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第6章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3
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第6章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基础巩固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水稻育种方法是( )A.单倍体育种B.多倍体育种C.杂交育种D.诱变育种[答案] C[解析] 杂交育种是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水稻育种方法。
2.把作物的种子随卫星带入太空,培育太空作物品种的方法属于( )A.诱变育种B.自然突变育种C.多倍体育种D.杂交育种[答案] A[解析] 培育太空作物品种的方法属于诱变育种。
3.下列各项措施中,能够产生新基因的是( )A.高秆抗病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杂交B.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得到四倍体C.用花药离体培养小麦植株D.用X射线处理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答案] D[解析] 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用X射线处理后获得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选项A的原理为基因重组,选项B、C的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4.用激光或亚硝酸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能诱导基因突变,激光或亚硝酸起作用的时间是有丝分裂的( )A.分裂间期B.分裂期的中期C.分裂期的后期D.各个时期[答案] A[解析] 诱变育种中常用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和化学方法(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等)。
由于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期,是复制差错造成的,所以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之前的间期。
5.如图所示为农业上关于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育种方法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对图中育种方式的判断和比较,错误的是( )A.图中表示的育种方法有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B.两种育种方法的进程不同C.两种育种方法的原理不同D.两种育种方法对新品种的选择与鉴定方法不同[答案] D[解析] 图中左侧表示的是杂交育种,右侧表示的是单倍体育种;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能加快育种进程;两种育种方法最后对符合要求的筛选方法是一样的。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教学设计广州市真光中学何滢滢一.教学目标分析: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作为总的指导思想,根据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和《2021年生物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广东)》制定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搜集生物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事例(理解)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Ⅱ)1.局限性。
2.能力目标: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问题。
3.情感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使用的教材蓝本是人教版必修2第6章第1节。
教材围绕着遗传学原理和规律在生活中应用,按照技术发展历程的线索展开内容。
知识呈现上按照“方法介绍——突出优点——局限性思考”这样递进的发展历程,说明超越已有技术的局限性育种技术是不断完善与发展的动力和原因,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科学技术的本质。
根据人教版的教材编排,前面的部分章节中已经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有了较多的涉及,只是没有以“方法介绍——突出优点——局限性思考”呈现罢了。
由此,笔者认为,本课的重点、难点应该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达成,而知识目标则近似于复习巩固。
所以,根据本课所制定的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在初中生物中对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第一章的学习中又学习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这些都为理解传统的育种方法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学习染色体变异这部分内容时,还接触到了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这又为理解各个育种方式之间的优缺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回忆、比较来获得对知识的认识。
高中学生具有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较强、自信等特点,因此可以尝试通过思考、讨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知识得以强化。
四.教学策略:本节内容是遗传和变异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常规育种的原理正是“生物的可遗传变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恰当的情景,把课本中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进行学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相关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打破章节之间的界限,把相关知识点从内涵、外延及功能上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学科内知识的相互综合,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从杂交育种到诱变育种知识目标:了解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稳固遗传规律及基因突变。
能力目标:熟练掌握遗传规律的概率计算,熟悉诱变的方法。
教学方式:多媒体演示、设问引导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二、设问:什么叫杂交育种1、举例设问:小麦高秆〔D,易倒伏〕对短秆〔d,抗倒伏〕为显性,抗锈病〔T〕对易感锈病〔t〕为显性。
现在有纯种高秆抗锈小麦和矮秆易感锈病小麦,试设计培育纯合矮秆抗锈小麦。
3、回参谋题,引出杂交育种的定义。
.杂交育种:把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优良品种的育种方法。
优点:把多种优良性状集中于一身。
实例:杂交水稻、中国荷斯坦牛三、分析杂交育种的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复习人工诱变手段,引出诱变育种。
不能产生新的性状:单倍体育种物理:X射线、紫外线等高频电磁波。
化学: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生物:病毒四、定义诱变育种,分析诱变育种优缺点,并举实例。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手段促进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再择优培育。
优点:能够产生新的基因,从而产生新的性状。
实例:“黑农五号〞、青霉菌诱变育种产生优良性状,杂交育种把优良性状集中,单倍体育种缩短育种年限。
缺点:技术本钱较高。
六、习题稳固:A、染色体数量变异B、染色体结构变异C、基因重组D、基因突变2、高秆抗病〔DDTT〕小麦与矮秆不抗病小麦〔ddtt〕杂交,F2中最适合选种要求的类型占全部类型总数的〔〕A、1/3B、1/4C、1/16D、1/6A、基因重组B、基因互换C、诱发突变D、自然突变6、用激光或亚硝酸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能诱导基因突变,激光或亚硝酸起作用的时间是有丝分裂的〔〕7、与杂交育种相比,尽管人工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但是该育种方法的独特之处是〔〕A、可以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品种上B、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纯种D、能够明显缩短育种年限8、“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经过两人多天的飞行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这说明我国的航天技术和空间育种技术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第一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高中生物学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对生物学教师和生物学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生物学教师要通力打造一个融启发性、创造性、自主性、交互性于一堂的生物课堂教学氛围。
