金诺。
在这片白茫茫的雪地上,日瓦戈找到了平生未有的幸福,他沉浸在甜蜜的爱情中,找到了无尽的创作灵感。
可不久科马罗夫斯基却用计带走了拉莉莎,日瓦戈的梦破灭了。
几天后,来看望拉莉莎的帕莎也自杀了回到莫斯科后,日瓦戈贫穷而落寞。
他与善良的玛丽娜成了家,但仍与一切格格不入,终于在一次心悸突发中阖然长逝了。
拉莉莎参加了他的葬礼并整理了他的遗稿后就被捕了,从此音信全无。
研究综述1956年冬,帕斯捷尔纳克完成了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的创作,由于作品涉及到了俄国知识分子对待十月革命的态度问题而未能在国内发表。
名词解释欧美文学共分七个时期,古代文学、中古文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文学.1、含泪的讽刺。
鲁迅称其为“含泪的笑”,是“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果戈理自己的说法是,“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历览一切壮大活动的人生。
”(语出《死魂灵》)分明的笑,即以夸张的手法,典型化的细节,个性化的肖像描写等,突出人物外表和内心的矛盾,刻划人物的性格;不分明的泪则是作者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对地主的无聊的堕落,表示同情和哀惋,并对理想的地主社会充满幻想。
2、《狄康卡近乡夜话》散记式的故事集。
乌克兰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假托养蜂人鲁德·潘柯讲述出。
劳动者的智慧﹑勇敢﹑酷爱自由,统治者的卑劣﹑愚蠢。
有绚烂如画的夏日原野,有幽静朦胧的南国月夜,有被白雪封盖的童话般的冬日黄昏,也有瞬息万变﹑雄伟浩荡的第聂伯河的奇景。
3、自然派是19世纪40年代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呼吁妇女解放,在文学题材、文学语言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创新。
“自然派”原是俄国反动文人对该派的贬称,别林斯基接过它,经过多次理论上的阐述,赋予新的含意,并热情地肯定了自然派批判现实的倾向。
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名。
4、威塞克斯小说哈代以其故乡英国西南部农村(古称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所作小说的总称(又称性格与环境小说)。
反映了十九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农村的生活,特别是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农村之后所激起的剧烈社会变动,农民的破产,农村经济、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以及人们的精神痛苦。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宗教、教育制度多有批判。
有浓厚的宿命观念和悲剧气氛。
5、现代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小说创作,内容是现代人面临的问题。
题材是超脱的,具有描绘主体的意识。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33.狂飙突进运动(1)18世纪70至80年代,在德国发生的一场文学运动。
(2)要求个性解放,崇尚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
(3)代表作家有席勒和歌德。
34.荒诞派戏剧(1)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后流行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
(2)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
(3)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品特和阿尔比等。
35.俳句(1)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形式最短小的诗歌形体。
(2)由“五、七、五”句式共17个音组成,含蓄、凝炼,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
(3)代表作家是被尊为“俳圣”的松尾芭蕉。
32.神曲——中世纪诗人但丁的著名作品。
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在中世纪神学体系的框架下,展示了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在信仰(贝雅特丽齐)和理性(维吉尔)的指引下,经过苦难和考验走向光明与至善的历程。
分为3部,每部33歌,加序曲,共100歌。
33.社会问题剧——19世纪七八十年代,挪威剧作家易卜生随着对资本主义社会认识的加深,把创作的重心从中古的历史传说转移到迫切的社会问题上来。
他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伤了一系列剧本,这些剧本中借助艺术形象和情节提出有关政治、法律、宗教、家庭、婚姻、伦理道德、妇女命运等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资产阶级的虚伪骗诈、自私自利等到恶迹败行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由于这些剧本挖掘了社会的弊病,提出许多尖锐深刻的社会问题,所以有“社会的问题剧”之称。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主要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到。
