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习惯的本质及运动健身信念模型 (1)
- 格式:pdf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4
体育原理总结之体育的本质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产物,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紧密相连,具有重要的社会作用和意义。
体育作为一项活动,是以人体的能力和技能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形式和规则进行的集体或个体竞技活动。
体育的本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总结,包括促进健康、发展个人能力、塑造人格、培养团队精神等。
首先,体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健康。
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人体的机能,提升身体素质,如增强心肺功能、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等。
通过体育锻炼,人们的身体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有助于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人体免疫力。
此外,体育活动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和健美。
其次,体育的本质在于发展个人能力。
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各种能力,如运动技能、协调能力、灵敏反应能力、意志力、毅力等。
通过体育锻炼,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培养积极的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锻炼身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竞技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克服困难,培养顽强的精神和毅力,这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体育的本质还在于塑造人格。
体育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良好品质。
在竞技活动中,人们需要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裁判和团队成员,培养公平竞争、正直诚信的行为准则。
体育活动追求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这些原则对于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最后,体育的本质还在于培养团队精神。
体育活动常常需要团队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团队合作需要相互沟通、信任、协调和分工合作,通过集体训练和比赛,培养人的团队精神,提高人的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团队精神的培养有助于人们在集体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配合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实现共同的目标。
总的来说,体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健康、发展个人能力、塑造人格、培养团队精神等。
体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体育教育的普及和推广,让更多的人受益于体育活动的积极影响。
运动训练中的健身理论和实践我一直认为,运动不单单是身体的锻炼,更是全身心的投入。
健身是我近年来一直坚持的运动,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理论和实践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运动训练中的健身理论和实践的理解,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实现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
一、健身理论的基础理解健身的基本理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对其基础有了解,才能掌握更高阶的技术和方法。
1.肌肉的构成和功能肌肉是构成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和功能对于健身非常重要。
肌肉由许多肌纤维组成,由神经控制收缩和放松。
在训练中,我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来增强肌肉收缩和放松的能力,并通过增加肌肉纤维的数量和大小来获得更强的力量和耐力。
2. 卡路里的消耗和代谢健身训练中,卡路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卡路里的摄入和消耗是影响体重变化的重要因素。
通过控制卡路里的摄入和运动消耗,我们可以控制体重并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此外,卡路里也为我们提供身体运动所需的能量,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充沛活力。
3. 心肺功能的培养心肺功能是健身训练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的强度和效率,并通过增加氧气的摄入和能量的产生来提高身体的耐力和健康水平。
二、健身训练实践在理解健身理论的基础上,实践是我们达到目标的重要步骤。
1. 适度的心肺运动适度的心肺运动不仅能增强人体的心肺功能,还能增加燃烧卡路里的效率,从而有助于减轻体重、保持健康。
不过要注意,任何健身运动都需要逐渐增加负荷,避免一开始就进行高强度训练,导致受伤。
2. 健身组合的优化健身组合包括各种体操、无氧和有氧运动的结合。
通过进行组合运动,能达到不同的训练效果,如增加耐力和力量等。
这种结合的训练方式更能够让我们的身体得以充分锻炼。
3. 重视营养的平衡健身训练还需要注重营养的平衡。
维持均衡的饮食,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素,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所摄取的营养素,更好地获得运动的效果。
总的来说,健身是一项全面的身体锻炼,需要有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高校对于学生来说,是接受在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对于学生体育意识培养、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也是对学校的素质教育的一种完善。
一、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特点以及形成规律(一)定义在我国,对体育锻炼习惯有明确判定指标,即每人每星期参加三次或者是三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三十分钟以上的行为就可以称为是体育锻炼习惯。
(二)特点1、后天性,也就是说体育锻炼的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经过一系列的长时间行为的一种养成,这种行为具有高度的自动化与生活化。
2、稳定性,也就是说对于每个人来说有稳定的体育锻炼内容与体育锻炼方式,要保证每星期锻炼的时间与次数。
3、指向性,也就是说每个人对于自身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都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对体育锻炼有着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与参与性。
(三)形成规律从心理学中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习惯的养成都需要一个过程。
