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母猪免疫及保健程序

母猪免疫及保健程序

母猪免疫及保健程序
母猪免疫及保健程序

母猪免疫及保健程序

1.后备母猪在150斤即开始免疫蓝耳两次,间隔一个月,细小病毒苗两

次,间隔一个月,伪狂犬1-2次,间隔一个月,猪瘟一次,口蹄疫一次。

2.正常可繁母猪每年4次蓝耳疫苗。

3.猪瘟2-3次,跟胎或一刀切免疫。

4.口蹄疫每年3-4次(尤其春秋两季)

5.伪狂犬疫苗每年免疫4次。

6.产前2-5周注射萎缩性鼻炎3价苗。

7.日本乙型脑炎3月份免疫一次。

8.产前2-4周注射胃腹二联苗(按说明使用)。

9.产前驱虫(提前2-4周)使用中药驱虫剂。

10.母猪产前7天,产后7天饲料中添加中药+利高+复合酶+维生素。

11.每年换季前或注射蓝耳之前使用抗呼吸道药物(或者春秋换季时使用

瑞倍适旺各一次)。

12.公猪免疫猪瘟,伪狂犬,蓝耳,细小,口蹄疫间隔开即可(同种苗间隔

一个月,不同种苗间隔7天以上),细小病毒母猪连续注射三产即可,四产以上可以不再使用细小病毒。一般细小病毒产前2-5周注射。

各阶段猪的免疫程序图表

各阶段猪的免疫程序 一、生长肥育猪的免疫程序 1日龄:猪瘟弱毒苗超免,仔猪生后在未采食初乳前,先注射一头份猪瘟弱毒苗,隔1-2小时后再让仔猪吃初乳,这适用于常发猪瘟的猪场。 7-15日龄:气喘病苗。 10日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肌注或皮下注射。 10-15日龄:仔猪水肿苗。 20日龄:肌注猪瘟苗。 25-30日龄:肌注伪狂犬病弱毒苗。 30日龄:肌注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 35-40日龄:仔猪副伤寒菌苗,口服或肌注(在疫区,首免后,隔3-4周再二免)。 60日龄:猪瘟、肺疫、丹毒三联苗,2倍量肌注。

二、后备公、母猪的免疫程序 配种前1个月肌注细小病毒疫苗。 配种前20-30天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乙型脑炎疫苗1次。 配种前1个月接种1次伪狂犬疫苗。 三、经产母猪免疫程序 空怀期: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4倍量肌注。 每年肌注一次细小病毒灭活苗,3年后可不注。 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1次乙脑苗,3年后可不注。 产前2周肌注气喘病灭活苗。 产前45天、15天,分别注射K88、K99、987P大肠杆菌苗。 产前4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产前35天,皮下注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苗 猪配套免疫程序

注:什么是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是动物免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是指动物机体在单一或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免疫系统受到损害,导致机体暂时性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的高度易感。当前各种引起免疫抑制的因素广泛存在于我国猪群之中,是造成疫苗免疫失败与诱发各种疾病的元凶之一。因此,当前在防控猪病中首先要消除猪群中存在的造成免疫抑制的各种因素,重点控制好免疫抑制性疾病,提高猪体的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保障猪群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造成的重大损失。 什么是免疫麻痹? 在一定限度内,抗体的产量随抗原的用量而增加;但抗原量过多,超过一定的限度,抗体的形成反而受到抑制,这种现象称为“免疫麻痹”。有些养殖场超剂量多次注射免疫,这样可能引起机体的免疫麻痹,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猪瘟是商品猪免疫的重点,很多猪场为什么注射猪瘟疫苗还会发生猪瘟呢?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占很大因素,试验表明,在猪瘟疫苗中添加特福(猪用转移因子)能有效减少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的发生,快速产生和提高抗体水平。 要减少免疫抑制和免疫麻痹免疫失败的发生必须制定一个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合理使用疫苗,切勿滥用、乱用疫苗,如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浪费甚至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一、猪场免疫的目的: 一是控制或净化"猪场内"危害大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支原体等); 二是产生或加强“猪群对外界”流行疾病的抗体。 二、制作免疫程序的原理: 1、后备猪: 在配种前,产生一些主要繁殖疾病的抗体,为了减少微生物繁殖病的发生。主要免疫对象蓝耳病、伪狂犬、细小病毒、猪瘟、乙脑和口蹄疫。 2、经产母猪: 一般在怀孕后期接种常见病(非繁殖性病苗)的疫苗,可以提高初乳中的抗体;使乳猪在哺乳期不易发病,主要的免疫对象--大肠杆菌、链球菌、副嗜血、支原体、放线杆菌。 3、空怀母猪:免疫繁殖性的疫苗,避免在怀孕期使用繁殖性疫苗引起严重后果。主要的免疫对象:蓝耳、伪狂犬、猪瘟、细小。 4、季节:每年的3—4月、10--11月份天气好,也是猪群体质最好的时候。免疫后产生的抗体较高,公猪所要免疫的苗,都安排这断时间,一年两次。主要免疫的苗(猪瘟、蓝耳、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连苗、伪狂犬、乙脑、),母猪: 主要免疫的苗、口蹄疫、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乙脑)

各阶段猪的免疫程序

. 各阶段猪的免疫程序 一、生长肥育猪的免疫程序 1日龄:猪瘟弱毒苗超免,仔猪生后在未采食初乳前,先注射一头份猪瘟弱毒苗,隔1-2小时后再让仔猪吃初乳,这适用于常发猪瘟的猪场。 7-15日龄:气喘病苗。 10日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肌注或皮下注射。 10-15日龄:仔猪水肿苗。 20日龄:肌注猪瘟苗。 25-30日龄:肌注伪狂犬病弱毒苗。 30日龄:肌注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 35-40日龄:仔猪副伤寒菌苗,口服或肌注(在疫区,首免后,隔3-4周再二免)。 60日龄:猪瘟、肺疫、丹毒三联苗,2倍量肌注。

