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先验图型论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260.65 KB
- 文档页数:6
浅析康德的“知性范畴”作者:肖宁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6期摘要康德认为人具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分别是感性、知性和理性。
为联系直观以思维对象的能力,就是知性。
而只有依靠先天的十二个范畴,知性才能理解直观的杂多中的事物。
本文从知性范畴的含义、知性范畴的推导论证、知性范畴的内容以及知性范畴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关键词知性感性知性范畴形式逻辑中图分类号:B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03-01康德把人的认识分为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
范畴是康德为了解决认识问题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知性阶段的认识形式。
由于知性范畴贯穿于康德认识论的始终,因而它在康德的哲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知性范畴的含义德国古典哲学,对知性范畴的理解处于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新的转折时期。
康德继承了以前哲学家的优秀思想成果,将形式逻辑的判断形式作为功能提高到认识论的高度,强调提出了范畴问题。
他主要是从认识能力和认识形式上去理解知性。
他所理解的知性,就是用逻辑范畴去综合感觉材料的能力或形式。
而他所指的范畴则是关于思维的认识论范畴。
他把知性理解为没有任何内容的纯形式,而在这里知性纯形式就是先验范畴。
第一,范畴不是来自于经验,而从“普遍认识中找出一些不依据个别经验,而却存于一切经验认识中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就构成经验认识的单纯的连结形式……”。
这就是说,康德的范畴是人类先天的思维认识形式。
第二,范畴来源于知性。
康德将人的知识分为感性与知性两大部分,并将感性与知性看作相互独立的两种能力,它们相互对峙,如下表:第三,范畴是一种判断活动,康德通过分析人类的思维过程,发现科学知识均由判断组成,知性阶段的活动就是下判断。
“我们把知性的一切活动称作判断。
”范畴只有通过判断才能显示出综合统一的功能,并产生各种判断形式。
第四,康德认为范畴只对感性直观进行综合、整理,求得现象世界的统一,不能使用于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理性阶段。
康德图式的概念康德图式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理解康德的哲学体系和他对认识论的贡献的关键。
康德图式通过分析认识的结构和条件,揭示了认识的普遍性和制约性,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认识活动的框架。
康德认为,认识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通过经验获取知识的活动。
在认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将感性知觉通过理性加工,形成概念和判断,最终达到对事物的认识。
康德提出了先天认识要素的概念,即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它们是我们对感性知觉进行整合和组织的基础。
空间是对外部事物位置和关系的感知,时间是对事物变化和持续的感知。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是我们主观感性的形式,它们不依赖于经验而存在。
这意味着我们对外界的感知和认识都是在空间和时间的框架下进行的。
康德将空间和时间称为“直观图式”,它们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和认识的先验结构。
除了空间和时间的直观图式,康德还提出了概念和判断的概念,它们是我们思维的形式,用来对感性知觉进行思考和归纳。
概念是将感性知觉进行分类和概括的基本单位,是我们对经验进行理性思维的基础。
判断是根据概念之间的关系对经验进行评价和断言的能力。
康德将概念和判断称为“谓识融合图式”,它们是主体对客体认识的先验结构。
通过概念和判断的运用,我们可以对感性知觉进行概括和归纳,从而形成更加抽象和普遍的认识。
