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公开课选学
- 格式:docx
- 大小:18.05 KB
- 文档页数:4
北大通选课选课学作者:大白来源:《大学生》2013年第04期平时上的课,无非是三种,专业课、全校必修课(政治,英语,体育等)、通选课和公选课(下简称为通选课)。
对于专业课和全校必修课,自主操作的余地并不大,通选课则不然,从科目到时间全都是自己把握,一方面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学术选择上的自由,另一方面,也让大家能够充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者寻找感兴趣的科目,或者博采众长,不一而足。
但在这其中,又该怎样结合自己的需要进行通选课的选择呢?有了目标以后,又如何能够在当前的选课操作体系下选到满意的课程呢?对于北大的同学来说,关于通选课的问题几乎是永恒的,在我四年56门通选课的选择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经常有同学让我推荐一些具体的课程,有的同学喜欢写论文,有的喜欢考试,有的不喜欢签到,要求不一而足。
因为涉及到的课程门类太多,不同门类之间很难做出比较,而我推荐的课程也只是适合于我的知识背景、学习习惯、兴趣乃至价值观,所以未必能符合大家的要求。
所以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超越具体的课程本身,为大家总结一些选课的通用战略和战术,以实现“人选课”而不是“课选人”的目标,想必这也是学校设置通选课的本意吧。
当然,其中许多内容都是相通的,希望对其他学校的同学也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选课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选课原则。
这个原则其实很简单,不要对专业课产生明显影响即可。
可以询问师兄师姐或者老师,确定本专业哪些学期课最多,负担最重,难度最大,考前最恐怖等等,做到对专业课的走势心中有数。
具体来说,大一阶段还属于适应阶段,对于通选课背景了解不多,选择的盲目性也大,不建议多选;大二和大三,至少应该有一年是相对轻松一些的。
如果打算大四找工作的话,不建议把通选放在大四,会相当地应接不暇。
最后,想出国的同学还要注意,某些学期不要让大量的通选和GRE等恐怖的考试争抢期末的宝贵时间。
经过整体规划以后,就可以开始精打细算研究具体选择哪一门了。
如何从琳琅的通选课名目中准确挑出自己感兴趣,符合每学期实际情况,分数和知识能力都有不错收获的课程,是通选课选课中最关键的一环。
通选课推荐:·中西文化比较——老师观点比较新颖,会颠覆大家的很多固有思维,老师出的书《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很值得一看(比他的课更客观全面)。
考核:期中开卷,期末闭卷,有相应的题库,客观题居多。
·地震概论——比较水的A类课,老师上课养分不多,期末考试需要背加数理知识(初中的足够),但只要上课认真听他反复强调的知识,考试应该能拿不错的分数,很多学生拿到99、100,但也有学生被正态(也就是拿到84)。
考核:平时两次作业,一次小组讨论,期末闭卷。
以上两门是我上过的课。
以下是同学和师兄师姐推荐的。
·法律导论——老师讲的不错·犯罪通论——老师讲的不错·普通统计学·化学与社会·普通生物学·人类的性、生育与健康——值得了解的常识,期末一片论文,期末闭卷,需要背的东西比较多。
·世界文化地理·世界电影史·英语新闻阅读·大学语文·逻辑导论——课程比较难,但认真学会有收获。
·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国流行音乐流变不建议选:·社会心理学——比较虐,考点很细,但也可以选。
·心理学概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人类学导论建议旁听的课:·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广告学概论·艺术史注意:1、通选课大学四年要完成A类4学分,B、C、D、E类2学分;2、课程的具体介绍可以参照发给你们的通选课手册,另外可以从BBS上找到师兄师姐总结的通选课的评价;3、以上的推荐课程并不齐全,大家根据兴趣选择最重要,也要兼顾课程考核方式与给分情况;4、上面的推荐的课程有些今年没有开设,以选课系统上的为准。
北大法学系选课要求
北大法学系作为中国最具声望的法学院系之一,对于学生
的选课要求非常严格。
以下是北大法学系选课的相关要求:
1. 学分要求:学生需要完成一定的学分方可毕业。
在本科
阶段,通常需要完成100个学分,其中包括法学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
2. 法学基础课程:学生必须修习一系列的法学基础课程,
如《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行政法学》等。
这些课程是法学学生的基础,帮助他们掌握法律体系、法律原则和法律逻辑。
3. 专业选修课程:法学系还要求学生修读一定数量的专业
选修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各个法学领域,如经济法、国际法、环境法、劳动法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的选修课程。
4. 通识教育课程:北大倡导全面发展,因此法学系的学生
也需要修读一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数学、英语等不同领域的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5. 实践教育:法学系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因此,学生还需参与一些实践教育活动,如法律实习、模拟法庭、法律研究论文等。
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提升他们的法律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北大法学系的选课要求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法学基础、广
泛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只有满足这些要求,学生方可毕业并在法律领域取得成功。