. . 二、后备公、母猪的免疫程序 个月肌注细小病毒疫苗。配种前1天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20-30配种前倍量肌注。联苗),4 1次。月份),肌注乙型脑炎疫苗每年春天(3-4 1次伪狂犬疫苗。配种前1个月接种三、经产母猪免疫程序空怀期: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 4倍量肌注。年后可不注。每年肌注一次细小病毒灭活苗,3 年后可不注。1次乙脑苗,3每年春天3-4月份肌注周肌注气喘病灭活苗。产前2 大肠杆菌苗。、、K99987P天,分别注射产前45天、15K88 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产前45 35天,皮下注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苗产前猪配套免疫程序 . . 方式日龄疫苗种类剂量商13日龄头份伪狂犬滴鼻肌注10日龄1头份喘气病品猪链球菌1头份17日龄肌头高效价猪瘟活疫2日肌肌头喘气3日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头6日肌肌口蹄头7日 肌头口蹄疫二10日

方剂日疫苗种肌头8日龄左乙脑月或月 备肌注头份90日龄左右伪狂犬2 1头份乙脑二免(2月或者100日龄8月)肌注种细小病毒灭活苗肌注1个半月龄6 头份1细小病毒灭活苗二免个半月龄头份肌注7 猪配种前肌注头份4 高效价猪瘟活疫苗 方疫苗种类剂量时间生 式 肌头大肠杆菌1产前40天、20天各一次(种公猪不用)产苗份注 肌断奶前3天(第2胎以后不用)头1细小病毒 公注份 肌乙脑月各一次月、每年28 1头注份母肌月各一次月、3每年9 猪瘟4头 份注猪肌9月、每年33头天后进行)月各一次(猪瘟免疫7口蹄疫 份注. . 肌头2 伪狂犬月、每年410月各一次注份

规模化养猪场猪群的保健措施如何实施

规模化养猪场猪群的保健措施如何实施? 当前通过遗传育种手段,猪的生产性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与此同时,猪的体质、抗逆性等也相对有所下降,对营养、饲养、管理等各种环境条件变化更加敏感。随着养猪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与此相关的疫情也变得更加复杂,稍有疏忽,疫情就很可能在猪群中迅速传播开,会造成经济损失,猪只发育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药物、人力等方面的损失也十分巨大,并还会给猪场留下病根,成为后患。因此,我们应采取各种主动措施、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减少或避免各种疾病的侵袭,生产优质猪肉。 一、猪群的健康监测 在整个养猪生产过程中,猪群随时都可能发生传染病,一旦发生,规模越大,损失越惨重。因此,做好猪群的健康检测工作,及时发现亚临床症状,早期控制疫情,把传染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的监测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观察猪群饲养员对自己所养猪只要随时观察,如发现异 常,及时向兽医或技术员汇报。猪场技术员和兽医每日至少巡视猪群2-3遍,并经常与饲养员取得联系,互通信息,以掌握猪群动态。不管是饲养员还是技术人员,观察猪群要认真、细致,掌握好观察技术、观察时机和方法。生产上可采用“三看”,即“平时看精神,喂饲看食欲,清扫看粪便。”并应考虑猪的年龄、性别、生理阶段,季节,温度,空气等,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对观察中发现的不正常情况,应及时分析,查明原因,尽早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如属一般疾病,应采用对症治疗

或淘汰,如是烈性传染病,则应立即捕杀,妥善处理尸体,并采取紧急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措施,防止其蔓延扩散。 对异常猪只及时淘汰,可提高生产水平,减少耗料和用药,更有利于维护全群的安全,因为这些猪往往对传染病易感或是带菌带毒,是危险的传染源或潜在的传染源。 (二)测量统计特定的品种或杂交组合,要求特定的饲养管理水平,并同时表现特定的生产水平。通过测量统计,便可了解饲养管理水平是否适宜,猪群的健康是否在**状态。低劣的饲养管理,发挥不出猪的**遗传潜力,同时也降低了猪的健康水平。猪所表现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反应饲养管理好坏和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例如,猪的受胎率低、产仔数少,往往与配种技术不佳、饲养管理不当和某些疾病有关; 出生重低与母猪怀孕期营养不良有关;21天窝重小、整齐度差与母乳不足、补料过晚或不当、环境不良或受到疾病侵袭有关;肉猪日增重低、饲料报酬差有可能是猪群潜藏某些慢性疾病或饲养管理不当。 (三)病猪剖检通过对病猪的剖检,观察各器官组织有无病变或病变的种类、程度等,了解猪病的种类及严重程度。

保育猪群的用药保健概念[1]

保育猪群的用药保健概念 陈泽金 南安市畜牧兽医站 362300 中图分类号:S8581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4331(2006)05-0026-02 随着社会的进步,绿色食品的生产成为社会发 展的趋势,消费者对动物性食品所关注的最大问题就是药物残留问题,兽药残留不但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不利于饲养业健康发展和走向国际市场,因此必须在畜牧生产中规范用药。 重视保育猪群用药保健、减少出栏前用药成为必然趋势。 仔猪生产是整个养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现代化养猪为了提高母猪繁殖利用率而推行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但是早期断奶也给仔猪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及疾病控制等方面带来新难题,特别是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仔猪断奶后的保育阶段(通常指断奶后至8周龄这个时期)提供适当用药保健,能够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猪群生长性能。1 概 念1.1 仔猪免疫抗体消长曲线 图1显示:仔猪从母 猪初乳中获得的免疫抗体在2周龄时已下降至免疫不足区,而其自身之免疫功能需至8周龄才能发育完善,说明仔猪在14日龄到56日龄特别容易感染 疾病,为保证其健康生长,必需为其提供必要的免疫保护力或用药保健。 图1 仔猪免疫抗体消长曲线 1.2 仔猪暴发疾病机制 (1)环境病原数大于猪只 抵抗力时,猪只表现生病(图2a );(2)降低病原或提 高抗病力,则能保障健康生长(图2b );(3)相反,提高病原量或降低抗病力,猪只表现生病(图2c )。 1.3 用药保健可控制的疾病 包括(1)大肠杆菌;(2)沙门氏菌;(3)猪痢疾密螺旋体;(4)原虫(如弓形 体等);(5)霉菌;(6)猪链球菌II 型;(7)猪肺炎支原体;(8)猪鼻支原体;(9)多杀性巴氏杆菌(10)胸膜肺炎放线杆菌;(11)副猪嗜血杆菌;(12)化脓放线菌。2 保育舍内常见病症2.1 消化系统疾病 (1)转群后3~5d 内腹泻:主要是断奶应激及与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有关,减少应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断奶后严重腹泻及溶血性大肠杆菌性腹泻:主要发生于4~7周龄的保育猪,长期零星发生急性猝死。临床上少部分下黄色 痢便,大部分死亡前均无明显下痢症状,但眼窝下陷,死亡猪外观生长状况良好,但耳翼、鼻端、腹部及四肢末端均有红紫色的发绀现象,主要病变为典型的卡他性肠炎。(3)腹泻:黑绿色或水泥样灰色稀软粪便,持续2周,与管理及肠道细菌感染有关。(4)拉黄色水样饲料粪:肛门及周围地方出现过敏性红肿,饲料采食量正常,可能与饲料中的T2霉菌毒素含量过高有关。2.2 呼吸系统疾病 (1)打喷嚏:每年10月份至第2年4月份多见,多由于重视保温效果舍内门窗关闭,通风不良,舍内环境中氨气(NH 3)及硫化氢 62福建畜牧兽医 第28卷 第5期 2006年

