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讹变现象
- 格式:pdf
- 大小:100.17 KB
- 文档页数:1
简论汉字的演变规律汉字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从横向看变化总是细微的、偶然的、个别的、无规则的,但纵向观察就会发现汉字形体变化巨大,由最初的图画文字到后来的大篆、小篆,再到隶书、行书、草书、楷书。
汉字这样的发展变化肯定是有规律可循的,贺群在《形体学视域下的汉字演变研究》一文中认为,汉字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和趋势就是简化、声化和规范化,繁化和讹变是汉字发展变化的特殊现象。
张桂光在《汉字学简论》中提及声化的两个表现:第一个是假借的普遍使用,第二个是形声字的创造和大量增加。
本文认为假借的产生和形声字的出现都是简化的一种形式。
而且这些年来国家针对汉字规范化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使汉字更简单通俗,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的应用功能。
综上而言,笔者认为汉字发展规律以简化为大趋势。
一、简化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记录汉语、辅助汉语的同时为社会服务,过于繁杂的字形会影响应用功能的发挥。
而且,从认知接受角度来说,汉字作为汉语的辅助交际工具,形体理应简单,便于学习。
如“准备”和“准備”是同一個词,简化后废除“備”,群众易于学习接受,符合大众的求简心理。
因此,从运用功能角度来说,汉字必须简化。
此外,汉字自身的发展特点、书写工具与载体等是促进汉字简化的重要因素。
汉字起源于图画,原始人们倾向于利用图画描摹事物,好像是为了强调它们和被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这时使用的主要是象形、指事和会意几种造字方法构成的表意文字,它们是通过表意表音的,人们看到图形,首先想到与其相关的客观事物,其次读出表示该事物的词的读音。
这时的文字非常繁杂,写起来像画画,既慢又难。
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字的重点不在象形性,而在于它的代表性和实用性,因而文字慢慢线条化和符号化,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阶段,汉字的笔画、笔势、结构等都大大简化,其中“隶变”和“楷化”是汉字简化过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论文综述论文题目:汉字字形讹变摘要:尽管人们对讹变现象已有不少的讨论,但人们对讹变这一术语的界定却有很大分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非常规演变说、错误演变说和误解演变说等。
这些说法既有其合理的一面,又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我们综合各家定义的合理因素,给讹变作出了相对科学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讹变产生的各种原因,对讹变所造成的结果进行了公允的评价。
关键词:汉字;讹变定义;讹变原因;讹变的意义一、讹变的定义研究者们对讹变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就目前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一)非常演变说认为汉字形体演变有常规和不常规的变化,不按常规演变的就是讹变。
林沄先生在《古文字研究简论》中说:“在对文字的原有和组成偏旁缺乏正确理解的情况下,错误地破坏了原结构或改变了原偏旁。
这类现象,习惯上称之为‘讹变’。
”季素彩《汉字形体讹变说》中提到:“汉字形体在几千年形体演变的过程中,由甲骨文而金文而小篆而隶楷,不少字不是按常规演变的,于是就产生了讹变。
”(二)错误演变说认为讹变是没有理性、规律可追寻的,是违反构字原理的非正常的错误变化。
这种观点将讹变与正变相对应,讹变完全是沿着错误的方向发生的错误的变化。
董琨《古文字形体讹变对<说文解字>的影响》中说:“字形即组织结构的变化则往往因字而异,大致划分,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到了小篆阶段,仍然可以从字形分析字义的,这是寻常的、按部就班式的变化,不妨叫做‘循变’;一是到了小篆或在更早的阶段,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发生讹误,从而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与字义的联系,这样的变化,就叫做‘讹变’。
”林志强先生在《关于汉字的讹变现象》中更为准确地表述了自己的观点:“所谓讹变,指的是某些汉字在演变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用者把原本有理据的结构或构件误写成了与之相似而意义不相干的结构或构件偏旁,从而使得文字的形体结构丧失或脱离了原来的形义关系的错误现象。
”邓冠杰的《汉字形体演变及其构造浅析》一文也把汉字演变分成正常的变化和非正常的变化两类,其中非正常的变化就是讹变,是完全错误的变化。
有关汉字演变的研究报告作文嘿嘿,你们知道吗?汉字可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呢!它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才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哈哈,我对汉字的演变可感兴趣了!于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一起进行了一次关于汉字演变的研究。
我们先去图书馆借了一些关于汉字演变的书籍,然后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资料。
哎呀,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汉字的演变过程这么有