莎士比亚名篇赏析理教110二 9:00小说的艺术理教123语言与文化家:房屋类型学探究四 11:10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理教205中国景观,建筑与都市主文史110中国古代社会生活民俗研究三教30720世纪西方音乐二教410世界电影史逻辑与批判思维单周理教启蒙哲学理教112全球化问题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概论文史110亚太概论理教113六 14:00现代家居研究建筑学中心绘画欣赏与人生二教106东方文学二教407印度社会与文化理教113八 16:10九 17:10中国与朝鲜半岛哲学与人生电教104哲学导论二教519影视鉴赏世界音乐精华二教402日本近现代科技与社会三教205周易精读中国画艺术美学二教401艺术概论二教105四书精读分析哲学概论三教107中西文化比较理教117东南亚文化广告学概论二教301中国文化史理教203印度文明史西方音乐史图书馆南配近现代中日关系史理教109美国文化与社会中国古代政治与文理教109西方文明史导论二教102中国通史国际关系与东亚安国关C307香港澳门概论国关中东地区的国家关系国关七 15:10周一周二周三十一19:40五 13:00一 8:00三 10:10十 18:40左传选读二教423英美文化社会习俗文史310-2二教413四教302三教501理教205理教116世界遗产概论电教239演示物理学理教219中世纪西欧社会史理教203生活中的心理学二教207国关C210理教117艺术哲学原理二教425艺术史二教105三教205经典昆曲欣赏二教314二教527教育社会学思考理教205理教120逻辑与批判思维理教203二教205日本文化艺术二教105理教211西方美术史二教101二教411西方文化通论理教107晚清对外关系国关C307周六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审美文化周四周五二教319中外美术创作比较二教425。
教学对象:大班学生教学目标:1. 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动态、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关注科技动态,培养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科技发展背后的科学原理;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科技与未来》2. 相关视频资料3. 学生分组准备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科技的发展历程。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科技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吗?二、主体部分1. 课堂分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总结。
2. 教师发放任务单,每组根据任务单进行讨论和准备。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小组1:介绍科技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远程医疗等。
- 小组2:介绍科技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如自动驾驶、共享单车等。
- 小组3:介绍科技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如在线教育、虚拟现实等。
- 小组4:介绍科技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如新能源、垃圾分类等。
4.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关注科技背后的科学原理。
三、互动环节1. 教师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未来科技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3.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科技设想。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科技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每组撰写一篇关于未来科技发展的报告,下节课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互动环节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科技背后的科学原理,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北京大学通选课选课学概论来源:韩二水的日志通选课选课学概论在燕园混迹了小有千日通选课的门数也已半百渐渐有了些思绪和感慨寥寥数笔,追忆和缅怀——题记[摘要] 通选课是北大的特色课程之一,由来已久。
本文就通选课选课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重点讲述了选择通选课的整体思路,通选课的类别选择方式,以及选课不同阶段的各种细节问题。
最后,简单讲了一下选课以后平时的学习及考试的相关情况。
希望能够对对于通选课感兴趣的同学起到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关键词] 通选课学习选课引言:平时上课,无非是三种,专业课,全校必修课(政治,英语,体育等),通选课和公选课(下简称为通选课)。
对于专业课和全校必修课,自主操作的余地并不大,大多是选择上课的年级或者具体的课节而已。
但通选课则不然,从科目到时间全都是自己把握,一方面,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北大学术选择上的自由,一方面,也给大家充分的空间,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者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或者博采众长,不一而足。
但在这其中,又该怎样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通选课的选择呢?有了目标以后,又如何能够在当前的选课操作体系下选到满意的课程呢?选好课程以后又如何圆满的完成心仪的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呢?下面将对这些进行一一地介绍。
需要事先说明的是,关于通选课的官方规定太多,文章中就不一一赘述了,例如16学分标准,ABCDE的分法等等,默认读者已经全都了解了。
(一)选择通选课的整体战略通选课最低16个学分,最高不设上限,选多少,选什么,在哪个学期选择,都是要思考的。
1.为什么要选通选课对于相当一部分同学来说,问题是简单的,因为有学分的要求。
对于这一部分同学来说,只需要完成相应的学分就可以了,16个学分,平均每学期一门,或者最多不超过2门,按部就班,刚好完成,对于每学期的整体学习安排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另有一部分同学,不单单希望修满学分完事大吉,而是有着其它附加的目的。