母猪繁殖性能现状

母猪繁殖性能现状 一、母猪问题根源 近几年,由于饲养管理不善、营养不平衡、滥用性激素和繁殖障碍性疾病如蓝耳病、伪狂犬、日本乙脑炎、黄曲霉素中毒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母猪整体机能下降,影响繁殖机能障碍,引起母猪不发情、发情不明显、发情不排卵、配不上种、子宫内膜炎等。子宫内膜炎是母猪繁殖障碍最主要原因。 1、母猪妊娠是一种生殖激素,会出现一系列的繁殖生理问题 母猪从怀孕开始因体内激素发生改变,可以引起乳房水肿、便秘等,特别是母猪分娩时生理变化最为明显,非常容易出现由于分娩过度疲劳,机体功能恢复过慢或不能恢复后造成产后疼痛应激等导致产后高热、产后厌食和产后“三联症”(子宫炎-乳房炎-无乳综合症)等母猪繁殖障碍的发生。 母猪从怀孕开始,体内激素发生急剧变化,迅速使全身血容量扩张、血液中的白蛋白和血红蛋白骤降,或者母猪泌乳时大量白蛋白随乳汁排出等,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引起组织水肿和乳房水肿等。 怀孕开始时由于血液中孕酮的增加使平滑肌收缩减慢,怀孕后期由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下降、大量水分进入组织引起水肿,肠内粪便水分被大量吸收而使粪便变硬,或者由于怀孕后期胎儿的快速生长压迫肠道,引起肠道蠕动减弱而使粪便变硬,或者产后过度疲劳和过度疼痛应激等引起胃肠蠕动减弱而出现便秘,或者由于大量使用劣质麦麸和统糠等粗纤维(非膳食纤维)引起大便秘结,或者妊娠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破坏而造成药源性便秘,或者天气炎热造成热应激引起胃肠蠕动减弱而便秘,诸如以上众多因素均可引起母猪便秘、高热和厌食。 食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食欲下降、营养失调;便秘的坚实粪球直接压迫子宫和阴道,引起流产、弱胎、死胎和子宫炎;便秘造成大量毒素被吸收造成乳腺组织破坏引起乳腺炎,造成胚胎发育受阻或死亡,损伤肝肾、心肺、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母猪食欲差、营养失衡、难产死产、弱胎死胎、母乳不足、仔猪黄白痢、生长缓慢,母猪发情延迟或不发情等。 母猪怀孕开始时由于全身血容量的增加,使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引起贫血;怀孕后期由于胎儿的快速生长,对血红蛋白的需求大增,以及后期易出现高热便秘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等,加重了贫血过程。由于氧气供应不足导致分娩无力,由于怀孕时营养失调,缺乏额外的补充钙剂、铁剂和硒等,而热应激有会引起钙、碘的需求增加而导致血钙、血碘下降,继而导致母猪分娩无力和产程过长。 2、后备母猪不发情及第一胎母猪断奶后不发情 后备母猪在70kg以后的营养需要就已经不同于一般商品猪,最快的生长速度和最佳的料肉比并不是后备母猪所需要的。后备母猪的未来是为了繁殖小猪,但通常发现不少猪场存在后备母猪由于不发情、发情不正常不能怀孕被淘汰,淘汰率可达30%左右,严重的达50%

规模化种猪场猪群保健方法与方案

中国养猪业的养殖模式多样化,猪群分散度为世界之最,4 000余万个的母猪群,每天产出数百万之多的庞大易感个体,兽医工作的滞后等原因致使无法做到这一庞大易感群体同步免疫,故尔难以消灭国外可以消灭的疫病,如猪瘟、口蹄疫等。至于那些本来就与猪群共生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更不待言,因此,中国猪群要做到整体净化几乎类似天方夜谭。由带毒带菌的种猪把病毒细菌带到广大的商品猪场已是公认的事实。但是作为养殖场不能坐视自己的猪场受到病毒疾病的威胁,必须要依靠现代的防治手段对猪群做病毒净化,通过几年的临床实践,种猪场比较成功的净化配伍方案总结如下: 一、复方花青素1000克+泰妙菌素150克+盐酸多西环素300克拌1000公斤饲料。(用于母猪配种后107—122天) 处方剖析: 1.复方花青素主要成分:金银花、槐花、连翘等多种植物、花蕾复合提取抗病毒、高免成分。 产品特点:纯中药复合提取物,产品中主要含绿原酸、花青素、黄酮、植物血凝素、皂甙等成分。本产品通过促进机体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与NK细胞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对病毒易感细胞的免疫功能。临床试验观察:有明显的调理猪群机体健康的功效,并且能控制病毒复制和病毒净化等作用。 2.泰妙菌素(支原净):为半合成多烯类抗生素,是通过发酵培养和半合成生成的一种双萜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及支原体有特效,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多种霉形体和某些螺旋体具有较强的作用。它的抑菌机制是在核糖体水平上抑制微生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而发挥抑菌作用的。它仅作为兽用药,人畜共用药的危害性,有效的减少了人类交叉耐药菌株的产生。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由泰妙菌素敏感菌引起的猪和家禽的腹泻、肺炎和支原体感染等疾病。泰妙菌素的抗菌效果明显,长期应用本品,在体外极少产生耐药菌株,在体内不易产生耐药性(霉形体和G+对本品可缓慢产生耐药性,与泰乐菌素和红霉素间呈部分交叉耐药)。本品与呋喃类.喹乙醇类和四环素类配伍,可扩大抗病原体范围。 3.盐酸多西环素(强力霉素):为高效、广谱、低毒的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内服吸收良好,有效血浓度维持时间长。本品毒性在四环素类药中较小,一般不会引起菌群失调,但长期大剂量的使用会导致维生素缺乏。 配伍功效:用于净化猪群慢性病毒后的继发感染。如:支原体、胸膜性肺炎、副红细胞体等病原的控制净化。 二、复方花青素1000克+泰乐菌素500克+金霉素200克拌1000公斤饲料。(用于仔猪出生25-35天) 处方剖析: 1.复方花青素:含有绿原酸、花青素、黄酮、植物血凝素、皂甙等成分。本产品通过促进机体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与NK细胞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对病毒易感细胞的免疫功能。临床试验观察:有明显的调理修复猪群机体健康的功效,并且能控制病毒复制和病毒净化等作用。复方花青素是国内最安全的抗病毒天然提取物。 2.泰乐菌素:是畜禽专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G+和G-都有很好的效果,又能提高饲料利用率,毒副反应小.对猪胸膜性肺炎、支原体和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

