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下册30诗五首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21.75 KB
- 文档页数:4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教案、试题、试卷中小学 1 诗五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后两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充分体会诗歌中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理解诗文大意,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文大意,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联想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
“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
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
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的,压枝欲低。
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眼里,幻化为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
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2、“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
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
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诗气势飞动、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全诗可分为几层?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一愿 2、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四川省广元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五首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30.诗五首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30《诗五首》教师寄语:读史可以明智,读诗可以聪慧。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韵味。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金樽()珍馐()投箸()挂罥()塘坳()庇护()阑干()风掣()突兀()狐裘()2、填写表格,识记文学常识。
诗题出处作者朝代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朗读课文,划分节奏(方法提示: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
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仔细地体会作者的精妙之处。
要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和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风雨不动安如山(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4、在反复朗读诗歌的基础上,概括五首诗的内容。
《饮酒》:《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三、精读课文,局部研讨1、《饮酒》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2、学习《行路难(其一)》,思考下列问题:A、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B、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C、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解。
4、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回答问题: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说这两句诗是咏雪的千古名句?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有何言外之意?四、课堂小结收获:疑问:五、达标测试默写:1、《饮酒》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2、《行路难》中表现诗人远大抱负与坚定自信的名句是3、目前国内住房价格上涨不停,如果杜甫再生也许仍会慨叹: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花喻雪的千古名句是,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相似意境的句子是。
30诗五首一、课前自学读一读,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结庐(lú):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金樽(zūn):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
斗十千(dǒu):一斗值十千钱,这里形容酒美价贵。
箸(zhù ):筷子。
庇(bì):遮盖,掩护。
掣(chè):拉,扯。
瀚(hàn)海:沙漠。
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突兀(wù):高耸的样子。
云帆:高高的船帆。
珍羞:名贵的菜肴。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落红:落花。
辕门:军营大门。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直:同“值”。
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著名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
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收在《李太白全集》里。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义市人,祖籍襄阳,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记载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人们称为“诗史”,人们称杜甫为“诗圣”。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荆州江陵(现在湖北江陵)人。
曾任嘉州(现在四川乐山)刺史,人称“岑嘉州”。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晚清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
代表作《病梅馆记》,诗歌代表作《己亥杂诗》,著作《定庵文集》等。
2、关于背景《饮酒》组诗共二十首。
大约是义熙十三年,陶渊明五十三岁时写的。
这二十首诗都是借酒为题,直抒胸臆,写出了从出仕到归隐后的生活感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行路难》是李白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反映的是天宝三年(744),李白被“赐金还乡”离开长安时,友人盛情地送别与诗人愁闷愤懑、向往重返长安施展才华的复杂心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于公元761年,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30 诗五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的主要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5、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学习过程《饮酒》(一)作者及背景(二)赏析诗歌《己亥杂诗》(一)作者简介(二)背景介绍(三)理解赏析a.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b.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名句赏析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课内检测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2.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的主要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过程《行路难》(其一)(一)背景(二)整体感知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三)问题研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积累(二)整体感知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赏析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用得精当)?谈谈自己的理解。
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四)总结课内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金樽.()投箸.()狐袭.()布衾.()2. 《行路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你喜欢《白雪歌》中哪句诗,请做适当分析?4. 从“停杯投箸”和“拔剑四顾”两个细节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的心情。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的主要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甘肃省定西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 诗五首导学案3 (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甘肃省定西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 诗五首导学案3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甘肃省定西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 诗五首导学案3 (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最后两首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
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背诵诗歌.学习重点学习最后两首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己亥杂诗》.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学习难点1、写雪名句的赏析2、《己亥杂诗》中哲理句的赏析学法指导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通过诵读2。
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知识准备岑参及龚自珍备课组补充学习流程一、导入复习导入二、检测预习1、背诵《行路难》2、简介边塞诗,介绍岑参3、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三、探究展示(一)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学生齐读课文。
2、解题.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他是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
他与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
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
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3、结合注释翻译.4、探究质疑.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0诗五首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TN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东篱(lí) 投箸(zhù) 怒号(háo) 布衾(qīn) 突兀(wù) 浩瀚(hàn) 己亥(hài) 金樽(zūn) 歧路(qí) 挂罥(juàn) 大庇(bì) 风掣(chè) 岑参(cén shēn)(二)了解诗人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及文学家龚自珍。
除查资料,看注释外,请了解下面材料.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隐之路。
李白写《行路难》(其一)之前曾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他只好离开长安。
龚自珍(1792—1841年),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己亥年,48岁的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饮酒》的作者,是时期著名诗人。
前面我们已学过他的《》。
(2)《行路难》的作者是,朝伟大诗人,有“”之称。
(3)龚自珍,代家、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二)研习课文1.品读《饮酒》(1)朗读感知①听录音一遍,听清字音、诗句的节奏及重音之处,纠正自己朗读上的错误。
②边听第二遍录音,边小声地跟读,然后自己模仿课文录音朗读1~2遍课文。
(2)句子品读①最能体现诗人隐居生活悠闲自得情趣的名句是:,。
借飞鸟归林喻指自己弃官归隐的句子是:,。
点明全诗主旨的两句是:,。
