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作操作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457.66 KB
- 文档页数:5
线束加工工艺流程线束加工是一项关键的制造工艺,主要用于生产各种电子设备和电气设备中的线束。
线束是由多根电线组成的集合体,通过加工和组装,将电线连接到设备的不同部件。
线束加工工艺流程是指将原材料的电线进行剥皮、剪断、钻孔、压接等一系列操作,最终形成符合要求的线束产品。
线束加工工艺流程的第一步是准备工作。
在开始线束加工之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电线、工具和设备。
同时,还需要根据产品的要求制定出相应的加工方案和流程。
接下来是电线的剥皮操作。
这一步是将电线的外皮或绝缘层部分剥离,以便后续的加工和连接。
剥皮可以使用手持剥线钳、自动剥线机等工具进行。
在剥皮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剥皮深度,以防损坏电线内部的导体。
第三步是电线的剪断。
根据产品的要求,将电线剪断成所需的长度。
剪断可以使用剪线钳或线缆剪等工具进行。
在剪断过程中,需要确保电线的切口平整,不留有毛刺或残缺。
第四步是电线的钻孔。
某些线束产品需要在电线上进行钻孔操作,以便于后续的连接和固定。
钻孔可以使用手持电钻或钻孔机进行。
在钻孔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钻孔深度和位置,以确保钻孔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接下来是电线的压接操作。
压接是将电线连接到端子或连接器上的过程。
压接可以使用压接钳或压接机进行。
在压接过程中,需要确保电线与端子或连接器之间的接触良好,以保证电气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最后一步是线束的组装和包装。
将加工好的电线按照产品要求进行组装,包括线束的排列、固定和绝缘等。
组装可以使用束线带、热缩套等辅助材料进行。
组装完成后,将线束进行包装,以便于运输和存储。
线束加工工艺流程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要求。
在每一步操作中,都需要进行质量检查和测试,以确保加工出的线束产品符合要求。
同时,还需要保证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技术和经验,以确保加工过程的安全和高效。
线束加工工艺流程的优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通过优化加工方案和流程,可以减少加工时间和成本,并提高线束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线束制作操作规范
第 1 页共 9 页
下线工序操作规范
第 2 页共 9 页
第 3 页共 9 页
下线辅助工序操作规范
第 4 页共 9 页
压接工序操作规范
第 5 页共 9 页
第 6 页共 9 页
总装工序操作规范
第 7 页共 9 页
第 8 页 共 9 页
防水胶塞装配质量标准
防水胶塞装配在插接器上进行防水实验,防水性能应能满足以下要求
插接器应带有所有允许规格的电线,所有孔位由电线及电线附件和一只套在医用注射器针头的密封塞充满,将医用注射器针头用合适的软管导出,并且对插良好。
护套、插接件、密封塞、电线表面不应有任何润滑剂或其它附着物。
将对插好的插接器浸入水面下不超过100mm,注意保持所有电线及软管在水面以上。
用医用注射器通过软管使插接器腔体内形成正负气压并保持一定时间后,观察记录,(为便于观察可在水中加入色块)
+49Kpa保持1min,观察无气泡溢出;
-49Kpa保持1min,取出插接器,解脱自锁打开后观察,无水侵入。
第 9 页共 9 页。
线束制造的⼯艺流程当你⾛进线束制造⼚后你的第⼀印象肯定是觉得很杂很乱,让⼈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
不过其实这些线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线束制造的⼯艺流程可以分为以下⼏步:(1)下料下料就是将原线(通常有盘线,也有桶线)按照⼯艺要求,截断并剥⽪。
•下料处在下料的时候,应该注意,⼀般都是将其偏差调为+10左右,不能出现负偏差。
•下料机在下料的情况下,如果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应及时进⾏调试或者维修。
