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与威尼斯的城市形态
- 格式:doc
- 大小:628.5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摘要:图底关系理论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教授提出的有关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对传统城市和现代城市的形态分析,初步阐明了图底关系理论的特点,并对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适用范围做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城市设计图底关系理论城市外部空间Abstract: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relation with urban design raised by Professor Roger Traneik of Cornell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by analyzing the shape of the traditional city and the modern city. And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scope of the adaptation to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n modern urban design is also pointed out.Key words: urban design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Citie outside space城市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研究城市人类生活形态的学科,其发展也自始而终地反映出哲学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哲学界中曾发生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引发了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多方向发展,其中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Roger Traneik)教授所总结三种城市设计理论,对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三种理论分别为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而其中应用的最广泛的也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图底关系理论。
生态文明理念下江南水乡城镇空间形态总体设计研究摘要:江南水乡地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人居空间。
对该地区城镇空间形态的研究,有利于保障地区生态安全,促进国土空间的合理安排。
本文研究水乡城镇形态的特征与成因,以及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城镇的平面、高度、强度、密度等方面,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水乡地区的理想城镇形态。
0 引言江南水乡地区是中国特有的,历经千年文化形成的人水共生的典范地区,是我国独树一帜的水乡人居地。
首先,生态文明理念下,对江南水乡地区城镇空间的研究,有利于保障该地区敏感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合理的城镇形态将有助于的提升人居环境,有效促进城镇可持续、安全、便捷地运行;第三,城镇形态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江南文化的物质传承,也是我国生态文明治理下水乡人居空间发展的历史见证。
1 江南水乡城镇空间形态研究概况国内对水乡城镇的研究主要体现为专项设计研究,对江南水乡的研究涵盖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建筑形态等,其中对水乡城镇形态的研究主要聚焦江南古镇的空间形态、公共空间组织模式、建筑设计等方向。
如由段进等人撰写的《城镇空间解析一一太湖流域古镇空间结构和形态》一书,解析太湖流域江南古镇的空间结构和形态,通过案例来研究江南水乡传统城镇空间构成规律和设计方法;硕士论文《江南水乡城镇空间形态研究》研究江南水乡古镇形态形成的地域环境、形态本身的空间结构,聚焦于构成城镇形态的点、线、面要素本身的分析,并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延续提出建议。
水乡城镇空间形态,尤其是新建空间建设形态引导,对于水乡地区城镇面向未来可持续发展,实行动态调控非常有益。
国外等同于“水乡城镇空间”的研究主要以“滨水城市建设”的概念出现,是以保护与更新为内核的城镇建设研究。
西方国家对于滨水城市研究主要呈现在城市更新、生态保护和滨水宜居等领域,针对滨水城市的特性,关注城市空间形态的延续,着力于滨水开发对城市复兴的推动。
欧洲国家对于滨水小城镇空间建设有一定深入研究,如德国柏林的水城以及威尼斯水城,其研究目的在于提供滨水历史城镇保护与复兴策略指导。
中国不同的居住环境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
由于中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中国的民居建筑多姿多彩,富有创造性北京民居—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北京最为普遍、历史最为久远的住宅形式。
