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与开敞空间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25.06 MB
- 文档页数:33
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20年末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9 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46 平方米(含附属绿地),绿地率42%,绿化覆盖率为47%。
”长沙市人民政府昨日对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完成批复,同时还出台了《长沙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凡在规划区范围内有关绿地的一切生产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规划。
【目标】全国一流生态园林城市据了解,长沙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分市域和都市区两个层次,市域范围包括市区(即五个行政区: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开福区、岳麓区),一个县级市(浏阳市)、三个县(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总面积11819.5 平方公里,主要确定域内绿地系统总体布局结构和自然保护区范围;都市区范围包括市区,长沙县的星沙镇、暮云镇、黄花镇、梨镇,望城县的高塘岭镇、坪塘镇、丁字镇、雷锋镇、星城镇、含浦镇、黄金乡,总面积1450 平方公里。
规划目标为,把长沙建设成为融山、水、洲、城于一体,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全国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
实现“森林进城,园林下乡,城乡绿化一体” 的总体目标,形成“绿地公园化、庭院园林化、乡村生态化”的城市生态格局和以森林为主体、生物多样化、多功能、立体化的绿色生态系统。
【市域】一廊、四带、四区结构《绿地规划》表示,市域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结构以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为核心,构建“湘浏纵横,沩围含城”市域大绿色空间体系。
利用连云山、九岭山、沩山、大围山和湘江水立山水相间的城市开敞空间体系,形成“一廊、四带、四区”空间结构。
“一廊”:湘江生态廊道,即市域大绿色系统格局中的主轴。
建设沿江绿化生态保护带,中心城区范围内以景观性绿地为主,城区以外区域以生态绿地为主。
“四带”:浏阳河、沩水河、捞刀河、靳江河生态绿化带,结合湘江及大小湖泊、水库等水体形成交织成网的河道风光带,即市域大绿色空间的骨架。
沿河发展生态农业和林业。
“四区”:西部自然生态区、东部自然生态区、北部农业生态区、南部农业生态区。
新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索——以《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为例十九大国家提出生态文明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理念,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拓展新思路,更加强调城市园林绿化的人居服务功能。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注重多规合一和城乡统筹,综合国土、城市、环保、农林、风景名胜区等多类规划,统筹城市绿地和乡村绿色空间,构建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安全格局和绿色空间游憩体系。
新颁布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相比老规范,对各级生活圈居住区配建公共绿地要求更高,强化绿地服务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使市民在居家附近能够见到绿地、亲近绿地。
探索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和方法,是一项战略而紧迫的工作。
本文以《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2018-2035)》实践为例,探索新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思路和方法。
1无锡基本概况和绿化现状无锡拥有丰富而优越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是全国十大旅游观光城市之一。
长期以来,无锡在社会与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绿化和人居环境建设。
自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之后,无锡站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高度,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绿色无锡”建设,城市绿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公园绿地建设有序推进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突出的是总量偏少、空间分布不均衡。
公园绿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南多北少、西多东少、中部不足的情况。
另外还存在公园绿地对居住用地的服务覆盖率偏低,公园重绿化轻功能、内涵不丰富等问题。
沿湖沿山沿河建设的生态多位于城市边缘,交通可达性较差。
2规划策略:1、绿地网络化。
加强区域结构绿廊和公园绿道建设,营造无锡生态网络,加强绿色空间整体保护和系统建设,使生态空间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
2、提倡公园+。
增强公园教育、康体、文化陶冶等功能,丰富主题公园类型与建设,强化公园人文内涵。
综合公园、郊野公园的建设上,应增强郊野公园的文化、科普、生态等教育功能;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的建设可以公园绿色空间为基底,融合城市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应急避险、地下社会停车场等建设“绿色综合体”,以增强公园功能的复合性。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开放空间的概念。
城市绿地: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城市行政区域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职位为主要形态的用地。
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指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地貌特征、基础种植和地带性园林植物,根据国家统一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规划设计的和现有各级各类园林绿地用植物群落的形式绿化起来,并以一定科学规律给予沟通和连接,构成的完整有机的系统,这一系统同时与自然、河川等城市依托的自然环境、林地、农牧区相沟通,形成城郊一体的生态系统。
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子系统。
开放空间:开放空间是国外常用的大致与我国绿地相当的概念。
广义的开放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能量交流的重要场所,强调空间概念本身的开放性和可达性,不仅包括城市内部和外围的山体、水体、植被、林地等具有自然特征的空间,也包括城市中的公园、广场、庭院、步行街等人工环境。
开放空间涵盖的空间远远大于城市绿地涵盖的空间。
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其中的专项规划,是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与细化。