•下料机⼀般都有风扇进⾏排热,如果排出的温度异常⾼时,应关闭机器后进⾏检查。
•下料机的⼑具在长时间使⽤磨损后应及时更换。
•下料处在下料的时候,应该贴上标签,标签上字迹应该⼯整清晰,标签的内容包括所⽤的产品型号,原线长度,两端剥⽪长度等信息。
•下完的料应该按照原线区所规定的位置分门别类的放置好。
(2)第⼀次分装(预装)第⼀次分装是为压接做准备的,通常包括的⼯序有:穿硅胶管,穿回拉的插接器以及穿防⽔塞和三芯线两芯线的剥⽪。
⼀些⽐较⼤的端⼦,如果需要穿过⼩的硅胶管的(如直径Φ6的硅胶管),必须要在分装处先穿好硅胶管,后压接端⼦,不然后造成硅胶管会端⼦太⼤⽽拉不过。
回拉的端⼦,如1216 2190等⼀些插接器,必须要先将线穿⼊插接器,然后再待压端⼦。
在这点上,做分装⼯艺应特别细⼼,要求技术员要对插接器及端⼦⾮常了解。
分装时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艺要求将三芯线剪断或⽤PVC全缠绕的,⼀定要按照⼯艺去操作,因为有些三芯线的绝缘⽪层⽤的是导电的材料,如果不剪断或者不加以保护,那很容易就会导致漏电或碰⽕,造成的后果是⾮常严重的。
(3)压接压接就是利⽤压接机等机械设备将端⼦和原线压合在⼀起,使之能起到连接作⽤的⼀种⽅式。
在压接⼀般端⼦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点:在压接⼀般端⼦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点:1)在⼯装⼈员调试完模具前,切不可随意操作。
2)压接时我们⼀定要先测试拉⼒和端⼦的⾼度。
这样我们可以根据测出的实际拉⼒值和⾼度值来作为产品是否达到要求的⼀个标准。
汽车线束工作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为规范汽车线束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生产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章组织架构1. 汽车线束工作由生产部门负责,设立专门的线束工作组,负责线束的设计、制作和安装工作。
2. 线束工作组设立组长一名,负责领导线束工作,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
3. 线束工作组成员包括设计师、制作工程师、安装工程师等。
第三章工作流程1. 线束设计(1)接受车辆设计要求,制定线束设计方案。
(2)根据设计方案,确定线束布局、线径、线种等要求。
(3)制定线束设计图纸,交由制作工程师进行制作。
2. 线束制作(1)根据设计图纸,准备所需线束材料和设备。
(2)进行线束制作,注意线束的长度、连接方式、保护措施等。
(3)完成线束制作后,进行质量检查,确保线束质量达标。
3. 线束安装(1)接受车辆安装要求,确定线束安装位置。
(2)进行线束安装工作,注意线束的布局、固定方式、连接方式等。
(3)完成线束安装后,进行功能测试,确保线束连接正确、功能正常。
第四章工作要求1. 线束设计要求(1)根据车辆设计要求,制定合理的线束设计方案。
(2)选用优质的线束材料,确保线束质量。
(3)设计线束时,考虑线束的耐久性、抗干扰能力等因素。
2. 线束制作要求(1)线束的制作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
(2)线束连接应牢固可靠,防止短路、断路等安全隐患。
(3)线束制作过程中,注意保护线束,避免损坏。
3. 线束安装要求(1)线束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2)注意线束的布局、固定方式,避免线束交叉、拉扯等现象。
(3)线束安装完成后,进行功能测试,确保线束连接正确、功能正常。
第五章工作安全1. 操作人员在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安全生产。
2. 操作人员必须佩戴劳动防护用具,如手套、安全帽、护目镜等。
