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值管理持续改进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4
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评估分析与持续改进在医学检验过程中,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
危急值是指在患者的检验结果中发现的可能会危及生命或健康的异常数值。
及时、准确的危急值报告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迅速采取干预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本文将对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的评估分析和持续改进进行探讨。
一、危急值报告的评估与分析1. 数据收集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的有效评估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及时性、对医务人员的影响等方面。
数据的收集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进行,也可以通过手工记录的方式进行。
2. 定量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可以得到危急值报告的相关统计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危急值报告的比例、平均报告时间、误报率、漏报率等。
通过这些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估医院的危急值报告系统的运行情况。
3. 质量评估除了定量指标的分析外,还需要进行质量评估。
质量评估主要从技术操作、报告内容准确性、报告传递方式等方面进行。
可以通过医学检验质控指标标准来评估危急值报告的质量。
二、持续改进的方法与措施1. 系统优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危急值报告管理系统,包括规范操作流程、设定报告优先级、建立报告审批机制等。
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如引入自动化仪器和信息传输系统。
2. 培训与教育针对医务人员,开展危急值报告的培训与教育,包括危急值报告的认知、操作规范、报告传递技巧等。
通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意识和技术水平,减少误报和漏报。
3. 团队合作建立协作机制,促进医学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医学检验科应与临床科室相互沟通,共同制定危急值报告的标准和流程,以便更好地满足临床需求。
4. 持续监测建立定期监测和评估机制,检查危急值报告系统的运行情况。
通过定期的质量评估和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保证危急值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
5. 患者参与引入患者参与机制,鼓励患者了解自己的危急值报告,提高患者的意识和主动性。
危急值持续改进记录表 1
XXX产科进行了危急值自查管理及持续改进,针对危急值上报流程及处理流程进行了检查。
检查结果发现,医护人员对危急值上报流程不完全了解,个别医生不能及时书写危急值处理记录。
原因分析是医护人员对上报流程的具体内容未认真研究全面掌握,对危急值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不够认真。
为了改进这一情况,科室制定了PDCA计划,加强培训,使所有医护人员能知晓相关危急值范围,掌握危急值处理流程。
在科主任监管下进行危急值的相关内容的研究并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和定期科内人员相互检查。
改进后,科室医护人员对上报流程及其他危急值的内容全面了解,提高了危急值落实。
危急值持续改进记录危急值(Critical Value)是指在医学检验中,当项检验结果明显异常,可能对患者的治疗和健康造成重大影响时,立即向医生报告的临床价值非常高的结果。
危急值的准确传达和处理对于医疗事故的避免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因此,持续改进危急值传达和处理的流程非常重要。
以下是危急值持续改进的记录。
1.背景危急值管理是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医院在过去几年中已经建立了危急值管理流程,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此,我们制定了改进计划,目的是提高危急值传达的准确性和速度,减少误报或延误,提高医患安全。
2.目标改进计划的目标是通过优化危急值的标准化传达流程,降低危急值的误报率,提高危急值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
通过对流程进行改进,减少患者的病情恶化和医疗事故发生。
3.改进计划(1)制定明确的危急值报告标准:针对不同检验项目,明确危急值的阈值,并进行标准化指导。
定期审核并调整标准,确保其符合最新的医学标准。
(2)建立危急值报告系统:引入电子危急值报告系统,实现危急值结果的快速录入和传递。
同时,该系统应具备自动验证机制,避免人为错误。
(3)危急值传达培训:针对所有参与危急值传达的医务人员进行危急值传达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危急值传达的重要性以及正确的流程和操作方法。
(4)建立危急值传达的反馈机制:建立一个匿名反馈系统,以便医务人员可以报告和反馈危急值传达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并提供改进建议。
4.实施与结果我们按照改进计划逐步进行实施,并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估。
(1)明确危急值报告标准并建立危急值报告系统。
我们与临床科室合作,制定了不同检验项目的危急值标准,并进行了合理调整。
同时,我们引入了电子危急值报告系统,实现了危急值结果的快速录入和传递。
