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在大学英语四级翻译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日益重要,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这种方法的优势和挑战。
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
英语和汉语在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这些差异,从而更准确地进行翻译工作。
英语中的主谓宾结构相对固定,而汉语则更加灵活,学生可以通过对比研究来理解这种差异并灵活运用。
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翻译的句子或短语,通过对比研究学生可以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到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也存在一些挑战。
英语和汉语的语法和词汇差异较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才能够进行对比研究。
学生在对比研究过程中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差异较大,学生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需要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
这种方法在应用和教学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和分析能力才能够进行对比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应用英汉语言对比方法,并开发相应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后置定语结构在大学英语四级汉译英中的应用作者:罗进平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21年第04期摘要:在汉译英时,很多学生都会习惯性将中英文逐一对应翻译。
而中英的语序排列会让学生觉得难以掌握,当汉语中有很多前置定语翻译成英语时,需用用后置定语结构处理。
掌握几种常见的英语后置定语结构,有助于学生在中译英的段落翻译中,对汉语定语结构进行正确处理。
关键词:大学英语四级汉译英后置定语一、大学英语四级段落翻译基本概况在最初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翻译部分为五个句子。
在旧题型中,翻译的分值占5%。
2013年改革后的四级翻译,虽然从句子变成了段落,但总体考查思路不变,长难句和大纲词汇的考查还是重点。
笔者历年教授的大部分学生在经过两个月的集训后都能较好地掌握,所以对学生来说,把段落中的汉语表达成英语并不算太难。
汉语中的定语多为前置,但翻译成英语时需要用后置定语来处理,这给学生的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
所以说,只要突破了英语后置定语结构,学生的段落翻译问题将迎刃而解。
二、汉英定语的差异在汉语和英语中,定语是很重要的成分,但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群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群的思维方式、文化等存在差异,所以这两种语言的定语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能够做定语的成分不同。
英语中,除了限定性动词之外,大多数词都能做定语,各类短语、分词、形容词性从句等也常以后置定语形式出现,如red paper。
在汉语中,形容词、数量词、名词、动词等常用来做定语,如德语语法。
从例子来看,汉语和英语的定语成分差别似乎不大,但有两点主要区别。
首先,汉语中的动词可以充当定语,而英语中只有非限定性动词才有此功能;其次,汉语中“主谓”结构可以直接充当定语,而英语中,单纯的主谓结构无法修饰一个名词或代词,必须结合关系词,变成定语从句方可。
第二,定语的位置存在差异。
在汉英语言中,很多定语都是在其所修饰的词前,即前置定语。
但在汉译英中,汉语中的某些前置定语,如介词短语做定语、动词做定语、“主谓”结构做定语等,在译成英语时,则需要用后置定语结构处理,这便成为汉译英中的难点。
英汉句法对比在英语长句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颜源 【摘 要】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讲解英汉句法差异,使学生在英语长句翻译中能从形态表意转化为词汇表意,从显性连接转化为隐性连接,从树形结构转化为线形结构,提高教学质量。%In teaching translation,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entence structures, make students know the transformation of expression from form to vocabulary, from dominant connection to recessive connection, and from tree structure to linear structure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quality.