3. 使用线束制作设备时,必须定期检查设备安全装置,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4. 对线束制作废料、危险废物等进行正确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对线束的了解和认识,提升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运作能力,使线束生产能够顺利进行.本公司线束产品正文 :1. 裁线 :1.1 准备工作 :检查机台是否正常 , 裁刀是否完好无损 , 工作台面是否干净以及无其它产品余物 .1.2 调试 , 裁线 :依工程图或作业指导书确认好线材规格化 , 再调试好机台并设定好参数 , 并试裁 3-5条检验尺寸合后 , 再进行批量作业 1.3 注意事项 :①线材尺寸须在公差范围内 ; ②裁线时须无刮伤线材,且切口要平齐③裁好之线材每 50或 100条扎为一扎 , 每扎需将其线规和长度标示清楚 , 不可错误2.穿护套(或PG塑件、面板将已裁好并须穿护套(或PG塑件、面板之线材,在打端子前穿上护套(或PG塑件、面板,注意护套端方向(如图 5.33. 剥皮3.1.准备工作 :检查机台是否正常 , 刀口是否完好无损 , 工作台面是否干净以及无其它产品余物 .3.2. 调试作业: 依工程图或作业指导书调试好机台,试作 3-5条,确认合格后方可批量作业 3.3. 注意事项: ①尺寸须在公差范围内; ②不可剥断导体铜丝;③切剥口须平整 3.4. 剥皮尺寸参考算法(如下图:剥皮尺寸=导体铆压栅长度 +1/2a +0.5mm(线规: 0.3mm 2以下剥皮尺寸=导体铆压栅长度 +1mm (线规:0.3—1mm 2 剥皮尺寸=导体铆压栅长度 +2mm (最大线规:10mm 2 3.5. 图示4. 铆压端子4.1. 准备工作 :检查机台是否正常 , 刀模是否完好无损 , 工作台面是否干净以及无其它产品余物 .4.2. 调试作业: 由技术人员调试好机台,试作 3-5条,确认合格后方可批量作业4.3. 注意事项: ①端子铆压拉力或高度需符合要求; ②不可有深打、浅打、飞丝、端子变形, 铆压过高或过低等不良;③注意安全,铆压时切勿将手伸入刀模内。
4.4. 端子基础知识端子一般分为开式端子(即铆压栅为 U 型或 V 型和闭式端子(即铆压栅为封闭式,一般为 O 型端子各部份之作用 :嵌合部 (接触部 :配线的边际与对方的连接处连接 , 具有导电功能与端子的” 芯线挤压栅” 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 根据厂商其形状及作用有所不同 , 种类繁多 , 这个部分具有是否能够充分满足电的特性之重要功能 , 所以变形或弄脏都会使其失去功能并将成为导致故障的致命原因 , 所以在操作上给予高度注意导体铆压栅 :是端子与线材连接的重要部分 , 有必要对其高度注意 , 对铆端后的管理 , 虽构成采用确认端高度法 , 拉力测试法等等 , 但根据线材的构成与端子种类其管理方式有所差异 , 所以当对线种及作业指导书高度重视且必当确认此部分被覆铆压栅 :从外部对线材施加某种压力时 , 为避免” 导体铆压栅” 内部的芯线不受到直接损伤 , 将线材的绝缘触铆住 , 具有保护作用 , 如果“ 被覆铆压栅”内包扎较弱 , 被覆盖之处会轻易地从铆压栅处脱落 , 将无法缓冲外部压力产生断线不良 , 另外 , 包扎过紧线芯就会受到损伤 , 且会断线 . 即使被覆盖的外径是同样的线种 , 也有差异 , 所以有必要对包扎外形进行足够的确认 .坡度 (喇叭口 :压着时在“ 导体铆压栅”处为减轻芯线之损伤, “坡度”是必不可少的 , 如果没有此坡度不仅芯线会受到损伤、以及会导致断线或将大大削伤对外部的承受力卡口片 :具有将塑壳及主体插入时 , 起到锁住端子的作用 , 其形状因厂商不同而不同 , 种类也极多 , 因为此部份为极为敏感之处 , 所以操作时当高度重视 , 如果此部份变形 , 插入塑壳及主体后 , 会出现脱落等不良(当然,也有些端子没有卡片口,但它是以端子本身的嵌合部后端作卡位的,如 110, 187, 250端子料带 :铆端前附于端子上 , 是连接端子的细带 , 从其铆压后在端子所留的长度 , 可以获悉端子的设定状态及模具的状态 .5.5 开式端子铆压过程4.6导体铆压栅连接形状4.6.1开式端子导体铆压时优先采用形状4.6.2 无绝缘套端子导体铆压形状4.7 绝缘体铆压栅连接形状4.8端子高度测量4.8.1铆端高度之测量 :作为确保正常压着性能的管理方法 , 有必要进行铆端高度之测定 , 设定高3.用拉力计测试端子拉力如上图,将端子固定好后,将拉力计归零,再进行拉力测试,当拉力达到规定值时,停止拉动,固定位置,保持 1分钟,如端子没有脱落则合格,每 1—2小时抽测一次:端子拉力国际标准UL 386A-1991(美国标准 JIS C2805-1991(日本标准 DIN 46249(欧洲标准 AWG mm 2N Kgf mm 2N Kgf mm 2N Kgf 300.056.70.7280.088.90.9260.1313.41.4240.222.32.3220.32435.63.60.5808.2 200.51957.95.90.7512012.2 180.823899.1116020.4 161.31133.513.61.2520020.41.520020.4 142.08222.522.7229029.62.525025.5123.31311.531.83.554055.1435035.7 