趣啊!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现在的简化字,汉字经历了很多次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汉字的形状、结构和意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嘿呀,我们发现,汉字的演变是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发展。
比如,在古代,人们用甲骨文来记录卜辞和祭祀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逐渐演变成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字体。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比如,有些汉字的形状和它所表示的事物很相似,就像“日”字就像太阳一样。
还有一些
汉字是由两个或多个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的意义和整个汉字的意义有关。
哈哈,通过这次研究,我们对汉字的演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更加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我们觉得,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汉字,传承中华文化。
嘿嘿,这就是我们的研究报告啦!希望你们会喜欢哦!。
古汉字形体讹变对解释意义的影响摘要:汉字形体讹变现象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形体变化形式,汉字形体的讹变造成了对意义理解上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汉字形体讹变的概念、类型和阶段性等方面的介绍,引出汉字形体讹变对于解释意义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从而探讨形体讹变对释义作用力。
关键词:汉字形体讹变类型阶段性释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讹变这一术语,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人认为汉字形体演变有常规和不常规演变,不按常规演变的就是讹变。
如季素彩《汉字形体讹变说》所言:“汉字形体在几千年形体演变的过程中,由甲骨文而金文而小篆而隶楷,不少字是按常规演变的,于是就产生了讹变。
”有的人认为讹变是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发生讹误,从而脱离了与字义的联系的变化。
这种变化将讹变与循变相对应,循变是能从字形分析字义的形体变化。
如董坤在《古文字体讹变对<说文解字>的影响》中说:“字形即组织构造的变化则往往因字而异,大致划分,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到了小篆阶段,仍可以按字形分析字义的。
这是寻常的按部就班的变化,不妨叫“循变”,一是到了小篆或在更早的阶段,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发生讹误,从而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与字义的联系,这样的变化叫做讹变。
”金国泰也认为误解是促成讹变的重要因素,他在《汉字讹变三题》中说:“讹变欲本无目的,或源于无心,或源于误解和误改”。
另外,王梦华在《汉字字形的混误与讹变》一文中也认为,子的讹变指的是由于误解了字形中的部分笔画和部件的来源造成的现象。
综合各家定义之说,字形讹变是指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者误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或由于汉字的简化、繁化、声化、规范化及其他原因,而将某些构字部件误写成了与其意义不同而构形近似的其他部件,结果造成了字形结构上的错误。
这类现象便是字形讹变。
汉字作为标意体系的文字,它的构型最大的特点是据意而构形。
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这种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源自于原初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即构形理据。
汉字字形的讹变
汉字字形的讹变是指因为语言发展演变、不同地区文化交流等原因导致汉字的字形发生变化。
其中讹变指的是读音或意义上的变化,可以导致字形发生调整或改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汉字字形讹变:
1.“马”字:原本是马的侧面形态,后来发生了旋转变化,变成了现在的“马”字形态。
2.“羊”字:原本是羊头朝右方的形态,后来发生了上下颠倒,变成了现在的“羊”字形态。
3.“鱼”字:原本是鱼头朝右方的形态,后来发生了旋转并加上了两个点,变成了现在的“鱼”字形态。
4.“舟”字:原本是两只船桨朝上的形态,后来发生了变形,变成了现在的“舟”字形态。
5.“十”字:原本是“人”字形态,后来被缩小成了现在的“十”字形态。
以上是其中一些常见的汉字讹变示例,它们的变化可能涉及到语音、文化、地区等因素。
它们的变化使汉字字形更加丰富和复杂,也让我们更能了解到汉字的演变历史和文化背景。
名词解释讹变,指文字演变过程,由于使用文字的人误解了某些字的字形与原义的关系,而将这些字的某些部件误写成与它意义不同的其它部件,以致造成字形结构上的错误的现象。
同源字,《汉语大词典》:“音,义相同或相近,属同一语源的字”所谓同源字,指的是具有共同的造字之源的字,同源字之间的本质联系时形义的联系。
右文说,训诂学上一种主张从声符推求字意的学说。
此学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因为身份赴大多位于字的右侧,是王圣美首创。