夏季高温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的影响

夏季高温对母猪繁殖生产性能的影响 之前有问过很多养猪户哪阶段猪群在夏季是最好养,养猪户表示夏季产房仔猪是比较好养,基本很少出现黄白痢。主要把母猪养好,基本就没问题。然而,夏季养母猪却不得不面临以下众多难题: 1.母猪受胎率低,在热应激条件下,母猪表现为卵巢机能减退,受胎率下降、妊娠末期死胎数增加、窝重减少,甚至流产。 2.猪难产或分娩延迟产导致死胎发生,有的分娩时间延长(6小时以上);母猪分娩无力,胎盘或羊水滞留在子宫内使母猪分娩或流产后的易患子宫炎; 3.母猪采食量下降,怀孕母猪易发生便秘;分娩后泌乳量低,断奶后母猪瘦弱,断奶后不发情甚至持久不发情。 4. 产后容易感染传播病原,有的母猪甚至子宫炎症加剧。 综上所述表明夏天炎热天气对母猪的不良影响是导致猪场生产管理 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做好以下几方面措施十分必要: 1、做好母猪的防暑降温工作,预防发生热应激 可采取通风、喷雾、水帘等降温措施,加强猪舍的通风对流,以促进蒸发和散热,传统式饲养的猪场猪舍门窗应全部打开,让空气对流。 2、调整饲料配方,保证适宜营养水平 炎热天气,易导致母猪食欲下降,采食量不足,营养成分跟不上,

无法正常满足母猪机体繁殖生产需求。而适宜的营养水平是提高种猪健康水平和繁殖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夏季应及时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浓度,使母猪在采食量减少的情况下,也能满足营养需要。建议在怀孕母猪后期80-114天日粮中添加1.5%牲命一号,此阶段是胎儿体重及免疫器官发育的关键时期,添加牲命一号,可有效提高仔猪初生重及防止母猪产前产后瘫痪。哺乳母猪日粮中添加2%牲命一号,可有效改善母猪奶水质与量,缩短子宫复旧时间。有条件的猪场还可喂些青绿多汁饲料,可增强母猪的抗热应激能力。 3、供应充足的清凉饮水,抑制母猪体温上升 高温环境猪主要依靠水分蒸发来散失体热,清凉饮水在消化道内升温也可使母猪机体降温,夏季母猪饮水需求量加大,饮水不足会使猪的耐热性下降。因此每天必须供给母猪足够的清凉饮水,使用饮水器的猪场,每天应检查饮水器是否能正常供水;使用食槽供水的猪场应勤换水。 4、调整饲喂时间,提高母猪采食量 夏季母猪白天采食量减少,应调整母猪喂料时间,充分利用每天天气较为凉爽、母猪食欲良好的时段喂料。应避开炎热的中午,饲喂时间上午调整为早上7时,下午调整为晚上6点,以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午餐需投料时可把饲料拌湿,提高适口性,提高泌乳母猪的食欲。 5、减少各类应激,降低对母猪的影响 母猪应尽量少受应激和刺激,尽量减少母猪转栏和怀孕母猪并栏次数,避免因混群打架导致流产和死胎的增加。尽量保持猪舍内外周

规模化养猪场猪群的健康监测和保健措施

规模化养猪场猪群的健康监测和保健措施 当前通过遗传育种手段,猪的生产性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与此同时,猪的体质、抗逆性等也相对有所下降,对营养、饲养、管理等各种环境条件变化更加敏感。随着养猪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与此相关的疫情也变得更加复杂,稍有疏忽,疫情就很可能在猪群中迅速传播开,会造成经济损失,猪只发育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降低,药物、人力等方面的损失也十分巨大,并还会给猪场留下病根,成为后患。因此,我们应采取各种主动措、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减少或避免各种疾病的侵袭,生产优质猪肉。 猪群的健康监测 在整个养猪生产过程中,猪群随时都可能发生传染病,一旦发生,规模越大,损失越惨重。因此,做好猪群的健康检测工作,及时发现亚临床症状,早期控制疫情,把传染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主要的监测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观察猪群饲养员对自己所养猪只要随时观察,如发现异常,及时向兽医或技术员汇报。猪场技术员和兽医每日至少巡视猪群2-3遍,并经常与饲养员取得联系,互通

信息,以掌握猪群动态。不管是饲养员还是技术人员,观察猪群要认真、细致,掌握好观察技术、观察时机和方法。生产上可采用“三看”,即“平时看精神,喂饲看食欲,清扫看粪便。”并应考虑猪的年龄、性别、生理阶段,季节,温度,空气等,有重点、有目的地观察。对观察中发现的不正常情况,应及时分析,查明原因,尽早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如属一般疾病,应采用对症治疗或淘汰,如是烈性传染病,则应立即捕杀,妥善处理尸体,并采取紧急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等措施,防止其蔓延扩散。 对异常猪只及时淘汰,可提高生产水平,减少耗料和用药,更有利于维护全群的安全,因为这些猪往往对传染病易感或是带菌带毒,是危险的传染源或潜在的传染源。 (二)测量统计特定的品种或杂交组合,要求特定的饲养管理水平,并同时表现特定的生产水平。通过测量统计,便可了解饲养管理水平是否适宜,猪群的健康是否在最佳状态。低劣的饲养管理,发挥不出猪的最大遗传潜力,同时也降低了猪的健康水平。猪所表现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是反应饲养管理好坏和健康状况的晴雨表,例如,猪的受胎率低、产仔数少,往往与配种技术不佳、饲养管理不当和某些疾病有关;出生重低与母猪怀孕期营养不良有关;21天窝重小、整齐度差与母乳不足、补料过晚或不当、环境