【期刊名称】《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9)001 【总页数】3页(P81-83) 【关键词】英语长句;句法;翻译;教学 【作 者】颜源 【作者单位】金陵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319
一、研究背景 长句指形体长、词数多、结构复杂的句子,主要因修饰成分多、并列成分多或结构层次多而形成。长句一般适用于精确、周密、细致地描述事理间的复杂关系。[1]103英语中有大量的长句,因为英语造句偏重在关系上做出反映,从关系上求说明,所以连接手段非常丰富。然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认识到学生对于英语长句的翻译感到颇为棘手,即使在对原句的意义有着正确理解的前提下,产生的译文也常带翻译腔,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例1是某课文中出现的一例英语长句以及学生的译文: 原文:He was puzzled that I did not want what was obviously a “step up” toward what all Americans are taught to want when they grow up: money and power. 译文1:他对于当所有的美国人被教育着长大后应该争取权力和金钱,而我却不想明显向这个目标迈进表示迷惑。 译文2:他对于我不想明显向“金钱和权力”这个所有美国人被教育长大后应争取的目标去争取而感到迷惑。 译文1和译文2是笔者任课班级中学生翻译的较为典型的译文。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原句的结构、逻辑关系、语意都有较为正确的把握,比较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内容。然而,就交际效果而言,这两种译文会让读者感到语句生硬、需要花费较多的认知努力。究其原因,是译者直接移植了源语的句法特征。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在句法上大相径庭,移植照搬势必然会降低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 因此,笔者认为,在讲解如何翻译英语长句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从宏观上对比两种语言的句法,从而找到此类翻译的理据、规律和方法。 二、英汉句法宏观对比 (一)综合型语言与分析型语言 从语言形态学分类来看,英语是综合型语言,汉语是分析型语言。英语的词形态变化比较丰富,用于标示语法范畴,表达语法意义,并集中体现在动词的形态变化上,形成以动词形态变化为主轴的句法结构模式。[2]8而分析型语言指的是语言中的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次序等手段来表达。汉语的词以词根的形式出现,缺乏能表示语法意义的形态变化体系,是以词汇的手段表示概念意义及语法意义。[2]7例2: (SLT) He finds that students who were easy to teach, because they succeeded in putting everything they had been taught into practice, hesitate when confronted with the vast untouched area of English vocabulary and usage which falls outside the scope of basic textbooks. (TLT) 学生最初很容易教,因为他们能把教给他们的所有东西付诸实践;现在教师却发现他们面对着大量未曾接触过的英语词汇和惯用法而踌躇起来。 (二)形合与意合 从语言组织特点来看,英语高度形式化、逻辑化,句法结构严谨完备,并以动词为核心,重分析轻意合。而汉语则不重形式,句法结构不必完备,动词的作用没有英语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轻分析。连淑能将形合与意合定义为:“所谓形合,指的是句中的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结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所谓意合,指的是词语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3]48奈达曾指出,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就是形合与意合。[4]英语的形合表现在词语连接成句、短语连接成句、分句连接成句时,都离不开连接词(如and, but, or, so, however, not… but also, either… or, therefore, if, as , since, while等),关系词(如that, which, who, what, how等),介词(如of, to, with, in, about, between 等)和状语功能的分词结构(-ed及-ing)等。 例3:Queen ElizabethⅡknighted him with the very sword that Queen ElizabethⅠhad used almost 400 years earlier to knight Sir Francis Drake after he had sailed round the world for the first time. 例3通过介词、关系词、连接词将各个语意组合在一个句子中,句法结构高度形式化,严谨完备。 汉语的意合表现在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子句与子句、句子与句子的关系往往让对话人意会,不用或少用连词。例4: 三十年代后出现了量子化学,用量子力学的原理来解决化学问题,使化学变成应用物理的一门学问。 我们可以看到,例4中子句与子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依赖形合手段,而依靠读者从语意上去体会。 (三)静态与动态 在一定程度上,词的形态变化是否过于繁复多变决定了词类优势。[2]23英语动词形态变化多样,其使用受到形态的约束,而名词就没有这个问题,因此名词在英语中占优势,同时,介词前置于名词或名词性词语,因而介词在英语中也占优势。