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博弈分析_对托达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8.09 KB
- 文档页数:4
2004年第3期(总第152期) 学 习 与 探 索S tudy&Exploration N o.3,2004 G eneral.N o.152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启示孙正林,张淑芬(东北林业大学党委组织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 要: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是西方经济学界著名的人口流动模型之一。
它是建立在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批判基础上的人口流动模型,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对我国的启示是:在农业和农村内部转移、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拓国际劳务市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关键词:托达罗;人口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62X(2004)03-0086-03几乎所有的发展经济学家都十分重视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流动问题。
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建立模型,试图阐明人口流动形成的原因、具体形式、作用后果与发展趋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
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批判基础上的模式,因此更加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有启示作用。
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托达罗(M.P.T odaro)是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
他根据20世纪60—70年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和农村普遍存在失业的现实情况,发表了《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等一系列论文。
托达罗认为,根据西欧和美国的经验,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城市生产部门,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在这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一过程。
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以这一历史经验为背景建立起他们的人口流动模式,试图通过这一模式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和经济发展状况。
基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探究【摘要】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常态现象。
本文以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为理论基点,结合当前我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矛盾,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与对策。
【关键词】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一、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提出从美国和西欧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推进城乡生产分工,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但托达罗在对战后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城市就业进行分析后指出,在战后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的同时,城市中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也在不断加剧。
这一矛盾现象用已有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无法进行合理解释。
因而他提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大量失业现象,新的迁移者很难马上找到他所期望的高收入职业。
迁移者在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的初期或者完全失业,或者在“传统的”或“非正规部门”找到一些临时性工作。
所以,当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在做出迁移决策的时候,必须在获得高收入职业的可能性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失业或就业不足之间进行权衡。
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
这种关系可以表示如下:m=f(d),f’>0。
其中,m表示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表示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0表示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
按照托达罗的观点,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则等于未来某年的预期实际收入与就业概率的乘积。
这样,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可以表示如下:d=w*π-r。
在这里,w表示城市实际工资率,r表示农村平均实际收入,π表示就业概率。
在这个前提下,如果w*π>r,农村劳动力就会向城市迁移。
当w*π=r时,对农村劳动者来说,到城市去和留在农村预期收入没有差别,这就意味着城乡劳动力达到了均衡状态,从农村向城市的劳动力迁移将停止。
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绝对数量巨大,素质相对较低。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总数已经超过13亿,其中:农民达到9亿多人。
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3亿人。
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农村教育薄弱,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4.9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
农民工职业培训刚刚起步,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非常缺乏,在非农领域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层次。
(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严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问题,由于建国后我国走的是一条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即摒弃市场机制,用严格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人为分割,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片面追求工业增长尤其是重工业的增长,阻滞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户籍制度已作出了许多重要调整,歧视性的地方政策正在被逐步取消,如2001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的意见》,对农民的落户标准给予了明确规定,制约农民进入小城镇的户口障碍已基本消除。
2002年中共中央2号文件提出:对进城农民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
但各地方政府对城市劳动力的种种保护性措施和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性做法并未真正取消。