105.7635636.35.578079.5650051平板端子 (187,250,圆盘端类国际标准UL310-1995常用 JIS C2809-1991 国标 GB17196-1997 AWG mm 2N Kgf mm 2N Kgf mm 2N Kgf 220.324363.70.3383.9200.519585.910.5585.90.5565.8 180.823899.10.75828.40.75848.6161.3113313.61.2513013.31.515015.3 142.0522322.7219019.372.523023.5123.3131131.73.529029.6431031.7 105.2635636.35.535035.7636035.7备注 : AWG:美国线规N:牛顿Kgf:公斤力 ; 1Kgf=9.8N(牛顿另 :国标 1 mm2为 108N(约 11kgf4.9.2 仅作拉力测试的缺点 :● 不能够及早发现铆端高度之标准有无差错 , 可能导致大量不良品● 有时会发觉不到铆端机与模具的不良状态理想的拉力强度 :测试拉力的目的是为了调整铆端高度的 , 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和确认芯线压着部 (导体铆压栅 , 如果压着的铆端高度适当 , 那么芯线在” 挤压栅” 的外部断开时的数值才是理想的数值4.10 端子检查目视检测确认之目的是为了通过外观检查 , 检查出铆端高度拉力测试中未能查出的压着不良与模具不良 , 进一步通过压着状态良否的判断 , 发现组装胶壳时的不适合等在铆压拉力和高度保证的前提下,理想的铆端状态 :1. 视窗 1能看见导体又能看到绝缘体 (外被2. 视窗 2芯线 (导体露出长度 0.5~1.5mm(具体依端子大小而定3. 嵌合部不可变形 , 卡口片不可变形4. 芯线铆压栅、被覆固定栅中间沟槽不可有间隙 , 不可两边带毛刺5. 喇叭口高度最高不超过导体铆压栅长度的 1/86. 挤压沟深度不大于 0.3mm7. 料带长度大于0.1—0.5mm8. 端子上下左右弯曲不大于 5°9. 端子扭曲不大于 15°以下为在目视检测中拒绝接收的例举a. b. c. d. e. 导体过长(深打外被压入导体铆压栅(深打喇叭口过高料带过长导体铆压栅损坏 a. 嵌合部份向左右弯曲>5° a. 嵌合部份向上下弯曲>5° a. 导体未完全铆压(飞丝 a a. 端子扭曲>15°图 5.19B 端子铆压不良例举 5. 组装胶壳将铆压好之端子卡口片方向与塑壳卡同向,再将端子平推入塑壳,当听到卡喀声后,再回轻拉线材,以确定端子正确卡入塑壳,无脱落则合格.注意依工程图要求组装,不可插错位卡口片塑壳卡位合格品卡片口卡于卡位上图 5.20 端子塑壳组装图6. 测试 6.1 测试目的:检测产品功能是否正常,以确定产品性能是否符合客户要求 6.2 测试步骤: 6.2.1. 将测试治具正确与测试机相连,用治具夹将治具固定于桌子边缘; 6.2.2. 100%电气测试,测试前先拿一条电气不良品检测测试机和治具是否正常 6.2.3 将待测品塑壳插入测试治具插座内,再观察测试仪器对应指示灯是否发光(如发光产品则合格,反之则不合格,判断后再将产品塑壳平行拔出. 塑壳插座塑壳正确的插入和分离手法塑壳错误的插入和分离手法图 5.21 测试时,塑壳插入/分离测试座图示 6.3 注意事项: 6.3.1 测试之后需自检塑壳有无刮伤,端子是否歪斜6.3.2 当连续出现电测不良时应急时向上级或品管汇报 6.3.3 良品与不良品区分开,并标示清楚,将不良品放于指定位置 6.3.4 测试头须每 3000PCS 更换一次,易损之测试头依实际状况即时更换7. 组装即将测试合格的单件成品用胶布或套管集合在一起,做成客户所需之产品 7.1 作业步骤: 7.1.1 依工程图于治具上装上定位柱 7.1.2 将测试好之单件成品依工程图面固定于治具对应的位置 7.1.3 依治具所示起始尺寸位置开始缠绕胶布或装上套管,直至治具所示结束位置结束 7.2 注意事项 7.2.1 治具定位柱位置尺寸需在工程图公差范围内 7.2.2 固定单件时不可错位置 7.2.3 缠胶布时应有1/2以上宽度重叠绕卷,且开始和结束时至少有一圈以上的重叠,各部尺寸须在公差范围内8. 尺寸检验 8.1 作业步骤 8.1.1 依工程图于治具上装上定位柱,并于治具上标示图面各部尺寸和公差范围 8.1.2 将已组装好之线束塑壳挂于治具对应的定位柱上,再将线束拉直,检查线束各部尺寸是否在公差范围内,如在其范围内则合格,反之则不合格9. 外观检察外观检察时,线束不得有以下不良 1. 线材表面光滑、色均,无明显油污、毛刺、砂粒、擦伤、裂纹等现象; 2. 导线与连接端头压接部分,线芯无外露,塑壳,护套完整无损坏; 3. 导线的剥头对线芯的损伤(如线芯断、割伤等)不得大于 8%; 4. 缠绕之胶布须均匀,无起皱现象 10. 包装入库包装时注意不可有少装或多装,以及混装,标识、字迹模糊不清等不良。