名词优势与介词优势相结合,使英语静态倾向显著。例5: That December, with Christmas approaching, she was out at work and Doris was in the kitchen when I let myself into her bedroom one afternoon in search of a safety pin. 例5中用了10个名词(包括动名词)、6个介词,但只有一个主句的谓语动词及一个从句的谓语动词。 汉语词类没有形态变化问题,而动词与名词比较,动词的动态感强,名词则较为凝滞,所以在汉语中动词非常活跃,可以连用,也可以广泛代替名词和形容词,因而汉语动态倾向显著。例6: 晴雯先接出来,笑道:“好啊,叫我研了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扔下笔就走了,哄我等了一天,快来给我写完了这些墨才罢!” 上述例句可以反映出汉语中一个句子不限于只用一个动词,而且可以连续使用几个动词,这些动词连用使整个句子动态感强,形象生动。 (四)物称与人称 从英汉两种语言心理对比上看,英语注重客体意识,兼顾主体性与客体性描述,倾向于客体性描述,常使用非人称主语。而汉语中主体思维方式源远流长,总是有“万物皆备于我”的意识,因此汉语注重主体性叙述,常使用人称主语。例7: (SLT)March 1940 found me working in a small construction firm. (TLT) 1940年3月,我在一家小型建筑公司工作。 (SLT) My conscience told me that I deserved no extraordinary politeness. (TLT) 凭良心讲,你待我礼貌有加,我却受之有愧。 三、英汉语言宏观结构区别特征对英语长句翻译的启示 以上从四个角度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不同,这为我们翻译英语长句提供了思路与理据。 (一)从形态表意到词汇表意 上文中已经提到,英语是综合型语言,它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英语的屈折形态变化非常丰富,包括名词的数、动词的时态和语态,还有代词、形容词、副词的各种变化。而汉语是分析型语言,它的语法关系是通过虚词、次序等手段来表达。刘宓庆认为,语言表意手段的兼容性、相互参照性及互补性使不同类型的语言间转换的可能性大大拓宽。[5]在翻译英语长句时,译者需要在分析型译入语中运用词汇的手段表达综合型源语的语法意义,使意义的转换得以最大可能的实现。例8: (SLT)I have to believe in some strange way she learned as much from her moment of defeat as I did, because several years later, when I had finished
四级汉译英翻译的复习与应试技巧四级考试内容改革,的确对考生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是只要考生能认真分析各种题型特点,总结合理应对的方法,新四级也并不可怕。
单从翻译部分来看,老四级词汇与结构部分的重要词组,重点语法可能会成为汉译英部分的考查重点,因此考生仍旧应该重视老四级的真题材料。
1.简介在四级新题型考试中,翻译题所占分值为5%,时间为5分钟,由5个句子组成,要求考生将句子的一部分由中文翻译成英文。
它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意群的表达,二是句法。
四级试卷上的翻译部分,说其简单无非有三,其一,考题只考查汉译英,没有英译汉。
大学英语精读教材中,每课都有汉译英译句练习,应该是学生非常熟悉的题型。
相比较,考研翻译中的长句英译汉则把考生难得死去活来;其二,内容单纯,不需要专业理论知识。
题目内容既没有高难度的新闻翻译、文学翻译,也不涉及科技经贸翻译中的专业知识,只是一般的短句翻译,没有大主题语境。
第三,名为翻译,实为补全句子,考查语法结构和词组运用知识。
每句只涉及15个左右的英语词,需添入的部分也只有3到8个单词,其中隐含着四级水平考生应当掌握的句型、语法、词组知识点。
2.解题技巧1)首先,确定关键词(一般由两个词或词组组成),寻找可能的英文相应表达;2)然后,利用相应的语法结构或功能连接方式(connectives)将两个英文词或词组连接起来;3)最后,结合待翻译的文字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与功能,根据句法结构理顺语言。
3.翻译常见问题和应对政策1).理解表达不到位是翻译的最大问题。
2).理解关键在于理解句子的语法结构。
3)表达关键在于用符合英语语言的习惯来做适当调整。
4)加强句法和和词汇基础,持之以恒。
4.翻译标准方法步骤1).标准:准确、通顺、完整。
2).方法:以直译为主适当意译。
3).步骤:通读全句,准确理解。
分析成分,划分意群。
选择词义,贴切表达。
适当调整,书写译文。
5. 某些特殊句型、结构的翻译A.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的区别:1).定语从句先行词可以是任何名词,而同位语从句先行词相当有限,例如:conclusion ,fact ,news ,idea ,belief ,message。
一、引言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来看,在追求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传授的同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渐甚微。
学生对西方文化如数家珍,对中国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在此背景下,高校的英语课堂也应弘扬中国核心价值观、传播中华灿烂文化。
翻译传统文化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自2013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作了局部调整。
其中翻译由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泽英。
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
这体现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