这大大提高了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和速度。
(2)危急值传达培训和反馈机制。
我们组织了危急值传达培训,并建立了匿名反馈机制。
通过培训,医务人员对危急值传达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加强了流程操作的标准化。
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评估分析与持续改进医学检验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和治疗策略。
而在医学检验中,有一类特殊情况需要特别关注,即危急值(Critical Values)。
危急值是指与患者生命安全直接相关的、迅速影响临床意义的检验结果。
正确准确地报告和处理危急值对于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质量至关重要。
1. 危急值的定义和意义危急值是指超出正常参考范围的检验结果,具有临床重要性并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的结果。
危急值通常包括但不限于重要器官功能(如心脏、肝脏、肾脏等)的异常指标或严重感染标志物的异常升高。
正确、及时地报告危急值可以帮助医务人员迅速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避免患者出现不可逆的后果。
2. 危急值报告的评估分析为了确保危急值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危急值报告流程和质控措施。
首先,需要定义危急值的范围和标准,根据相关的疾病指南和专家共识,明确何种检验结果被归为危急值。
其次,建立起报告危急值的机制和流程,明确报告人员、报告方式和报告时间等细节。
同时,要保证报告人员具备专业的背景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判断和处理危急值情况。
最后,建立反馈机制和监督体系,对危急值报告的质量进行评估和分析。
3. 持续改进的措施为了提高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医疗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持续改进的措施。
首先,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危急值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其次,建立危急值的电子化报告系统,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同时,设立危急值的质控小组,定期进行危急值报告的审核和评估。
最后,开展危急值报告的回顾性分析和统计,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报告流程。
综上所述,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危急值的管理和评估分析,并不断持续改进报告流程和质量控制措施,以提高危急值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这对于改善临床疗效、降低医疗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规范执行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质量持续改进案例案例名称:危急值报告制度三甲支撑条款: 2.2.17.1 /2.2.17.2 A条款负责科室:医务科实施时间: 2019年—2022年质量工具: PDCA管理危急值报告制度PDCA持续改进报告一、背景XXXX医院作为一所具有较高医疗水平的综合性医院,为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对2019年至2022年的PDCA(计划-执行-检查-行动)循环管理,不断完善和优化危急值管理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对这一时期的PDCA管理工作进行详细总结,以期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二、计划阶段1.明确目标:建立和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危急值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这个阶段,医务科负责制定和监督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执行。
同时,我们还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培训,确保每位员工都能熟练掌握危急值的定义、判断方法和处理流程以确保制度的顺利实施。
2.制定策略:通过培训、宣传、考核等手段,提高医务人员对危急值制度的重视程度;加强临床-医技部门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定期对危急值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不断优化和完善。
在这个阶段,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提高医务人员对危急值制度的重视程度。
首先,我们组织了多次培训班和讲座,邀请专家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危急值管理的相关知识。
此外,我们还通过内部刊物、海报等形式进行宣传,提高员工的危机意识。
同时,我们将危急值制度的执行情况纳入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以激励大家更加重视这项工作。
最后,我们定期对危急值制度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三、执行阶段(2019年至2022年)1.培训与宣传: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危急值制度的培训和宣传,确保每位医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危急值的定义、判断方法和处理流程。