⏹城市总体规划应明确城市绿化的目标和布局,规定城市各类绿地控制原则和指标,分层合理布置公园绿地,确定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等的绿线。
⏹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明确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绿地的界线,规定公园绿地的绿化用地率、出入口、停车位、建筑密度等,规定附属绿地占单项建设用地的比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与城市规划的内容与阶段相协调,优化人居环境,满足生物多样性、景观丰富性、维护经济性等城市发展需要。
关于大连市城市广场绿地与开敞空间的分析研究城市与环境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07级王世贤学号:20071136010019关于大连市城市广场绿地与开敞空间的分析研究人类所做的城市规划一方面要保障城市各项功能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减少城市建设及其相关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有意识保护和恢复环境;另一方面,又要利用包括规划在内的各种人工手段努力创造出更为接近自然的城市环境,以缓解过度人工化的环境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城市规划的种理念需要通过绿化及开敞空间系统规划具体落实。
而作为大连市的城市规划主要特色的是大连的广场,同时各大广场又连接了大连的交通网,结合教材《城市规划》第十章内容城市绿化及开敞空间系统规划,我将结合图片对大连市的几个较有特色的广场进行简单介绍:一、星海广场:星海广场,10多年前这里是垃圾场,现在规划建成了大连乃至全国知名的海滨广场。
它建于1997年6月30日。
中心广场面积4.5万平方米,广场中心全国最大的汉白玉华表,高19.97米,直径1.997米。
围绕华表的的汉白玉石柱高12.34米,各自托起的是一盏宫灯。
广场中心仿效北京天坛圜丘的设计,由999块四川红大理石铺成,大理石上刻着天干地支、24节气和12生肖,广场内圆直径199.9米,外圆直径239.9米,环绕广场周围的是大型音乐喷泉,从广场中央大道中心点北行500米是会展中心,南行500米是蓝色的大海,中央大道红砖铺地,两侧绿草如海。
从开敞空间的设计来讲,星海湾广场设计与建设的诸多方面均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巧妙结合,是广场文化地充分发挥,它用综合的方法提高了市民的舒适程度。
作为星海湾广场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由10年前垃圾场所改造而成的,而城市规划的第一方面正提到了这一点。
另外一点,在于星海湾广场有着大片的绿地,它为市民提供休息与游览的活动空间,这里也必须提到它的功能:1、提供户外活动场所,它成了旅游者喜爱的参访目的地,是城市居民清晨锻炼身体、傍晚散步的好去处2、改善城市景观,它与不远处的贝壳博物馆互相辉映,烘托出幽邃的气氛,形成有效的视觉缓冲与隔离。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全省城市“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日期】2022.04.06•【字号】晋建城字〔2022〕57号•【施行日期】2022.04.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推进全省城市“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晋建城字〔2022〕57号各市园林局(中心)、城管局、住建局、省综改区建设部: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山西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拓展城市绿色空间,优化完善绿地布局,提升城市园林内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按照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要求,现就推进“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重要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科学统筹规划,明确建设标准,典型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建设,规范管理运营,发挥综合效益,通过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破硬植绿、垂直挂绿、科学护绿等方式,在中心城区、老城区建设一批小而美、精而巧、匀而多的“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公共绿色福利获得感,让百姓体会园林绿化“微幸福”。
(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群众的愿景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满足群众需求的角度来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小微绿地”和“口袋公园”,提升公园绿地服务均等化程度,打造功能复合、形式多样的绿色共享空间,把城市建成美丽、包容、公平和幸福的公园城市。
城市绿化建设标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城市绿化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绿化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提供了宜人的居住和工作条件,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城市绿化建设,提高绿化质量,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化建设标准至关重要。
一、整体规划与设计城市绿化的整体规划和设计是城市绿化建设的基础。
根据城市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绿化规划。
要考虑到城市功能区的要求,根据城市人口密度和交通状况,确定各功能区的绿化面积和类型。
同时,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景观美观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绿化植被选择与配置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绿化植被的选择与配置至关重要。
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应性强、抗灾能力强的本地植物种类。
同时要合理安排不同种类的植物,形成绿化景观的层次感和丰富性。
在城市建设中,可以通过引进当地特色植物和适应性强的外来植物,丰富城市植被的种类。
三、绿化材料选用与保护在城市绿化建设中,绿化材料的选用与保护是关键环节。
要选择符合环保要求、质量可靠的绿化材料。
在栽植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土壤改良剂和植物营养剂,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
同时要加强绿化材料的保护,制定相应的维护管理措施,确保植物健康生长。
四、绿化设施建设与维护城市绿化建设不仅包括植物的种植,还包括绿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绿化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城市规划,满足人们的需求。
绿化设施的种类包括公园、绿地、花坛、休闲广场等。
在建设过程中,要确保绿化设施的质量可靠,同时保证设施的可持续运营和维护。
五、生态保护与绿化管理城市绿化建设中,生态保护与绿化管理是不可忽视的内容。
要加强对城市绿化区生态系统的保护,禁止乱倒垃圾和污水,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防止土壤污染。
同时要加强绿化管理,包括定期修剪和水肥管理等,保持绿化景观的良好状态。
六、社区参与与公众宣传城市绿化建设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和支持。