新的四级翻译题长度为140~160个汉字,这表明当前的大学英语翻译测试从考查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上升到段落和语篇的层次。
新的翻译题型要求我们必须摆脱机械翻译、逐字翻译的模式,同时鼓励我们重视汉英两种语言的特点和差异。
汉译英时,只有认真分析了句子的内在联系和整体语义,翻译出来的英文才会流利、地道。
二、意合与形合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或分句的含义表达[1]。
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Parataxis)。
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covertconherence)、逻辑事理顺序、功能、意义、以神统形。
汉语的形合手段比英语少得多,如:没有英语常用的关系词、连接词、介词等,没有词的形态变化,代词用得较少。
总而言之,汉语重意合而不重形合,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在不言中,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常隐含在字里行间。
形合,其含义是英语通过语言形式,如连接词来连接[2]。
英语句子常用连接词、分句或从句,注重句子的形式和结构的完整性,注重以形显义,我们理解为显性接应(overt cohesion )。
英语句子的连接手段和形式种类很多。
如:英语句中常有关系词、连接词、介词以及其他连接手段,它们把句子各个成分连接起来,构成完整的短句或长句。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的特点让我们认识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惯和表达方法。
一句话,一个词,在一个国家表达的是好意,引起人们好的联想和情感,在另一个国家转达的可能是坏意,引起人们不好的联想和情感。
如果翻译不注意,就有可能引起误解或不快。
而如果我们注意这些差异,在译文中加以运用,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翻译不涉及政治、经济等重要问题,只涉及生活习惯、日常用语时,可以更灵活些,按照译入语的习惯说法表达意思。
有时有人讲话比较直率、唐突,直译可能会使人感到不太客气,甚至会失礼。
译员应学习委婉说法,在翻译时把握好语气。
但为外交斗争需要而使用针锋相对的语言除外。
见面问候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吃过了吗?Haveyouhadbre akfas t(lunch,supper)?到哪去?Whereareyougoing?这都不是外国人在见面问候时会问的问题。
如果见面就问外国人“到哪里”,人家会以为你要了解人家的私事,对你会产生反感。
外国人喜欢问:“你好吗?”这句话可以有不少表达方法,如Howare you?Howdoyoudo?Howhaveyoubeendoing?Hello!Hey!等。
用哪一句来表达你的问候,取决于你与被问候人的关系密切程度。
总之,这一类的问候语,直译可能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还是按外国人的习惯翻译较好。
对病人的问候中国人喜欢对病人深表同情。
但外国人则轻易不愿表现出其弱的一面,对他们表达过分同情的话未必会收到好的效果。
例如:中国人在听说一个人生病后可能会说:得知贵体欠佳,深感不安和关切。
直译:Iwasratherdis turbe d b yandconcern edabou tyourillness.但这样翻译会使感到病情很重,只能加重病人的顾虑,达不到安慰病人的目的。
按照英文的表达习惯,可译为:Iamsorrytohea raboutyouril lnessa ndwish youaspeedyrecovery.这样翻译既表达了讲话者的难过心情,又表达了希望病人尽快康复的愿望。
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英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研究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为翻译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英汉语言对比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源语文本。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在进行翻译时容易产生困惑。
通过将英汉语言对比的知识纳入教学内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源语文本的含义和表达方式,避免产生错误翻译。
英语中的主谓宾语结构相对简单,而汉语中的主谓宾补结构相对较复杂,学生在翻译时常常会将英语的简单句结构翻译成汉语的复杂句结构,导致翻译不准确。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源语文本的结构和含义,从而进行准确的翻译。
英汉语言对比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翻译的技巧和策略。
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法,学生在进行翻译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和策略。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翻译的技巧和策略,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