②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③“心远地自偏”是什么意思?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哲理?④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3)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品读《行路难》(其一)(1)朗读感知①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②听录音一遍,听清字音、诗句的节奏及重音之处等等,纠正自己朗读上的错误。
30 诗五首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的主要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5、受诗境感染领悟作者情感,具有不懈追求理想的精神。
学习过程《饮酒》(一)作者及背景(二)赏析诗歌《己亥杂诗》(一)作者简介(二)背景介绍(三)理解赏析a.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b.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名句赏析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从这两句诗中你联想到了什么?课内检测1. 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2. 这首诗的名句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的主要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学习过程《行路难》(其一)(一)背景(二)整体感知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d.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三)问题研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积累(二)整体感知a.诗歌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b.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赏析1.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好(或哪些词语用得精当)?谈谈自己的理解。
2.本诗有何艺术特色?(四)总结课内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金樽.()投箸.()狐袭.()布衾.()2. 《行路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你喜欢《白雪歌》中哪句诗,请做适当分析?4. 从“停杯投箸”和“拔剑四顾”两个细节中,我们可以读出诗人的心情。
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诗的主要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30《诗五首》【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我国古代经典文化谈起,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
可根据预习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2.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及字词的掌握情况。
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三、学习这五首诗(一)学习《饮酒》(其五)1. 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
浔阳柴桑人。
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 关于本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 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
“只有超凡脱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
”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5.“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人的自然本性。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
甘肃省定西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 诗五首导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甘肃省定西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 诗五首导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甘肃省定西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30 诗五首导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诗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并背诵全文.2.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
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4.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学习重点学习《饮酒》和《行路难》学习难点1、理解陶渊明超脱世俗的高洁情怀。
2、揣摩李白《行路难》中的情绪变化.学法指导1。
通过诵读,学习作者语言。
通过诵读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知识准备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30 诗五首教学案1 新人教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前两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充分体会诗歌中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理解诗文大意,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1、理解诗文大意,并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进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联想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五首》。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晋(朝代)著名的诗人,诗歌多以田园为题材。
《行路难》作者李白,唐代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有“诗圣”之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岑参,唐代诗人。
《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清代诗人2、注意以下加点字词的意思。
问君何能尔.这样悠然..见南山闲适欲辨.已忘言辨识瀚海阑干..百丈冰沙漠安得..广厦千万间如何能得到《饮酒》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
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
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
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
30 诗五首 精彩开篇词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一首首诗歌,脍 炙人口,我们朗诵着诗歌长大,我们品味着诗歌行走,我们书写着诗歌成长。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陶渊明、李白、杜甫是最耀眼的明星,他们的诗个性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庐.(lú) 喧.(xuān) 篱.(lí) 樽.(zūn) 箸.(zhù)
怒号.(háo) 罥.(juàn) 长.(cháng) 坳.(ào) 顷.(qǐng) 衾.(qīn) 厦.(shà) 庇.(bì) 兀.(wù) 见.(xiàn) 2.作者链接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 3.背景链接 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侵扰。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即成都草堂),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4.文体链接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行路难”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词》。“乐府”是汉武帝时正式设立的音乐机构,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总称。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饮酒》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读通诗意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二)文本探究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交流点拨】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何深意? 【交流点拨】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此乃景物描写。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交流点拨】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中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三)感受意境,探究主旨 1.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诗歌中的画面作创造性描述。 【交流点拨】“采菊……”,不仅抒写了“处世胸中别有春,田园寄托写天真”的淡薄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间似乎看见那莽莽苍苍的南山。“山气……”写南山的优美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晖,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啁啾,给山的幽静增添了活力和动感,生机盎然,也暗示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自得。全诗融景、情、理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奸诈,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四)名句赏析 “悠然见南山”的“见”能改成“望”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学习《行路难》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金樽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四周环顾,心里是多么茫然。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吕尚碧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在受汤之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 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交流点拨】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交流点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 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放还”,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交流点拨】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典故,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明君重用的愿望。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交流点拨】李白的诗句更好。因为“停杯投箸”比“对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 比“长叹息”更能深沉地表现出无所适从之感。(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 (三)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交流点拨】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四)诗歌主旨 抒写了作者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情调。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整体感知 1. 读准节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读通诗意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3.你认为这首诗可分为几层?请概括层意。 【交流点拨】第一节五句,秋风破屋。 第二节五句,群童抱茅。 第三节八句,夜雨湿屋,长夜难眠。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 (二)文本探究 赏析第一诗节 1.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交流点拨】“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2.“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3.后面的动词有哪些?用法有什么好处?