在这个阶段,我们共举办了10余场培训班和讲座,覆盖了全院80%以上的医务人员。
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评估分析与持续改进在现代医学中,临床治疗的决策往往基于医学检验结果。
为了确保及时、有效地传递检验结果,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环境的变化,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将对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的评估分析和持续改进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检验危急值报告的现状评估在评估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评估危急值的定义标准。
不同的医学实验室、医院甚至国家在危急值的定义上可能存在差异,这对于医务人员及时处置给予合适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因此,对于危急值的定义标准应该进行统一,并确保与最新的医学知识和临床指南保持一致。
其次,需要评估危急值的报告及时性。
检验结果通常需要经过多个环节才能最终送达到临床医生手中,如样本采集、实验室检测、数据录入、结果确认等。
这些环节中的延误可能导致危急值的失去及时处理的机会。
因此,可以通过流程优化、自动化系统的使用等手段来缩短危急值报告的发送时间。
另外,还需要评估医务人员对危急值报告的接受和处理情况。
医务人员在接收危急值报告后,需要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处理患者的病情。
然而,在现实情况下,医务人员可能因为工作负荷大、信息量大等原因而无法及时处理危急值报告。
因此,可以考虑建立提醒系统、专门的危急值处理流程等来提高医务人员对危急值报告的关注度和处理效率。
2. 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改进解决方案基于对医学检验危急值报告现状的评估,我们可以提出以下解决方案来改进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首先,建立统一的危急值定义标准。
各个医学实验室、医院应该参考国家和国际医学协会的指南,统一危急值的定义和范围。
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定义标准的不一致而导致的医学检验结果误差,提高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
其次,推行自动化系统。
通过将医学检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自动化,可以大大减少人为因素对危急值报告的延迟影响。
危急值管理分析报告2024年(7-12月)为进一步加强医疗质量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加强临床辅助检查“危急值”的管理,保证临床医师针对危急值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及记录,并持续改进,特对2024年下半年危急值管理情况做综合的评价分析。
一、2024年下半年共报告危急值7人次,涉及2个科室。
科室内科外科例数61二、出现问题数据汇总情况2024年下半年针对全院临床科室及临床检验科进行危急值管理情况进行督查,出现问题主要有:1.部分临床科室对接到危急值报告后的处理流程提问情况,有2个科室(内科、外科)回答不全面。
2.危急值管理不规范,如漏登危急值、缺少《危急值管理制度及流程》等。
3.危急值管理登记本登记不规范:如处理措施过于简单,只是简单注明报告某某医师或值班医师,无处理医师签名等,以上科室均存在此类问题。
4.临床医师接收危急值及处理措施在病程记录中无体现:以上科室均存在此类问题,经整改学习,现在均不存在以上问题。
5.临床医师对危急值出现及处理措施在病程记录中分析不到位。
三、原因分析1.针对接到危急值报告后的处理流程提问回答不全面的情况,部分临床科室需进一步加强危急值管理制度及流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并严格按相应流程操作。
2.危急值登记管理不规范的原因主要有:(1)部分科室对危急值管理管理制度重视不够;(2)信息化建设落后,无危急值信息化管理平台。
临床质控医师若要进行实施监管,只有通过接听临床检验科电话通知,而临床工作繁忙,不能保证所有接听人员均报告责任医师,并进行规范记录;(3)对危急值登记规范不够重视,存在缺项、漏项,如医师签名,处理措施不详等。
4.缺少危急值相关病程或病程简略、分析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在于(1)部分科室对我院危急值管理与报告制度流程不够熟悉,部分医务人员不知晓危急值接收、通知值班医师或责任医师,处理情况需由处理医师在接临床检验科通知后在病程中详细记录。
(2)临床工作繁忙,重行动,轻记录,临床医师针对危急值进行了处理,但未及时记录;(3)部分科室态度不认真,描述简略或疏于记录病程。
危急值报告质量持续改进PDCA一、检查问题:“危急值”(Critical Values)就是指某项或某类检验异常结果,而当这种检验异常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从其定义即可瞧出危急值的重要性。
我院 2016年9月20日制定《云安区人民医院“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并从10月份开始认真执行危急值的登记及处置管理,逐渐严格要求,已取得初步成效,由开始零星登记,到有较多的漏登记、未处理,再到仅部分的遗漏。
2016年11月与12月医务科进行二次督查时仍有部分科室有漏报告、漏登记、未处理、无记录、登记不规范等情况。
二、成立专项小组:针对上述问题,医务科决定成立一个专项小组对进行调查分析,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危急值漏登、未处理的现象存在,促使危急值的登记、处理质量持续改进。
三、PDCA过程(一)、制定时间表 2017年1月5日召开专项小组会议,并制定计划如下:时间表内容时间备注专项小组会议 2017年1月5日(下午)现场调查2017年1月6、9、10日制定新的调查表2017年1月10日自查自检2017年1月10日至2月10日效果检查2017年2月13日总结会议2017年2月16日(下午)(二)、现场调查通过1月6、9、10日多个临床科室现场调查后发现,仍有相当数量的医师弄不清危急值的定义,并在少数临床科室发现仍有少部分的医师不能认真执行危急值的登记与及时处理;而医技科室的医生对危急值不重视,存在漏报告、迟报告。