线束加工工艺指导要求
一、工艺流程:
线束加工的主要流程包括线束选材、剥皮、锡焊、绑扎、绝缘处理、测试等步骤。
具体的加工工艺流程应该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进行设计,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合理、高效地完成工作。
二、设备要求:
线束加工设备主要包括剥皮机、锡焊机、绑扎机、压接机、测试设备等。
根据加工的要求,选择适合的设备,并进行正确的安装和调试。
设备要求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确保加工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三、操作规范:
操作规范是保证线束加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操作人员应该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领,掌握加工的工艺要点。
对于关键环节,如剥皮、锡焊等,应该有明确的工艺指导和要求。
操作人员还需要遵守现场的安全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并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
四、质量控制:
线束加工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工艺过程的监控和最终产品的检验等环节。
要求加工过程中,对每个环节的关键参数进行监控和记录,并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对最终产品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和客户要求。
五、安全环保:
线束加工涉及到的设备和工艺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机械伤害、高温烫伤、电气触电等。
因此,要求现场有完善的安全设施和操作
规范,并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此外,还应该对废弃物的处理进行规范,遵守环保要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六、持续改进:
在制定线束加工工艺指导要求时,需要结合具体的产品特点和生产环
境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还要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充分沟通和协调,确保指
导要求的有效实施。
线束加工工艺流程一、引言线束是一种电气连接器件,常用于电子设备和电气系统中,用于传输信号和电力。
线束加工是指将多根电线或光纤捆绑在一起,并通过一系列工艺步骤对其进行加工和整理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线束加工的工艺流程。
二、工艺流程1. 材料准备线束加工的第一步是准备材料。
根据需要连接的设备和系统,选择合适的电线和连接器。
确保电线的规格、材质和长度符合要求,连接器的型号和尺寸匹配。
2. 剥皮和标记将电线的两端进行剥皮处理。
使用剥线钳或剥线工具,将电线外皮剥开一段适当的长度,露出内部的导线。
根据需要,可以在导线上进行标记,如颜色标记或编号,以便后续的连接和识别。
3. 接插件安装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接插件,并将其安装到电线的末端。
根据接插件的型号和安装方式,使用合适的工具,如压接钳或螺丝刀,将接插件固定在导线末端。
4. 线束整理将加工好的电线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整理。
使用绑线带、热缩管或绝缘套管等材料,将电线束固定在一起,保持整齐和紧凑。
根据需要,可以使用绑线带将电线束固定在设备或系统的支架上。
5. 绝缘处理线束加工完成后,需要对线束进行绝缘处理。
使用绝缘胶带、热缩管或绝缘漆等材料,对电线和接插件的暴露部分进行绝缘处理,以保护电线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和干扰。
6. 质量检验完成线束加工后,进行质量检验。
检查线束的整体外观是否整齐、紧凑,电线是否剥皮正确,接插件是否安装牢固,绝缘处理是否完善。