其布局常为“一正两厢”,坐北朝南,开间、进深、高度和装饰等都央全宅之首。
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风的枢纽,配以绿化成为休息和家庭活动的中心。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安徽民居—粉墙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徽派建筑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单位,但宏观世界与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别。
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的特点,安徽传统的民居建筑多为各种造型的二层楼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参差起伏,有的层楼叠院,精致朴素、堂皇俊秀。
以流畅的飞檐、高翘的马头墙、宁静的街巷、幽深的院落、粗大的冬瓜梁以及精美的雕刻著称。
许多民居的六罩、梁托、门扇及墙壁上都雕刻有人物、鸟、兽、花卉、祥云等图案。
砖、木、石雕融为一体,堪称徽派建筑大观园。
广东建筑之民居:骑楼风雨情所谓骑楼,描述的是其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
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广州骑楼的年龄,说来还没过100岁。
民国七年(1919年),广州拆城墙、扩马路,开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盘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务民生的主干道。
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南方潮湿多雨、炎热高温的气候特征,便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就连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这种骑楼式的建筑结构,一时风靡全城,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苏州园林作文600字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苏州园林作文字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篇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听说,苏州是一个可以与天堂相媲美的地方,这里到处都是树林,空气十分清新。
这次暑假,借着到苏州的机会,我来到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园。
狮子园里面并没有真狮子,但是以众多用太湖石堆砌成的,神似狮子的石狮子闻名天下。
一进大门,就看见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
建筑的周围,是开的正艳的腊梅,腊梅的幽香一阵一阵地传来,沁人心脾。
前方,有一条长廊,长廊的两侧,有镂空的窗户,每一扇都雕着不同的图案,图案都十分精美,应景极了。
穿过弯弯曲曲的长廊,我们便来到了狮子林。
假山造型奇异,不计其数,看得我眼花缭乱,却又让我更想一探究竟,本以为前方“山重水复疑无路”,可回过身,又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仔细在形态各异的假山中寻找,可以发现许多许多造型各异的石狮子隐藏在假山中,有坐立不动凝视远方的,有翻滚身子嬉戏玩耍的,还有爬在地上闭目养神的,这些假山乍一看都不像狮子,仔细一瞧,却又像极了狮子,这石狮子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会蹦起来。
曾经的乾隆皇帝不仅为假山写了首诗:“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
”还为旁边的亭子命名为“真趣亭”。
我们在钻假山时,果真体会到了那种乐趣。
这片假山中有桥梁,有楼梯,还有山洞,我们时而登到巅峰,时而沉落谷底,如入深山峻岭,好玩极了。
美丽的狮子园林,凝聚了多少天然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啊!正是这千姿百态的石狮子,吸引了成百上千的游客,我们在狮子林里玩地不亦乐乎,流连忘返。
苏州园林作文字用移步换景的写法篇2建筑的美其实就像人格的美,一处处雕栏画栋掩饰下的春水花潮与月光,一片坍倒围墙里的樱花暴风,剪影窗纱之外的藏与露。
苏州园林就像这样,懂得藏与露。
藏匿一如镇定的自敛。
身已转而韵未散,宫墙院瓦与假心花草的迂回,是更年不变的美丽,园林中的一处不小不大的石墙,便是最好的印证,它曾抚摸过春天细如丝的小雨,也曾享受过夏日斑斓的午后,它曾与秋叶执手而行,也曾在片片飞雪中矗立无声,墙后有一揽子的风雨,那里有才子佳人的韵事。
从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中世纪威尼斯城市政治地位、城市形态威尼斯始建于公元453年,最早是罗马人逃避日耳曼攻击的避难之地。
公元568年威尼斯脱离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依托丰富的水上资源开始建设新的港口,发展水上贸易。
13世纪以后,威尼斯商人活跃于地中海和中东地区,将东方的丝绸、香料、珠宝等经此转运至西欧各地,成为地中海的商业中心。
14、15世纪早期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当地兴建了许多中世纪文化艺术和建筑特色的教堂、宫殿,成为欧洲最繁华的贸易中心之一。