饲养好母猪的几个关键环节

饲养好母猪的几个关键环节 母猪怀孕后期和哺乳期饲料营养目的 1.提高仔猪初生重量。 2.提高母猪产奶量和仔猪断奶体重。 3.防止母猪哺乳期掉膘。 4.促进母猪发情及多排卵,提高产仔数。措施 1.选择和饲喂大饲料企业的优质母猪泌乳饲料。 2.在饲料中添加适量油脂产品,如添加0.5%~0.8%大豆油等。 3.在饲料中添加能调整猪胃肠道功能的营养保健品,如酵母多糖、益生素等。 4.在日粮中添加适量维生素E和胡萝卜,让母猪充分发挥其繁殖生产性能。 防止母猪产后“两差” 母猪产仔过程是其一生中刺激最强烈、体力消耗最大、抵抗力最差的过程,稍有不慎,便会带来很多隐性问题。其中母猪产后精神差和食欲差以及少乳无乳是最大问题。 1.母猪产前补铁。母猪产前一个月在饲料中添加0.2%氨基酸螯合铁饲喂5天~7天。 2.适当提高饲料中血糖、血钙和血钾的营养浓度,如在饲料饮水中适量添加葡萄糖和补充钙钾等元素添加剂产品。 3.保证产房温度在18℃~22℃左右,避免产仔过程中发生感冒等疾病。 4.接生过程中要做好各种消毒工作。 5.产仔当天尽量少喂饲料。必须喂麸皮糖盐水,水中同时加入双黄连口服液或生姜大葱煎液。 6.产后需慢慢增加饲料喂量,3天~5天为过渡期。同时可在饲料中适量添加微生态制剂调理胃肠道功能。 防止母猪便秘 便秘本是一种症状,但因处理不正确而诱发的子宫内膜炎、乳房炎以及无乳综合征等已

经严重危害母猪生产性能,所以从源头上解决母猪便秘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1.建议配种后的母猪小群圈养。 2.增设母猪运动场,并加强母猪运动。 3.给母猪饲喂各类青绿多汁饲料。 4.合理使用抗生素,提倡使用中草药,如金银花、鱼腥草、益母草等。 5.定期添加微生态制剂,如酵母多糖、益生素等调理胃肠道功能。 6.定期在饮水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电解质。

商品猪场免疫程序

商品猪场免疫程序 程序适合于50头以上的防治母猪群的猪场。猪场在执行本程序时必须进行免疫同步操作。猪场在进行程序操作中如需加防其它疾病必须进行调整。另外猪场药物预防也需和程序配套使用。 一、预防疾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链球菌、大肠杆菌、伪狂犬、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细小病毒、乙型脑炎、萎缩性鼻炎、口蹄疫、繁殖呼吸综合征。 二、使用疫苗:猪瘟兔化弱毒活疫苗、丹毒、肺疫二联活疫苗、链球菌多价油剂灭活苗、口蹄疫O型油剂灭活苗、大肠杆菌七价苗、萎缩性鼻炎油剂灭活苗、繁殖呼吸综合症征油剂灭活苗、伪狂犬基因工程缺失油剂灭活苗、细小病毒、乙脑二联油剂灭活苗、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活苗。 三、种公猪免疫: 1、每年春秋两季用猪瘟疫苗免疫两次,4头份/头。 2、每年春秋两季用猪丹毒、肺疫二联苗免疫两次,2头份/头。 3、每年春秋两季用链球菌疫苗免疫两次,2头份/头。 4、伪狂犬疫苗每年免疫两次,1头份/头。 5、细小病毒、乙脑二联苗每年免疫一次,后备公猪配种前间隔10—15免疫两次,1头份/头。 6、萎缩性鼻炎疫苗每年,1头份/头。 7、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苗每年十月和次年一月各免疫一次。1头份/头。 8、繁殖呼吸综合征疫苗每年免疫两次,1头份/头。 9、口蹄疫苗每年免疫四次。1头份/头。 四、种母猪免疫: 1、猪瘟疫苗产后7天到断奶前注射一次,5头份/头。 2、丹毒、肺疫二联苗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2头份/头。 3、链球菌疫苗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2头份/头。 4、伪狂犬疫苗每年免疫一次,产前十五天加强一次,1头份/头。 5、细小病毒、乙脑二联苗每年四月免疫一次,后备母猪在配种前间隔十天免疫两次,1头份/头。 6、萎缩性鼻炎疫苗产前三十天免疫一次,1头份/头。 7、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苗在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期间的母猪于产前十天免疫一次,并在十月和次年的正月各免疫一次,1头份/头。 8、口蹄疫疫苗每年四次免疫注射,1头份/头。 9、大肠杆菌七价苗母猪产前21天免疫一次,2头份/头。 10、繁殖呼吸综合征疫苗产后七天到配种前与猪瘟间隔五天免疫一次,1头份每头。 五、商品猪免疫: 1、猪瘟疫苗,乳猪吃奶前45分钟超前免疫。2头份/头。45日龄二免,5头份/头。 2、链球菌疫苗,15—35日龄首免,70—100日龄二免,2头份/头。 3、萎缩性鼻炎疫苗,28日龄免疫,2头份/头。