填空1,声符的变形表现:省声,讹变2,目前还难以确定最早的时代,但最晚在距今3500年左右的殷商晚期汉字已经成熟。
3,殷商晚期的甲骨文是现在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能够系统地记录语言的成熟汉字。
4,通常认为汉字来源于表意的刻画符号和描摹图画,5,《说文》学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6,甲骨“四堂”罗雪堂推断“甲骨卜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王观堂证实《殷本纪》商王系统的可靠性董彦堂15次参加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断代郭鼎堂《卜辞通纂》;发明辞例7,汉子发展内部规律:简化,声化,规范化,讹变8,文字三要素:形,音,意9文字产生前记事方法:结绳,契刻,图画10,汉字学原称“文字学”,更早为“小学”包括音韵,文字,训诂。
11,古埃及:圣书字,朝鲜:谚文,玛雅人:图形文字,越南:喃字,苏美尔人:楔形文字,日本:假名12,六书: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简答古今字与通假字联系:都有假借问题,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它强调字音相同,借字与本字字义无关;古今字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强调文字使用的时代不同和用法的分工。
区别:1,古今字是历史发展中的异时现象,用古字的时候今字尚未产生,今字产生以后,今字分担的意义不再用古字;通假字是同一历史平面上的共时现象,通假之时,本子与借字并存,在同一时期的作品中相替代。
论讹变在古汉字形体发展中的阶段性12汉语国际教育周芳 201240328129 讹变在整个古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古汉字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讹变所发生的方式及原因也各有不同,形成了鲜明的阶段性特点。
本文主要介绍在古汉字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讹变特点。
(一)殷商时期—主要讹变方式:添加试笔及变形声殷商时期是汉字体系逐渐成熟的时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汉字主要的构型方式也已经出现并逐步完善,大量假借字以及形声这一构形方式促成的大量形声字的存在,似的这一时期的汉字朝着符号性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而图绘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弱。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以象形、会意为主要构形方式所造的那种形式自由、直观表意的图绘形式的字形也逐渐朝着声化、简化的方向发展,而讹变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
但是,这一时期的字形任然一象形和会依为主,所以讹变现象并不严重。
这一时期讹变的发生方式都已出现,添加试笔及变形声是这一时期主要的讹变类型。
1、变形声化:旁,甲骨文一期作,从,方声,晚期作,声化为凡。
2、笔划苟简:家,一期卜辞作,从从,亦声,或作,省简为豕形。
3、变形就义:旨,甲骨文一期作,从口从匕,会以勺进食甘美之意,或作,口形讹作甘形,更突出了甘美之意,讹形为后世所用。
4、笔划构件的粘连合并:咎,周元甲骨文作,与繁饰部件口合并成“各”字,遂讹为从人,从各,各亦声的形声字。
5、笔划构件的离析分裂:寻,甲骨文作,象伸两臂量八尺之星,或讹作,将两臂分解为两手形。
6、添加饰笔:兴,甲骨文一期作,四期作,加繁饰部件口,遂似从同旁,为后世所沿袭:晶,甲骨文一期作,象众星罗列之形,后来在星形内添加饰笔,作,讹作日形。
7、形近而讹:吉,甲骨文一期作,二期作,从王从口,会王言嘉善之意,五期作,王形讹作士形,为后世所本。
(二)西周春秋时期—主要讹变方式:变形声化和变形就义西周春秋时期是汉字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时期。
汉字由于刀刻难以表达的圆弧曲线到殷商时期得以表现出来,书写面积也有扩大,减少了甲骨文因雕刻困难及书写面积局限所造成的易讹部件。
古汉字字形讹变现象的思考作者:黄何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6期【提要】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出现了讹变现象,而通过讹变汉字也发生着变化,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些,不能仅仅看到讹变带来汉字非常规性的变化,应对整个汉字发展史上来进行思考,其实讹变也是汉字发展的一种。
例如:行李这个词的变化,是从古代的李字本意来讲,李为李子树,而行李一詞通过讹变来,便成“同音假意”。
【关键词】古汉字字形讹变一、汉字的演变1.正常的演化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经历各个时期长时间的积累,从原先的象形文字逐渐演化到正体、宋体。
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代的文字和过去几千年前的象形文字有着相似的地方,比如在形体上,“日”一字,和过去形状极为相似。
大多数汉字的演变没有离开汉字的本源,只是通过偏旁部首的改变来完成一些正常变化。
我们可以把这种变化看作一种正常的演变,而且这种正常演变可以有利于我们对于古代汉文字的追溯研究。
2.汉字发生讹变在汉字不断发生变化时,也因为一些特殊情况,产生一部分打乱原先的古汉字形状的字,这种字找不到变化的依据,人们不能够从原先古代文字中推断出一些关于它演变的相同特征。
例如:请假这一词,古代时假有伪一意,但与请并无关联,相关查证发现,其最早出现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十旬休暇,胜友如云”,这句话中的暇也作为“假”。