16世纪初以后,随着海上新航线的开辟,威尼斯逐渐丧失了在政治和商业上的影响,但依然是农产品输出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
18世纪时,威尼斯也许是欧洲最优雅的城市,在文学、艺术和建筑上都有巨大的影响力。
18世纪后期,威尼斯屈从于拿破仑的统治,许多旧广场和建筑被弃置,城市陷入低潮。
1866年威尼斯地区和意大利实现统一。
现代威尼斯以发展旅游业为重,开始自己的现代城市发展之旅。
城市环境——“水城”威尼斯的城市主题形象就是水,城市建在离陆地4公里左右的群岛上,全城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共有2300多条水巷。
城市建筑之间靠100多条水道和400余座桥梁连接,只靠一条长堤与意大利大陆半岛连接。
然而土地分散的自然因素不但没有阻碍城市的发展,反而为打造水上城市,发展水城文化提供了的有利条件。
城市交通——水上贡多拉整座城市条块清晰分割又密切交融,条条是水,块块是房。
使条块彼此沟通交融的是数不清的船、艇和舟,还有数百座桥。
威尼斯整座城市都浸泡在海水之中,除建筑物和广场外,几乎看不到陆地。
没有汽车、马路和红绿灯,甚至连摩托车、自行车、人力车也没有。
有的只是运河、水道和拱桥,运河是大马路,水巷是街道,客船是公共汽车,汽艇是出租车,新月状的“贡多拉”(舟)是自行车。
人们可以乘着“贡多拉”,在古老的手风琴和其他乐器的悠扬音乐声中穿行于古色古香的水城中,欣赏“街道”两旁古老的建筑。
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前来投奔的楚国大臣伍子胥建吴国都城阖闾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城里仍有许多当年留下的地名。
隋开皇九年(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
苏州城建城早,规模雄大,基本保持着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三纵三横一环”的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
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苏州古城遗存的古迹密度仅次于北京和西安,苏州古城14.2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遗产"集于一身。
而昆曲、阳澄湖大闸蟹、周庄是三张国际级、重量级的品牌。
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其中九座园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09年有六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进入国家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预备清单的有苏州古城历史街区和江南水乡古镇.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使得陈运和的《寒山寺》诗“似乎也有些烫”。
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
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
苏州发现了许多远古文化遗址,尤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为丰富,著名的有赵陵山遗址、少卿山遗址、绰墩遗址、草鞋山遗址、罗墩遗址等,其中赵陵山遗址1992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遗址重大发现之一。
天堂苏州,东方水城——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苏州是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春秋之吴国、战国之越国、三国之孙吴、元末之张吴等多个政权的首都,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经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考证为中国第一古城。
浅析苏州的城市发展历程【引言】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朝大诗人张继《枫桥夜泊》的诗句,当时传诵很广,不但寒寺山因此出了名,姑苏也因此享有盛名。
原来在苏州近郊有一座姑苏山又名姑青山或姑余山,春秋时,吴王阖阁曾在山上建造姑苏台,后越伐吴,吴败,台被焚。
到了隋朝开皇九年,因有姑苏山的关系,遂改昊州为苏州【摘要】时当代苏州的空间演化进行分析,梳理其历史脉络,探讨其规划和建设模式,探寻其演化机制,分析其中的规律性和真实性。
地处水乡泽国的苏州,在漫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道路系统———水陆并行双棋盘道路格局。
【关键词】水城水陆并行的双棋盘道路格局城市形态演化机制【正文】1.苏州城市简介在人类的城市建设史上,意大利威尼斯城以其奇特的水街泽巷,宏伟建筑以及丰富的水景著称于世,直到今日她仍以奇异的水城魅力吸引着全球的游人。
在威尼斯遥远的东方,也有一座举世闻名的水城—苏州。
她始建于公元前年,是春秋时代吴国阖阁命伍子胃建城。
至今已2500多年。
从那时起苏州虽历经沧桑,然城址和总体格局始渡未变,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极为罕见。
目前是中国唯一要全面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
我未到过威尼斯,曾去过苏州。
苏州给我的一个突出感觉,就是宁静、朴素与美丽。