使用万用表或测试仪器对线束进行电气性能测试,确保线束的连接质量和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7. 包装和存储线束加工完成后,进行包装和存储。
将加工好的线束放入合适的包装盒或袋子中,避免受到外界的损坏和污染。
按照规定的存储条件,将线束存放在干燥、通风和防潮的环境中,以确保线束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三、总结线束加工工艺流程包括材料准备、剥皮和标记、接插件安装、线束整理、绝缘处理、质量检验以及包装和存储等步骤。
通过这些工艺步骤,可以将多根电线或光纤整理成整齐、紧凑的线束,以满足电子设备和电气系统的连接需求。
线束加工的工艺流程线束加工一般涉及以下工艺:裁(下)线→开线口(剥线头,大多数情况下与裁线是同步进行)→扭(捻)线→压接线端子→产品装配→导通测试→包装。
线束工艺还包括编制材料消耗定额明细表、工时测算、工人培训等。
1.来料验收(1)导线的验收。
利用环保认证仪器进行环保测试,测试所有线束所需来料是否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
所需设备:环保认证测试设备。
工艺要求:来料不准含有铅、汞、镉、溴联苯、多溴二苯醚等有害物质。
(2)接线端子的验收。
接线端子的材质、形状及几何尺寸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2.通过预装编制出下线尺寸明细表3.送线将线材放至送线器固定。
4.裁线(开线)将所需加工线材放到中转送线架上固定,利用裁线机将线材裁剪成要求长度。
在进行开线工艺之前,必须仔细研究线束图纸,根据图纸的要求,合理确定导线的开线尺寸、剥头尺寸,接着制作开线操作说明书,制作流程跟踪卡。
5.电线剥皮按标准要求剥除接头处电线对应长度的绝缘外皮。
6.扭线对接头处导体进行整理、扭线。
7.套线端标号管制作线端标号管,然后将标号管套入导线端头。
8.铆接端子铆接端子又称压接工艺或打端子。
根据图纸要求的端子类型确定压接参数,编写压接操作说明书,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需要在工艺文件上注明并培训操作工。
比如,有的导线需要先穿过护套后才可压接,它需要先预装导线然后从预装工位返回再压接;还有刺破式压接用到专用的压接工具,这种压接方式具有良好的电接触性能。
用端子压接机将接头处导体和插头端子进行铆接。
9.线束制作利用线卡子,根据《电气接线图》将相关联的导线制作成线束成品。
10.检验检验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由工序检验和成品检验两个部分构成。
检验内容主要包括外观检查和利用导通测试仪进行线束的导通测试。
汽车线束加工作业指导书一、引言汽车线束是连接汽车各个电器设备的重要部件,其加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汽车的性能和安全。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向操作人员提供关于汽车线束加工的指导与要求。
二、加工前准备1. 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加工工具,如剥线钳、压接钳、压线机等。
2. 材料准备:准备好各种规格的线束材料,确保与车辆要求相符。
3. 安全措施:戴好工作手套,避免划伤和电击。
三、加工步骤1. 剥线:根据线束图纸和标识,使用剥线钳逐段剥离外护套,注意不要损伤内部线芯。
2. 线芯处理:清理好剥离后的线芯,确保不留有剥线时产生的刺激物。
3. 接线:根据线束图纸和接线要求,使用压接钳将线芯与连接器进行压接,确保接触良好。
4. 绝缘:使用绝缘套或绝缘胶带对接线处进行绝缘处理,确保防水和绝缘效果。
5. 导向:对线束进行导向,使用线束夹或导线套将线束固定在车身上,避免晃动和磨损。
6. 焊接:在需要进行焊接的接线处,使用焊锡进行焊接操作,确保焊接牢固可靠。
7. 全面检查:对加工完成的线束进行全面检查,包括接线是否正确、绝缘是否牢固等,确保线束的质量和可靠性。
四、注意事项1. 严格按照线束图纸和加工要求进行操作,确保加工质量符合标准。
2. 在加工过程中要细心操作,避免线束损伤、接线错误等问题的发生。
3. 加工过程中需注意个人安全,避免剥线时手部受伤或进行高温操作时烫伤。
4. 加工完成后要做好线束的整理和固定,避免线束松动或触碰其他零件而损坏。
5. 注意线束的绝缘处理,确保绝缘效果好,防止导致短路或其他电器问题。
