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1965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2
2019年第23期专题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经了五个时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培养人才、改善民生、促进就业、脱贫解困、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
回顾和总结70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明确未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整顿发展时期(1949—1957年)(一)创办新职教,实施新学制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文盲充斥,国民经济恢复与建设急需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
1949年9月发布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教育的目标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
由此,我国开展了三方面的重大改革:一是把旧中国的职业教育改称为技术教育。
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失业,把发源于资本主义国家的职业教育改称为技术教育。
二是改造旧中国的职业教育。
1952年3月,政务院下发《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明确了以调整、整顿为主,有条件发展的方针,对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公立学校进行接管,对私立学校进行整顿和改造。
三是建立新中国的学制。
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改革中等教育,设立多种形式的中等学校,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新的师范学校。
[1]为贯彻服务工农的宗旨要求,新学制的重要特点是在学校系统中纳入工农、干部学校和各种补习学校及训练班,采取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使工农子女和工农群众、干部有入学深造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技术水平;同时,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国家在解决400万失业人员培训要求的基础上创办了技工学校。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中等职业教育仍然贯彻改造、整顿的方针,有计划地发展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
经过对旧中国职业学校的接管、改造、提升和有计划地发展新的学校,我国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奠定了新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力量。
中职历史世界历史中职历史是指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的中职教育主要是为培养工农业技术人才而设立的学校。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职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对中职教育进行改革和发展。
1951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和发展职工学校的指示》,标志着中职教育开始成为全国性教育事业的一部分。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职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政策变革和调整。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职教育遭到破坏和停顿,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职教育得到了重新发展的机遇。
1985年,中国政府出台了《职业教育法》,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职教育逐渐成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2008年,中国政府提出了“职业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强调中职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中国的中职教育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
中职教育的毕业生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进入高等职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
世界历史是指人类社会从古代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
世界历史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变革。
世界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起源,从人类最早的定居、农业发展、城市形成开始,经历了各个时期的社会制度更替、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
重要的历史事件包括古代文明的兴起和衰落、帝国的建立和崩溃、宗教的传播和冲突、殖民主义的扩张和独立运动等。
世界历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历史学家通过考古学、史料研究、比较研究等手段,试图还原和解释过去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世界历史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研究世界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1949年以来职业教育政策列表一、《1949年以来职业教育政策列表》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教育政策一直受到重视。
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二、1949年-1978年职业教育政策1.《关于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政策》(1956年)1956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方针政策》,提出要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做准备。
2.《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纲要(1958-1970)》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了大量的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
政府提出要注重实践,结合生产实际,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
三、1978年-2000年职业教育政策3.《关于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1985年)1985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水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1996年)1996年,发布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通过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举措,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实用性。
四、2000年以后职业教育政策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4-2020年)》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就业形势的变化,2014年,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促进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对《1949年以来职业教育政策列表》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职业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与完善,政府始终将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努力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规模中国职业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规模一直是教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规模,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比如古代的医学、建筑等各种行业都有相应的教育培训。
但是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起步于新中国成立之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大力推广普及教育,职业教育也逐渐走上发展之路。
从最初的技工学校、中专到现在的职业院校,中国职业教育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制度。
二、中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1. 规模扩大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目前,全国各地设立了大量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
同时,各类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社会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职业教育选择。
2. 质量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职业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各地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不断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引进更多高素质的师资力量。
同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日益密切,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3. 专业设置多样化随着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中国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在不断扩大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工科类专业外,现在的职业教育还涵盖了信息技术、医疗保健、旅游服务等各个领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
4. 国际化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也在向国际化迈进。
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来中国接受职业教育,同时中国的职业教育也在积极开展与国外院校的合作项目,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中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1. 产教融合未来,中国职业教育将更加注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学校和企业之间将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共享与融合,提升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市场适应性。
简述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
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手工业到现代工业的转型和
从传统制度到现代制度的转变,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发展过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职业教育体系,并逐渐引进了职业学校。
这些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工人和技术人才,以支持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0世纪初期,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为中国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政府为了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开办了一些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工业学校,培养出了大量的技术人才,支持了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职业教育又迎来了一次大的改革。
政府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鼓励企业和职业学校合作,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升级,职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政府将继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协同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人力资源优化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