康德认为,概念和判断的运用是我们理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它们使我们能够超越感性的限制,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康德图式的提出对认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认识的普遍性和制约性,指出了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
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活动不仅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和影响,还受到主体自身认识能力的限制。
图式的存在使我们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时也赋予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康德图式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要根据先验的认识要素,以空间和时间为基础,通过概念和判断的运用,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康德的“图式”概念及其在当代英美哲学中的演变——纪念康德逝世二百周年(江怡)(《学灯》第6期)江怡一“图式”(schema)概念在康德哲学中占有一个特殊的地位。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部分“先验原理论”中,康德通过对知性概念的分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感性经验给予我们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我们从这些具体形态中得到了概念、范畴以及对逻辑的应用,但我们是如何完成这个过程的?感性经验本身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超越具体事物的内容,或者说,感性经验本身只是特殊的、个别的、具体的,不具有任何普遍性。
但我们却往往可以从这些具体的经验中得到普遍的知性概念和范畴。
例如,一个小孩可以从“两个苹果”、“两个人”这些词中得到“两个”这个量词,当然也可以从“张三”、“李四”等具体的人中得到“人”这个概念。
根据传统经验论的观点,我们能够从感性经验中得到这些范畴和普遍概念的能力是我们观察和实践的结果,就是说,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从具体事物和事件中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形成我们的理论思维。
因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神秘而言,只有我们具体的感性经验在帮助我们得到这种理性的能力。
但是,这似乎无法解释没有任何经验的小孩是如何完成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的。
与经验论观点相反,传统的唯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得到这种理性能力,完全是由于人类本身先天具有理性的认识结构,就是说,人类大脑结构中本身就具备了把感性经验概括为理性活动的能力。
而且,正由于人类先天具有这样的能力,所以,人类才能够以概念和范畴的方式认识和把握世界。
然而,唯理论的这种观点无法令人满意地解释后天的实践活动对人类认识活动的影响,无法说明同一个体在后天发展中出现的变化。
康德突破了传统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思路,他不是简单地把感性经验和理性能力对立起来,而是另辟奚经,在感性经验与理性能力之间确立了知性过程,并把人类的知性能力解释为“一切纯粹概念发展的线索”,是得到一切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最高原理。
论康德先验感性与数学联接的局限性及启示一、前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建立起了对象符合观念而不是观念符合对象的先验认识论体系,进行了所谓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在康德之前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之争,唯理论肯定科学知识必须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由于否认感觉经验,使科学知识失去了客观基础;对于经验论,却认为知识只有偶然性,成为或然的知识。
在康德看来,科学知识有两个必须的因素:先天的形式和后天的质料,即科学知识是先天综合判断。