34.新感觉派——新感觉派标志着日本现代派的诞生,也标志着西方现代派文学开始在日本生根发芽。
打捞感觉派刚刚诞生时,完全模仿西方现代主义。
横光利一认为:“未来派、立体派、达达派、象征派、构成派以及如实派一部分,都是属于打捞感觉派的东西。
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生平一、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人生经历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890年——1960年),俄罗斯诗人。
所著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为他赢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但由于受到国内的反对,他谢绝了这项荣誉。
该书描写俄国人在革命时期的徘徊、苦闷和爱情,以及革命带来的后果,小说成为国际畅销书,但在苏联只能以译本秘密流传。
1890年2月10日(旧历1月29日),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家庭里。
他的父亲列昂尼德是个画家,母亲罗莎·考夫曼是一位钢琴家。
通过父母鲍里斯很早就认识了各国一些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音乐家。
帕斯捷尔纳克11岁以前一直在家庭里接受教育,以后就读莫斯科德国文法学校和第十五大学预科,这两所学校都强调古典文学的教育。
高中期间他跟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克莱宾学习音乐,由于对技艺缺少兴趣,后来他放弃了音乐。
1909年帕斯捷尔纳克进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律,但兴趣马上又转向了哲学。
在莫斯科参加毕业考试前,他去德国马堡大学学习了几个月。
在这些年当中他已开始在写诗。
由于帕斯捷尔纳克的一条腿受过伤,使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期间免于服兵役。
他为了自立干过许多工作,出版了最初写的一些诗和翻译作品。
1922年在他与叶甫盖妮娅·洛里埃结婚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位引人注目的年轻诗人。
革命以后,他的父母和姐妹都移居德国,但帕斯捷尔纳克仍留在莫斯科。
1931年他同叶甫盖妮娅离婚,又和齐娜伊达·涅伊哈乌斯结合。
30年代末,当斯大林加强意识形态方面的清洗时,帕斯捷尔纳克停止了出版诗集。
他居住在莫斯科郊外彼烈杰尔金诺,从事翻译工作。
他的儿子列昂依德生于1937年。
1949年帕斯捷尔纳克认识并爱上了在《新世界》文学期刊工作的伊文斯卡娅。
虽然他没有跟齐娜伊达离婚,伊文斯卡娅也在监狱里呆了5年,但是这段浪漫史在他一生最后的14年中一直保持着。
外国文学研究解析帕斯捷尔纳克的自传体散文张纪u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编号:11542237)。
自20世纪20年代下半叶开始,俄罗斯文学界出现了许多关于作家创作与生活经历有关的回忆录。
后来,以诗情浓郁的长篇小说5日瓦戈医生6获得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在此时也转向了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并先后完成了两部自传式的散文作品)))5安全保护证6(写于1930年)和5人与事6(写于1956)1957年)。
这两部作品互为补充式地记录了帕斯捷尔纳克前半生的生命历程(从帕斯捷尔纳克的幼年时代至20世纪30年代),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复杂而敏锐的思想历程。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帕斯捷尔纳克结束了第一次婚姻,开始了/第二次诞生0式的新生活。
因此,他想对过去的情感和创作进行一次总结。
这部自传从1900年讲起,那时帕斯捷尔纳克已经十岁,散文的落笔是在马雅可夫斯基的葬礼上。
作品的第一部分讲述了他在莫斯科大学的学习情况,是怎样与音乐分离的,最初从事文学的活动以及对马尔堡学派的最初认识;马尔堡时期是自传第二部分的基础,尚未消失的爱情经历和拒绝接受著名哲学家柯亨对他选择人生道路的建议,引起了帕斯捷尔纳克的/第二次诞生0;在第三部分,马雅可夫斯基的形象占有重要位置,他的死与里尔克之死彼此呼应。
帕斯捷尔纳克曾说:/我在20年代时写的自传5安全保护证6中,分析了构成我生活的种种情况。
遗憾的是那本书被当时流行的一种通病)))毫无必要的造作)))给糟踏了。
0[1]177实际上,这是帕斯捷尔纳克的过谦之词,5安全保护证6在他的创作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文本中留存着帕斯捷尔纳克对过往生活的印记,对心爱人的怀念,并说出了当时关于艺术的体验与观念,这些内容都是作家对心灵世界的一种展示。
这部作品也是帕斯捷尔纳克与过去自我的告别,是他的精神遗言,是他的自我辩护。
但这绝不是一部作家的忏悔书,其本质是一份关于艺术的宣言。
《外国文学史·下》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2四、名词解释:1、“梅塘集团”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坛由六位作家组成的文学创作团体。
1870年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使得法国的一些爱国主义作家大为震惊和感慨。
当时,一群作家聚集在巴黎郊外左拉的梅塘别墅,结成了“梅塘集团”。
这些作家是保尔·阿莱克西(1847-1901)、昂利·塞阿(1851-1924)、莱昂·埃尼克(1851-1935)、于斯曼(1848-1907)和莫泊桑(1850-1893)。