苏州是著名的水城,水多自然桥就多,究竟苏州有多少座桥,我没有查问过,只是满街几乎全是曲直不同、宽窄不一的水巷渠道。
一开门就是水,就是桥,就是船。
苏州的名胜古迹也很多,特别以园林之多之美名闻遐迩。
名声最著的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等。
我只去过狮子林。
这是一座美似“红楼梦”大观园一样的园林。
园中亭台楼榭、曲径回廊、池塘假山、奇花异草应有尽有。
在这里游览了两个多小时,只游了一个大概,足见园林之大。
2.苏州城市演变历程享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的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的长江三角洲平原,东靠上海,南界浙江,西濒太湖,北临长江。
公元前514年,吴大夫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建造阖闾大城。
“城市记忆”——守望城市文化传统一个值得认同的“城市记忆”,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记忆。
而在现实的城市发展中,很多“城市记忆”物化为现存的城市景观,成为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历史地段”。
正如故宫、天坛对于北京;西湖、灵隐寺对于杭州;外滩、豫园对于上海;中山陵、夫子庙对于南京、瘦西湖和“烟花三月”的概念对于扬州一样,城市的历史积淀,既是城市本身的记忆,也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赋予城市以个性化的生命。
“城市记忆”——“城市文化资本”的构成要素一城市是人类记忆的集中地,是人类记忆文化的大“容器”。
芒福德认为:“在城市发展的大部分历史阶段中,它作为容器的功能都较其作为磁体的功能更重要:因为城市主要地还是一个贮藏库,一个保管者和积赞者。
……城市社会的运动能量,通过城市的公用事业被转化为可贮存的象征形式,从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法国哲学家)到W·M·惠勒(W·M·Wheeler)的一系列学者都认为,社会是一种‘积累性的活动’,而城市正是这一活动过程中的基本器官”。
[i]城市是一个文化容器之说,鲜明地揭示了城市在人类文化进化方面的作用与功能,纵观人类城市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最新的人类文化成果总是产生在城市里,无论是西方古希腊罗马城邦创造的人类文化奇迹,还是同时代中国春秋战国文化黄金时代创造的“百家争鸣”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始终是一种资本存在形式,而没有被人们所正视。
本文论及的“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是受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启迪和影响,并从个人文化资本——教育和相关文化资源的意义上,延伸到“城市文化资本”。
从文化资本意义上认识城市,我们会发现城市又有一个全新的世界和层面,包括新功能的演绎。
[ii]“城市文化资本”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是强调城市业已存在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财富的“资本性”意义,如城市自身历史的物质文化遗存,流芳千古的人物及精神价值,以及城市自身创造的一系列文化象征与文化符号等,都具有鲜明的资本属性和资本意义。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苏州为例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崛起的新兴大国,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一大亮点和重要标志。
这一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特点,是中国前进的方向和政治制度的基础。
本文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个代表性城市苏州为例,探索这条道路的发展和成功的原因。
苏州是中国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漫长历程中,苏州所扮演的角色不可忽视。
如今,苏州早已树立了其作为一座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的形象,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窗口。
苏州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代表城市,是因为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首先,在经济方面,苏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
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一直注重发展开放经济和拓展国际合作,逐渐成为了中国一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优质的国际化经济环境和良好的市场秩序为苏州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其次,在政治方面,苏州也是一个行政效率高、政治稳定的城市。
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都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和监管。