养猪场免疫程序参考表

免疫程序参考表 种类 时间 疫苗名称 用法 用量 备注 哺 乳 仔 猪 14日龄 圆环病毒疫苗 肌 1头份 喘气病用单针苗 21日龄 喘气病灭活菌 肌 1头份 25日龄 猪瘟细胞苗 肌 4头份 30日龄 伪狂犬基因缺失苗 肌 1头份 保 育 猪 40 链球菌多价苗 食血清Ⅱ型 肌 1头份 外购猪应将猪瘟疫苗先免,然后每隔7天注射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口蹄疫、蓝耳 45 副猪嗜血杆菌苗 肌 1头份 50 口蹄疫高效苗 后三角肌 1头份 60 猪瘟组织苗 肌 4头份 后 备 公 母 猪 6日龄起每隔 7天 细小病毒灭活菌 肌 1头份 细小病毒首次应用21天后应再加 强一次 伪狂犬基因缺失苗 肌 1头份 口蹄疫高效苗 后三角肌 1头份 猪瘟组织苗 肌 5头份 蓝耳病灭活菌 肌 1头份 基 础 母 猪 妊娠期 妊娠期后80天间隔7天 空怀期产后15天起间隔7天 伪狂犬基因缺失苗 肌 1头份 1.口蹄疫3次/年,间隔4个月 2.传肠三联苗产前20-30天注射一次 3.猪瘟细小病毒应在产后注射 口蹄疫高效苗 后三角肌 1头份 传肠三联苗 后三角肌 1头份 副猪嗜血杆菌苗 肌 1头份 蓝耳病苗 肌 1头份 猪瘟组织苗 肌 6头份 细小病毒灭活菌 肌 1头份 公 猪 间隔7天 一年两次 猪瘟组织苗 肌 6头份 口蹄疫3次/年 间隔4个月 口蹄疫高效苗 后三角肌 1头份 伪狂犬基因缺失苗 肌 1头份 细小病毒灭活菌 肌 1头份 蓝耳病疫苗 肌 1头份 季节性 3.15- 4.1 乙脑弱毒活疫苗 肌 1头份 母猪 9.15-10.1 传肠三联苗 后三角肌 1头份 后备、保育、肉猪、 公猪 注:1.每季度对空怀母猪集中一次口蹄疫、猪瘟接种 2.配种后30天、产前后15天内不接种任何疫苗 3.根据各地情况,可适当增减疫苗种类,如传胸、伪狂犬、传鼻等

母猪饲养的五个阶段

母猪饲养的五个阶段 根据母猪的生长、繁育规律,可分为后备母猪、妊娠母猪、临产母猪、哺乳母猪和空怀母猪五个阶段。抓好母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工作,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的关键。 后备母猪饲养管理技术 后备母猪是指2月龄至初配前留作种用的母猪。此阶段饲养既要保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又要保持适当膘情,过肥、过瘦都会导致发情期异常,受精率、繁殖力下降。 品种选择:体型好,体格健全、匀称,背线平直,肢体健壮整齐,外生殖器官发育良好,乳头排列整齐、均匀,有效乳头6对以上。 密度适宜:每头母猪应保持圈舍面积12平方米~15平方米。若母猪按阶段分舍饲养,则后备母猪一般以4头~6头为一栏,每头所占面积为2平方米左右。密度过高会影响后备母猪生长发育,出现咬尾恶癖。 限量饲喂:后备母猪从60千克体重开始,用后备母猪料并实行限量饲喂一般日喂量为1.5千克~1.8千克。80千克体重时,日喂量达1.6千克~2千克。有条件的饲养场户还可增加优质青绿饲料。 充足饮水:饮水量一般是采食干粉料量的3倍~5倍,饮水不足会限制采食量,降低后备母猪生产性能。一般除在猪栏(舍)安装距地面高度0.6厘米~0.75厘米,向下夹角45°的自动饮水器外,还应在料槽中加入清洁饮水,保证供给。 调教管理:后备母猪入舍后应加强调教管理,除调教其定位采食、排粪外,还应在扫栏、喂料时经常抚摸母猪,达到猪与人的亲善关系,便于日后管理。 驱虫防疫:后备母猪在7月龄时,进行驱虫饲料中添加伊维菌素连用7天后间隔14天后重复饲喂7天。然后根据猪群具体情况隔7天~10天依次注射猪瘟、口蹄疫、伪狂犬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等疫苗。(细小病毒疫苗可在后备母猪第一、二发情分别注射) 适时配种:后备母猪满8月龄、体重达100千克以上,且出现2个~3个情期后方可配种。于每天早饲前及下午喂料后进行情期观察,当出现阴门裂缝有微皱,黏膜颜色由鲜红变漆红,黏液扯丝不断或按压母猪腰部,出现两耳直竖、呆立不动时,即是配种最佳时机,应连续配种两次且间隔8小时~12小时。

我国母猪养殖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母猪养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大部分地区在整个肉食品结构传统上以猪肉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上优质猪肉的销售呈现更大的市场空间。但是,由于当前受母猪食欲下降、繁殖障碍性疾病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母猪优良的品种性能无法得到充分表现。同时母猪是整个养殖场的核心群体,其母猪的数量以及母猪的产子能力也就是其繁殖能力决定着主场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及其盈利情况。因此母猪养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母猪养殖现状发展趋势 目前在国内市场中大型猪场里的母猪养殖数量比较少,不能很好的满足市场的需求。在近几年来猪肉市场的价格不断的上升,导致养猪行业发展迅猛。但是由于母猪养殖方面的技术不是特别成熟,导致猪仔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那么就要提高母猪养殖技术。现在大型的养猪公司,真正的用于产仔的母猪数量基本上都只是满足自己笨公司的商品猪的需求,很难有多余的猪仔出售。因此现在对于母猪的养殖技术有必要进行详细的了解。 我们现在的母猪的生产水平:每头母猪2.2胎次/年,提供出栏仔猪数也只有18头左右。国外2009年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每头母猪2.3-2.4胎次/年,每头母猪年提供出栏仔猪25头。母猪是猪场生产的发起者,但是母猪在生产中往往最容易受到忽视,有很多猪场花了大价钱引进了优秀的种猪,却用旧的饲喂方式,饲喂低标准的日粮,重引种却轻视饲养管理,管理中往往只重视看的到的利益,却忽视平

时看不见却实际存在的利益流失。 国内猪场应需要的繁殖母猪:国内猪场低生产成绩的繁殖母猪会带来资源浪费,国外年出栏万头的猪场需要的繁殖母猪大致在400头,而国内则需要近600头,这多出来的200头繁殖母猪在一年的饲养过程中属于有饲料采食而没有仔猪产出,属于没有生产价值的母猪。而在国内,猪场长期饲养着这样一批浪费饲料的低生产成绩的繁殖母猪。在当前国家努力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当前饲料成本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养猪业要从成本上下苦功夫,那么提高繁殖母猪的生产成绩是必经之路。国内猪场需要的繁殖母猪需要具备以下的特征:1.更多的产子率:更多的卵泡、多的活仔数、多的出栏小猪和更高的仔猪初生重、更高的断奶仔猪体重。2.更高的泌乳性能:更多的泌乳量、更优的乳汁和更好的母猪体况。3.更短的发情间隔:发情间隔更短,年胎次更高,可利用年限更长。如何提高繁殖母猪的生产成绩。 通过查找大量的资料文献,总结出了我国目前的养殖现状,其中主要涉及到遗传育种、营养状况、疾病与防疫和生产性能4个方面的内容,一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从这四个方面来看一下我国目前的养殖现状。 1、遗传育种:遗传选育技术使母猪的体况和生产性能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体型、体重更大;产奶量更大、产仔数更多、生长更快;胴体中脂肪更少、瘦肉率更高、食欲更差、采食量更少。有数据表明,瘦肉型母猪瘦肉率由50%增加到65%,成熟体重变大(到第3胎次母猪体重可达250kg以上)。每13泌乳量由8L提高到