他们有的是对某一个或几个领域怀有特别的兴趣,大量的通过适当的通选,满足自己学习该方面知识的愿望;有的是面对缤纷琳琅的学科门类,希望利用好北大的多学科优势,博采众长,通过大量通选课的通识教育,了解各个学科门类,最终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北京大学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北京大学公开课教案教案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北京大学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和兴趣。
3.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北京大学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2.学生能够理解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
3.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北京大学公开课的教育价值。
教学重点:1.北京大学的历史和地位。
2.北京大学的特点和教育理念。
3.北京大学公开课的教育价值。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北京大学的相关资料和视频资源。
3.讨论问题的提纲和小组讨论的指导。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北京大学的话题,激发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北京大学的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学习北京大学的历史和地位(1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北京大学的创建背景、发展历程和在国内外的地位。
引导学生思考北京大学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3.了解北京大学的特点和教育理念(20分钟):通过展示北京大学的教育理念和特色课程,让学生了解北京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全面发展。
4.探讨北京大学公开课的教育价值(25分钟):分成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北京大学公开课的教育价值展开讨论。
可以提供一些问题作为引导,如公开课对学生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有何影响等。
5.总结和展望(5分钟):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北京大学公开课的教育价值,并展望学生在未来可能受益于这种教育资源。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收集学生的小组讨论成果和个人总结。
3.通过学生的书面反馈和口头回答问题,评价他们对北京大学的理解和对高等教育的认识。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北京大学的更多信息。
2.组织学生参观北京大学,亲身感受其校园氛围和教育环境。
3.鼓励学生选择并参与北京大学公开课,拓宽自己的知识和视野。
教学反思: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北京大學通選課的現狀、問題和建議**北京大學老教授教學調研組 *北京大學北京大學設置通選課已經十年了。
2000年北大正式設置通選課的目的有二:一是順應現代國際通識教育的潮流,從根本上克服內地高等教育所受蘇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狹隘專才教育模式的影響,在北大正式啟動通識教育;二是為了貫徹教育部關於開展素質教育的決定。
通選課有時被命名為「素質教育通選課」。
十年來,北大的通選課由少到多,逐步穩定,總共開設過通選課達二百七十餘門,每學期開學時總有一百二十餘門各類課程,在上萬名本科生中掀起選課熱潮,盛況空前,並引起社會注目。
然而,如何評估通選課的現狀?通選課的連年開設存在甚麼問題?人們對通識教育和通選課是否達到共識?如何進一步推動通選課的建設和通識教育的開展?結合聽課與調研,這裏提出我們的若干認識和建議。
** 在此鳴謝北京大學老教授教學調研組和《現代大學教育》授權轉載。
原文見北京大學老教授調研組(2011)。
〈北京大學通選課的現狀、問題和建議〉。
《現代大學教育》,2011年第2期,頁96–101,本文略加修改。
* 本文由張翼星教授執筆。
張翼星,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老教授教學調研組組長。
84通識教與學一、通選課的由來和意義所謂「通選課」,就是「通識教育選修課」的簡稱。
通識教育的概念顯然來源於現代西方教育。
英語本來有兩個名稱:general education,可譯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可譯為「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
現統譯為「通識教育」,大致是恰當的,它基本符合原意,並與中國的某種傳統教育觀念相接近。
我們所說通識教育,是與某種狹隘的專業教育或職業教育相對立。
中國內地高等教育解放後受蘇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教育模式的影響很深,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設立許多單科性的大學(學院),削弱了綜合大學的綜合性,把專業和教研室分得很窄很細,過分強調人才培養的專業對口。
北大公开课选学:
各宗教之间的比较,其中包括
伊斯兰教与儒教的比较张志纲研究生课3个小时
布置专题(10月17号复课)
1 选一个各宗教比较的论题
2 查找资料读原典、原著
3 写读书报告,与同行交流、讨论读书心得,汇报
4 写论文,发表研究成果
伦理学导论李猛本科生课 2 个小时
1 列举了许多伦理不淑的例子,中国目前陷入伦理道德困境,生活方式出了问题。
美国伦理问题,竟成了政治问题。
2 严复:建立现代生活制度(推行西方化,反孔)西化派是近二百年思潮上最大的一股力量,它在打破传统上非常成功,但在建立新的伦理方面失败,实际上没有进行彻底西化。
个人道德能力由他个人完全操控,发现个人价值和人生理想多元社会底线道德伦理与法律
穷人改变人,改变生活方式
希腊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雅典战争
伦理自觉
西方尼采以来,伦理学从根本上是不可能的(好坏善恶的差别)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不可教的。
若成立的话,伦理学还有意义吗?