只有由主体具有的先天直观形式与外界提供的感性材料相结合,才产生现实的即经验的感性直观,这种结合是由先天直观形式来保证感性认识具有普遍必然的客观可靠性质、他认为数学知识就是基于直观的先天综合的先验纯粹科学。
纯粹数学不仅是他的先验感性论的理论来源,而且在他的整个批判析学许多著作中起着范例和参照系的作用。
他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他说:几何学是根据空间的纯直观的;算学是在时间里把单位一个又一个地加起来,用这一办法做成数的概念;特别是纯粹力学,它只有用时间的表象这一办法才能做成运动的概念。
他说:在人类知识中会现实地有这样一些必然的和在严格意义上普遍的因而纯粹的先天判断。
如果想从科学中举一个例子,那么我们只须把目光投向一切数学命题。
把数学与感性的直观形式空间和时间连接起来是他超越前人的独创。
但是,他的纯粹数学何以可能并不是在先验感性论中解决的,将数学中几何学与空间联接和算术与时间联接也是存在局限性,其两方面的论证都比较模糊,由于他既忽视了时间空间之间的统一性,又割裂了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之间的统一性,因而导致纯粹数学与先验感性论联接的局限性,本文试图予以阐述并提出对此问题的认识。
二、先验感性与数学联接的局限性康德把数学与感性的直观形式连接起来是他超越前人的独创,指出数学知识是基于直观的先天综合,正如他在导言中阐明数学的判断全部都是综合的,纯粹数学只包含纯粹的先天知识,但是,他在空间概念形而上学和先验阐明中把以先天综合判断为原则的知识几何学仅只是基于空间直观纯形式所构建显然是不够充分的,我们认为几何学不仅基于空间直观的先天综合还必须有时间直观作为前提,是由空间和时间这两个先天直观纯形式的先天综合才使几何学成为可能。
2021康德的先验学体系中的想象力理论范文 康德在他的批判哲学中对想象作出了深刻的分析,肯定了想象力的创造能力和再生能力,把想象力纳入到自己的先验哲学体系中,其中不乏天才的洞见。
他对于想象力的分析脱离了以前对想象力的感性印象的随意性缺陷,在理论建构中对想象力的理解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和发展。
一从纯粹想象力到知性的婢女 康德的纯粹理性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而作为综合的主要力量,想象力在其中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第一批判的两个版本上看,康德对于想象力的理解和分析也有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与在第三批判中的论述有很大的不同。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对想象力的综合作用作出高度评价,在第二版中则发生了变化。
在第一版中,想象力是在我们内心中“对这杂多进行综合的能动的力”,而在第二版中,“想象力是把一个对象甚至当它不在场时也在直观中表象出来的能力”。
从具有特殊的能动性地奠基在心灵中的综合能力,变成与直观以及感觉相关只是对不在现场的对象进行表象的能力,其中的差别不言而喻。
我们可以从康德的论述中探究他对想象力理解的这种前后不一致性,并查找其中的原因。
在第一版中康德认为,人的心灵能力有三种:感官、想象力和统觉,它们是一切经验的可能性的条件。
这里的心灵能力不能从任何别的心灵能力中派生出来,因此具有本源的作用,也就是说,它们都具有某种先验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在经验中运用的。
想象力作为基础的心灵能力在第一版中无疑是本源的,甚至重要性在知性的范畴之上。
康德认为:“想象力的纯粹的(生产性的)综合的必然统一这条原则先于统觉而成了一切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可能性基础。
” 总的来说,现象是最初给予我们的东西,而现象与意识联结在一起才成为我们的知觉。
现象呈现出来的是纷繁杂多,而知觉也就奠基于分散的感觉基础上,所以就必然需要一个联结。
这个重要的联结就是想象力,想象力作为把杂多进行综合的能动能力直接施加在知觉上,领会因此而发生,才有统一的形象出现。
论康德的时间图型说(发表于《内蒙古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苏德超康德哲学的“哥白尼革命”的实质, 就是要建立起“概念使对象可能”的新思维方式。
通过范畴的先验演绎, 康德已经证明, 范畴是人向自然颁布的最一般规律, 知性是整个自然的立法者。
范畴在构成经验知识的过程中始终是一种统觉的综合力量。
概念使经验可能, 而不是相反。
显然, 这只是一种可能性, 是知识之所以可能的前提。
接下来, 必须设法论证现实性。
即:必然让纯概念同直观杂多结合。
这正是“原理分析论”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 纯概念来自知性, 直观杂多来自感性, 两者如何结合?1. 康德的问题如果按唯物论, 概念自经验(直观) 抽象而来, 两者只是程度不同, 没有质的差别, 那么, 它们的结合就不成问题。