生猪免疫程序(仅供参照)

生猪免疫程序 一、强制免疫程序 1、口蹄疫免疫程序 ①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用口蹄疫高效苗各免疫一次,每次肌肉注射2毫升。 ②母猪:每次配种前用口蹄疫高效苗肌肉注射2毫升。 ③商品仔猪:45日龄口蹄疫高效苗肌肉注射2毫升。 2、猪瘟免疫 ①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用2头份猪瘟脾淋苗各免疫一次。 ②母猪:每次产仔猪出窝进行仔猪防疫的同时进行母猪防疫,每次肌肉注射2头份猪瘟脾淋苗。 ③商品仔猪:20日龄至35日龄用2头份猪瘟脾淋苗首免(10头以上养殖户建议用4头份),65日龄用4头份猪瘟脾淋苗加强免疫一次。 二、常规性免疫程序 1、猪伪狂犬病 ①种公猪:每隔4个月免疫一次,按疫苗说明书使用。 ②母猪:每次配种前免疫一次,按疫苗说明书使用。 ③仔猪:仔猪断奶后免疫,按疫苗说明书使用。 2、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 ①商品仔猪:20-30日龄首免,免疫剂量为2毫升,首免

一个月后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一次。 ②母猪:后备母猪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前一个月进行一次加强免疫一次,剂量为4毫升。 ③种公猪:后备公猪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剂量为4毫升。 3、猪细小病毒 ①种公猪:每6个月免疫一次,按疫苗说明书使用。 ②母猪:在配种前15天免疫一次,按疫苗说明书使用。 4、猪乙型脑炎病 ①种公猪:必须每年于4月中旬到4月底进行防疫,按疫苗说明书使用。 ②母猪:必须于每年的4月中旬以前结束防疫,按疫苗说明书使用。 5、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①种公猪:每6个月免疫一次,按疫苗说明书使用。 ②母猪:产前30天进行防疫,按疫苗说明书使用。 6、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①种公猪:每6个月免疫一次,按疫苗说明书使用。 ②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按疫苗说明书使用。 7、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

保育猪群的用药保健概念

保育猪群的用药保健概念 -------------------------------------------------------------------------------------------- -----------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绿色食品的生产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对动物性食品,消费者所关注的最大问题就是药物残留问题。兽药残留不但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不利于饲养业的健康发展和走向国际市场,因此必须在畜牧生产中规范用药。重视保育猪群用药保健,减少出栏前用药已成为很多猪场管理的重点。 仔猪生产是整个养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现代化养猪为了提高母猪的利用率而推行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但是早期断奶也给仔猪饲养管理、饲料营养及疾病控制等方面带来新难题,特别是仔猪断奶应激综合征表现得尤为突出。有关资料显示,不论是连续生产、全进全出管理系统,还是药物早期断奶(mew)或隔离早期断奶(sew),在仔猪断奶后的保育阶段(通常指断奶后至8周龄这个时期)提供适当用药保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猪群生长性能。 1.仔猪体内抗体抗体消长曲线图显示:仔猪从母猪初乳中获得的母源抗体在2周龄时已下降至免疫不足区,而其自身之免疫功能需至8周龄才能发育完善,此说明了仔猪在14日龄到56日龄特别容易感染疾病,为保证其健康生长,必需为其提供必要的免疫保护力或用药保健。 2.仔猪爆发疾病的机制: 3. 保育猪群用药物可控制的疾病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痢疾密螺旋体 附红细胞体霉菌ii型猪链球菌 猪肺炎支原体猪鼻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化脓放线菌 转群后3-5天内腹泻:主要是与断奶应激及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有关,减少应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断奶后严重腹泻及溶血性大肠杆菌性腹泻: 主要发生于4-7周龄的保育猪,长期零星发生急性猝死。临床上少部份有黄色下痢,大部分死亡前均无明显下痢症状,但眼窝下陷,死亡猪外观生长状况良好,但耳翼、鼻端、腹部及四肢末端均有红紫色的发绀现象。主要病变为典型的卡他性肠炎。 腹泻,黑绿色或水泥样灰色稀软粪便,持续2周,与管理不良及肠道细菌感染有关。

猪的免疫程序表

推荐猪场防疫程序表

2、任何疫苗都可能有过敏反应(尤其是猪瘟),请备好抗过敏药物,如 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 猪场卫生消毒制度 1、进入猪场大门和生产区大门口处设消毒池,并设人员过往消毒通道, 消毒药物可用2%的火碱溶液,消毒对象主要是车辆的轮胎和人员的鞋底。 2、大门口处设喷雾器械,消毒对象是车身和车底盘。 3、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之前,必须经过消毒间,淋浴,更换工作衣、帽、 胶鞋,脚踏消毒池进入。经批准允许入场参观人员的消毒方法与工作人员相同,并按制定路线参观。 4、空猪舍在引入猪群前应彻底消毒, 程序为:清扫杂物、粪尿,用高压水管冲洗墙壁、地面及栏架。 水冲洗干燥后可用0.3%的过氧乙酸或2-3%的火碱溶液喷雾消毒。 对于封闭舍可随后关闭门窗及出风筒,用甲醛和高锰酸钾熏蒸消毒24小时(甲醛30毫升/立方米,高锰酸钾15克/立方米,加水15毫升/立方米)。 熏蒸时先将甲醛称好放入容器内(按猪舍面积均匀放开)。最后放入高锰酸钾,放高锰酸钾时动作要快,以免溶液溢出,烧伤皮肤。 并迅速离开现场,封闭门窗。 5、猪场过道及运动场每周可用2%的火碱溶液或1:800的百毒杀消毒一次, 饲养用具(如饲槽)必要时每周刷洗一次,同时可用0.1%的新洁尔灭消毒。 6、母猪进入产房前,将产房彻底冲洗干净,干燥后再用消毒药喷雾消毒。 母猪进入产房前,全身冲洗干净,经过消毒、驱除体表寄生虫后再上产床。母猪分娩前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乳房和阴部,分娩后再用消毒药布擦拭乳房、阴部和后躯,并及时清理胎衣和产房。 7、作好配种时的卫生消毒工作。8、作好接产时的卫生消毒工作。 9、作好经常性的环境消毒、带猪消毒,消毒剂应按性质经常更换。