要加强社区居民的绿化意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绿化建设中。
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体系规划方法研究——以花都区城市形象研究之开敞空间规划为例摘要:本文将以广州市花都区城市形象研究为例,着重介绍花都区城市形象研究中开敞空间规划专题下公共开敞空间体系的规划方法。
关键词:空间;规划;城市1 导言在广州北优战略的不断拓展下,建设广州北门户对花都城市形象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花都区城市形象研究分别从城市理念形象、城市风貌、开敞空间、城市界面、城市地标、园林绿化等六个专题对城市形象进行了规划研究。
2 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现状调研2.1花都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级别的划分按照公共开敞空间的规模、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级:(1)城市级公共开敞空间除了满足本地居民周末或假日游憩活动外,同时兼顾外来游客游览花都或参加节庆活动的需要;(2)社区级公共开敞空间主要服务一个居住片区,主要为该片区居民日常休闲及文化娱乐活动提供场地;(3)邻里级公共开敞空间一般布局在居住区内部,作为居民的日常休憩活动场所,为小区住户使用。
2.2花都现状城市公共空间服务覆盖情况确定各级公共开敞空间的服务半径,判断现状公共开敞空间服务的覆盖情况。
城市级公共开敞空间辐射范围为2000m,社区级公共开敞空间辐射范围为1000m,邻里级公共开敞空间辐射范围为500m。
从现状公共开敞空间覆盖情况可以看出,目前超过60%的城市级公共开敞空间集中在旧城区,服务范围覆盖率超过80%,只剩下北面少部分区域尚未覆盖;社区级公共开敞空间有超过80%分布在旧城区,重心偏于南侧,其服务范围覆盖约为30%;邻里级公共开敞空间分布比较分散,旧城区的分布比较集中,数量也比较多,城乡结合区内的邻里级公共开敞空间目前仍是空白,亟需改善。
3 花都城市公共开敞空间的需求分析3.1影响城市公共开敞空间需求的因子选取根据公共开敞空间需求评价的基本原理,结合数据的易获取性选取对公共空间需求影响较大的独立因子,本次规划选取如下四个因子:人口密度、用地性质、历史文化和交通可达性等。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大城市中,城市道路是构成优美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是城市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纽带与脉搏,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感受城市景观特色与城市风情的重要窗口。
时代车轮将人类带入一个汽车时代、一个崇尚速度与效率的信息社会时,城市道路在城市规划中开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
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
因此,调和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重要的是在于如何把握日益增加的道路景观的关系,并使之更趋于合理化,人性化。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尾气的肆意排放,白色垃圾无处不在,引起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各种疾病产生蔓延,改善城市环境刻不容缓,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是其中很重要一点。
1. 道路绿化的历史与发展在我国,最早的道路植物造景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周期,有沿道路种植行道树的做法了。
《周礼》中有“列树”之称,是指周朝由首都至洛阳的街道两侧列植树木供来往的过客遮阳休息。
到了秦朝,开始大规模的出现行道树种植,《汉书》中就记载着“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及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
以后随着各个朝代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逐渐影响,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道路植物造景形式,而且植物的种类也开始出现多样化及个性化的倾向在中国的道路环境景观建设中,虽然不断发展前进,也考虑了美学上的因素,但在整体上并未有机的与多方位因素相结合,而只是单纯的行道树种植绿化。
到了现代,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道路环境景观建设才得以全面发展。
同时,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也大大风富了道路环境景观建设的形势与手段,多元化的景观因素不断充实着道路景观的建设。
城市道路绿化在强调自身的艺术观赏性的同时,也在不断考虑着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和治愈。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堂测验《城市规划原理》(开卷)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1.城市与城市化;2.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3.城市绿地与城市开敞空间4.比较优势原则;5.外部性;二、判断题(1分×25=25分)1.人口规模较大的城镇型居民点称为城市;人口规模较小的,且与农村保持着直接联系的城镇型居民点称为城镇。
2.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分离),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3. 索利亚·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是在19世纪末的铁路交通大规模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其观点是限制城市的宽度,控制在500米左右,而城市长度可以无限制延长。
√4.《马丘比丘宪章》在承认和肯定《雅典宪章》的基础上,认为追求功能分区不能够牺牲城市的有机组织,应该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生活环境。
认为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同时还就城市环境污染、历史遗产和文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5.城镇体系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联系的城镇群体,城镇体系规划的期限一般是30年,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范围一般按照行政区划划定。
×(20年)6.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是城市总体规划的必备内容,应当在图纸上有准确标明,在文本上有明确、规范的表述,并提出相应管理措施。
√7.直辖市、省和自治区、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城市的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他设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8. 在我国,城市市区和郊区的土地都属于国家所有,其他农村的土地属集体所有。
×9.产业的关联效应分为“前向”和“后向”关联效应,其中,“后向”关联效应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产值、技术等方面的变化引起吸收他的产出的部门在这方面的变化,如零部件对整机生产的影响。
×10.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地下水的流向应与地面建设用地的分布以及其他自然条件(如风向等)一并考虑,防止因地下水受到工业排放物的污染,影响到供水水源的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