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藏象学说-五脏肝
- 格式:ppt
- 大小:781.50 KB
- 文档页数:36
藏象学说包括哪些内容?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藏象学说包括以下内容:
1.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脏分布于人体内腑,分别主管人体气血、营养物质、水液、气息、精神等方面的生理功能,五脏通过相互协调,维护了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2.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六腑是人体腔隙内的脏器,主要负责消化、吸收、排泄等过程,与五脏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了人体的正常代谢活动。
3. 经络: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
经络是人体重要的运行系统,包括十四条经脉和很多条络脉,贯穿全身,为气血运行提供通道,调节人体内外的交流,维护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4. 精气神:人体内的精、气、神。
精、气、神是人体最重要三种能量,分别代表人体的物质、能量和意识、思维等方面的基本能量。
5. 五运六气: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六气包括风、寒、
暑、湿、燥、火。
五运六气是自然界中的气象变化,也是人体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指标,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对于人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启示了人们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平衡协调。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肝”肝位于腹腔, 横膈之下, 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疏泄与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肝气升发与肝为刚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肝与胆由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肝在五行属木, 为阴中之阳, 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ー) 主要生理机能1. 主疏泄肝主疏泄, 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 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等作用。
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 乃元代医家朱震亨的《格致余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 “主闭藏者肾也, 司疏泄者肝也。
” 目前对“肝主疏泄” 机能的认识, 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
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从而维持了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机能活动的有序进行。
关注微信公众号:“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名媛艾灸养生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其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
多因情志抑郁, 郁怒伤肝而致。
临床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 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症。
二是肝气亢逆, 疏泄太过。
多因暴怒伤肝, 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突然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气复反 (返) 则生, 不反则死。
” 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表现出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表现,如忧郁胆怯、懈怠乏力、头晕目眩、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脉弱等。
《灵枢·本神》说: “肝气虚则恐。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虚则目皖肮无所见,耳无所闻.”肝气疏泄、畅达全身气机的生理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液的正常循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均有赖于气的推动和调控。
肝为五脏之一,《素问·六节藏象论》
肝为五脏之一,《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肝者,罢极之体,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灵枢·本神》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
肝居体内,藏有形之阴血,故肝体为阴;然肝的功能以主疏泄,调畅气血津液运行为主,故肝用为阳。
《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
肝系:养肝血、滋肝阴,温肝寒,平肝阳,疏肝气,化肝瘀。
藏象理论——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
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
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
肝与四时之春相应。
一、肝的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
疏,即疏通,疏导。
泄,即升发,发泄。
疏泄,升发发泄,疏通。
“疏泄”一词,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土疏泄,苍气达”,与土得木而达同义:元•朱丹溪首次明确地提出“司疏泄者,肝也”(《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观点。
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总的是关系到人体全身的气机调畅。
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升降出入是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
人体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作用的机体。
气化作用的升降出人过程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而实现的。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营卫阴阳,无不赖气机升降出入而相互联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对全身各脏腑组织的气机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
“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读医随笔•卷四》)。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组织的活动也就正常协调。
(2)调节精神情志情志,即情感、情绪,是指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理过程。
中医学的情志属狭义之神的范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亦称之为七情。
肝通过其疏泄功能对气机的调畅作用,可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
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神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故向有“肝主谋虑”(《素问•灵兰秘典论》)之说。
谋虑就是谋思虑,深谋熟虑。
肝主谋虑就是肝辅佐心神参与调节思维、情绪等神经精神活动的作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肝气升发,既不亢奋,也不抑郁,舒畅条达,则人就能较好地协调自身的精神情志活动,表现为精神愉快,心情舒畅,理智清朗,思维灵敏,气和志达,血气和平。
中医学基础知识:藏象学说之五脏-肝的系统联系医疗卫生:中公医疗卫生人才网为考生提供中医学基础知识:藏象学说之五脏——肝的系统联系。
1.肝合胆
肝疏泄失职→胆汁分泌异常→口苦、黄疸
胆汁分泌受阻→肝疏泄失职→食欲不振、腹胀
2.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为筋之延续。
“爪为筋之余”
生理:肝之气血养筋;肝血充足→筋膜柔韧有力,爪甲红润坚韧。
病理:肝血不足→筋膜拘紧,关节屈伸不利;或筋膜萎弱,肢体运动无力。
临床常见: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爪甲枯槁。
3.开窍于目
生理:肝之精气上通于目→视觉灵敏、视物清晰。
病理:肝之阴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肝风内动→两眼斜视或上呆。
4.在志为怒
生理:肝气舒畅、条达→怒而不过
病理:肝气亢升太过(肝火)→急躁易怒
暴怒→肝气上逆:头痛、吐血,中风等。
郁怒不解→肝气郁结:心情抑郁,闷闷不乐。
肝阴血不足→肝阳上亢→易怒
5.在液为泪
泪:泪腺的分泌液,具有濡润、保护眼睛的功能。
生理:肝气血调和→泪液分泌正常,目有所养。
病理:肝血不足→泪液分泌减少:两目干涩。
肝经湿热→泪液分泌异常:迎风流泪、目眵增多。
北京人事考试网提醒您关注医疗卫生考试阅读资料:
北京医疗卫生考试招考信息汇总北京医疗卫生考试报考指导汇总
北京医疗卫生考试阅读资料汇总北京医疗卫生考试考试题库汇总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第三章藏象学说——肝肝,位于膈下,腹腔之右上方,右胁之内。
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肝在五行中属木,胆附于肝,肝与胆关系密切,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络属于肝胆之间,肝与胆互为表里。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的疏泄功能是以肝为刚脏,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性为基础,其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肝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性是气机疏通、畅达、升发的重要基础。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正常和调。
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疏泄功能减退,常因抑郁伤肝,肝气不舒,疏泄失职,致气机不畅而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出现闷闷不乐、悲忧欲哭,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适等症状,甚则刺痛或为徵积;二是肝的升发太过,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日久化火,而形成肝气上逆的病理变化,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状,或气升太过,血随气逆,常因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而导致吐血、咯血、甚则可致猝然昏厥,不知人事。
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脾胃的运化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气机疏通畅达,有助于脾升胃降和二者之间的协调以及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此外,肝能生成胆汁,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实质上有赖于肝疏泄功能的正常,胆汗能正常地分泌与排泄才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影响脾的升清功能,在上则为眩晕,在下则为飧泄;影响胃的降浊功能,在上则为呕逆、嗳气,在中则为脘腹胀痛,在下则为便秘;若肝气郁结,影响胆汗的分泌与,而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纳食不化,甚则黄疸等症。
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
”调达情志:情志,是属于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