他们气质相近,情趣相投,既有共同的爱国之心,又有相同的哲学倾向。
1879年,在一次聚会时,左拉提议各人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
不久,左拉写了《磨坊之围》,于斯曼写了《背上背包》,莫泊桑写了《羊脂球》,其余三人也各交一篇。
这六篇小说于一八八O年交给沙邦节书店出版,题为《梅塘之夜》。
莫泊桑的《羊脂球》立即受到文学批评家和读者的赞赏,被推为六篇之中最好的一篇,从此莫泊桑蜚声文坛,阔步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
“梅塘集团”的成员以标榜自然主义自居,他们汇集而成的《梅塘之夜》,被看作是这个集团发起的自然主义运动的宣言。
尽管他们之中有的人开始不赞成自然主义,或者后来否定了自然主义的理论,但他们的一些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打着自然主义的烙印。
2、“长河小说”river novel:“长河小说”即多卷集长篇小说,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七卷的序言中写道:“在我看来,《约翰·克利斯朵夫》始终就像是一条长河。
”长河小说的称谓得之于此。
这种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长河小说并非可以无限地写下去,它们一般都在100万字至150万字之间,因此,有别于那种滥写的通俗小说。
长篇小说的功能由此得到了充分而又有节制的利用。
长河小说是在《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表现主义的思想倾向?表现主义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实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2、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怎样表现人在现代社会的异化的?《变形记》写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
社会现实是一个使人异化的存在,格里高尔为了生存整日奔波,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最终成为异己的存在物,被社会与家庭抛弃。
现代人面临的正是自我的丧失和变异,即使在自己的亲人中间也找不到同情、理解和关爱,人与他的处境已经格格不入,人成为他所不是的东西,同时却对自己这种异化无能为力。
而这一切,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
在现实中人不会变成甲虫,但是却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
3、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色是什么?卡夫卡小说艺术突出的特点是营造幻象、虚拟现实、荒诞变形、描写细致。
营造幻象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方法和特点。
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的世界,一个并不存在的荒诞的世界,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
虚拟现实也是卡法卡小说创作的方法和特点。
他的小说擅长营造一种在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存在,但又有逻辑上的存在可能性的现实情景,是未必发生却可能发生的情景。
心理时间:哲学中的“时间”不是通常理解的体现在钟表刻度上的物理时间,而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时间。
4、《喧哗与骚动》所设计的班吉叙事有何意义?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福克纳的刻意追求。
首先,班吉的讲述呈现了文学感性的具体性和原初性。
整个世界在班吉眼里,是由一个个具体事物构成的,都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他的感官世界密切相联,这种原初性反映了福克纳文学想象力的原创性,而班吉这个形象也是其他小说家所没有塑造的,是福克纳对世界文学形象长廊的独特贡献。
其次,白痴叙事有助于表现意思流的创作技巧。
在他的叙述中,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混在一起,难以分清,更逼真地反映了人的无意识的混乱与混沌。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
在真之前,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解冻》一书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此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
解冻文学“解冻文学”倾向于对过去的僵化的文学模式的反叛,更多的是以一种理性的、清醒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对待现实生活。
“解冻文学”以爱伦堡的《解冻》为发端,开创了一个文学潮流。
首先,要求重视人,呼唤人性的复归,要求重新确认“人"的地位,要求文学站在“人性本位”的高度,直面和批判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解冻文学之前的苏联文学作品往往写事重于写人,“生产小说”、“商业小说"、“农业题材”、“工业题材"等都是指写事,而不是写人,解冻文学力图走出这种文学误区。
其次,要求重新发掘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打碎即往的虚伪的、矫饰的既“瞒”又“骗”的政治口号式的创作毒流。