在生物学教学中,如何贯彻并达成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呢?在教学中认真落实主体性教学,注重课堂动态生成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简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2)举例说明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异同点。
2、过程与方法(1)尝试将你获得信息用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
(2)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讨论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这一科技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
(2) 通过对我国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成果的了解,关注我国的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
(3)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教材分析】本节在学习生物遗传变异的基础知识、了解遗传变异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而且生物育种知识是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知识,该知识内容不仅是必修2的学习主线之一,还与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基因工程专题有密切的联系,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知识是怎样用于指导生产实践、提高和改善生产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通过该内容的分析学习,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学情分析】初中生物课中关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内容,使学生对选择育种与杂交育种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情景引入新设置情境:课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著名农业和生态学者布朗曾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至U 21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
实际上不仅中国面临着粮食问题,全世界都在面对粮食危机。
民以食为天,人 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 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
而解决粮食问题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
效果预期:学生理解生产生活中,选择育种方法的重要性,快速进入课堂。
材料展示:《诗经》:“种之黄茂”;《氾胜之书》:“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齐民要术》的《收种篇》指出 :“栗、黍、襟、粱、林,常岁岁别收,选好 穗色纯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
问题:分析以上材料,你能说出这种古老的育种方式是什么吗?它的原理是什 么呢?效果预期:学生了解育种工作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形成民族自豪感。
引出选择 育种。
活动设计:引导分析选择育种的原理、局限性。
素材准备:我国的育种成果。
选择育种的育种周期长, 只能从自然界已有的变异类型中进行选择, 可选范围 有限,而且有些品种只在一方面有优势,而另一方面却不良,优良性状存在于 不同品种中,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
在实践中,人们逐渐摸索出许多 优良的育种方法。
问题探讨:小麦有高杆和矮 杆,由D 控制的高秆对由d 控制的矮杆为显型。
小麦经常受到 一种真菌的感染出现锈病。
由T 控制的抗锈病对由 d 控制的感锈病为显性。
现在高杆抗锈病和矮杆不抗锈病的两纯系品种。
你用什么方法能把两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又能把双方的缺点都去掉?1 •要获得的是什么品种?2 .将你的设想在草稿纸上用遗传图解表示出来。
3.杂交育种为什 么能够将不同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杂交育种依据的 遗传学原理是什么?效果预期:引出杂交育种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杂交育种的原理。
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陕西省兴平市秦岭中学高中生物第6章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说出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原理。
【预习案】一、选择育种利用,通过长期,汰劣留良,培育优良品种。
缺点是不仅,而且。
二、杂交育种1、概念:是将或品种的通过集中在一起,再经过,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3、杂交育种的优点:使位于不同个体上的_________集中在上,即“集优”。
预见性强。
4、杂交育种的不足:不能创造出新的_________,进程缓慢,过程繁琐,后代易出现。
5、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杂交育种是的常规方法。
杂交育种的方法也用于的育种。
三、诱变育种1、概念:是指利用,使生物的方法。
2、诱变育种的原理是。
3、诱变育种的优点:提高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加速的进程,创造生物新品种、新类型。
4、缺点:少,大,需要大量地处理实验材料,具有很大的性。
5、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①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如;②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探究案】杂交育种的过程:现有两个纯种的小麦,一为高秆(D)抗锈病(T);另一为矮秆(d)易染锈病(t),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如何获得矮秆抗锈病的新类型?应采取的步骤是:①先让两纯种亲本进行,得到F1。
②再将F1进行,得到F2。
③将F2种植,从中选育出新类型。
(2)过程如右图,请回答:①过程表示;②过程表示;③过程表示。
④写出图中F2表现型及其比例。
⑤从F2代中选出矮秆抗锈病的个体,基因型为,能否立即推广?⑥怎样处理才能得到比较纯的矮秆抗锈病个体?⑦杂交育种年限长且后代不能达到100%的纯度,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课堂小结】1、杂交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A、染色体变异B、基因的交叉互换C、基因的自由组合D、基因突变2、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群,产生的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主要原因是该人群的生殖细胞发生()A、基因重组B、基因分离C、基因交叉互换D、基因突变3、诱变育种突出的优点是()A、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B、产生很多有利个体C、节省实验材料D、方法简单易行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培育无子西瓜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B、培育八倍体小黑麦的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C、培育中国黑白花牛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D、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突变5、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育种工作的是()A、诱变育种B、杂交育种C、单倍体育种D、多倍体育种6、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变异与育种》教案设计怀宁中学曹红一、教材分析“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6章的内容。
本节内容与第五章中的承接作用相当明显,学习好本节内容,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各种育种知识,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遗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出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的原理。