比如, 我们不考虑“圆”和“圆盘”的结合问题, 因为, 我们可以从“圆盘”中直观出“圆”来。
由于“圆盘”中有圆, 故能从中分析出“圆”, 从而把“圆盘”归结在“圆”下。
然而,有的概念我们却无法从经验对象中直观出来, 比如“开始”、“原因”、“必然”、“主动”⋯⋯“张三看见圆”, 很容易理解;“张三看见主动”, 就叫人费解了。
可见, 有两种不同的概念, 如同康德所区分的, 经验概念和纯粹概念。
经验概念与对象同质, 对象被包摄在经验概念之下可以不通过中介。
纯粹概念则不同, 它不来自感性, 而来自知性本身——在范畴的先验演绎中, 康德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 它与作为对象的纯粹直观杂多不同质, 它们的联结需要中介。
在康德那里, 知识有两个要素: 纯粹直观和纯粹概念。
纯粹直观如何才能被包摄在纯粹概念之下? 这就是康德的问题。
康德对此的回答是: 需要中介,“显然必须有第三种东西⋯⋯”①。
2. 中介的规定作为中介的“第三者”, 应当具备双方的特点。
否则, 便不能交通双方。
如同一个翻译, 应该懂得双方的语言一样。
所以, 康德认为, 这个第三者,“一方面和范畴同质, 另一方面又和出现同质, 而这样才能使前者之应用于后者成为可能。
康德唯心主义先验论
先验论是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
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认为,赋予知识以普遍性必然性的范畴形式,是主体先天具有的,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
先验论割断人们的认识(指理性认识)同感觉经验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必然否认认识同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联系,从而把认识变成与生俱来的、主观自生的。
先验论是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的理论基础。
唯心主义先验论是一种哲学思潮。
它认为由人的心智形成的观念和概念具有自主存在的性质,并且否认这些观念和概念只是人们对不断变化的经验时间的反映。
赋予人的智力以巨大的强力和力量,并且认为经验实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思想所构设或产生的观念形成的,其极端表现形式: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这种哲学颠倒了主客关系,否认实践的作用。
扩展知识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第17卷第5期2006年10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Vol.17No.5Oc t.2006收稿日期:20051112作者简介:刘玉鹏(1977),男,江西新干人,浙江大学哲学系2003级博士生,云南大学哲学系讲师①[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271页。
②[英]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61页。
③郑昕:《康德学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53页。
④、⑤、⑥[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42、142、143页。
康德先验图型论浅析刘玉鹏(浙江大学哲学系,杭州310028) 摘 要:先验图型论是康德哲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剖析其图型论思想:一、图型论的必要性;二、图型论的内容;三、图型论的意义。
关键词:康德;图型;范畴;直观;时间;想像力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6)05001006 对于康德的先验图型论理论,研究家们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它是“康德哲学中最美丽的地方之一”,①有的则认为它显得“矫揉造作”,②“像似画蛇添足”。
③本文的写作不是为了简单地表明一种立场,而是要在详实论证的基础上,说明图型论乃是康德知识论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为此,本文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一、图型论的必要性;二、图型论的内容;三、图型论的意义。