形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也需要一定的阶段,从被体育锻炼吸引到活动意识的形成,再到产生体育锻炼的欲求,再到形成动机,最后到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我们可以将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这样概括:第一,其形成过程是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也就是说体育锻炼习惯的引起是在外部因素的作用下,随着过程的逐步发展,锻炼行为的主体从中获得了良好的体验与感受,并且逐步转化为内部动机,从而形成了对体育锻炼的内部控制。
第二,其形成过程是行为自动化逐步加强的过程,也就是说,可能在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初是需要靠意志力来坚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不要意志力就可以自觉维持行为的持续进行。
第三,其形成的过程是从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也就是说在最开始的时候还是不稳定的,这就需要不断重复加强稳定性,最后成为稳定的、自觉的行为习惯。
二、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因素(一)大学生自身的因素1、健康因素。
根据相关的调查,健康状况不是影响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只有个别的学生因为健康状况不佳而没有进行体育锻炼。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概念模型、测评方法和教育干预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在日益凸显,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体育锻炼更是摆在突出的位置。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健康状态和生活习惯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大力发展大学生体育锻炼,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
然而,当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也面临许多挑战。
报告显示,大学生体育锻炼率较低,很多大学生都缺乏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
这一现象不仅损害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生活品质。
因此,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测评方法和教育干预策略,将有助于指导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的实践。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将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测评方法和教育干预策略三个方面入手,以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评估方法及教育干预策略。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
通过文献综述和专家访谈,确定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相关变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构建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
2.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评估工具。
研制适用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评估工具,并考察其信度和效度。
3.探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
4.研究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教育干预策略。
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探索有效的教育干预策略,提出可行的干预措施,为大学生体育锻炼和生活习惯的科学指导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测评方法和教育干预策略的研究,揭示形成机制、评估方法和教育干预策略,为大学生体育锻炼和健康教育提供支撑和服务。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问卷调查、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具体如下: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获得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路线和思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体育锻炼原理与方法体育锻炼是指通过科学的、系统的体育运动方式,增强人体机能,提高身体素质的一种方法。
体育锻炼原理与方法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对于实现健康体魄、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素质、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原理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体育锻炼原理1.超负荷原理:指在锻炼中,应逐渐增加负荷,超过机体正常负荷的能力,通过刺激机体迫使其进行适应性改变。
这种改变包括肌肉力量的提高、耐力的增加、身体柔韧性的提高等。
2.持久性原理:指人体需要持续时间较长的持久锻炼,才能达到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耐力的目的。
持久锻炼可以通过有氧运动来实现,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3.适应性原理:指锻炼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合理选择,以达到个体的适应需求。
不同的人在进行锻炼时,要根据自身年龄、性别、体质特点等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和调节。
4.连续性原理:指锻炼应具备持续性,不能间断或断断续续。
只有长时间坚持锻炼,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
锻炼中的间歇期应适当控制,不宜过长。
5.个体差异原理:不同的人在进行锻炼时,特点存在差异,对于锻炼的适应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在制定锻炼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设计。
二、体育锻炼方法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运动中的能量供给主要依靠有氧代谢,能够持续较长时间的运动方式。
常见的有氧运动有慢跑、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
有氧运动可以有效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和延缓衰老。
2.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是通过提高肌肉的张力、增加肌肉的厚度和数量,达到增强身体力量、塑造体型等目的的训练方式。
常见的力量训练项目有举重、哑铃运动、引体向上等。
合理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强力量、改善体型、预防骨质疏松症等。
3.柔韧性训练:柔韧性训练主要是通过肌肉伸展和关节活动,以提高身体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的方式。
常见的柔韧性训练项目有瑜伽、拉伸运动、舞蹈等。
柔韧性训练可以改善身体的柔韧性、防止关节僵硬和拉伤等。