(2)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育种方案,讨论各种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过程与方法(1)尝试将获得信息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
(2)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关注我国育种技术的发展及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认同育种技术的改进对解决粮食危机等问题的重要性。
(2)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自己总结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各项内容。
难点:(1)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2)如何让学生大胆讨论四、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解决的模式带领学生分析教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总结的能力,使学生学习遗传学原理的同时,能关注这部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育种方案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展示结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在讨论和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育种目标一:矮杆抗病品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育种目标二:高蛋白品种诱变育种基因工程总结五种育种方法七、教学反思:应用相关知识解决育种实践中的问题,也是学生学习时的一个难点。
可在课后通过及时习题演练和讲评,以达到较佳的学习目标、通过小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笔能力和合作精神,分小组合作,让学生记忆加深。
通过列提纲,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分析问题,有目的的进行探究,教学效果显著。
《第6章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课题来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 必修遗传与进化》授课年级高一课时安排1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如何应用于实践,也为下一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的学习做了铺垫。
关于杂交育种,教材首先从问题探讨导入,使学生从玉米育种专家的角度,尝试从理论上探索杂交育种的方法,接着介绍古代的印第安人通过选择育种的方法选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玉米品种,并指出其局限性;通过培育“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和“中国荷斯坦牛”两个实例,介绍杂交育种的概念和过程;利用“思考与讨论”栏目引导学生思考杂交育种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于诱变育种,教材介绍了诱变育种的方法,通过实例说明诱变育种的重要作用。
因此把“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作为教学重点,将“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和“用遗传图解、流程图表示各种育种过程”作为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使用“探究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学任务为课堂教学主线,突破教学重点;通过归纳和比较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3)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的特点。
●能力目标:(1)尝试将获得信息用图表、图解的形式表达出来;(2)运用遗传和变异原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1)讨论育种科学技术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作用;(2)体会科学技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难点:(1)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2)用遗传图解、流程图表示各种育种过程。
陕西省兴平市秦岭中学高中生物第6章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
种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说出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3.讨论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原理。
【预习案】
一、选择育种
利用,通过长期,汰劣留良,培育优良品种。
缺点是不仅,而且。
二、杂交育种
1、概念:是将或品种的通过集中在一起,再经过,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
3、杂交育种的优点:使位于不同个体上的_________集中在上,即“集优”。
预见性强。
4、杂交育种的不足:不能创造出新的_________,进程缓慢,过程繁琐,后代易出现。
5、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杂交育种是的常规方法。
杂交育种的方法也用于的育种。
三、诱变育种
1、概念:是指利用,使生物的方法。
2、诱变育种的原理是。
3、诱变育种的优点:提高了,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加速的进程,创造生物新品种、新类型。
4、缺点:少,大,需要大量地处理实验材料,具有很大的
性。
5、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
①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如;
②在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探究案】
杂交育种的过程:
现有两个纯种的小麦,一为高秆(D)抗锈病(T);另一为矮秆(d)易染锈病(t),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如何获得矮秆抗锈病的新类型?
应采取的步骤是:
①先让两纯种亲本进行,得到F1。
②再将F1进行,得到F2。
③将F2种植,从中选育出新类型。
(2)过程如右图,请回答:
①过程表示;②过程表示;
③过程表示。
④写出图中F2表现型及其比例。
⑤从F2代中选出矮秆抗锈病的个体,基因型为,能否立即推广?
⑥怎样处理才能得到比较纯的矮秆抗锈病个体?
⑦杂交育种年限长且后代不能达到100%的纯度,用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课堂小结】
1、杂交育种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
A、染色体变异
B、基因的交叉互换
C、基因的自由组合
D、基因突变
2、长期接触X射线的人群,产生的后代中遗传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主要原因是该人群的生殖细胞发生()
A、基因重组
B、基因分离
C、基因交叉互换
D、基因突变
3、诱变育种突出的优点是()
A、提高突变频率,加速育种进程
B、产生很多有利个体
C、节省实验材料
D、方法简单易行
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培育无子西瓜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B、培育八倍体小黑麦的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C、培育中国黑白花牛是利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D、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基因突变
5、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育种工作的是()
A、诱变育种
B、杂交育种
C、单倍体育种
D、多倍体育种
6、假设A、b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1)由品种AABB、aabb经过①、②、③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经过①⑤⑥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经过⑦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称为;(2)若经过②过程产生的子代总数为1552株,则其中基因型为AAbb理论上有__
株。
基因型为Aabb的类型经过过程③,子代中AAbb与aabb的数量比是。
(3)过程⑤常采用由AaBb得到Ab个体。
与“过程①②③”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⑤⑥的优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