苏州市政府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从而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同时,苏州市采取了合理的政策措施,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强依法治理,推动经济全面发展。
再次,在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苏州的特色也非常明显。
无论是古建筑、园林、文物保护还是传统文化传承,苏州都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同时在现代文化建设中也勇于探索。
此外,苏州的社会和谐稳定,城乡发展差距小,职业群体稳固等鲜明特点,也奠定了苏州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苏州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实践,这一道路为苏州的发展提供了实质性的指导和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强调坚持人民立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使人民的利益始终得到充分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在于它的实践性和发展性,这样的实践性和发展性恰恰适合了苏州这样的城市。
威尼斯水城历史和地理威尼斯是一座十分美丽的水上城市,它建筑在一个完全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蜿蜒的水巷,流动的清波,她就好像一个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
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这个地方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酷似刀兵的游牧民族,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
肥沃的冲积土质,就地取材的石块,加上用邻近内陆的木头做的小船往来其间;在淤泥中,在水上,先人们建起了威尼斯。
威尼斯10世纪开始发展,14世纪前后,这里已经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誉为整个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业贸易旅游于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纪为威尼斯全盛时期,成为意大利最强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地中海贸易中心之一。
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威尼斯逐渐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从于拿破仑的统治,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共和国从此灭亡。
1849年反奥地利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直到1866年威尼斯地区和意大利才实现统一,从此成为意大利的一个地区。
威尼斯外形恰似海豚,这个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却被一百多条蛛网般密布的运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岛,岛与岛之间只凭各式桥梁错落连接,初来乍到很快便会迷失在这座“水城”中,找不到路。
好在有大运河呈S形贯穿整个城市。
沿着这条号称“威尼斯最长的街道”,可以饱览威尼斯的精华而不用担心迷路。
About 200 palaces, mansion and seven churches near coast ,it was built between 14 and sixteenth Century, has Byzantine, Gothic, Baroque style, Venice style and so on, all of the building foundation are submerged in water, it looks like the art gallery is rising from the water. The Grande is like a streams of people busily coming and going street.重要节日威尼斯的狂欢节历史上赫赫有名,1979年已经恢复,目前是全世界四大狂欢节之一。
苏州与威尼斯的城市形态学院:建筑学院专业:建筑学5班姓名:吴彬恺学号:20102422 摘要:城市是有史以来人类社会最伟大的产物,它标志着人类从此走向了更加文明与成熟的社会。
自古以来,城市都承载了太多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
中西方的古代城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各自独立发展,展现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影响下所呈现的迥异面貌。
苏州与威尼斯这两座中西方的代表性城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折射出了支持她们不断向前发展的文明底蕴。
本文以苏州与威尼斯这两座城市的的基本形态,加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描述,旨在发掘出这两座城市的设计与方法。
城市作为人类能够创造出的最伟大,最复杂的产物,承载了更多深层次的人类文明成果。