一 康德在论及图型论的必要性时,首先谈到了判断力的问题。
他说:“如以普泛所谓知性(笔者注:原文为“悟性”,现改为“知性”,以下仿此)为规律之能力,则判断力乃归摄事例于规律下之能力,即辨别某某事物是否从属于一所与规律之能力。
”④判断力更多地属于实践领域,一个人或许能懂得很多道理,习得很多规律,但缺乏运用规律的实践能力。
亚里士多德也曾区分了智慧和明智两个概念,智慧来自于知性,而明智与否则关乎康德所谓的判断力这一“天禀之特殊性质”。
判断力“仅能练习之不能教导之”,⑤补救的唯一方法在于,通过例证和实务来加强训练,以增强判断能力。
在训练判断力方面,先验逻辑和先验哲学正好大有用场。
先验逻辑不同于普泛逻辑,后者只能授予人们一些思维规律,而不关乎思维对象的具体内容,它只是一个空洞的骨架。
反之,先验逻辑则能先天地关涉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
它不仅提供知性的法规,而且标明法规所适用的对象,从而限制知性的使用范围,使之不致逾越作为可能经验的对象领域之外而产生超验的误用。
同样,“先验哲学具有一种特质,即在纯粹知性概念中所授与之规律以外,尚能先天的举示规律所用之事例。
”⑥可见,判断力的问题虽然不是由康德首次提出,但他却首先有意识地把它纳入理论哲学框架之内,并试图对此给出一个完美的方案,这一方案最终落实到了纯知性概念的图型理论之上。
然而,这一方案在有的专家看来却并不完满,并认为图型论是多此一举。
对康德图型论持否定态度的人所提出的理由之一是认为,康德在先验演绎中已经解决纯概念和直观的结合问题,因而没有必要再引入图型论。
例如,郑昕先生就认为康德之所以要引入图型论,是由于过多地接受了传统逻辑影响,把概第5期刘玉鹏:康德先验图型论浅析念看作是抽象的不关乎内容的,这也就违背了他本人对于概念论的贡献。
因为康德在先验演绎中已经清楚地表明了概念的能动性和具体性,它能构造出直观。
所以,他说:“依概念新说———功能概念或具体概念说,则不必有图式。
”①康德确实有“依恋传统逻辑”的倾向,这突出地表现在其范畴理论上,后来黑格尔也曾就此作出批评。
但我们并不认为康德先验图型论与其纯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重复,其理由有三:首先,先验演绎所证明的是范畴对于现象的先天有效性,而图型论则更进一步地解决了“直观如何能包摄于纯粹概念下,即范畴如何能应用于现象”的问题。
②所以,图型论非但不是多余无用的,反而是对先验演绎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它使范畴的先天有效性落到了实处。
也就是说,它使范畴的先验观念性进一步得到了经验实在性的具体内容。
如果舍弃图型论而仅有先验演绎,那么,康德所关注的判断力问题将最终落空,先验哲学相比于其他学问的优越性也将丧失殆尽。
其次,从图型论所起的作用来说,它主要是使概念感性化,使直观知性化。
如果说先验演绎和图型论都具有“使概念感性化”之功用,那么,“使直观知性化”则并非先验演绎的主要目的所在。
何况在“使概念感性化”时,两者也存在着如上所述的区别,即“能不能”与“如何可能”的区别。
当然,“使概念感性化”和“使直观知性化”两者也不能截然分开,先验演绎在实现第一个功能的同时,也附带地实现了第二个功能。
但是它在此时所证明的是,范畴对于现象的可应用性和客观有效性;而图型论在实现第二个功能的同时,也证明了现象对于范畴的可从属性和可归摄性,两者在方向上刚好相反。
最后,康德的概念新说虽然反映了他对主体能动性的高度重视,但康德的概念还不同于黑格尔的概念。
黑格尔站在辩证法的高度,赋予概念具体性和能动性,概念是具体的普遍,是绝对精神的载体,具有神奇的魔力。
郑昕先生对康德概念新说的解释似乎有人为拔高之嫌,这种拔高在使图型论变得多余无用的同时,也抹煞了康德先验哲学和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
否定康德图型论的人所持的第二个理由在于,他们认为纯概念与直观并非不同质,因而也就没有必要再引入一个“第三者”———图型———来解决范畴的实际应用问题。
如康普・斯密就认为:“如果范畴和感性直觉果是异类的,包摄则不可能;如果它们不是异类,则像康德这里所提的问题(笔者注,此处的问题即是指图型论的必要性问题)又不存在。
”③他由此否定图型具有包摄的功能,图型论在他看来只是“一种综合解释的过程”,即形式与内容相互决定的过程。
④另一个外国专家乔纳森・贝内特也认为,图型论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是“无意义的”,因为纯概念和直观实际上是同质的。
⑤但我们认为上述看法还有待商榷。
因为在康德那里,概念和直观二者来源不同,概念来源于知性,而直观则只有通过感性才能提供给我们,它们并不同质。
而且知性不能直观(至少在人类是如此),感官不能思维,知性和直观二者各有所司,不相涵盖,直观也就是感性,因而感性和知性也就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⑥一方面,康德也把概念和直观分别称为构成知识的形式和质料。