(三)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
城乡分割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我国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并正在向工业化后期阶段过渡,而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
目前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为52%,2005年底我国城镇化率为43.0%,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后10个百分点。
城市化进程滞后阻碍了国内有效需求的有序扩展和升级,导致我国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关于两种劳动力转移模式成因的博弈分析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博弈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对两种不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进行探讨,找出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因素。
首先,介绍了进化博弈理论并探讨了对进化博弈理论该问题的适用性;然后,通过进化博弈模型,在较为宽松的条件下,推演了这两种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过程;最后,对该模型做出了分析,说明有限的剩余劳动力群体可以通过对周围人的观察、学习并适时的调整自己的策略做出理想的选择。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转移模式博弈分析一引言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转换以及制度束缚的减少,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并在当前达到一定规模。
它对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对输入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在目前我国2 亿农民工中, 异地转移到大中城市(文中称之为转移模式Ⅰ,下同)的约1.2亿个左右, 而被本地县域经济所吸收的(文中称之为转移模式Ⅱ,下同)的约0.8 亿个左右。
农村劳动力的第一种转移模式(转移模式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向临近省份的转移;二是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往发达的东南沿海省份转移。
农村劳动力的第二种转移模式(转移模式Ⅱ)大都发生在经济发达的省份, 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 在县域范围内吸纳的劳动力就占转移劳动力的65%。
而根据相关研究,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有城乡收入差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宏观因素以及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特征、迁移成本以及制度因素等许多经济和非经济因素。
究竟是那些影响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决定输出自己劳动力的农民采取上述的这两种劳动力转移模式中的一种,本文将通过建立进化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二进化博弈理论及对该问题的适用性进化博弈理论的萌芽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态学家们所做的解释生态现象的研究。
随着该理论的基本概念——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ily Stable Strategy ESS)被梅纳德·史密斯和普莱斯(1973)提出后,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把它应用于经济领域来解释并预测人的群体行为。
・“三农”问题・托达罗模型的修正及其在中国的意义●伍向文1沈 薇2(1.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22;2.证券日报专刊部,北京 100023)内容提要:本文回顾了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典模型,结合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实际情况,对托达罗模型做了修正和调整。
着重强调了教育在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做了定义,提出了该模型的一些政策含义。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 托达罗模型 劳动力市场 教育程度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04)02-0052-04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一直是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农村劳动力问题更显突出。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现存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2亿左右。
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农民的边际生产力非常低,导致农民的平均收入受到严重制约。
由于制度性因素,我们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制度使在城市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民的人均收入却有降低。
这一状况的存在使得我国城乡二级分化非常严重,对国家建设的目标和战略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不提高这一部分人的收入,现代化建设就不能算是成功的,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将越来越远。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1.农村剩余劳动力移动模型回顾1.1 刘易斯模型和费拉模型刘易斯(W・A Lewis,1954)创立了二元经济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型,在模型中,前提条件是经济被分成了农业和工业截然不同的二个部门,图1中的三条曲线分别代表工业部门不同资本特征下的边际产品收益曲线,K1>K2>K3,W是工业部门的工资。
在剩余劳动力被完全转移之前,劳动者的工资是固定的。
在一定资本特征下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时,劳动力转移停止,资本越大,企业获得的利润就越大,经济高速发展。
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一种扩展马轶群 李晓春(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摘要:本文运用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扩展,把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特点纳入新古典增长模型,来分析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动力的转移在二元结构的经济增长中可使经济的平衡增长路径收敛于更高的人均资本存量,使我国经济增长处在更高的起点,而对城市部门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补助行为加大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劳动力转移是有效弥补这种差距的手段。
关键词:二元经济增长;劳动力转移;平衡增长路径一、提出问题人口从农村流入城市是经济发展的共生现象。
在50-60年代经济学家一般都肯定这种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代表性的文献是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的《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刘易斯模型,这一模型在现代经济学界引起巨大反响。
但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于是对早期劳动力转移理论提出了质疑,哈里斯-托达罗在1970年发表的开创性的论文中,将农业部门向城市部门的劳动力转移的焦点放在工业部门的失业上。