上述可能造成对患者潜在的伤害并可能诱发医患纠纷。
现场检查结果如下:类型分布情况科室分布情况(三)、原因分析通过与相关的医师沟通并汇总分析原因如下:1、医务科层面的问题:医务科虽然以现场督查过2次,但每次查过后没有对当事人正式提出警告或处罚,也未以书面形式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仅口头要求科室整改。
运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检验科危急值管理水平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对检验科危急值管理影响。
方法?医院从2015年开始在检验科应用PDCA循环持续改进,对比实施前后的检验科危急值管理水平。
?结果实施PDCA循环改进措施以后,我科在2016年危急值上报率、及时率、书写合格率和理解率明显提高,与2015年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可改进危急值管理关键词循环;改进;管理危急值在临床检验科中专门用于指代患者生命危急情况的检验结果,这一概念是由于临床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有较大差异[1],出现异常检验结果可能意味着患者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PDCA循环对于检验科危急值管理是否有更好的改进效果,尚未见明确报道,我院特开展本次研究。
1基本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随机选择我院检验科信息系统所统计的检验科危急值病例230例进行本次研究,230例患者中有115例患者属于2015年未采用PDCA循环对检验科危急值管理的收治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71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分布在21岁到79岁,平均年龄为(45.1±3.2)岁;剩余115例属于2016年已运用PDCA循环对检验科危急值进行管理的收治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55例,年龄分布在23岁到82岁,平均年龄为(47.4±1.1)岁。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经严格比较,未见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分析标准本次研究对危急值管理水平分别从报告率、及时率、书写合格率和理解率四大板块进行综合统计,其中报告率指检验科医护人员对危急值患者报告记录数;及时率指检验结果在上报5分钟内得到审核;书写合格率指危急值报告记录本上所记载内容全部合格;理解率指随机抽取4名以上医护人员对其突击调查危急值管理内容,包括危急值管理流程、危急值患者治疗方案、危急值检验项目等,能够完全回答为合格。
1.3 PDCA循环管理在检验科的日常工作中发现危急值患者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据我院调查统计,部分刚上岗的医护人员对危急值认知度较低,报告积极性较缺乏。
危急值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措施改进危急值存在的问题的措施一、危急值背景与存在的问题危急值作为医疗领域中重要的指标之一,用于提示和通知医生及时采取行动,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危急值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危急值定义不明确目前各个医疗机构对于危急值的定义和范围并无统一标准,导致不同医院之间的判断和处理可能存在差异。
1.2 信息传递不及时在传统的危急值通报方式下,由人工操作进行沟通可能会出现拖延或遗漏等情况。
这可能导致医生未能及时获取有关患者状况或需要采取紧急行动。
1.3 责任追溯不清晰在某些情况下,涉及到多个科室的患者情况复杂,但由于责任追溯机制欠缺,没有明确责任归属,导致处理问题时存在困难。
二、改进措施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提高危急值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以下是一些改进措施建议:2.1 统一危急值定义和范围各医疗机构应制定统一的危急值定义和范围标准,明确哪些数值或指标属于危急值,并与临床实践结合进行修订。
这将有助于减少因定义模糊导致的判断差异。
2.2 引入数字化平台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采用数字化平台,包括电子病历、医生工作站等方式来实现危急值通报。
通过自动化的系统,在检测到危急值后立即发送通知给相关医生或科室,以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3 建立责任追溯机制对于涉及多个科室的患者,需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溯机制。
在每一个环节中明确责任归属,并做好记录。
一旦发生问题,可以根据记录追查责任并采取相应措施。
2.4 实施培训和教育计划为了确保医务人员对危急值管理流程的理解和掌握,医疗机构应推行培训和教育计划。
这包括培训医生、护士等相关人员掌握危急值定义和范围、数字化平台操作以及责任追溯机制的使用等。
2.5 定期评估和改进为了持续改进危急值管理的效果,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评估并收集反馈意见。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管理措施和流程,并持续改进工作。
三、结论在危急值存在问题的背景下,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能够提高医疗机构对于危急值管理的准确性和效率。
2020年第一季度危急值持续改进总结分
析