“休暇”与“休假”几乎是同时存在,所以从那以后,流传到民间则多用请假来代替休暇一词,人们慢慢习以为常,所以在后面也就无法纠正过来了。
二、汉字产生讹变的必然性1.讹变产生的原因由于古代社会的阶层的不同,对于汉字了解的层次也不同,有时候上位者一不小心说出一句错句来,下面的人,不会引以为然,还会有人附而拥之,一些奇怪的词汇,也就这样产生了。
这些主观因素是汉字产生讹变的一个主要原因。
还有的是因为汉字造字之初,一些文学水平较低的人,不注意书写的形体结构,写出一些形状相似的错误字体产生讹变。
2.讹变集中出现的战国时期汉字的出现主要因为是人们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产生图像,然后逐年的积累形成的,例如:现在的日、月、山、火等字在与古文字之间进行比对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它们的形状和古文字的形状相似,所以可以发现大部分的现代文字是通过古时候的字逐渐演变过来的。
古文字讹变问题研究回顾与再探作者:冯玉涛彭霞来源:《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4期摘要:汉字形体讹变现象在甲骨文即已出现,在整个古文字阶段普遍存在并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各个阶段。
唐兰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古文字的讹变现象,但此后一段时期内几乎无人在汉字结构演变过程的视野下讨论讹变,直至近40年这一问题才受到重视,李孝定、张桂光等十多位学者对其概念、类型、原因、结果等有比较热烈的讨论。
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古文字讹变现象,发现几乎所有的古文字都出现过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讹变字形,讹变和简化、繁化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
其类型有意符讹变、声符讹变和整字讹变三种。
形成讹变的原因有六:因结构相近、因误解记号、因误解字形、因以字形附会字义、因字形断裂、因字形粘连。
讹变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影响,而以消极影响为主。
关键词:古文字;讹变;讹变之类型;讹变之原因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398(2015)04-0123-18一讹变现象研究的回顾所谓讹变,又叫讹化、异化,指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书写者把一些本来有理据的构件或整字写成了相似而意义或读音无关的形体,使字形脱离了原来的形音义理据的错误现象。
简言之,讹变就是字形结构发生了错误的变化。
讹变现象在甲骨文阶段就已经存在,并且很多古文字都经历过数量或多或少、时间或长或短的讹变,有些讹变形体甚至持续至今,因而可以说讹变伴随着汉字发展之始终,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对其进行分析有助于准确掌握、区分汉字的形音义关系,了解汉字发展的全貌。
但是,除了唐兰、张桂光等少数先生在其专著中讨论汉字的讹变问题外,大多数学者在讨论汉字结构演变过程时,只分析简化和繁化,却没有涉及讹变。
汉字讹变的研究颇有历史,宋以来的说文学即涉及此,19世纪末以来的甲金文研究者或有提及。
罗振玉在《同簋跋》中说:“金文中别字极多,与后世碑版同,不可尽据为典要。
汉字形体讹变对解释意义的影响古汉字形体讹变对解释意义的影响摘要:汉字形体讹变现象是汉字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特殊而重要的形体变化形式,汉字形体的讹变造成了对意义理解上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从汉字形体讹变的概念、类型和阶段性等方面的介绍,引出汉字形体讹变对于解释意义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从而探讨形体讹变对释义作用力。
关键词:汉字形体讹变类型阶段性释义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讹变这一术语,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人认为汉字形体演变有常规和不常规演变,不按常规演变的就是讹变。
如季素彩《汉字形体讹变说》所言:“汉字形体在几千年形体演变的过程中,由甲骨文而金文而小篆而隶楷,不少字是按常规演变的,于是就产生了讹变。
”有的人认为讹变是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发生讹误,从而脱离了与字义的联系的变化。
这种变化将讹变与循变相对应,循变是能从字形分析字义的形体变化。
如董坤在《古文字体讹变对<说文解字>的影响》中说:“字形即组织构造的变化则往往因字而异,大致划分,无非两种情况:一是到了小篆阶段,仍可以按字形分析字义的。
这是寻常的按部就班的变化,不妨叫“循变”,一是到了小篆或在更早的阶段,字形在演变过程中发生讹误,从而在不同程度上脱离了与字义的联系,这样的变化叫做讹变。
”金国泰也认为误解是促成讹变的重要因素,他在《汉字讹变三题》中说:“讹变欲本无目的,或源于无心,或源于误解和误改”。
另外,王梦华在《汉字字形的混误与讹变》一文中也认为,子的讹变指的是由于误解了字形中的部分笔画和部件的来源造成的现象。
综合各家定义之说,字形讹变是指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者误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或由于汉字的简化、繁化、声化、规范化及其他原因,而将某些构字部件误写成了与其意义不同而构形近似的其他部件,结果造成了字形结构上的错误。
这类现象便是字形讹变。
汉字作为标意体系的文字,它的构型最大的特点是据意而构形。
因此汉字的形体总是携带着可供分析的意义信息,这种可分析的意义信息源自于原初造字者的一种主观造字意图,即构形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