英语中的被动语态在汉语中并不常用,学生在翻译时常常会遇到被动语态的问题。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学生可以学习到将英语的被动语态翻译成汉语的主动语态的技巧,从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英汉语言对比的研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汉两种语言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英语中的客观、直接和简洁的表达方式与汉语中的主观、间接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学生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将英语的直接表达方式转化为汉语的间接表达方式,避免产生文化冲突。
通过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高等教育新教师教学从多年英语教学经验和研究经验中能够明确认识到,英汉对比是英语翻译教学中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英语翻译教学的主要技巧。
所以,教师在进行英语翻译教学时要能够正确结合英汉对比技巧,让学生能够学会英汉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同时还要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到英汉两种语言各具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英汉双语差异观念和对比意识。
一、词汇对比与翻译教学英汉词汇之间的差异主要包括音、形、义三个方面。
但是在翻译教学中,我们主要进行的是词义之间的对比,这是因为语音和拼写类的语言表达在翻译中很难找出差异。
在英汉语言中其词类不仅数量存在很大的差异,词类表现形式和划分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所以,教师在进行翻译教学时,可以选择差异性较大的词类,对其进行对比教学,例如,英语的冠词、汉语的两次和数词等,然后结合这些词类引导学生进行解答翻译问题。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不仅要结合英汉词汇对比,还要向学生们传授词汇翻译技巧。
例如,英汉词义在不同语境下分别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相对来说英语词义在不同语境下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含义,但是汉语词义在不同语境下就相对固定。
即便上述阐述的是实际情况,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告诉学生汉语词义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管我们对那种词语进行理解和分析,都要根据语境来划分其含义。
其次,英汉双语中还包含社会符号学,针对社会符号学,我们将词义划分为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等。
所以,在英语翻译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词义的表面含义进行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进行翻译时能够正确找到最适合的词语。
要想完成以上阐述内容就必须能够将翻译教学有效结合实践活动来进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有趣的例子进行教学,例如:例1:甲:这一点小意思,请务必收下。
乙:你这个人真有意思,怎么也来这套?甲:唉,只是意思意思。
乙:啊,真是不好意思。
英汉对比在大学英语四级翻译中的应用
作者:杨新星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6期
摘要英汉倒装在书面形式上的信息分布是一致的,但汉语倒装常见于口语,其结构与信息分布自然不同于英语。
汉语不受英语诸多严格句法形式的限制,并且汉语口语倒装一般没有语篇的衔接功能,而是常出现于单独的言语或简单的对话中。
本文主要就英汉对比在大学英语四级翻译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英汉对比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当代中外语言研究者对英语倒装句做过细致的研究和阐述。
近年来,新的信息理论的提出,也大大促进了我们对句法信息分布状态的分析。
徐盛桓、朱永生等皆进行过信息理论分析,认为英语或汉语句子的主位信息分布大多从已知到未知。
Birner(1994)和徐盛桓(1995)指出,英语倒装句中的信息分布状态为:主位或前置部分信息不应新于述位或后置部分信息。
胡壮麟等认为汉语正序句的信息分布也相似。
本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英汉倒装结构的形式、信息分布,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对比,一窥英汉倒装句的共性与个性之一斑。
1定义差异
英语倒装句—逻辑主语出现在动词(包括谓语动词/助动词/能愿动词)后,而某些其他在正序句中处在动词后的成分则出现在句首的位置。
(Birner,1994)汉语倒装句—句子没有遵循正序句子的主+谓(+宾),修饰语+中心语,述语+宾语/补语的次序,而按语用需要把一些成分位置颠倒过来。
2结构异同
2.1英语倒装
一些疑问句、感叹句、省略连词的假设让步分句、直接引语后表“某人说”的形式等也是倒装句,但因情况特殊,本文不再加以阐述。
根据谓语部分是否完全前置,英语倒装句可分为完全倒装(full inversion)和部分/半倒装(partial inversion)。
例如:
(a)There comes the bus!(完全)
(b)Tom is fond of mathematics.So is Mary.(完全)
(c)Neither could theory do without practice,nor could practice do without theory.(部分)
(d)Scarcely had Mrs White gone out when it started to rain.(部分)
(e)Useful chemical fertilizer can we make from the waste liquid.(部分)
根据倒装句各成分的信息状态的不同,英语倒装句可分为六类:
A.There+动词+主语+其他,这种称为“存现句”
例如:There are 30 students in my class.