都应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验,并及时上报结果,以便医生能够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3.本季度”危急值”报告存在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但
仍需持续改进。
科室将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流程,提高人员意识,确保”危急值”报告规范化、科学化、规范化,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及时的医疗服务。
本季度的“危急值”报告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科室人员在接收“危急值”后未能及时记录,缺乏对“危急值”记录
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同时科室监管和督导力度不够,处罚力度不足,制度不健全,落实情况差。
为此,我们制定了以下整改措施:完善“危急值”登记制度,加强监管和督导力度,指定专门负责人负责督促检查,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科室人员对“危
急值”的意义的充分认识,包括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信息,迅
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医技科室及时准确的检查、检查报告可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通过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落实,切实提高我们科室的医疗质量,
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维护了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等等。
经过有效的解决,我们仍需持续改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流程,提高人员意识,确保“危急值”报告规范化、科学化、规范化,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及时的医疗服务。
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规范书写持续改进案例分析 问题聚焦 患者男,56岁。2011年11月12日2PM因突发头晕恶心面色苍白视物旋转无法站立2小时急症入某医院急诊内科病房。病史:“高血压病史4年,最高达200/160,自服降糖药维持在140/100左右,近一周未服用降糖药;糖尿病史2年,自行注射胰岛素,餐前血糖5.4,近3天未测”。辅助检查:血压150/110,血糖9.4,余正常。初步诊断:头晕待查,Ⅱ型糖尿病,高血压Ⅰ级 诊疗计划:监测血压血糖Bid,完善颅脑MRI等。次日1pm,患者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上肢肌力4级,下肢2级,左侧正常,巴氏征(+),左侧鼻唇沟变浅,血压170/120。诊断“脑梗死”,急转神经内科。转入后颅脑MRI显示为脑干梗死,给予降压脱水脑保护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措施,但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入ICU抢救一月后因经济困难自行出院。 医疗事故鉴定意见:违反危急值报告处置制度,延误对超急性脑梗的溶栓处理:入院次日上午9am颅脑MRI发现脑干延髓急性脑梗塞,至1pm患者出现单侧肢体活动受限,病程记录中未记录危急值报告、查看患者、知情告知及处置情况,错失最佳治疗时间;病人管理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未尽应尽的谨慎注意观察义务。口服降压药无法控制仍维持高血压状态下,未积极采取其他有效措施,致新的桥脑梗塞灶形成。 由此看来,临床工作中危急值报告、查看患者、知情告知及处置情况在病程记录中及时记录至关重要,加强危急值管理工作中规范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书写迫在眉睫。 现状与原因 “危急值 ”是指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我院自2011年12月7日 制定并开始实施《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不断评估、修改及完善信息网络系统,逐渐强化危急值项目管理,努力以及时处置、有效沟通及高效服务为管理目标,不断促进我院危急值管理持续改进。为了解我院目前危急值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汇总自2015年1月份-2016年1月份26份危急值管理检查表,将存在问题出现频率通过柏拉图进行统计分析(见图1)。
0.0%31.7%58.3%81.7%85.0%88.3%91.7%95.0%96.7%98.3%100.0%
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0102030405060
图1 2015年度危急值管理检查发现问题分析 目前在我院危急值及时发现、报告、处置流程工作方面已基本完善,但在规范处置及相关病程记录规范书写方面仍存在缺陷。根据危急值检查及运行情况,采用鱼骨图进行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书写不规范原因分析(见图2)。
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书写不规范
个别科室个别危急值项目发生频率较高、工作量大。未统一本科室危急
值处置规范。
制度、流程中存在不流畅的特殊情况。
未对本科室常见危急值进行汇总总结。
未对本科室常见危急值存在风险进行培训。
在医疗质量检查中危急值病程记录不好监管。
对本科室常见危急值项目处置规范不了解。
对危急值患者处置重视程度不够。对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
书写要求不了解。
未针对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情况重点监管。
各科室不同危急值项目书写重点不同。
制度层面科室层面
医师层面院级层面
