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国家与社会
- 格式:ppt
- 大小:499.50 KB
- 文档页数:7
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注:第十四、十五章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工业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第三,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队伍迅速壮大。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三是岗位流动加快。
以上这三点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广大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阶层,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四讲社会工作行政与社会政策一、什么是社会政策二、社会政策的模型三、社会政策制定的过程四、社会政策的分析评论框架五、影响社会政策改变中的实务工作者角色一、什么是社会政策(1)社会+政策。
(2)政策是解决或应付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或方针。
(3)社会政策是对分配过程中的诸种弊端采取立法及行政手段,以争取为目的的国家政策。
(4)社会政策是经济政策。
(5)社会政策是一种行动计划,是社会工程的技术运作。
(6)社会政策是指政府用以直接影响市民福利的政策。
新社会政策,其定义主要包括两种:(1)所谓社会政策,是经由国家以立法及行政的手段,提高国民生活,增进社会利益,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社会政策,必须经立法及行政机构和程序,才能成为政策,实施起来才能收效。
同时,社会政策应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是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陈国钧等人)(2)政策是一种政治抉择,反映社会不同阶层或不同团体间的权力互动。
(社会政策是关于矛盾的政治目和目标的选择问题——扩大政府还是扩大市场?是扩大部分人的自由而牺牲其他人的自由?还是扩大部分人的社会正义而限制其他人的自由等等。
持这个观点的是蒂特马斯,其定义注意到社会政策的价值内涵,因而更接近社会政策的本质。
)简单一句话定义: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的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政策、行为准则和规定的总称。
其核心是解决市场经济下公民的社会风险。
2、社会政策的起源与研究(1)一般认为,社会政策起源于1837年德国的学者组织的“社会政策学会”。
第一个给予社会政策以科学概念的是瓦格纳(Adolph Wagner)。
1891年他在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社会政策是运用立法和行政手段,调节财产所得和劳动所得之间的分配不均问题。
但是只有到了20世纪的中期以后,由于经济学、政治学和系统科学等学科的加萌,源于社会福利理论的社会政策才逐渐成为具有开放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等特点的独立的应用社会科学学科。
1/13第四讲世界史:从古代亚非文明到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学习目标】课程名称专题模块考查重点从古代亚非文明到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古代亚非文明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和佛教创立古代欧洲文明雅典民主罗马帝国封建时代的欧洲基督教西欧庄园、中世纪城市拜占庭帝国封建时代的亚洲日本古代社会阿拉伯帝国【考点梳理】一、古代亚非文明:人类文明的开端来先来一波表格压压惊吖2/13(一)古代埃及文明1、古代埃及文明(1)发源地:埃及尼罗河流域,因此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
(2)诞生时间: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埃及尼罗河两岸相继出现若干小国。
(3)初步统一:约公元前31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
(4)发展:公元前15世纪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时,埃及国力强盛,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5)灭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
(6)文明成就:数学、医学和天文学。
(7)文字:象形文字,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法老和金字塔(1)最高统治者: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
(2)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二)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文明。
(1)发源地: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即幼发拉底河与底里斯河流域。
(2)诞生:约公元前3500年起,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自称“众神之王”,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4)文字:楔形文字。
3/132、《汉谟拉比法典》(1)目的和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内容①家庭奴隶制。
②等级森严,分为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等级。
③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
④规定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原则。
(同态复仇)(3)历史地位:《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四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教学目的:通过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学生理解中国当前最基本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处的历史阶段。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产生课型课时:讲授2学时一、苏联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社会主义社会要经历哪些发展阶段,以及当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这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认识和探索。
马克思曾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做过原则性分析。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不仅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而且论述了过渡时期也要经历很长时期,还提到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要经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等若于阶段。
斯大林在3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胜利的形势下,于1939年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正在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
斯大林忽视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把当时苏联社会看成是一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这显然过高估计了当时苏联社会的发展水平。
赫鲁晓夫又把斯大林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倾向推向极端,提出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理论。
!959年苏共二十一大宣布苏联“现在已进人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纲提出“2O年内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赫鲁晓夫还许诺“这一代人将在共产主义制度下生活”。
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企图超越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倾向,使社会主义国家曾普遍出现急于向更高发展阶段过渡的冒进现象,并使国民经济遭到很大损失、苏联的经济从60年代开始走向停滞阶段。
在1964年苏共十月全会上,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他上台伊始,就批评赫鲁晓夫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的错误,提出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估价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与前景。
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今天我们一起聚集在一起,谈论一个重要的议题,那就是社会与国家。
社会是由一群人有目的地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组织,而国家则是由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理范围内的人民所组成的一个最高政治组织。
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框架。
今天我们将围绕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展开探讨,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建设社会与国家。
首先,让我们来谈一谈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社会是是人们生活和活动的舞台,是个体与集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一种复杂体系。
而国家则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一个最高政治组织,它是一个社会群体的集合体。
社会和国家是相互作用的,在社会的基础上形成国家,国家又回归到社会之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国家的存在,就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而社会的发展,也是国家发展的根基。
社会和国家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那么,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又该如何理解呢?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
社会和国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
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一个有力的国家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应该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
国家的发展是为了国民的幸福,社会的发展也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能够获得尊严和幸福。
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的一切行动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倾听民意,尊重人民的选择。
最后,要坚持和谐发展的理念。
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是一个和谐共生的关系,我们要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要建设和谐、稳定的国家。
在当下社会,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国家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和谐,从而影响了国家的发展。
而一些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对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