怎样有效养成锻炼的习惯一.健康信念模型人的行为(behavior)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心理活动可以被认为是内隐的行为,而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
正常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心理意识的控制,不受心理意识控制的行为只有婴幼儿的本能行为(如吮吸)、精神病行为(如自伤和伤人)和神经症行为(强迫性洗手)。
而决定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的最直接心理活动就是人的知觉(perception)、态度(attitude)和信念(belief)。
知觉也可以理解为“意识”,如一个人是否能够意识到过咸饮食习惯可引起高血压?是否能够意识到高血压对人的健康会产生严重的危害?是否意识到自己具有改变过咸饮食习惯的能力?态度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的看法及心理倾向,如改变过咸饮食习惯是否值得去做?预防高血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吗?信念是态度的强化,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如高血压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改变过咸饮食习惯对于预防高血压十分重要。
健康信念模型(HBM)正是一个通过干预人们的知觉、态度和信念等心理活动,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的健康教育模型,由当时服务于美国公共卫生机构的社会心理学家Hochbaum等创立于19世纪50年代,其后经过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已成为人们开展健康行为干预项目和活动的重要工作模式。
HBM的理论假设是:一个人的行为会发生改变,如果他:--感到一种疾病或残疾是可以预防或避免发生的;--意识到只要采取建议的措施(行为)就可以避免其发生;--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地改变这种行为;二.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
TPB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的结果。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
是Ajzen和Fishbein (1975,1980)共同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的继承者,因为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因此,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
体育锻炼习惯的本质及运动健身信念模型作者:翁孟迁来源:《体育学刊》2014年第03期摘要: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健身信念支撑的持久稳定的锻炼行为,与自动化体育动作习惯有着本质的区别。
运动健身信念是个体在体育实践中,不断深化运动健身认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观点的确信和坚持。
运动健身信念模型是解释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的理论模型:运动健身信念是体育锻炼习惯的支撑力量,它能让个体保持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敏感,增强健康意识,持久激发个体的体育锻炼需要,使其产生体育锻炼动机,执着于体育锻炼行为,不轻言放弃。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体育锻炼习惯;运动健身信念;运动健身信念模型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3-0036-04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83.8%从不参加锻炼,仅有11.9%的居民经常锻炼[1]。
国民普遍缺乏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堪忧,这是不争的事实。
体育锻炼习惯为何难以养成?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体育锻炼习惯的本质以及养成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习惯是一种信念支撑持久稳定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指行为习惯,它也包括心理倾向、思维定势等心理活动习惯。
本研究范围仅限于行为习惯,因此,文中所讲的习惯均指行为习惯。
依据习惯形成的条件、习惯行为的意识参与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大体上可将人类的习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意识的自动化动作习惯,是简单动作经练习熟练而形成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无意识的习惯,例如走路的姿势、握笔的动作、网球运动员发球时的抛球动作等。
另一类是有意识的活动习惯。
它本质上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由一系列有意识和无意识(自动化)的动作组成的持久稳定的复杂行为。
这类习惯又可分为两种:第1种是有意识的无需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的。
这种习惯是在模仿学习中逐渐形成的。
有些模仿学习在随俗、从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有些则经过专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建构现今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也随之提高。
人们普遍将“健康”视为幸福生活的前提。
大多数青少年都十分热衷于各类体育运动,希望通过这种途径让自己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锻炼,从而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从中获取强身健体的好处。
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因此,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建构是指在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特征进行抽象概括而建立起来的。
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还不够系统。
基于此,本文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建构进行阐述,分别从概念模型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内涵、特征以及外延三个层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对其进行完整性描述。
本文共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对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和研究综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便于后文进行更加详细地分析。
第二部分是针对体育锻炼习惯概念模型提出自己的相关见解。
在本部分,笔者主要从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界定、构成因素以及主要特征等方面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进行了研究。
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以认知科学为基础,其理论依据主要是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不仅具有理论性,同时具有实践性。
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结论。