这些成果不但反渗透于人类活动中,更指导了城市的建设过程。
这个过程造就了两个东西方伟大城市在其城市的轴线,路网,分区,建筑,景观,色彩等方面无一不透露出这种奇特的差别。
城市形态主要包括城市区域内城市布局形式、城市用地外部的几何形态、城市内各种功能布局以及城市建筑空间组织和面貌等方面。
无论哪一座城市都是在它所属的特定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孕育并发展起来的,而城市又将它产生的所有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进行整合并呈现出来。
归根到底,一个城市的风貌,正是由数不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历史特点所组成。
不同的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所经历的文化历史过程也各异,进而形成了迥异的城市风貌,使每一座城市都显现出独一无二的城市个性。
“水城”是苏州与威尼斯共有的名字,它们都有自己博大而深厚的历史,然而各自相互不同的经济体制、政治背景与文化走向带给了两座城市独特的城市风貌,人们致力于挖掘这种差异,并从中得到更多,进而从中汲取营养,应用于现代城市和建筑的设计之中。
一、苏州苏州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东南方,西接太湖,北靠长江,东朝大海。
地势多丘陵、湖泊。
城内水道纵横、湖泊遍布、土地肥美、雨水丰沛、粮产也颇高,是古今中外著名的鱼米之乡。
由于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苏州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景色妖娆。
苏州在2500年前初建城时就已是按照详细周密的选址思想和营建规划来进行的,这与中国古人长久以来形成的建设思想是分不开的。
苏州自建城之日起便一点点发展成为全中国的农业、经济与文化中心,也为江南地域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
一直以来,苏州古城能够不断地进行城市形态更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座城市在能够自给自足之后并没有使城市的建设停滞,反而加快了整修城内基础设施的步伐,包括开浚河道、整修街巷以及兴建大量的房屋建筑,这都使得苏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古代中国最为时尚的城市之一。
农业始终是苏州的支柱产业,这不仅使苏州居民形成了农耕文明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在这之后发展起来的手工业与商贸业中也大量留下了农业生产的痕迹,苏州的各种城市建设也一直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陆续展开的。
苏州地区密集的水网同时兼有交通、灌溉和水产的功能,居民也就自然而然地趋向邻河的居住生活空间,从而一点点形成苏州特有的城市临水空间。
苏州利用天然和人工的水道在城市内部建立起了一整套与街道相互配合的水上交通网,并与城郊的其他大地水网贯通起来,这样不仅便利了城镇内外的交通运输,沟通了城乡物资的交流,还繁荣了商业贸易。
由于城内的水道具有防洪排涝、提供城市水源、调整局部地区小气候、有利于防火以及能丰富城市空间艺术景观等特点,苏州城内的“水空间”也就更多的创造出了一个更为高级的城市物质环境与城市的精神沃土。
可以说,苏州城市“水空间”的营造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文化的一项杰出成就。
苏州城市围合性的空间具体体现在大到城市外围边界、小到城市建筑围合的各种空间环境当中。
苏州形成了具有水乡特色的“双棋盘”式街道布局与基本符合城内居民生产生活的城市功能布局。
苏州“河街并行,水陆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在古今中外都是罕见的,严谨规整,匀称明朗的城市格局。
苏州城墙、水陆门以及数不尽的城内河道,这些四通八达、纵横交织的河道与街巷像网格般密布整个苏州城。
城内街巷与河道并行,建筑大都依河而建,这便形成了更加完整的“双棋盘”城市格局。
苏州常见的合院式住宅依次排列从而形成一条条垂直水平的街道,这一条条笔直的街道给人以清晰和稳定的感觉,加上城墙的围绕进而形成一座方整规矩的城市。
此外,苏州的街道两旁一般栽有植物,这就使得街道两旁的建筑都要向后退,由此形成一处建筑与街道之间相对模糊的过度空间。
苏州的合院住宅纵深普遍较大,这就使得街道的密度变小,合院住宅与内部围合成的院落在采光、通风等方面都依靠内院来完成,与街道的关系很小。
此外由于住宅建筑在规模上相仿,建筑平面铺开的面积也相似,造成了用地密度相对均匀。
苏州的城市层次也就被分为“大街——巷弄——合院”的三层结构。
大街将城市划分为大的功能区块,而小一点的巷弄相互连接围合成供人们居住的合院,这样,大街与巷弄担负起了不同的功能作用。
城市通过“院—巷”来组织功能布局,总体城市空间的层次分明,秩序相对严谨,可以说整座苏州古城呈现出了一种内向性的、有条不紊的理性秩序。
苏州的性格是内向的,这就造成城市无论在色彩搭配还是在城市景观意象的表达上都相对含蓄而内敛,在城市居住空间、公共空间的营造以及营建手法的使用上也凸显了礼制思想的影响。
苏州,总是给人以温柔、宁静的感受,由于地处中国的江南地区,气候多雨潮湿,鲜有刺眼的直射阳光,城市进而表现出的是温柔宁静的感觉,且有意营造出一种朦胧山水画的独特意境,以使城市更好地融入整体环境当中,苏州城中的青山绿水也成为江南水乡城市元素的代表。
对于苏州来说,时刻都要强调封建等级性与理智性,配色上不能超过一定的现有范围,因此城市的主要色调以“黑、白、灰”为主,苏州的城市景观意象所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人对理想画面和高尚精神的追求,所以苏州将自然山水来有机地引入城市,所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的画面。