五、结语通过本作业指导书,操作人员可以了解到汽车线束加工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掌握正确的加工方法和安全技巧。
只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才能保证汽车线束加工质量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希望每位操作人员能够严守操作规程,确保加工质量达到最佳效果。
线束的工艺流程线束工艺流程是指将电子设备中的各种电线、电缆、连接器等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线束的过程。
线束的质量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因此线束工艺流程的规范和高效性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线束的工艺流程。
第一步:设计和规划在开始线束的工艺流程之前,首先需要根据电子设备的规格和要求进行设计和规划。
设计人员需要确定线束的形状、尺寸、布线方式以及使用的电线、电缆的种类等。
设计完成后,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第二步:裁剪和剥离根据设计图纸上的尺寸要求,将所需长度的电线、电缆切割成相应的长度。
然后通过剥离工具将电线、电缆的保护层剥离,露出内部的导线或导体。
第三步:组装和焊接在组装线束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要求将不同规格和颜色的电线、电缆进行组合。
然后使用焊接工具将各个电线焊接在连接器上,保证连接的牢固和可靠。
第四步:绝缘和包覆在连接好各个电线、电缆后,需要进行绝缘处理。
绝缘材料通常是用于包覆电线和电缆的外保护层,以防止电线短路或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常用的绝缘材料有PVC、PE、PET等。
第五步:标识和固定在线束的工艺流程中,需要使用标识工具将线束上的各个电线进行标记,以便于后续的维护和检修。
同时,还需要注意线束的固定,使用特定的夹具或胶粘剂等将线束固定在设备中的相应位置,以防止其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松动和损坏。
第六步:测试和调试在线束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测试和调试,以确保线束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规定标准。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电容测试、电阻测试、绝缘测试等。
通过测试和调试可以及时发现线束中存在的问题,如短路、开路等,并进行修复或更换。
第七步:包装和出货线束完成所有的工艺流程后,需要进行包装和出货。
包装时要注意线束的保护,使用适当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裹,以免在运输过程中被损坏。
然后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出货,确保线束按时送达客户手中。
总结线束的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进行精心的规划和设计,严格的操作和质量控制。
只有在工艺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才能制作出高质量、高可靠性的线束产品。
开线工序操作规范 (2)
开线辅助工序操作规范 (2)
压接工序操作规范 (3)
并线工序操作规范 (4)
总装工序操作规范 (4)
试验要求 (5)
根据工艺文件,使用线束剪剥机等设备、工具,将原材料导线剪裁、剥口成生产所需。
1. 切剥口的要求:
a. 切断面平整,铜丝整齐;
b. 所有剥头(口)不得切断铜丝;
c. 剥头处铜丝不得紊乱,注意收线操作。
※ 注:禁止出现如图-1中所示的不合格项。
2. 开线尺寸要求:
a. 开线时的基本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b. 开线尺寸的极限偏差随基本尺寸的不同而变化(L =开线尺寸 单位:mm ):
L <300,偏差为0+2; 300≤L <1000,偏差为0+5; 1000≤L <4000,偏差为0+10; L >4000,偏差为0+15
二、 开线辅助工序操作规范:
热缩管在烤缩后,应该保证: 1. 沿导线的轴向不窜动; 2. 沿导线的径向观察不漏铜丝;
3.