而形式和质料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意味着,形式决定质料,质料追求形式,二者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这就容易误导人们从亚里士多德形式———质料学说角度,来理解康德的概念和直观之间的关系。
再加上康德的范畴先验演绎部11①②③⑤⑥郑昕:《康德学述》,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54页。
[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44页。
、④[英]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61、361页。
[英]M・伍兹:“论康德的先验图式”,载《国外康德哲学新论》,周贵莲、丁冬红等编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年,第214页。
但感性与知性二者的关系也非常复杂,康德一方面出于对《纯粹理性批判》全书结构之安排的考虑,在开始时似乎过分夸大了二者的对立。
例如,时间分别在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分析论中所处的地位就有很大差异,但二者又共同构成康德时间学说之整体,所以,他采用了先验图型说来弥合这一巨大裂痕。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分也容易加深这种误解。
所以,就导致了像康普・斯密这样的大专家也把二者之间的关系错解成为形式与内容之间相互决定的关系。
概念和直观同为构成知识的两大要素,二者之间无优劣之分,“无内容之思维成为空虚,无概念之直观,则成为盲目。
”①缺了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产生知识。
所以,“使吾人之概念感性化,即在直观中以对象加于概念,及使吾人之直观智性化,即以直观归摄于概念之下,皆为切要之事。
”②这段话正是对图型两方面功能的概括。
可见,正是由于概念与直观的异质问题,才导致了图型论的产生。
对于知识的构成而言,使概念感性化和使直观知性化都是同样必需的。
那么,图型论是如何实现这两方面功能的呢?二 “图型”(schema )一词本身就兼有两种含义:既有直观的“图解”、“图表”之意,同时又有抽象的“模型”、“模式”之意。
③也有人把它译为“图式”和“范型”等。
康德的图型恰好就是对这两方面含义的发挥。
在他看来,既然纯粹知性概念和经验的直观全然异质,那么,要使范畴能够应用于现象,就必定要有一个作为中介的“第三者”,它“一方与范畴同质,一方又与现象无殊”。
并且,“此中间媒介之表象,必须为纯粹的,即无一切经验的内容,同时又必须在一方为智性的,在他方为感性的。
此一表象即先验的图型。
”④其实,图型说本身的内容并不很复杂,但由于它牵涉到图型与时间、想象力及范畴等方面的关系,而且,时间、想象力和范畴三者之间的关系也错综复杂、难解难分,这些都大大加深了我们理解图型论的难度。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以上诸方面对图型论的内容作一简单剖析。
时间在康德哲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时间不仅是一种先天的直观之方式,而且也是一种方式的直观。
“直观之方式仅授与杂多,而方式的直观则授与表象之统一。
”⑤当时间作为直观之方式时,时间包有一切感性杂多,时间与现象无殊;当时间为方式的直观时,其中,“表象之统一”乃以知性的综合统一为前提,因而,时间又与范畴同质。
所以,图型作为时间之先验的规定,也就自然而然地禀承了时间这两方面的特征,由此而成为“现象包摄于范畴下之媒介”。
量之图型、质之图型、关系之图型、形相及范畴之图型分别与时间系列、时间内容、时间顺序和时间范围相关。
可见,时间是图型之根本,把握康德时间学说是切入其图型论的关键。
想象力是康德哲学中一个最为活跃的因素。
“想象力乃表现‘当时并未存在之对象’于直观之能力。
”⑥想象力活跃于感性和知性两端,是沟通这两者的重要媒介。
但想象力并非纯然受动的、消极的东西,想象力在再现诸先在表象时,已经对它们作出了一种形象的综合。
此形象的综合固然不同于纯粹知性的“智性的综合”,但它也根据统觉的统一而产生了对于感性表象的一种规定作用,因而也属于知性自发性的表现。
另外,想象力本为心理学中的一个常用概念,康德为了消除这种可能的误解,区分了产生的想象力和再生的想象力。
前者属于先验哲学领域,后者属于心理学领域,与先验哲学无关。
从图型与想象力的关系来说,“图型自身常为想象力之所产”。
⑦此处的想象力显然是指产生的想象力,产生的想象力对诸先在表象进行综合的统一,而不是再现某个特殊的表象。
换句话说,它所再现的决非某一特殊直观的具体心像,心像乃为再生的想象力之所产,图型则为产生的想象力之所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