苏州的公共空间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且在产生与扩展的过程中还受到了宗法礼制的束缚,在形态上苏州的公共空间组成以线型街道为主,并具有一定的内向收敛性;苏州长期摆脱不了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但也不是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比如“粉墙黛瓦”的建筑形式、精致的园林建筑和古朴绮丽的大量桥梁。
二、威尼斯威尼斯位于欧洲大陆意大利的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滨的维纳托省,四周被海水包围,由威尼斯潟湖中央的一百多个小岛组成,距大陆约4公里。
作为一座“水上都市”与“百岛之城”,威尼斯继承了数不尽的交通水道,至今也保存下四百多座纵横交错的桥梁,整座城市则仍然仅以舟楫相通。
威尼斯是一个缺少土地,少有自然资源的城市。
早期居民靠渔业为生,后在东西方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抓住机会,成功转型成商贸型城市。
威尼斯的四面都被海水围绕着,它的独特魅力就在于激荡的海水创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被水环抱的生活空间,整座城市仿佛浸泡在水中一样。
在威尼斯,城市风情的展现总是离不开水体,作为主角的水体,与建筑、街道、桥梁、广场一道构成了一种包含了某种独特意境的城市立面空间环境。
城内一百多条相互贯通的水道是唯一允许交通工具穿行的交通道路,在整座城市的交通网络中,水道作为一种交流管道不但推动了社会区域之间的沟通联系,还在形成城市格局特色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威尼斯的水街与桥梁纵横交错,构成了这个城市最基本的交通体系,水带给了这座城市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与情趣。
威尼斯城市外沿的围合是一种依靠天险而不是人工构筑物来进行防御的围合模式。
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特色就是她利用了以一条贯穿全城的大运河为代表的上百条城内运河将整个城市统领了起来。
它们不仅将城市分为若干部分,更与环抱全城的大海一同将城市进行了有效地围合,进而代替了实体的城墙而成为限定城市边界的物理标志。
威尼斯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但这并不意味着她没有任何防御手段,海水环抱与远离大陆的特殊条件,千百年来曾多次阻碍了敌人的侵略。
其实,人们不能忽略的是威尼斯在进行城市规划时,无数能工巧匠对城市进行的大胆改革。
这种改革自然是以独特的自然条件为前提,但仍然具有向外推广的意义。
在威尼斯,一幢幢单体住宅是相互形成并联的关系,建筑的立面直接形成了街道的界面,且随着建筑相对自由的走势,街道也多是弯曲的,并通向城市的中心,譬如城市广场、教堂或是市场等地。
城市中曲折的街巷在人的实际体验中常会给人带来意外和惊喜。
在威尼斯,很少看见栽种的树木,这与这座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也造就了街道是由建筑物直接围合而成的局面,由于街道的间距狭窄,建筑物又相对高大,所以并不像苏州城市中很多街道那样看上去宽敞明亮。
威尼斯城市街道两旁的居住建筑通常相对高大,并且并联排列围合成一个个闭合的结构单元形成了围合式的建筑组团。
每一个单元内为半公共性质的庭院空间,外部由街道组成,且与临街建筑形成较之苏州更为紧密的关系。
威尼斯则是一个物质决定意识形态的社会,并不存在过多的思想限制,而是尽可能地与自然环境斗争并融合其中。
威尼斯人在充分地利用他们的优势时无意中创造了一个新的城市类型,这种类型是以城市的功能分区为基础的,用运河交通线及绿地将这些功能区分割开来。
这种规模庞大的分区模式不仅非常合理,而且它还承认了邻里的完整性。
这种适合于威尼斯的独特发展模式在威尼斯一直传承下来,以至19世纪时,威尼斯还把里杜岛规划为一个海滨胜地,开辟成一个专门的旅游区。
威尼斯的邻里和工业地带的划分,不仅没有破坏城市的统一,反而使城市中心区避免了过度拥挤。
威尼斯首先通过自然聚居而形成简单的功能分区,并进一步考虑了城市功能需求的方便性,在最终形成了区域划分明显、相对稳定的城市功能布局模式。
威尼斯的合院则以街区为单位更倾向于垂直的生长性。
威尼斯素来倡导的自由思想,以及政治的本质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基本理念,使威尼斯呈现出一种在城市空间结构上自由发展的活跃态势,塑造了优雅浪漫的城市基调。
威尼斯在看似自由的水路分布格局下,发展出了将城市利益无限大化的独特城市街道网络与功能布局。
威尼斯由于地处海滨,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一年四季阳光照射强烈,是很好的调色资源,所以城市显得色彩异常斑斓且充满了活力。
威尼斯城中的建筑、广场、雕塑等艺术品构成了这座城市最基本的景观元素,威尼斯的合院却是以地形为基础,以教区为核心单位的自由组合形体。
威尼斯接纳了来自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建筑风格的渗透,并取其精华,随之发展出了具有威尼斯本土特色的建筑风格文化。
威尼斯,色彩搭配的目的是为了使建筑更加光彩,为了更好的烘托建筑,在配色不求统一,但求表现个性,更加生动地展现城市的透视美,将建筑与街道和水的关系以“体块”的方式动态化地变现出来。
威尼斯的公共空间以平整开敞的广场为代表,多为人工修筑而成,在营造理念上受到教权统治的深刻影响。
威尼斯一直以来形成的自由开放的思想使其接纳了多种建筑风格对其自身的影响,大量建造了各种风格的房屋建筑,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地建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