一套完整的猪场免疫程序和保健方案

一、常见猪病的推荐免疫程序 (一)生长肥育猪的免疫程序 1、日龄:猪瘟常发猪场,猪瘟弱毒苗超前免疫,即仔猪生后在未采食初乳前,先肌肉注射一头份猪瘟弱毒苗,隔1-2小时后再让仔猪吃初乳; 2、3日龄:鼻内接种伪狂犬病弱毒疫苗; 3、7-15日龄:肌肉注射气喘病灭活菌苗、兰耳病弱毒苗; 4、20日龄:肌肉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三联苗); 5、25-30日龄:肌肉注射伪狂犬病弱毒疫苗; 6、30日龄:肌肉或皮下注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疫苗; 7、30日龄:肌肉注射仔猪水肿病菌苗; 8、35-40日龄:仔猪副伤寒菌苗,口服或肌注(在疫区首免后,隔3-4周再二免); 9、60日龄:猪瘟、肺疫、丹毒三联苗,二倍量肌注。 10、生长育肥期肌注两次口蹄疫疫苗。 (二)后备公、母猪的免疫程序 1.配种前1个月肌肉注射细小病毒、乙型脑炎疫苗; 2.配种前20-30天肌肉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 3.配种前1个月肌肉注射伪狂犬病弱毒、口蹄疫、兰耳病疫苗。 (三)经产母猪免疫程序 1.空怀期:肌肉注射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 2.初产猪肌注一次细小病毒灭活苗,以后可不注; 3.头三年,每年3-4 月份肌注一次乙脑苗,三年后可不注; 4.每年肌肉注射3-4次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 5.产前45天、15天,分别注射K88、K99、987p大肠杆菌腹泻菌苗; 6.产前4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 7.产前35天,皮下注射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灭活苗;

8.产前30天,肌注仔猪红痢疫苗; 9.产前25天,肌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疫苗;10.产前16天,肌注仔猪红痢疫苗; (四)配种公猪免疫程序 1、每年春、秋各注射一次猪瘟、猪丹毒二联苗(或加猪肺疫的三联苗); 2、每年3-4月份肌肉注射1次乙脑苗; 3、每年肌肉注射2次气喘病灭活菌苗; 4、每年肌肉注射3-4次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 (五)其它疾病的防疫 1.口蹄疫: (1)常发区: a. 常规灭活苗,首免35日龄,二免90日龄,以后每3个月免疫一次; b. 高效灭活苗,首免35日龄,二免180日龄,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2)非常发区: a.常规灭活苗,每年1、9和12月份各免疫一次; b.高效灭活苗,每年1和9月份各免疫一次。 2.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仔猪6-8周龄一次,2周后再加免一次; 3.猪链球菌病: (1)成年母猪:每年春、秋各免疫一次; (2)仔猪: a.首免10日龄,二免60日,或 b.首免出生后24小时,二免断奶后2周。 4.蓝耳病: (1)成年母猪:每胎妊娠期60天免疫一次灭活苗; (2)仔猪:14-21日龄免疫一次弱毒苗;

母猪--授精到妊娠的生理过程分析

母猪--授精到妊娠的生理过程分析 在养猪生产中,繁育群的管理目标就是以最低的投入,换取母猪最高的产出。种公猪与种母猪的管理必须以繁殖的生物学机制和生殖过程为基础,只有了解这些潜在的机理,才能管理好种猪。母猪的生殖过程是周期性的,其主要过程包括母猪发情周期、母猪配种、母猪妊娠、母猪分娩、母猪哺乳及母猪断乳后再母猪配种。另外,在公母猪繁殖寿命中,很关键的阶段是性成熟的启动。 一、母猪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与作用 母猪卵巢的作用是产生卵子和分泌两种重要的雌性激素,雌激素和孕酮。卵子产生于母猪卵巢上的卵泡中,卵泡在排卵前也分泌雌激素。排卵后不久,卵泡就会发育成黄体,黄体是间情期和母猪妊娠期产生孕酮的来源。卵子掉入到输卵管中,并逐步移行到母猪子宫里。猪的子宫由两条子宫角组成,胚胎和胚儿就在母猪子宫角中发育。卵子在输卵管中与公猪精子结合而受精,然后受精卵移入到母猪子宫里,母猪妊娠期间在母猪子宫里发育生长。另外母猪子宫会产生一种激素,称为前列腺素F-2-α,这种激素与母猪分娩的发动有关。在母猪子宫的后部有一部位称为子宫颈,它由许多皱褶组成。母猪配种时,公猪的阴茎头就嵌进母猪的子宫颈中,子宫颈的衬壁有一些腺体,为母猪阴道分泌粘液,母猪阴道是子宫颈与外阴户的连接区,阴户是母猪外部性器官,在发情期间,通常表现为红肿状态。 二、母猪发情周期 期中各阶段的时间见表1,母猪的发情周期平均为21天,可分为3个阶段,即母猪发情期(0~2天,这时母猪可接受配种),母猪间情期(第3~15天,也称为黄体期)和母猪发情前期(第16~21天,也称为卵泡发育期)。在母猪间情期和母猪发情前期,母猪卵巢开始发育,雌激素的产生不断增加,在发情开始时启动垂体前叶大量分泌促黄体素,在发情开始30~40小时后,促使卵泡排出卵子。不过,母猪发情后开始排卵的时间,个体变异相当大,不一定都相同。排卵后,卵泡破裂并发育成黄体,黄体产生孕酮激素,这种激素的作用是在配种后维持妊娠状态。如果母猪未妊娠或母猪妊娠中止,黄体就会在下个发情周期的第14天左右降解。在母猪妊娠后期,胎盘组织中产生的雌激素水平增加,同时,母猪子宫中产生前列腺素(PGF2α),从而引导母猪分娩。 表1 母猪繁殖周期各个阶段的时间 阶段大致时间 母猪发情周期21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