图2 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书写不规范原因 针对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书写不规范的原因,通过PDCA进行持
续改进。 PDCA循环 P(计划) 一、确立工作目标及整改措施。 通过多途径管理,不断规范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书写,加强医患沟通,持续提高我院急危重症患者处理水平。 针对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书写不规范的不同层面各种原因制定相关的整改措施(见表-1)。 原因层面 具体原因 整改措施 制度层面 制度、流程中存在不流畅的特殊情况。 发放危急值调查表,了解制度、流程中不流畅情况,及时整改。
个别科室个别危急值项目发生频率较高、工作量大。
统计分析各科室危急值发生频率,及
重点科室频发危急值项目,并查找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
院级层面 未针对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情况重点监管。 制定监管计划,对重点科室进行督导。召开危急协调会,重点解决制定、流程中存在问题,各科室需要解决问题及进行年度危急值有效性分析。
在医疗质量检查中危急值病程记录不好监管。 通过“Excel服务器检索数据远程查询系统监管”等方式查找出我院危急值管理重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监管。
各科室不同危急值项目书写重点不同。 要求各科室针对高发危急值进行总结、分析、培训。
科室层面 未对本科室常见危急值进行汇总总结。 要求各科室针对高发危急值进行总结、分析、培训。
未统一本科室危急值处置规范。 要求各科室针对本科室高发危急值进行分析、总结,并制定统一处置规范,做到同质化管理。
未对本科室常见危急值存在风险进行培训。
加强本科室“三基“知识培训,针对
本科室高发危急值的风险因素、应急预案、处置规范进行重点培训
医师层面 对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书写要求不了解。
通过培训、访谈等方式,加强各级医
师对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书写要求的知晓程度。
对本科室常见危急值项目处置规范不了解。
通过培训、访谈等方式,增强各级医
师对本科室高发危急值项目处置规范的知晓程度。
对危急值患者处置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培训、访谈等方式,提高各级医师对危急值项目的处置的敏感性及重视程度。 表-1 针对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书写不规范原因的整改措施
二、工作进度:
1.问题查找阶段(2015年01月-2016年 1月):制作检查表通过“科室自查、医务科医管组定期医疗质量管理督导医务科、通过Excel服务器检索数据远程查询系统监管”等方式查找出我院危急值管理重点薄弱环节。 2.汇总分析阶段(2016年02月-2016年03月):查找危急值管理中相关病程记录书写不规范的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3.实施提高阶段(2016年 4月-2016年 5月):根据整改方案确定进行实施、管理,不断持续改进、提高。 D(实施) 按照工作进度计划安排,逐步实施针对各项危急值相关病程记录书写不规范原因的整改措施,具体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总如下: 一、数据收集、资料汇总分析,查找危急值频发的重点科室、重点项目及危急值相关制度、流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流畅方面。 1. 通过Excel服务器检索我院2015年所有住院患者危急值数据,2015年我院住院患者危急值项目共1662, 危急值高发科室为:血液内科、ICU、肿瘤一区、肾内科、新生儿科及NICU、消化内科、心内一区、肿瘤三区(具体情况见图-3);危急值高发项目为:白细胞计数<1.0× 10 9/L、PLT计数﹤20 × 109/L、血清钾﹤2.6mmol/L、血红蛋白﹤50g/L、血清肌酐﹥530μmol/L、成人血糖﹤2.2mmol/L(具体情况见图-4)。 119116
112
98
7876
564544
3937
333232
2929292624
20171514141313
101087
543
11
0.0%
27.3%34.4%41.4%48.1%54.0%58.7%63.3%66.7%69.4%72.0%74.4%76.6%78.6%80.5%82.4%84.2%85.9%87.7%89.2%90.7%91.9%92.9%93.8%94.6%95.5%96.3%97.1%97.7%98.3%98.7%99.2%99.5%99.7%99.9%99.9%100.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0277554831110813851662
血液内科ICU肿瘤一区肾内科新生儿科+NICU消化内科呼吸内科心内一区肿瘤三区内分泌科感染性疾病科神经内科心内二区肿瘤四区神经外科儿科一区肿瘤二区肝胆外科胃肠外科泌尿外科胸心外科妇科脑血管病科创伤骨科两腺外科产科儿科三区儿科二区关节外科血管外科保健科手足外科五官病区脊柱外科肛肠外科皮肤科 图-3 2015年各科室病房危急值分布情况
0.0%21.2%38.4%52.8%59.8%66.7%72.9%77.6%81.4%84.5%87.6%90.6%93.3%95.9%97.6%98.9%99.9%100.0%
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0277554831110813851662
白细胞计数<1.0PLT计数﹤20血清钾﹤2.6血红蛋白﹤50血清肌酐﹥530成人血糖﹤2.2血清钾﹥6.5血清钠﹤115INR﹥4血清钙﹤1.5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342.2成人血糖﹥22.2动脉血PH值﹤7.15白细胞计数>60血清钠﹥160血清钙﹥3.5动脉血PH值﹥7.65
图-4 2015年检验科危急值项目分部情况 2.向危急值高发临床科室发放10份危急值调查表,了解制度、流
程中不流畅情况。相关科室反应的危急值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