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世界的聚落
- 格式:ppt
- 大小:684.00 KB
- 文档页数:29
世界的聚落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展示城镇与乡村景观,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形成、发展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
通过分析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聚落分布特点、观看现代聚落的分布的视频,讨论得出自然环境影响聚落分布和形态。
通过分析不同特色的民居特色及设计合理的民居建筑,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要与环境相适应。
学习目标1.说出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通过阅读图像、观看视频或实地考察等,描述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2.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3.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人地协调观)重点难点重点:城镇与乡村的景观特征及其变化。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辩论学习法、比较法、问题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二、学习任务一教学模块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播放视频并提出问题。
当夜晚来临,家家户户灯光亮起,我们打开地图,发现它是如此美丽!同学们,每个地区的灯光亮度一样吗?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其实,在一个区域内,众人汇集,落地为家,就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聚落。
灯光明亮的区创设情境,从灯光亮度与聚落的关系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域聚落多而且密集;而灯光暗淡的区域聚落少或没有聚落。
1.聚落的含义、规模、主要形式过渡:出示“聚落”两个字,引导学生推测篆文“聚落”。
先解“聚”字,篆文中的“聚”上半部分是“取”,可以引申为“取得食物”,下半部分为三个“人”,合起来的意思是在古代只有众人聚集到一起生活,才能取得更多的食物。
教师:总结聚落的含义、规模、主要形式。
含义: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规模: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甚至几个人的村庄。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分布特点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聚落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聚落与环境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2.图片素材: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提问:你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聚落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提问:这些聚落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聚落与环境问题,如城市拥堵、乡村人口流失等。
《世界的聚落》知识点解析1.聚落的形态(1)聚落的概念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2)聚落的形式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①城市Ⅰ定义: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Ⅱ特点:人口密集,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并且对周围地区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居住状况相对拥挤,多高层住宅,城市空间利用率高,交通发达。
Ⅲ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破坏(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音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
Ⅳ解决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
②乡村Ⅰ定义: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分为村庄和集镇。
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集镇。
Ⅱ特点:居住地相对分散,房屋不高,但经济实用;外围常有大片农田,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有的集中,有的分散,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或公路分布;许多乡村民居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和环境特点。
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本质区别是从事的行业不同,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乡村主要从事农业产业活动。
(3)聚落的演化过程聚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发展的。
地理位置优越,聚落向前发展的速度越快。
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聚落人口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集镇,集镇进一步发展,楼房越来越高,人们由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发展成为小城市,并由小城市逐渐向大城市发展。
谈重点城市和乡村的演化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再有城市聚落。
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在干流与支流汇合处,或河流入海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4)聚落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①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的形成受地形、气候、水源、交通、资源等条件影响。
谈重点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水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②聚落的分布状况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专题10 世界的聚落知识讲解1.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2.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加强管理和保护,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综合训练一.选择题(共12小题)1.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传统民居是()A.厚墙加小窗B.茅草屋C.窑洞D.吊脚楼【分析】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解答】解:撒哈拉以南非洲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草场广布,人们就地取材建造茅草屋,可遮阳避雨。
故选:B。
2.读两河流域图和西亚传统民居图判断,下列对西亚地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传统民居为平顶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风沙B.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C.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D.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分析】两河流域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发祥地之一,西亚长期以来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
民族矛盾、宗教纠纷、领土纷争、对石油和水资源的争夺,是西亚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
【解答】解:西亚地区传统民居为平顶屋,墙厚窗小有利于隔热、防风沙;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的沿岸地区;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
故选:D。
3.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湿热地区,房屋多竹木结构B.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C.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D.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分析】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解答】解:聚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湿热地区,房屋多竹木结构;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山区聚落稀疏,数量较少;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B符合题意。
故选:B。
4.关于传统民居的去留问题,你的建议是()A.加强保护,延续历史,传承文化B.拆掉古民居,加快发展第二产业C.拆掉后建设新城镇,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D.在古民居建商场以吸引游客提高收入【分析】中国有众多的古建筑,在城市建设发展中,有些建筑要采用博物馆式的保存方式;有些建筑可以不改变使用性质继续利用,以便保护;有些则可以只保存外观,而对内部进行完全的改造。
第二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城镇的发展过程,能够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4.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5.尊重自然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城镇的发展过程、民居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情境导入】模式一视频导入播放不同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说出不同景观的差异,判断自己的居住地与哪一类景观类似,分析造成景观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
模式二图片导入特色民居图片导入,直入主题。
你知道图片中展示的民居的名称吗?你知道它们主要分布在哪里吗?你知道不同地区民居不同的主要原因吗?通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导入新课。
观察与发现一、聚落的景观特征1.聚落的分类:(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展示几幅有代表性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将这些聚落分类,引出聚落的类型。
(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乡村和城镇)通过分析聚落的图片及文字部分,了解聚落的含义及分类。
续表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步骤结论探究与讨论2.乡村与城镇的景观差异:引导学生分别观察乡村、城镇景观图,说出乡村景观和城镇景观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密集稀疏分散通过学生讨论,明确城镇聚落与乡村的主要差异。
【分组讨论】探究城镇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简单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城镇和乡村景观图,从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方式和交通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比,比较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的主要差异,最后让学生填表比较聚落形式。
项目城镇乡村人口建筑特点生产活动交通状况【说一说】阅读材料并结合生活经验,安排两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代表城镇和乡村,介绍自己的“家乡美”,分别说明城镇、乡村的优点,及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