beidalimeng@
康德实践理性哲学韩水法研究生课3 个小时
布置读书书目,针对性阅读
1 针对什么讲的
2 分几个层次讲
3 总结一下或有哪些问题分不清楚
学术论文:
1 定义、概念界定(不够可修改)
2 范围(讨论范围)(不够可扩展)
3 观点鲜明,有深刻理解,有理论思维水平
4 文采斐然,表述精彩,
(要有专业知识,实践知识,知识储备,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既有共性,亦有个性,有自己心得)
Han_shuifa@
后现代主义哲学赵光武研究生课 3 个小时
需要看的书:
1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1999年,杰姆逊
2 后现代状态
3 赛博空间的哲学探索
4 后现代理论
5 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译
课堂笔记:
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卢海峰教授
一,晚期资本主义概念的提出
经济学家曼德尔写了一本书,就叫《晚期资本主义》
分三个阶段:市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晚期资本主义
社会结构分四个:一个是原始社会;传统社会;自由资本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四个危机: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性危机,
与晚期资本主义相对应的是后现代主义
二晚期资本主义的特征
行业垄断,跨国垄断
苏蒂格尔茨
萨谬尔森
曼昆
美英:资本输出
中法日:商品
俄:资源
民族化,还是国际化
现实——现代——后现代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包括三个方面:1 地理环境 2 人口因果3 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政治与法律
道德与艺术
哲学宗教
后现代主义课程赵光武老师
1.后现代主义哲学解构从九七年开始,到现在作为一个课题
2.后现代主义哲学述评
3.国内后现代影响还会增大
4.解构主义伊高顿《后现代主义的幻想》研究风格不一样看其本质
5.安德森《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后现代性的起源》对后现代的分析有力度《思想
的母亲》文化兴趣
6.两种思潮: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超意识形态框架
7.保守主义,作为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后现代主义,精英文化,九十年代以后思想家的
文章越来越少娱乐文化消费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与商业文化,为商业文化正名,小沈阳二人转,后现代主义为这些文化正名
8.后结构主义及其主要观点从现象学入手解构三部曲:声音、现象、海德格尔受现
象学的影响,尼采,海德格尔,论文字学,浮力德
9.照老师这样讲,解构好像有颠覆的意思。
将孙不谈对象,解构成谈对象,一次三个。
还
珠,解构,江姐,解构。
不提倡。
(背景转换)
10.普通语言学教程外部语言学,内部语言学
11.文本政治学
12.存在主义之后,结构主义开始了
13.不同民放的原始神话,从表层看,找不到共同,深层结构都是共同的。
黑格尔的辩证法
加经济学。
(捆绑)
14.用结构方法研究人的意识问题(结构深层模型)
15.福柯作了尝试,用结构主义方法研究西加西方文化史范式转换
16.知识考古学,提出断历史文化,解构了连续历史观
17.《生活在碎片之中》,后现代伦理饱曼(音译)
18.现代社会中的人都是朝圣者。
现代社会不需一个人格完美高高在上面,碎片,不需要一
个统一完美的价值观,即目前。
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主体构造
19.语言学家叫皮亚学,《发生认识论》,典型的结构主义哲学家
20.同化,修正自己思维模型
21.只注重静态,无法解释动态变化。
22.后结构主义表现于对结构主义的批判,和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批判。
23.规则反规则,理性反理性,共识反共识。
24.从这一节课总结一下,所谓解构就是求同+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