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山居秋暝》导学案粤教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5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诗中景物清新,民风淳厚,意境淡远,诗中有画,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作者厌弃官场之意、远离尘俗之心和隐居山林的闲适之情蕴藏其中,全诗以情驭景,情景一体.对于这样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学习时要重点把握“物”与“我”的完美交融和统一.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主体是高一第一学期的学生,他们的语文水平属于中等,之前学习过诗歌,对诗歌的鉴赏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学生的情感、心智资源是个无穷宝藏,挖掘学生的潜质,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激活探讨兴趣,给学生自由空间,让他们主动走进诗歌,用自己的心去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以促动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
三、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诗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而这首诗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就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方式学习本诗,引导学生品味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社会之美,从而让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社会。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2、能力目标:感受诗歌意境,学习鉴赏诗歌,提高鉴赏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五、教学重点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六、教学难点1、王维诗“清”、“空”的特点。
2、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方法设想:读—品读诗歌语言赏—欣赏优美景物品—品味清幽意境悟—体悟诗人情感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七、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使至塞上》、《送无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
【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山居秋暝》教案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受王维田园诗歌的诗情画意。
2、理解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景中含情,言外有意的特点。
教学时间:2007年3月29日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近王维,走进唐朝田园诗: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唐朝诗人王维和唐朝田园诗。
1、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
蒲州人。
王维自幼聪颖,不但九岁时便能作诗写文章,后来成为开元、天宝间著名诗人,而且工于草书隶书,娴于丝竹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在青年时代便已名动京师,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宁王、薛王待他就象师友一样。
王维开元九年春天中状元后,即解褐为太乐丞,开始了仕宦生涯。
到张九龄罢相之后,他倍感沮丧,有归隐之心。
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
思想日趋消极遁世,日益信奉佛教。
“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
乱平,降为太子中允。
后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
作为一代才子,王维少年得志,名传遐迩,但终其一生,仍然多遇坎坷,极不顺利,竟至险遭杀头之祸。
作为一个诗人,王维以自己的优秀诗篇,为盛唐诗坛大增光辉,是唐代乃至中国古代的重要诗人。
王维擅长各种诗体,尤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前期诗歌,富于进取精神,讥刺贵戚宦官,谴责纨挎子弟,反映边塞生活,抒写游侠意气,情调慷慨激昂,充满浪漫主义豪情。
后期诗歌,因世途险恶,崇奉佛教,而以描写田园山水景物、表达闲情逸致、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为主。
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
2、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介绍山水田园诗派,又称王孟山水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这一诗派是陶渊明、谢灵运、谢药的后继者,这一诗派的诗人以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而著称,在艺术风格上也比较接近,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称为\'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成为\'王孟\'.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当时已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人从大处落墨,格调雄浑,气势磅礴,洞庭湖壮丽雄伟的景色得到了含蓄而有力的表现.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极富诗情画意,宋代大文豪苏轼曾高度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从此,\'诗中有画\'就成了王维诗的定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山居秋暝》二、多形式朗读诗歌三、品读诗歌1、作者在诗歌中写到了哪些景?(山、雨、秋风、明月、松林、清泉、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2、根据诗歌,请用一句话分别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这些景?明确:空寂的山,初霁的雨,略带寒意的秋风,皎洁的月光星星点点洒在松林之间,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淙淙流动;听见竹林中传来的阵阵欢声笑语,带出浣纱女子归来的情景;莲叶翻滚,传来渔舟荡水之声,原来是渔人乘着月夜去捕鱼。
---------------------------------------------------------------最新资料推荐------------------------------------------------------《山居秋暝》(粤教版)《山居秋暝》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
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
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的重要艺术手法,是心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BENKE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 / 9【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多媒体课件一、导入课文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4课《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粤教版必修3粤教版山居秋暝一、导入请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二、旧体诗歌1.旧体诗歌分“古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曲〞三类,近体诗又有“律诗〞、“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
2.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4.凡双数句都必须压韵〔首句可压可不压〕一般压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
如本诗的“秋〞、“流〞、“舟〞、“留〞。
5.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特别是2、4、6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
三、诗歌赏析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发挥想象,联想意境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请依例如,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后几幅图画。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例如: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黄昏,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假设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芒映之下,宛假设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第四幅“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山居秋暝》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
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
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歌的重要艺术手法,是心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知识与能力目标】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多媒体课件一、导入课文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牧歌式的田园隐居生活。
二、复习诗歌的知识1.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山居秋暝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山居秋暝》的作者和写作背景;2. 理解《山居秋暝》的主题和表达方式;3. 掌握《山居秋暝》中用到的修辞手法和意象;4. 分析《山居秋暝》的诗意和寓意。
二、课前导学大家好,今天要学习的诗歌是《山居秋暝》。
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
《山居秋暝》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至南朝梁初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咏史抒怀、山水田园为主要写作题材,以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情怀享有盛誉。
三、课堂学习1. 阅读《山居秋暝》请大家默读《山居秋暝》。
2. 分析《山居秋暝》《山居秋暝》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入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
请大家仔细阅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 诗中通过何种手法表达了秋天的景象和氛围?- 诗人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 从诗中你能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四、课堂讨论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上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课堂学习,我们了解了《山居秋暝》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并且分析了诗中的一些重要元素。
这首诗以其朴素的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陶渊明独特的艺术魅力。
六、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读后感,表达你的思考和感悟。
你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 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秋天景象和诗人的心境的?- 你能从诗中读出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这首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启示或触动?七、延伸拓展如果你对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感兴趣,可以选择其中一首进行阅读和分析。
你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并写一篇读后感。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中找到乐趣和启迪。
以上是《山居秋暝》的导学案,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期待你们的精彩作业!。
《唐诗五首》之《山居秋暝》
【学习目标】
1、学会读懂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学法指导】
1、自主赏析法
2、意境分析法
3、自主诵读法
【课文助读】
2、走近作者——诗佛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 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3、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4、写作背景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
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预习自测】
1、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颔联有哪些意象?美在哪里?
4、请你提出一两个预习遇到的问题。
发挥想象,联想意境,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以下诗句,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以体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当堂训练】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诗人写此山为“空山”?
3、尾联中“王孙”指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这首诗在描绘山中秋景的基础上,抒发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空无一人的幽寂。
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山居秋暝》参考答案:
【预习自测】
1、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是山间秋意图。
2、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课堂探究】
1、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
2、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3、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乡村生活图景。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当堂训练】
1、“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
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心境:空明
(提示: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诗句理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2、诗歌主要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3、贵族子弟的通称,这里借指诗人自己。
诗人曾为王孙、来自官场,而今隐居山间;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也是他高洁品质的写照。
4、崇尚恬静、淡泊生活
【课后拓展】1、A“空无一人”错了。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