30 诗五首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TN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东篱(lí) 投箸(zhù) 怒号(háo) 布衾(qīn) 突兀(wù) 浩瀚(hàn) 己亥(hài) 金樽(zūn) 歧路(qí) 挂罥(juàn) 大庇(bì) 风掣(châ) 岑参(cãn shēn)(二)了解诗人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及文学家龚自珍。
除查资料,看注释外,请了解下面材料.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隐之路。
李白写《行路难》(其一)之前曾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他只好离开长安。
龚自珍(1792—1841年),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己亥年,48岁的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日《己亥杂诗》,此选其一。
课堂活动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饮酒》的作者,是时期著名诗人。
前面我们已学过他的《》。
(2)《行路难》的作者是,朝伟大诗人,有“”之称。
(3)龚自珍,代家、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二)研习课文1.品读《饮酒》(1)朗读感知①听录音一遍,听清字音、诗句的节奏及重音之处,纠正自己朗读上的错误。
②边听第二遍录音,边小声地跟读,然后自己模仿课文录音朗读1~2遍课文。
(2)句子品读①最能体现诗人隐居生活悠闲自得情趣的名句是:,。
借飞鸟归林喻指自己弃官归隐的句子是:,。
点明全诗主旨的两句是:,。
②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③“心远地自偏”是什么意思?蕴涵着怎样的人生哲理?④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3)朗读课文,加深理解。
2.品读《行路难》(其一)(1)朗读感知①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②听录音一遍,听清字音、诗句的节奏及重音之处等等,纠正自己朗读上的错误。
【关键字】八年级
30 诗五首
【预习指导】
一、预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积累关于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
3.结合课下注释,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2、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多媒体出示)
樽()箸()狐裘()瀚海()
掣()坳()挂罥()三重茅()
2.完善作者资料:
《饮酒》的作者是(朝代)诗人。
《行路难》的作者李白是(朝代)著名的(风格)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边塞诗的名作,作者是唐代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三、自学方法指导
1.诵读感悟
2.自疑自问
四、本课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
八年级上册学习过陶渊明的诗和文,本期学习过他的《五先生传》;本册第五单元学习过《诗词曲五首》,学生重温了诗文阅读的方法。
【课堂建议】
一、教师的教学预设
1.学情预设:
通过平时的积累学生对本课作者有了了解,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品读诗文,再加上对25课的学习,进一步训练了学生进行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这些都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开展。
但是,诗歌鉴赏始终是初中学生的难点,教学中仍需培养学生阅读感悟的能力。
2.建议课时:2—3课时
2、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背诵诗歌,积累名句;
2.领会诗意,体味诗情;
难点
1.品味语言,领会诗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中怎样发挥教师的个人所长
1.范读课文。
2.个性解读文本。
四、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
环节一:自主学习
课前按预习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环节二:问题探究
《饮酒》
1.既然生活在“人境”,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
2.从诗歌的前四句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3.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技巧突破:
1.引导理解“车马喧”指“上层人士的交往”,抓诗句“心远地自偏”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心境。
2.点拨赏析诗句的方法,侧重抓写法及效果进行赏析。
《行路难(其一)》
1.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
2.诗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行路难”,它是写实吗?作者为何有这种感受?
3.怎么理解“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4.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技巧突破:
1.重视诵读、理解。
2.知人论世,结合李白诗风理解、赏析诗歌。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首诗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2.边塞的景象有哪些特点?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为什么“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技巧突破:
1.由解题切入诗歌理解、赏析。
2.立足诗歌,体味景物特点,体味诗人情感。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可以分为四层,你能概括出每层的大意及写作意图吗?
2.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技巧突破:
1.重视诵读、感悟。
2.概括层次大意时,教师作一示例,由“扶”到“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3.知人论世,理解诗人情感。
《己亥杂诗》
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技巧突破:
1.诵读感知。
2.知人论世;拓展延伸。
环节三:展示交流
展示形式:同桌展示、小组展示、全班展示综合运用等。
五、课堂微检测。
(适合全部学生)
建议一:默写诗句:(时间约5分钟)
(1)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其五)》)
(2),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3)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4)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建议二:课后练习一、二(时间约10分钟)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练习: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
,。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