总体来说,在前文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本人的见解,笔者提出了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第一,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下,能够对体育锻炼形成稳定的态度,并长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第二,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正确的引导下,能够保证体育锻炼的频率,并长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第三,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是指在多样化的体育锻炼项目选择下,能够长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对于青少年而言,只有当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才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
体育学学习总结培养健康身体的训练方法与习惯体育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学科,通过学习体育学,我们可以掌握一系列的训练方法和培养良好习惯的技巧,以帮助我们保持健康的身体。
本文将总结一些体育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包括训练方法和养成良好习惯的建议。
一、训练方法1. 有氧运动训练有氧运动是一种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和增强耐力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跳绳等。
通过有氧运动训练,我们可以提高心脏功能,增加肺活量,并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每周进行3至5次、每次30至6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以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2. 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是通过负重训练来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一种方法,如举重、俯卧撑、深蹲等。
通过力量训练,我们可以增强肌肉,改善体态,提高运动表现,并预防骨质疏松症。
每周进行2至3次的力量训练,每次练习10至30分钟,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3. 灵活性训练灵活性训练是通过拉伸运动来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的弹性,如瑜伽、拉伸操等。
通过灵活性训练,我们可以减少肌肉和关节的僵硬,改善身体柔韧性,并预防运动损伤。
每天进行10至15分钟的灵活性训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的柔软度。
二、养成良好习惯1. 规律锻炼保持规律的锻炼习惯是培养健康身体的关键。
每周设立固定的锻炼时间,并坚持不懈地进行运动训练。
只有坚持锻炼,才能够真正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健康益处。
2. 合理饮食健康的身体需要合理的饮食来提供营养。
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是维持身体正常功能的基础。
合理安排三餐,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垃圾食品的消耗,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好的体力和免疫力。
3. 良好的睡眠充足的睡眠是身体恢复和健康保持的重要因素。
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保证7至9小时的睡眠时间,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记忆力和注意力,提高身体免疫力。
4. 积极参与积极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和运动项目,是培养健康身体的重要途径。
加入体育俱乐部、参加校内外的比赛,可以增加锻炼的动力和乐趣,建立运动的兴趣,从而更好地坚持锻炼。
第21卷第3期 2014年5月 体 育 学 刊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21 No.3M a y .2014体育锻炼习惯的本质及运动健身信念模型翁孟迁(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健身信念支撑的持久稳定的锻炼行为,与自动化体育动作习惯有着本质的区别。
运动健身信念是个体在体育实践中,不断深化运动健身认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体育运动促进身心健康观点的确信和坚持。
运动健身信念模型是解释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过程的理论模型:运动健身信念是体育锻炼习惯的支撑力量,它能让个体保持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敏感,增强健康意识,持久激发个体的体育锻炼需要,使其产生体育锻炼动机,执着于体育锻炼行为,不轻言放弃。
关 键 词:体育心理学;体育锻炼习惯;运动健身信念;运动健身信念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3-0036-04The esse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and a sports fitness belief modelWENG Meng-qian(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China)Abstract: A physical exercise habit is a lasting steady exercise behavior supported by sports fitness belief,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an automated physical movement habit. Sports fitness belief is formed by an individual in sports practice, based on the constantly deepened experience of sports fitness cognition, it is the affirmation of and adherence to such a viewpoint as sport promoting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 sports fitness belief model is a theoretical model used t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sports fitness belief the power that supports physical exercise habits, it can let an individual maintain his/her care about and sensitivity to his/her own health, enhance his/her health awareness, lastingly stimulate his/her need for physical exercise, so that he/she produces a motive for physical exercise, sticks to his/her physical exercise behaviors, and never gives up easily. Key words: sports psychology ;physical exercise habit ;sports fitness belief ;sports fitness belief model收稿日期:2013-10-18作者简介:翁孟迁(1970-),男,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E-mail :wengmengqian@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83.8%从不参加锻炼,仅有11.9%的居民经常锻炼[1]。