1953年底至1954年上半年,苏联的《新世界》导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它们触及到了当时十分敏锐的社会问题。
其中,波麦兰采夫的《论文学的真诚》最有代表性.该文揭露了文学中“粉饰现实”的种种积习和手法,呼吁作家拿出“真诚”和“良心”,写“生活的真实"。
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响。
苏联在这个时期发表了一连串反官僚主义题材的小说,如亚·雅申的《杠杆》、丹·格拉宁的《个人意见》等。
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在30年代遭镇压而死的作家的作品。
苏共20大后,思想解放界的“解冻”思潮一泻千里,波匈事件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边串事件接二连三发生,加上国内出现“莫斯科大学事件”,使苏共领导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帕斯捷尔纳克(Pasternak)诗选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出版的诗集有《云中的双子星座》、《生活——我的姐妹〉、《主题与变奏》、《第二次诞生》、《雨霁》以及长诗《一九零五年》和《施密特中尉》。
----------------------------------------------------------梦魇每夜他从达玛拉家那边过来,包裹在冰川般的幽蓝里。
他用一对翅膀标出恶梦呜咽和结束的位置。
没有号哭,也没有包扎他裸露而带着鞭痕的手臂。
格鲁吉亚教堂的栅栏庇护着越界的石板。
不管那碑顶的驼峰有多讨厌,它至少没有在栅栏的荫处翩跹起舞。
长明灯边的唢呐对公爵之女缄口不提。
但那发丝间有闪光扑朔,像白磷在噼叭作响。
那个庞然大物却没有听见高加索因悲伤而白了头。
在离窗一步之遥的地方,他掸去斗蓬上的毛发;他指着冰峰起誓:"睡吧亲爱的,我必如雪崩再来。
"1917年夏(阿九译)----------------------------------------------------------- 眷恋为了给这卷书一个题记,大漠陷入喑哑。
群狮长啸,猛虎般的黎明让吉卜林无法摆脱。
一种可怕的眷恋像干枯而渊深的洞口显现。
而它们在摇晃颤抖,摩肩擦背,晾晒着自己的皮毛。
现在它们沿着这些诗行摇晃,直到跃然出格;它们穿过林间空地钻进雾中,做起了恒河大梦。
黎明寒冷而阴险地钻入巢穴中,丛林里不仅湿气弥漫,而且薰香缭绕。
1917夏(阿九译)----------------------------------------------------------- 少女一片金色的积雨云露宿在巨大的礁石上。
---- 莱蒙托夫从摇曳的花园那边,一根小树枝冷不丁飞到镜子里。
如此巨大而伸手可触,笔直的枝头还挂着一粒翡翠。
整个院子一片狼籍,笼罩在这扑面而来的纷乱中。
它如此可爱,博大如一座花园,但本性却更像一个妹妹,另一方镜子。
帕斯捷尔纳克:因不愿歌功颂德而被权力批判的他,只想要安静书桌与消极自由原创叶克飞欧洲价值 2021-05-30 09:43一个写作者需要一张安静书桌,本不该是奢侈的要求“在苏联,他(帕斯捷尔纳克)惨遭批判与辱骂,因为他写了一部绝大多数苏联人并没读过的长篇小说。
而在西方,他获得众口赞誉,则是因为他写了一部与他一生所为毫不相干的长篇小说。
”——米沃什今天是帕斯捷尔纳克忌辰。
1960年5月30日,他在癌症和抑郁症的双重摧残下黯然离世,当时的苏联官方并未举行任何追悼仪式。
直到1982年,前苏联政府才陆续为其恢复名誉。
这位作家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却在前苏联引发轩然大波,不但作品遭遇批判,其本人也被作协开除。
他只能被迫拒绝诺奖,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唯一因获奖反遭屈辱的作家。
关于这段历史,后人已说得太多,或是当作警示,或是充当呐喊。
但六十年后的我们,如果仅仅将一位历史人物幻化为符号,将一段历史当作参照,固然理性,却多少漠视了当事人——当帕斯捷尔纳克因为人生跌宕成为某种象征时,人们往往忘记了他只是一个需要一张安静书桌的写作者。
何况,后人提起前苏联知识分子,往往直接置于大时代之下考量,从未跳出“前苏联”和“冷战”这两个范畴。
对于帕斯捷尔纳克来说,这远远不够,甚至无法寻得其精神源头,也无法理解他对一张安静书桌的极度渴望。
记得那年在德国马尔堡,寻找格林兄弟的母校——马尔堡大学的某栋建筑。
在老城中兜兜转转,遍寻不获,便问路于人。
对方刚好是马尔堡大学的学生,一手向我指路,另一只手还拿着本书。
我虽不懂德文,却认得封面上《日瓦戈医生》的电影剧照。
对方见我留意他手上的书,临走时还不忘竖起大拇指说上一句,听发音,正是帕斯捷尔纳克的名字。
在德国排名并不靠前的马尔堡大学,为世界贡献过十余位诺贝尔奖得主,半数为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还有几位化学奖获得者,唯一文学奖获得者正是1958年的帕斯捷尔纳克。
1914年,也就是一战爆发那年,他离开马尔堡,回到莫斯科。
长河小说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时期产生的,通过一两个人的一生经历去反映一个时代的变迁的多卷本小说。
优点是描写集中,容量较大。
2.罗兰认为,生活就像一条长河那样,连续不断地流动,小说也应反映这种丰富、博大、不停地发展的状态。
3.这种“长河小说”,气势雄浑,具有史诗的规模。
同时,发展脉络清楚,一气呵成,从结构上来说显得更为完整。
愤怒的青年1.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个文学派别。
这个派别的作家塑造了一种新的任务类型:他们是出身工人家庭或中下层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所受的教育高于所出身的阶层,可是他们并不想成为绅士;他们对掌权者的特殊享受津津乐道,但又把权力看成可笑而又不道德的游戏。
这是一种反英雄人物。