很明显,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比刘易斯模型更具有一般性,但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却忽略了对发展中国家更有意义的经济增长。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分析经济增长的出发点是找到平衡增长路径的收敛点,也就是稳态的人均资本存量。
本文仍然沿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分析方法,把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特点纳入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建立了一个适用于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劳动力转移对平衡增长路径的影响。
二、分析模型(一)模型的前提条件(1)经济分为两个部门:城市部门和农村部门(2)2个部门的生产要素为资本和劳动力(3)城市部门生产供投资和消费用的产出,农村部门只生产供消费用的产出,也就是说整个社会的投资由城市部门的生产提供(4)以农村部门产品价格为基准的城市部门产品价格为P(5)该国为小国经济,即价格为外生变量以上条件在二元结构的经济中具有一般性,在此基础上我们再作出如下假设,城市部门和农村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强准凹,一阶齐次函数,分别为:Ym=Fm(Lm,Km)Ya =Fa (La,Ka)为使分析简便这里不考虑技术进步,因为其规模收益不变性,我们可以把两部门的生产函数用资本集约度表示出来: ym= f(km) , 其中 km =Km/Lm ,ym=Ym/Lm ya=f(ka), 其中 ka =Ka/La ,ya=Ya/La经济总体的劳动力总量与资本总量分别为:L=La+Lm +Lu ,K=Ka+Km ,其中La为农村部门劳动力,Lm 为城市部门劳动力,Lu为城市部门失业人数,Ka为农村部门资本量,Km为城市部门资本量,资本和劳动力可以在两部门自由移动,像一般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一样我们设定,城市部门和农村部门的出生率相同为n,即(dL/dt)/L= (dLm/dt)/Lm =(dLa/dt)/La=n,城市部门和农村部门的折旧率相同为δ,储蓄率为s,做了这些约定我们可以建立模型。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博弈分析——对托达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危 丽,杨先斌(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 400044)摘 要:托达罗模型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城市失业现象的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否定,对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具备一定的解释力。
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根据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从低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差别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两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托达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作了研究。
关键词: 托达罗模型;农村劳动力转移;博弈分析中图分类号:F30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2005)09-0034-04Gam e A nalysis on R u ral L abo r Fo rce T ran sfer——R esearch on the A pp licab ility of the Todaro M odel in Ch inaW E I L i,YAN G X ian-b in(Co llege of T rade and Pub lic A dm in istrati on,Chongqing U n iversity,Chongqing400044,Ch ina)A bstract:T he Todaro M odel,o riginating from the seri ous unemp loym ent in cities of m any develop ing countries betw een the late1960s and the early1970s,is the negati on of the L ew is D ualistic Econom ic Grow th M odel1It can to som e extent ex2 p lain the fact of rural labo r fo rce transfer in develop ing countries1Based on the fact of rural labo r fo rce transfer in Ch ina,th is paper app lies the gam e theo ry to m ake a p rofound analysis on low-quality and different-quality rural labo r fo rce transfer in Ch ina1T hen it studies the app licability of the Todaro M odel in Ch ina1Key w o rds:the Todaro M odel;rural labo r fo rce transfer;gam e analysis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构建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模型,其中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M ichael P1Todaro)以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为切入点,构建了乡村—城市劳动力转移的经济行为模型。
由于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和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诸多障碍。
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分析,并借此研究托达罗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希望作为学术界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思路。
一、托达罗模型概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以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城市失业现象为背景,在其经典性论文《欠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迁移模式和城市失业问题》及《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两部门分析》中提出了他的乡村—城市劳动力转移的经济行为模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否定。
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决策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非实际收入差异。
托达罗模型的重要贡献在于就业概率和非正规部门概念的引入,其公式可表述为:M(t)=f[d(t)] f‘>0(1)其中,M(t)为t期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数量,d (t)为t期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为响应函数,f‘>0表示人口流动是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
该式表示特定时期内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是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
农业部门预期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预期收入等于未来某年的实际收入和城市就业概率的乘积。
由此,可以得出t期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为:d(t)=w(t)Π(t)-r(t)(2)其中,w(t)为t期城市实际工资,Π(t)为t期就业概率,收稿日期:2005-04-28作者简介:危 丽(1963—),女,重庆万盛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以及区域经济学; 杨先斌(1982—),男,福建大田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弈论和区域经济学。