国民普遍缺乏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堪忧,这是不争的事实。
体育锻炼习惯为何难以养成?本研究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体育锻炼习惯的本质以及养成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习惯是一种信念支撑持久稳定的行为习惯不仅仅指行为习惯,它也包括心理倾向、思维定势等心理活动习惯。
本研究范围仅限于行为习惯,因此,文中所讲的习惯均指行为习惯。
依据习惯形成的条件、习惯行为的意识参与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大体上可将人类的习惯分为两类。
一类是无意识的自动化动作习惯,是简单动作经练习熟练而形成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无意识的习惯,例如走路的姿势、握笔的动作、网球运动员发球时的抛球动作等。
另一类是有意识的活动习惯。
它本质上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由一系列有意识和无意识(自动化)的动作组成的持久稳定的复杂行为。
这类习惯又可分为两种:第1种是有意识的无需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的。
这种习惯是在模仿学习中逐渐形成的。
有些模仿学习在随俗、从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有些则经过专门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言语习惯、着装习惯、出行习惯等都属于这一种。
第2种是有意识第3期 翁孟迁:体育锻炼习惯的本质及运动健身信念模型 37的需要意志努力并由信念支撑的活动习惯。
这种习惯形成之后的坚持仍需要不断克服自身的惰性和环境的阻碍,需要精神和体力的付出,甚至长期忍受艰苦和劳累,因此需要恒心和毅力,恒心和毅力则来自坚定的信念。
信念是个体对某种观点、见解的确信和坚持。
皮尔士[2]认为:“一个信念是行动的一种习惯……我们根据它行动,我们非常自愿为它冒险。
”生活中有意识的需要意志努力的习惯之所以能够形成并长期保持,乃信念的引导支撑所致,信念一旦改变,习惯也随之中止。
虔诚的佛教徒每天烧香、学者们勤于思考、青少年坚持早起读书、人们长期讲究清洁卫生、体育爱好者持之以恒地锻炼等都属于这种习惯。
这种习惯不依赖于某种或某些动作的熟练和自动化,换言之,某种或某些动作的熟练和自动化并不是这种习惯形成的必要条件。
体育锻炼习惯亦然,熟练掌握一种或多种运动技能并不能保证体育锻炼习惯必然会形成。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运动技能高超的运动员在退役后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而有的人从未接受过专门体育训练,运动技能水平相对较低,仅凭借跑步、快步走、跳绳、俯卧撑、引体向上、拉伸韧带等简单的体育活动,却能长期坚持锻炼。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活动习惯与自动化动作习惯有着本质的区别。
人们经常将复杂的活动习惯与简单的自动力化动作习惯混为一谈,这是非常错误的。
自动化的动作习惯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的,而所有活动习惯都是有意识地进行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可以有无目的的动作,但不可能有无目的的活动。
詹姆斯[3]指出“一些由教育而形成的习惯被大多数人称之为理性行为(cts of reason)”,理性行为必然是为意识所控制的行为。
林格[4]认为习惯有“动作性习惯”和“智慧性习惯”之分,智慧性的行为活动必然是有意识的,决不会是无意识的自动化反应。
2 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健身信念支撑的持久稳定的锻炼行为体育锻炼习惯各种定义可分为两类。
一类倾向于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与内在需要有着密切联系的自动化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
目前持这种观点的人仍占大多数。
例如:赵殿军等[5]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进行体育锻炼活动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解毅飞等[6]把体育锻炼习惯定义为:“人在后天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
简言之,体育锻炼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自动化行为。
”另一类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与内在需要密切联系的锻炼行为或锻炼行为方式,不强调行为的自动化。
目前持这种观点的人只是少数。
例如:体育锻炼的习惯就是人们在后天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锻炼行为[7];人在后天长期参加体育锻炼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觉参与、坚持身体锻炼的行为方式[8]。
持第1种观点的人还无法分清简单动作习惯与复杂活动习惯之间的本质区别。
体育锻炼习惯是活动习惯,是一种目标导向的包含非自动化动作和自动化动作的复杂锻炼行为,而非简单的动作习惯。
而自动化的体育(技术)动作习惯是无意识的无需意志努力的,但体育锻炼习惯却是有意识的需要意志努力的。
譬如,当一个人通过打网球来锻炼身体时,他是在参加锻炼身体的体育活动,当他长期坚持就养成了体育锻炼习惯。
很难想象长期坚持通过打网球锻炼身体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人,他每次打网球都是无意识的,其坚持做这件事是无需意志努力。
不过,这个人在打网球的过程中,其抓握球拍的动作习惯、发球时抛球的动作习惯、击球时摆臂的动作习惯等却可能是无意识的,无需意志努力的。
这些网球的(技术)动作习惯因人而异,其规范、准确和熟练程度能反映个体网球技能水平,但对打网球锻炼身体的习惯的养成不起决定性作用。
总之,判断一个打网球的人是否养成了体育锻炼习惯,不能看他的发球、击球等(技术)动作的自动化程度,而要看他是否长期坚持通过打网球这项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
当人们囿于从动作的自动化程度思考习惯的本质问题时,往往会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把体育锻炼习惯当成自动化行为模式,自然就会认为习惯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
因此,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之后,每次体育锻炼都是很自然的行为,不需要用意志加强要求自己去体育锻炼[9]。
这种观点与事实是完全相悖的。
事实上,一个已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人,其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是需要顽强意志和坚韧品质的,几乎每一次锻炼都需要意志努力来支撑,因为一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必须不断克服自身的惰性、生活中各种琐事的烦扰、锻炼场地设施的不便以及工作繁忙等诸多因素的不利影响。
而且,体育锻炼要获得效果,每一次锻炼身体都要持续承载一定量的运动负荷,刚开始这可能会使人身心感到不适甚至痛苦,只有忍耐不适和痛苦之后才可能享受到身心舒畅的感觉甚至高峰体验。
持第2种观点的人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经练习形成的稳定的锻炼行为或行为方式,抓住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特点,但还不能充分阐明其本质。
38体育学刊 第21卷锻炼乃锤打、磨炼之意。
体育锻炼指通过体育运动使人得到锤打和磨炼,它与人们有意识地去克服惰性、排除干扰、增加身体运动负荷和加强生活自律相联系,是一项先劳苦人的身心才能使人获益的实践活动。
长期自觉经受身体和意志的磨炼,非信念支撑不可。
支撑人积极主动地坚持体育锻炼的信念是运动健身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