2.代表作品有艾米斯的《幸运的吉姆》,约翰·奥斯本的《愤怒的回顾》迷惘的一代1.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文学流派,海明威在《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中引用斯泰恩的一句话: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该流派因此而得名。
2.特点是痛恨帝国主义战争,关心战后青年一代的命运,反映当时美国青年普遍的迷惘情绪,以此为出发点,表现帝国主义精神危机。
3.代表作家海明威和菲次杰拉德,代表作品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冰山原则A.1932年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第一次提出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B.即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最大限度地藏在形象中,使之情感丰富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且隐而不晦,让读者通过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C.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构成冰山原则的四要素,也是海明威的基本创作风格。
D.代表作品有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硬汉形象1.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有拳击师、斗牛士、猎人、渔人等,他们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外国散文:帕斯捷尔纳克【作者简介】爱伦堡(1891—1967)苏联俄罗斯作家、社会活动家。
生于工程师家庭。
曾任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副主席。
早期作品有诗集《我活着》、《祈祷俄罗斯》等,长篇小说《尼古拉·库尔波夫的一生和毁灭》等。
中期有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获1942年斯大林奖金)、《暴风雨》(获1948年斯大林奖金)。
后期有长篇小说《九级浪》和中篇小说《解冻》及六卷回忆录《人·岁月·生活》,这几部后期作品,均引起很大反响。
此外,尚有评论和政论多种行世。
【帕斯捷尔纳克】全文我到莫斯科不久便遇见了鲍·列·帕斯捷尔纳克,他把我带到他家里去了(他当时住在普列奇斯坚斯克大街附近)。
我的笔记本上有一行简短的字句:“帕斯捷尔纳克。
诗作。
怪脾气。
楼梯。
”我拿起另一个笔记本,翻到1941年7月5日。
在“德国人说,他们已渡过别尔津纳河”这一行文字之后和“五点钟,罗佐夫斯基”之前记道:“帕斯捷尔纳克。
疯狂。
”1917至1941年……在这二十四年间,我有时很少同帕斯捷尔纳克见面,有时几乎每天相见。
这个期限对于了解一个哪怕是十分复杂的人似乎也是很充裕的,但是我却往往觉得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依然同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那么神秘。
这也说明了1941年的摘记。
我喜欢他,无论过去和现在我都喜欢他的诗;在我遇到过的所有诗人当中,他口齿最笨,又最接近音乐的要素,最富有吸引力,又最使人难以忍受。
我现在打算按照我所见到的和我所理解的那样把他描绘出来。
这将主要是1917至1924年的帕斯捷尔纳克,当时我们经常长谈、通信。
1926年、1932年、1934年在莫斯科,1935年在巴黎,而后又在莫斯科——在战争的前夜和战争爆发后最初的几周,我们都经常见面。
我们没有发生什么龃龉,却不知为什么就默默地分手了;偶然相逢时,也只是互相握握手,说是必须再见见面,然后就分手了,直至下一次的偶然相逢。
自然,我并没有全面描述帕斯捷尔纳克的奢望,甚至也不想写他的青年时代——他身上有许多东西是我不理解的,也有许多东西是我不知道的;不过我将要描绘的既不是一尊圣像,也不是一幅漫画,而是肖像的习作。
帕斯捷尔纳克事件名词解释
帕斯捷尔纳克事件指的是苏联作家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
捷尔纳克所著的小说《日瓦戈医生》在1958年发表后引发的
一系列政治斗争和文化冲突。
小说以苏联政治环境为背景,描写了一位医生日瓦戈在斯大林时代的苏联面对道德和伦理选择的挣扎。
小说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国际声誉,并于1958年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苏联政府对这本小说并不赞同,认为其揭示了苏联政治体制的黑暗一面,以及对集体农庄政策的批评。
因此,政府开始对帕斯捷尔纳克进行打压和迫害。
他被剥夺了苏联作家协会的会员资格,并面临着文学创作和发表的压力。
此外,苏联政府还通过各种方式对小说进行封禁和抵制,禁止它在苏联领土内出版和传播。
帕斯捷尔纳克事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声援,许多国际作家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声明支持帕斯捷尔纳克的创作自由和言论自由。
面对国际压力和声援,苏联政府不得不允许帕斯捷尔纳克接受诺贝尔文学奖,但他却选择不前往瑞典领取奖项,因为担心自己及家人的安全。
帕斯捷尔纳克事件成为苏联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展示了当时苏联作家在文学创作自由和政治压力之间的艰难抉择。
同时,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言论自由和人权的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