《经济问题》2005年第9期 Sep t1,2005 N o19r(t)为t期农村实际收入。
式(2)表示,预期的城乡收入差距d(t)是由城乡实际收入差异和城市就业概率两个因子相互作用决定的。
托达罗模型比刘易斯模型更接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其政策含义为:应当扩大农村的就业机会,以减轻因发展战略偏向城市而引起的城乡就业机会不均衡的现象;由于拓展城市少量的就业机会,可能引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供给,导致更多的人失业,因此开创城市就业机会无助于解决城市就业问题;不加区别地发展教育事业,会进一步加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的失业;政府通过制定最低工资线和对城市失业人口给予最低生活补贴等手段来干预城市工资水平的确定,会导致要素供给的价格扭曲,引致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而使城市的失业率更高;应当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鼓励农村的综合开发,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提供教育和卫生设施,发展电力、供水和交通,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等,从而缓解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博弈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界定农村劳动力是否向城市转移,取决于其对在城市工作的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因此,农村劳动力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这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收益进行界定的前提,也是进行博弈分析的基础。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本,令其为C,我们认为包括机会成本(C O)、直接成本(C D)和间接成本(C I)三类。
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向异地转移而放弃的在家务农和务工所能获得的收入;直接成本包括异地转移形成的交通费、为获取在城市的暂住证和就业证及其他相关证件而形成的证卡成本、职业介绍信息费以及由于城市生活成本高于农村而使转移劳动力所多支出的那部分生活成本;间接成本为农村劳动力为获取就业机会而参加职业培训所支付的培训成本等人力资本投资。
由此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的公式为:C=C O+C D+C I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收益,令其为R,主要包括在城市就业所获得的工资和其他货币收入。
由于工资收入在转移劳动力的收入构成中占很大比重,而其他货币收入形式多样化,衡量过程较为复杂,因此本文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博弈分析时,仅选取工资收入W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收益,这实际上并不影响博弈分析的结果。
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净收益公式为:N R=W-C=W-(C O+C D+C I)(二)低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博弈分析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基本上处于较低的水平,而转移的劳动力通常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即使用劳动密集型方式和简单技术、小规模生产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就业。
因此,笔者假设在城市非正规部门中,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具有相同素质,且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技能高低对雇佣单位效益至关重要。
在城市雇佣单位确定工资率的前提下,农村劳动力(A)首先作出转移与否的决策。
当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时,城市的雇佣单位(B)和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构成双向选择的劳动力市场。
在该部分劳动力市场中,城市的雇佣单位首先决定是否雇佣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具有选择就业和不就业的权利;而选择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具有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不作努力使自己的工作技能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两种选择的自由。
假设城市的雇佣单位和农村劳动力都是理性的,并且理性和支付函数都是双方的共同知识。
由此,该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用扩展式表述为:其中,每一个支付向量的第1个数字表示农村劳动力的支付,第二个数字表示城市雇佣单位的支付。
W H表示当农村劳动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时,能获得较高的工资报酬;W L表示当农村劳动力不努力时,只能获得较低的工资报酬;ΠH表示当农村劳动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时,雇佣单位获得较高的效益;ΠL表示当农村劳动力不作努力,使自己的工作技能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时,雇佣单位获得较低的效益;假设△Π>△W,即雇佣单位效益的增幅大于农村劳动力工资的增幅。
对于该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可以运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其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第一,从第四阶段来看,由于W H-C>W L-C,农村劳动力选择努力提高工作技能是其严格占优战略。
此时雇佣单位获得大小为ΠH-W H的支付,由于△Π>△W]ΠH-W H>ΠL-W L,因此雇佣单位也倾向于雇佣努力提高工作技能的农村劳动力。
第二,从第三阶段来看,由于W H-C>-C,因此,农村劳动力选择就业是其严格占优战略。
第三,从第二阶段来看,城市雇佣单位雇佣农村劳动力与否的依据是该行为带来的净收益是否大于零。
因为城市劳动力通常是无法满足其发展的全部需要的,当ΠH-W H>0,雇佣单位雇佣农村劳动力都是有利可图的,因此雇佣单位将选择雇佣,使双方的支付为(W H-C,ΠH-W H)。
第四,从第一阶段来看,只要W H-C>0,农村劳动力就将选择转移。
由于当W H-C<0时,雇佣单位将获得与农村劳动力选择转移时的支付ΠH-W H相比较低的支付0,因此,雇佣单位倾向于确定有效的工资率W3,使W H-C>0的条件满足,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选择转移。
在城市非正规部门中,W3仅是农村劳动力工作技能的函数,即W3=W(T),是对较高工资的一种承诺,但不是最终确定的工资。
只有当农村劳动力努力提高其工作技能时才给予W H ,而当农村劳动力不努力提高其工作技能时,将给予W L 。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得出该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惟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为(W H -C ,ΠH -W H )。
这说明:(1)政府通过制定最低工资线和对城市失业人口给予最低生活补贴等手段来干预城市工资水平的确定,未必会引致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因为其前提条件是最低工资线或最低生活补贴应大于C ,而城市雇佣单位的有效工资率W 3将引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2)个体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前提为pW 3-C >0(p 为城市就业概率);(3)在城市非正规部门中,雇佣单位总是倾向于雇佣技能高的农村劳动力,促使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以获得较高的工资报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