对于孔式、叉式接头,热缩管不与接头外缘轮廓干涉。
※注:如图-2中所示为合格品,禁止出现如图-3中所示的不合格项。
图-1
图-2 合格
图-3
根据QC/T 29106-2004《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的规定,端子与电线连接应优先采用压接方法,连接应符合以下要求:
1. 端子应分别压紧在导体和密封塞上,密封塞在压接时不应
损伤,导线与密封塞之间、密封塞与护套之间不应有目视可见的间隙,如图-4所示;
2. 如果使用钎焊方法,不允许使用腐蚀性焊锡膏。
焊点要求 光滑,不允许存在漏焊、未焊透、杂质;
3. 使用压接方法的端子和电线压接处的横断面应符合表-1的要求;
4. 端子与电线连接应牢固,在规定的拉力下不应损伤和脱开,其拉力值应不小于表-2的规定。
图-4
在灯线的制作中经常会将同功能的线进行合并处理,而合并的方法又分为铜带压接和焊锡两种,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压接方法时,导体不应压断,接点应符合表-3的要求;
2.采用焊锡方法时,不允许使用腐蚀性焊锡膏,焊点要求光滑,不允许存在漏焊、未焊透、杂质;
3.接点应牢固,在规定的拉力下不应损伤和脱开,其拉力值应不小于表-2的规定。
表-3 并线点压接的几种形态
五、总装工序操作规范:
1.胶带的缠结:在线束进行并线操作时,经常使用胶带进行包扎缠结,以起到绝缘作用,其中要求:
a.胶带及线束应平整、光滑无皱褶;
b.两线相并处,铜带和铜丝不得外露,绝缘套管长度不得小于20mm;
c.胶带包扎牢固、均匀无松散,无轴向窜动。
2.保护套管的安装:一根灯线组上有较多线束时,为避免线束凌
乱,常使用塑管等保护套管将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线束套箍在一
起,要求此套管无位移和影响电线弯曲现象;
3.护套接插时要求:
a.确保线束与护套上孔位的对应性,符合厂家要求;
b.端子与护套接插牢固,不得脱出;
c.在护套旁的线束应保证整齐有序、长短一致(如图-5所示)
图-5
d.随时进行检查确认,避免出错。
4.线束中线路的导通率为100%,无短路、错路现象,故要求在灯具装配线上对各灯线组进行100%点
亮试验。
六、 试验要求:
1. 在具体试验方法中如无其他规定,试验应在下述条件下稳定2h 后进行:
环境温度:18℃~28℃ 空气相对湿度:45%~75% 大气压力:86Kpa ~106 Kpa
2. 线束长度用卷尺检测,应符合《开线尺寸要求》的规定。
3. 线束外观用目视法检查,应符合第一~五项的规定。
4. 线束与端子连接、并线接点的拉力试验应用示值相对误差不大于1%的拉力试验机检测,拉力试验机
夹头的位移应匀速运动,其速度为25mm/min ~100mm/min 。
5. 高低温试验:
6. 防水胶塞(堵头)装配在接插器上时,对其防水性能有以下试验要求:
接插器应带有所有允许规格的电线,所有孔位由电线及电线附件和一只套在医用注射器针头的密封塞充满,将医用注射器针头用合适的软管导出,并且对插良好。
护套、接插件、密封塞、电线表面不得有任何润滑剂或其他附着物。
将对插好的接插器浸入水面下不超过100mm ,注意保持所有电线及软管在水面以上。
用医用注射器通过软管使接插器腔体内形成正负气压并保持一定时间后,观察记录。
(为便于观察可在水中加入色块)
正压:+49Kpa 保持1min ,观察无气泡溢出; 负压:-49Kpa 保持1min ,取出接插器,解 脱自锁,打开后观察,无水侵入。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