B.So/Neither/Nor+be动词/助动词+主语。
如例句(b)。
C.Neither/Nor+be动词/助动词+主语+谓语/主补/不定式/分词+其他。
注意:C类与B类不同,B类一般只带一个简单的后置主语,而C类主语后还带有其他成分以补充新信息,后置成分信息状态有异于B类,如例句(c)。
D.副词+be动词/助动词+主语+谓语/不定式/分词+其他。
例如:Often/Never/Seldom had she intended to speak of this.
E.副词+动词+主语。
例如:
Out set the Red Army.
F.状语/主补+动词/be动词+主语。
例如:By his side sat his faithful dog.
2.2汉语倒装
和英语一样,汉语也可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
主谓倒装为完全倒装,其余为部分倒装。
从结构上看,汉语倒装句的形式要显得简单、明了,也没有助动词的使用及位置变化,而且大多出现于口头实际中。
例如:(1)真有意思,这个人!(完全倒装)(2)吓死人了,说得!(部分倒装,补语前置)(3)上北海去了,带着孩子!(部分倒装,连谓结构前部分后置)汉语倒装句可分为五类:
A.主语后置:快进来吧,你。
B.修饰语后置:九点半了,都?
C.宾语前置:他出国了,听说。
D.补语前置:气都喘不过来了,跑得。
E.连谓结构顺序颠倒:快回来吧,叫他。
与英语相比,都是主谓完全倒装,说明英语与汉语都有主语后置、谓语完全前置的现象;但是英语可以提前一个副词和一个助动词来构成倒装,而汉语没有这种现象。
两种语言书面语的信息结构相似,而且信息结构为主位—分量轻,述位—分量重。
汉语书面语中倒装结构少,但口语中倒装的现象多。
与英语比较,汉语倒装句的信息状态显得简单一些;但英语倒装多见于书面语,而汉语多见于口语。
汉语口语倒装较为常见,且情况也具体一些,所以成为我们的论述重点。
A类:真有意思,这孩子!
B类:八点半了,已经?
这一类后置成分信息分量轻,只是追补信息的完整,前置成分的信息分量重于后置成分。
C类:不去了,准备?
C类和B类相似,但C类前面常带有主语,前置成分为“已知新”信息,后置成分也只是补充说明,强调的中心在前面。
D类:他气都喘不过来了,忙得。
E类:这衣服过年再穿吧,留着。
D类和E类也可以有主语,信息分量前面部分重于后面部分,所不同的是,D类为动补结构倒装,E类为连动结构倒装、谓+宾后置成分句后置。
从汉语口语的五类倒装来看,很多无主句的信息状态一般为新信息,因此分析前后部分的信息状态只能根据信息分量的孰轻孰重。
我们知道汉语经常出现无主句,而正序句中的主语常常为已知信息。
从以上英汉倒装信息分布可得知,英汉倒装在书面形式上的信息分布是一致的,但汉语倒装常见于口语,其结构与信息分布自然不同于英语。
汉语不受英语诸多严格句法形式的限制,并且汉语口语倒装一般没有语篇的衔接功能,而是常出现于单独的言语或简单的对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